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看看法律怎么说
- 格式:doc
- 大小:17.01 KB
- 文档页数:5
论同学犯错误该不该挨打“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句俗语。
说来也奇怪,在当今社会似乎的确有很多人对这句俗语深信不疑。
好像确实打骂孩子就能使孩子轻轻松松考上清华北大!然而,我却彻底地否定这种可笑的教育方法,且始终认为学生即使犯错误也不该挨打!首先,大家须知,打是一种非正常的暴力行为,其直接伤害的是被打者身体与心理,这里的被打者主要是学生,暴力方式主要是“笞”,也就是用竹板打。
我的同桌朱君在被打后如实向我描述了一下感受:“手心开始有一种麻麻的剧痛,后来感觉就不明显了,被打的手也出现僵硬症状,似乎没有知觉了,几节课后才有点好转,但一碰就有一种被针扎的刺痛。
”他还说:“被打后,我心里感觉很不好,像被羞辱了一样,有点见人就想打的感觉。
”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被打者身体与心灵上受伤害之深、之重!再者,打学生就真的能教育好学生吗?我看这是肯定不可能的。
有些老师说:“打是亲,骂是爱,不管不问就变坏。
”我肯定后半句——对学生还是要多管管,多关心关心。
可大家不能将这里的“管”曲解成“打”了啊!我是一个真正的中学生,我最了解我们这一代的心理。
我们很叛逆,老师如果打我们,疼痛只是一时的,而我们的反叛之心也被激怒了,这不但会使老师达不到他们所想要的效果,反而会使一个原本信服于老师,老实勤奋的乖学生变为一个带着愤怒甚至仇恨的反叛者。
我知道老师们的初衷是希望学生好的,但对于一个还未踏入社会,有着花一般年纪的中学生来说,一顿打给他(她)的伤害,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上的,都是足以让一个年轻的心从此有了阴影,甚至有了仇恨的!所以请老师们三思,让这种暴力远离学校吧!那么,如何使犯错误的学生得到正确的教育呢?如果要我说,我以一个在校的九年级学生的身份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老师可以先用语言向犯错误的学生表述出学生所犯的错误。
第二,可以接着解释这次错误的严重性,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并深深地自责。
第三,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讨论出解决方案及小小的处罚措施。
荆树条的谚语
“棍棒底下岀孝子,黄荆底下出好人”引申而来的。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民间的一句俗语。
出处:韩非子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强家无恶奴,慈母有败子后逐渐在民间流传为棍棒之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
释义:用棍棒可以教育出很孝顺的孩子,用荆条可以打出善良的人。
全句:棍棒之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
如果一味地用暴力去对待孩子和家人,只能造成更大的冲突,即使被暴力者选择忍受,也会造成懦弱隐忍的性格,更为极端的情况则是孩子会养成一种暴力型人格
黄金棍不是这个黄金棍!是黄荆棍,是一种植物,我们这里大人打孩子的时候爱用这种棍子!意思就是要用武力才能教育出好人。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正方观点
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正方观点为标题,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一定程度上,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和教育也需要采取一些严厉的手段,才能培养出孝顺的好孩子。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要培养出孝顺的好孩子,必须从小开始就要求他们尊重父母、尊重长辈,明确父母的地位和权威。
如果孩子不听话,经常不听父母的话,那么家长就应该采取一些严格的措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而这些措施可能就包括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
现代社会的竞争异常激烈,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才能让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能需要采取一些比较严厉的方法,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毕竟,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孩子从小就没有经历过一些挫折和失败,那么他们可能更难以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困难。
当然,严厉的教育方式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方法。
父母需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注意方法和程度的把握,避免过度惩罚和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同时,父母也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
我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确实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需要采取一些严格的措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培养出孝顺的好孩子。
但同时,父母也需要注意方法和程度的把握,避免过度惩罚和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棒下出孝子的意思
棒下出孝子的意思是:指父母要严加管教,孩子才会孝顺。
棍棒底下出孝子反映的是棍棒式家教,是采用暴力体罚方式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是与蜜糖式家教相反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一些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骄纵导致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有的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这种情境下,传统“棍棒教育”有所抬头,“狼爸虎妈”的严苛教育模式受到追捧。
在中国,这是一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比较普遍和被认可的教育方式。
严厉教养定义
所谓严厉惩罚式的教养方式,通俗地说就是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
严厉惩罚式的父母,教育孩子态度生硬,语言粗鲁,缺乏感情,甚至挖苦讽刺、打骂孩子。
