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PICC导管异位的一种新方法要点
- 格式:pdf
- 大小:254.16 KB
- 文档页数:3
PICC 导管异位原因及预防研究进展王芳【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年(卷),期】2016(013)013【总页数】3页(P15-16,17)【作者】王芳【作者单位】合肥市安徽省胸科医院肿瘤二科【正文语种】中文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具备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能够安全输注化疗药物、高渗性药物、肠内营养等刺激性药物、保护血管、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目前已在临床一线的静脉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PICC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置总是一线护理人员经常碰到且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各种并发症中尤其以异位最为常见,有文献研究显示异位发生率为6%~10%[1]。
现就PICC导管异位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进行综述如下。
目前取得共识的PICC头端位置是位于上腔静脉内,但对于理想端头位置还有争议,主流意见认为在上腔静脉下1/3处,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2-4]。
蔡志云等[5]对患者置管至预定长度后,在导管头端连接透明的输液延长管并充满生理盐水,使导管与大气相通,指导患者深呼吸,同时观察延长管内水柱的波动情况,若水柱向心脏方向流动,则判定置管到位;若水柱在管口波动或溢出则判定为导管异位。
张玉霞等[6]同样是根据置管后患者的呼吸运动对导管水柱波动来判断导管是否异位;还有最新的心电定位方法,就是在导管送入上腔静脉后,暂不退出导丝,将预先消毒好的导线连接在导丝的末端,可匀速从管内推注生理盐水,就可在心电监护下观察P波的变化。
姚辉等[7]研究发现,当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上部时,会出现特征性的高尖P波,从而判断导管位置。
上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快速判断PICC异位,但缺乏临床大样本的验证,无论是常规的PICC盲穿还是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术,从安全性和准确性来说,最终还是应借助X线摄片来判断是否发生异位。
美国输液护士协会(INS)指南中把X线胸部片看作为PICC 术后确定头端位置的首选方法。
·论 著·呼吸运动用于判断PICC置管异位张玉霞,周曰莲摘要:目的探讨呼吸运动在判断PICC置管异位中的作用。
方法将400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按常规置入PICC,置管后行X线摄片判断导管位置;观察组置管后根据呼吸运动观察PICC导管水柱的波动以判断置管后有无异位,并据此调整导管位置。
结果置管后X线摄片显示,对照组PICC置管异位率为10.5%,观察组异位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在PICC置管后行呼吸运动致导管水柱波动,可间接反映导管异位情况;根据导管水柱波动调整导管位置可显著降低导管异位率,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关键词:肿瘤; 化疗; PICC; 导管异位; 呼吸运动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4152(2013)14 0009 02 DOI:10.3870/hlxzz.2013.14.009Application of respiratory motion in determining malposition of PICC lines∥Zhang Yuxia,Zhou Yuelian∥(Department ofCardiology,People′s Hospital of Dongying,Dongying 25709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respiratory motion applied to determine malposition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lines.Methods A total of 400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with 200in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procedures for PICC insertion and the tip of PICC line was confirmed with anX-ray;in the observation group,PICC tip location was determined by means of respiratory motion-induced fluctuation of watercolumn in PICC line,and the tip was readjusted if malpositioned.Results The rate of malposition confirmed by the use of X-ray ra-diography was 10.5%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1.0%in