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珠玑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如果要评选中国最美的一篇古文。
那么,《滕王阁序》一定能上榜。
《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王勃的《滕王阁序》,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层层扣题。
写景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使人读完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所以不管是景物描写,还是结构构思,或者是用词遣句以及情感表达上,无一不表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让人叹为观止。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译文】 年纪大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该更加坚强,不能放弃凌云之志。
【感悟】钟南山80多岁还在坚持锻炼,篮球、跑步、冬泳,一样不落。
不要说自己老了,没有老去的身体,只有老去的心灵。
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功成名就的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挑战和勇敢意志的那天。
2天高地迥(jiǒng),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滕王阁序》【译文】 天高地远,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
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想到了事物的兴衰成败是有定数的。
【感悟】这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永远属于你的,包括你最爱的人,养大的孩子,包括你的财富,你的身体,最后也会回归尘土。
凡事缘起缘灭,强求不得。
人生如梦,过好当下,别等失去才懂得珍惜。
人生很短,3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滕王阁序》【译文】 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还是可以到达;过去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日子还不算晚。
【感悟】 昨日已逝,未来可期。
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4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滕王阁序》【译文】 关山重重难以跨越,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
【感悟】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你路过我,我路过你,然后,各自修行,各自向前。
5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前言中华文明、浩浩汤汤,广府儿女、坦坦荡荡。
上下五千年,南北万里路,上达秦皇之榻,下至南洋之角,承梅关之福、开岭南之图、立万世之基。
古往今来,浩浩百氏望族,秉天地气运、乘山海岚风,越梅关、驻珠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留下多少故事。
遥想当年贤相开道、儒帅扩图,多少英雄豪杰,文辉灿烂、武功卓著,心往之久矣。
思先贤、遵礼节、尽忠孝、扬文明,重温旧时路,梅关古道、珠玑古巷,风采依然……缘起:文化的扩散及文化意义珠玑古巷——一个传承了千年的历史古巷梅关古道——一条承载了数千年中华民族历史的文化纽带文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的洗涤中逐渐凝聚,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包容性。
追根溯源,以史为鉴,以文化为脉络,珠玑古巷-梅关古道正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因此,规划的思路也随着文化的扩散而逐渐展开……关于文化的扩散,我们认为:一、文化的扩散基于三个层次:物质、制度与精神。
二、文化扩散的途径:古道(空间的)、商道(行为的)、心道(精神的)三、文化扩散的意义:带来物质文明的发达、社会关系的和谐、思想与价值的盈实、艺术的发展、语言的交融、风俗习惯的融合……四、珠玑古巷——梅岭景区在文化扩散中的作用:⏹自然天赋的历史文化传承载体⏹一脉相承的传承者精神家园⏹文化扩散的核心泉眼区位分析珠玑古巷位于粵北边陲,南雄市区之北约10公里处,梅关之南14公里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重镇之一,古时南北交流的重要通道(梅关古道)穿村而过。
据考证,珠玑巷是珠江三角洲居民的发祥地,也是海外华侨的祖居。
目前,旅游区毗邻323国道、342省道,粤北赣南的连接线——韶赣高速、韶赣铁路也在建设中,预计2011年建成通车。
区位分析图规划范围1、珠玑古巷旅游景区:东至凤凰桥河,西至旧国道323线,南至聪背村水泥路村道,北至凤凰桥。
2、梅岭旅游景区:北至梅关关楼、南至钟鼓岩,东至肖屋牌,西至禾连坑东。