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非常必要的,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对子女个性的健康成长,对培养子女的优良道德品质,对子女自觉地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都是必要的,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严格不等于严厉,严格不等于打骂,严格不等于讽刺挖苦。
现在都是什么年代了,现在早已不是封建社会了,现在社会已进入新千年,但是由于有些家长自身的原因,性情暴躁,经常斥责孩子,甚至打骂孩子。
有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工作不顺心,心情烦躁,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经常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有的家长由于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动不动就打骂孩子。
尽管严厉惩罚式的封建家教方式在目前占的比例比较小,就是采取过分保护、过分干涉式的教养方式的父母偶尔也有打骂孩子的现象,但我们常常忽视它的危害性。
父母严厉惩罚式的教养方式,往往会造成子女的胆怯、懦弱、退缩、自卑等不良行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子女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
父母严厉惩罚式教养方式也往往使孩子形成粗暴、野蛮、敌对、蛮横无理、说谎等不良个性特征,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否正确作者:付玉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07期摘要:“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古时一个俗语,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指的是家长利用棍棒对孩子进行惩罚。
强调的都是打打打,采用非常暴力的方式。
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一定要以适度为前提。
对于父母来说,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图尔明论证模式包含数据,断言,保证,支撑,辩驳和限定六个部分。
本文将采用图尔明模式进行论证。
关键词:图尔明论证模式;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棍棒底下出孝子”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的旧套路,显然在当今社会这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合常理的。
杨辉在读幼儿园时,有一次父亲指着挂历上的一个字,问他:“这是啥字?”虽然这个字在学校没学习过,但杨辉认识,这个字是“年”。
他的父亲并没有表扬他,反而给了他一记耳光。
到了上学的年龄,挨打更是成了家常便饭,字写不好、分数低都会挨打。
如此,杨辉变得一点创造性都没有了。
父亲喝酒后回家,当时已经快半夜了,一进门就骂人、砸东西、掀桌子。
后来杨辉逐渐变成了一个没有人性的恶魔。
舐犊之情,至真至纯,世间父母,皆爱其子。
俗话说:“打在孩身,痛在娘心。
”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只是教育方式显得至为重要,只通过打骂的方式让孩子听从管教、服从命令,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呢?棍棒没有教育出一个“孝子”,反而教育出一个“逆子”。
棍棒式教育可能见效很快,会让孩子顺从,但同时也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扎下邪恶的种子,并逐渐萌芽长大,最终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
这种“施虐”的暴力行为,会使他们从小内心压抑,长大后也用暴力的方式加以报复。
俗话说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家庭教育对孩子早期心理发展尤为重要,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儿童年龄小,缺乏辨别能力,会对父母的行为举止进行模仿,也许会形成“以暴制暴”、“以强欺弱”的行为。
家长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会对家长产生恐惧和疏远心理。
第1篇一、引言“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传统观念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家庭认为对孩子进行适当的体罚可以培养孩子的孝道和纪律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完善,这种观念逐渐被质疑。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家庭暴力案例的分析,探讨棍棒教育在法律上的边界,以及如何平衡家庭教育和法律保护。
二、案例背景2019年,某市发生了一起因家庭暴力引发的悲剧。
受害者小王(化名),男,15岁,系某中学初中生。
小王因成绩不佳,被父亲王先生(化名)多次责打。
在一次责打中,王先生使用木棍对小王进行了严重的殴打,导致小王全身多处骨折,生命垂危。
在邻居和亲戚的干预下,小王被送往医院救治。
事后,王先生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暴力与法律根据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在本案中,王先生使用木棍殴打小王,已构成家庭暴力。
2. 棍棒教育与法律边界传统观念认为,棍棒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孝道和纪律性。
然而,从法律角度来看,棍棒教育存在着明显的法律风险。
首先,我国《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在本案中,王先生的殴打行为已对小王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涉嫌故意伤害罪。
其次,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因此,棍棒教育在法律上存在着明显的边界。
3. 家庭教育与法律保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以健康的方式引导孩子成长。
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父母应当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如沟通、引导、鼓励等,而不是采取暴力手段。
在本案中,王先生因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家庭暴力事件的发生。
因此,家庭教育需要与法律保护相结合,共同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四、结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已不再适用。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健康的方式引导孩子成长。
棍棒底下不一定出孝子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育儿观念,家长认为通过严厉的惩罚可以让孩子更加听话,懂事,并且孝顺。
