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GB15990—1995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15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一、定义: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
二、乙肝病毒几种传播途径1、血液或血制品:其中医源性感染占首位。
注射器的针头、手术器械,尤其是输血和血制品,可使乙肝病毒侵入体内。
所以主要途径是“病从血入”。
2、母婴围产期传播:母婴传播是HBSAG家庭聚集性的起因。
母亲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尤其HBEAG(+)和HBV-DNA (+)时婴儿受染十分常见。
3、性接触亦可可能传播乙肝,但不会经呼吸道传播。
三、诊断标准:(1)可能有急性肝炎病史(往往不明显);(2)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异常超过6个月以上;(3)HBsAg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伴抗HBc总抗体和IgG抗体阳性;如为活动期则抗HBc.IgM可呈中、低滴度阳性;(4)HBeAg、HBV-DNA和DNAP阳性,或前三者阴性而抗HBe阳性;(5)作肝活组织检查进一步明确是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或慢性小叶性肝炎。
无症状HBsAg携带者无任何肝炎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无异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
四、西医治疗方法;(1)、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及核苷(酸)类似物。
(2)、免疫调节药,如胸腺肽。
(3)、保护肝细胞药物,如甘草甜素类药物。
(4)、抗肝纤维化。
五、并发症(1)、肝硬化: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是肝纤维化的结果。
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尚见于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及隐匿起病的无症状HBsAg携带者。
(2)、肝癌:HBV、HCV感染与之发病关系密切。
以慢活肝、肝硬化发生肝癌者多见。
也可见于慢性HBV感染未经肝硬化阶段发展为肝癌。
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与HBV-DNA整合有关,尤其是X基因整合。
HBxAg反式激活原癌基因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黄曲霉素等致癌物质有一定协同作用。
(3)、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或肝脑综合征,是肝癌终末期的常见并发症。
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和代谢紊乱为特点,以智力减退、意识障碍、神经系统体征及肝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现,也是肝癌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约导致30%左右的患者死亡。
2009版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作:卫生监督中心标准处卫生监督中心标准处2009年10月出版16开精装全一卷光盘:0定价:298元优惠:180元..详细:.......................................... ...................................................... ............为了使读者查阅方便,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按国家法定传染病分类进行了汇编,分别为: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三部分组成。
可作为卫生防疫人员的培训资料,也可作为社会工作者防治活动中使用。
本书收录了2009年5月中旬以来发布传染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40余项。
(一)甲类传染病诊断标准1.WS279-2008鼠疫诊断标准2.WS289-2008霍乱诊断标准(二)乙类传染病诊断标准1.WS286-2008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2.WS293-2008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3.GB17010-1997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4.GB15990-1995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5.WS213-2008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6.GB15999-1995丁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7.GB17011-1997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8.GB16394-1996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9.WS284-2008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准10.GB15983-1995麻疹诊断标准11.WS278-2008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12.WS281-2008狂犬病诊断标准13.WS216-2008登革热诊断标准14.WS283-2008炭疽诊断标准15.WS287-200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16.WS288-2008肺结核诊断标准17.WS280-2008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18.GB16884-199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19.WS214-2008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20.GB15998-1995百日咳诊断标准(三)丙类传染病诊断标准1.WS285-2008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2.WS270-2007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3.WS276-2007地方性甲状腺肿诊断标准4.GB17009-1997风疹诊断标准5.WS217-2008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2009版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为了使读者查阅方便,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按国家法定传染病分类进行了汇编,分别为: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三部分组成。
乙类传染病诊断标准1、病毒性肝炎一、疑似病例: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
2.血清ALT升高。
3.血清抗-HAVIgM阳性。
4.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滴度呈四倍升高。
5.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nm甲肝病毒颗粒。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两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4)、(5)中任何1项。
(二)乙型肝炎(HB):1.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如:不洁的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型肝炎病人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
2.血清ALT升高3.血清HBsAg阳性伴抗-HBcIgM阳性(≥1∶1000)或HBV-DNA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两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
(三)其他型肝炎:1.丙型肝炎(非肠道传播型非甲非乙型肝炎之一)(HC):①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
②血清ALT升高。
③用排除法不符合甲、乙、戊型肝炎,CMV,EBV感染。
