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 导管异位
- 格式:ppt
- 大小:10.05 MB
- 文档页数:46
复位操在PICC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应用及探讨摘要:随着肿瘤疾病的发生率日益升高,PICC置管已经成为肿瘤疾病的重要、常见操作之一。
PICC置管具有安全性高、操作难度低、留置时间长等特点,可对机体血管进行保护,对顺利开展各项输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明显缓解肿瘤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3]。
PICC置管受患者血管管腔复杂性、血管瓣膜、患者体位、分叉部位解剖异常等因素影响,极易发生导管异位情况,尤其是异位至颈内静脉。
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后,化疗药物极易造成脑神经损伤,还可造成眼睑、颜面部水肿,甚至出现精神、神志改变,故需要及时对异位导管实施复位。
根据常规置管操作实施复位,即PICC置管成功后退出软针并撤出导丝,发现导管移位后实施复位,不仅操作困难,且费时费力,复位成功率难以达到100%。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临床将复位操应用于PICC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且取得了理想效果,本文特展开综述。
关键词:复位操;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应用效果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措施,尤其被用于肿瘤患者的化学治疗中,具有可靠、安全、高渗等特点,可为患者创建可靠的静脉通路,为正常治疗、抢救工作提供了保证,同时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1]。
但是,PICC置管时存在一定的风险与并发症,常见问题为导管异位,常见异位部位是颈内静脉。
发生导管异位后,极易出现穿刺点渗漏、静脉炎、置管侧肢体肿胀、血栓、堵管等,若异位至颈内静脉且未及时调整后,极易造成导管堵塞、颅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不仅会打乱患者治疗计划,同时还可增加患者精神压力与痛苦,极易造成护患纠纷。
采取常规方式置管成功后撤除了支撑导丝,固定后通过X光胸片实施检查,一旦发现导管异位后会及时复位。
常规复位操的复位效果并不理想,且费时费力,经医疗技术进步后,临床应用改良方式开展复位操,发现复位成功率高达100%。
本文针对PICC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复位操方法、效果等实施综述,期望为此类患者提供指导。
PICC导管置管成功后移位原因分析与护理【摘要】目前PICC置管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但是置管成功后仍有导管移位的现象发生,现分析PICC导管置管成功后移位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导管移位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照护的认知。
【关键词】PICC;导管移位;体位;护理;穿刺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肿瘤患者化疗药物输入及长期需要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可靠通道,PICC 置管术自90年代在我国开展以来,以其操作简捷、使用安全、维护简单、便于长期留置等优势被广泛应用[1],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尤其适用于肿瘤科反复化疗的患者及病情不稳定需要随时用药的患者。
但PICC导管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如导管堵塞、感染、导管异位、静脉炎等[2]。
本文将对导管置管成功后移位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关的护理措施。
1PICC导管移位原因分析11患者自身的原因111肢体频繁活动,体位改变导管移位是PICC置管成功后的常见问题。
有人认为导管移位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可能与肢体频繁活动、剧烈咳嗽,穿刺部位等有关[3]。
112患者对健康教育依从性差部分患者不能按宣教内容进行自我维护,活动量过大或患肢体位活动度超出置管要求的活动范围等,使得PICC导管置管成功后易移位。
12护理人员的原因121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不充分122穿刺部位的选择一般来讲都选择正中静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
但都有或多或少的偏差。
13贴膜、导管固定不牢贴膜受潮、边缘翘起、松动致导管自行脱出。
2护理对策21准确测量静脉的长度在实际置管操作中,应在测量体表长度的基础上减去患者皮下脂肪厚度1~2 cm。
在测量时应考虑患者的身高及臂长。
22严格选择穿刺部位PICC常规穿刺部位位于肘窝下2横指处的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23改变宣教方式,避免不当体位231应使健康教育内容、方式,形象、具体、生活化护理人员应熟悉并向患者宣教血管的解剖及生理:颈内静脉管径平均为13 cm,较锁骨下静脉粗大,且解剖位置变异较少。
48例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摘要目的分析PICC导管发生异位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
方法对48例发生PICC导管异位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8例导管异位病人中,误入颈内静脉24例,位于锁骨下静脉9例,反折至胸壁静脉4例,反折至腋静脉2例,进入右心房6例,至对侧锁骨下静脉3例。
经处理后39例置于上腔静脉,4例由于血管条件差调整失败置于锁骨下静脉,5例更换肢体重新穿刺成功。
结论全面评估、选择合适的血管、正确的体位、准确的导管测量及有效的心理指导可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提高置管的成功率。
关键词PICC;导管异位;原因分析;防范措施近年来,经过外周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易于护理的深静脉置管途径[1]。
然而,PICC导管异位是PICC置管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6.63%~24.60%[2]。
导管异位可引起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本文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接受PICC置管中,48例发生导管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8例导管异位患者,男37例,女11例,年龄41岁-82岁,平均年龄67岁。
