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 格式:docx
- 大小:89.96 KB
- 文档页数:4
乙型肝炎各项指标实验室检查方法进展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威胁着人民健康的全球性问题。
目前,全世界受HBV感染者接近20亿,其中有超过3亿的慢性感染者,每年它大约带走120万人的生命,在重组乙肝疫苗问世以前,乙肝病毒和艾滋病毒一样可怕,因为还没有药物能有效清除病人体内的乙肝病毒。
在亚太地区,慢性HBV感染率超过10%,其中25%—40%患者会因合并或不合并肝细胞癌的肝硬化而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BV感染列为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之一。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高发区域,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在某些地区感染率达到35%以上。
据有关资料报道,肝炎检测阳性的患者已经达到1.89亿,而应就诊未就诊人数(携带者)将近4亿,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
随着实验室检查方法进展,对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经过几十年不断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检测系统。
敏感、特异、快速、定量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为诊断治疗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用HBsAg采用的免疫沉淀法作为临床检测,开创了我国对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的检测。
先后采用了琼脂免疫扩散和对流免疫电泳法来检测HBsAg、HBsAb和HBeAg、HBeAb,但这些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都较差。
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逐渐被一系列方法取代,这些方法的出现,对于检测乙型肝炎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1 间接免疫凝集试验包括间接血凝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和乳胶凝集试验等,使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所提高[1]。
在ELISA方法出现之前,在表面抗原检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反向被动血凝用表面抗体致敏O型红细胞,将病人血清连续二倍稀释与其反应一定时间后肉眼观察凝集现象判断表面抗原滴度。
此法的特别之处在于可对表面抗原作相对定量,但操作繁复是其缺点。
2 酶联免疫试验( ELISA)由于反向被动血凝本身存在很大的缺陷,到20世纪70年代盛树力等开始将双抗体夹心法为代表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介绍至国内,其发展迅速,很快覆盖了医学检验的诸多领域。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乙肝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WS 299-2008)》一、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三、诊断(一)急性乙肝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 和AST 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 HBsAg 阳性。
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 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 阴性。
5抗-HBc IgM 阳性1: 1000以上。
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7 恢复期血清HBsAg 阴性,抗HBs 阳性。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和3。
♦同时符合2和3。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
(1、3、4或2、3、4)♦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
(1、3、5或2、3、5)♦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
(1、3、6或2、3、6)♦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
(1、3、7或2、3、7)(二)慢性乙肝1、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2、HBsAg 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 阴性。
3、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4、血清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血清HBe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符合1和3。
♦符合2和3。
♦符合2 和4 。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4 和6。
♦同时符合1、5 和6。
病毒性肝炎的病例分析病例一:患者,男性,45岁。
因“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就诊。
患者诉发热已持续一周,体温最高达38.5℃,伴乏力、食欲不振,无反酸、呕吐、腹泻等症状。
查体:体温38.2℃,脉搏10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5/80mmHg。
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0%,淋巴细胞比例20%,血红蛋白130g/L,血小板300×109/L。
肝功能:ALT 220U/L,AST 150U/L,ALB 35g/L,TBIL 20μmol/L,DBIL5μmol/L,IBIL 15μmol/L。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5.1×106IU/ml。
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
治疗:给予抗病毒治疗,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
同时给予保肝、退热、抗感染等对症治疗。
患者体温逐渐下降,乏力、食欲不振症状明显改善。
治疗2周后,肝功能:ALT 80U/L,AST 50U/L,TBIL 10μmol/L,DBIL 3μmol/L,IBIL 7μmol/L。
乙型肝炎病毒DNA 定量检测:1.2×105IU/ml。
患者症状缓解,肝功能好转,病毒载量下降。
病例二:患者,女性,32岁。
因“皮肤、巩膜黄染,乏力”就诊。
患者诉皮肤、巩膜黄染已持续1个月,伴乏力,无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
查体:体温36.8℃,脉搏9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0/70mmHg。
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4.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50%,淋巴细胞比例50%,血红蛋白120g/L,血小板400×109/L。
