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融入阅读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让现代教育技术为语文教学插上翅膀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有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特殊作用,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充分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可反映学生的综合语文水平。
导入新课时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可以让学生一开始就充满趣味,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跨进知识的大门。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有些课文学生是比较难理解的,也很难用儿童语言来讲透。
教学中用声画结合的方法来破解教学难点,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如教学《九寨沟》一课,由于我们这里与九寨沟相距遥远,学生没见过雪峰插云,也没见过银湖飞瀑,更没见过“五花海”、“五彩池”及课文中提到的珍禽异兽。
放一段有关九寨沟的旅游录像,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刻领略九寨沟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教师略作指点,学生就能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既突破了难点,又节省了时间,真是一举两得。
现代媒体能创设美景给学生以多层次的欣赏,让学生得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从而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培养他们听、说、读的技能,提高他们观察、想象及赏析词句的能力。
如《荷花》凭借电脑画面,让学生边看边思,从形象到抽象,理解词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确。
课文里有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这个“冒”字,学生难以正确理解,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
如果设计卡通式的动景,让学生观看荷花从荷叶丛中渐渐往上生长的过程,从而领会到“冒”是往上升,是在荷叶的缝隙间出来,体会其长势。
进而再与“钻”比较,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通过现代媒体的辅助,不仅使学生正确理解词句,从动态中体会荷花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激活思维,增强美感,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电脑游戏,为什么能吸引学生呢?学生们的回答是:电脑游戏具有音画结合,形象生动,有扣人心弦的情节。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与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融合在现代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多媒体教育技术已经走进了课堂多年了。
多媒体教育技术为小学各科教学提供了多种支持,同时也为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探索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
我们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这样为群文阅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群文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在学习语文阅读中有所感悟,同时也更加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下面我就如何使多媒体教育技术与小学群文阅读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结合我教学中的一些实际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创设优美的情境,培养学生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文章(课文)具有很强的审美属性。
由于我们的学生地处农村,受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对于文章的美感与学生的情感之间总是存在着一条鸿沟,难以逾越。
这样,我在教学群文阅读时,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声有色的用优美的动画展现出来。
创设出与文章相联系的优美情境氛围,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真实情感。
从而形成学生的审美与文章的美感共振。
我们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迅速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寓意。
例如:我在教学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文章《祖父的园子》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童真,让学生领悟到作者与祖父之间的浓厚的爱。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导入中这样设计:以东北景色为背景,配以中国画形象的“老爷爷”的一段动画加以实景的视频,让学生迅速走进了一个优美,充满自由的富有生机的农村乐园中。
为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的寓意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采取多媒体配乐,教师朗诵,把文章优美的文字转化为优美的声音,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爱和祖父对作者无限之爱的思想感情。
这样不但能使教师摆脱由于无法尽情表达而产生的困难,也进一步深入的感染了学生。
让学生在文章情感的变化中,自己的情感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共鸣。
给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文题:浅谈教育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常规运用作者:张霞工作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西山小学2012年9月浅谈教育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常规运用摘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技术早已如如春风化雨进入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
运用教育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已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把握时机,充分发挥教育技术信息面广、针对性强、灵活性大、普及面高的特点,在预习环节、突破重难点的环节、调动学生情感、课后拓展等方面,运用互联网、多媒体、影视资源等教育技术手段为教学创设情境,缩小学生和教材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能力,可以使语文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教育技术常规运用预习突破重难点调动情感拓展课堂正文: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技术早已如如春风化雨进入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
