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沙龙-肝炎性肿块
- 格式:pdf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61
第一部分解剖学基本知识及概念1.人体解剖学姿势:x线检查是都要以正确的解剖学姿势作为定位的依据,解剖学姿势又称为标准姿势。
人体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两上肢自然下垂英语躯干两侧,掌心向前,双下肢并拢,足尖向前。
2.解剖学基准轴线及基准面:1)基准轴线垂直轴:自上而下,垂直于地平面的轴,称为垂直轴,也称人体长轴。
矢状轴:自腹侧面到达背侧面,与垂直轴呈直角交叉,称为矢状轴。
冠状轴:按左右方向穿过人体的水平线,与地平面平行,并与垂直轴及矢状轴之间呈直角互相交叉,称为冠状轴,也叫额状轴。
2)基准面矢状面:按矢状轴方向,将人体纵向且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呈矢状面;其中将人体等分分成左右两部分的矢状面,称为正中矢状面。
冠状面:按左右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称为冠状面。
也称额状面。
水平面: 与地平面平行,将人体横断为上下两部分的切面,称为水平面,也称横断面。
(注意: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互相垂直。
)3.解剖学方位在标准姿势下,描述的人体结构间相对位置关系为解剖学方位。
1.上和下:近头部者为上,近足部者为下。
2.前和后:近身体腹面者为前,近身体背面者为后。
3.内侧与外侧:近正中矢状面者为内侧,远离正中矢状面者为外侧。
4.近与远:近心脏者为近端,远离心脏者为远端。
5.浅和深: 距体表近者为浅,距体表远者为深。
对于四肢而言,可根据一侧骨骼解剖部位的相对关系来确定位置关系(靠近尺骨者为尺侧,靠近桡骨者为桡侧,靠近胫骨者为胫侧,靠近腓骨者为腓侧,靠近跖骨上部者为足背侧,靠近跖骨下部为足底侧。
4.关节运动关节运动包括屈、伸运动;内敛、外展运动;旋转运动。
第二部分各部位x线拍片体位1.常规拍片体位胸部:胸部正(侧)位胸部正斜(肋骨切线)位腹部立位腹部平片(卧位)头部:头颅正侧位面骨大瓦氏位颧骨斜位及轴位鼻骨侧位颞颌关节张、闭口位脊柱:颈椎正侧(双斜)位胸椎正侧位腰椎正侧(双斜)位骶尾椎正侧位副鼻窦:鼻窦瓦氏位鼻窦柯氏位上肢:肩关节正(斜)位肱骨正侧位(包括肩或肘关节)肘关节正侧位尺桡骨正侧位(包括肘或腕关节)腕关节正侧位手正斜(侧)位手指正侧位下肢:髋关节正(斜)位股骨正側位(包括髋或膝关节) 膝关节正侧位胫腓骨正侧位(包括膝或踝关节)踝关节正侧位足正斜位跟骨轴(侧)位骨盆:骨盆正斜位2.特殊拍片体位胸部:肺尖前弓位、胸部仰卧位(适用于不能站立的病人)、半位前后位或后前位腹部:腹部侧位(用于了解异物位置等。
肝脏出现肿块怎么办肝脏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承担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当发现肝脏出现肿块时,很多人会感到恐慌和不安。
但先别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首先,发现肝脏有肿块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及时就医,进行全面而详细的检查。
常见的检查包括肝脏超声、CT 扫描、磁共振成像(MRI)、血液检查(如肝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
这些检查能够帮助医生更清楚地了解肿块的大小、位置、形态、内部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判断肿块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
如果肿块较小,且初步判断为良性,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复查,密切观察肿块的变化情况。
复查的间隔时间通常根据肿块的特征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可能是 3 个月、半年或 1 年。
在复查期间,患者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减少饮酒和避免吸烟等。
饮食方面,要多摄入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鱼肉、鸡肉、豆类等。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如果肿块较大,或者经过进一步检查怀疑为恶性,可能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检查和治疗。
例如,肝脏穿刺活检,这是一种通过穿刺获取肿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的方法,能够明确诊断肿块的性质和类型。
