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共同五大因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中观不共四⼤因的讨论关于中观不共四⼤因的讨论夏岩:今天想跟你学习⼀下“中观不共四⼤因”,好吗?夏岩青松:好呀。
青松夏岩: “中观不共四⼤因”主要讲的是什么呀?夏岩青松:前⾯我们已经介绍过了,中观的理论主要有九⼤因,其中五⼤因是⾃续派与应成派共同的理论,称为共同五⼤因,另青松外四⼤因则是应成派独有的、不与⾃续派共有的理论,所以称为不共四⼤因。
夏岩:噢,这样呀。
夏岩青松:我们⾸先简单介绍⼀下⾃续派与应成派的差别。
侧重讲解具有承认的相似胜义就是⾃续派,他的特点是有所承认,以青松⾃⽅他⽅共同承认的三相理论来作推理,这就是⾃续理论(或称⾃续因)。
侧重阐述远离⼀切承认的真实胜义就是应成派,他的特点是⽆任何承认,以他⽅的承认来推理遮破他⽅的所⽴观点,这就是应成理论(或称应成因),应成因有四个,称为不共四⼤因。
夏岩:嗯,明⽩了。
那具体是哪些不共的四⼤因呢?夏岩青松:这四⼤因分别是:青松1)汇集相违应成因,2)根据相同应成因,3)能⽴等同所⽴不成之应成因,4)他称三相应成因。
夏岩:那先来说⼀下“汇集相违应成因”吧。
夏岩青松:什么是汇集相违呢?中观应成派的论师,为了打破他宗的邪执,把对⽅观点当中相违的两点汇集到⼀起,然后说这是⾃相⽭盾的,给他们发太过(基于你⽅这两个相违的观点,应成怎样怎样的过失),这样的⽅式作破斥,这就叫“汇集相违应成因”。
夏岩:嗯,这个好理解,能否举个例⼦呢?夏岩青松:譬如,数论外道说“稻芽在稻种中已有”,数论外道承许⾃⽣,他们说果法在因当中已经存在,芽已在种当中,这时候青松是⼀体的法,⼜说“稻芽从稻种⽣”,事实上成了两个法,⼀个稻芽,⼀个稻种,成了两个法,前⾯说是⼀个法(⼀体的法),后⾯说是两个法,前后成了相违。
把这两种相违汇集到⼀起,再还给他们。
稻芽在种⼦中已经有,然后还产⽣,会有⼀个什么样的结果?应成⽆义⽣。
夏岩:再说⼀下“根据相同应成因”吧。
夏岩青松:你要成⽴⼀个观点必须要有理由根据,如果理由根据是相同的话,那么必然会得出相同的结论,⽽这个结论是他⽅青松所不能接受的,由此⽽遮破他⽅的观点。
中观共同五大因: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离一多因、破四句生因、大缘起因。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入智者门》中说:“于因观察,金刚屑因;于果观察,破有无生因;于体观察,离一多因;于一切观察,大缘起因;即以四大因进行抉择。
”《入智者门》中说:“分别来说,有共同五大因;归纳而言,破四句生因可摄于金刚屑因,如此即共同四因。
”具体说,什么是离一多因?答:一不成立,则多不成立。
多不成立,一则不成立。
例如:粗大的色法是由微尘组成,如果将微尘抉择为空性,则粗大的色法也就抉择为了空性。
反之亦然。
如何将微尘抉择为空性呢?答:《量理讲记》:“《中观庄严论》的抉择方式为:中间的无分微尘,有没有朝向东西等方向?如果有六个方向,它就不是无分微尘了;如果没有分(意味着没有体积),那有多少个微尘积聚在一起,实际上也不能积聚成粗大的法。
”这样,通过抉择无法微尘空性,就抉择了了由其构成的粗大色法的空性。
这就是中观的离一多因。
如何将无分刹那抉择为空性呢?答:我们承许之无分刹那如果有一个时段,则有A和B两端,如果这个无分刹那的A端和B端接触,则A端和B端之间没有间隔,则A与B合二为一,成为一体,这样,就有一个大劫成为的一刹那,无分构成心识的相续。
如果A端和B端不接触,则一个无分微尘有了A部分和B部分,A端和前一无分刹那的Z端接触,B端和后一个无分刹那的C端接触,这样,A不是B,一个无分微尘已经分成了两个可以分割的部分,怎么还是无分微尘呢,应成有分微尘了。
不论中观自续派还是中观应成派,在抉择胜义谛时,必须运用上述这些因。
一切万法的因、体、果,通过上述四大因全部可以抉择为空性。
在这四大因中,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证之王,就是所谓的缘起因。
