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分级标准及图解
- 格式:docx
- 大小:15.67 KB
- 文档页数:2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CT诊断【摘要】目的探讨X线及CT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临床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X线平片和CT片,通过影像表现进行病变分期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X线和CT在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影像学改变主要为关节面模糊、关节软骨及骨侵蚀和硬化、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关节强直。
CT对早期病变(0~Ⅱ级)检出率比X线高;ⅢⅣ级X线与CT改变偏差很小(P>0.05)。
结论CT扫描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较X线平片能更好地显示局部细微病变情况,对病变早期发现与分期更准确,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CT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dylitis,A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骨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最常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和髋关节[1]。
为探讨X线、CT对AS 的早期诊断价值,根据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31例AS统计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31例AS患者,其中男26例,女5例;年龄17~60岁,平均30.3岁;病程4个月~12年,平均2.7年。
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下背部及髋部疼痛,脊柱活动受限、晨僵、周围关节活动障碍、行走困难等。
1.2 实验室检查25例HLAB27即白细胞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阳性,22例血沉(ESR)≥25 mm/h,21例C反应蛋白(CRP)阳性度(+)~(++++++),浓度26~90 mg/L。
1.3 方法采用FCR XG1型X线检查设备和PHILIPSMX8000双排螺旋CT,扫描条件为120 kV、160 mA,层厚5 mm,层距5 mm,骨窗照片。
常规摄腰椎、骨盆X线片,选择性加摄颈椎、胸椎片,常规做骶髂关节CT扫描,选择性加做颈椎、胸椎、腰椎、髋关节。
1.4 骶髂关节炎分级标准0级:正常;I级:可疑(是否存在侵蚀、硬化);Ⅱ级:轻度异常,有明确侵蚀和硬化,但关节间隙变化不明显;Ⅲ级:中度异常,关节面的侵蚀、硬化明显,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部分强直;Ⅳ级:严重异常,表现为大部分或完全强直、融合[2]。
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骶髂关节的影像学诊断摘要】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骶髂关节的X线、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对7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的X线、CT表现和15例患者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
结果:X线、CT表现为轻度骶髂关节炎30例,中度骶髂关节炎25例,重度骶髂关节炎17例。
15例MRI检查显示关节腔、关节软骨、骨髓信号及关节囊等改变。
结论:骶髂关节X线平片仍为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最简便可行的方法,但对AS的早期诊断不如CT、MRI,而在显示关节滑膜增厚、软骨破坏、韧带损伤方面MRI优于CT检查。
【关键词】骶髂关节;脊柱炎,强直性;放射摄影术【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4-0125-02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dylitis,AS)是以骶髂关节炎及轴关节病变为特征的慢性结缔组织病,多发于20岁左右的男性青年中。
早期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能对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骶髂关节作出较早期的诊断,对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临床疗效有帮助[1]。