对于恶性肿瘤,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手术切除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手术。
医生会综合考虑肿瘤的大小、位置、数量、患者的肝功能、身体状况等因素来决定是否进行手术。
如果肿瘤局限在肝脏的某一部位,且患者的肝功能良好,身体能够耐受手术,那么手术切除可能是首选的治疗方案。
对于一些晚期或无法进行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肝移植可能是一种选择。
但肝移植需要有合适的供体,并且手术风险和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等问题也需要认真考虑。
放疗和化疗在肝癌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放疗可以通过射线杀死肿瘤细胞,化疗则是通过使用药物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第八版外科学偶发肝脏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肝脏肿块(liver mass)为首发临床表现的病例少见,除非肿块较大或位于肝的边缘。
偶发肝脏肿块是在例行健康体检时,或因其他脏器(如肾脏、胆锻等)疾病进行影像学检查而偶然发现的。
肝脏肿块又称占位性病变(space-occupy lesion)。
超声、CT等影像学技术普及应用后,临床上偶然发现的肝脏肿块病例明显增多。
偶然发现的肝脏肿块往往较小,大多是良性,但在确定为良性病变之前,必须采取规范的诊疗程序明确肿块的性质,拟定治疗方案(图38-4)。
发现肝脏肿块后,应首先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
询问病人有无腹痛、体重减轻、既往肝病史、饮酒史、输血史、有无口服避孕药(女性)以及个人或家庭癌症史。
体格检查时应注意有无巩膜黄染、肝大、脾大、门脉高压症相关体征;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肝炎相关指标、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9-9水平测量)等。
需要鉴别诊断的偶发肝肿块包括肝囊肿、良性实体肿瘤、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表38-1)。
超声虽然方便、价格便宜,但经常会遇到技术上的限制,因肠内气体、肥胖或肋骨的干扰而影响诊断。
如必要,可进行其他影像学检查。
例如,超声提示为肝血管瘤,CT扫描不能明确诊断,应进行MRI检查;如果MRI检查无法确定,可应用标记红细胞核素扫描帮助诊断。
如高度怀疑为肝细胞癌,不主张做肝穿刺活检,因有发生出血或针道转移的危险。
如果所有影像学检查都不能明确诊断,可考虑影像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
病变太小不能活检或不能很好定位的病人,应定期(3〜6个月)影像学随访,观察肿块大小变化,必要时做腹腔镜下肝活检。
如果肝活检结果是腺癌,需鉴别为转移性腺癌,还是肝腺瘤癌变或肝脏毅腺癌。
进一步检查包括结肠镜检查、食管胃十二指肠内镜(EGD)、乳房X线检查、妇科检查、巴氏涂片(女性)和前列腺特异抗原和前列腺评价(男性)等。
放射性肝炎病变表现与放射野一致的低密度区,边缘呈"刀切样"改变(箭示)放射性损伤放疗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十分显著已毫无疑问,但也要看到放射反应和损伤的存在。
高剂量射线在杀灭癌细胞同时也损伤了正常细胞,病人就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
照射剂量不加限制的话,任何肿瘤都可以被消灭,但此时的剂量将大大超过正常细胞的承受能力,就会出现“玉石俱焚”的情况,这不是放射治疗的目的。
放疗只能在正常组织能够耐受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杀灭肿瘤细胞。
对放射线敏感的肿瘤,杀死癌细胞的剂量不会使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受到损伤。
放射治疗可以使肿瘤根治。
有的肿瘤细胞的放射线致死剂量与周围正常组织细胞的致死或损伤剂量相似,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严重损伤正常组织。
主要器官的放射反应及损伤和防治方法:皮肤反应和损伤皮肤早期可发红发痒、疼痛,或红斑、脱皮,护理不当可造成局部破溃、渗液,继发感染;晚期皮肤损伤为色素沉着、萎缩、深部纤维化。
放疗中应保持照射野洁净,但不要擦洗弄破皮肤。
早期反应可适当停照1~2天,—般反应不影响继续治疗。
胃肠系统放射反应和损伤(1)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多见于颈部及胸部肿瘤进行放射治疗的病人,发生在放射治疗7~15天后。
临床表现:吞咽时胸骨后疼痛,可见少量吐血。
出现放射性食管炎时可行对症处理,进软食,禁刺激性食物,疼痛厉害时,饭前可含咽2%利多卡因液。
药物治疗,地塞米松0.?5mg,每日3次含化,—般5~7天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不必中断治疗。
