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股骨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28例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有限切开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目的探讨应用有限切开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25例。
结果25例患者随访7~35个月,髓内钉固定理想,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均获愈合。
采用Schatxker 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22例,良3例。
结论小切口复位逆行髓内钉固定是一种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创伤小、疗效理想的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
标签:有限切开;逆行交锁髓内钉;股骨远端骨折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患者,男17例,女8例;年龄22~55岁。
骨折按AO分类标准:A型16例,B型2例,C型7例。
伤因:交通事故18例,摔伤5例,砸伤2例。
合并伤:合并脑外伤2例,肋骨折2例,胫腓骨骨折3例。
1.2方法采用硬膜外麻或全身麻醉。
作膝前髌韧带内侧切口,显露髁间窝,髓内钉进钉点选在两髁正中后交叉韧带止点前0.5 cm处,再于骨折端外侧作2~5 cm长的小切口,伸人1~2指于骨折端引导骨折复位及导针插入(必要时可将骨折端钳夹固定)[1-2]。
沿导针依次扩大髓腔,选用合适的逆行交锁髓内钉,钉尾埋入关节面下2 mm,然后利用瞄准装置,分别锁定远近端各2枚交锁螺钉。
GSH固定完成后检查骨折端是否有分离及稳定性,对于骨缺损病例取自体髂骨植骨。
1.3术后处理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5~7 d,手术当天即行股四头肌等长练习,48 h后开始CPM锻炼。
2 w后扶拐不负重站立,有骨痂生长后开始逐步负重锻炼。
2结果本组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7~35个月),25例均获愈合,其中23例I期愈合,2例延迟愈合。
愈合时间6~8个月。
根据股骨髁上骨折评分(Schatzker 评分)[3],优22例(88%)良例3例(12%),优良率100%。
3讨论3.1小切口复位GSH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优点①固定的合理性:逆行交锁髓内钉是通过中轴线固定,且骨折两端均安装锁钉,既能保持肢体的长度,又能有效控制骨折端的成角及旋转移位,具有良好的力学稳定性[4]。
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及合并髁间骨折体会【摘要】目的:总结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及合并髁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2001年6月~2005年1月的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髁上及合并髁间骨折33处,其中27处得到随访,按AO分类;A1型8处,A2型6处,A3型10处,C1型2处,C3型1处。
结果:随访6~24个月。
根据Neer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24例、良2例、可1例。
结论:逆行交锁髓内钉是治疗股骨髁上及合并髁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绝大部分病人能够获得满意的膝关节功能。
【关键词】骨折固定术;交锁髓内钉随着手术器材的发展和手术技能的提高,股骨髁上及合并髁间骨折目前越来越主张手术治疗。
本科自2001年6月~2005年1月以逆行交锁髓内钉手术治疗股骨髁上及合并髁间骨折32例33处,其中27处得到随访,效果满意。
1临床资料本组得到随访26例27处中,男18例19处,女8例8处,年龄25~64岁。
损伤原因:车祸伤22例23处、高处坠落伤3处,跌倒伤1处。
按AO标准分类:A1型关节外简单骨折8处,A2型关节外干骺楔形骨折6处,A3型关节外干骺端粉碎性骨折10处,C1型关节内,干骺简单骨折2处,C3型关节内干骺端粉碎骨折1处。
其中1例双侧股骨髁上骨折,一侧为开放性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对侧合并髌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
2方法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
中心切口,向后屈膝90度显露髁间窝钻孔进入髓腔,依次扩髓放置最大直径的髓内钉,钉尾沉入关节面软骨面下1~2 mm,远近端各安装2枚锁钉,冲洗关节腔并关闭切口。
髁间粉碎性骨折者可用松质骨拉力螺钉或骨栓先行固定,有骨缺损时同时植骨。
术后第三天行CPM功能锻炼,切口12~14天拆线,每4~6周随访1次至愈合。
骨折愈合标准为:X线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骨痂形成。
其中4处A1骨折、3处A2骨折为髌下小切口闭合复位内固定,7处A3骨折辅以钢丝环扎固定。
3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3.5个月,其中合并股骨颈骨折1例,髓内钉偏短延迟至术后20月才完全愈合。
逆行股骨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28例
【摘要】目的:探讨逆行股骨髓内钉内固定结合CPM治疗股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对股骨髁上、髁间骨折以及多段股骨骨折28例采用GSH钉治疗,术后早期伤肢CPM锻炼,观察愈合时间评定功能恢复。
