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格式:ppt
- 大小:1023.50 KB
- 文档页数:17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对现代主义诗歌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表达的人性、爱情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尊重,提高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诗歌中的现代主义特点和审美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解读难点: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和审美观念。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强调诗歌中的人性、爱情和社会问题。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表达对诗歌的热爱和尊重。
四、作业设计: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读后感,包括对诗歌的理解、感受和思考。
2.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主义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准备在下次课堂上分享。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认真程度和完成质量,包括读后感的内容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和思维品质。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的诗歌作品。
通过诗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引导学生思考流浪者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1.2 教学内容介绍诗人海因里希·海涅的背景和作品风格。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随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第二章: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理解诗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2 教学内容介绍海因里希·海涅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分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海因里希·海涅的生平图片和相关资料。
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海因里希·海涅的介绍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第三章:诗歌结构及韵律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诗歌的结构特点。
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
3.2 教学内容分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诗歌的结构特点。
解读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特点,如诗节、行数等。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韵律特点,如押韵、重复等。
第四章:诗歌主题及象征意义解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诗歌的主题思想。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2 教学内容分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诗歌的主题思想。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流浪人、斯巴等。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解读作者:许峰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3年第09期《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材的一篇课文。
此文作者是1972年因“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的灵敏技巧和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海因里希·伯尔。
伯尔的名声很大,写的小说也很好,此篇也不例外。
可是,据笔者观察,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对本文没有什么好感。
“课文太长,不好上”,老师说。
“写的太乱,看不懂”,学生说。
最后呈现的课堂形态是教师孤独地在讲述一个学生毫无兴趣甚至连教师自己都感觉无味的故事。
显然文本与教师的教学感受、学生的阅读感受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是矛盾。
而造成这种差异(矛盾)的主要责任人,笔者认为归根结底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
教师说课文太长不好上,是因为教师没有真正抓住本文的结构特点;学生说写的太乱看不懂,是因为教师没有妥帖地设计教学环节来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实践。
换句话说,教师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误读是造成上文所叙之差异(矛盾)的症结。
误读一:《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传统小说本篇小说有别于学生以往接触的传统小说,它借鉴了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手法。
意识流小说属于现代小说的范畴,它的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
“意识流”的概念由詹姆斯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河流一样,是不间断的主观思想意识的流动。
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
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篇小说的意识流如下:我受伤了,被送往战地医院,医院以前是一所中学,经过楼道,躺在担架上的我,看见了熟悉的画像、雕塑。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提高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认知,了解斯巴达克斯起义的历史背景。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斯巴达克斯起义的历史背景,以及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诗歌朗读与解析:带领学生朗读诗歌,对诗歌的字词、句子、段落进行深入解析,理解其深层含义。