不论何种理证——名言理或胜义理,全部可以包括在缘起因中,就像人中的国王一样,缘起因就是所有理证之王。
离一多因在所有理证、所有逻辑论式中,就好像宝剑最锋利或者矛的最尖锐之处,任何东西与之接触均会被砍破一样。
虽说离一多因是观察万法本体的一种因,但实际上,只要以离一多因来观察,因、体、果等任何法都是无法堪忍的。
中观共同五大因: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离一多因、破四句生因、大缘起因。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入智者门》中说:“于因观察,金刚屑因;于果观察,破有无生因;于体观察,离一多因;于一切观察,大缘起因;即以四大因进行抉择。
”《入智者门》中说:“分别来说,有共同五大因;归纳而言,破四句生因可摄于金刚屑因,如此即共同四因。
”具体说,什么是离一多因答:一不成立,则多不成立。
多不成立,一则不成立。
例如:粗大的色法是由微尘组成,如果将微尘抉择为空性,则粗大的色法也就抉择为了空性。
反之亦然。
如何将微尘抉择为空性呢答:《量理讲记》:“《中观庄严论》的抉择方式为:中间的无分微尘,有没有朝向东西等方向如果有六个方向,它就不是无分微尘了;如果没有分(意味着没有体积),那有多少个微尘积聚在一起,实际上也不能积聚成粗大的法。
”这样,通过抉择无法微尘空性,就抉择了了由其构成的粗大色法的空性。
这就是中观的离一多因。
如何将无分刹那抉择为空性呢答:我们承许之无分刹那如果有一个时段,则有A和B两端,如果这个无分刹那的A端和B端接触,则A 端和B端之间没有间隔,则A与B合二为一,成为一体,这样,就有一个大劫成为的一刹那,无分构成心识的相续。
如果A端和B端不接触,则一个无分微尘有了A部分和B部分,A端和前一无分刹那的Z端接触,B端和后一个无分刹那的C端接触,这样,A不是B,一个无分微尘已经分成了两个可以分割的部分,怎么还是无分微尘呢,应成有分微尘了。
不论中观自续派还是中观应成派,在抉择胜义谛时,必须运用上述这些因。
一切万法的因、体、果,通过上述四大因全部可以抉择为空性。
在这四大因中,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证之王,就是所谓的缘起因。
不论何种理证——名言理或胜义理,全部可以包括在缘起因中,就像人中的国王一样,缘起因就是所有理证之王。
离一多因在所有理证、所有逻辑论式中,就好像宝剑最锋利或者矛的最尖锐之处,任何东西与之接触均会被砍破一样。
虽说离一多因是观察万法本体的一种因,但实际上,只要以离一多因来观察,因、体、果等任何法都是无法堪忍的。
破边执品第十四通过前一品的学习,大家已经清楚地知道无论是外境,还是有情的根、识,都是众生的无明分别、增益出来的。
因此在众生的心识前,似乎显现了万法,但其实都是空的,一点都没有自性。
就像水月,看起来是显现了,但是显现的当下就是空的,没有一丝一毫自性的存在。
这就是中道而观的中观见。
但是世间众生执著万法为实有的习气非常重,所以在这一品中,大慈大悲的圣天菩萨对万法的实有进行深刻而广泛地遮破。
所谓万法的实有,就是认为万法是实实在在、真实不虚的。
与万法显而无自性的真相相比,就可以很明显看出这种见解偏离了中道,滑到了有边,所以必须要破掉这种边执。
丁三、特说离边空真实性之瑜伽分二:一、正说;二、别说有为法远离生边真实性。
戊一、正说分二:一、略明其体;二、以因广明。
己一、略明其体前一品结尾时说:“诸法如火轮,变化梦幻事,水月彗星响,阳焰及浮云。
”有人就产生这样的疑惑:难道这个世界上有自性的事一点都没有吗?对此圣天菩萨回答说:若有任何法,都不依他成,可说为实有,然彼皆非有。
(唐译:诸法若实有,应不依他成,既必依他成,定知非实有。
)颂文直解如果有一个法,不依赖任何其他的因缘而成立,这个法才能被说为是实有的法。
但是这样的法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存在。
(唐译:如果一切法的性、相都实有,应不依赖其他的法就能成立。
既然色等的法都必依赖他法方可成立,如此岸、彼岸互相依赖,则可定知一切法都非实有。
