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 讲课
- 格式:ppt
- 大小:841.50 KB
- 文档页数:44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教学设计Opening the window of "allusion" in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design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修辞标点是借助于标点符号而进行的修辞活动,其作用是改变句界、明确层次、消除歧义、调整节奏、传达语气、突出重点、标明性质、产生含义。
本教案根据修辞标点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表现手法——用典
用典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事,另一类是引用前人诗句。
1.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解说: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解说:“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用典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经常使用,比如《西地平线上》一文中的用典以“日落”的描写为载体,表达对“大西北”积蓄的人文历史的思考,表达对大西北所具有的英雄精神和为人类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的礼赞。
古典诗词中的“典故”解读与教学今天我们所说的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使事,是中国古代诗人,词人在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这些典故,往往经作者的灵心妙手而成为一种既经济又含蓄的表达方式.因此,对典故的理解和把握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整首作品的理解把握.但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典故的讲解和学习是一件极占时间又让学生感觉麻烦的事睛.朱自清先生早在他的《(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一文中就指出:”初学人读诗往往给典故难住,他们一回两回不懂,便望而生畏,因畏而懒,这会断了他们到诗山去的路.”可见,正确对待和解读诗词中的典故是极重要的.一,重视典故在古诗词中的作用1.诗词中使用典故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诗和词都是极简洁的文学形式.诗有格律,词有词牌,它们都是用极短小的篇幅承担着重大而深厚的内涵.虽然诗词中也有“赋”这一叙事性的表现手法,可以将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有关事物表达出来,但它一般只和”比兴”交相使用,而且更适用于古体诗,慢词等篇幅较长的诗歌形式. 诗词中使用典故可以使诗人避开大量的描述铺陈,来进行一种替代性的概括描写,精简其字又深《我的叔叔于勒》(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一课,我们对菲利普夫: 妇的解读是自私贪婪,虚荣冷酷,? 势利庸俗,这样的人实在让人憎:恶,但是在课堂上有学生却为他: 们”鸣冤”.”于勒当初行为不正,? 糟蹋钱”.”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 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 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 那一部分”,可以看出于勒就是一: 个”坏蛋”,”流氓”,”无赖”,而且当时”我们”生活拮据,家里过得: 非常节俭,因为家里穷,姐姐们: ——24——教l吉i谤1支◎江苏同圭目厚其味.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在作品中将传统的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男性化的豪情之作,塑造了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壮士形象.上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描绘出一幅声势壮大的打猎场面,情感充沛, 言辞豪迈.但在刻画人物形象时, 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进行详细描述,于是就用了一个”孙权射虎”的典故.孙权,乃三国时的大英雄.《三国志?吴书二》中曾记载他射杀猛虎之事:”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於度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而在《江城子》中,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正有着和孙权一样的气概,也渴望着和孙权一样的壮举.于是, 借用典故,仅六字,就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欲亲身射虎的英姿,言约义丰,又给人广阔的想象余地.2.诗词中使用典故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典故的使用不仅使文字经济,而且还能避免直说.当诗人要在作品里表达不便明说或不必明说的感情时,典故便以一种具有哲理和美感内涵的凝聚形态表现出丰富的,多层次的内容,并营造诗情画意.同样以苏词《江城子? 密州出猎》为例,下半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由打猎引申到”射天狼”,表现自己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被长期流放,”有志不获骋”.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造成他矛盾,痛苦的复杂心绪.作者正是借用”冯唐”的故事将这种复杂的心绪表达出来.冯唐,是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老年的郎官,当时云中太守魏尚防御匈奴,功劳很大,却因为小过失受到重罚.冯唐向刘恒直言劝说,刘恒便派他带着符节去“老找不着对象”,本来把希望寄:结就是力量,只要齐心协力会度托在于勒身上,却遇到了更为穷:过难关的.”……由此可见,正确困潦倒的于勒.在这样的情况下?