(2)急性放射性胃炎:易发生在上腹部放疗时。
临床表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
发生急性放射性胃炎时应避免刺激性食物,服用维生素B,,解痉止吐药可缓解。
(3)急性放射性小肠炎:易发生在腹部照射时,以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疼及腹泻为主,偶有出血、小肠梗阻、穿孔或瘘管形成。
放射剂量>500cGy,乙状结肠最易受损伤,可出现腹痛、里急后重及便血等。
肛门粘膜及肛门周围皮肤对放射线敏感,易局部渗出、糜烂及继发感染。
医用电子云胶片软件产品技术要求放射沙龙一、图像质量1.高分辨率:软件支持高分辨率图像显示,保证医生对影像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2.低噪声:软件应具备滤噪功能,能够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影像质量。
3.图像灰度均衡:软件能够对图像的灰度均衡进行自动或手动调节,使影像细节更加清晰可见。
二、图像处理功能1.多种图像处理算法:软件应提供多种图像增强、降噪、滤波等处理算法,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
2.快速图像处理:软件应具备快速的图像处理能力,保证用户可以实时观察和处理影像。
3.图像测量和分析:软件应具备图像测量和分析功能,包括长度、角度、密度等参数的测量和统计功能。
三、影像传输与存储1.DICOM兼容性:软件应具备DICOM(数字成像与通信医学)标准兼容性,能够与其他医学设备进行无缝连接和传输。
3.影像存储:软件应具备影像的本地存储和远程备份功能,确保影像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四、多平台兼容性1.跨平台支持:软件应具备跨操作系统和设备的兼容性,能够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设备上运行。
2.移动端支持:软件应提供移动端应用程序,支持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进行影像观察和处理。
3.云平台支持:软件应具备云端存储和云端计算能力,能够实现多设备间的影像共享和协同工作。
四、用户界面设计1.界面简洁明了:软件的用户界面设计应简洁清晰,易于操作和学习。
2.自定义设置:软件应支持用户自定义界面布局和参数设置,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3.多语言支持:软件应支持多种语言界面,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使用者需求。
五、安全与隐私保护1.安全性:软件应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包括用户身份验证、数据加密等措施,保障医学影像的安全和隐私。
2.权限管理:软件应具备权限管理功能,实现不同用户对影像的访问权限管理。
3.数据备份及灾备恢复:软件应具备影像数据的定期备份和灾备恢复功能,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总之,医用电子云胶片软件的产品技术要求应包括图像质量、图像处理功能、影像传输与存储、多平台兼容性、用户界面设计、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以满足医学影像的实时观察、诊断和处理的需求。
肝囊肿的磁共振成像与病灶特征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通常是由于肝脏组织内的液体积聚形成的。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技术,可以提供关于肝囊肿的详细信息,包括病灶的特征和定位。
本文将探讨肝囊肿的MRI成像特征,以及对其诊断和治疗的影响。
MRI成像可以通过不同的序列和参数来观察肝囊肿的形态和组织学特征。
在T1加权图像上,肝囊肿通常呈现为低信号,而在T2加权图像上则呈现为高信号。
这是因为囊肿内部液体的信号特性与周围肝组织不同。
此外,MRI还可以提供关于囊肿大小、形状、数量和位置的信息,有助于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分析可能的合并症。
在MRI成像中,肝囊肿的边界清晰,通常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
囊壁薄而均匀,呈现为低信号。
囊内液体通常是无定形的,呈现为高信号。
根据囊内液体的不同成分,肝囊肿可以进一步分为单纯囊肿和复杂囊肿。
单纯囊肿是指囊内液体为无定形液体的囊肿。
在MRI成像中,单纯囊肿的囊内信号均匀,无壁结节或分隔。
这种类型的囊肿通常是良性的,无需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以监测其大小和变化。
复杂囊肿是指囊内存在壁结节、分隔或囊内出血、感染等异常。
这种类型的囊肿在MRI成像中呈现出不均匀的信号强度,囊壁呈现出厚度增加或不规则。
