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别让你的一时冲动成为抱憾终身
- 格式:doc
- 大小:315.50 KB
- 文档页数:3
“棍棒之下出孝子”应当是这样的棍棒之下出孝子应当是这样的为人父母,是否称职,是否成功,在教育孩子这一条上,就能非常直观的展现出。
因为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作用于孩子一生。
说实话,对很多家长说,教育孩子,真的是相当难的一件事。
现在的家长每天过得累啊,白天要上班,晚上要做饭,甚至还要辅导孩子写作业到半夜12点,还要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照顾的可能还不止一个孩子,相信这是不少家长的心里话。
过于宠爱孩子,又怕被人说成溺爱;严苛一点的教育,又怕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跟自己沟通,被人说虐待。
但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尤其是即将步入青春期10多岁的孩子,在没有想到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很多父母不得已选择了严打和严骂,进而还有语言性的侮辱。
这种方式不得不承认,应用简单、见效快,能快速地让孩子屈服于你的权威之下。
这种方式相当于在家庭教育中下了一剂猛药,见效虽快,但却后患无穷。
但是某些家长自持棍棒之下出孝子这道免死金牌,作为可以随时打骂孩子的资本,不管孩子是否真的有犯错误,还是孩子在正常的生长和发育阶段所表现出的焦虑、孤僻、寻求独立和尊重,统统视为孩子的叛逆和不孝,棍棒随之而。
本是古人流传的一句育儿经典,现在却被某些家长断取义。
而棍棒之下出孝子,这还真的跟古代教育的实际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强调一点,是古代。
经过小编对资料的查询,发现棍棒之下出孝子于两个典故。
第一个典故,跟法家学派的创始人--韩非子有关,这句话一定意义上取自于韩非子的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古人呢,为了读起方便,不那么绕口,易于理解,就对前半句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引申为我们现在的棍棒之下出孝子,而原句中的这个慈,也并非是慈祥,而是溺爱、宠溺的意思。
韩非子为何会提出这种理论呢?这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所决定的,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时期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建国初期,迫切需要一种严格控制人民思想和行为意识的学说,达到思想统一的目的。
回忆小时候,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有挨打的经历。
因为中国有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
很多名人也是被打出来的,被称作“百年出一人”的天才、世界“钢琴王子”的郎朗,他父亲郎国任曾经回忆:“平时,郎朗到点就得赶回家练琴。
此次学校成立了合唱团,让郎朗伴奏。
郎朗回家迟到了两小时。
郎国任一把拽住回家的儿子,揍了起来。
越打火气越旺,他拿出一包药放到儿子面前,恶狠狠地说:你弹不好琴,别活了,你死了吧!要么跳楼,要么吃药,你选一样吧!郎朗眼里充满了委屈和绝望:我为什么要死?我没有错!这个9岁的孩子把药片朝墙上狠狠摔去,用头朝父亲撞去。
” 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他的儿子傅聪现在也是一位国际级的钢琴大师。
傅聪幼年也是被父亲逼迫着学习钢琴,傅雷对儿子的管教非常严厉,他在楼上翻译作品,孩子在楼下练琴,中间稍有停顿,他下来抓着儿子的头就往墙上撞。
万幸的是,这两个被打出来的孩子成才了,可是被打成才的比例究竟有多高呢?现今的教育强调按孩子身心发展自然规律培养孩子,不能用暴力的手段,那样会对孩子心理产生影响,但是很多人又说,那是外国人的一套,不适合中国人,老祖宗的家训,千百年流传,是适合中国社会的中国孩子的。
究竟是打还是不打,究竟棍棒底下能出孝子吗?作为家长,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过犹不及”不能单一地说哪中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对孩子要不要进行棍棒教育?当然是要的,但是必须要刚柔并济,一番棍棒之后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她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必须接受惩罚,现在妈妈不惩罚你,以后走上社会,会受到更大的惩罚。
孩子必须明白的是,父母的棍棒是爱的表现,不仅仅是通过暴力让他屈服。
陶陶4岁半了,我打过2次,一次是为了纠正她的一个毛病:无论跟谁生气,都会摔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很伤心很绝望的样子。
跟她说了很多次都不能改正。
那次是跟爸爸赌气,摔了我带她在苏州买的一个陀螺,非常痛苦绝望的样子,我是又心疼又生气,打了她几巴掌。
然后,把她抱在怀里,问她,跟爸爸生气摔了自己最爱的东西是不是就开心了?她回答是不是;我就问不开心为什么还摔呢?她沉默;我又问,你跟爸爸生气,你觉得是自己不对还是爸爸不对?她说是爸爸错了。
棍棒底下出孝子作文500字左右
哎呀,你知道吗?在我们老家,老人们常说“棍棒底下出孝子”。
听上去挺吓人的吧?但其实就是老一辈人教育子女的一种方式。
想想看,现在城市里的小孩儿,哪个不是被宠得跟啥似的?但
在我们村里,那时候可不一样。
你犯了错,就得挨几下,长点记性。
