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导管异位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4.33 MB
- 文档页数:45
1例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处理及体会最近,我遇到了一例非常罕见的情况,一名幼儿的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
这个病例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也让我学到了很多。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处理这种情况时的经验和体会。
1. 了解胸壁外侧静脉导管异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胸壁外侧静脉导管异位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PICC 导管应该插入上肢静脉,比如锁骨下静脉。
然而,在这个特殊的案例中,导管在插入过程中发生了异常,导致其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
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因此我们需要谨慎处理。
2. 处理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步骤在处理这种情况时,我们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步骤一:稳定病情我们需要确保患儿的病情稳定。
我们会对患儿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监测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等指标。
步骤二:X线检查接下来,我们会进行X线检查,以确定导管是否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
这种检查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确定导管的位置,并指导后续处理步骤。
步骤三:手术处理根据X线检查结果,我们会评估是否需要手术干预。
在手术过程中,我们会尽量保护幼儿的胸部和周围组织,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步骤四:重新插管如果手术处理后仍然需要使用PICC导管,我们会重新插管,并确保导管正确插入上肢静脉。
在插管过程中,我们会更加小心和谨慎,以避免再次出现异位情况。
3. 对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体会在处理这个案例的过程中,我有几点体会: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谨慎。
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情况,我们不能惊慌失措。
相反,我们应该全面评估患儿的病情,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稳定病情。
团队合作非常重要。
处理这种复杂情况需要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
我们应该积极沟通,并相互支持,以确保患儿得到最佳的治疗和护理。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患儿的舒适度和安全。
幼儿对疼痛和不适更敏感,我们应该尽可能减轻他们的不适。
在处理picc导管异位情况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幼儿的胸部和周围组织,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预防PICC置管术中颈内静脉异位的常用方法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预防;方法: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是由外周静脉(贵要、肘正中、头静脉)穿刺插入,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
具有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创伤小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由于存在个体解剖学上的差异及其他因素,穿刺成功并不代表置管成功,置管过程中颈内静脉异位是最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3.3﹪-12.3﹪[1]1.与PICC置管术有关的血管解剖知识PICC置管术经过的静脉为: 经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穿刺→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
从解剖学上分析,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其汇合处开放的角称为静脉角,左侧静脉角约为81.5°,右侧静脉角约为79.4°[2]。
由于静脉角的关系,使临床PICC置管中颈内静脉异位时常发生。
现将临床常用及便于操作的方法进行总结综述。
2.方法2.1偏头压肩法:此法是临床最常用方法。
但对颈部活动受限者不宜适用。
操作方法:当操作者将导管送至15-20cm时,嘱患者头部偏向操作者,用下颌贴近肩膀,当操作者将导管送至长度超过第二肋时,可让患者头部转正。
此法主要是减少颈内静脉角与同侧的锁骨下静脉汇合形成的静脉角的角度,压迫颈内静脉入口,让PICC管能顺利进入上腔静脉。
2.2 超声探头按压法操作方法:操作者穿刺成功后,当导管送入15-20cm时,助手将患者置管侧锁骨上缘消毒后,戴无菌手套,在锁骨上缘内1/2段,用超声探头查找颈静脉,避开颈动脉,用探头压迫静脉,阻断导管从颈内静脉的通路,如颈内静脉横截面或纵截面可见强回声点或强回声线为PICC颈内静脉异位[4],若反复送管造成患者的紧张感,以及血管内腔损伤,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的发生率,增加了置管成功率。
许丽霞等[3],使用B 超直视下探头压迫法与常规转头法能明显降低异位率,缩短置管时间,增加了置管成功率。
1例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处理及体会1. 引言PICC(穿刺可替换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常见的幼儿静脉通道设备,它可以通过插入上臂的静脉来输液、输血或给药。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PICC导管可能会出现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情况,这给幼儿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处理方法,并分享我在处理该情况时的体会和经验。