)释义本颂前三句阐述了实有的法相,第四句否定了诸法实有。
要破实有,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实有。
平时大家说一个东西实有,就是认为这个东西是实实在在、真实存在的。
比如说现在经堂里看到的佛像、柱子、道友,大家会觉得是实实在在的,听到我在讲法的声音,也是实实在在的。
这是我们世间人对实有的直接认识。
那么圣天菩萨这里归纳的关于实有的法相,则非常严谨,是说“若有任何法,都不依他成,可说为实有”。
意思是说,一个法的实有,就是指这个法不依赖于任何其他的法,能独立地存在。
中观,有多个方面的意思,有宗教学解释,社会学解释,也是经济学的分支即中观经济学。
目录概论宗教学解释佛教名称社会学解释经济学分支概论梵文中,Madhyamaka,是形容词madhya(中、中间)加上最高级词尾ma,所形成的单字,意思是最中,或至中。
龙树在《中观论》中,以至中(Madhyamaka)来形容释迦牟尼所说的中道[1][2],远离生灭、断常、一异、来出等二边,又称八不中道[3]。
以观察中道,作为修持禅定与智慧的方法,即是中观。
观,又译为毗婆舍那,为观察、思维之意[4]。
观的本体为智慧,以般若慧观察一切法,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缘生,皆是假名而成,皆是空[5]。
了解一切法无自性[6],了解世俗谛,因此远离颠倒戏论,得知正确真实的因缘法,因此而得正见,证入胜义谛,即称为中观。
由中观而得致涅槃[7]。
中观思想根源于初期大乘时期流通的《般若经》,龙树撰写了《中观论》来阐述正确的中观思想与修持方法,提出二十四观,以此来评破外道与小乘部派等其他学派的理论,在大乘佛教中极受重视。
中观的修行者,通常也会以此二十四观为主题来进行观想。
后世许多学派继承龙树的想法,并加以开展。
最著名的三大学派,包括中观派、瑜伽行唯识学派与如来藏学派,都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大乘佛教重要的讨论课题之一。
宗教学解释佛教名称简介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中观义理是佛教的纲领。
以下文字,可谓概括了佛法意思的大概: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而其根据,在于: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也就是缘起法。
发展中观,大乘佛学的两大基本潮流之一。
其创立人为大乘佛教思想家龙树。
龙树哲学的中心论题是“空”。
空在原始佛教中就有流露。
但龙树赋予它中道的含义。
所谓中道介于有与非有的断定之间。
龙树并未肯定存在与非存在两极端,而仅仅是承认因果关系又拒绝因或果本身会有自性。
《中观学概论》补充材料一、中观学源流与传播:1、中观学的传承历史:中观是印度大乘佛教首先出现的学派,此一学派约在公元2~3世纪间由龙树菩萨所创立。
龙树上承《阿含》与《般若》思想,确立了“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的中观宗旨。
由于中观主张诸法毕竟空,所以中观学派又被称为空宗。
在佛教史上,中观学派不仅在印度本土有其重要发展,而且也流传到汉、藏二地,对该地区之佛教有深远的影响。
不过,中观在发展的过程中,却也出现和大乘佛教其它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如在印度本土,中观到了后期(约8~11世纪)与唯识发生合流;在中国,中观则与如来藏思想合流;在西藏,中观则和思教合流。
本文所讨论的,并未包含融入异说的部分,而是早期龙树《中论》里的基本观点,以及中期中观论师清辨和月称等人的见解。
2、理论基础:中观派发挥了大乘初期《大般若经》中自性空的思想。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是一种相对的、相依共存的关系(因缘生法),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们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无自性)。
