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及赏析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轻尘”的“?”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
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
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这首诗又叫《赠别》、《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
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这是古代送别诗中的名作。
前二句起兴,于清晨景物中特拈出“青青柳色”,这是自《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来,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陽关无故人。
注释:1、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2、使:到某地;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4、渭城:秦时咸陽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陽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5、浥:湿润。
6、客舍:旅店。
7、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8、君:指元二。
9、更:再。
10、陽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矩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陽关。
在今甘肃省矩煌县西南。
11、故人:老朋友。
译文:我送元二出使去安西,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元二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向西走出了陽关,就可能再也碰不到认识的人了。
赏析:本诗为赠别而作,后有乐人谱曲。
名为【陽关】,又名【渭城】。
题中王维这位姓元的友人奉命前往安西,王维在渭城送别。
前两句写明送别时间,地点与氛围。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
朋友“西出陽关”虽是壮举,却免不了经历万里的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浸透了诗人全部情义的琼浆玉液。
这里面不只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的体贴。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全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全文唐·王维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②使:出使.③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④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⑤:湿润.⑥客舍:旅店.⑦更:再.⑧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⑨故人:老朋友.⑩尽:喝尽.⑩君:元二.作品译文: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你西出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赏: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轻尘”的“”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 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品简介这首诗是王维送朋友元二时作的送别诗,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此诗,表达了深深的惜别之情。
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广泛流传,久唱不衰。
主要字词: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浥(yì):润湿。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老朋友即将奔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不知何日才能再见,惜别之情溢满心头,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诗人截取临别的一个景、一句话,表达了深深的依念之情和浓浓的关怀与祝福。
前两句写景,为送别营造氛围,以景衬情。
首句写朝雨,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湿润了轻尘;次句写客舍周围新长出来的青青春柳。
“轻尘”“客舍”暗示了远行和离别,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而春日新柳,更象征着离别的不舍。
通过描写客舍周围阴雨绵绵的天气和嫩绿的春柳,来营造了一个情意浓郁的氛围,为后面的话别铺垫。
三、四句写话别,只写了一句劝酒的话:请您再干一杯吧,离别之后西出了阳关就很难遇到像我们这样的老朋友了。
作者把依依惜别之情和对朋友所有的关心和牵挂都溶入了一杯酒中。
绝句短小,只有四句,但作者通过这四句诗却能把读者带进一个送别的场面之中,带进一个依依惜别的情感之中。
前两句对朝雨和春柳的描写,给你丰富的想象空间:渭城笼罩在一片濛濛春雨中,而渭城的那个客舍,正在饯别,客舍外的青青杨柳见证了朋友之间的难分难舍。
离别之地的春色清新,离别之后呢,西出阳关就是“春风不度”的荒凉了。
三、四句的“再尽一杯”的规劝,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离别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不舍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宴席进行了多久,酿满别情的酒喝过几巡,殷勤告别的话重复过多少次,我们可想而知,但离别的时刻终究要到来,再喝一杯吧,这一杯酒让惜别之情达到了顶点。
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赏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诗题的意思