2. 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原因及处理方法2.1 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原因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解剖结构异常、插管技术不当、导管穿刺位置选择不准确等。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导管的有效使用受限,增加了感染和静脉栓塞的风险。
2.2 处理方法2.2.1 导管位置确认当怀疑幼儿的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时,首先需要进行导管位置的确认。
可以通过X线检查、超声或导管注射剂来确定导管的位置。
2.2.2 导管修复或更换一旦确认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修复或更换导管。
修复的方法包括重新定位导管、修复导管插入点的漏洞等。
如果修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就需要考虑更换导管。
2.2.3 创面护理和感染预防在导管修复或更换后,创面护理和感染预防非常重要。
应该注意保持导管周围的创面干燥清洁,定期更换敷料,并加强导管周围的消毒工作。
幼儿的免疫系统脆弱,容易感染,因此护士还应该监测幼儿的体温和其他感染迹象。
3. 对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处理的体会和经验在处理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3.1 重视导管位置的选择和插管技术的操作导管位置的选择和插管技术的操作是预防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关键措施。
在插管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充分评估幼儿的解剖结构、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并在操作过程中确保操作者具备良好的插管技巧。
3.2 导管位置的及时确认和修复一旦怀疑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应该立即进行导管位置的确认,并及时采取修复措施。
作者单位:050082 石家庄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肿瘤科孙莉:女,本科,主管护师B 超引导下PICC 置管术中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与处理孙 莉摘 要 目的:分析B 超引导下PICC 置管术中导管异位的原因,提出相应处理措施,以提高PICC 置管成功率。
方法:2012年1月~2013年2月在我科接受B 超引导下PICC 置管并发生异位的病人14例,分析其原因及采取的处理措施。
结果:14例病人中,除1例因血管个体原因重新穿刺外,其余13例通过调整体位、导管长度或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管,将导管成功置入。
结论:准确的导管测量,正确的血管选择,精确掌握撤导丝的时机,正确的体位,置管前血管的评估及解释工作等能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
关键词 PICC;异位;原因;处理 doi :10.3969/j.issn.1672-9676.2013.16.061 PICC 是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他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已在临床广泛使用,但在临床置管过程中,也遇到各种问题及并发症,其中导管异位是常见问题之一。
导管异位是指置管后拍摄胸片示导管头端不在上腔静脉,而进入颈内静脉等他血管或心脏其他部位[1]。
导管异位可明显增加PICC 置管期间的并发症,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科在B 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发生导管异位的病人14例,男9例,女5例。
年龄31~73岁,平均52岁。
肺癌6例,乳腺癌3例,肠癌2例,食管癌2例,淋巴瘤1例。
PICC 型号为4Fr,长度60cm,由取得PICC 置管资格证书的护理人员专门负责置管操作,选择静脉依次为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其中,异位至右心房4例,送管不到位2例,异位至腋静脉1例,异位至贵要静脉1例,异位至颈内静脉6例。
2 导管异位原因分析与处理2.1 异位至右心房4例2.1.1 原因 由于体表测量的长度不能十分准确地显示体内静脉的解剖导致测量过长所致,一般无临床表现,偶尔表现为胸闷、气促,严重者可致房颤,与导管直接刺激心内膜有关。
PICC置管中常见问题的预防与处理一、原发性导管异位(1)观察与判断①送至预测长度后,可用超声判断是否异位至颈内静脉②根据置管过程中心电图P波改变判断导管是否发生异位。
③症状和体征。
患者主诉颈部过水声、手臂/肩部疼痛、胸闷/胸痛、心悸,应警惕导管异位。
(2)预防与处理①匀速送管、动作轻柔。
送管将至颈部时,应采用颈内静脉压迫法降低导管异位的风险。
②掌握正确的体外测量方法,监测并发症的发生。
③宜用超声引导,可判断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并可及时调整。
④宜用心电导联尖端定位技术降低导管异位风险。
⑤复位时应保证最大无菌屏障和无菌操作。
⑥导管复位可采用坐位或站位推注生理盐水或X线透视、模拟定位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技术下操作。
复位后应行胸部X线检查确认尖端位置并记录。
⑦反复调整后仍异位,提示可能存在血管解剖异常,该导管应谨慎使用。
二、送管困难(1)观察与判断表现为送管有阻力、导管无法推进如出现导管回弹现象,表现为部分导管不能抽出回血;血管痉挛所致送管困难,送管超过10~15cm时可出现送管阻力增大、送管夹闭感、退管紧缩感。
(2)预防与处理①置管前充分评估手术史、置管史、血栓史、穿刺血管情况,详细询问与穿刺血管有关的病史。
②尽量选择上臂粗、直、静脉瓣少的静脉,送管速度不宜过快。
③送管困难时不应强行送管,应分析查找原因。
④如果出现送管阻力增大,退管夹闭感,用超声检查穿刺血管,如血管管径变小,考虑为血管痉挛导致的送管困难。
⑤应与患者保持良好交流,采取热疗等方式降低应激反应强度、血管痉挛风险。
⑥静脉瓣丰富的血管,可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管。
⑦送管受阻时,协助改变体位,可外展置管侧上肢与身体纵轴呈≥90°角,或改为坐位、半坐位。
三、送导丝困难(1)观察与判断表现为穿刺时回血良好,送导丝有阻力,无法推进。
(2)预防与处理①确保穿刺针尖斜面完全在血管内。