价值观的引导是必须的,这样的抛弃于勒也是人之常情,否则他:拓展延伸才是课堂的”节点”.们的生活将更困难,或者说接纳: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于勒有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麻烦.?中的”拓展与延伸”环节的设计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让学生展开: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辩论:”如果你是菲利普夫妇中一:不是外加麻油,而是如盐在水.这人,你将怎么对待于勒”?最终达:样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满成共识:”在家庭关系中亲情是最:鲜活生机,彰显和谐之美,让学生珍贵的,我们要有福同享,有难同:的语文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充满当.”“人的劣根性不是与生俱来:成长的气息,绽放智慧的花朵. 的,慢慢感化于勒会变化的.”“团:(作者单位:海安县南屏初中)文教学走2011年第11期赦免魏尚,复任云中太守.这个故事里饱含着辛酸,也浸透着幸运.作者借此将自己与魏尚相比,希望有朝一日能复回朝廷;实现自己的理想,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 又蕴涵着怀才不遏的隐痛,为词平添了几分历史感和现实感.同时,也留给读者无限的联想和品味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3.诗词中使用典故可以营造美妙的意境“意境”是中国诗歌的传统追求,圆融优美的意境,隐约朦胧的“弦外之音”,”韵外之意”向来被认为是诗歌的最高境界.而典故的象征,暗示作用正为创造这种境界提供了帮助.《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七律名篇,也是一首引起无数人种种猜测的谜一般的作品.其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中用的两个典故尤为奇妙.”庄生”句用了《庄子?齐物论》中的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望帝”句用了《华阳国志》里的故事.望帝是古蜀国的皇帝,他禅位退隐,死后化为杜鹃,暮春啼鸣至于口中滴血, 呜叫声凄苦哀婉.两个典故似乎与诗题的关系并不密切,两者之间也没有紧密的逻辑联系.但细细品味,又确乎感受到它们共同传达出的生命的迷惘感.人生如梦而死生难辨,青春易逝却醒睡不分,眷恋故土又魂魄空回.它们与后面的典故叠用.彼此间相互独立却又水乳交融,让读者深味着迷茫,悲哀,伤感,恍惚而又极美妙闳约的人生情绪.王蒙在《双飞翼?一篇锦瑟解人难》中盛赞此诗创造了”又寥廓又寂寞,又悲哀又温暖,又高贵又无奈,又阔大又深幽.又艳丽.又迷离又生动,又阻隔又亲切”的艺术境界.其中典故的巧妙使用功不可没.二,消除典故学习时的畏惧教l吉l铸1支心理典故因其表达效果上的曲折深婉而给解读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有些作品,典故堆垛, 搜奇猎新,生硬晦涩,使学习者掉进故纸堆里爬不出来,只能生吞活剥.但好的用典会使故事融化在诗句里,不露痕迹,就好像糖融化在水里一样,不见其迹而自有其味.因此,学习者大可不必望而却步.朱自清先生说:”用典故跟用比喻往往是一个理,并无深奥可畏之处,不过比喻多取材于眼前的事物,容易了解些罢了.”我们知道,从最早的《诗经》开始, “比兴”就是中国诗歌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比兴的作用在于表达的生动形象,同时,也都是用事物之间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来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比附象征中心题旨.而用典实际上也是起到同样的作用,它也是广义比喻的一种形式,不过是取材于过去的事物或前人的诗句而已.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首先将这一点介绍给学习者,打消他们的疑虑,使其面对典故就像面对现代汉语中“比喻”修辞格一样,有一种平和而轻松的心态.三,了解典故的几种形式典故是一种广义的比喻.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典故也有不同类型.1.是典故,本身又是生动的比喻.这种故事,有时不用知道其出处便能明白.如杜甫《古柏行》中”大厦如倾要栋梁”一句,原出自《晋书》中袁粲赞美王俭的话: “栝柏豫章虽小,已有栋梁之器.”此句暗用这一典故.但栋梁本身即是指可用之才,它既是历史故事,又是事物的比喻.这样的用典读者如果看出来,会更觉诗句意味深厚;若看不出来,也照样可以欣赏其形象,明白其旨意.再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其中“歧路”也用了《列子》中杨朱临歧谨文教学友2011年第11期而哭的典故,但因为”歧路”本身就是一种比喻,故”用典使事”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并不形成障碍. 2.古人的事迹.这种典故即是用古人的身世暗示自己的遭遇,以过去的情怀抒发今日的感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其中,”闻笛赋”暗指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写了一首《思旧赋》.”烂柯人”出自《述异记》,晋人王质进山砍柴, 看见两个童子下棋,棋还没有下完,自己的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里,才知世上已过百年,相识故交都已死去.此诗是刘氏被贬22年后重又被朝廷召回.返回洛阳的途中所作.两个典故的使用,既表达了对同遭贬谪的旧友柳宗元等人的思念,又抒发了物是人非,人世沧桑,世事蹉跎的感慨,厚重沉郁,感人至深.对于这类典故,就要清楚地知道其出处和故事原貌,才能正确了解作者的用意,体会其高妙.3.成辞.成辞是指诗词中引用的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作者将它们巧妙化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贴切自然.如同己出,就像杜甫笔下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时甚至让人忘了它的出处.它本身也常因新作的化用而光彩重生.北宋词人晏几道有一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后二句本出自五代诗人翁宏的《春残》:“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但将两首作品相比,不难看出,此二句放在晏几道词中更显和谐融贯,美丽晶莹的回忆交织寿限惘孤凄的梦境,今春双飞的无知燕穿越雨中,独立的有情人……这种难堪和伤感用”成词”表现出来,具有了更强的暗示作用和含蓄的艺术效果.