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焦的“三腔”解剖定位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5
手少阳三焦经——人体健康总指挥三焦,为六腑之一。
三焦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是一个大腑。
用通俗的话来说,三焦就是整个体腔的通道。
《内经》对上、中、下三焦的位置及分界已有粗略描述,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原文大体指出了膈上为上焦,胃部为中焦,胃以下为下焦。
《难经.三十一难》说:“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胱上口”。
以膈作为上、中两焦的分界处,以胃下口作为中、下两焦的分界处。
对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已较明确:膈上胸中为上焦,膈下脐上腹部为中焦,脐下腹部为下焦。
对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的认识,除肝的分属不统一外,其余均较一致。
即上焦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中焦上腹部,从解剖部位来说,应包括脾、胃、肝、胆;下焦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
按照《黄帝内经》的解释,三焦是调动运化人体元气的器官,负责合理地分配使用全身的气血和能量。
“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沿手背第4、5掌骨间上行于上肢外侧中间部,上肩,经颈部上行联系耳内及耳前后、面颊、目外眦等部;体腔支从缺盆进入,分布于胸中,联系心包、膻中、三焦等。
【原文】《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①,出臂外两骨之间②,上贯肘,循濡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③,散络心包,下膈,遍④属三焦。
其支者:从脾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頁)⑤。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⑥,前交颊,至目锐眦。
注释:①手表腕:手背腕关节。
②臂外两骨之间:前臂背侧,尺骨与桡骨之间。
③膻中:此指胸中,不指穴名。
④遍:《脉经》作“偏”,指自上而下依次联属三焦。
⑤(出頁):音拙,指目下颧部。
《立新说》经脉——三焦导读:人体全身所有之气,包括了脏腑气、经络气、呼吸气、营卫气等等。
三焦主持诸气,是指三焦和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都有密切关系。
三焦之所以能主气,主要是源于元气,但元气运行,只有借助于三焦之道路,方能布散、通达全身,从而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因而三焦起到了主持诸气的作用。
《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泻,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中医理论离不开气,人体的机能运动,是气推动和激发的结果,人的感觉、思维、情志等精神心理现象也是气活动的产物,人不断地从自然界中摄取“清气”,呼出“浊气”,从水谷等饮食物中汲取“水谷精气”,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
“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正气”则代表着人的抗病能力。
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邪气与正气争斗的过程,而针灸所能做的,就是调理气血。
其实在内经医学理念里,气和血,都是气,《灵枢·营卫生会》说:“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九针最擅长的就是调理经络之气和脏腑之气。
《灵枢·经脉篇》曰:“三焦主气所生病。
”人体全身所有之气,包括了脏腑气、经络气、呼吸气、营卫气等等。
三焦主持诸气,是指三焦和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都有密切关系。
三焦之所以能主气,主要是源于元气,但三焦并不是元气本身。
元气根源于下焦,发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
但元气运行,只有借助于三焦之道路,方能布散、通达全身,从而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因而三焦起到了主持诸气的作用。
现在医学界很多人将内经所说的三焦误认为实体器官在看待,这必然导致很多错误的医疗行为发生。
关于三焦,是有形还是无形,中医界历来都争议很大,有人根据《难经》所言“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认为三焦“有名无形”,有人认为三焦是“胰腺”,有人认为是“网油白膜”。
如何认识中医的三焦上一篇/ 下一篇 2008-09-01 13:23:10查看( 47 ) / 评论( 1 ) / 评分( 5 / 0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有名无形,也是多年来学术争论的焦点之一。
就部位而言,膈以上心、肺为上焦;膈与脐之间脾、胃为中焦;脐以下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历代医家多指胸、腹膜与大网膜者,也有说指淋巴系统回收水液者,莫衷一是。
实际上三焦并非独立的内脏,而是脏腑的分类定位和参与气化的的脏腑的综合功能。
三焦总司人体的气化,就是指整个新陈代谢全过程。
《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上焦的心肺能宣发由中焦上输的水谷精气,使之遍达全身以温养肌肤、骨节、通调腠理,供给各组织器官以丰富的营养,就好象雾露一样均匀地敷布全身。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脏密切配合完成上焦敷布营养的功能。