所谓“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在中观学看来,只有遣除(破除)了对因缘(条件)所生法(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生起执着名相的边见,才能证悟最高的真理——性空和中道。
中观派在破除人们执着空有的两边中提出了“八不”的学说。
所谓八不,即不生不灭(从实体方面看)、不常不断(从运动方面看),不一不异(从窨方面看)、不来不去(从时间方面看)。
在他们看来,生灭、常断、来去、一异是一切存在的基本范畴,也是人们认识之所以成立的根据。
如果远离了这四对等二边,就意味着破除了对主观认识人和客观世界的实有执著,从而就显示了空性真理,同时,中观学还提出两种真理说(二谛)。
认为在了义之正理(真谛:又名胜义谛、第一义谛))性空之同时,还应当相应的安立相对真理(俗谛:又名世俗谛、俗谛、名言谛),对修持佛法的人应该说真谛,说空性真理,对覆盖无明(无知)的凡夫,应该说俗谛,即承认世界和众生的存在。
22在这里要了解大乘了义中观自性,总示教派差别,认识中观的建立,清除他分别边,首先要了解他部外道的观点是离解脱道,本派佛教主张与解脱道相关联。
外道教派虽然不承认有解脱道,但是在有关善趣增上生法方面,顺世派从“无”见谤果,意在说明障碍法上没有清净善趣道;数论派、裸体派、随行本尊殊胜派、静虑派主张有善趣道。
他们认为,弃罪修善,生为人和欲界天,修四静虑,生于色界,修无色界四定,生于无色界。
关于外道各派主张无解脱道的原因,是所谓“补特伽罗我执”,是不能抛弃执我之心。
所以,外道各派认为无解脱道。
各派都认为,在从无始轮回相续而来的坚固执我心上,我遍一切处,即立“有”。
修其义,我执没有其他对治,所以,不能舍弃我执。
我执又是产生其他一切烦恼之常,了解此生和欲界为苦,色等一切粗法不谛实,欲小知足,修习慈悲和敌我平等性的平等,四根本堕罪等也有见修善行,所以,承认有善趣道。
佛教主要分四大派别,即分别说部、经部、唯识派(瑜伽行派)、中观派。
其中的前两部属于小乘佛教声闻部,后两派属于大乘佛教。
把这些派别区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是根据小乘藏为究竟佛语和大乘至言藏为究竟佛语分的。
一般所说的小乘和大乘是指小乘教派和大乘教派。
关于补特伽罗归于大乘佛教或大乘佛教观点的问题上,各教派的意见很不一致。
《大乘道意乐加行续》说,“生是大乘”。
《小乘意乐加行续》说:“生为小乘”。
如果任何续中未生前两者,如何读诵经典?如何记忆经义?如何开创教派?补特伽罗非大乘师,补特伽罗亦非小乘师。
有些人虽然属于大乘教派,却入小乘;有些人虽宗小乘教派,却入大乘道。
两者亦有大乘师,也有小乘,又有许多持教派而不入道者,入道之人无教派是根本不可能的。
说一切有部认为,心、心所、色境等十非有生灭等,行、虚空等三无为法及未来诸法从各自位成为实体,主张实有各分。
粗法和常住法没有谛实,从境、根谛生识,谓“现见眼色。
”迦湿弥罗分别说善派认为,一切有为法刹那灭是无常,补特伽罗我除了心所立外,『中观他空思想』要论23没有实体。
中观利器之五⼤因、四⼤不共应成因抉择⼆转般若空性见的教理依据是什么?答:教证:如佛在第⼆转*轮的《般若⼗万颂》中说:“须菩提,若对微如毫端的名相产⽣了执著,也不得究竟佛果。
”《般若⼆万五千颂》中说:“善来、善男⼦,修习般若,⼀切法不执,⼀切法不住。
因般若波罗蜜多⽆住,⽆能过于彼者。
”《般若⼀万⼋千颂》中须菩提⽩佛:“若对有为法产⽣执著,相似之法忍尚不可得,真实法忍,更不可得。
”佛说:“如是如是,汝对⽆为法产⽣执著,也不得法忍。
”《般若摄颂》云:“虽说证蕴空,菩萨勇⼠者,尚⾏相状故,未信⽆⽣处。
”理证:⾃续派与应成派共同使⽤的五⼤因:⾦刚屑因、破有⽆⽣因、破四句⽣因、离⼀多因、缘起因。
应成派不共四⼤因:汇集相违应成因、根据相同之应成因、能⽴、所⽴同样不成⽴之应成因、他称三相应成因。