不过,说实话,那时候虽然挨了打,但心里还是明白,那是为了我好。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社会变了,教育方式也跟着变了。
但是啊,有些家庭还是延续着老传统。
不是真的打孩子,但那种严厉劲儿,
还是让人挺有压力的。
家长们也是操碎了心,希望孩子能成才。
说到这“棍棒底下出孝子”,我也得想想。
是不是真的得靠打
才能教出好孩子呢?现在讲究的是沟通、理解,可有时候,我就觉
得啊,有时候还是得有点儿“硬”手段,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什
么是错。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们都长大成人了。
那些小时候挨过的
打,现在回想起来,都成了成长的烙印。
所以啊,教育这事儿,真是得因人而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才行。
辩论赛——棍棒底下出孝子(精华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心理学家指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滥用体罚会给孩子造成诸多心理问题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需要:首先就是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而不是父母的责怪和打骂;第二点,被他人接受,被他人尊重;第三点,得到别人的赞赏;第四点,在家里有地位,而滥用体罚会破坏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亲经常打女儿,会造成女儿缺乏自尊、自爱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现早恋,还会使女儿数学成绩差;父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逆反心理,不愿服从社会规范,或者退缩、幼稚,缺少男子气;母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等。
也就是说,打孩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
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效果“滥用体罚会破坏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情。
”专家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种尊重平等和谐支持的关系。
一旦滥用体罚,既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
”专家特别指出,体罚不但使孩子不再愿意与父母亲近,而且打多了,只会使父母子女之间在感情上产生隔阂,严重的甚至会对抗、对骂、对打。
专家认为,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的效果。
体罚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如果滥用,父母动辄就是几板子或几巴掌。
打孩子打惯了,习以为常了,孩子对打也就没有了惧怕。
孩子一旦对打失去了惧怕。
“打”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也就丧失了它的威慑力。
滥用体罚不能真正让孩子明辨是非国外有专家分析了自1938年以来体罚孩子的众多后果,跟踪分析了打屁股对孩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她认为:通过打孩子屁股,你可以让孩子暂时听话,但问题是,孩子心里并不特别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你应该让孩子从内心里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如果我怎么怎么了,妈妈就会打屁股”,否则,一旦家长不在身边,不存在打屁股的威胁了,孩子们就不会有分辨是非的主动性了。
滥用体罚还会使孩子学习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家贫出孝子辩论词
1、严父出孝子,这是我国古时流传下来的真谛,可以这么说,严是爱溺是害,往往严格的家庭子女都有出息且孝敬父母的多,而溺爱的子女多没出息而且容易在社会上惹事端,大多也不会孝敬父母。
有关严父出孝子的名言: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过度溺爱的孩子难成材。
2、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只是一个比方,寓意为父母要严格管教孩子,教他正确的做人观,让他懂得分辨是非好坏。
我认为慈母严父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解释,而并非真的要用棍棒来教子,毕竟暴力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而所谓的不打不成器是指在某些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极端措施,毕竟有些时候只有让人受到巨大的困难后才会吸取教训,并不是说毫无观念的打孩子。
3、虽然现在一些教育家说不提倡棍棒教育,但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棍棒教育并不是说像一天三餐饭一样,老是打孩子,应以说服教育为主,多和孩子讲道理,以理服人。
不过在孩子犯了重大错误的时候,应该给于一定的惩戒,让孩子记住,同样的错误不可再犯因为小孩的记性好,但对于所犯的错误却是忘性大,但事后也要和他讲道理,让他知道错在哪里了!