复杂囊肿可能是恶性的,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除了肝囊肿的形态和组织学特征,MRI还可以提供关于囊肿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的信息。
例如,MRI可以评估囊肿与肝脏血管的关系,以及是否存在囊肿压迫周围组织或器官的情况。
这些信息对于确定治疗策略和手术计划非常重要。
总之,MRI成像在肝囊肿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肝囊肿的形态、组织学特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MRI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评估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然而,MRI成像仅是一种辅助诊断手段,最终的诊断和治疗决策应该综合考虑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
肝脏炎性假瘤影像学表现【正文】一、炎性假瘤的定义和概述炎性假瘤是指一类由炎性细胞浸润引起的肿瘤样病变,存在于多个器官中,其中肝脏炎性假瘤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
本章将详细介绍肝脏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
二、肝脏炎性假瘤的形态学特点⒈外观特征肝脏炎性假瘤通常呈多发性或单发性结节状,大小不一,边界清晰。
在影像学上可以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结节,直径范围一般在1-10厘米之间。
⒉密度和信号特征肝脏炎性假瘤在CT扫描上呈低密度或等密度,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相比较,边界清晰,内部均匀。
在MRI扫描上,T1加权图像呈低信号,T2加权图像呈高信号。
⒊强化特点良性炎性假瘤在动态增强扫描上呈轻度或中度强化,强化后的增强效果逐渐减弱。
部分病例可能呈环状强化。
三、肝脏炎性假瘤的局部表现⒈肝内占位性病变肝脏炎性假瘤可以表现为肝内局限性占位性病变,它们可能单发或多发。
在CT和MRI上,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和位置。
⒉病变周围的炎性反应肝脏炎性假瘤常常伴有炎性反应,表现为周围肝组织的增厚和炎性渗出。
这些炎性反应可以在CT和MRI上观察到,有助于与其他类型的肝脏病变进行鉴别。
四、肝脏炎性假瘤的临床意义和诊断注意事项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影像学表现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但仍需进一步的组织检查来确定诊断。
在进行影像学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⒈要与其他肝脏病变进行鉴别,如肝脏肿瘤、肝脓肿等。
⒉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需要全面考虑。
⒊对于可疑的病例,可以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和磁共振扫描,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CT和MRI的影像资料,以及病理学检查的结果。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肝脏炎性假瘤:指一类由炎性细胞浸润引起的肿瘤样病变,存在于多个器官中。
⒉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一种利用X射线进行断层成像的技术。
⒊MRI扫描:磁共振成像,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进行成像的技术。
放射沙龙放射沙龙——数万放射科医生都在关注的微信平台,回复日期(工作日哦)如140411,即可收听当日的资讯。
回复“01”、“02”、“03”、“04”、“05”即可查询放射沙龙热文榜单。
由于水平有限,放射沙龙所有学习资料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社区讨论。
临床医生对体查和影像检查均要重视首先医生面对的是患者主诉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
如果一看就确诊是椎间盘突出,那还要做什么检查呢?许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腰腿痛就诊,作为医生,考虑的有许多问题:退行性腰腿痛、炎症、肿瘤、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等,而且要考虑其他科的疾病,比如泌尿系疾病、盆腔疾病、神经内科疾病等等。