《应成派是如何看待万法产⽣的呢?》同是⼤乘中观宗,为什么不问⾃续派如何看待万法产⽣,唯独问应成派?虽然五⼤胜义理论是应成派和⾃续派为遮破诸法在胜义中实有存在,共同使⽤的⼯具,但是应成派抉择的离戏空性最为究竟,⽽⾃续派分开世俗、胜义⼆谛,承认诸法在胜义是空性,在世俗中真实存在,显然是不合理的。
既然应成派不分⼆谛,也不作任何承认,他们如何看待世俗万法的产⽣呢?应成派认为,在世俗分别⼼⾯前只能承认是缘起⽣,缘起⽣因为是假⽴的,不成实有,故不落四边。
缘起⽣就是因缘所作,所作即是⽆常,⽆常就不是真实⽽是假⽴,假⽴的法没有真实性,从未真实产⽣过,对假⽴法⽽⾔,⾃⽣、他⽣、共⽣、⽆因⽣⽆从说起。
这缘起理论有两个前提:第⼀是从现法的⾓度,现法就是世俗显现法,也叫世俗诸法,简称显现、现法,这是观待空性⽽说的:即观待空性⽽说显现,观待显现⽽说空性。
缘起理论说的是显现,胜义理论抉择的是空性。
或者从现法⾓度说缘起,从空性⾓度说胜义。
应成派站在现法⾓度承认因缘所⽣法,并⾮像⼀些世⼈误解那样,说应成派唯⼀是随顺众⽣分别⼼⽽有所承认,他们⾃⼰什么都不承认。
龙树的中观学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龙树的中观学说是佛教中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
它由龙树(Nagarjuna)在公元2世纪创立,成为了佛教中观派(Madhyamaka)的核心教义之一。
中观学说强调通过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来研究事物的真实本质和存在方式。
龙树的中观学说在佛教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中观学说的核心观点是“般若空性”(Sunyata),即世间万事万物皆缺乏实性和永恒性。
它主张所有事物都是无常的、相对的、以因缘为起因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实体。
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佛教中的实体论,提出了一种观照事物真实性质的新方式。
龙树的中观学说对佛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观点,否定了任何固定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中观学说提出了依照因果关系和相对性来理解世界的方式,强调了人们应当超越二元对立和狭隘观念,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万有。
另外,龙树的中观学说也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为佛教哲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影响了其他哲学思想体系,如印度哲学和西方哲学。
中观学说的般若空性概念为后来无我学说和现代哲学中的唯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龙树的中观学说是佛教中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它强调通过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来研究事物的真实本质和存在方式。
中观学说的般若空性观念对佛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和狭隘观念的方式,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世界的万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首先,我们将对龙树的中观学说进行概述。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龙树的背景和其在佛教思想中的重要贡献。