the observation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1).Conclusion Respiratory motion-induced fluctuation of water column in PICC line can indirectly reflect PICC tip posi-tion,so that it can be used to readjust the tip to decrease malposition and increase success rate of catheterization.Key words:tumor; chemotherapy;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malposition of catheter tip; respiratorymotion作者单位:东营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东营,257091)张玉霞:女,本科,主管护师收稿:2013 02 27;修回:2013 03 24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常用于肿瘤化疗患者。
导管异位预防及处理方法1.传统方法:置管中让患者头转向穿刺侧手臂45°~60°,下颌靠近置管侧的肩部防止导管误人颈内静脉。
但是传统的转颈法在意识障碍和昏迷患者中,患者不能自主配合,需要助手帮助其完成转颈;而在颈部巨大肿物患者中要求头偏向一侧时,由于肿物牵拉患者自身会明显感觉不适、紧张,造成肌肉僵硬、血管平滑肌痉挛从而增加送管的难度。
2.超声复位法:使用超声技术能清楚显示导管,及时发现异位的导管。
使用超声探头寻找最佳加压位置,可轻松地对异位导管进行适时纠正。
此方法既降低操作难度,也避免了射线对人体的伤害,但在增加局部阻力的同时,应避免长时间压迫颈静脉导致迷走神经反射。
3.体位调整法:联合抬高床头45°,置管侧上肢外展90°,或与躯体呈160°等改变体位的方法可缓解锁骨、第一肋骨对锁骨下静脉的影响从而顺利送管。
但是由于年老体弱的患者无法很好配合该方法,因此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4.部分导丝外撤联合按压颈内静脉法:将部分导丝外撤利用导管在管腔中漂浮的原理,当置人导管20cm时,撤出3-5cm导丝,导管由于自身重力作用下垂,使导管朝向上腔静脉行走,能够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5.单鼻孔联合导管前端漂移法:送管时指导患者吸气时用另一食指按压一侧鼻孔,呼气时采用张口缩唇方式,将食指移除,保证深吸慢呼,一呼一吸时间保持在8-10s。
操作者在患者吸气时送管,呼气时停止,送管至预定长度。
患者单鼻孔吸气时胸腔内负压进一步增高,回心血量增多,回流加速,从而顺利进入上腔静脉,提高置管成功率。
6.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在置管过程中监测导管尖端是否在正确位置的方法,采用腔内心电图描记P波的变化,来检测导管尖端位置是否准确。
此方法定位精准,且置管与定位一体化,在置管中就能发现异位,并能及时调整,无需在置管术后再反复复位。
7.胸部X线:通过X线拍片诊断导管尖端位置是我国的金标准,但此方法发现问题时还需后期干预复位,花费成本较大,且增加了患者的辐射暴露及护士的工作量。
PICC置管两种送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和患者舒适度的影响PICC(经皮颈锁骨静脉中心导管)置管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可以为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或药物治疗的患者提供方便。
在进行PICC置管时,送管方法的选择对导管的位置以及患者的舒适度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PICC置管两种送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和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第一种送管方法是盲推送管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盲目地将导管从皮肤穿刺处推进,直到导管达到目标位置。
这种方法简单快捷,但是由于无法准确掌握导管的位置,容易导致导管的异位。
导管异位可能会导致输液不畅、血栓形成、导管脱落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由于盲推送管法无法准确掌握导管的位置,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可能会感到不适,增加对治疗过程的恐惧和焦虑。
盲推送管法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二种送管方法是超声引导送管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超声引导下将导管准确送入到目标位置。
超声引导技术可以实时显示导管在血管内的位置,准确掌握导管的位置,大大降低了导管异位的风险。
与盲推送管法相比,超声引导送管法的优势在于导管位置准确、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患者在接受超声引导送管法时,可以清晰地看到置管过程,感到更加安心和舒适。