肺癌22例,乳腺癌8例,脑梗死7例,矽肺6,食管癌3例,结肠癌2例。
75岁以上的患者32例,占66.67%。
穿刺静脉中,贵要静脉23例肘正中静脉11例头静脉14例。
1.2 材料选用美国BD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安全型PICC导管(5Fr或4Fr)。
固定材料均用3M公司生产的10 cm×12 cm的无菌贴膜覆盖。
1.3导管尖端位置的定位X线摄片定位是PICC 置管后头端定位的金标准。
T5-T7 为PICC置管适宜位置,T4相当于胸锁关节位置,T5相当于上腔静脉上段,T6-T-相当于上腔静脉中下段,T8以下为进入心房[3]。
于跃等[4]认为导管末端的最适位置应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
PICC置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对PICC导管异位进行分析及研究对策方法:对130例置管患者,其中4例出现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的患者,经过调整,全部送入上腔静脉,均未发生感染。
结论:发生导管异位时,应首先研究对策,不急于拔除,这样不仅降低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而且大大减轻了由于患者血管条件欠佳再次穿刺失败所造成的经济负担。
总结经验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末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中心静脉导管,它可以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减轻药物反应,提高疗效。
随着PICC置管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随之伴发的并发症也不断的增加,导管异位是PICC置管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文献报道发生率12.5%。
我科自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共为130例患者行PICC置管,其中异位至颈内静脉达4例,发生率为3.8%。
,现将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130例,男1 例,女3 例,年龄27~78岁,置管的目的:均为肿瘤患者,因需要进行化疗者例,外周静脉条件差但需要长期输液者例。
2、定位参考标准 T5~T7为PICC置管适宜位置。
T4相当于胸锁关节位置,T5相当于上腔静脉上段,T6~T7相当于上腔静脉中下段,T8以下为进入心房。
3、导管的选择我院130例患者均采用美国巴德PICC。
它的材料为硅胶,质柔软,与人体的亲和性好,对血管刺激小。
巴德的PICC为三向瓣膜式导管,型号为3~6 Fr,直径为0.3~0.6 mm,导管直径大小与液体流速成正相关。
4、用物准备:中心静脉穿刺包、无菌手套、生理盐水、肝素钠、0.5%碘伏、75%乙醇、20ml注射器、无菌敷贴、巴德PICC管。
5、操作方法均选择健侧肘部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纸尺测量定位,常规消毒,预冲导管,铺洞巾进行穿刺,见回血后前进少许,送入导管鞘,送导管至肩部位置时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下颌紧贴肩膀,送导管至预定长度体外留置部分,尾翼锁定,抽回血,脉冲式冲管,接正压接头,贴膜固定,CT模拟机下定位。
picc异位复位方法PICC(穿刺式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设备,用于输液、输血、营养支持等治疗手段。
在某些情况下,PICC可能会产生异位(偏移)情况,需要进行复位,以确保导管的正确位置和功能。
异位复位是指通过正确的操作将偏移的PICC重新调整到原来的位置。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PICC异位复位方法:1. 准备工作:洗手并戴上手套,确保操作环境清洁。
检查相关器械是否齐全,如消毒液、注射器等。
2. 前期准备:先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操作步骤及可能的不适感。
解释操作过程并获得患者的同意。
3. 复位操作:使用消毒液清洁操作部位,并用干净的巾纸或无菌纱布覆盖。
同时,检查PICC导管是否松动或有明显的偏移。
4. 确认血管位置:使用注射器吸取一定量的生理盐水,通过轻轻推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是否有血回抽。
若有血回抽,则说明PICC导管依然在血管内。
5. 确定复位方向和力度:根据PICC导管的偏移状况,确定复位方向。
然后,使用适量的力度,沿着导管方向进行轻轻推挤,以使其回到正确的位置。
注意避免过度施加力度,以免导致进一步的移位或损伤。
6. 监测效果:在完成复位操作后,再次检查PICC导管是否处于正确的位置。
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如疼痛、出血等。
同时,确保导管没有任何异常松动或异物。
7. 记录和观察:将复位操作的时间、方法等记录在护理记录中。
观察患者在复位后的情况,并持续监测PICC导管的状态,如有必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请注意,上述仅为一种常见的PICC异位复位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可能因医院、医生和患者的情况而有所不同。
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疗操作规范,并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若在操作中遇到任何问题,请及时寻求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的帮助。
作者单位:230001 合肥市 安徽省胸科医院肿瘤二科王芳:女,本科,护师PICC 导管异位原因及预防研究进展王 芳doi :10.3969/j.issn.1672-9676.2016.13.006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具备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能够安全输注化疗药物、高渗性药物、肠内营养等刺激性药物、保护血管、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目前已在临床一线的静脉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PICC 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置总是一线护理人员经常碰到且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各种并发症中尤其以异位最为常见,有文献研究显示异位发生率为6%~10%[1]。
现就PICC 导管异位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进行综述如下。
1 PICC 异位的判定目前取得共识的PICC 头端位置是位于上腔静脉内,但对于理想端头位置还有争议,主流意见认为在上腔静脉下1/3处,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2-4]。