要明确诊断,是建立在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的全身体格检查和仔细的专科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头脑中形成了初步诊断的基础上,再有目的性地进行辅助检查:血液学检查、X线片、CT、甚至MRI检查。
如果考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能性大,那么就做腰椎CT,如果CT检查结果与症状体征不相符,不能解释症状体征,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检查。
腰椎CT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阳性发现率不可能达到100%,尤其对于一些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脱出髓核组织可能远离椎间隙水平,那么常规腰椎CT可能对这些类型的椎间盘突出造成漏诊,而MRI检查对于这些类型的椎间盘突出的阳性发现率较高。
盲目相信腰椎CT检查结果,忽视详细的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而造成的误诊误治,对病人增加痛苦,给医生自已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相信许多医生都会有十分深刻的教训。
因此,仅管新技术的发展对诊断水平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任何机器也不能代替医生详细的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和分析归纳的头脑。
否则,还要医生干什么呢?椎间盘的解剖和生理椎间盘主要由外部纤维环和中心髓核构成,髓核主要由胶质基质组成,纤维环主要由纤维软骨束构成内环部分,10岁以前含水量分别达到85%和75%,10岁以后髓核自其腹背侧缘开始纤维化并逐渐向中心发展,30岁以后含水量进一步下降。
放射性肝炎的“来龙去脉”作者:暂无来源:《肝博士》 2017年第3期文·蓝美玲(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肿瘤中心,博士)所谓放射性肝炎,是指肝脏受照射后出现至少两倍碱性磷酸酶升高伴随体检发现非肿瘤性腹水、无疾病进展的肝脏肿大或转氨酶升高为正常值上限及治疗前水平的5倍以上,其与影像改变无关。
那么放射性肝炎到底是怎么发生发展,又有哪些表现及预防措施呢?接下来就浅谈一下它的来龙去脉。
放射性肝炎的病理放射性肝炎的典型病理表现为照射区肝脏静脉闭塞症。
其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3个阶段:急性期主要表现为中央肝小叶肿胀、充血,肝窦明显破坏;慢性期改变为典型的肝硬化,表现为严重的血管损伤、肝细胞萎缩,小叶坍陷、变形,以门静脉和胆管为中心的脉管纤维化;亚急性期则兼有急性、慢性期的改变。
放射性肝炎的原因肝脏放射性耐受的总计量是30~ 35Gy,整个腹部照射剂量是20Gy。
肝脏部分切除后,同时或术后用放疗释放的剂量是15~ 20Gy,仅限于一个地方是70Gy。
假定这些耐受在成年患者中每个星期5次,每日单次剂量则是1.5~ 2.OGy,如果单次剂量或累计剂量加大,则放射性肝炎的损伤程度也加大。
小孩的肝脏为未成熟肝,对照射损伤很敏感,要求总计量要小一些,且单次剂量是1.2~1.8Gy,此外,长春新碱、放线菌素及阿霉素三者联合使用与严重放射性肝炎也有关,但与所期望的放射剂量相比,要低一些。
目前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的放射性肝炎的损伤程度也相应得到降低。
放射性肝炎临床表现那么放射性肝炎到底有哪些临床表现呢?大致归纳如下: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差、进食后腹胀、没有饥饿感等症状,厌吃油腻食物,如果进食便会引起恶心、呕吐,活动后易感疲倦。
甚至会引起腹水、体重增加及右上腹部疼痛。
黄疸多在放疗后1~2月发生,但不是很常见。
接下来我们分析几个常见的临床表现:1、食欲减退食欲减退是大多数肝炎患者部有的症状,尤其是黄疽型肝炎患者表现更为严重。
概述
•常见肝脏良性肿瘤
•单发或多发,女性常见
•起源于胆管前体细胞发育异常
•可无症状,病灶较大可导致疼痛、感染或囊内出血
CT
•平扫:低密度,CT值0-10HU,圆形或椭
圆形,边界清晰,囊壁薄一般不显示。
•囊内出血或感染时,密度不均。
•增强:囊壁不强化,囊内密度无变化。
患者女,58岁,肝区疼痛2个月,近期加重,行肝脏增强CT,可见肝右叶低密度包块,边界清,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
MR
•平扫:典型囊肿T1WI低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信号均匀,边界清晰
•囊内含蛋白质或脂质时,T1WI等-高信号;出血时,T1WI信号增高,同时可见液-液平面
•增强:囊内及囊壁不强化
T 1WI T 2WI 增强患者男,26岁,无明显不适,体检肝脏增强MR ,发现肝右叶类圆形长T 1长T 2信号结节,边界清晰,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