二者的关系是:“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中焦脾胃的功能是腐熟沤渍食物,使其中的精微物质气化以化生营气,所以说中焦主化。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气以升为顺,.胃气以降为和。
脾胃阴阳相合,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相互协调完成中焦腐熟水谷的功能。
下焦主要功能是泌别清浊,排出大小便。
水液经肾脏的气化作用渗入膀胱,形成尿并排出体外。
肝脏并不在脐下,却归下焦者,何也?原来肝主疏泄,物质的分解代谢和最终产物形成都是在肝内完成的。
如尿素是氨基酸的最终产物,就是在肝内由氨合成的。
(肝内合成糖原等为了储藏,该功能在中医上应属于脾。
)肝的疏泄与肾的封藏功能存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肾脏的滤过、分泌、重吸收过程的协调控制。
例如钠离子的重吸收还是排泄的多少,就是由肝、肾的疏泄和封藏来决定的。
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的生理功能也是由肝肾的疏泄封藏来协调决定。
!术探$!"#$%&CHINA'S NATUROPATHY,Mar.2021,Vol.29No.6三焦“筋膜”说一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杨国法1,王云芳1,张艳丽1,靳聪妮2(1.山西省晋城市人民医院,山西晋城048000;.山西省针,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摘要】该文结合再生医学,从筋膜学角度重新认识了三焦的结构与功能,解释了三焦归属六腑却有统调五脏功能的原因,使三焦功能有可以依附的结构,为中医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三焦奠定了物质基础。
【关键词】三焦;筋膜;结构;功能中图分类号:R229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21/ki.11-3555/r.2021.0601《灵枢•营卫生会汨:“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
”“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指出了膈上为上焦,胃部为中焦,胃以下为下焦,这是三焦的部位概念。
三焦在藏象学说中是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其是分布于胸腹腔最大的腑,《难经》言没有找到与其相对应的脏,因此,《难经》之后三焦成为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闪。
从解剖学角度看,三焦是否有确切的“结构”存在争议,即“有”和“有名有形”之争;从学角度看,三焦为六腑之一,为什么有统调五脏的功能?这些争议于中对结构认识的局限,笔者结合再生医学和筋膜学的研究成果,突破以上两者的局限,认三焦”1中医学对结构和功能认识的局限2分析了中医学对结构和功能认识的局限性,认为《黄帝内经》在早期解剖的基础上结合由表知里、、学说建构藏象,把中医学导入了一个结构与的,解剖的解剖,解剖的解剖,“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勝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而粗者,三焦膀胱直;者,三焦膀胱结”;解剖的结为结构,结构为,为“”,上是一个概念,解剖概念于解剖,“”是五行概念于解剖;扌结构于功能,如“以日通信作者:靳聪妮,-mail:954561368@△第一作者:杨国法,E-mail:656785031@ 脏补脏”即认为动物的离体内脏被烹饪后仍具有内脏的”这学念中学在结构与能关系时陷入矛盾之中,而后世学者对此缺乏认识,研究解剖更少,偏好阐发功能概念,三焦“有”能够接受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论著•基于陈潮祖“膜腠三焦”学说再探三焦的形质与功能和靖,李炜弘,欧阳双,喻鹏,尹恒(成都中歴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成都610075)摘要:义章梳现r现有关于三焦形质的学术观点,基T陈潮祖教授“膜腠三焦”学说结合现代研究,提出三焦源丁•胚层间隙的假说,从胚层发源阐释飞焦的形质与功能:三焦的实质是皮肤、分肉、胸腹、经隧、五官、脑等所有的膜结构以及由膜结构所构成的腔隙;三焦的位置不仅局限于胸腹部,而是伴随胚层发育遍布人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焦的功能是运行津、气、水液等精微能量物质,文章对5焦形质与功能的再认识,为中医临床围绕膜腠理论开肢•:焦病症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关键词:三焦;形质;功能;胚层间隙;陈潮机基金资助:「司家科技部网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课题(1\〇.20丨7\下(:17033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 o.81873204),四川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N〇.18G J H Z0235)Further study on the shape, quality a n d function of the Sanjiao based onC H E N C h a o-z u’s "m e m b r a n o u s Sanjiao’ theoryH E Jing, LI Wei-hong, O U Y A N G Shuang, Y U Peng, YIN Heng(Basic Medical Colleg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610075,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embranous Sanjiao' by CHEN Chao-zu, and combined with modern research,the shape, quality and function of Sanjiao are