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浓度》(第2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658.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的第2课时,主要学习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以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应用,并为以后学习溶液的浓度、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作了铺垫。
溶解度的教学主要涉及概念教学、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物质分离方法教学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关系。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需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知道一些简单的转化方法,但是因为大多数的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导致学生定量分析溶液的能力的是有欠缺的。
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不能很好的联系化学知识,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
他们对化学实验现象、未知领域以及与前认知相冲突的情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情境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性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的含义,能利用溶解度的知识分离混合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活动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而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描绘溶解度曲线,提升数据处理和图形分析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特征分析出物质提纯的方法。
3、通过对溶解度的学习,感知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对实际生活、生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的认识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评价目标】1、通过对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学习,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知水平(认知结构水平)。
2、通过溶解度表格和曲线的形式定量分析物质的溶解度,诊断并发展学生定量分析的科学探究能力(定量的探究发现水平)。
溶液的浓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定义和组成;(2)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3)了解溶液的稀释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溶液的定义和组成;(2)通过实例演算,培养学生计算溶液浓度的能力;(3)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溶液的稀释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3)培养学生珍惜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定义和组成;2.浓度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溶液稀释法的操作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杯盐水和一杯纯水,请学生观察并思考两杯水的差异,并划分出盐水、纯水、溶质、溶剂四个部分,引导学生理解溶液的定义和组成。
2.理论探究(1)溶解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有些物质即使放入水中也不能完全溶解。
同学们可以进行实验观察,如将盐、糖放入热水中搅拌,观察其是否完全溶解。
(2)浓度的定义教师解释浓度的概念,即单位体积内溶质的质量或溶质的物质量与溶液的体积比值。
(3)常用浓度表示方法教师介绍常用的浓度表示方法,如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等,并分别解释其计算公式和应用场景。
(4)计算实例教师通过实例演算,让学生掌握浓度计算的方法。
例如:将10g的NaCl溶解在100g的水中,请计算溶液的质量浓度和体积浓度。
3.拓展应用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场景,如制备淡盐水、糖水等,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计算浓度,如何制备出所需浓度的溶液。
4.实验操作(1)准备工作教师将一定浓度的盐水提前制好,准备一套容量瓶和一套刻度瓶。
(2)实验操作将一定量的盐水加入容量瓶中,注满溶液,倒入刻度瓶中得到相应体积的溶液,进行一定倍数的稀释,再通过称量得到质量和体积,并计算浓度。
5.撤课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浓度计算的方法和操作要点。
并告诉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我们可以制备出所需浓度的溶液,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并珍惜使用的化学试剂和制备出的溶液。
高中化学溶液浓度教案
主题:溶液浓度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和单位;
2. 掌握计算溶液浓度的方法和技巧;
3. 熟练运用溶液浓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溶液浓度的概念和分类;
2. 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
3. 溶液稀释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引入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讨论日常生活中溶液浓度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液浓度,为什么要了解溶液浓度。
第二部分:授课
1. 讲解溶液浓度的概念和分类;
2. 分别介绍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3. 指导学生如何计算溶液的浓度。
第三部分:练习
1.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实际操作计算不同类型的溶液浓度;
2. 检查并解析练习题,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
第四部分:总结
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溶液浓度知识;
2. 强调实际应用中溶液浓度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
1. 写出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解决一些与溶液浓度相关的实际问题。
扩展阅读:
1. 了解其他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2. 学习溶液稀释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第一节 水与水溶液第2课时 水溶液的酸碱性与pH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c 平(H +)、c 平(OH -)的关系,能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知道pH 的定义,能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推出所得溶液的pH 计算方法。
3.通过认识调控溶液的酸碱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c (H +)和c (OH -)的关系;溶液酸碱性与pH 的关系以及pH 计算三、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复习回顾】由于水的电离,在水溶液中始终存在着H +和OH -,而且稀水溶液中c 平(H +)和c 平(OH -)的乘积也等于水的离子积。
25℃ K W =c 平(H +)·c 平(OH -)=1.0×10-14 mol 2·L -2那么,水溶液中H +、OH -的浓度与溶液的酸碱性有什么关系呢?水溶液的酸碱度又如何量度呢?【新知讲解】 【交流研讨】利用水的离子积可以计算溶液中H +或OH -的浓度。