肝功能:ALT 350U/L,AST 200U/L,ALB 38g/L,TBIL 80μmol/L,DBIL20μm ol/L,IBIL 60μmol/L。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酶免疫检验方法前言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 virus , HBv )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较高,,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对乙肝的诊断主要以实验室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 HBsAg )为主,检测方法主要有酶免疫法、反向间接血凝法、放免法、化学发光法、免疫荧光法等,目前应用较广、较普及的是酶免疫法。
本标准所使用的缩略语为HBV 、HBsAg 。
本标准从2002 年7 月1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政司提出。
本标准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陶其敏、全文斌。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04-20 批准2002-07-01 实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酶免疫检验方法WS / T 223 一2002Guidelines for enzyme immuno 一assay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血清HBsAg 酶免疫检验方法(两步法)中相关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基础、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研究中血清HBsAg 测定。
2 方法选择2 . 1 常用方法HBsAg 的酶免疫检验方法根据反应模式可分为“一步法”和“两步法”两种方法。
“一步法”是将待测样品和酶标记抗体同时加人到反应孔中进行反应,从而达到快速的目的;“两步法”则是先将样品加人到反应孔中,待反应结束后再加人酶标记抗体,从而使待测样品的“捕获反应”和酶标记抗体的“酶联反应”分开进行,因而反应更加稳定、重复性也更好。
2 . 2 推荐方法由于“一步法”存在产生“前带现象”的可能,故在本标准中不列为推荐方法;本标准推荐使用酶免疫“两步法”。
2 .3 方法原理本标准推荐使用酶免疫“两步法”检测HBsAg :将抗HBs 的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或多克隆抗体(简称多抗)包被于聚苯乙烯微孔板等固相载体上,加人待测血清,如其中含有HBsAg ,则可与固相上的包被抗体结合;洗板去除不参加反应的无关蛋白成分后,加人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第二株抗体使之与血清中HB 、Ag 反应,在固相载体上形成包被抗体一血清中HBsAg 一酶标记抗体的复合物(即双抗体夹心);再加人底物后,酶催化底物,产生显色反应,根据显色反应颜色的深浅可判定血清样品中HB 、Ag 的有无及相对含量。
乙型肝炎诊断报告标准
乙型肝炎的诊断通常基于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
以下是乙型肝炎诊断的一般标准:
1.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包括但不限于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体格检查可能会发现肝脏肿大、压痛等征象。
2.病史调查:病史中包括是否接触过乙型肝炎病毒患者、是否有过输血史、药物或药物滥用史等。
3.实验室检查:一系列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确诊乙型肝炎:
4.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等。
5.肝功能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等指标。
6.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技术可以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DNA。
7.影像学检查:有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肝脏超声、CT扫描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肝脏的形态和功能。
8.组织学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肝组织活检,以确认肝脏损伤和炎症程度。
诊断乙型肝炎的标准涉及到以上多个方面的检查和评估。
通常来说,HBsAg 阳性是诊断乙型肝炎的首要指标之一,其他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检查的结果也能提供诊断所需的重要信息。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最好由专业医疗机构和医生进行详细的评估和确诊。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乙肝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科,其核酸由不完全双链DNA组织,约3200个核苷酸,能引起人类乙型病毒性肝炎。
2.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HBV外膜蛋白的主要成分,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之一。
2.3 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是HBV前C区和C区基因编码的分泌型蛋白,分子量约15kD,是HBV DNA 复制的标志之一。
2.4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antigen(HbcAg),HBc是HBV感染后核心抗原(HBc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提示HBV的现症感染或既感染,其中抗HBC IgM阳性表明患者为急性HBV感染,抗HbcIgG阳性,但抗HbcIgM阴性或低水平表示慢性或既往感染。
2.5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是HBV的基因组,含有HBV的全部遗传信息,是反映病毒复制的指标。
2.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当肝细胞炎症、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ALT可释放入血,使血中该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故此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血清生化指标。
3 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乙肝作为一种全世界广泛传播的疾病,严重威胁人体的健康,愈来愈受到重视。
不少人士定期参加体检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早发现乙肝的存在。
乙肝的实验室检测作为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检验项目,主要涉及乙肝的生物化学检测、乙肝“两对半”的检测和基因诊断。
第一节乙肝的生物化学检测
一、乙肝生物化学检测的简介
当患者感染乙肝病毒之后,一些生化指标会发生改变。
与病毒性肝炎密切相关的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胆红素、胆碱酯酶、甲胎蛋白以及凝血因子。