肝炎性肿物的健康宣教肝炎性肿物是指由慢性肝炎引起的肝组织内的异常增生或肿瘤,包括肝内胆管细胞的增生、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肝炎性肿物的健康宣教对于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肝炎性肿物的预防、早期发现和处理策略进行详细介绍。
预防措施:1.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严重肝炎的主要病原体,接种疫苗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2.避免过度饮酒:长期过量饮酒可导致肝脏损伤,增加患上肝炎和肝炎性肿物的风险。
3.遵循安全性行为:性传播感染是乙型肝炎和其他肝炎病毒的主要途径之一,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降低感染风险。
4.避免使用注射药物:通过共用注射器或针头,乙型肝炎和其他肝炎病毒易于传播,应避免使用注射毒品。
5.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频繁洗手、避免与他人分享个人卫生用品,如牙刷和刮胡刀等,能有效减少病毒传播。
早期发现:1.定期体检:要定期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身体检查,通过肝功能及肝脏超声等检查,尽早发现异常情况。
2.关注自身身体变化:注意肝区疼痛、黄疸、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的出现,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就医。
3.接受乙肝病毒DNA检测:通过定期进行乙肝病毒DNA检测,可以及时发现病毒感染情况,进而预防肝炎性肿物的发生。
处理策略:1.个体化治疗:根据肿物的类型、大小、病变范围等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比如手术切除、放射治疗、肝脏移植等。
2.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药在治疗肝疾病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可以与西医药相结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改善生活方式:适度运动、均衡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情等,有助于改善免疫力,减缓肿物的发展。
4.密切监测复发情况:定期进行肿物监测,密切注意复发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肝炎性肿物患者和其家属也应加强健康教育。
教育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宣传乙肝疫苗的重要性: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手段,宣传乙肝疫苗的重要性,加强大众的接种意识。
2.提醒患者保持乐观心态:合理面对疾病,保持乐观心态,能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康复概率。
肝脏肿瘤阳性显像肝显像以放射性浓聚区(热区)显示肝肿瘤病灶。
其特点是利用与肝癌组织具有特殊亲和力的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或肿瘤特异抗体在肝癌组织中大量浓聚,直接显示肝癌的部位、大小、数量和形态,用于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定性和定位诊断。
肝肿瘤阳性显像的方法主要有“亲”肿瘤核素显像、标记药物肝肿瘤阳性显像、肝胆显像剂延迟显像、肝肿瘤放射免疫显像、PET肿瘤显像、肿瘤肝转移灶特异性显像等。
一、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剂延迟显像诊断原发性肝癌肝细胞癌起源于肝细胞,因此有可能摄取放射性肝胆药物。
但正常肝组织摄取放射性核素肝胆药物后,迅即将其排入胆道系统,肝区放射性迅速降低。
而肝细胞癌病灶缺乏有效的胆道系统,摄入的放射性肝胆药物无法及时排出。
因此,放射性淤滞于病灶局部。
一方面病灶部位放射性滞留,另一方面病灶周围正常肝组织放射性迅速降低甚至清除,衬托出病灶部位放射性核素浓聚,以“热区”显示。
多数情况在延迟显像后病灶方能清晰显示。
(一)适应证1.肝细胞癌的定性和定位诊断。
包括小肝癌、AFP阴性肝癌的诊断。
2.搜寻肝细胞癌肝外转移灶。
3.肝细胞癌手术后随访,尤其在AFP复又升高时。
4.肝细胞癌、肝腺瘤、肝再生结节的鉴别诊断。
(二)禁忌证:无明确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1.病人准备:无特殊要求,若同时检查胆囊功能则需禁食(参见肝胆显像) 2.显像剂:99m Tc-PMT或99m Tc-EHIDA、99m Tc-DISIDA等,静脉注射。
剂量555MBq(15mCi)。