4、越不孝顺的子女父母越是从小就宠爱有加,孝顺的孩子从孩提时代父母就对其较为严厉。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现在心理学角度来看,父母宠爱孩子,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就是家中的老大,父母不仅要对他们言听计从,还要柔顺地巴结、恭维和讨好他们。
这样久而久之,从襁褓到成人,历经十几个风霜雪雨,这种习惯、思维和观念就会逐渐在子女的心中定型。
长大乃至成家立业后他们会照样对父母颐指气使,不仅从未树立起孝敬回馈父母之心,而且掠夺搜刮父母之心更盛。
对孩子,严格一点好,还是宽容一点好?这是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会遇到的一个困惑。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主持的“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发现: 父母对孩子过于严管,是很多孩子步入歧途的最重要原因。
这与我们的固有看法不一样,我们往往会认为: 步入歧途的孩子当中,父母对他们放纵不管的,肯定要远远多于过于严管的。
那么,您觉得到底是棍棒之下出孝子呢?还是应该理性宽容的管孩子呢? @bauy:我不赞成打孩子,更不赞成“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
个人觉得教育孩子关键是引导,孩子是一张白纸,就看我们怎么画。
虽然脾气性格也有天生的因素,但是因势利导、因人而异的教育绝对是行之有效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第一任老师,以身作则、严以律己,给孩子足够的宽容、理解和爱,才能最大限度让孩子身心愉悦的成长。
@barrytt:我原来是坚决反对打孩子的,后来慢慢接受了打小手小屁股的惩罚措施,尽量不让他感到情感上的缺失,尊严的缺失,尽量只停留在惩罚的目的。
@木子__:看事情的严重性,对孩子要理解宽容,但遇到严重问题,或者口头方式总不见效的时候也应该棍棒棍棒,偶尔一次无妨。
@jasonj67:我记得唯一的一次打孩子,是在孩子不到四岁的时候;孩子记事以后,我再也没有动过他一手指。
孩子妈妈很生气时,偶然会打他一巴掌,但我是非常反对的。
还好,妈妈打他,他是不会长久记恨的。
我是坚决奉行慈父严母的观点,如果爸爸打孩子,我觉得将来会出大问题的。
@lucky_gjy:棍棒只是一种后果,玩火被烫了是种后果,打了别的孩子回家被自己父母打更惨也是后果,前者自己体会到痛了,记住了,后者打人很开心是吧,让你也痛就知道不能打人了。
有的行为是不能宽容的,这种就要在苗子里就制止,不然父母宽容,长大了社会不会对你宽容的。
不是大是大非的事,可以先理后兵,给改过的机会。
那么,您怎么看呢?。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正方观点
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正方观点为标题,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一定程度上,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和教育也需要采取一些严厉的手段,才能培养出孝顺的好孩子。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要培养出孝顺的好孩子,必须从小开始就要求他们尊重父母、尊重长辈,明确父母的地位和权威。
如果孩子不听话,经常不听父母的话,那么家长就应该采取一些严格的措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而这些措施可能就包括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
现代社会的竞争异常激烈,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才能让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能需要采取一些比较严厉的方法,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毕竟,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孩子从小就没有经历过一些挫折和失败,那么他们可能更难以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困难。
当然,严厉的教育方式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方法。
父母需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注意方法和程度的把握,避免过度惩罚和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同时,父母也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