interpreted from the embryonic space: the essence of Sanjiao is all the membrane structures of skin, flesh, chest and abdomen, channels and tunnels, five organs, brain and so on, as well as the spaces formedby membrane structures; the position of Sanjiao is not limited to the thorax and abdomen, hu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mbryonic space, it spreads all over the body's five senses, nine orifices, four limbs and hundreds of skeletons. Based on the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hape quality and function of Sanjiao, the hypothesis that Sanjiao originates from the embryonic space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anjiao disease around the membranous theory in TCM clinic.K e y W O rd si Sanjiao; Shape and quality; Function; Embryonic space: CHEN Chao-zuFunding!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State k Key Projects for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〇.2017YFC1703304),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undation of China (No.81873204), Internation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operation Progra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Sichuan Province (N〇.18GJHZ0235)陈潮祖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育、科研作近60 年,对“三焦”及其相关理论的阐发颇具特色,提出 “膜腠三焦”学说' 为三焦形态结构的研究提供了 新的思路。
中医学:六腑一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历代医家对三焦的形态和实质的认识不一,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三焦为六腑之一,和其他脏腑一样是具有综合功能的器官,由于其与五脏无表里配合关系,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故有“孤腑”之称;另一种认为三焦为划分内脏的区域部位,即膈以上为上焦,膈至脐之间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
上述两种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言,可以说三焦是在中国古代天地人三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为了说明机体整体功能活动,而把五脏六腑有关气化功能加以联系和概括所建立的一种功能模型,是一种系统存在,上、中、下焦及其所属脏腑即是三焦系统的子系统和构成要素。
正如李梃《医学入门•脏腑》所说:“观三焦妙用,而后知脏腑异而同,同而异,分之则为十二,合之则为三焦。
约而言之,三焦亦一焦也。
焦者,元也,一元之气而已矣。
”三焦的经脉为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三焦的主要功能为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
《内经》首先提出三焦的概念,将其作为六腑之一,并论述了三焦的大体部位和功能。
《难经•三十一难》指出:“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十八难》提出三焦“主持诸气,有名无形”之说,引起了历代医家对三焦形质的争鸣,但对三焦功能的认识则基本一致。
(一)三焦的生理功能1.通行元气元气,又称原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是人体最根本的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J说明三焦是元气升降出入的道路。
元气通过三焦而布散至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此外,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还关系到整个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和气化的进行,故又有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之说。
诚如《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所说: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
【五脏六腑】三焦腑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指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
张景岳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脏象类》)。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从部位上来划分,膈肌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膈肌以下脐以上为中焦,包括肝,胆,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大小肠,膀胱,肾。
