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必修二语文课件《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格式:ppt
- 大小:890.00 KB
- 文档页数:43
高一语文《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遭遇战争《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一、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文本研习:1、解题:(在预习的基础上加以探讨,有助于对本文主题的把握)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指谁?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是单纯的一个人?他的典型意义表现在哪里?(他代表了哪些人?在课文中能找出那些人吗?)明确:一个人指索科洛夫,但并非指单纯的一个人,他是一位在战争中挺过来的一个人,但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的一个人,这样的人几乎在苏联的每个家庭中都存在着。
(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的重要篇章,苏联人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惨重代价,打赢了这场战争)在课文中还有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那位复员的残疾的老朋友,还有在战争中丧失双亲的小孩子凡尼亚。
尤其是索科洛夫与凡尼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像,两个合二为一的共有的命运,体现了“人的命运”,俄罗斯人民的命运。
在索科洛夫身上有着三种朴素而又珍贵的品质:对战争及苦难生活表现出来的坚毅;在战俘营中维持着一个普通战士的尊严;在残酷的战争中并未使他心灵枯竭,反而让他的心灵更加高贵与温和。
作品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感染了千千万万个读者。
2、人物命运的不幸是通过其遭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来,那么请快速阅读全文,找出索科洛夫具体遭遇及内心活动的相关句子,并作具体分析。
明确:补充部分: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
(在战俘集中营中受尽折磨)第一部分: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标导航】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本文意识流手法造成悬念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采用师生研讨、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师生、生生的交流碰撞中,达到互补和提高,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和批判战争罪行,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信念,启发学生要倾注情感,全身心投入到文学作品的阅读、文化艺术的欣赏中去,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
【学习重点】1、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2、体会作者反对战争的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露战争的危害,控诉战争的罪行,我们阅读的作品多是从战争正义方受害者的角度来写的。
但是我们很少去考虑过那些施害方,他们在战争中有怎样的精神世界,有无遭受灾难,他们面临的是什么境况。
如果我们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许对这场战争就有了一个更高的认识。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讲述的恰是敌对阵营中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的小伤兵的悲惨遭遇——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二、明确学习重点1、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2、体会作者反对战争的主题三、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请复述故事情节,填充下面的空格:“我”是一名_________,受了____伤,但“我”始终想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才意识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又是一名________,“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以确认:这里是“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案我们从来没有去考虑过那些施害方,他们在战争中有怎样的精神世界,有无遭受灾难,他们面临的是什么境况。
如果我们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许对这场战争就有了一个更高的认识。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投影课题)二、文本研习:(学生课前阅读反馈问题整理)(一)、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梳理故事情节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二)、探究释疑1、文中哪些地方设置了悬念?设置悬念的作用是什么?悬念:1、我在不在自己的母校2、我受了什么伤?3、消防队员打扮的人是谁?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更能引发人的深入思考,产生心灵的震撼,更好地揭示主题。
这种写法在小说中最为常见。
2、作者为什么反复(详细、花大量笔墨)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格局、美术教室画像)(或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美狄亚:希腊戏剧中的复仇女神形象,为了爱情杀死了自己的弟弟,背叛了自己的父亲和祖国,后来又为报复丈夫的不忠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女;老弗里茨:使普鲁士变为专制主义军事大国的人。
尼采:他的超人哲学,权利意志论,通常被认为是法西斯思想的温床。
这个环境充满了对战争的渲染和鼓动,是尚武的、暴力的、仇视的、血腥的。
用那么多笔墨写环境说明了环境造就这样的人、这样的时代。
这些画、纪念碑对“我”以及所有在学校里的学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本周我们学习两篇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同题材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从而对战争与和平进行历史的、辨证的思考。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叙写索科洛夫从俘虏营逃回后的经历和战争留给他的创伤,揭示了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和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
了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战争败坏了的整个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的主题。
学习这两篇文章,要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着重把握两篇小说中的心理描写。
通过比较把握两篇作品不同的叙述方式。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积累整理下列词语:1、字音邂逅xiè hòu贤惠huì和睦mù狙击jū瓦砾lì嗜好shì蓬乱péng 哆嗦duō suo雏儿chú窒闷zhì胡诌zhōu泥泞nìng吝啬lìn sè搪瓷táng凝眸远眺móu斑斓bān lán甲胄zhòu颠簸diān bǒ啐cuì窗帏wéi吞噬shì惬意qiè粗犷guǎng蹒跚pán shān襁褓qiǎng bǎo惊骇hài愕然è烟熏火燎xūn liǎo2、词语解释狙击:埋伏在隐秘地点伺机袭击敌人。
窒闷:因呼吸困难或氧气不足而导致的心胸不透气感。
胡诌:随口瞎编、胡说。
震荡:振动、动荡。
多指社会、声音等。
颤悠:颤抖摇晃。
肃穆:严肃而安静;庄严肃穆。
吞噬:吞食;并吞。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
粗犷:粗野,粗鲁;豪壮,豪放。
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济,有益,帮助。
惊骇:惊慌害怕。
欢呼雀跃:欢乐地呼唤,高兴得像雀儿一样的跳跃。
(一)《一个人的遭遇(节选)》1、作者简介肖洛霍夫,苏联作家。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性危害。
2.引发对战争的思考,激发珍爱和平、热爱祖国、励志图强的情感。
3.认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学习心理描写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并能运用这些手法进行习作。
1.连线作者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获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