3、旧国道323线沿线(珠玑古巷至梅岭段)梅岭板块范围图珠玑巷板块范围图大旅游区范围图周边资源分析图图例珠玑巷现状资源分析图梅关景区现状资源分析图第一章宏观格局:宏观背景及竞争格局下赋予旅游地的使命第一节审时度势:社会经济环境的透视◆大政策促进下的旅游大发展机遇◆大交通格局建构下的市场机遇◆新型旅游业态的兴起带来的转型机遇◆南雄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第二节知己知彼:同类景区的竞合分析◆寻根问祖文化类旅游景区的竞合分析◆古道类旅游景区的竞合分析第三节天降大任:“珠玑古巷·梅岭”景区的使命◆基于世界级寻根问祖地的思考◆基于国家级古道旅游目的地的思考◆基于国家级赏梅胜地的思考第一节审时度势:社会经济环境的透视一、大政策促进下的旅游大发展机遇在当前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进一步巩固,转变发展方式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任务更加艰巨的形势下,国务院将旅游业的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颁布实施《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认可。
戏答元珍颈联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戏答元珍颈联,是元曲家金圣叹所著的一部戏曲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传统戏曲作品之一。
该作品以元朝宫廷生活为题材,描写了当时皇帝和宫廷官员之间的往来种种故事。
而“颈联”则是该剧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由若干个对偶的句子组成,通常是作为引子或者结尾出现的,有点像现代我们所说的对联。
整部戏中共有46个颈联,每个颈联都是对仗工整,含义深刻。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其中几个经典的颈联内容。
1. 金带坠衣香齿边,玉茵酣睡夜阑眠。
这个颈联是描写宫廷生活中的一些隐秘情境,金带坠衣,玉茵酣睡,表现了皇帝及宫廷官员们在宫廷内的奢华生活。
2. 含娇一朵双关语,掩泪藏愁艳过川。
这个颈联则是描写宫廷中的妇女们,她们虽然含着娇媚的笑容,但却无法掩饰内心的忧愁和悲痛,艳过川指的是她们不为人知的悲伤。
3. 红醉螨声花竟语,鱼寒鸦足雪初湔。
这个颈联,则描写了宫廷中的一些动物,红醉蚓声,花语,鱼寒,鸦足雪初,这样的写法虽然是用动物的形象来描述,但实则是在描绘宫廷中的人们在宫廷中所处的环境与气氛。
4. 彦宫香露泉容雪,花开百诏阁雕栏。
这个颈联则描绘了宫廷中的建筑,彦宫香露,泉容雪,百诏阁雕栏,这些都是宫廷建筑中的非常重要的元素,展现了宫廷建筑的雄伟与华丽。
5. 群官代印齐天壤,处士遥瞋洞天崇。
这个颈联则是描绘了宫廷中的一些权力斗争和宫廷内外的关系,宫廷内的群官争夺职位权力,处士远眺,内心却对这种世俗权力显得淡漠。
戏答元珍颈联是戏剧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对偶工整的风格和极具寓意的内容,体现了金圣叹的精湛艺术功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中国古典戏曲文学增添了不少亮点,也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艺术品鉴之处。
第二篇示例:元珍颈联,即元宝珍珠颈链,是中国传统珍贵首饰之一。
它是由一串串的元宝和珍珠组成的颈链,华丽而又典雅,常常代表着女性的高贵和优雅。
元珍颈联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中国传统珍贵首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楚留香诗句
暗香:幽谷藜毒催兰若,长夜露冷湿暗香。
武当:剑光行影长风破,丁生老松听涛声。
华山:付与孤光千里,不遣微云点缀,为我洗长空。
塞北:行人谁是侣,遗唱今何许。
对酒转愁多,愁多奈酒何?少林:佛陀座下禅机忘,暮鼓晨钟修此身。
中原:河上千帆竞,两岸黍满仓。
云梦:烟波缱绻堪入梦,好枕云水到天心。
太阴:缓舞花飞满,清歌水去长。
风雷岛:深窟幽诡冷凝脂,笼中翡翠易金铢。
沧海:熟人识得蓬山客,却道心底两生花。
江南:烹茶闲话了,映帘鸟雀喧。
晨香一柱愿,年年是丰年。
金陵:看韶景,红梅素雪,不让光华独秀。
岭南非遗蕴珠玑话珠玑征文标题:岭南非遗蕴珠玑话珠玑征文珠玑,古代岭南手工艺品的代表之一,是一项珍贵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承载着岭南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岭南非遗蕴的角度,谈一谈珠玑的魅力和价值。
珠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它起源于岭南地区的手工艺人们的智慧和勤劳。
珠玑制作过程繁琐,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精心雕琢和组装。
它的主要原材料是各种珍贵的宝石和贝壳,如珍珠、玉石、贝壳等。
工匠们将这些宝石和贝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各种各样独特的珠玑作品。
珠玑的制作过程是一种精细而繁复的艺术。
首先,工匠们要仔细挑选适合的宝石和贝壳,然后用精巧的技艺进行切割和雕琢。
接下来,他们将这些零部件组装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精美的珠玑作品。
最后,他们会对作品进行打磨和上光,以展现其独特的光彩和质感。