④血清抗—HCVIgM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②、③参考①。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④2.戊型肝炎(肠道传播型非甲非乙型肝炎)(HE):①发病前2个月,曾接触过戊型肝炎病人,或到过戊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聚餐。
②血清ALT升高。
③血清抗-HEVIgM阳性④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30-32nm病毒颗粒。
⑤用排除法不符合甲、乙型肝炎,CMV,EBV感染。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②、⑤两项,参考①。
实验确诊:符合临床诊断加③、④中任1项。
3.丁型肝炎(HD):①病人必须是乙型肝炎患者,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②血清ALT异常,或呈二次肝功能损伤加重。
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摘要:乙型肝炎诊断标准及方法概述1.乙型肝炎的基本概念2.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a.乙肝五项检查b.乙肝病毒DNA检测c.肝功能检测3.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a.临床症状b.肝功能检查c.肝组织学检查4.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a.病史b.乙肝表面抗原阳性c.临床症状d.肝功能检查e.超声检查正文: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
乙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了解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乙型肝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乙肝五项检查、乙肝病毒DNA检测和肝功能检测。
乙肝五项检查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体(HBeAb)、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核心抗体(HBcAb)。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说明已感染了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DNA检测可以反映病毒复制活跃程度。
肝功能检测包括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LT)等指标,血清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升高,说明肝内有炎症。
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和肝组织学检查。
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皮肤和巩膜黄染等。
肝功能检查如ALT持续或反复升高。
肝组织学检查显示肝炎病变。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既往有乙肝病史,或者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六个月未愈;2.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和乙肝病毒DNA阳性;3.出现乏力、腹胀、食欲下降等临床症状;4.肝脏功能检查显示ALT持续或反复升高;5.肝组织学检查显示有肝炎病变;6.超声检查时,有肝脏回声增粗等改变。
早期诊断和治疗乙型肝炎对于控制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如有疑似症状,请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及原则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及原则是保护肝功能、控制病毒复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以及降低肝炎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
1.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乙型肝炎的主要治疗方法,旨在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炎症反应,防止肝功能进一步受损。
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
核苷酸类似物(如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的活性,阻断病毒复制,从而减少病毒载量和炎症反应。
这些药物通常需要长期使用,治疗期间需要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和肝癌的风险。
干扰素是一种免疫调节剂,通过增强宿主免疫系统的抗病毒能力来抑制病毒复制。
干扰素的治疗疗程相对较短,但副作用较多,包括发热、乏力、抑郁等。
因此,干扰素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使用。
2. 肝保护治疗乙型肝炎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病毒复制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因此肝保护治疗在乙肝治疗中也非常重要。
肝保护治疗的原则是减轻炎症反应、修复肝细胞和促进肝脏再生。
常用的肝保护药物包括乙酰谷胱甘肽(NAC)、丙氨酸、维生素E等。
这些药物具有抗氧化、抗炎和修复肝细胞的作用,可以减轻肝脏损伤,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
此外,合理的饮食调理也是肝保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乙型肝炎患者应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酒精和刺激性食物,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保持肝脏的营养供给和代谢平衡。
3.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因此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肝脏超声和肝癌标志物。
对于已经发展为肝硬化的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肝功能评估和并发症的筛查。
针对不同的并发症,如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腹水等,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总之,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及原则是多方面的,包括抗病毒治疗、肝保护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性疾病,其诊断主要依据实验室检查和临床体征。
以下是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HBsAg是HBV的外壳蛋白,其阳性是HBV感染的标志。
当血液中HBsAg阳性时,通常表示存在HBV 感染。
2.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阴性:HBsAb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其阴性表示尚未产生免疫力或免疫力已消失。
3.乙肝e抗原(HBeAg)阴性:HBeAg是HBV核心抗原的可溶性成分,其阴性表示病毒复制可能处于静止状态或复制水平较低。
4.乙肝e抗体(HBeAb)阳性:HBeAb是HBeAg的抗体,其阳性表明病毒复制减少或停止,传染性降低。
5.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HBcAb是针对HBV核心抗原的抗体,其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HBV或正在感染中。
在诊断乙型肝炎时,医生还会考虑其他因素,如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肝脏超声等。
如果满足上述标准中的至少一条,就可以诊断为乙型肝炎。
同时,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乙型病毒性肝炎概述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B,HBV)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腻、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发热。
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英文名称:viral hepatitis B。
其它名称:乙型肝炎。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传染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有遗传性。
发病部位:肝脏。
常见症状: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呕吐、肝区痛、尿色加深。