我们将探讨他对佛教中观思想的独特解释,并介绍中观学说在佛教思想中的地位。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龙树的中观学说。
我们将解析他的中观观点和理论,并探讨他对中观视角的重要贡献。
我们将介绍他的著作和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和实例解释他的观点,并分析其哲学思想的深层意义。
中观共同五大因: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离一多因、破四句生因、大缘起因。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入智者门》中说:“于因观察,金刚屑因;于果观察,破有无生因;于体观察,离一多因;于一切观察,大缘起因;即以四大因进行抉择。
”《入智者门》中说:“分别来说,有共同五大因;归纳而言,破四句生因可摄于金刚屑因,如此即共同四因。
”具体说,什么是离一多因?答:一不成立,则多不成立。
多不成立,一则不成立。
例如:粗大的色法是由微尘组成,如果将微尘抉择为空性,则粗大的色法也就抉择为了空性。
反之亦然。
如何将微尘抉择为空性呢?答:《量理讲记》:“《中观庄严论》的抉择方式为:中间的无分微尘,有没有朝向东西等方向?如果有六个方向,它就不是无分微尘了;如果没有分(意味着没有体积),那有多少个微尘积聚在一起,实际上也不能积聚成粗大的法。
”这样,通过抉择无法微尘空性,就抉择了了由其构成的粗大色法的空性。
这就是中观的离一多因。
如何将无分刹那抉择为空性呢?答:我们承许之无分刹那如果有一个时段,则有A和B两端,如果这个无分刹那的A端和B端接触,则A 端和B端之间没有间隔,则A与B合二为一,成为一体,这样,就有一个大劫成为的一刹那,无分构成心识的相续。
如果A端和B端不接触,则一个无分微尘有了A部分和B部分,A端和前一无分刹那的Z端接触,B端和后一个无分刹那的C端接触,这样,A不是B,一个无分微尘已经分成了两个可以分割的部分,怎么还是无分微尘呢,应成有分微尘了。
不论中观自续派还是中观应成派,在抉择胜义谛时,必须运用上述这些因。
一切万法的因、体、果,通过上述四大因全部可以抉择为空性。
在这四大因中,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证之王,就是所谓的缘起因。
不论何种理证——名言理或胜义理,全部可以包括在缘起因中,就像人中的国王一样,缘起因就是所有理证之王。
离一多因在所有理证、所有逻辑论式中,就好像宝剑最锋利或者矛的最尖锐之处,任何东西与之接触均会被砍破一样。
虽说离一多因是观察万法本体的一种因,但实际上,只要以离一多因来观察,因、体、果等任何法都是无法堪忍的。
所谓的离一多因,具有几种不共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简明易懂”,不论多么愚笨的人,只要一不成立多就不成立,多不成立的话一也不成立,一和多的概念非常简单,不像自生、他生、共生那样复杂。
第二个特点是“便于思量”,离一多因的整个推理和观察方式非常方便,如“一切万法无实有,离一多因之故,犹如影像”,这种推理非常容易。
第三个特点是“坚不可摧”,依靠离一多因推测出的结论,是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呢?是。
可以说,依靠它所推出来的真理,任何理证也无法推翻。
在中观的五大因中,虽然缘起因是最根本的,但所谓的缘起因必须要在离一多因的基础上建立,如果离一多因不成立,缘起因也就无法成立。
下面就会讲到,离一多因与缘起因实际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一切万法真正去观察时,一不成立多也不成立、多不成立一也不成立,根本无有一种独立自主之法,全部是依靠各种各样的因缘而显现的,就像幻化师的幻化显现一样,这就是所谓的缘起。
实际上,离一多因的含义也是一种缘起性。
由于缘起性与离一多因实际是一种本体,那么,其他四大因可以包括在缘起性中,自然也可以包括在离一多因当中。