一例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复位PICC导管置管中折返异位的个案汇报1. 引言1.1 导管漂浮原理导管漂浮原理是一种利用导管内的液体或气体在导管内形成气囊,从而产生漂浮力的物理原理。
当导管被插入体内后发生折返或异位时,可以通过利用导管漂浮原理来帮助复位导管位置。
导管漂浮原理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复位PICC导管置管中的折返异位情况。
导管漂浮原理在复位PICC导管置管中的折返异位具有简单、安全、有效的特点,可以提高导管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医务人员需要掌握导管漂浮原理的原理和操作技巧,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1.2 PICC导管置管中折返异位PICC导管置管中折返异位是指在插管过程中导管在血管内出现弯曲、扭曲或者异位位置的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导管无法顺利插入目标位置,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折返异位的原因可能是导管本身的弹性过大或者在插管过程中发生了意外扭曲等情况所致。
在实际的临床操作中,遇到PICC导管置管中出现折返异位是比较常见的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保证导管的正常置管,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并发症和风险。
针对PICC导管置管中折返异位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运用导管漂浮原理进行复位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通过使用特定的工具和技术,医护人员可以将折返异位的导管重新复位到正确的位置,从而确保导管的通畅和正常使用。
这种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有效且安全的,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应对PICC导管置管中折返异位的情况,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治疗体验。
2. 正文2.1 病史该患者是一名62岁的女性,既往健康,因患胆囊癌行胆囊切除术后,于术后第三天出现右上腹胀痛,伴有发热。
查体发现患者右上腹明显叩击痛,腹肌紧张,白细胞计数升高。
经CT检查提示胆囊穿孔合并感染,医生决定行抗感染治疗。
因患者缺乏静脉通道,因此决定放置PICC导管。
在置管过程中,由于患者胳膊绷紧,造成PICC导管在插管后出现折返异位,导致无法顺利推入目标血管。
一例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复位PICC导管置管中折返异位的个案汇报1. 引言1.1 引言导管漂浮原理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用于复位PICC导管在置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折返异位情况。
在临床实践中,折返异位是一种导管置入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导管功能障碍甚至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一例病例,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出现了导管的折返异位情况。
我们采用了导管漂浮原理,通过操作导管的位置和方向,成功将导管复位到正确的位置。
经过治疗过程的细致操作和适当的处理,最终实现了导管的正常置入和畅通。
本病例的成功经验表明,运用导管漂浮原理进行复位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应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并注意在置管过程中及时发现和处理导管折返异位的情况,以确保导管的正常使用和病人的安全。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该病例的治疗过程和效果评估,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能为类似情况的临床医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本病例为一例65岁男性患者,因慢性肾功能衰竭需要接受长期血液透析治疗。
患者于入院时已经有一次经股静脉穿刺置入的PICC导管,用于输注透析液和药物。
在住院期间,患者因不慎碰撞导致PICC导管发生折返异位,影响了透析液的输注效果。
常规的重新置管方法难以取出折返部分,导致治疗难度增加,甚至存在风险。
我们考虑尝试使用导管漂浮原理,通过调整患者体位和引流液压力,将折返部分“浮”至导管末端,再利用引流液的冲力推动导管回位,从而成功复位PICC导管,恢复正常输液功能。
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对患者进行复杂手术,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和恢复时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通过本病例的成功操作,我们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处理方法,为今后类似情况的处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2.2 病例报告本病例患者为一名65岁女性,因脑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入院治疗。
在入院期间,因需长期静脉输液,决定行PICC导管置管。
新生儿 PICC导管异位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摘要:新生儿是指胎儿娩出母体并自脐带结扎起至出生后满28d这一段时间的婴儿。
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及低体质量儿由于系统器官发育并未成熟,其救治过程中往往需要输注较多的药物、营养及高渗液体,因此对静脉通道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创伤性均有较高要求。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作为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技术,具有操作创伤小、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穿刺成功率高的特点,可有效减少新生儿静脉输液需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被广泛地应用于新生儿和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救治之中。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新生儿PICC在我国的应用日益广泛,但与此同时,临床医护人员虽然在医学科研上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却对相关研究的状况不甚了解,在开展临床科研的时候找不到切入点,往往存在“信息闭塞”、“自选课题盲目”和“缺乏针对性”的困难,对于基层医院尤为如是。
