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讲义抗病毒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645.00 KB
- 文档页数:61
第五章传染病人的护理第五节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本节考点:病因、流行病学、.病原学意义、护理。
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由多种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肝炎病人有甲型、乙型、丙丁戊型,甲型、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
一、病因及流行病学:主要经粪-口传播的有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经血液传播的有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母婴传播也是乙型肝炎重要传播途径。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甲型肝炎5-45天,平均30天;乙型肝炎30-180天,平均70天;丙型肝炎15-150天,平均50天;丁型肝炎28-140天;戊型肝炎10-70天,平均40天。
1.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
3.重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
5.肝炎后肝硬化。
三、辅助检查(一)血清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肝功能检测中最为常用,是判定肝细胞损害的重要指标。
(二)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1.甲型肝炎:血清抗HA V-IgM是甲肝病毒近期感染的标志,是确定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标记物;血清抗HA V-IgG见于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或既往感染HA V的病人,为保护性抗体。
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见于乙肝病毒感染者;HBV感染后3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见于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或过去感染HBV 并产生免疫力的恢复者;HBeAg一般只出现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核心抗原(HBcAg)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和DNAP均位于HBV 德核心部分,是反映HBV感染最直接、最特意和最灵敏的指标,两者阳性提示HBV的存在、复制、传染性强;HBV DNA 定量检测有助于抗病毒治疗病例选择及判断疗效。
四、治疗原则(一)隔离甲、戊型按照肠道传染病隔离3-4周,乙丙丁按照血源性传染病及接触传染病隔离。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讲座主讲:韩家跃时间:2015年7月19日病因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分别写作HAV、HBV、HCV、HDV、HEV,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 病毒。
己型肝炎曾有报道,但至今病原分离未成功。
近年报道,属于黄病毒的庚肝病毒和单链DNA的TTV与人类肝炎的关系尚存在争议。
临床表现1.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潜伏期在15~45天之间,平均25天,总病程2~4个月。
(1)黄疸前期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部不适、肝区痛、尿色逐渐加深,本期持续平均5~7天。
(2)黄疸期热退,巩膜、皮肤黄染,黄疸出现而自觉症状有所好转,肝大伴压痛、叩击痛,部分患者轻度脾大,本期2~6周。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恢复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2.慢性肝炎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
常见症状为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低热,体征为面色晦暗、巩膜黄染、可有蜘蛛痣或肝掌、肝大、质地中等或充实感,有叩痛,脾大严重者,可有黄疸加深、腹腔积液、下肢水肿、出血倾向及肝性脑病,根据肝损害程度临床可分为:(1)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者。
(2)中度症状、体征,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
肝功能有异常改变。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等,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或肝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
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或A/G比例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85.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三项检测中有一项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肝炎疾病,经常伴有恶心乏力、肝痛的症状,严重情况下会发展成为肝硬化,更有甚者变为肝癌,病毒性肝炎分为五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是由不同的病毒感染所致,下面就来看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活动期,需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合理营养、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供给,严禁饮酒,恢复期应逐渐增加活动。
慢性肝炎静止期,可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重型肝炎要绝对卧床,尽量减少饮食中蛋白质,保证热量、维生素,可输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稳。
★2.抗病毒治疗急性肝炎一般不用抗病毒治疗。
仅在急性丙型肝炎时提倡早期应用干扰素防止慢性化,而慢性病毒性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
①干扰素:重组DNA白细胞干扰素(IFN-α)可抑制HBV的复制。
隔天肌注,连续6个月,仅有30%~50%患者获得较持久的效果。
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为干扰素,可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
②拉米夫定:是一种合成的二脱氧胞嘧啶核甘类药物,具有抗HBV的作用。
口服拉米夫定,血清HBV-DNA水平可明显下降,服药12周HBV-DNA转阴率达90%以上。
长期用药可降低ALT,改善肝脏炎症,但HBeAg阴转率仅16%~18%,治疗6个月以上,可发生HBV 的变异,但仍可继续服用本药,副作用轻可继续服用1~4年。
③泛昔洛韦:是一种鸟苷类药物,它的半衰期长,在细胞内浓度高,可以抑制HBV-DNA的复制。
本药副作用轻可与拉米夫定干扰素等合用提高疗效。
④其他抗病药物:如阿昔洛韦、阿德福韦、膦甲酸钠等均有一定抑制HBV效果。
★3.免疫调节剂常用的有:①胸腺素α1(日达仙)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可重建原发、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的免疫功能。
②胸腺素参与机体的细胞发生免疫反应,诱导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放大T细胞对抗原的反应,调节T细胞各亚群的平衡。
③免疫核糖核酸在体内能诱生干扰素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4.导向治疗新的免疫治疗(如DNA疫苗免疫复合物治疗等)、基因治疗(反义核酸治疗转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