《送元二使安西》题目的意思是王维送别名为元二的朋友去西北边疆的意思。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诗的原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渭城清晨的细雨打湿了路边尘土,客舍边的杨柳愈发显得翠绿清新。
劝君再饮下这杯离别的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再难遇到故人。
后来有人根据这首诗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其送行之地是渭城。
诗人送友人元二远赴安西都护府,从长安一带送到渭城客舍,到了最后分手之地,作这首七绝送别。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注释、原文及赏析原文: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注释: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浥(yì):润湿。
客舍:旅馆。
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赏析: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以行第相称,以表亲切和敬重。
元二是奉命出使,出使地点是安西,今新疆库车一带,唐朝在那里设有安西都护府。
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
渭城,是秦朝都城咸阳的故址,汉武帝元鼎三年改名渭城,是唐时送人赴西域的必经之地,位于长安西北,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早晨一场濛濛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
“浥”,湿润之意,朝雨不大不小,恰到好处,足见“浥”字准确生动。
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
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舍,瓦楞青青,路边柳色,新新如洗。
诗人以景衬情,为送别创造了抒情的氛围,富于柔情之美,好象朝雨有意为客洒扫拂尘似的,显得朝雨是那么多情,然景愈有情,愈加深不忍相别的感情。
“柳”既是写景补足朝雨,点明季节,又暗寓“留”之意,“柳”与“留”谐音双关,唐人离别常折柳相赠,这是当时习俗。
唐诗中折柳赠别的诗句很多,如李白“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劳劳亭》),刘禹锡“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杨柳枝》)等等。
诗人通过一、二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句由写景转入送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文解释】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可能再也碰不到认识的人了。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
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
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送元二使安西》的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
下面是关于《送元,使安西》古诗鉴赏的内容,欢迎阅读!《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温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译文: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情感分析这是一首久负盛名的送别诗,在当时即谱入乐府,作为送别曲广为传唱。
或称之为《渭城曲》,或称之为《阳关曲》(《阳关三叠》)这首诗是作者为一位姓元的朋友出使安西而作。
安西,时为西域诸国总称,因唐代设安西都护府,故称。
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城,即现在的新疆**。
当时,自长安赴西域,必经渭城,出阳关或玉门关。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处渭河北岸,在长安附近。
阳关,故址在敦煌县西南因在玉门关之南,故称阳关。
小诗自写景始,以抒情终。
前两句状眼前之景,绘形绘色,如同戏剧舞台上的布景:渭城早春的清晨,蒙蒙细雨拂温轻尘,雨过天晴,驿道微湿,客舍杨柳青青。
这里的“温”字,十分传神。
混,本为湿**意,在此作使动用法,谓细雨拂尘而使之湿润。
漫漫古驿道,无雨则尘士飞扬,雨大则泥泞难行。
而今朝,虽有雨而细小,拂轻尘而不扬,好似天从人愿,特地安置了一个清洁明快的环境。
好友出使西域,本为壮举,此番送行,非籍然销魂之别,故诗人笔下的“"景物亦非阴沉忧郁之状。
然而,西域毕竟尚为荒漠孤寂之地,好友离别在即,势难挽留。
所以,在明快的画面中,读者总感到有几丝早春雨后的凉意。
这种特定的环境气氛,为后两句抒情确定了基调。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字,恰当确切,内涵丰富。
它暗示朋友对饮已三巡数盏,此前的频频举杯、殷勤话别尽在无字处包涵。
诗人选取饯行之酒将阑的场面以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入诗,自然妥贴,意蕴深长,可谓化俗为雅小诗从景入情,情景交融。
送元二使安西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注释: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渭城:即秦代咸阳古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湿。
客舍:旅店。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佳作。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及翻译【原文】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洗净尘埃,客舍青翠柳色崭新。
劝你再喝一杯美酒,西去阳关没了朋友。
【正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沉寓意而被广泛传颂。
这首诗表达了人生的离别和孤独之感,同时也映射出边塞的荣辱与风景的变幻。
下面将为大家带来《送元二使安西》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的第一句“渭城朝雨浥轻尘”是作者勉励某使者西行时的开场,渭城常常被朝雨所沐,雨水洗去了尘埃,也隐喻着洗净灵魂的涤荡之力。