三焦与心包相表里。
【腑器功能】①通行元气。
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
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
”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
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部位的气虚现象。
②运行水谷。
《素问·五藏别论》称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
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
③运行水液。
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这在《内经》中有多处论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
”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区别特点】①上焦如雾:根据三焦部位划分,上焦主要指胸中,包括心肺二脏。
所谓“如雾”,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
②中焦如沤(òu):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胆等内脏。
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
③下焦如渎(dú):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及大小肠。
《难经·三十一难》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
什么是三焦,打通三焦的简单方法,坚持三个月完全打通,保
健康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六腑之一,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上焦不通:就会造成经络淤堵,气血凝滞,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风湿骨病、颈椎病等。
中焦不通:就会造成腰肌劳损、腰部酸痛、椎间盘突出、女性产后风、老寒腰及肠胃疾病等。
下焦不通:肝肾功能受阻,就会造成男性肾虚、前列腺疾病,女性气虚血亏引起更年期综合症以及妇科炎症。
打通三焦的简单方法
三焦经动态图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站着或者是坐着都可以。
分别用左右手从对侧肩膀开始,沿着胳膊外侧的三焦经行走路线,往下拍打。
动作快慢一样,一直拍打到手腕。
拍打时可以稍微用力达到震动经络的作用。
每次至少要拍到八分钟往上,拍完之后再用食指按揉阳池穴按摩三分钟。
论三焦的“三腔”解剖定位
童武兰1
张珑琼
1
欧云娜
1
秦乐
1
高永翔
2
(1.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 级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75 2.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学院,四川成都 610075 )
通讯作者:高永翔,E-mail:****************
摘要:三焦概念最早源于《内经》,但《内经》中关于三焦的解剖定位描述不甚详细且存在自相矛盾之处。
历代医家对此也是莫衷一是,随着人体解剖学的发展,众多学者及医家结合现代研究提出了诸如油膜论、管道论、淋巴系统、空间通道论等诸多观点,但均未形成统一概念。
笔者通过查阅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提出三焦的“三腔”解剖定位。
关键词:三焦解剖定位胸腔腹腔腹膜腔
The three-lacuna anatomic localization of sanjiao Summary: The concept of sanjiao derived from Huangdi’s Canon of Medicine ,but the description of the anatomic localization of sanjiao in it was not detailed ,and even paradox existed .Generations of physicians have also differ.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anatomy,many scholars and doctors ,combing with modern research ,have put forward such viewpoints as the theory of oil slick、channel、lymphatic system、spatial channel and so on,which did not form a unified concept.By consulting th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modern
research,the author will put forward The three-lacuna anatomic localization of sanjiao.
中医理论中关于三焦形体结构及解剖定位的描述从来多模糊且存在自相矛盾之处,历代医家对此亦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三焦概念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有其历史渊源。
《内经》最早提出三焦概念,但其对三焦解剖结构描述过于简单、模糊,并有以功能概括形态之嫌。
故《难经》提出质疑认为三焦其实有名无形。
此后历代医家对三焦的认识便形成了以有名有无形、有名有形及有名无常形为主的几大派别。
一、有名无形论
《难经•二十五难》明言:“心主与三焦为表里, 俱有名而无实”。
《医学发明》、《赤水玄珠》及《圣济总录》等都有关于三焦有名无形的阐述。