珠玑作品是一种富有艺术感和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它们不仅展示了岭南地区的独特文化风貌,还蕴含了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每一个珠玑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的外观、色彩和纹理都有所不同。
无论是巧妙的刻纹还是精致的组合,都体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对美的追求。
珠玑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它们记录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了岭南手工艺人的智慧和技艺。
通过欣赏珠玑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岭南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珠玑作品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时尚潮流的变化,传统的手工艺品正在逐渐消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珠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手工艺的研究和传承,推动其与现代社会的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岭南非遗蕴。
总之,珠玑是岭南地区非遗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岭南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独特而珍贵的艺术形式,珠玑作品具有观赏价值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然而,我们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珠玑这一岭南非遗蕴的瑰宝。
《铁拐李度金童玉女》原文《铁拐李度金童玉女》也称《金安寿》或《度金童玉女》。
贾仲明创作。
下面是关于《铁拐李度金童玉女》原文,欢迎阅读!第一折(老旦扮王母引外扮铁拐李上)(王母诗云)阆苑仙家白锦袍,海中银阙宴蟠桃。
三更月下鸾声远,万里风头鹤背高。
子童乃九灵大妙金母是也。
为因蟠桃会上,金童玉女,一念思凡,罚往下方,投胎托化,配为夫妇。
他如今业缘满足。
铁拐李,你须直到人间,引度他还归仙界,不可迟也。
(铁拐云)贫道既领仙旨,便索往下方引度他二人走一遭去。
(诗云)领仙旨按落云头,到女直度脱凡流。
全凭我这条拐神通变化,不由他不随我共返丹丘。
(同下)(正末扮金安寿同旦儿童氏、家僮梅香上,云)自家女直人氏,叫做金安寿,嫡亲的两口儿,别无甚碎小。
俺小姐夹谷人氏,童家女儿,小字娇兰,娶为妻室,十年光景,甚是绸缪。
托祖宗福荫,这的是夫妻福齐者。
今日是小姐的好日头,共小姐天地根前,烧香点烛,祖宗根前,祭祀了也。
下次孩儿每卧番羊者,动着细乐,大吹大擂,慢慢的做个筵席。
俺看了这笙歌罗列,是好受用也呵!(唱)【仙吕】【八声甘州】花遮翠拥,香霭飘霞,烛影摇红。
月梁云栋,上金钩十二帘栊。
金雀屏开玳瑁筵,绿蚁光浮白玉钟。
爽气透襟怀,满面春风。
(铁拐上,云)贫道按落云头,来到女直地面。
这里就是金安寿家。
我去与他添寿化斋,看他说甚么。
(见科云)稽首。
贫道特来化斋添寿。
(正末云)一个先生来化斋求利市。
不知先生从那里来?(铁拐云)从三岛来。
(正末云)往那里去?(铁拐云)特来度你为神仙,往蓬莱去。
(正末云)休胡说那。
(唱)【寄生草】俺围珠翠冰绡内,胜蓬莱阆苑中。
他淡昏昏半窗明月梨花梦,我谩匆匆满溪流水天台梦,你叹空空一襟清露游仙梦。
(铁拐云)贫道昨日蕊珠宫醉倒,今日却在这里。
(正末笑科)(唱)你昨宵个夜沉沉醉卧蕊珠宫,今日暖融融误入桃源洞。
(铁拐云)金安寿、娇兰,你二人跟我出家,长生不灭。
(正末云)休胡说。
看了我这等受用快活,如何肯跟你出家,去吃菜根也?着我那歌儿舞女过来!(扮歌儿引细乐上,舞科)(唱)【满堂红】凤凰台下风凰台也波台。
关于桂林山水最经典的诗一、原文:《桂林山水歌》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啊!此山此水入胸怀,此时此身何处来?……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啊!是梦境啊,是仙境?此时身在独秀峰!心是醉啊,还是醒?水迎山接入画屏!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招手相问老人山,云罩江山几万年?——伏波山下还珠洞,室珠久等叩门声……鸡笼山一唱屏风开,绿水白帆红旗来!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请看穿山明镜里——啊!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桂林山水入胸襟,此景此情战士的心——江山多娇人多情,使我白发永不生!对此江山人自豪,使我青春永不老!七星岩去赴神仙会,招呼刘三姐啊打从天上回……人间天上大路开,要唱新歌随我来!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战士啊,指点江山唱祖国!红旗万梭织锦绣,海北天南一望收!塞外的风沙啊黄河的浪,春光万里到故乡。
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意满怀啊,情满胸,恰似漓江春水浓!啊!桂林的山,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二、衍生注释:- “神姿仙态”:形容桂林的山如同神仙一样有着非凡的姿态,这是一种夸张和比喻的写法,以突出山的奇特、美妙和超凡脱俗。
- “如情似梦”:把漓江的水比作情和梦,体现水的柔美、温润以及给人那种如梦似幻的感觉。
