高考语文用典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1
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用典一、考情简述: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来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
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每年必考。
二、提问方式:(1)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三、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四、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③。
文翁翻教授④,不敢倚先贤。
(注)①本诗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
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
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②输橦布:织布纳税。
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③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
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教授:此处指教化百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
B.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
古诗词语言风格知识点梳理【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慷慨悲壮: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如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用典”知识点梳理一、用典艺术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
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见《语文》课本第三册第67页)其中“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被乐声感动来形容弹奏技艺,又用“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进一步渲染,最后用“误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写出月中吴刚被乐声所吸引,来表现弹奏的效果。
诗歌专题训练-------典故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古风李白燕昭延郭隗①,遂筑黄金台。
剧辛②方赵至,邹衍③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注】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战国时燕国人,劝说燕昭王求士。
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
③邹衍,战国时著名哲学家,齐国人。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等。
B.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这首诗是一首寄慨而抒怀的五言古诗。
C.这首诗大量运用典故,对具体讽刺对象故意闪烁其词,但倾向分明,感情激越。
D.“青云士”原指立德立言的高尚之人。
《史记·伯夷列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李白在诗中反其意而用之,指那些无德无才的尸位素餐者。
2.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有何作用?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寄高常侍①杜甫汶上相逢年颇多②,飞腾无那故人何。
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
今日朝廷须汲黯③,中原将帅忆廉颇。
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注】①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高适回朝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时年61岁。
②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高适秋后至汶上,与杜甫结交。
③汲黯:汉代名将,与宋包拯、明海瑞并称为史上三大直谏之臣。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回想与高适在汶上初次相逢,虽时光荏苒但友情不变。
B.第三句回忆高适统领淮南两川军队的历史,突出好友的军事能力。
C.第四句“驾”字有并驾齐驱之意,以曹植和刘桢来盛赞好友文采。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在迟暮之年离别好友,不胜悲伤的心情。
诗歌专项训练•一用典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思王逢原①三首(其一)(宋)王安石布衣阡陌动成群,卓荤高才独见君。
杞梓豫章蟠绝壑,骐麟联裹②跨浮云。
行藏已许终身共,生死那知半路分。
便恐世间无妙质,鼻端从此罢挥斤。
注释:①王逢原:王令,北宋诗人,与作者王安石为莫逆之交。
此诗作于王令去世第二年秋天。
(yaoniao)古骏马名。
1、诗的最后两句化用典故,表达了深沉的感情。
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谢柳太博惠鹤范仲淹新诗遗鹤指真经,对此仙标诅敢轻?万里华亭思去伴,千年辽海识归程①。
鸡群与处曾非辱,鹏路将翔孰谓荣?独爱九皋喷唳好②,声声天地为之清。
[注]①辽海,指辽东,《搜神后记》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
②九皋,深远的水泽淤地,《诗经・鹤鸣》中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之句。
2、诗歌的第三联用典,反用其意,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辛弃疾秦望山①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
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
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②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岁月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见、王亭谢馆③,冷烟寒树啼乌。
【注】①秦望山,一名会稽山,在会稽东南四十里处。
②范蠡曾到若耶溪上请西施西去吴国,以美人计迷惑吴王,吴王和西施曾游于姑苏台。
麋鹿姑苏:伍子胥曾因劝谏吴王而不被采纳,叹息吴国将亡,姑苏台就要成为麋鹿漫游的荒凉之地。
③王亭谢馆:王羲之曾集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
3、词人善于用典,请概括下片典故的情感内涵。
四、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西亭送蒋侍御还京岑参忽闻骐①马至,喜见故人来。
欲语多时别,先愁计日回。
山河宜晚眺,云雾待君开。
为报乌台②客,须怜白发催。
[注]①东汉时桓典任侍御史,执政无所回避,常乘嬲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日:”行行且止, 避骋马御史。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方式》:用典抒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虞美人·用李后主韵二首(其一)
刘辰翁【注】
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
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
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改。
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
【注】刘辰翁:南宋末年词人,入元不仕。
“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引用了哪个著名的典故?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教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人引用的是苏武牧羊的典故。
这一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词作的内容,表现了词人从容面对风雪,以古人为师友,砥砺志节,不忘故国的高尚襟怀。
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表现手法“用典”题专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
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这表达了大唐已经一统天下,一派歌舞升平;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示,自己想建功立业,在太平盛世里没有太大的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才干了,有一丝无奈的失落。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挽文丞相①虞集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何须更上新亭②饮,大不如前洒泪时。
注:①文丞相,即文天祥。
②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
典故“新亭对泣”表示怀念故国之意。
(1)请简析诗歌颈联“暗”字运用之妙。
(2)作者主要运用何种手法来表现复杂的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解析(1)颈联中“暗”本意指光线暗淡,黑暗;此处结合诗句“云安鼎湖龙去远”,以及诗歌题目“挽文丞相”中文天祥的事迹,可读出“龙去远”含有南宋朝廷“真龙”远去,天下因而被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的意思;(2)诗歌中多次运用典故,如“子房”“诸葛”“新亭”等,“子房本为韩仇出”指张良本来是为韩国报仇,结果却帮刘邦建立了汉朝;“诸葛宁知汉祚移”用反问句说明汉朝国祚已无力回天,诸葛亮并非不知,只是鞠躬尽瘁,却仍旧无力回天,表达出国势衰微并非人力能够挽回的悲伤与无奈;而“新亭”一典则是借东晋时衣冠南渡,士人聚集新亭哭泣来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但东晋时还保有半壁江山,南宋却已经彻底没落,诗人所以说“大不如前”,相比之下更感到悲痛;【答案】:(1)“暗”字一语双关,既写出了乌云笼罩鼎湖的情态,也隐喻大宋王朝的远去;且与下句“明”字相对,加深情感之悲。
高考语文:88个诗词中常用的典故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瞧。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4蝉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就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就是藉秋风。
”她们都就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就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就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就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与谐,亦作“瑟琴”。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9《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
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10鸿雁《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就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
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大雁在这里就是传书的信使。
11神器指帝位、政权。
《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12月老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
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就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就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
后来因此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13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
相传她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14祝融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15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她盈盈秋水,蹙损她淡淡春山。
”春山,指眉。
16连理枝恩爱夫妻的比喻。
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
韩自杀,她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她衣服,结果撑就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就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她们分葬两处。
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与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17孔方兄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18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19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
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20见背背,离开。
谓父母去世。
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1逐鹿《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
”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22三尺就是法律的代名词。
三尺,也叫“三尺法”,就是法律的代名词。
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23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
少康,杜康也。
”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4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5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26彭祖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27谢家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
《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这就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
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
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
《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
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28鸡肋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29婵娟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30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也说“芹献”。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31执牛耳“执牛耳”指盟主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
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
”(太仓,人名)32作壁上观壁:营垒、壁垒。
观:观望。
在壁垒上观望。
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33虞美人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
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
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
只今草木忆英雄。
”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过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
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
”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34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
《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
”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在唐时甚红。
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35豆蔻豆蔻就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36精卫古代神话。
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
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37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
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她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
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
”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
”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38鸡口牛后《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39岁寒三友指松竹梅。
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40花中四君子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41泰斗“泰山北斗”的简称。
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42人杰、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43仁人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44传人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
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
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46、玉成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