但是棍棒底下一定出孝子吗?优秀的孩子都是被打出来的吗?我看未必。
棍棒底下可能会出逆子,也可能会出奴才。
从原始儒家的角度,从真正的先秦文化来看从来没有哪一句话告诉你,就要遵守“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套教育理念。
这是被老百姓从儒家思想当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观念当中迁移出来的一种传统而又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这种观念在中国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当中被一些人奉为真理,甚至转化为了一些家长情绪失控,对孩子进行殴打以及家暴的的依据和借口。
棍棒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要比正面效果要多得多。
体罚和殴打孩子本来就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父母想通过这种行为来达到让孩子长记性,或者是孝顺父母的一种效果。
但是,父母也可能掌握不好度,从而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
今年2月份在四川绵阳就出现过这样一起事件,一男子杨某离婚之后没有再婚。
一心扑在教育儿子的事情上。
但是一天孩子回家之后告诉父亲,他体育考了18分,父亲暴怒,用武士刀刺中孩子的腰腹,导致13岁儿子的死亡。
父亲在法庭上说自己是出于教育儿子的目的,却没想到好心办成了坏事。
虽然这制是个例,但是也侧面反映出了家长如果一直被棍棒教育的思想所支配,把犯错和挨打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产生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棍棒教育带给孩子的不仅仅只有肉体上的伤害,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压摧残。
父母实行棍棒教育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压力,失去自我,顺从别人,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首先这种育儿观念会扭曲孩子对爱的认识。
家长把孩子“打是亲,骂是爱。
”的思想观念灌输到孩子的头脑里,目的是让孩子孝顺自己,却孩子对爱形成了误解。
在未来孩子将来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后,面对另一方的家暴,她(他)不敢反抗并且可能也会用这套思想来束缚自己。
其次,在家长棍棒教育的同时,还带还伴随着对孩子的诋毁和辱骂。
家庭教育知识竞赛在线测试题及答案1、单项选择题本文件指出,幼儿园、中小学家长学校要成立(),负责家长学校的日常管理。
A.家长委员会B.校务委员会C.校务管理委员会D.领导小组点击查看答案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单项选择题儿童家庭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爱的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社会规则教育、个性品质教育和()。
A.法律法规教育B.文体音美教育C.社会制度教育D.社会行为教育点击查看答案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单项选择题“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这种说法()。
A.有一定道理B.是专制型的家教观念C.是正确的教子观念点击查看答案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4、填空题某县委书记兼任本地一家民营企业的名誉董事长,这种行为属于()点击查看答案正确答案:违反廉洁从政准则本题解析:违反廉洁从政准则5、单项选择题以下哪一项与家长对孩子教育要做到爱而不溺无关。
()A.理智关爱B.因势利导C.合理满足D.加大奖励点击查看答案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6、单项选择题社会性发展的家庭教育策略包括创造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分享和()。
A.多与表现优秀的孩子比较B.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C.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D.教孩子基本的礼仪规范和交往技能点击查看答案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7、单项选择题增长孩子的智慧,家长应()。
A.多给孩子灌输知识。
B.引导孩子多观察。
C.多教孩子做题。
点击查看答案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8、单项选择题为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使广大家长真正认识到贯彻实施《家长行为规范》的重要意义,做到家喻户晓,就应()。
A.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媒介做好宣传工作B.各地争取将《家长行为规范》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C.各校(园)组织家长学习《家长行为规范》,并列入评估体系D.在家长中树立学习榜样,表彰先进典型点击查看答案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9、单项选择题孩子提出问题,有些不好讲或讲了他也不理解,家长应()。
棍棒底下出孝子看看法律怎么说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家教观念,如今这种观念要改一改了。
2016年3月1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家长长期打骂、恐吓孩子和动不动就把孩子关进黑屋子等“棍棒式”教育方式都属于家庭暴力行为,是违法的。
但是,如果是针对具体因素引发的偶然性责骂,比如孩子犯错了、不认真学习等,则不属于“家暴”范围。
据全国妇联调查,妇女、老人、儿童、残疾人等都是我国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
如果你的身边有“家暴”现象,不要畏惧,站出来,用法律的绳索来捆绑暴力的拳头。
2浙江各高校将新增共74个专业,撤销9个专业
2016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1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2016年全国85所高校将新增共112个专业,其中浙江各高校将新增共74个专业。
与此同时,有76所高校的118个专业将被撤销,包括浙江6所高校的9个专业。
新增专业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当下社会经济发展,比如在
“一带一路”战略下,为了加强国际交流,浙江大学将开设西班牙语专业;另一方面是由于专业人员紧缺,比如数字媒体艺术、康复治疗学、儿科医学专业。
而撤销的专业主要是由于就业难和招生难,包括杭州师范大学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温州医科大学的法学专业、法医学专业。
不过,被撤销专业只是在某个学校停止招生,如果对它怀有热忱,还是可以选择报考开设该专业的其他院校,并勇往直前!