我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确实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需要采取一些严格的措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培养出孝顺的好孩子。
但同时,父母也需要注意方法和程度的把握,避免过度惩罚和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棍棒底下真的出孝子吗?——论不合格的父母_人生感悟据媒体报道,四川达州男孩小斯在高考结束后第二天傍晚自杀,在自杀前,他写下2800余字的遗书“控诉”父母。
小斯自杀引发巨大的舆论声音。
在互联网上,有网友认为小斯是白眼狼,辜负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认为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应当感恩父母对自己的严厉;但更多的网友认为他的父母教育方式粗暴,才导致这种悲剧。
不论如何,逝者已逝,骂小斯或他父母,都于事无补。
我们需要从这件事情中思考,为什么这类悲剧性事件会发生?还有多少孩子,因为父母的粗暴教育,有自杀倾向?视孩子为私有物品,很少给予相应的尊重自古以来,我们都信奉的是:“慈母多败儿”“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家贫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仿佛孩子天生就是要挨打,挨训才能有所成。
我们很少提及人文关怀,家长对孩子的爱护。
实际上儒家正统讲:“父慈子孝”,这是一种对等的人伦亲子关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理论逐渐被:“父为子纲”,甚至到达一种:“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状态。
传统观念过分强调孩子是父母的私有产物,所以才会出现很多类似于“我打我的孩子,关你什么事”的理论和做法。
这种不健康的思想曾经在民国文化热潮中受到很多文化大家的强烈抨击,在鲁迅,胡适的带领下这种近乎变态的家庭伦理观念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可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土崩瓦解。
时至今天,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想打就打,想骂就骂,更可悲的是有些孩子甚至成了父母的出气筒,别说人格上的尊重,就连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证。
“吃饭打嗝一个耳光”“考了98分一个耳光”“夹菜姿势不对也是一个耳光”......美其名曰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是我的孩子,我省吃俭用还不都是为了你,所以孩子啊,你理所应当被我打,被我骂,承受我给你的压力。
老实说,我是过来人,我能能理解这份爱,甚至深有体会,但是我真的很不赞同。
难道爱的表现主要就是打打骂骂,说着一些侮辱对方的话,不愿倾听孩子内心的痛苦?父母言行不一致是普遍现象“不要玩手机了,赶紧去做作业?”一般说这种话的家长自己也正在玩手机;“不要玩电脑了,晚上要早点睡哦,宝贝,”说这种话的父母自己也是彻夜的玩电脑;“游戏有什么好玩的?对你的学习没什么帮助”说这种话的父母本身就有可能沉迷于游戏......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很多家长说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本身就没有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至于说言传身教那就更别指望了。
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
父母十大做法毁掉孩子一生
一、永远不要赞美他。
无论他有什么优点,无论这个优点多么优秀。
二、永远否定人而不是批评事情。
孩子一犯错误就“究根”,这不是一件事情错了,而是这个孩子完了,孩子曾犯过的错误全部背诵一遍,并坚定地下结论:将来,男必为盗,女必为娼!
三、永远相信拳头。
棍棒出孝子,而且自己的孩子,打错了也不要紧。
四、永远不改自己的错误。
不但不改,永远不认帐,当场抓住都不认,急了瞪眼。
五、永远不要跟孩子沟通。
孩子懂什么?沟通也没有,我都知道!
六、永远惯着孩子。
要什么给什么,孩子要就是原则,没有别的原则。
七、永远别让孩子劳动。
自己苦了,要让孩子在蜜罐子里长大。
将来这个社会的所有人都要把这个孩子当少爷!