3. 诗歌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4. 诗歌创作手法分析:分析诗歌的创作手法,如比喻、象征、讽刺等,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文学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诗歌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诗歌创作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主题思想和创作手法。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解析和主题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诗歌解析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诗歌创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计划:1课时:介绍诗歌背景和创作背景1课时:朗读诗歌并进行初步解析1课时:深入解析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1课时:讨论诗歌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1课时:分析诗歌创作手法并进行诗歌创作练习六、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2. 相关历史资料:斯巴达克斯起义的历史背景资料3. 参考书籍:诗歌鉴赏、文学技巧、历史文化等相关书籍4.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相关历史资料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斯巴达克斯起义的历史背景。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初步解析:对诗歌进行初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德]海因里希·伯尔汽车停下来后,马达还响了一会儿,车子外面什么地方有一扇大门被人拉开了。
光线透过打破的车窗照进汽车里,这时我才看见,连车顶上的灯泡也碎了,只有螺口还留在灯座上,三两根细钨丝和灯泡残片在颤动着。
一会儿发动机的嘟嘟声停止了,只听见车外有人喊道:“把死人抬到这里来:你们那里有死人吗?”——“该死的,”司机大声地回答道,“你们已经解除灯火管制了吗?”“整个城市烧成一片火海,灯火管制还有什么用!”那个陌生的声音喊道,“我问你们,到底有没有死人?”“不知道。
”“把死人抬到这里来!你听见了吗?其他人抬上楼,抬到美术教室去!明白吗?”“好的,好的!”不过我还没有死,我是属于“其他人”里面的。
他们抬着我上了楼梯。
先经过一条长长的灯光昏暗的过道,这里的墙壁刷成绿色,墙上钉着老式的黑色弯形挂衣钩,两扇门上都挂着搪瓷小牌,写着“一年级甲班”和“一年级乙班”。
两扇门之间挂着费尔巴哈的《美狄亚》,柔光闪烁,画像在黑色镜框的玻璃后面凝眸远眺;随后,经过挂着“二年级甲班”和“二年级乙班”牌子的门口,这两扇门之间挂着《挑刺的少年》,这张精美的照片镶在棕色的镜框里,映出淡红色的光辉。
正对着楼梯口的地方,中央也竖立着一根大圆柱,柱子背面是一件狭长的石膏复制品,是古希腊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做工精巧,色泽微黄,古色古香,逼真异常。
随后见到的,仿佛也似曾相识:色彩斑澜、威风凛凛的希腊重甲胄武士,头上插着羽毛,看上去像只大公鸡。
就是在这个楼梯间里,墙壁也刷成黄色,墙上也顺序挂着一幅幅画像:从大选帝侯到希特勒……担架通过那条狭长的小过道的时候,我终于又平直地躺着了。
这里有特别美、特别大、色彩特别绚丽的老弗里茨像,他目光炯炯,身着天蓝色的军服,胸前的大星章金光闪闪。
后来我躺着的担架又斜了,从人种脸谱像旁边匆匆而过:这里有北部的船长,他有着鹰一般的眼神和肥厚的嘴唇;有西部的莫泽尔河流域的女人,稍嫌瘦削而严厉;有东部的格林斯人,长着蒜头鼻子;再就是南部山地人的侧面像,长脸盘,大喉结。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一首描绘流浪者心境的诗,通过对流浪者的生活境遇和内心世界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和平、自由、尊严的渴望。
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这首诗的主题、意象、结构等方面,使学生深刻理解诗的意义,提升文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结构等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第二章:作者及创作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作者海因里希·海涅的生平、著作及文学地位强调作者在德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2.2 创作背景解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创作年代及历史背景阐述创作背景对诗歌主题的影响第三章:诗歌主题分析3.1 主题概述阐述诗歌对流浪者生活境遇的关注分析诗歌对和平、自由、尊严的渴望3.2 主题深度探讨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支持主题的细节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主题的理解第四章:诗歌意象分析4.1 意象概述介绍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流浪人”、“斯巴”等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4.2 意象深度探讨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支持意象的细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象所呈现的画面第五章:诗歌结构分析5.1 结构概述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韵律、节奏等阐述结构对诗歌整体效果的影响5.2 结构深度探讨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支持结构的细节鼓励学生谈谈对诗歌结构的独特见解第六章:诗歌语言特色分析6.1 语言特色概述解析诗歌中的语言风格,如朴实无华、抒情等强调诗歌语言对表达主题的作用6.2 语言特色深度探讨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支持语言特色的细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模仿诗歌的风格,创作小作品第七章:诗歌的形式特点7.1 形式特点概述分析诗歌的形式,如韵律、押韵等阐述形式对诗歌整体效果的影响7.2 形式特点深度探讨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支持形式的细节鼓励学生谈谈对诗歌形式的独特见解第八章:诗歌的影响及现实意义8.1 影响概述介绍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强调诗歌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8.2 现实意义深度探讨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支持现实意义的细节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诗歌的意义第九章:课堂活动与实践9.1 活动设计设计与诗歌相关的课堂活动,如朗读、讨论、创作等强调活动对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作用9.2 实践环节安排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相关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与同学分享,互相评价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课程总结回顾整个课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强调诗歌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10.2 教学反思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以外的文学作品,拓宽阅读面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作者及创作背景补充和说明:通过详细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和重要作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整体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