而“朝雨浥轻尘”一句则更强调了雨小、轻柔,勉励途中的使者,如朝雨一般洗刷疲倦,重新出发。
接下来的“客舍青青柳色新”则是在诗中描绘出西行路上的客栈,青青的柳色意味着旅途愈发靠近春天,新的绿意迎面而来,也让人联想到人们在此辗转的旅行时所期待的温暖与希望。
而“劝君更尽一杯酒”则是诗人对使者的劝勉,认为即将离别的使者应该再喝一杯酒,以增添壮别之情。
送行之际,一杯酒不仅仅是为了消除一些思乡之苦,更是表达对他的赞美与希望。
最后的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则是对离别的回响。
王之涣以西行的使者为镜,映射出自己和他人的离别之情。
阳关意指边塞,没了故人表达了当时年少的边塞守卫生活的孤独与荒凉,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离别之痛。
《送元二使安西》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塑造出了离别与孤独之情,以及边关风景的荣辱与变幻。
它不仅仅是一首送别的诗,更是通过送别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在时光荏苒与生活琐碎中的不安与彷徨。
然而,诗人在表达孤独离别之时并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以“劝君更尽一杯酒”来勉励,让人们在离别的时刻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虽然边关无故人,但人们可以通过坚强的内心和对未来的希望来面对离别和孤独。
正如诗人所说,“西出阳关无故人”,那就更要勇敢地继续前行,不畏艰险,永远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故事接龙游戏
学生拍手打节拍,教师背诵故事,若有会背的,学生也可跟背。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它具有独特的语言美、韵味美和意境美,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课题,作者。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一幅图画,聆听一段话语,体味一份感情。
齐读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1、师简介诗人背景。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画成就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有一年,他奉皇帝的旨意出使安西守卫边疆。
王维就从长安赶到渭城为他送行,于是就有了这首著名的送别诗。
现在,你能告诉老师题目的意思吗?(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2、师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多音字的读音。
3、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指名读,更正读音。
5、采用多种方式熟读古诗。
三、抓字眼,明诗意。
我们把诗读的字正腔圆了,还要读出感情,这就要求我们理解诗意。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结合课下注释)
1、除了书中课下的注释,你还有哪些词不明白它的意思?提出来解决。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诗意。
(师巡视,重点知道两三个组的学习)
3、交流汇报。
(板书完成:朝雨新柳图临行劝酒语)
四、想意境,悟诗情。
1、从诗中选取的景物感受离别之情。
(1)在王维和元二离别的时刻,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朝雨新柳图。
同学们想象一下,此时此刻,柳枝上悄然滑落的雨滴,你觉得这还是雨吗?
预设:这是王维的泪,是元二的泪,是两人离别的泪水。
仿佛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流泪。
(2)那么诗人为什么写柳呢?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
(3)一个“柳”字你能读懂王维的心吗?这仅仅是在写景吗?读出景中的情。
学生练读,展示,师指导。
(4)多美的景啊,多深的情啊!在这伤别离的时刻,千言万语化作这一杯送别的酒,来,让我们一起端起酒杯对元二说:劝君——(生接读)
2、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1)饮了这杯酒后,元二就要到安西去了。
安西在现在的新疆,元二此去要走3000多公里,穿越大半个中国,中途要跋山涉水,要穿越茫茫的戈壁沙漠,要用多半年的时间才能到达。
而那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2)出示两组词语对比,学生选择。
春雨绵绵黄沙满天
生机勃勃满目荒凉
甜甜的故乡水举目无亲
浓浓的家乡话乡音不再有
(3)老师引读: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3、角色转换感悟离别之情。
假如此刻你是王维,面对即将离别,此生也许再难相见的朋友,你会说些什么呢?预设:
(1)朋友啊,你这一去我们再也不能一同喝酒吟诗,讨论国事,怎能不让我悲伤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元二离去的第二年,王维就去世了,没想到他们这次离别竟然是一次诀别。
来,把悲伤融入这杯酒,让我们对元二说一声:劝君——)
(2)元二啊,我会记得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我会想念你的。
(出使西域,张骞用了13年,苏武用了15年,元二呢?这杯酒中怎能不盛满了浓浓的思念?引读:劝君——)
(3)朋友啊,此去安西,路途遥远,我祝你一路平安!(是啊,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之外,不有风兼雨。
朋友啊,保重。
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重情感汇成这么一句:劝君——)
4、从这杯盛满了悲伤、思念和祝福的酒中,你悟到了什么样的情?(板书:依依惜别情)
5、总结学法:想意境,悟诗情。
6、练读,指名读,指导朗读。
五、激情背诵。
这首诗写出了每一个送别人的心情,后来它被谱上曲子,作为送别曲广为传唱。
因为每次唱的时候,都将这首诗唱三遍,所以它又叫《阳关三叠》。
同学们快点把它别背诵下来吧。
六、拓展诗句。
在古时候,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便,送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
送别的人不同,景不同,可是那份依依惜别之情却是相同的。
出示送别诗句,学生读,积累。
七、作业布置。
背诵古诗,收集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