其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又最为重要,常与乙肝“两对半”和基因诊断联合检测,指导临床用药。
二、丙氨酸转氨酶(ALT)检测的临床意义
丙氨酸转氨酶对于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不高,但却是反映肝损伤的灵敏指标。
当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发生急性肝损伤时,血清中的丙氨酸转氨酶可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升高,且急性肝炎时丙氨酸转氨酶的高低与病情状况平行,因此是病情恢复的较好指标。
通常,当急性肝炎时,AST/ALT<1;肝硬化时,AST/ALT≥2;肝癌时,AST/ALT≥3。
第二节乙肝“两对半”检测
一、乙肝“两对半”的简介
当生化检查肝功能指标异常,怀疑
为乙肝病毒感染时,可以进行乙肝“两
对半”的检查。
乙肝“两对半”包括:乙肝表面抗
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
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
(HBeAb)以及乙肝核心抗体(HBcAb),
因为乙肝核心抗原没有检验,所以叫做
乙肝“两对半”。
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原又称为“澳抗”,是“澳大利亚抗原”的简称,因为最早发现于澳大利亚,故以此命名。
它是患者血清中首先出现的血清标志物,可用于乙肝的早期诊断。
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表明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抵抗能力,是人体感染或者接种乙肝疫苗的标志。
该指标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感染后的恢复期。
乙肝疫苗接种后,该指标也为阳性,是衡量疫苗接种后是否具有预防效果的主要指标。
乙肝e抗原(HBeAg):它的出现说明病毒正在复制,此时的患者具有传染性。
因此该指标强阳性,须受到患者和医务人员重视并采取相关医疗措施。
乙肝e抗体(HBeAb):它的出现对于患者来说是好消息,说明乙肝患者的病情相对好转,是治疗慢性乙肝的近期目标。
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提示患者新近感染乙肝病毒或者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
该抗体包括IgG和IgM。
IgM在血清中出现较早,是新近感染的标志。
IgG则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步产生,可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很长时间,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二、乙肝“两对半”的临床意义
乙肝“两对半”的组合,随着乙肝病毒感染的时期不同和患者自身的免疫状态的差异,产生相应的动态变化。
随着病情的发展,常见组合如下:
1、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该时期为乙肝病毒的潜伏期或者急性乙肝的早起。
2、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即为人们所熟知的乙肝“大三阳”,该时期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3、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即为乙肝“小三阳”,该时期的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趋向恢复,但仍具有传染性。
4、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该时期为急性乙肝病毒感染后的恢复期,因为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故具有免疫力。
5、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该时期为乙肝的恢复期,因为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故具有免疫力。
6、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该组合提示患者既往感染、水平较低的慢性感染或者无症状携带者。
7、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提示患者成功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者乙肝已经恢复并且具有免疫力。
第三节乙肝的基因诊断
一、乙肝基因诊断的简介
乙肝的基因诊断,是指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理论,定量检测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DNA。
乙肝基因诊断常用的生物学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反应、反向斑点杂交和生物芯片技术。
以聚合酶链反应为例,通过扩增并检测乙肝病毒DNA的一段特异DNA序列而达到乙肝诊断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乙肝病毒感染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已成为实验室检测乙肝病毒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
运用基因诊断技术,可以进行乙肝病毒DNA的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型的检测和乙肝病毒耐药突变的检测。
二、乙肝基因诊断的临床意义
1、乙肝病毒DNA的检测:可以用于可以判断受检者是否感染乙肝病毒,何时开始抗病毒治疗以及判断抗病毒治疗的疗效。
乙肝病毒DNA的存在,是患者感染乙肝病毒最直接的证据。
通过检测乙肝病毒DNA、乙肝“两对半”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可以指导临床用药:乙肝e抗原阳性,乙肝病毒DNA载量>105拷贝/ml,丙氨酸转氨酶>2×ULN;乙肝e抗原阴性,乙肝病毒DNA载量>104拷贝/ml,丙氨酸转氨酶>2×ULN;乙肝病毒DNA持续阳性,年龄大于40岁,丙氨酸转氨酶大于正常上限。
以上情况,应给予抗病毒治疗。
乙肝病毒DNA和丙氨酸转氨酶的动态监测,可以评估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疗效。
当乙肝病毒DNA低于检测下限,丙氨酸转氨酶处于正常范围时,到达治疗终点。
2、乙肝病毒基因型的检测:乙肝病毒DNA的基因型一般包括八种:A,B,C,D,E,F,G,H。
一种抗病毒药物是否有效、病毒的毒性大小与否都和基因型有关。
一般基因型为A的患者用干扰素治疗的疗效好于基因型为D的患者,B型好于C型,A和D型好于B和C型。
因此检
测患者的基因型,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
同时,基因型为C的患者比基因型为B的患者,有更为常见的肝功能异常,更加严重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损伤。
3、乙肝病毒耐药突变的检测:乙肝病毒DNA中,有一段基因称为P基因,该段基因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一些抗病毒药物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促进该段基因突变发生,而使病毒对该药物产生耐受。
因此,通过乙肝病毒耐药突变的检测,使用乙肝病毒较为敏感的药物,可以指导临床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