教案及备课笔记系部:临床医学院教研室:传染病学教师:TYH2020 / 2021 学年第学期授课对象:影像专业1-6班级授课时间2021年翌_月£日备课笔记三.流行病学(一)、甲型肝炎1、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起病前2周到ALT髙峰期后1周传染性最强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输血后引起甲肝极为罕见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4流行特征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密切相关水源、食物被污染可呈暴发流行,例如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主要由于食用HAV污染的毛妁引起(二)乙型肝炎1、传染源急性、慢性患者、亚临床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最为重要传染性贯穿整个病程2、传播途径母婴传播:主要为困产期传播和产后密切接触传播,也可发生宫内传播,在我国占40%〜50%。
血液、体液传播:血液:输血及血制品、注射、手术、针刺、共用剃刀和牙刷血液透析、器官移植体液:性接触、密切生活接触,唾液、汗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含3、H BV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均易感高危人群HBsAg阳性者亲属(新生儿)医务人员需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血友病)4、流行特征婴幼儿期感染多见:慢性化。
但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5岁以下儿童的HBsAg阳性率降至0.96%(我国HBsAg总阳性率为7.18%, 2005年流调数据)以散发为主,有家庭聚集现象,暴发仅见于输血后肝炎和血液透析中心。
无明显季节性。
(三)丙型肝炎1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患者,以慢性患者尤为重要。
血淸抗HCV阳性的亚临床感染者也可能长期存在传染性。
传播途径注射途径传播密切生活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4%〜7%3易感人群凡未感染过HCV者均易感。
髙危人群:经常使用血制品者,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静脉药瘾者、多个性伴侣及同性恋等。
4流行特征呈全球分布,无明显地理界限。
南欧、中东、南美和部分亚洲国家较高,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较低。
我国为高发区。
(四)丁型肝炎1传染源急性或慢性丁型肝炎患者HDV及HBV携带者2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3易感人群共同感染:指HBV和HDV同时感染,感染对象是正常人群或未受HBV感染的人群。
病毒性肝炎知识点汇总总结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不同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可能导致炎症、肝功能异常和肝硬化等严重后果。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其他不常见的病毒型。
病毒性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以下是关于病毒性肝炎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炎。
该病毒通过经口途径传播,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饮用水和食物传播。
甲型肝炎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演变为慢性感染。
甲型肝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乏力和黄疸。
预防措施包括饮用清洁的饮用水、避免食用未经煮沸的食物和接种疫苗。
二、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
该病毒通过接触感染的血液或体液传播,主要通过性接触、输血或共用针头传播。
乙型肝炎可能是一种急性疾病,也可能是一种慢性疾病,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避免非安全的性行为和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针头。
三、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
该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血液或体液传播,主要通过输血、注射毒品或共用针头传播。
丙型肝炎可能是一种急性疾病,也可能是一种慢性疾病,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目前尚无可预防和治愈丙型肝炎的疫苗,但可以通过注射毒品和共用针头的行为来预防。
四、戊型肝炎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该病毒主要通过经口途径传播,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饮用水和食物传播。
戊型肝炎通常是一种急性疾病,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演变为慢性感染。
戊型肝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呕吐和黄疸。
预防措施包括饮用清洁的饮用水、避免食用未经煮沸的食物和接种疫苗。
五、其他病毒性肝炎除了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肝炎之外,还有一些其他不常见的病毒型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这些病毒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了解这些少见型病毒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具有重要意义。
六、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因不同病毒类型而有所不同。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第期2013年月病毒性肝炎知识宣传讲座7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肝炎日”。
为做好“世界肝炎日”宣传活动,我院举行肝炎防治知识的讲座。
肝炎就是指肝脏发炎。
许多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及某些原虫和寄生虫的感染都可能引起肝脏发炎;各种毒物(如砒霜)、毒素(细菌的内、外毒素)和某些药物(如雷米封、消炎痛、氯丙嗪、氟烷等)的中毒都可引起中毒性肝炎。
由药物中毒引起的有时也可称为药物性肝炎;由细菌引起的肝炎可称为细菌性肝炎;由病毒引起的肝炎,就称为病毒性肝炎。
但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肝炎",指的是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及废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上述各型病毒的主要病变都在肝脏,都具有相类似的临床表现,也都具有传染性强、病程较长及危害性大的共性。
据推算,我国每年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约600~1000万例,现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约1200万例。
每年死于肝病约30万例,其中50%为原发性肝癌,极大多数与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
一、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乙肝病毒传播途径1,经血传播:包括输注全血、血浆、血清及其他血制品。
2,垂直传播:孕妇通过胎盘传播3,医源传播:如器械消毒不严、血液透析等4,密切接触:通过唾液、尿液、血液、乳汁、胆汁及皮肤粘膜破损处传染。
5,蚊虫叮咬:目前尚无证据支持。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1,最主要是通过血液和其他血液制品传播2,静脉滥用毒品3,长期透析及器官移植4,从事卫生保健、实验室研究及长期与丙肝患者接触的医务工作者可能因皮肤破损而受感染。
5,性接触与母婴垂直传播6,其他:如拔牙、手术、纹身、纹眉二、肝病的预防乙肝疫苗注射对象:HBsAg阴性者,如抗-HBs>10国际单位者,表明已有保护性抗体,无须再打。
尽管已感染HBV的虽然接种乙肝疫苗无不良反应。
注射后应查:一般注射三次乙肝疫苗后,1~2个月,95%的人可产生抗-HBs,5%的人不产生抗体,约5%~7%的人产生抗体量少且存在时间短(尤多见于青少年),正常成人免疫保护作用可持续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