超声引导送管法在PICC置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PICC置管中盲推送管法和超声引导送管法两种送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和患者舒适度都有显著的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送管方法,以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和患者的舒适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PICC置管时,除了选择合适的送管方法外,还需要关注以下几点,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导管异位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1.选择合适的导管:不同类型的导管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患者,应当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管,以减少异位的风险。
2.严格的术前准备:在进行PICC置管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患者的评估、皮肤的清洁消毒、导管选择等。
3.术中监测:在进行PICC置管过程中,需要进行术中监测,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置管的成功和安全。
后撤导丝法在PICC置管预防导管异位中的应用作者:曹靖,鞠进来源:《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年第23期【摘要】目的探讨后撤导丝法在PICC置管预防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5 年2月至2018 年6月置入PICC导管的患者326例,随机将其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导丝尖端达到锁骨下静脉后撤出部分导丝,对照组在导丝尖端达到锁骨下静脉后不撤出导丝,放置PICC导管后比较两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情况。
结果试验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试验组的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后撤导丝在PICC置管中能有效预防颈内静脉导管异位,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
【关键词】导丝;导管异位;应用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8.23.062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 1 /3 处的中心静脉导管放置方法,广泛应用于长期需要化疗的患者,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刺激破坏作用,可有效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是一种简单、安全、不易滑脱的输液方法。
但由于PICC 在临床应用中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如导管堵塞、穿刺点出血、机械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导管异位等,而导管异位是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相关报道其发生率为12.5%~24.6%[1]。
发生导管异位原因可能与患者有手术史、PICC入路静脉的路径过长、同侧手臂 PICC置管史及放疗史、血管瓣膜或分叉的解剖变异,与置管后尖端到达最佳位置锁骨下静脉后未后撤导丝有关[2]。
为进一步研究后撤导丝在PICC置管中是否有预防导管异位的作用,我院对需行PICC的326例患者进行比较探讨。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6月我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326例,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男85例,女78例; 年龄( 53.20±5.8) 岁,穿刺贵要静脉115例,穿刺肱静脉48例。
PICC置管两种送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和患者舒适度的影响PICC置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旨在为患者提供长期的静脉输液管道。
对PICC置管的两种不同的送管方法以及其对导管异位和患者舒适度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仍然是少数。
本文旨在探讨PICC置管两种送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和患者舒适度的影响,并为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1.导管异位的影响我们需要了解两种送管方法是如何影响导管的异位情况的。
对于PICC置管来说,导管的位置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药物的输注,血液的采集等都需要导管位置准确。
目前PICC置管有两种主要的送管方法,分别是股静脉送管和上肢浅静脉送管。
研究发现,上肢浅静脉送管相对于股静脉送管来说,导管的位置更加稳定,更不易发生异位。
这是因为上肢浅静脉送管导管的路径更加直接,相对较短,输液管道更加直通,不易出现弯曲等情况,因此更不易导致导管异位的发生。