主要病因:本病主要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致。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甲胎蛋白、病原学检查、B超、CT、MRI、肝组织穿刺活检。
重要提醒: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需定期复查。
临床分类:1、急性乙型肝炎(1)急性黄疸型肝炎:按病程分三期,分别为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总病程约2~4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徐缓,病人多于3个月内逐渐恢复,有5%~10%转为慢性肝炎。
2、慢性乙型肝炎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可隐匿发病,症状多种多样,按病情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类型。
3、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特征是肝内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持续存在,但病毒复制的基因表达低下。
4、淤胆型乙型肝炎(1)急性淤胆型肝炎:急性起病,有时较隐匿,病程较长,恢复缓慢,一般需3~4个月,甚至迁延6个月以上。
多数可完全恢复,预后较好,很少复发。
(2)慢性淤胆型肝炎:HBV所致急性淤胆型肝炎少见,实际上多数患者属慢性淤胆型肝炎。
其特征是全身情况尚好,伴有肝脏肿大,实验室检查中血清直接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60%以上,凝血酶原活动度可一过性下降,经维生素K治疗1周左右可使其部分或完全纠正。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前言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
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道振、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1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2 诊断标准3.2.1 急性肝炎3.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3.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a)同3.2.1.1.a)。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简称《乙肝诊断标准》)是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
为便于医疗卫生人员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诊断标准的理解,提高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现对《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一、制定《乙肝诊断标准》的背景我国是乙肝疾病负担严重的国家,乙肝病毒 (HBV) 慢性感染者基数巨大。
通过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我国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HBV感染率显著下降。
但全国报告的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诊断不统一,存在着较多的错报、误报、重报、漏报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乙肝诊断和报告,根据工作需要,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重新修订乙肝诊断标准,委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 CDC 联合起草制定了《乙肝诊断标准》。
2008年12月11日,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并发布《乙肝诊断标准》,并于2009年6月15日正式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0-1995)(简称1995年国家标准)自《乙肝诊断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二、《乙肝诊断标准》与1995年国家标准异同(一)适用范围和目的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了乙肝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病例诊断及治疗的依据。
制定《乙肝诊断标准》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更注重了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需要。
因此,在《乙肝诊断标准》中规定了乙肝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对乙肝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报告。
(二)诊断原则1995 年国家标准规定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动态观察做出诊断,更强调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特征。
乙型丙型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丙型肝炎是常见的肝病,其诊断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
以下是乙型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一、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
(1)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黄疸等临床表现。
(2)乙型肝炎患者可出现肝大、肝硬化等表现。
2. 血清学指标
(1)HBsAg阳性,或HBV-DNA阳性。
(2)血清ALT水平升高,多数患者ALT水平可超过正常值
10倍以上。
(3)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多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4)血清抗-HBcIgM阳性。
3. 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可发现肝脏大小、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的改变。
(2)CT检查可明确肝脏结构和大小的改变。
二、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
(1)患者可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2)多数患者无黄疸,但可有轻度黄染。
2. 血清学指标
(1)抗-HCV阳性。
(2)血清ALT水平升高,多数患者ALT水平可超过正常值10倍以上。
(3)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一般不升高。
3. 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可发现肝脏大小、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的改变。
(2)CT检查可明确肝脏结构和大小的改变。
总之,乙型丙型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如果符合上述标准,则可以确诊为乙型丙型肝炎。
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治愈率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B,简称HBV)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简称HBV)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
它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对肝脏造成损害,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可能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和传播途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以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常见传播途径:1.血液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血、器官移植、牙科手术、皮肤黏膜损伤时的血液接触等。
2.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如不安全的性行为、性伴侣中存在HBV感染者等。