例如,室温下测得某酸溶液中的c 平(H +)为1.0×10-5mol·L -1,求c 平(OH -)?【讲解】根据K W =c 平(H +)·c 平(OH -)=1.0×10-14 mol 2·L -2 可得该溶液中的c 平(OH -)为: c 平(OH -)=K Wc 平(H +)=1.0×10-14mol 2·L -2 1.0×10-5mol·L -1=1.0×10-9mol·L -1(一)水溶液的酸碱性与pH 【思考讨论】下表列出了室温下一些溶液的c 平(H +)或c 平(OH -),请填上空缺的数据。
由表中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讲解】在稀盐酸中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溶液呈酸性;硝酸的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也比氢氧根离子浓度大,溶液呈酸性;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小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溶液呈碱性;而氯化钠溶液呈中性,氢离子浓度与氢氧根离子浓度相等。
课题3 溶液的浓度一、教材分析溶液是常见的混合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紧密联系。
第三课题要紧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运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九年级的学生己具备了一定的观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本课程的教学应联系学生思维进展规律,采纳手动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爱好,让学生从定性到定量地认识溶液,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浓度。
二、学情分析这个年纪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阶段,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熟练掌握有关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结合的计算题,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本技能,但由于学生对溶液认识有限,对有关溶液的计算不熟悉,对化学反应前后溶液的变化不能准确掌握,使这部分内容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
怎样突破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应采用“循序渐进、提高升华”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并通过自主合作实验探究,讲练结合,微课,讨论和例题等手段加深理解,学习解答化学计算题的基本规范。
三、教学目标1. 认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
2. 能进行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3.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4.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的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点奶茶时,你喝的是哪种甜度?标准甜,少甜,少少甜,少少少甜还是不另外加糖?【问题】在同样多的两杯水中分别溶解一汤匙糖和两汤匙糖,你能判断出哪杯水会更甜吗?【过渡】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只要大体知道溶液的浓稀就可以了,可是在实验室或科学生产中得需要确切知道溶液中含有溶质的多少,在化学中如何定量地表示溶液的浓稀呢?为了表述这个问题,人们引入了浓度这个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板书】溶液的浓度【过渡】在实验室中我们要经常配制溶液,下面老师来配制三种硫酸铜溶液。
第八课时溶液的配制及分析(2)配制操作及误差分析陆越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摩教师演示实验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方法。
通过观看实验仪器认识配制溶液的主要仪器—容量瓶。
通过C B=n B/V溶液公式分析由于不当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解决方案的合理性,认识实验步骤在化学以及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演练严密的实验步骤体会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容量瓶的使用及整个实验的操作步骤三、教学难点溶液配制中的误差分析四、教学过程【导引】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C B=n B/V溶液,将“三岔口”变成了……(学生回答:“十字路口”)。
那么从实际操作上来讲,如何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又需要哪些实验仪器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溶液的配制及分析”第二课时—配制操作及误差分析》【过渡】那么某个学习小组(东东、土豆、图图和小莫)听了陆老师的课后,也想尝试用固体NaCl去准确配制NaCl溶液。
他们期望如下:体积:100mL ;物质的量浓度:1.0mol/L【总结任务】“达到目标”:配制100mL 、1.0mol/L的NaCl溶液那么到底怎么做呢,或者你的方案思路是什么?给大家30秒时间思考。
“方案思路”:C物质的量浓度V体积n(NaCl) m (NaCl)“核心问题”:(1)如何准确测定测定溶质质量(2)寻找一种能精确测定确定溶液体积的仪器(3)将溶质全部转移到相应的仪器“核心仪器”:容量瓶准确配制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溶液(1)构造:玻璃磨口塞、细颈、梨形平底玻璃瓶(2)特点:温度(20℃)规格:50mL,100mL,250mL,500mL刻度线(3) 读数: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时即为容量瓶上所标记的体积。
(4) 注意事项:①是否漏水②溶解、稀释、反应、长期存放均不能在容量瓶中进行③选用和所配溶液体积相等或稍大的容量瓶【配制步骤】1、计算n=C*V=0.1L*1mol/L =0.1molm=n*m=0.1mol*58.5g/mol=5.85g【问】计算出结果后,我们的学习小组成员各显神通,想了很多方案,大家来判断下是否合理呢?“参考方案”东东说:托盘天平称取5.85g的NaCl于烧杯中,加入100mL的水溶解。
六年级数学寒假第二讲:典型应用题精练(溶液浓度问题)浓度问题的内容与我们实际的生活联系很紧密,就知识点而言它包括小学所学2个重点知识:百分数,比例。
一、浓度问题中的基本量溶质:通常为盐水中的“盐”,糖水中的“糖”,酒精溶液中的“酒精”等溶剂:一般为水,部分题目中也会出现煤油等溶液:溶质和溶液的混合液体。
浓度: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
二、几个基本量之间的运算关系1、溶液=溶质+溶剂2、浓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100%=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100%溶质重量=溶液重量×浓度溶液重量=溶质重量÷浓度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浓度)三、解浓度问题的一般方法1、寻找溶液配比前后的不变量,依靠不变量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2、十字交叉法:(甲溶液浓度大于乙溶液浓度) 形象表达:A B =甲溶液质量乙溶液质量B A =甲溶液与混合溶液的浓度差混合溶液与乙溶液的浓度差注:十字交叉法在浓度问题中的运用也称之为浓度三角,浓度三角与十字交叉法实质上是相同的.浓度三角的表示方法如下:::乙溶液质量甲溶液质量z-y x-zy %浓度x 混合浓度z%3、列方程解应用题也是解决浓度问题的重要方法.【例1】有含盐16%的盐水40千克,要使盐水的浓度变为20%,需加盐多少千克?【分析与解答】加盐前后盐水中水的重量不变。
原来盐水中水的重量:40×(1-16%)=33.6(千克)现在盐水的重量:33.6÷(1-20%)=42(千克)加入盐的重量:42-40=2(千克)答:需加盐2千克。
【试一试1】有含糖10%的糖水40千克,要使糖水含糖量达到28%,需加糖多少千克?【例2】把浓度为8%的500克盐水稀释成5%的盐水,需加水多少克?【分析与解答】稀释前后盐水中的盐重量不变。
盐水中盐的重量:500×8%=40(克)稀释后盐水重量:40÷5%=800(克)加入水的重量:800-500=300(克)答:需加水3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