导管异位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局部感染、血栓形成等,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选择合适的送管方法对于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至关重要。
2.患者舒适度的影响除了导管异位的影响,两种送管方法还会对患者的舒适度产生影响。
在PICC置管过程中,患者通常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疼痛和不适感。
送管方法的不同也会对患者的舒适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据研究显示,相较于股静脉送管,上肢浅静脉送管的操作过程更加简单快捷,损伤更小,对患者的创伤更加轻微。
在送管过程中,上肢浅静脉送管需要创伤更小的部位,损伤更小,疼痛感也相对较轻。
上肢浅静脉送管的导管路径更加直接,输液管道更加畅通,输液速度更快,可以减少患者等待的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而相对而言,股静脉送管的操作过程较为复杂,损伤范围更广,对患者的创伤更大。
送管需要在股部进行操作,损伤更大,疼痛感更加明显。
而且由于股部的肌肉活动更频繁,导管也更容易受到外力的干扰,导致疼痛感更加剧烈。
两种送管方法对于患者的舒适度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019 年第 6 卷第 81 期2019 Vol.6 No.81107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PICC 颈内静脉异位误判一例分析及预防措施孙志霞,那桂萍,王艳君,王凯旋,王 芬(河北省中医院静脉置管室,河北 石家庄 050011)【摘要】目的 分享一例甲状腺胶质潴留性囊肿患者误判为PICC 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置管经验。
方法 按常规方法行B 超引导下PICC 穿刺成功,送入导管至预测深度,B 超扫描过程中误将甲状腺囊肿囊内的胶质判定为异位于颈内静脉的PICC 导管,拔管至20 cm 进行调整,发现颈部无回声区仍有管状强回声,后认真寻找颈总动脉前外侧颈内静脉再次判断后配合心电引导定位成功置管。
讨论 置管中有疑问应追踪患者既往病史,同时正确判断颈内静脉,而且应用多种方法进行导管前端定位会提高置管的成功率。
【关键词】甲状腺囊肿;颈内静脉;心电引导PICC【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81.107.01近年PICC 定位有了多种方法,我院综合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设备使用飞利浦HD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B 超)采用锁骨下静脉扫描法、颈内静脉排除法、腔内心电引导法[1]及最终拍片保存病历资料用来提高PICC 置管的一次成功率。
现有一例甲状腺囊肿误判为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患者介绍给大家。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甲状腺囊肿B 超声像图特点:腺体内可见圆形或类圆形液性暗区,暗区内可见点状或带状回声[2]。
与它相邻的颈内静脉有研究显示其走向呈现由颈总动脉的外侧逐渐转向动脉的前外侧,同时静脉的深度逐渐变浅[3],该血管B 超扫描横断面呈椭圆形,管腔内为无回声,有时可见静脉瓣,探头加压管腔可压扁,血流频谱呈三峰型[2]。
两者均紧挨颈总动脉,图像上易混肴。
现将置管经验分享如下。
PICC置管中常见问题的预防与处理一、原发性导管异位(1)观察与判断①送至预测长度后,可用超声判断是否异位至颈内静脉②根据置管过程中心电图P波改变判断导管是否发生异位。
③症状和体征。
患者主诉颈部过水声、手臂/肩部疼痛、胸闷/胸痛、心悸,应警惕导管异位。
(2)预防与处理①匀速送管、动作轻柔。
送管将至颈部时,应采用颈内静脉压迫法降低导管异位的风险。
②掌握正确的体外测量方法,监测并发症的发生。
③宜用超声引导,可判断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并可及时调整。
④宜用心电导联尖端定位技术降低导管异位风险。
⑤复位时应保证最大无菌屏障和无菌操作。
⑥导管复位可采用坐位或站位推注生理盐水或X线透视、模拟定位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技术下操作。
复位后应行胸部X线检查确认尖端位置并记录。
⑦反复调整后仍异位,提示可能存在血管解剖异常,该导管应谨慎使用。
二、送管困难(1)观察与判断表现为送管有阻力、导管无法推进如出现导管回弹现象,表现为部分导管不能抽出回血;血管痉挛所致送管困难,送管超过10~15cm时可出现送管阻力增大、送管夹闭感、退管紧缩感。
(2)预防与处理①置管前充分评估手术史、置管史、血栓史、穿刺血管情况,详细询问与穿刺血管有关的病史。
②尽量选择上臂粗、直、静脉瓣少的静脉,送管速度不宜过快。
③送管困难时不应强行送管,应分析查找原因。
④如果出现送管阻力增大,退管夹闭感,用超声检查穿刺血管,如血管管径变小,考虑为血管痉挛导致的送管困难。
⑤应与患者保持良好交流,采取热疗等方式降低应激反应强度、血管痉挛风险。
⑥静脉瓣丰富的血管,可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管。
⑦送管受阻时,协助改变体位,可外展置管侧上肢与身体纵轴呈≥90°角,或改为坐位、半坐位。
三、送导丝困难(1)观察与判断表现为穿刺时回血良好,送导丝有阻力,无法推进。
(2)预防与处理①确保穿刺针尖斜面完全在血管内。
PICC导管位移常见问题1、为什么会发生导管移位?由于穿刺部位和置管侧肢体的活动、患者的强制动作、导管未充分固定、更换敷料时带出导管、穿刺点在关节部位以及患者的体型等,这些原因都有可能导致中心静脉导管移位(中心血管通路装置从穿刺部位进入或移出的运动),从而使外露导管的长度发生变化,改变导管尖端所在的位置。
