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导管异位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3.71 MB
- 文档页数:26
1例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处理及体会最近,我遇到了一例非常罕见的情况,一名幼儿的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
这个病例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也让我学到了很多。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处理这种情况时的经验和体会。
1. 了解胸壁外侧静脉导管异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胸壁外侧静脉导管异位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PICC 导管应该插入上肢静脉,比如锁骨下静脉。
然而,在这个特殊的案例中,导管在插入过程中发生了异常,导致其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
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因此我们需要谨慎处理。
2. 处理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步骤在处理这种情况时,我们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步骤一:稳定病情我们需要确保患儿的病情稳定。
我们会对患儿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监测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等指标。
步骤二:X线检查接下来,我们会进行X线检查,以确定导管是否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
这种检查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确定导管的位置,并指导后续处理步骤。
步骤三:手术处理根据X线检查结果,我们会评估是否需要手术干预。
在手术过程中,我们会尽量保护幼儿的胸部和周围组织,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步骤四:重新插管如果手术处理后仍然需要使用PICC导管,我们会重新插管,并确保导管正确插入上肢静脉。
在插管过程中,我们会更加小心和谨慎,以避免再次出现异位情况。
3. 对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体会在处理这个案例的过程中,我有几点体会: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谨慎。
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情况,我们不能惊慌失措。
相反,我们应该全面评估患儿的病情,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稳定病情。
团队合作非常重要。
处理这种复杂情况需要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
我们应该积极沟通,并相互支持,以确保患儿得到最佳的治疗和护理。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患儿的舒适度和安全。
幼儿对疼痛和不适更敏感,我们应该尽可能减轻他们的不适。
在处理picc导管异位情况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幼儿的胸部和周围组织,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1例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处理及体会1. 引言PICC(穿刺可替换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常见的幼儿静脉通道设备,它可以通过插入上臂的静脉来输液、输血或给药。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PICC导管可能会出现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情况,这给幼儿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处理方法,并分享我在处理该情况时的体会和经验。
2. 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原因及处理方法2.1 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原因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解剖结构异常、插管技术不当、导管穿刺位置选择不准确等。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导管的有效使用受限,增加了感染和静脉栓塞的风险。
2.2 处理方法2.2.1 导管位置确认当怀疑幼儿的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时,首先需要进行导管位置的确认。
可以通过X线检查、超声或导管注射剂来确定导管的位置。
2.2.2 导管修复或更换一旦确认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修复或更换导管。
修复的方法包括重新定位导管、修复导管插入点的漏洞等。
如果修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就需要考虑更换导管。
2.2.3 创面护理和感染预防在导管修复或更换后,创面护理和感染预防非常重要。
应该注意保持导管周围的创面干燥清洁,定期更换敷料,并加强导管周围的消毒工作。
幼儿的免疫系统脆弱,容易感染,因此护士还应该监测幼儿的体温和其他感染迹象。