为此,笔者希望通过应用传统的文献计量法及新兴的关键词网络,对我国权威医学文献检索数据库中收录的“新生儿PICC”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研究热点分析,尝试为我国新生儿PICC科研的开展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异位;脉冲式冲管引言PICC是经外周手臂静脉穿刺插入导管至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置管技术,可以建立长期静脉通道,为患者提供长达7d甚至1年的静脉输液。
此法导管留置时间长,可以避免反复穿刺疼痛,药物经导管直接进入心脏附近大静脉,稀释迅速,不与上肢静脉直接接触,可以有效保护远端血管免受化学刺激,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其临床应用优势众多,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也十分受用。
不过,受多种因素影响,患儿PICC置管的期间易发生导管异位,会增加血栓、内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风险,也是导致被迫拔管治疗中断的重要原因。
因此,有效预防导管异位、及时纠正已经发生的导管异位,对保证患儿PICC治疗顺利及安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picc异位复位方法PICC(穿刺式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设备,用于输液、输血、营养支持等治疗手段。
在某些情况下,PICC可能会产生异位(偏移)情况,需要进行复位,以确保导管的正确位置和功能。
异位复位是指通过正确的操作将偏移的PICC重新调整到原来的位置。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PICC异位复位方法:1. 准备工作:洗手并戴上手套,确保操作环境清洁。
检查相关器械是否齐全,如消毒液、注射器等。
2. 前期准备:先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操作步骤及可能的不适感。
解释操作过程并获得患者的同意。
3. 复位操作:使用消毒液清洁操作部位,并用干净的巾纸或无菌纱布覆盖。
同时,检查PICC导管是否松动或有明显的偏移。
4. 确认血管位置:使用注射器吸取一定量的生理盐水,通过轻轻推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是否有血回抽。
若有血回抽,则说明PICC导管依然在血管内。
5. 确定复位方向和力度:根据PICC导管的偏移状况,确定复位方向。
然后,使用适量的力度,沿着导管方向进行轻轻推挤,以使其回到正确的位置。
注意避免过度施加力度,以免导致进一步的移位或损伤。
6. 监测效果:在完成复位操作后,再次检查PICC导管是否处于正确的位置。
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如疼痛、出血等。
同时,确保导管没有任何异常松动或异物。
7. 记录和观察:将复位操作的时间、方法等记录在护理记录中。
观察患者在复位后的情况,并持续监测PICC导管的状态,如有必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请注意,上述仅为一种常见的PICC异位复位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可能因医院、医生和患者的情况而有所不同。
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疗操作规范,并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若在操作中遇到任何问题,请及时寻求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的帮助。
PICC导管异位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作者:齐娟刘利何华来源:《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2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索PICC异位的原因。
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41例导管异位的发生部位、置管途径、处理方法及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PICC管出现异位和置管的长度、静脉的选择、置管的体位、测量的方法、局部血管解剖的变异和送管的技巧等有关。
结论:为了预防PICC管发生异位,置管首选右上肢贵要静脉,改进测量方法和置管时患者的体位,大多数异位可以通过各种方法纠正。
【关键词】PICC;导管异位;原因;分析;处理从外周静脉给中心静脉置入导管的方法(PICC)具有维护简单和安全的优点,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但也有一些危险与并发症存在[1]。
PICC管最容易出现异位,约有6.7%的发生率[2]。
能导致PICC的并发症的显著的增加,例如肿胀、堵管、疼痛和液体渗漏等,也有可能出现房颤和椎体旁积液等并发症[3],从而造成拔管困难。
我们于2002年12月-2009年1月共进行PICC置管651例,其中发生导管异位42例,经综合系统护理干预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见下列报告。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42例PICC导管异位的患者。
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68岁;白血病19例,淋巴瘤18例,多发性骨髓瘤3例,其他2例。
1.2方法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4FPICC导管,操作方法是中国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指南和实施细则[4]有关PICC操作规则,置管流程为置管前测量上腔静脉的长度,方法是病人取平卧位,手臂外展与躯干成90°,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隙,并测量术侧臂围。
消毒皮肤,进针为20~30度穿刺血管,见回血后降低角度进针0.5cm,送套管鞘,以中指按压套管鞘尖端后退出针芯,送管至肩部时嘱患者头转向术肢方向,下颌尽量向下压,送管至预定长度后,抽回血确认穿刺成功,冲洗宫腔、封管、固定,置管成功后,拍X线片确认导管尖端所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