2、外移的导管能送入体内吗?禁止将已经与皮肤接触过的中心血管通路装置导管的任何外露部分送入穿刺部位内。
理由:没有抗菌剂或适用于皮肤或外部导管的技术可使皮肤或导管达到完全无菌。
3、导管发生移位有什么危害?导管尖端在置管后向外移位甚至脱出的案例较多。
导管向外移位可提示其尖端位置不当,会增加导管源性血栓形成的风险。
导管内移会导致导管尖端位置过深(超过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汇合处进入右心房),可以引起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甚至发生心脏压塞、心脏血管穿孔危及生命。
4、PICC尖端最佳位置在哪里?目前认为导管尖端的位置应处于上腔静脉中下段1/3,应包括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上2cm较为合适。
不建议导管尖端放在上腔静脉上段;导管尖端不能进入右心房或右心室;当PICC导管位于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下超过2cm深的位置时,要根据心电图的结果或通过测量胸部X线检查的特定距离来撤出导管。
5、如何确定PICC尖端最佳位置?通过X线进行定位一直是PICC尖端定位的金标准。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推荐PICC置管后应立即常规进行胸片检查,以判断导管尖端的到位情况。
其它定位方法也常常需要最终进行胸片检查来作比较确认尖端位置。
X线定位时患者一般为后前位(即正位),图像不清时采用右前斜位比后前位更清晰。
6、X线下如何确定尖端定位标志?目前研究中大多以到达上腔静脉、到达第6胸椎、位于第2~3前肋间作为尖端合适位置。
前肋和后肋:以尖端位于前肋第2~3肋间或后肋第5~6肋间作为最佳位置。
胸椎椎体:以尖端到达第6胸椎作为最佳位置。
气管隆突:有报道气管隆突下4 cm之内为尖端最适位置。
PICC继发性导管异位的观察与处理陆海燕;王丽英;薛嵋【摘要】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继发性异位的临床表现,并介绍异位的处理与结局,为临床PICC继发性导管异位的识别与处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以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血管通路护理门诊2015年至2017年134例PICC继发性导管异位作为研究对象,对异位患者一般资料、置管信息及异位情况(临床指征、导管尖端位置与形态、处理及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导管反复回血、导管滑脱≥3 cm及持续导管功能障碍为导管异位的主要临床表现,且导管内反复回血能显著预测导管异位至同侧颈部静脉(x2=37.931,P<0.001).颈部静脉(47.8%)是最常见的导管尖端异位部位,63例(47.0%)异位导管发生形态改变.导管调整方法主要包括快速冲管法(配合患者活动、深呼吸等)、拉出部分导管(同时持续检查导管功能)及DSA下复位.134例异位处理结果:74例(55.2%)调整成功,导管尖端仍位于上腔静脉;26例(19.4%)导管尖端调整至上腔静脉外,当作中长导管使用;34例(25.4%)因患者主动要求、调整失败或无治疗需求等拔管.结论护理人员应高度警惕PICC继发性导管异位的临床体征.导管异位需同时评估导管尖端位置与导管形态,患者意愿、治疗需求、导管以往维护情况及异位状况等是PICC继发性导管异位综合判断及处理的重要参考.【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9(028)004【总页数】4页(P390-393)【关键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继发性导管异位;观察与处理【作者】陆海燕;王丽英;薛嵋【作者单位】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继发性异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目前临床主要是指导管留置期间,尖端异位到腔静脉以外的位置[1],是PICC留置期间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3],发生率为1.09%~10%[4-5],异位可发生于导管留置期间的任何时间。
PICC异位至奇静脉8例的识别与处理申屠英琴;赵锐祎;李爱萍;江南;陈春芳【摘要】总结8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位至奇静脉的识别与处理方法.通过胸部正侧位片的影像对比、使用阅片工具“直线测量”法、送管过程异常的判断分析及再次置管患者与前次置管信息对照等方法识别导管是否异位至奇静脉.处理方法为将导管拉出15~20 cm,改变患者体位或置管侧肢体位置,操作者边用等渗盐水冲管边缓慢送管,至预测量长度时抽回血通畅.8例患者经调整后导管头端均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理想位置.【期刊名称】《护理与康复》【年(卷),期】2015(014)006【总页数】3页(P563-565)【关键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位;奇静脉;识别;处理【作者】申屠英琴;赵锐祎;李爱萍;江南;陈春芳【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310009;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310009;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310009;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310009;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3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2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从周围静脉穿刺导入导管,将导管头端留于上腔静脉内的方法[1]。