3.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如在妊娠期间或分娩时,乙型肝炎病毒从感染的母亲传给婴儿。
4.密切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家庭、医疗和护理等密切接触传播,如与HBV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指甲剪等个人卫生用品。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可能呈现急性或慢性肝炎的不同症状和严重程度。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通常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黄糖尿),尿色变深,便色变浅,肝区疼痛或不适等。
在急性期,肝功能检查常常显示肝酶升高,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可能呈阳性。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数周至数月内会自愈,但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婴儿和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风险较高。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能在多年甚至几十年内呈现隐匿的病程,没有明显的症状。
但随着病毒持续侵害肝脏,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出现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后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病患的病史,包括是否有与乙型肝炎病毒接触的风险因素,如血液传播、性接触、家族史等。
乙型肝炎诊断报告标准
乙型肝炎的诊断通常基于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
以下是乙型肝炎诊断的一般标准:
1.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包括但不限于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体格检查可能会发现肝脏肿大、压痛等征象。
2.病史调查:病史中包括是否接触过乙型肝炎病毒患者、是否有过输血史、药物或药物滥用史等。
3.实验室检查:一系列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确诊乙型肝炎:
4.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等。
5.肝功能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等指标。
6.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技术可以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DNA。
7.影像学检查:有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肝脏超声、CT扫描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肝脏的形态和功能。
8.组织学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肝组织活检,以确认肝脏损伤和炎症程度。
诊断乙型肝炎的标准涉及到以上多个方面的检查和评估。
通常来说,HBsAg 阳性是诊断乙型肝炎的首要指标之一,其他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检查的结果也能提供诊断所需的重要信息。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最好由专业医疗机构和医生进行详细的评估和确诊。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乙肝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科,其核酸由不完全双链DNA组织,约3200个核苷酸,能引起人类乙型病毒性肝炎。
2.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HBV外膜蛋白的主要成分,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之一。
2.3 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是HBV前C区和C区基因编码的分泌型蛋白,分子量约15kD,是HBV DNA 复制的标志之一。
2.4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antigen(HbcAg),HBc是HBV感染后核心抗原(HBc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提示HBV的现症感染或既感染,其中抗HBC IgM阳性表明患者为急性HBV感染,抗HbcIgG阳性,但抗HbcIgM阴性或低水平表示慢性或既往感染。
2.5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是HBV的基因组,含有HBV的全部遗传信息,是反映病毒复制的指标。
2.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当肝细胞炎症、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ALT可释放入血,使血中该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故此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血清生化指标。
3 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09-23 发表评论(2人参与)分享作者: 李黎崔富强张国民王贵强贾继东庄辉《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299- )( 简称《乙肝诊断标准》) 是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
为便于医疗卫生人员对乙型肝炎( 简称乙肝) 诊断标准的理解, 提高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 现对《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一、制定《乙肝诊断标准》的背景中国是乙肝疾病负担严重的国家, 乙肝病毒(HBV) 慢性感染者基数巨大。
经过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中国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HBV 感染率显著下降。
但全国报告的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其中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诊断不统一, 存在着较多的错报、误报、重报、漏报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乙肝诊断和报告, 根据工作需要, 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重新修订乙肝诊断标准, 委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CDC 联合起草制定了《乙肝诊断标准》。
年12 月11 日, 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并发布《乙肝诊断标准》, 并于年6 月15 日正式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 简称1995 年国家标准) 白《乙肝诊断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二、《乙肝诊断标准》与1995 年国家标准的异同( 一) 适用范围和目的1995 年国家标准规定了乙肝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病例诊断及治疗的依据。
制定《乙肝诊断标准》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 更注重了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需要。
因此, 在《乙肝诊断标准》中规定了乙肝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 对乙肝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报告。
( 二) 诊断原则1995 年国家标准规定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 或) 肝活体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并根据动态观察做出诊断, 更强调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特征。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病毒性肝炎是指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可分甲、乙、丙、丁和戊型病毒性肝炎,分别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引起。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由胃肠道途径传播。