蔡志云等[5]对患者置管至预定长度后,在导管头端连接透明的输液延长管并充满生理盐水,使导管与大气相通,指导患者深呼吸,同时观察延长管内水柱的波动情况,若水柱向心脏方向流动,则判定置管到位;若水柱在管口波动或溢出则判定为导管异位。
张玉霞等[6]同样是根据置管后患者的呼吸运动对导管水柱波动来判断导管是否异位;还有最新的心电定位方法,就是在导管送入上腔静脉后,暂不退出导丝,将预先消毒好的导线连接在导丝的末端,可匀速从管内推注生理盐水,就可在心电监护下观察P 波的变化。
姚辉等[7]研究发现,当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上部时,会出现特征性的高尖P 波,从而判断导管位置。
上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快速判断PICC 异位,但缺乏临床大样本的验证,无论是常规的PICC 盲穿还是超声引导下的PICC 置管术,从安全性和准确性来说,最终还是应借助X 线摄片来判断是否发生异位。
美国输液护士协会(INS)指南中把X 线胸部片看作为PICC 术后确定头端位置的首选方法。
新生儿 PICC导管异位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摘要:新生儿是指胎儿娩出母体并自脐带结扎起至出生后满28d这一段时间的婴儿。
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及低体质量儿由于系统器官发育并未成熟,其救治过程中往往需要输注较多的药物、营养及高渗液体,因此对静脉通道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创伤性均有较高要求。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作为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技术,具有操作创伤小、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穿刺成功率高的特点,可有效减少新生儿静脉输液需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被广泛地应用于新生儿和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救治之中。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新生儿PICC在我国的应用日益广泛,但与此同时,临床医护人员虽然在医学科研上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却对相关研究的状况不甚了解,在开展临床科研的时候找不到切入点,往往存在“信息闭塞”、“自选课题盲目”和“缺乏针对性”的困难,对于基层医院尤为如是。
为此,笔者希望通过应用传统的文献计量法及新兴的关键词网络,对我国权威医学文献检索数据库中收录的“新生儿PICC”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研究热点分析,尝试为我国新生儿PICC科研的开展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异位;脉冲式冲管引言PICC是经外周手臂静脉穿刺插入导管至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置管技术,可以建立长期静脉通道,为患者提供长达7d甚至1年的静脉输液。
此法导管留置时间长,可以避免反复穿刺疼痛,药物经导管直接进入心脏附近大静脉,稀释迅速,不与上肢静脉直接接触,可以有效保护远端血管免受化学刺激,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其临床应用优势众多,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也十分受用。
不过,受多种因素影响,患儿PICC置管的期间易发生导管异位,会增加血栓、内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风险,也是导致被迫拔管治疗中断的重要原因。
因此,有效预防导管异位、及时纠正已经发生的导管异位,对保证患儿PICC治疗顺利及安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1例右侧开胸探查术后患者PICC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案例的处理摘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 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指的是通过外周血管置入,尖端在上腔静脉位置或尖端在下腔静脉位置的中心静脉导管。
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已广泛应用[1]。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fusion Nursing Society,INS)2016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2]指出右心房的上壁和上腔静脉之间的交界处连接点为上肢置管PICC导管尖端所处的最佳位置,而横膈膜水平以上的下腔静脉则为下肢置管的PICC导管尖端所处的最佳位置。
通常要避免在下腔或上腔静脉远端位置留置PICC尖端,除此之外,还要避免在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头臂静脉、颈外静脉和髂总静脉等非中心静脉留置PICC尖端。
若导管尖端不在此范围内,则被称之为导管异位。
据INS指南记载,依照异位发生时间的不同,也可以将其分为原发性异味和继发性异位[2]。
一般在导管置入24h以后,即可发现原发性异位;继发性异位指的则是置管初次定位,导管尖端在正常范围,但是在后续使用中所产生的异位现象,继发性异位会导致患者出现导管相关的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导管功能障碍、血栓、神经系统损伤等[3],并发症会导致患者的非计划拔管率提升,使患者治疗被延误, 增添患者的负担,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此广大医务人员要重视PICC继发性异位的临床预防,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我院于2021年7月14日对1例右肺恶性肿瘤开胸探查术后PICC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的患者完成成功复位,现将经验总结如下:关键词:右侧开胸探查术;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复位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70岁,既往无身体不良症状。
胸痛、咳嗽、咳痰2月余,入院时间:2021年7月6日,诊断:右肺上叶恶性肿瘤。
拟7月13日进行择期手术,排除PICC置管相对禁忌症,于7月12日行PICC置管术,使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选择右上肢贵要静脉,置入长度42cm,臂围(肘窝上10cm)26.5cm,经X线定位导管尖端位于右侧第3前肋近端下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