总的来讲,缘起因和离一多因的含义应该是相同的。
金刚屑因:它是抉择因果中“因”无自性的理论。
刚屑因”是详细观察因的理论。
它的得名,是众生执著诸法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其邪见如山,而金刚屑因以其强大的威力彻底地破除了这四边生,如同金刚杵将其邪见的山击得粉碎,化成了极细微的碎屑,故以此比喻而得名。
它的方法是以芽、果为例,观察诸法产生的因。
凡夫执著产生诸法的因归纳起来共有四种,首先是外道数论派认为的自生,其次是内道的有部、经部、随理唯识、中观自续派在世俗谛中认为的他生,第三是外道裸形派认为的共生,第四是外道“现世美”承认的无因生。
从因的角度去观察,抉择不生。
从因的角度推理,叫作“破自他生因”。
“破自他生”是指破除“自生”和“他生”,这种推理的逻辑叫作“因”。
破自他生因也叫作金刚屑因。
这种逻辑是如何推理的呢?首先,要观察有无“自生”的可能。
这是不可能的!平时,我们也不认为诸法是“自生”的。
在外道中,有“自生”的观点,他们的依据是一个比喻:从太阳落山到第二天天明之前,虽然看不见太阳,但是,不是太阳不存在,太阳是存在的。
他们认为:同样,在稻芽没有产生之前,仅仅是看不见稻芽而已,实际上它也是存在的。
这是部分外道的观点,常人不这么认为,故也无须特别去破,这里主要是破“他生”。
很多人认为:“他生”是正确的。
例如,我们认为稻种和稻芽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所以,稻芽是他生的。
下面我们来仔细地观察一下,观察时同样没有教条可循。
前面曾经讲过,佛教里没有教条。
所谓教条,是指对于一个教派的观点和教义,不管是对是错,都要去相信。
但佛教并不是这样的,那我们该如何观察呢?如果诸法是“他生”的,就有一个明显的漏洞。
例如,稻芽如果是因稻种而生的,那么它们的存在是同时的,还是有先有后呢?如果是同时存在,就不对了。
因为,这意味着因、果同时存在,即因存在时果也存在,果存在时因也存在。
既然因存在的时候果(自己)已经成立了,因还须对果起什么作用吗?实际上,这个因是没有用的,即稻芽不因稻种而生。
这种逻辑,我想大家都能够理解。
过,很少有人觉得因果是同时存在的,大多数人的观点是“明年长出来的稻芽,在今年的稻种上是不存在的,只有当温度、湿度等所有的条件具备以后,才会产生一个以前不存在的新稻芽。
”这是宏观世界中常人很粗陋的观点,而微观世界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概念。
当我们在最微观的世界中去观察时,会发现微观世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第二刹那时,第一刹那已经不存在了;而第一刹那时,第二刹那还没有诞生,那么,所有的物质的存在都仅仅是一个刹那而已。
在这样的微观世界中,所有的物质都是一刹那地存在。
如果认为,在第一个刹那所有的因(条件)都具备以后,于第二个刹那果才产生,就意味着:在第一个刹那所有的条件,如温度、湿度、种子、土壤等都具足时,果还不存在;当第二个刹那果产生、存在的时候,所有的因却早已消失不在了,它们从来没有见过面。
那么,“因”是怎样把它的“果”产生出来的呢?因存在时,假如果也存在,因就可能给果带来一些影响、起到一些作用。
但是,在果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下,因又能影响谁、作用谁呢?仔细想想,因存在时,“果”就象虚空一样,“因”能对虚空起作用吗?不可能的!同样,既然因果的存在不可避免地有前后次序,果存在的时候,因又不存在了,那因怎么起作用呢?这就象死人和活人,当一个人诞生之时,另一个人已经死了,那个死人能对这个活人做什么事吗?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二人根本无法见面。