3.82年前的小学生每天看两份报纸,你能做到吗
“每天写日记一篇”“每天看本埠和外埠报各一份”“每天吃开水五大碗和豆浆一大碗”……近日,一份1934年的《淮安新安小学第六年计划大纲》走红网络。
这份教育大纲由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该小学第二任校长汪达之主创,对小学生成长中应该做到的事情作了非常细致的规定。
除了一些日常基础内容,比如每天做运动1次、每年洗澡约80到100次、每年和国内外小朋友通信12封等,还有一些技能的要求,比如会一种乐器、会制作动植矿物标本、会游泳和撑船、能欣赏名歌名画、会运用普通药品等,可谓事无巨细。
这份82年前的教育大纲即使放在今天也十分“接地气”,它启示我们每一位同学,抛弃功利的学习,热爱生活,全面发展,不做“书呆子”!
4.74岁教授看错课表没来上课,写检讨当堂宣读
2016年3月3日,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一堂课上,74岁的王万森教授当堂宣读了一份检讨书。
原来,2月25日,王教授由于看错课表,没有按时到校上课。
事后,他写下了题为“终点线上的失败者”的检讨书,表示“这一错误让我羞愧难当,无可弥补”,并自请“公布检讨书和扣除自己本学期在学院全部劳务津贴”的处分。
见证这一幕的学生韩晓云说:“王老师已经74岁了,仍然坚持给我们上课,每节课认真给我们写板书。
对于这件事,老师没找任何借口,还这样反思自己,我们十分感动。
”
5.饱受争议的“她”变了,
女孩们终于都能拥有芭比身材
近日,美国玩具商美泰公司推出了高挑型、丰腴型和娇小型3种新体型的芭比娃娃,并且为之搭配了不同的肤色、发型和眼睛颜色。
女生们小时候都希望得到一个芭比娃娃,但芭比自诞生以来所受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因为她实在太不符合人体的正常比例了:腰和大腿几乎一样粗,脚小得像圆规,腿比身子和脑袋加在一起还要长。
假如将芭比还原成真人,她根本就无法行走。
此外,很多人还担心芭比娃娃会给女孩子带来“瘦才是王道”的单一审美观。
美泰公司表示,推出身材、肤色不一的芭比娃娃是为了
让芭比“反映出全世界各种类型的女孩”,打破单一的审美观。
环肥燕瘦各有态,只要自信,谁都可以光彩闪耀!
6.与天堂的对话,母爱令人动容
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儿子生前建的贴吧里发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令许多人“泪奔”。
该贴吧是儿子在2008年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并建立的,用于记述自己的少年心事。
2011年他离世后,母亲来到这里,开始了连续4年多的与“天堂”的对话。
“开学你们就高三了,这学期开始,妈妈每周给你送两次汤,给你补充营养”“好多学校都放假了,你也该回来了”“妈妈没有太多语言,就是想你”“忽然想起和你一起听音乐,你用右耳塞,妈妈用左耳塞,回到从前,多好啊”……
我们已经习惯甚至厌烦了爸妈陪伴在身边时的唠唠叨叨,却不知道,这才是我们此生聆听到的最动人的声音。
7.只穿内裤考试,为防作弊也是拼了
2016年2月28日,在印度比哈尔邦举行的一场招兵考试中,考生们被要求只穿内裤答题。
于是1100多个小伙子光着膀子,拿着考卷,在空地上盘腿而坐,每人前后左右距离其他人超过两米,考官站在中间巡视,做到了“一切都在阳光之下”。
当地军方解释说,这样做是因为过去一年发生了两起考生在背心或内衣中夹带字条或手机的事件,为了防止作弊,
只能让考生近乎全裸地完成考试。
这场只穿着内裤的考试持续了一个小时。
天气寒冷,坐在地上考试难受无比,考生们叫苦不迭。
相比之下,我们经历过的防作弊措施是多么的人性化!还是自觉遵守考场纪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