3. 对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处理的体会和经验在处理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3.1 重视导管位置的选择和插管技术的操作导管位置的选择和插管技术的操作是预防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关键措施。
在插管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充分评估幼儿的解剖结构、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并在操作过程中确保操作者具备良好的插管技巧。
3.2 导管位置的及时确认和修复一旦怀疑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应该立即进行导管位置的确认,并及时采取修复措施。
作者单位:050082 石家庄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肿瘤科孙莉:女,本科,主管护师B 超引导下PICC 置管术中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与处理孙 莉摘 要 目的:分析B 超引导下PICC 置管术中导管异位的原因,提出相应处理措施,以提高PICC 置管成功率。
方法:2012年1月~2013年2月在我科接受B 超引导下PICC 置管并发生异位的病人14例,分析其原因及采取的处理措施。
结果:14例病人中,除1例因血管个体原因重新穿刺外,其余13例通过调整体位、导管长度或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管,将导管成功置入。
结论:准确的导管测量,正确的血管选择,精确掌握撤导丝的时机,正确的体位,置管前血管的评估及解释工作等能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
关键词 PICC;异位;原因;处理 doi :10.3969/j.issn.1672-9676.2013.16.061 PICC 是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他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已在临床广泛使用,但在临床置管过程中,也遇到各种问题及并发症,其中导管异位是常见问题之一。
导管异位是指置管后拍摄胸片示导管头端不在上腔静脉,而进入颈内静脉等他血管或心脏其他部位[1]。
导管异位可明显增加PICC 置管期间的并发症,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科在B 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发生导管异位的病人14例,男9例,女5例。
年龄31~73岁,平均52岁。
肺癌6例,乳腺癌3例,肠癌2例,食管癌2例,淋巴瘤1例。
PICC 型号为4Fr,长度60cm,由取得PICC 置管资格证书的护理人员专门负责置管操作,选择静脉依次为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其中,异位至右心房4例,送管不到位2例,异位至腋静脉1例,异位至贵要静脉1例,异位至颈内静脉6例。
2 导管异位原因分析与处理2.1 异位至右心房4例2.1.1 原因 由于体表测量的长度不能十分准确地显示体内静脉的解剖导致测量过长所致,一般无临床表现,偶尔表现为胸闷、气促,严重者可致房颤,与导管直接刺激心内膜有关。
PICC导管异位调整方法的探讨PICC导管即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主要是通过导管从外周手臂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
PICC导管的应用能够有效的避免化学药物和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由于大静脉的血流速度较快,可以迅速稀释化学药物,避免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但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PICC导管异位的现象,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本文就PICC导管异位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PICC导管异位的调整方法,以便提高PICC导管的使用成功率,减少异位的发生。
标签:PICC导管;异位;调整方法0.引言PICC导管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通常使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肠外营养、肿瘤化疗、老年患者输液。
当PICC导管没有在上肢静脉处,则称之为导管异位。
导管异位是PICC置管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较高。
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可造成治疗中断,导管保留比较困难,严重者会引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引起导管异位的发生部位通常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右心房或右心室、胸外侧静脉等。
1.PICC导管异位的因素其一,解剖位置。
PICC导管的最佳穿刺静脉是贵要静脉,主要是由于贵要静脉管腔由下至上逐渐变粗,静脉瓣较少,有利于穿刺。
肘正中静脉是比较短粗的静脉干,向心走行分为两条,一条在尺侧汇入贵要静脉,另外一条在肘窝外侧汇入头静脉。
由于头静脉在和锁骨下静脉入口连接处形成上弓,然而上弓形成的角度有问题,使得导管无法顺利进入到上腔静脉中,导致尖端抵触血管壁返回到腋静脉中。
因此,使得经头静脉置管容易发生异位[1]。
其二,体位因素。
根据调查研究,导管异位和穿刺时患者的体位有密切联系,送管时间可以根据送入长度对肢体位置进行调整,从而达到调整送管方向的目的。
从解剖学就角度分析,颈静脉和上行的上肢静脉之间有一个夹角,如果夹角的角度变大,导管就比较容易划入颈静脉中。
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的预防和处理目的:探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的预防和护理。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需进行PICC置管治疗的25例患者,对其进行相关PICC置管操作,并于操作后以X线透视对置管情况进行检测,以了解是否出现导管异位等并发症。