在微观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前后的两个物质不可能在一个时空中同时存在,既然不能在同一时空相遇,它们之间又怎么会产生因果关系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为何会产生宏观的事物呢?这叫作因缘和合。
也就是说,在不观察时,一切都很好,可得的都能得到;但是,细微观察的时候,这一切都没有了存在的理由和证据,得不到因果的关系,那些平时认为非常实在的东西就开始在我们手中消失了。
经过以上分析,“他生”是不成立的。
但是,只有在微观世界中才能这样推理。
在宏观世界中,因果就象父亲和儿子一样是可以见面的,这是常人的观点。
实际上,宏观世界中所谓的“因”“果”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因果关系。
“自生”不成立,“他生”也不成立,那么“自他共生”更不成立,除此之外,有没有第四种生呢?没有!由此可见,所有的物质是“不生”的。
因果关系不是逻辑推理的结论,而是我们眼耳鼻舌的结论。
从眼耳鼻舌的角度看,有因果的存在、有六道轮回、有学佛成佛……;但是,通过逻辑推理,从非常微观的角度去看,这一切都不存在。
破有无生因:2)破有无生因即观察果的理论。
出处:诸多经论中都说到这一因,譬如,《中论》中云:“有法不应生,无亦不能生。
”《十二门论》云:“先有则不生,先无亦不生,有无亦不生,谁当有生者。
”《四百论·第十一品》云:“若执果先有,造宫舍严具,柱等则唐捐,果先无亦尔。
”(如果执著果法先已存在,则建造宫室、房舍、庄严柱子等,都成了徒劳无义。
如果执着果法先前无有,也是如此。
)《入智者门》云:“有果无须任何因,无者以因不可生,二俱非二亦无有,是故观察不成生。
”释词:何为“有无生”?果已有而生和先无后生,称为“有无生”。
对此一一遮破的正理,称为“破有无生因”。
《如意宝藏论自释》中说:“此种种有事显现(有法)无实有,远离自性有无生故。
”以下具体分析:虽然有事宗和世间凡夫都承许果由因生,但如果以胜义理论善加观察,则会了知“生不成立”,其根据如下:一个果法或者最初有而生,或者从无者而生。
若是果已有而生,如遮破自生时所说,不能成立;如果果前无后生,比如认为“现在除了种子没有其它,到秋季时会长出过去没有的庄稼”,这一想法也不成立,因为:要以因产生果,必定要对果作一种作业,如果对果什么也没有作,那“以因生果”的名称和意义,都不可能存在。
因对果作业,只有“因果同时”和“因先果后”两种情况,以下分别破斥一、因果同时不合理因为:没成立果的期间,因也不成立,故没有任何作能生的作者;而因成立之时,果也已经成立,不必要对果作任何产生的作业。
二、因先果后不合理在因具有自性时,果尚未成立的缘故,何处也没有,对这样的无者,因也作不到能生的作业,因为“无”的法不会成为任何利益和损害的依处,“因”、“果”彼此也没有接触,毕竟只是无关系而已。
如是善加观察,虽然因对果没作到任何作业,但有如是因的显现,就生起如是果的显现,除了这一点之外,以其它根据再怎么观察也不可得,只是对此安立一个“缘起生”的名字而已。
另外,《四百论》云:“有不生有法,有不生无法;无不生有法,无不生无法。
有不成有法,有不成无法;无不成有法,无不成无法。
”与此相同,我们认为现在没有果,但未来会产生有事或者成为有事,实际这是不可能成立的。
现在是“无”者,必定无法把它变成有事,因为一个“无”者,不论以何种因缘也不成为作业的对境,如同《入行论》所说:“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
”果不是已有而生,也不是前无而新生,那么,这些明明显现的果法是如何出生的呢?《宝鬘论》云:“譬如幻化象,无来亦无去,唯心愚痴尔,实则无所住;世间如幻化,无来亦无去,唯心愚痴尔,实则无所住。
”人们都承认幻化的象马完全是虚妄,这是以什么根据说的呢?幻化的象马最初没有从任何地方产生,根本不见来处;最终也没有去任何地方,不见有去处;现在也是除了对一大堆的石块、木块念咒等之外,并没有其它法。
因此,仅仅是忽尔显现,对此安立为幻化的象马。
对芽果等法来说,生、住、灭的相也是如此。
无始劫以来以无明不认识这一点,也只是自己不认识而已,事实上,芽果和幻事没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