运用教育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已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精彩的课文,讲述的故事、人物,介绍的风景、事物或习俗,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仅凭课文介绍和教师的分析往往留给学生的仍然是抽象的印象,加上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因此往往对这些精彩课文中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但是,我们的学生是幸福的,他们生长在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教学仪器、幻灯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片、计算机软件、网络等多种传递信息的媒体和进行教育的技术手段,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它们为学生提供课文的背景、音乐、人文资料等各种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打破地域界限,展现古今中外的客观事实,变抽象为形象,使经验较贫乏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很感性的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到知识领域、情感领域的目标,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如虎添翼。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育技术有哪些常规运用呢?一、利用教育技术信息面广的优势,充分实现预习。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浅议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内容摘要]现代教育技术以形、声、光、色等表现形式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
通过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难为易等多种表现手段和方法,令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有助于课堂教学。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运用以下几种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一是专业性的语文教学课件,内容形式比较系统完备,对象性、针对性、实用性都很强,使用也非常方便;二是综合的通用的音像资料以及照片、图片等平面资料;三是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查寻资料,下载信息。
以上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可感之物,诱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透彻地理解了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自主对话、创设情境、突破难点、拓展思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增强了教学实际效果,而且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思想意识的升华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从教学实践来看,小学语文教学经常使用的媒体手段有以下几种:一是专业性的语文教学课件,内容形式比较系统完备,对象性、针对性、实用性都很强,使用也非常方便;二是综合的通用的音像资料以及照片、图片等平面资料;三是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查寻资料,下载信息。
笔者从自身从事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理解,就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略谈浅见。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自主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能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当学生和文本自主对话过程中产生疑难时,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自主性阅读创造条件。
网络学习具有学习资源丰富,交互性强,信息的组织超文本化和媒体化,信息传递及时性与信息资源开放性等特点。
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平昌县佛楼小学:王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的灵活性、多样性和感染力强的优势,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表达的感情,领会文章的脉络思路,领悟文章的主旨,可以从多个角度优化阅读教学。
一、创设情景,渲染氛围文学作品表达的是作者在某一历史时期某种特定社会背景中产生的思想感情,因此在阅读教学前要向学生交待写作背景,帮助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多种媒体创设课文情境,或用图片或截取录像片断或以音乐渲染在课内展示,就可以很容易地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
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有利于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景,增强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效率,从而更好的朗读课文。
比如上《荷塘月色》一课,多媒体集形、声、色为一体,运用图画再现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创设广远的意境,并利用音乐渲染情境,为学生开拓无限的想像时空,创造出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的意境。
在此基础上,学生发展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便有了依托,有了进行思维加工的表象素材。
这样在朗读中便更能融入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二、丰富意境,深化情感古诗文的教学是初中语文的一大难点,它的语言含蓄、凝练、难懂。
老师们在教学时,常常先让学生熟读成诵。
所以,在阅读中,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添加背景音乐来深化诗歌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
中学的古诗文,或气势雄伟,或意境开阔,或如大江东去的豪放,或似晓风残月的清丽,本身以独具吸引力,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的由名家朗诵的配乐录音,其内容与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这样就勾起了学生自己也要配乐朗读的欲望。
在教《爱莲说》时,因此文文辞清丽,感情端重高雅,同时又流露出对当时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淡淡忧郁,配合悠扬典雅的古筝曲《出水莲》,使乐曲与文章的意境融为一体,表现出一代君子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怀。
试配后,朗读的同学很快进入了意境,情和景历历在目,词句自然流畅,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成就感,其他的同学们也都跃跃欲试。