结果:25例患者中共出现PICC导管异位患者3例,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2%。
但经过相应的重新置管处理后,导管异位并发症得到有效消除。
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可有效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减轻患者的后续痛苦。
标签:外周插管;中心静脉导管;异位;预防;处理临床上部分恶性疾病患者需置入PICC导管进行治疗,且经外周插管具有操作方便、方便后续治疗等优点,可有效减少患者的反复穿刺痛苦[1]。
但由于医护人员的操作手法及患者的自身原因,部分患者可引发导管异位等并发症,进而对后续的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了解患者发生导管异位的主要原因,并在后期置管中对此类原因进行避免。
我院对此次调查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
具体情况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5例需进行PICC置管治疗的患者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其中男患17例、女患9例,年龄为32~68岁,平均年龄为(52.1±2.9)岁。
根据疾病类型对患者进行划分,包括肺癌患者6例、胃癌患者5例、白血病患者5例、胰腺癌患者5例、其他4例。
在此次置管的25例患者中,共有3例患者出现导管异位情况。
1.2穿刺点的确定在此次调查中,6例患者于左侧贵要静脉进行穿刺,3例患者以右侧贵要静脉进行穿刺,5例患者以左侧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4例患者以右侧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4例患者以右侧头静脉进行穿刺,3例患者以左侧头静脉进行穿刺。
1.3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导管置管,并于穿刺后对患者进行X线片检测,以了解穿刺过程中是否出现导管异位,并结合医护人员的操作手法及患者自身原因,对其异位原因进行分析。
一例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复位PICC导管置管中折返异位的个案汇报1. 引言1.1 导管漂浮原理导管漂浮原理是一种利用导管内的液体或气体在导管内形成气囊,从而产生漂浮力的物理原理。
当导管被插入体内后发生折返或异位时,可以通过利用导管漂浮原理来帮助复位导管位置。
导管漂浮原理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复位PICC导管置管中的折返异位情况。
导管漂浮原理在复位PICC导管置管中的折返异位具有简单、安全、有效的特点,可以提高导管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医务人员需要掌握导管漂浮原理的原理和操作技巧,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1.2 PICC导管置管中折返异位PICC导管置管中折返异位是指在插管过程中导管在血管内出现弯曲、扭曲或者异位位置的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导管无法顺利插入目标位置,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折返异位的原因可能是导管本身的弹性过大或者在插管过程中发生了意外扭曲等情况所致。
在实际的临床操作中,遇到PICC导管置管中出现折返异位是比较常见的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保证导管的正常置管,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并发症和风险。
针对PICC导管置管中折返异位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运用导管漂浮原理进行复位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通过使用特定的工具和技术,医护人员可以将折返异位的导管重新复位到正确的位置,从而确保导管的通畅和正常使用。
这种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有效且安全的,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应对PICC导管置管中折返异位的情况,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治疗体验。
2. 正文2.1 病史该患者是一名62岁的女性,既往健康,因患胆囊癌行胆囊切除术后,于术后第三天出现右上腹胀痛,伴有发热。
查体发现患者右上腹明显叩击痛,腹肌紧张,白细胞计数升高。
经CT检查提示胆囊穿孔合并感染,医生决定行抗感染治疗。
因患者缺乏静脉通道,因此决定放置PICC导管。
在置管过程中,由于患者胳膊绷紧,造成PICC导管在插管后出现折返异位,导致无法顺利推入目标血管。
临床成人PICC上臂输液港原发性导管异位管理要点经外周植入中心静脉导管和植入式上臂输液港是临床常见的中心静脉血管通路,主要经上臂贵要静脉、肱静脉、腋静脉等外周静脉置入,由静脉治疗专科护士主导完成。
原发性导管异位是指再置管过程中发生的导管尖端位置异常,发生率为 2.9%-13.1%。
相比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上臂静脉解剖变异较多,血管直径较小,经上臂静脉入路发生原发性导管异位的风险最高。
置管时如果能早期识别、有效预防和及时调整纠正原发性导管异位,对保证患者输液安全、缩短置管时间、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和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讨论(一)结合患者主诉、导管功能评估和影像学结果等方式准确识别原发性导管异位:1.怀疑颈内静脉异位时,可立即询问患者生理盐水脉冲式推注时能否听到流水声或有颈部肿胀感。
2.及时查看导管有无回血不畅或冲管困难。
3.使用彩超、胸片、CY、MRI、数字剪影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认。