仿佛卓文君只有再嫁一25—司马相如才能扬名于后世一样, 此句也是在被晏几道用过之后才成为千古名句.四,掌握典故的两种基本用法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即典故本来的意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旨具有一致性.反用,即反其意而用,来表达一种与典故本身相反的意旨.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后二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意为招隐逸者出山.这里王维在描绘了山中傍晚秋雨后的清新幽丽景色后,以此二句收尾,表达的却是一种归隐之思.反其意而用, 不仅有力衬托山中景物之美,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更增添了几分活泼的意趣,读到此处,仿佛看到作者的莞尔一笑.五,注意典故解读中的几个问题1.典故的解读不可游离作品之外.典故的学习之所以让人感觉麻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往往只说明典故本身的意义,而忽略了它在本文里的作用.这样, 学生便只记得其出处而体会不了其用意.典故一旦游离作品,就变成了一个无头无脑的”断章”,生硬而晦涩,理解起来尚且困难,更谈不上欣赏了.2.要和作品背景,作者经历等其他信息有机结合.典故既是一种婉曲的表达方式,就会有许多言外之音,韵外之意,来表现作者特殊情景下的特殊心境.也就是说,诗人多用”典故”,不排除“不得已而为之”的因素.陈贻掀先生在谈到诗歌用典时曾说”都有缘故,并非完全故意为了求深求博”.因此,学习诗词中的典故时,应重视作品背景,作者经历的适时补充介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了周瑜的故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但如果在学习时只介一26一教i吉l铸1支绍周瑜的年少得志,春风得意,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作者后面的”人生如梦”的感慨.这时候适时地补讲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就能明白,42岁屡次被贬的苏东坡在24岁即任东吴统帅的周公瑾身上所寄寓的钦羡,仰慕,无奈和痛苦了.3.有多样化的解读方式.最常见的典故教学方法就是在讲解作品时,碰到一个讲一个,结果把作品弄得支离破碎,典故没讲透, 作品也丢了.其实,对待不同形式,不同作用的典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学习王维的《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全诗四句二十个字,却用了两个典故:”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后二句中,用了谢安隐居会稽山和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故事, 用典简洁,也常常给学习者带来困难.如果教师能先用这两个故事作引子,让学生了解,讨论,然后再讲就会容易得多.施蛰存在谈到”典故”时曾有精辟的概述:”早期的诗,都用物作比喻……汉魏诗也是用物作比,晋代左思作《咏史》,阮籍作《咏怀》,才用历史事实作比兴手法,逐渐盛行起来……唐宋以后的诗人,以用物作比为肤浅,用事为高深渊博,于是用事的手法愈来愈复杂,有明用的,有暗用的;有正用的,有反用的……”几句话,理出了中国诗歌”用典”的轨迹.应该说,精彩贴切的典故是诗歌的一种特殊词汇,也是一种精美的意象.解读了它,也就解读了深邃的意蕴和作者的良苦用心.参考文献:①朱自清《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②施蛰存《唐诗百话》,华东师范大学版社2001年版.③陈贻l掀《关于李商隐》,《陈贻l掀文选》jB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单位:徐州高等师范学校)文教学支2011年第11期如何引领学古典诗词的”含蓄美”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表现——”有言”与“无言”.”有言”侧重于”言外之意”的发掘.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言不尽意”;钟嵘《诗品序》中的”文已尽而意有余”;皎然《诗式?重意之事例》中的”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无言”在哲学美学范畴里表现为”大音稀声”,”无言之美”,也可通过”此时无声胜有声”之类文学创作来彰显古典诗词的”含蓄美”.但笔者在唐宋词作中发现诸多”无言之伤”,也就是说作品中的种种”不语”带给抒情主人公和鉴赏者的往往不是愉悦和优美,而是伤痛和唏嘘.笔者试搜集这些个案,总结创作规律,探索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无言之伤”的方法,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含蓄美”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一,个案赏析1.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词作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句的”无言之伤”很具代表性,颇值得品味.要达到抒情主人公面对”不语”的落英内心最全面而深刻的情感层面,就必须结合意象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无言之伤”.(1)女子因何而流泪?(2)为何而问花?(3)花儿什么反应?(4)如果你是该女子,对花儿的反应会作何感想?剥笋式的提问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一步步地挖掘也就渐渐走入了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女子因花而有泪,见花残而感。
群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之用典教学设计《行路难》《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商丘市睢阳区实验学校卢伟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用典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诗歌用典的作用和典故的来源。