周刊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陆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育新学校(毕节市第十六中学)贵州毕节551700)摘要:在中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对于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本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拓 展学生的思维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立足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阅读情境、拓展阅读途径、营造阅读氛围等方式,促进良好阅读教学效果的实现。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见代教育技术;运用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将阅读素养作为评价青少年学生的首要指标,由此可见,阅读对于当代学生的重要意义。
当前,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多媒体辅助教学、远程教育资源、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的运用,对于促进教师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阅读教学有机整合起来,通过这种先进教育手段的运用,为优化中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打造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在中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现代教育手段运用的有效性对策。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意义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对于弥补传统阅读教学的不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精神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阅读的内容中小学语文的阅读素材涵盖的内容是很多的,且相当多 的内容都比较抽象。
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应当具 备相应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相关阅读内容的理解。
尤其 是对于一些地方的学生而言,由于生活实践经验缺失、见识 短浅,从而使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难以对相关的素材进行深入的理解。
而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2.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中小学语文的阅读素材涵盖的内容是很多的,有寓言故 事、诗歌、童话等等,这些阅读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审美情趣具有积极的作用。
让教育技术巧妙贯穿阅读教学江西省寻乌县城北新区小学王芸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发展突飞猛进,信息时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传播信息的方式,改变着教育的方式,使教学模式发生巨大变化。
知识经济的来临,使学习的内容、方式、对象、要求、价值和功能具有了全新的内涵。
一句话,教育改革呼唤着教育现代化。
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一个做语文老师的人,巧妙地将教育技术融入阅读教学,就能趣化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谐师生关系、扩充学生知识、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从而创设出一番美妙的境界,使学生这颗纯净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美丽的参天大树!关键词:教育技术阅读教学妙有人说:阅读,是根的工程、花的事业。
也有人说:传播阅读,是在为世界做一件美丽的事情。
我也想说: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一个做语文老师的人,巧妙地将教育技术融入阅读教学,就能创设一番美妙的境界,使学生这颗纯净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美丽的参天大树!一、创设意境,趣化教学氛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
”我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随之播放录音:“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这是首都北京,我们南宁啊,在这!再往南走,这就是西沙群岛。
他像祖国的南大门一样,是海防的前沿哨所。
”然后播放西沙群岛的美景,此时,老师的一句“作者是怎样描写这美丽的风光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跟随着作者、跟随着老师制作的课件去领略西沙群岛的风光”,学生怎能不欣然学习呢?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一边看西沙群岛的美景,一边讲解启发 ,使学生仿佛来到了西沙群岛,加上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拨,教学始终抓住了学生的心灵,使它们处于情绪愉悦的状态之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从而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电化教学,提升综合能力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用于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既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强调学生智力、思想品德和技能全面均衡的发展。
所以,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在教学中,利用网络营造良好的交互性学习情境,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认知主体,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茂盛的大榕树、众鸟纷飞的诱人图片及视频资料并配以播音员朗读课文的动人声音,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了要探究鸟的天堂的欲望。
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灵活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更加兴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愈加强烈。
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喜闻乐见,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习写大榕树这一段,如何把茂盛、充满生命力弄清楚呢?教师首先出示风光片: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看”,来感受大榕树的茂盛。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紧接着,在教师的指导下,计算机显示大榕树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的画面。
让学生观赏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新的生命在颤动的诱人画面,在那身临其境的境界中去体会“照耀” “颤动”的含义。
学生此时面对那充满充满生命力的大榕树不由产生了喜爱之情,觉得它是那么生机盎然。
最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一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的?”学生在计算机上读有声读物,看提示加以思考,并调出描写大榕树的动画片进行学习,动画片中配合教材组织的画面,配以播音员有感情的朗读,能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写作方法,体会出大榕树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样子。