(二)原发性导管异位的预防1.置管前全面评估患者是预防原发性导管异位的前提条件置管前,按照《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WS/T 433—2023》全面评估外,还应评估患者BMI≥24kg/m2 、送管次数≥2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意识障碍及血管畸形。
2.置入部位和血管的合理选择是预防原发性导管异位基本保障(1)采用区域植入法穿刺可有效控制出血量及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2)静脉选择: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首选右侧贵要静脉。
头静脉静脉瓣较多,进入无名静脉时有角度,从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易误入颈内静脉。
3)临床置入部位或血管的选择应建立在对患者充分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选择。
3.准确预估导管置入长度是预防原发性导管异位的关键环节(1)体表标志测量法可简单预估导管植入长度和尖端位置。
但测量的准确性受身高、体重、肋间隙等因素影响,大多作为粗略估计,不作为唯一标准。
(2)临床上可采用体表标志测量结合术中X线或腔内心电图(IC-ECG)快速、安全的定位导管尖端位置,节约操作时间,提高准确率。
picc异位复位方法PICC(穿刺式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设备,用于输液、输血、营养支持等治疗手段。
在某些情况下,PICC可能会产生异位(偏移)情况,需要进行复位,以确保导管的正确位置和功能。
异位复位是指通过正确的操作将偏移的PICC重新调整到原来的位置。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PICC异位复位方法:1. 准备工作:洗手并戴上手套,确保操作环境清洁。
检查相关器械是否齐全,如消毒液、注射器等。
2. 前期准备:先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操作步骤及可能的不适感。
解释操作过程并获得患者的同意。
3. 复位操作:使用消毒液清洁操作部位,并用干净的巾纸或无菌纱布覆盖。
同时,检查PICC导管是否松动或有明显的偏移。
4. 确认血管位置:使用注射器吸取一定量的生理盐水,通过轻轻推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是否有血回抽。
若有血回抽,则说明PICC导管依然在血管内。
5. 确定复位方向和力度:根据PICC导管的偏移状况,确定复位方向。
然后,使用适量的力度,沿着导管方向进行轻轻推挤,以使其回到正确的位置。
注意避免过度施加力度,以免导致进一步的移位或损伤。
6. 监测效果:在完成复位操作后,再次检查PICC导管是否处于正确的位置。
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如疼痛、出血等。
同时,确保导管没有任何异常松动或异物。
7. 记录和观察:将复位操作的时间、方法等记录在护理记录中。
观察患者在复位后的情况,并持续监测PICC导管的状态,如有必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请注意,上述仅为一种常见的PICC异位复位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可能因医院、医生和患者的情况而有所不同。
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疗操作规范,并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若在操作中遇到任何问题,请及时寻求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的帮助。
PICC置管异位的原因分析和处理体会摘要】目的探索一种方便、易行处理PICC异位的方法。
方法针对PICC异位于腋静脉、颈内静脉及心脏,通过使患者穿刺侧手臂与身体的角度调整到30°,有效压迫颈内静脉近心端,同时结合10ml注射器生理盐水脉冲式推注法进行异位后导管正位,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结论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使异位的PICC前端到达上腔静脉,实施方便,简单易行。
近年来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 即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不仅为患者解除了疼痛,使无痛注射变成了现实;在为化疗患者保护血管方面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PICC导管前端不位于上腔静脉时,称之为导管异位。
导管异位是PICC置管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文献报道发生率12.5%[1]。
我科自2009年5月至2010年3月共180例PICC置管患者中有173例到达了预期的位置,有7例患者置管后摄片发现异位,分别为一例腋静脉异位、两例颈内静脉异位和4例心脏异位。
现将异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7例均为鼻咽癌放疗期间需进行同步化疗或诱导化疗的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42~68岁。
1.2 定位参考标准 T5~T7为PICC置管适宜位置。
T4相当于胸锁关节位置,T5相当于上腔静脉上段,T6~T7相当于上腔静脉中下段,T8以下为进入心房。
1.3 导管的选择我科180例患者均采用美国BD公司PICC。
它的材料为硅胶,质地柔软,与人体的亲和性好,对血管刺激小。
型号为4~5 Fr,直径为0.4~0.5mm,导管直径大小与液体流速成正相关。
1.3.1 用物准备:备无菌治疗巾、无菌手套、生理盐水、0.5%碘伏、75%乙醇、10ml注射器、3M透明贴膜、无菌棉球或棉签。
操作室三氧机空气消毒30分钟。
1.3.2 操作方法腋静脉正位方法: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测量进针点至异位解剖点的距离,此长度为留在血管里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