伯尔被公认为“当代德国的歌德”和世界文坛巨擘。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火车正点》(1949年)、《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年)。
2.探寻背景战后的德国文学是在废墟上重建的,因此,作为新一代的作家,伯尔希望通过小说,使人们从恐怖的战争中认识过去,清算历史,在痛苦的回忆中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发表于1950年的短篇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正是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通德国士兵的经历反映德国人民的苦难,揭露和批判了法西斯战争。
这篇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德国人民对战争残酷性与毁灭性的本质认识。
1.识字注音(1)重点字恺.撒( ) 襁褓..( ) 吞噬.( )甲胄.( ) 蹒跚..( ) 惬.意( )凝眸.( ) 戳.进( ) 赫.然( )愕.然(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百无聊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济于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足为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赫然在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威风凛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无计可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色彩斑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目光炯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莫名其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不由自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惊骇万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义辨析(1)粗犷·粗俗辨析:同:二者都是形容词,都有“粗野”的意思。
夯基达标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震颤.(chàn) 颤.(zhàn)栗颤.(zhàn)抖愕.(è)然B.一模.(mú)一样粗犷.(guǎng) 倒坍.(tān) 捆扎.(zā)C.供.(gòng)奉禁.(jìn)止摸.(mō)黑削.(xiāo)平D.搪.(tǎo)瓷水流湍.(tuān)急背.(.bēi)着手踮.(diǎn)脚解析:A颤抖(chàn);C.削平(xuē);D.搪瓷(táng)。
答案:B2.下列各句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门上曾经挂过一个十字架,后来他们把十字架拿走了,墙上却留下清新的棕色痕迹……这个十字印痕干净而美丽地留在退了色的粉墙上。
B.在路上,他们摸着黑在我胳膊上扎过一针;我感觉到针头戳进了皮肤。
C.黑色的窗帏外,夜空里红光和黑烟交织,就像添上新煤的炉子。
D.自我来到这个停尸间之后,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憾了我内心某个隐密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
解析:A.退→褪;C.帏→帷;D.憾→撼,密→秘。
答案:B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___人类的文明需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人类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不同,___________满足其文明需求的文化方式也不尽相同。
A.尽管但由于因而B.如果那么由于因而C.尽管不过因为因而D.如果那么因为因而解析:该复句第一层为转折关系,第二层为因果关系。
答案:A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克服懒惰松散的习惯?这需要从许多方面努力。
B.“我的伞。
”他厉声说道:“把它还给我。
”C.她的父、母亲都是文艺工作者,从小就对她进行教育和培养。
D.有人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得5克铜,求有多少克氢气参加了反应,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
学年第学期桐乡市教师进修学校语文学科电子备课教案6附:作者简介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
1917年生于科伦一雕刻匠家庭。
1939年入科伦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
1985年逝世。
海因里希·伯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海因里希生于科隆,其父母为木匠维克多·伯尔(ViktorBoll)及其妻玛丽亚(Maria)。
海因里希是其父的第八个孩子也是第三个儿子。
玛丽亚是维克多的第二任妻子。
这个小市民家庭信奉罗马天主教,从而排斥纳粹主义。
1924年至1928年,伯尔在天主教市民学校学习。
此后转入国立的威廉皇帝完中。
1937年中学毕业后,他开始在位于波恩的书商兰帕兹当学徒。
在11个月之后因故中断。
在此期间,他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写作尝试。
1938年,伯尔服了一年帝国自愿服务。
1939年夏,他进入科隆大学,学习日尔曼语言学和经典哲学,同时开始写作小说。
但是在夏末时他被征召入伍。
此后一直在军中服役,直到1945年4月被美军俘虏,并在同年9月被释放。
1942年,伯尔从前线回到德国休假,并与相识多年的阿内玛丽(Annemarie)结婚。
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克里斯多夫(Christoph)于1945年出生后不久即夭折。
随后他们于1947年、1948年、1950年分别生育了三个儿子雷蒙特(Raimund),雷内(René)及文森特(Vincent)。
1947年伯尔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成为职业作家。
这一时期伯尔参加了“以探讨一切当代问题为宗旨”的“四·七”社,并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成员。
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
作品基调灰暗、抑郁,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是士兵。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正点到达》(1949)、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那里?》(1951)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95O)等。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教案总体思路: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以情节最为浅显明白,其次为人物形象,再次为环境背景。
本篇课文拟以小说三要素为三面,分三次来读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由浅入深,以读懂这篇小说的主题。
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
2.学会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主题,感知战争的残酷、纳粹教育思想对青少年的身心毒害。
课时安排: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抵抗强大的波斯军队,最后全部阵亡。
希腊人立碑以示纪念,碑上的铭文如下:“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请报告那里的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尤恪守他们的命令。
”300斯巴达战士为保家卫国抛洒了自己的鲜血,这是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那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又要宣扬什么呢?二、梳理情节阅读小说,完成下列填空:我被运到被抬到。
之间,我疑惑 1. 2.在最后,我证实了发现了。
(设计意图:把握小说的基本要素,理清小说的情节)板书我受了伤被运到学校(临时医院)被抬到美术教室(简易外科手术室)。
之间,我疑惑 1.我是否在母校?2.我受了什么伤?在最后,我证实了这是我的母校发现了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三、引导思考:1.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对于读者而言,第一人陈叙述更具真实感,身临其境;对于作者而言,便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我是通过那些信息得知自己回到了自己的母校的?学校的环境布置(《美狄亚》《挑刺的少年》,尼采像,多哥的风景画)香蕉上写下的多戈万岁门上的十字架印痕黑板上我的笔迹3.你觉得小说哪部分最为震撼人?最后,我发现自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令人震惊和同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板书:战争残酷)4.小说在叙述情节时用了什么技巧?有什么作用?悬念。
引起读者兴趣,使之专注于此;易于一步步展开情节,从而揭示小说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