在讲众鸟纷飞一段时,我也同样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成功地完成了此教学任务。
学习时,学生对“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在的飞起来,在的在扑翅膀。
”的景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面对画面中的众鸟纷飞的情景,仿佛自己就置身其中,使学生们对此情此景产生了喜爱之情,从而体会到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在学习《鸟的天堂》过程中,教师没有过多的语言,也没有用过多的解释,而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不再是简单的“内存”。
在技术媒体环境下,学生面对鲜活多变的认知材料、形象友好的人机交互接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鸟的天堂”名不虚传,从而体验到语文课堂不是枯燥、乏味的听堂,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快乐天堂。
2、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利用声音和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美或人类创造的美及人们内心世界的美,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产生理想的艺术教育效果。
1)品赏声情美古代诗歌的音乐美有时取决于声和情的和谐,即诗人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安排和组织字词的声音。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虽然大多学生已经很熟悉这首诗歌,但不一定能深刻体会其中的内在情韵。
我便配了《思乡曲》和《静夜思》两支曲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与诗句的欣赏中构想意境,充分体悟声与情的和谐美。
2)欣赏色彩美色彩描绘是诗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管其创作主体意识如何强烈,他总是向人们提供一个情感赖以活动的活生生的客体世界,而要表现这个世界,就少不了对色彩的描绘。
因此,要想洞悉诗歌,就必须注重诗中的色彩描绘词语,通过复现色彩的记忆唤醒审美愉悦。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我在设计画面时就注重“白、绿、红、清,蓝”等色彩的强调,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整体情景的印象,从而更好地体味了诗歌的色彩美。
3)感受动态美世界万物都在运动,运动是万物的灵魂,事物在运动中才显示出美。
优秀的诗人总是以其高超的技巧创造出富有动态感的作品,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生活及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是由于创作主体自我情绪始终处于流动之中。
关于诗歌的动态美,德国莱辛曾提出“化美为媚”的观点:“诗想在描绘物体美时能和艺术争胜,还可用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化美为媚。
媚就是在动态中的美,因此,媚由诗人去写,要比由画家去写较适宜。
”说白了,就是要求诗歌要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字呈现动态美。
因此,我在古诗教学中,十分注重利用多媒体去设计富有动感的画面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即采用夸张手法设计“瀑布、银河”等动态画面,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诗歌动态美。
再如设计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诗也采用了动态化手法设计画面:“落月、啼鸟、渔火、钟声、枫树”等组成一幅动态的画面,如此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种化静态为动态,化美为媚的手法,就使得诗歌的表现力得到了强化,获得了强烈的视觉效果。
3、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能力是产生于各种能力之上的,是各种能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结果。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使用,可无限延伸学生的感官,拓宽感受的时空领域,促进其丰富的想象力,形成自觉启动多种器官协同工作的好习惯,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上《看月食》一课,通过创设情景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研制月食这一动画课件时,有意识地把月亮变化过程集中化、明晰化,使情景既富有科学性,也具有启发性,设置“大玉盘”、“像小船”、“像镰刀”、“像眉毛”、“像细钩”、“像面锣”等典型形状。
注意扩展课文中未能叙述出来的形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这样学生思维活跃了,又通过创设太阳、地球、月亮在太空运行的宏观景象,不仅让学生理解月食的成因,还从中激发其探索宇宙奥秘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不断得到了发展。
三、师生互动,和谐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系统中一种最为重要的关系。
传统师生关系中,“天地君亲师”位,教师高高在上;“一朝为师,终生如父”,牢牢制约着学生的身心。
因此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学生只有“唯师”是从,处于接受教育、服从教育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被灌输的“容器”)。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产生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效应,具有师生参与性强的优势。
课件可以创造一些游戏,如将句段和词语打乱,让学生在游戏中重新排列;或留出一些空格,让学生自己填入;或让学生从众多的作者和年代中去作一个正确的选择。
这些都可以让课件来作出判断,这种判断可以是某种音乐、声响,也可以是某种图例,既可以是表扬性的,也可以是鼓励性的。
如果是在电脑房上网络课,那就可以让学生几个人合作,跟着配音诵读或吟唱。
学生和老师互相间还可以通过网络问答,人人都可以当老师。
参与者没有了课堂发言时的羞涩,可以在无所顾忌的状态下,敲击键盘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网络应用性参与性强的特点,学生通过行为参与、思维参与、人机参与等方式来达到自己对所学课文的学习目标,激发起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师生其乐融融。
四、采撷信息,扩充学生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信息容量大的优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它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在课件提供的信息之中浏览,也可以在网络上探寻并获取更多的信息。
其中有广泛的学习内容和多样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主地采撷信息,表达自己的见地。
由于信息源头和渠道拓宽了,因而学生获取的信息也更丰富了。
教育者为教好每一首课文,可以把大量相关资料输入多媒体电脑里,这些资料可以涵盖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古人和今人的点评、文章涉及的人事物、出典等。
师生只要点点按按鼠标,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信息的超文本可跳转的组织方式,就可让所需要的材料跳出来,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迅速查找所需要的信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