1.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5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诊断符合 1984 von der Liden 纽约修订标准[2]的72 例 AS 患者,男 65例,女7例;年龄18~ 55岁,平均 26.4岁,病程7月~9年,平均3.9年。
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双侧骶髂关节或下腰部疼痛,痛感向大腿与臀部放射,活动受限,部分病例有胸背部疼痛伴晨僵活动后好转。
1.2 X线DR及CT片72例,MRI片15例。
X线采用PHILIPS Optimus DR,骶髂关节加角度平片。
CT检查采用GE-HiSpeed 双排螺旋CT机,层厚2 mm、层距3 mm的轴位薄层扫描,取骨窗、软组织窗观察。
MRI检查采用飞利浦Achieva 1.5T扫描仪,作骶髂关节横轴位及倾斜冠状位SE序列T1WI、T2WI及T2WI STIR压脂,平扫后静脉注射Gd-DTPA增强扫描,剂量为0.1mmol/kg体重;层厚5mm,层距4mm,矩阵512x512。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MRI影像分析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在x线、CT、MRJ三种不同影像中改变的特点。
方法:收集吉林省第四人民医院2003年6月~2008年11月诊治的79例患者影像资料,患者全部拍骨盆正位片及行骶髂关节CT扫描,其中10例患者行MR骶髂关节检查。
观察分析骶髂关节骨质、滑膜、关节软骨、关节间隙及关节下骨组织的改变。
结果:158个关节中x线:O级26个(16%),I级27个(17%),Ⅱ级55个(35%),Ⅲ级36个(23%),Ⅳ级14个(9%)。
CT表现:O 级2个(1%),I级37个(23%),Ⅱ级58个(37%),Ⅲ级45个(29%),Ⅳ级16个(10%)。
MRI:X线、CT检查为0级患者MRI显示关节软骨间断线样高信号并伴有不同程度增厚,梯度回波序列可见骨髓腔内水肿信号。
对x线CT检查后仅见轻微变化的关节可以显示关节面下T。
WI低信号,T2WI高信号骨质受侵改变。
结论:x线作为一种常规检查手段,具有方便经济的优势。
CT对关节面骨质的侵蚀破坏、关节间隙内线样钙化较x线片清晰。
MRl对早期滑膜水肿、骨髓腔内的水肿敏感特异。
三者结合可准确反映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的改变,对患者能进行准确分级。
标签:骶髂关节;强制性脊柱炎;x线;CT;MP,I目前认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tis,AS)为具有遗传倾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数青少年时期发病,20~30岁发病率最高,男女比例3-5:1。
早期诊断缺乏临床标准,影像变化则为重要诊断依据,并可为l临床分级及治疗观察提供重要信息。
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jnts,SU)改变在不同影像检查中的特点,为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打下基础。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3年6月~2008年11月经过吉林省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79例。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如何诊断?骶髂关节MRI应该这么看–影像PPTNo.1骶髂关节解剖特点骶髂关节(SIJ)是身体最稳定的关节之一,支持躯干的重量,属于微动滑膜关节,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构成,关节面凹凸不平,彼此结合十分紧密骶髂关节外形变异很大,有耳状、C 形或钝角形耳状面前宽后窄,表面凹凸不平骶骨耳状面位于第 1-3 骶椎椎体外侧,关节面朝向后方髂骨耳状面位于髂骨后部的内侧面,关节面朝向前内方骶髂关节由滑膜关节部和韧带连接部组成滑膜部—耳状面所在部位,表面软骨覆盖,软骨边缘有滑膜,位于骶髂关节间隙前下 1/2-2/3韧带部—位于骶粗隆和髂粗隆之间,位于骶髂关节间隙后上 1/3 滑膜部关节软骨:•骶骨表面:透明软骨•髂骨表面:透明和纤维软骨混合覆盖•软骨厚度:骶骨:髂骨 = 3:1韧带:骶髂骨间韧带(骶髂关节韧带部);骶髂前韧带;骶髂后韧带;髂腰韧带;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No.2骶髂关节的 MRI 检查方法仰卧位体部线圈横断面、斜冠状面成像序列:T1WI 、T2WI、 T2WI-fs、DWI、T1WI+C(可选)No.3早期 AS 骶髂关节炎病理特点强直性脊柱炎(AS)是成人常见的一种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关节等;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多见于青年男性,男女比例约为 5:1。