- “独秀峰”:桂林的一座著名山峰,在诗中用来代表桂林独特的山水景观,具有典型性。
三、赏析:1. 主题- 这首诗的主题鲜明地歌颂了桂林山水的美好。
诗人通过对桂林山和水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魅力,同时又将桂林山水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紧密相连。
2. 情感- 诗人充满着对桂林山水深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从诗中的用词,如“神姿仙态”“如情似梦”就能感受到他对山水的惊叹。
专题05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怀念之情。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
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作者介绍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分篇简介⑴《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⑵《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⑶《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⑷《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⑸《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
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缘起珠玑
广东粤北韶关南雄,深藏着一条历史悠久的古巷:珠玑巷。
它是广东省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素有“广东第一巷”的美誉。
它全长1500多米,路面宽4米多,用鹅卵石铺砌而成,走在这凹凸不平的小路上,不禁想起了宰相张九龄。
他从长安返回故乡,途经梅岭时,发现古道已年久失修,阻隔南北交通,于是开辟了梅关古道,北达江西、南通广东,并且连接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成为了南北往来的重要通道。
历史上中原人因躲避战乱、逃避服役或者其他原因向南方迁徙时都会经过这条古老的梅关古道。
它承载着我们民族迁移的历史,诉说着一个个心酸的故事和传说。
人们在这条古道交通紧要的地方聚族而居,逐渐形成了一个个新的聚落。
珠玑巷,就是这样形成的聚落,并逐渐地扩大,成为一个南来北往的中转站。
这条不过千米的古巷,却承载了一段北民南迁的血泪史,更承载了千千万万岭南人认祖归宗的情结。
珠玑巷人南迁的那段悲壮的集体记忆筑成了一部惊心动魄的岭南移民史,也成就了这条古巷的非同凡响,也许这就是胡妃为弥补珠玑巷而筑成的缘吧!南宋时,朝廷任用奸臣贾似道为宰相,有一次,度宗皇帝到景灵公去祭拜先皇,结果遇到了大雨。
贾似道要皇帝等他在雨停了之后用车接回
去,但胡妃的哥哥胡显祖却擅自将皇帝接走了。
贾似道非常生气,就污蔑胡显祖兄妹有夺权野心,皇帝不得以下诏罢了胡显祖的官,并打算让胡妃出宫去做尼姑。
得到消息后,胡妃逃出了皇宫,幸运的是她在江边遇上了运粮上京的珠玑巷富商黄贮万,随后跟着黄贮万来到了珠玑巷开始了隐居生活。
可悲的是,小人当道,他们被家仆告发,贾似道便以珠玑巷百姓造反为由,血洗珠玑巷。
百姓们事先得到了消息,商议着如果往南逃离的话更有易于躲避官府的追杀。
迁徙规模之大可以想象,他们都散居到了珠江三角洲各地,开村立族,繁衍子孙。
这些人及其他们的后裔都把南雄珠玑巷看做是他们的祖宗故居,是他们认祖归宗的地方。
而胡妃呢,她见因为自己连累了乡亲们背井离乡,悲愤之中投井自尽了。
珠玑巷有着强烈的宗族凝聚力,就像山西大槐树、瑶族千家峒一样,已经具化成了所有炎黄子孙浓浓的故乡根,乡土情。
各个地方认山西大槐树为祖宗之地的人们都说自己的小脚趾上有两片指甲,他们以此来认定自己是山西大槐树人。
与此相似的是,珠玑巷的后裔会以自己有六个脚趾,来认定自己是珠玑巷后人。
当然,这只不过是野史传说,但它却传递出了无数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情结。
乡土观念、宗族观念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这是心的归宿,是根的源头。
珠玑巷人因为“胡妃之祸”和后来元兵的洗劫,曾经几度南迁,散居在珠三角各地。
《广东通志》说:“相传广州诸旺族俱发源于此。
”从南雄珠玑巷南迁的103姓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南海、番禺、顺德、新会、中山、东莞、高要、台山、开平等地。
他们都心系着珠玑巷,这里有他们的根,他们的情。
因这情缘,每年珠玑巷都会举办“姓氏节”,各姓氏的族人都会回来参加,不仅如此,每年春节前,各大姓氏宗族的后人都会组织回珠玑巷祭祀。
1995年11月广东成立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至今仍活跃在珠三角及东南亚地区,广泛团结海内外珠玑巷后裔,积极开展联谊活动,为再创珠玑辉煌。
我走进祠堂,面对堂上供奉的姓氏祖先,心里涌起一股自豪感,我们卢氏的起源可追寻到姜子牙的孙子尚,我为我能是姜子牙的后代而自豪。
“黄花满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
”千千万万的珠玑后人踏着脚下的鹅卵石,望着在屹立于湖畔的千年古榕,停在自己姓氏的祠堂前,心里涌起丝丝暖意。
狐死首丘,人何以堪?也许这就是深埋在每个炎黄子孙心底里的乡土情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