3、能鉴赏诗歌中用典的运用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用典的作用和典故的来源。
教学难点:能鉴赏诗歌中用典的运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文本阅读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行路难》《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三篇古诗词。
二、介绍用典的概念:运用典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艺术手法。
什么是典故?《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语”。
可见典故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事典,即古代的故事;二是语典,即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中国古典诗文中常常把古代的故事和前人的语句压缩概括成一个短句,更常见的是短语甚至于一个能体现典源特点又能标识典故主要内涵的代表词,从而形成种种变体,表现出运用灵活、形体多变甚至意义交错复杂的状况。
“典故”一词,最早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传》:“陛下至德广施,慈爱骨肉,既赐奉朝请,咫尺天仪,而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这里的“典故”,其意义是指过去的典章制度。
所谓的“事过典故”,意即“这件事情的做法超过了过去的典章制度的规定。
”二、用典的分类诗词用典有多种分类方法,我们主要从“取意角度”方面研究诗词用典的分类。
1、正用:指从正面取用典故,即典事与题事的意义相同或相近。
2、反用:指从反面取用典故,即典事与题事的意义相反或相对。
3、侧用:指从侧面取用典故,即故意避开典事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事的某一个侧面,从旁显示自己的用意三、用典的作用1 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
2 方便于比况和寄意3 减少语辞之繁累4 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
四、用典的典故来源1、典故来自先秦诸子著作如陶渊明的《饮酒》尾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歌鉴赏之用典一、用典:诗歌中援引历史故事、诗文词句或者神话传说来抒发情怀的手法。
二、用典类型:(一)按内容分1.事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属于借古抒情。
2.语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词,目的在于加深诗词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3.神话传说:(二)按方式分1.明用和暗用明用: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的指出是何人何事暗用:比较隐蔽,不能一眼看出指的是什么人什么事2、正用和反用正用:正用典故的意义反用:反用典故的意义三、用典的作用1.语言精练,内容丰富;2.含蓄委婉,情思深刻;3.增强艺术感染力、说服力。
四、用典答题步骤1.知典故:指出所用典故2.明原旨:典故原来所表达的意思。
3.析境义:综合作者写本首诗处境、个人经历、社会大背景来分析诗人引用此典故所要表达的情感。
4.品妙处: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委婉含蓄,情思深刻;增强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用典的设题方式1.选择题2.主观题真题1.精卫词(2018全国卷三)【作者】王建【朝代】唐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注:(1)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
(2)但得:只要。
(3)何所为:做什么。
(4)穿:破。
(5)空:仅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1. A (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2.(北京卷2018)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用典的作用答题格式
用典是指在文章或演讲中使用典故、引用名言或故事来支持论点或丰
富表达,以增强说服力、提高文章或演讲的可信度和魅力。
用典的作用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说服力
例如在演讲中,如果要讲述勤劳的重要性,可以引用《劝学篇》中的“勤奋如蜜蜂采蜜,让你的生活充满甜蜜”,这样一来,演讲者的观点就
得到了科学的论证和前人的认可,增强了演讲的说服力。
2.提高文章或演讲的可信度
3.丰富表达,增加趣味
用典可以丰富文章或演讲的表达方式,增加其趣味性和吸引力。
典故、名言或故事都经过历史的检验和文化的沉淀,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通过引用它们,可以给文章或演讲带来一种高雅的气质,增添趣味和情感。
4.加深主题的内涵
用典可以加深文章或演讲的主题内涵,使其更富有思想和艺术性。
通
过引用与主题相关的典故、名言或故事,可以增强作品或演讲的深度和内涵,使其更具有思辨性和感悟性。
总之,用典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文章或演讲的说服力和
可信度,丰富表达方式,增加趣味和魅力,并加深作品或演讲的主题内涵。
因此,合理运用典故、名言和故事,能够使文章或演讲更具实力和感染力,达到更好的效果。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用典”知识点梳理一、用典艺术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
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见《语文》课本第三册第67页)其中“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被乐声感动来形容弹奏技艺,又用“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进一步渲染,最后用“误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写出月中吴刚被乐声所吸引,来表现弹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