AS 首先侵犯滑膜,其次是骨髓,而后是软骨;早期病理标志为骶髂关节炎;晚期出现关节囊的纤维化、韧带的钙化、及关节骨性强直以往:附着点炎新论断:滑膜炎及关节旁骨髓炎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出现滑膜炎、滑膜缺失、关节旁骨髓炎其骨旁骨质破坏,软骨表面破坏、软骨深部破坏、附着点炎、滑膜关节纤维化、骨桥形成等目前:软骨下骨髓水肿 /骨炎是早期骶髂关节炎的特异性改变纤维软骨是免疫应答攻击主要部位,因此骶髂关节炎最先变现在髂骨关节面No.4早期 AS 骶髂关节炎 MRI 表现X 线:敏感性低、不可或缺,有改变时即为中后期CT:有相对高的敏感性,对细微征象较X 线确定,对Ⅰ~Ⅲ级SIJ 炎诊断较 X 线敏感一个级别MRI:•放射学Ⅱ级前的早期骶髂关节炎•中晚期的结构性改变•鉴别急慢性病变•AS 的急、慢性脊柱炎症•避免了射线损伤,尤其适于妇女和儿童早期 AS 骶髂关节炎 MRI 特征:•活动性炎症病变(早期改变)•结构性破坏(慢性改变)活动性炎症病变(早期改变)表现:•骨髓水肿(骨炎)•滑膜炎•关节囊炎,附着点炎骨髓水肿(骨炎):•局限小片状、弥漫性、大片状•T2-fs、DWI 呈高信号•T1WI 呈低信号•为活动性骶髂关节炎的征象•位于关节旁,可伴骨侵蚀滑膜炎:•骶髂关节的滑膜部于 T1+C fs 呈高信号•于 T2WI 上无特异性•若不伴骨髓水肿单独出现,无法诊断骶髂关节炎关节囊炎:•与滑膜炎信号特点相同•可累及前后关节囊•可沿骨表面扩展附着点炎:•以往认为为 AS 骶髂关节病变的特征性病理表现•于 T2WI、T1+C 呈高信号•可伴骨髓和/或软组织信号异常CASE 114Y/M 右髋痛 4 个月,HLA-B27(+)CASE 215Y/M 双髋痛 4 个月,HLA-B27(+)结构性破坏(慢性改变):•软骨下骨质硬化•骨质侵蚀•骨髓脂肪沉积•关节强直软骨下骨硬化:•T1WI、T2WI 呈低信号骨质侵蚀:•原有低信号的关节两侧皮质信号增高骨髓脂肪沉积:•T1WI、T2WI 呈高信号•T2-fs 呈低信号骨性强直:T1WI 可见关节融合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分级:根据 1984 年修订的纽约标准将骶髂关节炎分为 5 级•0 级:正常•Ⅰ级:可疑, 骨性关节面毛糙, 有小囊变区, 骨小梁紊乱、增粗, 见轻度骶髂关节炎•Ⅱ级:双侧骶髂关节面出现局限性侵蚀及硬化, 关节间隙不存在明显改变, 可呈对称性或非对称性, 轻度骶髂关节炎•Ⅲ级:与Ⅱ级病变相似, 但关节间隙发生改变, 可有增宽或狭窄, 腰椎在前后与侧屈方向活动受限, 有明显异常, 中度或进展性骶髂关节炎•Ⅳ级:Ⅲ级病变基础上, 有严重异常或完全性关节强直正常(0 级)15Y/M,腰痛 1 月余,HLA-B27(+)强直性脊柱炎(Ⅰ级)26Y/M,双髋痛 4 月余,HLA-B27(+)强直性脊柱炎(Ⅱ级)32Y/M,双髋痛 1 月余,HLA-B27(+)强直性脊柱炎(Ⅲ级)32Y/M,腰痛 3 年,HLA-B27(+)强直性脊柱炎(Ⅳ级)MRI 表现与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无明显相关性,但可以肯定的是骨髓水肿与病变活动性有关•临床有明显症状和体征,但与MRI 表现不相对应时,可能与骨髓水肿和软骨侵蚀以外来源的疼痛有关•在 SIJ MRI 表现异常患者中,HLA-B27 阳性者较 HLA-B27 阴性者多且病情严重No.5鉴别诊断•退行性骨关节病•致密性骨炎•结核•其他SpA:Psoriasis arthriti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Reiter syndrome•类风湿性关节炎No.6小结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病变,主要侵犯中轴骨及关节,SIJ 炎为早期改变。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分级标准及图解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是以骶髂关节X线片的影像学表现为依据,且强直性脊柱炎的分期和分级目前也是以X线的改变为依据的,正确的诊断和分期分级的判断,不仅对最初疾病的确诊有意义,而且对预后的判断也具有指导意义。
骶髂关节的X线分级
0 级:正常
I 级:可疑异常
Ⅱ级:轻度异常,关节局限性侵蚀、硬化,
间隙无改变
Ⅲ级:明显异常,关节面骨质侵蚀、硬化、
关节间隙增宽/狭窄或部分强直
Ⅳ级:严重异常,关节完全骨性强直
骶髂关节的CT分级
CT 在显示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细小改变
方面,有相对高的敏感性,因此可提高了病变的
检出率,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对关节病变的细微
征象如轻度骨硬化、模糊、侵蚀及关节间隙的
轻度变窄、不对称显示更加确定,从而有利于
临床早期确诊,并对疗效进行更准确的追踪观
察。
0 级:关节正常或关节面稍模糊
I 级:关节周围骨质疏松,软骨下骨轻度
糜烂,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正常
Ⅱ级:关节面模糊,软骨下骨质破坏、骨
质疏松和硬化,关节间隙基本正常
Ⅲ级:软骨下骨质明显破坏,弥漫性硬化,
关节面呈毛刷状,关节间隙狭窄或宽窄不均,
部分强直\
Ⅳ级:全部关节骨质破坏,硬化和骨质疏
松、关节完全强直
CT、MRI、X线片对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有重要意义,早诊断、早治疗对控制强直性脊柱炎有积极意义。
点击上方视频号关注
商务合作
扫描二维码
版权申明
本微信平台属于个人公益性医学影像类学习平台,本微信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所有转载视频只用于基层教学使用,且明确注明授课专家姓名,不希望被转载的原作者及老师可与我们联系,我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