临床可引起急性肝炎和重型肝炎。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由胃肠道外途径如血液、围生期、性传播。
临床除急性和重型肝炎外,可以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病理改变主要是肝组织有程度不等的肝细胞变性、炎症、坏死、增生和纤维化。
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疼痛、黄疸、肝脏和脾脏肿大和肝功能异常。
血清和肝组织中可检出各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
根据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的不同,可以分别表现为肝炎病毒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多种临床类型。
【诊断标准】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合病人具体情况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应做好鉴别。
必要时应作肝脏组织学检查,最后作出诊断。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应包括临床诊断和病原学诊断。
(一)临床诊断潜伏期:甲型肝炎为2~6周,平均4周。
乙型肝炎为4~25周,一般10~12周。
丙型肝炎为2~26周,平均8周。
丁型肝炎为3~12周。
戊型肝炎为4~10周,平均6周。
1.急性肝炎(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流行病学资料:①密切接触史,是指与确诊病毒性肝炎病人(尤其是急性期)同吃、同住、同生活或经常接触肝炎病毒污染物,如血液、粪便,或有性接触而未采取防护措施;②有注射史,是指半年内有输血、血制品及消毒不严格的药物注射、免疫接种、针刺治疗等;③吃过不洁食物,是指经常在外吃饭、并吃过贝壳类食物如毛蚶等。
2)症状:指近期内出现,持续几天以上,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厌食及厌油腻、恶心等。
3)体征:肝肿大并有压痛和叩痛。
部分病人有轻度脾肿大。
4)实验室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和病原学检测阳性。
血清ALT升高并有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三项中有两项阳性或血清ALT升高及体征(或血清ALT升高及症状)均明显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者,可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丁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9—1995前言丁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丁型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的。
HDV是一种缺陷的RNA病毒,HDV必须依赖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辅助才能感染人体,并易导致重型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
我国是HBV感染高发区,故HDV感染可累及威胁着许多HBV感染者,使其病情进一步加重。
因而丁型肝炎的防治亦非常重要。
为此制定适用于全国范围的丁型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对于丁型肝炎的防治工作有深远意义。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勤环、徐道振、林秀玉。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丁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部门用于丁型肝炎的诊断及防治的依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5990—1995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 定义3.1 同时感染 coinfection二种病原体同时感染。
3.2 重叠感染 superinfection在一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又感染另一病原体。
此处指在HBV感染基础上又感染HDV。
4 诊断原则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来综合诊断。
确诊则须依赖病人血清或肝组织HDV感染标记物的检测。
必要时则须进行肝穿刺,对肝组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或分子杂交法做病原学检查。
5 诊断标准5.1 流行病学资料同乙肝〔参照GB 15990 3.2.1.1a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之流行病学资料],或与丁型肝炎病人有密切接触史,HBsAg阳性者更应注意。
5.2 症状体征5.2.1 HDV/HBV同时感染大多数表现为急性自限性肝炎经过(上标始)1)(上标终) 症状体征和急性乙型肝炎相同(参照GB 15990中3.2.1.1 b)和3.2.1.1 c)急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中的症状体征),如病人有血清ALT及胆红素双相升高,更应怀疑为同时感染。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前言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
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道振、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1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2 诊断标准3.2.1 急性肝炎3.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3.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a)同3.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以做肝活检,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3.2.1.3 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a)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b)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c)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3。
d)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a)+b)+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d)或c)+d)。
3.2.1.4 慢性活动型肝炎(简称慢活肝)a)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b)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肿大或黄疸等(排除其他原因)。
c)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γ-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d)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3。
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
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藉助于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
疑似病例:a)+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或d)+e)。
3.2.1.5 重型肝炎a)急性重型1)既往无乙肝病史。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Ⅱ°以上的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
此外并有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2)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3)肝功能异常,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4)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但HBsAg 可阴性而早期出现抗-HBs阳性和抗-HBe阳性。