孙思邈提出:“三焦者,有名无形。
”于慎中甚至认为三焦是一个有名无形无用的脏腑,是已被长期临床实践扬弃了的中医理论
[1]。
而多数学者持与之相反的观点。
二、有名有形论
张景岳及薛生白等宗《内经》之说,认为三焦属有形脏器。
张氏云: “十二脏中, 惟三焦独大...故称孤府。
”认为三焦不仅有形,而且是人体五脏六腑中最大者。
清代吴鞠通提出了温病的三焦辨证理论,用药亦有三焦之别。
唐荣川则明确提出:“三焦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连之油膜也”。
随着现代解剖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三焦有形说。
姚荷生等认为三焦实质是人体内遍布胸腔、腹腔的一大网膜[2]。
是由胸膜、腹膜、隔膜和通于脏腑的脉络等共同组成的空腔脏
器,为膜状结构[3]。
钱秉强认为三焦是指以门静脉系为主的胸腹腔内部分静脉血管[4]。
此外诸如食管、胰和输尿管说[5] 、神经系统说等。
三、有名无常形论
结构决定功能,摒弃形态结构而谈功能似乎有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若果无形,何以能通行原气、运行水谷、运行水液[6]?三焦应该是一个有名有形有用的脏器,“无形”意为无常形7],即无固定形态。
高士宗:“三焦...孤之腑也...六腑之气, 俱合三焦”,言三焦之大及与别脏不同。
而单以西医解剖学中的某一系统来定位三焦又不能完全概括其功能特点。
故笔者认同三焦不是一个单独的实质器官
[8]
,是机体内客观存在的空隙,是对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的划分
[9],
是一个具有跨系统功能的脏腑[10]。
三焦是高层系统,上焦、中焦、下焦是三焦的低层系统[11]。
上、中、下焦相互承接沟通构成三焦。
三焦解剖定位应该是人体内除脏器外的胸腔、腹膜腔、除腹膜腔以外的腹盆腔部分,以及走行于其中的血管、神经及淋巴系统等组织。
上焦即胸腔及走行于其中的血管、神经及淋巴系统等组织,心肺居于上焦。
胸腔向上经胸廓上口通颈部,借纵膈与口鼻相通,向下借膈与腹腔分开,膈与腹腔相交处即相当于“胃上口”。
与《灵枢·营卫生会篇》: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隔而布胸中”相合。
中焦即是腹膜腔及走行于其中的血管、神经及淋巴系统等组织,肝胆、脾胃、大、小肠通过脏腹膜及网膜与之相连属。
腹膜腔上与膈相连,下及盆腔,后连与腹后壁之前。
下焦即为除腹膜腔以外的腹盆腔部分,以及走行于其中的血管、神经及淋巴系统等。
肾、输尿管、膀胱及内
生殖器存在于下焦之内。
三焦的功能是通行元气、运行水谷、运行水液、为火之道路[6];为脏腑功能活动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成为物质交换、物质运动发生的一个重要场所[8]。
三焦与其他脏腑在生理上有诸多联系, 尤在涉及人体水液代谢及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时更显密切[12]。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 熏肤, 充身, 泽毛;中焦...泌糟粕,燕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 乃化而为血;下焦, 渗而俱下, 济泌别汁。
”一方面证明了三焦为腑、为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空腔结构;另一方面说明了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由于三焦的这种结构及功能特点,上、中、下三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亦需相互兼顾。
如《伤寒论》: “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 胃气因和, 身然汗出而解”邵长荣亦以三焦分治慢支炎:上焦之痰宜宣肃清,中焦之痰宜理气健脾泻水,下焦之痰用补肾纳气法治疗[13]。
综上所述,三焦是一个上焦、中焦、下焦三个低层系统构成的高层系统,是人体内除脏器外的胸腔、腹膜腔、除腹膜腔以外的腹盆腔部分,以及走行于其中的血管、神经及淋巴系统等组织。
探明三焦的解剖结构及位置,有助于深入探索和理解三焦的功能及其与脏腑的相互联系作用的方式、途径,完善和丰富中医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及用药。
参考文献:
[1]于慎中.论三焦有名无形无用[J],山西中医,2001,17(6):7-8.
[2]姚荷生,姚梅龄,姚芷龄.三焦焦膜病辨治[J].江西中医学院学
报,2007,19(4):1-5.
[3]王宇新,谢静芳.三焦平议[J].中医文献杂志,2000,2:24-25.
[4]钱秉强.《内经》三焦新探[J].新中医,1989,21(3):12-14
[5]徐勇刚,魏晖.《黄帝内经》中三焦的实体解剖结构[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2):423-425.
[6]王河宝.三焦生理功能论[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2):23-25.
[7]卞尧尧,周春祥.从“象”与“枢”探讨三焦[J].时珍国医国药,2012 ,23(12):3092-3093
[8] 王雪华,于越.三焦形质及其功能的现代研究[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5,24(1)34-37.
[9] 聂坚,楚更五,张建英,等.论三焦形质[J].河南中医,2013,33(5):803 −805.
[10] 李军伟,从实质形态论述无形之三焦[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6):367-368.
[11] 杜梦玄,用系统论原理剖析三焦实质之谜[J],中医药信息,2007,24(6):6-7.
[12] 李其忠.关于三焦生理的文献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1 9 9 2年第10 期:42-4.
[13] 夏以琳.邵长荣三焦分治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0,2(4):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