正常PICC的路径是从上肢浅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最后到达上腔静脉。
由于上腔静脉壁上存在奇静脉开口,当奇静脉的开口与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的角度合适时,PICC导管可能进入奇静脉[2]。
PICC导管在奇静脉内操作不当,强行送管,有刺破血管的可能,会导致大出血发生;如果导管误入奇静脉没有及时正确识别,长期输液可导致导管堵塞、血栓形成等,直接化疗可导致化疗药物外渗,从而造成局部组织化学性损伤的风险,甚至危及生命[2]。
目前临床上置管后常规摄胸部正位片,导管异位至奇静脉较难识别且调整困难,存在置管风险。
判断早产儿上肢PICC导管异位的一种方法
刘照辉;曾艳;李诗
【期刊名称】《当代护士:下旬刊》
【年(卷),期】2022(29)3
【摘要】介绍一种判断早产儿上肢PICC导管异位的方法。
对197例上肢行PICC 置管早产儿采用一种判断导管异位的方法,即改变置管侧上肢位置抽回血观察法。
结果197例患儿判断准确率为93.91%,185例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成功率为93.91%。
认为改变上肢位置抽回血观察法能及时发现早产儿上肢PICC导管尖端异位,在置管操作中与留置期间导管使用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页数】3页(P122-124)
【作者】刘照辉;曾艳;李诗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PICC置管时改变穿刺侧上肢角度对改善导管腋静脉异位的效果观察
2.床旁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上肢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
3.早产儿PICC发生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与处理方法
4.早产儿PICC导管继发异位采用体位复位成功的护理体会
5.改良体位在早产儿置PICC导管时异位于不同位置对调整次数及静脉炎发生情况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82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识别与复位发表时间:2018-11-30T17:01:59.78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1期作者:曾小梅[导读] 探讨82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识别与复位方法曾小梅(广安市人民医院四川广安 638500)【摘要】目的:探讨82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识别与复位方法。
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82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研究时间为2016年5月—2018年3月,且对置管后的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复位成功率进行观察及评估。
结果:82例肿瘤患者于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导管异位共15例、百分比为18.29%,其中成功复位共13例、百分比为86.67%,其中2例患者因疾病因素复位失败,百分比为13.33%;于复位过程中1例患者发生一过性昏厥,主要是原因在于摆放头部刺激颈部动脉窦所引起,通过相应措施干预复位成功。
15例患者均为颈内静脉异位,其中通过置管调整B超探头,即观察到颈内静脉存在导管的强回声点所确定共10例;剩余5例则是通过生理盐水脉冲式推注,发现B超显示颈内静脉存在涡流所识别。
结论:医务人员于置管前需正确评估导管置入长度,且通过适当调整体位及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以达到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的目的。
【关键词】肿瘤;PICC;置管;导管异位;识别;复位【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1-0058-02 静脉化疗在临床上通常用于肿瘤疾病患者,该化疗药物可对病灶组织起到明显杀灭作用,同时也可对外周静脉及周围局部组织造成严重刺激,因此临床上通常采用中心静脉置管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保持时间长等优势,但是置管中也存在并发症,尤其是导管异位现象,可对患者的正常治疗造成不利影响[1];我院为了探讨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识别与复位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82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见正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