5)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1)+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4)或疑似病例+4)+5)。
b)亚急性重型1)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病程在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Ⅱ°以上的肝性脑病)。
同时黄疸迅速升高,并有出血倾向。
2)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全面损害,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或每天上升大于17.1μmol/L,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1)+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3)或疑似病例+3)+4)。
c)慢性重型在慢活肝或乙肝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变化基本上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3.2.1.6 淤胆型肝炎a)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黄疸持续2~4个月或更长。
b)临床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并能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c)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γ-GT、胆固醇明显升高。
d)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必要时可以做肝活检,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a)+b)+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十d)或疑似病例+d)+e)。
3.2.1.7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a)肝硬化活动期1)具有慢活肝的临床表现。
有门脉高压征及显著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门脉高压)。
2)实验室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A/G比例倒置,γ-球蛋白增高。
血小板、白血球减少。
3)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必要时做,详见附录B。
b)肝硬化静止期:同肝硬化活动期,但ALT持续正常。
4 乙型肝炎的处理原则4.1 执行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
做好产前检查,特别是HBsAg阳性并伴有HBeAg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具体方案按有关规定执行。
4.2 献血员的筛选献血员必须做到每次献血前检测血清转氨酶(ALT)、以敏感的方法(ELISA)检测HBsAg。
两项中任何一项阳性均不得献血。
4.3 认真做好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对HBV感染防治的常识;做好婚前检查,对阳性的配偶及其他暴露于HBV的高危人群也应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4.4 防止医源性传播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各种医疗卫生用品及器械,应遵照GB 15982有关规定执行。
4.5 慢性HBsAg携带者的管理与随访血液HBsAg阳性但无症状体征,各项肝功能正常,经半年随访无变化者为慢性HBsAg携带者。
4.5.1 不能献血,可以照常工作和学习。
4.5.2 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行业卫生、所用的剃须刀、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品等应单独使用。
5 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多样,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病期区别对待。
5.1 休息急性乙肝早期应卧床休息。
慢性乙肝应适当休息,病情好转注意动静结合,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但要避免过劳。
5.2 饮食急性乙肝急性期宜进易消化,含丰富维生素的清淡饮食。
慢性乙肝病情反复不愈,宜进高蛋白饮食。
5.3 药物治疗5.3.1 急性乙肝大多呈自限性经过,各地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用中西药物进行以对症、退黄利胆为主的治疗。
5.3.2 慢性肝炎临床表现复杂,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抗病毒,调整免疫,保护肝细胞,防止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改善肝脏微循环等疗法。
药物种类繁多,可酌情同时选用1~2种,疗程不少于三个月。
5.3.3 重型肝炎病情凶险,应加强护理,进行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积极支持疗法的基础上,采取阻断肝细胞进行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功能,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脑水肿、出血、肾功能不全、继发感染、电解质紊乱、腹水等)的综合措施,以防止病情恶化,提高治愈率。
附录A(标准的附录)病原学检查方法A1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诊断标准本标准要求以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要求使用符合质控标准的试剂盒。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HBsAgELISA双抗体夹心法操作步骤:1.抗-HBs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过夜。
2.洗液洗4次。
3.加待检血清,每孔0.1mL,放37℃2h或43℃1h。
4.洗液洗4次。
5.加抗-HBs酶标记物,每孔0.1mL,放37℃2h或43℃1h。
6.洗液洗4~5次,拍干。
7.加底物,每孔0.1mL,置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终止反应。
8.结果判断:目测:阳性为显色;阴性为无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标本OD值大于等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阳性。
标本OD值小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阴性。
抗-HBsELISA双抗原夹心法操作步骤:1.HBsAg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过夜。
2.洗液洗板4次。
3.加待检血清,每孔0.1mL,37℃2h或43℃1h。
4.洗液洗板4次。
5.加HBsAg酶标记物,每孔0.1mL,37℃2h或43℃1h。
6.洗液洗板4~5次,拍干。
7.加底物,每孔0.1mL,置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终止反应。
8.结果判断:目测:阳性为显色;阴性为无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标本OD值大于等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阳性。
标本OD值小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阴性。
HBeAgELISA双抗体夹心法操作步骤:1.抗-HBe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过夜。
2.洗液洗4次。
3.加待检血清,每孔0.1mL,37℃2h或43℃1h。
4.洗液洗4次。
5.加抗-HBe酶标记物,每孔0.1mL,37℃2h或43℃1h。
6.洗液洗4~5次,拍干。
7.加底物,每孔0.1mL,置室温避光15~30min,加2mol/L硫酸30μL终止反应。
8.结果判断:目测:阳性为有色;阴性为无色。
应用酶标仪测读OD值:标本OD值大于等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阳性。
标本OD值小于2.1倍阴性对照OD值为阴性。
抗-HBeELISA中和法检测步骤:1.抗-HBe纯品包被聚苯乙烯板孔,每孔0.1mL,4C过夜。
2.洗液洗4次。
3.每孔加待查标本0.05mL,加中和试剂0.05mL(HBeAg)于中和板内,置37℃2h或43℃1h。
4.加HBeAg纯品,每孔0.1mL,置37℃2h或43℃1h。
5.洗液洗4次。
6.加抗-HBe酶标记物和待检血清,每孔各0.1mL,置37℃2h或43℃1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