结果:经6~20个月的随访,骨折愈合时间4~11个月,平均6个月,无断钉感染发生,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优22例,良3例,中3例,优良率89%。
结论:GSH钉治疗股骨骨折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早期行伤肢CPM锻炼,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股骨骨折;带锁钉;逆行股骨髓内钉固定
股骨髓内钉(GSH)可用于治疗距膝关节间隙30cm内的股骨髁上及髁间闭合或开放性骨折,浮膝损伤的应用国内外均有报道[1]。
我院从2002年3月~2006年12月应用逆行股骨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髁间、股骨多段骨折28例,术后早期行伤肢CPM锻炼。
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8例中男22例,女6例;年龄20~78岁。
致伤原因:车祸伤20例,重物砸伤3例,跌伤5例;闭合性骨折25例,开放性骨折3例。
股骨髁上单一骨折15例,股骨髁上累及髁间骨折5例,股骨髁上、髁间合并股骨颈骨折1例,股骨髁间、髁上多段骨折2例,股骨干骨折3例,股骨干合并同侧胫骨骨折2例。
入院后急诊手术2例,余均行牵引,伤后3~14天手术25例。
多发伤1例于伤后32天手术。
闭合穿钉18例,开放穿钉10例,行Ⅰ期自体植骨8例,植异体骨2例。
1.2 方法采用进口Orthofix钉或江苏武进第三医疗器械厂生产髓内钉,规格:进口钉直径10~12 mm,长度140~360 mm(每20 mm -规格);国产钉直径9 mm,长度260~300 mm,或直径10 mm,长度260~320 mm。
采用硬麻、腰麻或全麻,平卧位屈膝50~60度。
(1)切口:由髌韧带前方正中做4~5 cm切口,或髌内侧缘弧形切口6~8 cm,打开关节囊进入膝关节;(2)进针点:在股骨髁间切迹,如骨折延伸至关节内,须先将骨折解剖复位,并在髁后方用螺钉或克氏针固定。
于后交叉韧带起点前约5 mm处用尖锥开口,或用直径10mm的可弯曲扩髓钻开口;(3)导针置入后插入直径3 mm长980 mm的橄榄头导针,并将其推进,通过骨折端至小转子水平;(4)扩髓后打入GSH钉直至钉尾端埋于关节软骨下1~2mm,定位器定位,锁定近远端锁钉各2枚,置尾帽;(5)缝合切口关节内置引流管。
术后毋须外固定,48~72小时后用CPM机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1.3 结果全部病例经6~20个月的随访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11个月,平均6个月。
无断钉感染发生,有1例轻度侧方成角<10°。
闭合穿钉对位不理想2例,但对愈合后无明显影响。
以Hohl 对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关节活动范围大于120°,伸直受限0°,内外翻小于5°,行走无疼痛22例;良:关节活动范围小于90°,伸直受限0°,内外翻小于5°,活动有轻微疼痛3例;中:关节活动范围小于75°,伸直受限大于10°,内外翻大于5°,活动时疼痛3例;本组优良率89%。
2 讨论
GSH钉可用于肥胖患者股骨干骨折,老年人骨质疏松的髁上、髁
间骨折,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颈骨折;股骨干中下段多段骨折;臀部或粗隆部皮肤条件差不能顺利插钉的股骨干骨折等。
若骨折距膝关节超过9 cm,因未涉及关节可用顺行钉固定,以减少膝关节感染和僵硬的可能,青少年骨骺未闭合的禁用。
进针点应参照股骨髁的对线,术中C臂透视以保证GSH钉位于髓腔中央。
钉尾端要低于关节软骨下1~2 mm。
主钉要比扩髓钻小1 mm,长度超骨折线10 cm,或到小转子下,避免应力集中。
扩髓进钉是忌用暴力,尤其是髁间骨折。
对于股骨髁间同时有冠状面,矢状面骨折的,应先将股骨髁冠状面骨折线的碎骨块用松质骨螺钉进行固定。
然后将矢状面骨折线的骨折块用松质骨螺钉尽可能的偏前和偏后固定,以便于在股骨髁的中心留出一定的空间便于GSH钉的置入[2]。
GSH钉的设计扩大了髓内钉的适用范围,间接复位和闭合穿钉降低了周围软组织和骨膜的损伤程度。
闭合复位属微创技术,扩髓过程中产生的骨屑在骨折区域沉积,可以起到自体植骨作用。
GSH钉符合股骨髁部的生物力学要求,其内固定应变小抗变形能力强,比侧方钢板更接近下肢力线。
从生物力学方面提供了坚强的固定,允许患者早期活动和负重,故可促进骨生长[3]。
同侧股骨干和胫骨干同时骨折,可选择同一切口同时插入两枚髓内钉,大大减少了手术步骤和手术创伤。
蒋俊威等报道[4],经关节镜逆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骨折,创面更小,避免切开复位骨膜剥离阻断血供,对髌上囊和伸膝装置的破坏。
手术适应证进一步扩大。
但该术式治疗费用增加,需要关节镜设备且完成此类手术需要熟练的关节外科技术和创伤骨科的基本技能
[5]。
【参考文献】
[1] 李连亭.经膝关节逆行穿钉治疗股骨干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 6(3): 354-355.
[2] 郑永义,林本丹,钟志刚,等.GSH治疗股骨远端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6):425.
[3] 王素燕,袁永昌,王景荣,等. 逆行交锁髓内钉结合CPM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 临床骨科杂志,2002;5(4):285-287.
[4] 蒋俊威,王红川.股骨髁间粉碎性骨折两种术式比较[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19(3):201.
[5] 余利民,张峡,周跃.关节镜引导下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七例[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1(2):239-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