3.仪器:γ照相机或SPECT,低能通用平行孔准直器,能窗20%,能峰140keV。
4.体位:仰卧位。
5.显像程序(1)静脉注射放射性药物。
(2)在注入放射性药物的同时开启γ相机,作肝血流灌注动态采集,每秒1帧,共60s。
(3)早期影像:5min时采集肝脏正位、右侧位、后位影像,500K~1000K计数。
(4)若需了解胆道功能,按胆系显影方法采集至60min。
肝肿瘤X线表现肝肿瘤(Neoplasm of liver)发病率较高。
肝脏是肿瘤好发部位之一,良性肿瘤较少见,而恶性肿瘤中转移性肿瘤较多。
1.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liver)为肝良性肿瘤中最多见的一种,多见于女性,海绵状血管瘤呈紫红色或紫兰色,可单发,亦可多发,大小变异很大,可小于2cm,亦可达儿头大小。
X线表现:平片一般无明显改变,如肝脏增大时可见肝影增大,偶尔可见钙化与静脉石。
肝血管造影显示特征性改变:瘤体直径一般为1. 0cm。
瘤体小时,供给的肝动脉不增粗,仅在血管的末梢处出现几簇斑点状造影剂(造影剂充填入瘤实体),称血池,附近无其它异常血管,该血池可延续至门静脉期。
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可见瘤体附近的血管移位,瘤体仍是由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的血池构成,边界清晰(图5-56),附近之肝动脉虽有移位,但无新生血管与变形,尤甚者上述之血池可弥漫于全肝,有如满天星一样,门静脉一般无异常。
图5-56 肝海绵状血管瘤(动脉期)2.原发性肝瘤(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发生于肝细胞、肝内胆管细胞或二者混合的癌瘤,在我国的某些地区较常见,目前认为慢性肝炎,肝硬化易导致癌变。
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
早期有明显症状,待至肿块出现,已到中晚期。
近年来我国对肝癌的防治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对诊断肝癌有特殊价值的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 αFP)测定已广为应用,从而为肝癌的普查与早期诊断奠定基础,进一步确诊有赖核素、B超,肝血管造影与CT等医学影像学手段。
X线表现:平片与透视可见右膈升高,活动受限,膈肌穹窿可有局限性隆突,肝影增大。
在膈肌局限性隆突时,须做气腹造影判断隆突是来自于膈肌抑或肝脏?如系肝脏且癌瘤生长累及表面时,则见肝表面高低不平或呈结节状、肿块状之外观(图5-57)。
钡餐造影只有在肝增大时,可出现胃小弯受压与移位的间接征象。
【2023放射中级考点】: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影像!【病因病理】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是肝内少见的良性肿瘤样病变,无恶变可能。
多位于肝包膜下,无纤维包膜。
肿块内主要由正常肝细胞和Kupffer细胞组成,也含有血管和胆管组织。
肝细胞排列紊乱,无正常肝小叶结构。
病灶中心部位为呈星状瘢痕组织,且向周围延伸呈放射状排列似分隔状。
发生机制尚不明确。
临床表现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一般无临床症状,通常是在检查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
肿块较大时,可出现上腹不适,上腹扪及肿块。
CT表现CT平扫时表现为孤立性等密度或略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很少有钙化。
当肿块呈等密度时,有时难以与正常肝组织区分,仅表现为肿瘤的占位效应,如肝脏的边缘膨隆、变形或肝脏血管移位等。
多数病灶中心可见更低密度瘢痕,此为FNH与其他富血供肿块的鉴别点。
CT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特点,动脉期可见肿块非瘢痕部分明显均匀快速的强化,病灶密度可以接近甚至高于腹主动脉,门脉期多呈略高密度或等密度,延迟期呈等密度,少数为略低密度。
病灶中心瘢痕在动脉期一般无强化,随着时间的延迟,中央瘢痕对比剂缓慢充填,在延迟期中央瘢痕多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少数情况下,中央瘢痕始终无强化。
MRI表现肿块在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
中心瘢痕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无包膜。
多期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方式与CT增强扫描相似: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强化程度下降,而中心瘢痕有延迟强化。
使用肝特异性造影剂,排泄期呈高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