八、永远当着孩子们俩口子吵架。
有什么骂什么,骂不解恨挽袖子上!当然要当着孩子的面,还要让孩子表态支持谁。
九、永远记得给孩子压力。
永远让孩子知道他/她欠父母的,别让孩子松气。
十、永远安排好孩子的一切,别跟孩子商量。
父母还能害孩子么?孩子只管享受和服从就好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棍棒之下出孝子?别让家庭教育过于扭曲
导语:传统教育中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思想根深蒂固,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的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要“教训”一下,在现代家庭教育中暴力是不受推崇的,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棍棒之下出孝子?别让家庭教育过于扭曲
传统教育中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思想根深蒂固,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的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要“教训”一下,在现代家庭教育中暴力是不受推崇的。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家长或是即将成为家长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别把孩子当成伟人来培养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很多家长从小就强加给孩子一个远大的目标,并且逼着孩子去实现。
这也无可厚非,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认为这是在为他好,但是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先生认为:“大多数的中国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出来就是个天才,并且按照天才的方向来培养,要孩子学音乐、学艺术、学绘画,还要孩子语文、数学、英语一门不少都变成所有同学中间最好的。
相对而言,国外的父母更加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很少把孩子当作一个成功人士来培养,他们认为成功不成功其实在于孩子的天资,就让他自然发挥就行了。
我觉得父母要放弃对孩子不合理的期望,只要能够确保孩子的身心健康,即使是在全班最后一名也能依然快乐成长。
”
“我也是家长,孩子是咱们生命的延续,咱们希望孩子要比咱们好一点,其实没有错,问题是你拿捏好或者把握好,对自己的孩子有清晰的判断和把握。
第一个方面是家长们必须有接受再教育的过程。
再教育既有社会机构和像新东方家庭教育中心这样的家庭教育机构,也有
生活常识分享。
“棍棒底下出孝子”,别让你的一时冲动成为抱憾终身
“拒绝溺爱孩子”,相信这是很多年轻父母都想表达的一种育儿理念,在这种观念下,涌现了一批虎爸虎妈,但是这样的棍棒教育真的管用吗?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你又是否考虑过?
有人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他就会认定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
中国流传着许多古话,像“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等,无一不是说孩子的教育离不开一个打字。
其实这样的打骂教育对孩子来说百害而无一利。
你知道“棍棒教育”所带来的危害吗
1.与父母产生隔阂
父母其实大可不必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性而打骂孩子,这样孩子只会畏惧父母,疏远了你们之间的亲情。
大多数童年有过被父母打骂的孩子等长大后多多少少是会和父母有隔阂的,因为他们对于那段记忆总是忘不了,甚至会有阴影。
当一些家长抱怨孩子长大不联系家里的时候,其实身为家长的我们更应该反思,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2.暴力倾向
打骂孩子可能会令孩子产生“打自己所爱之人是对的”的这种错误认知。
这种认知会对孩子未来的亲密关系造成潜在影响,并且会增大孩子成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或施暴者的可能性。
这样的错误认知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他会觉得这样做就是正确的,是自己爱他人的表现。
3.自尊心受损
叛逆期的孩子其实已经开始有独立的人格了,正在建立自我形象和自尊意识,而最亲近的父母对自己的打骂可能会令孩子产生被遗弃感。
这样的后果是导致孩子容易焦虑和恐惧,挨过打的孩子普遍都更为胆小,也更容易受到惊吓。
4.说谎
因为害怕父母对自己打骂,很多孩子都会学会撒谎,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被打,出于保护自己的心理很可能会违心的认错,长期以往会养成爱说谎的坏习惯。
作为家长,你应该这样教育孩子!
1.多沟通
在你向孩子伸出棍棒打骂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其实可以坐下来和孩子好好的聊一下,问问他整个事情是怎样的?听听他的解释,说说你的建议,和孩子以一个平等的身份去交流。
这样孩子会更愿意接受你的建议并改正自己错误的行为。
很多时候作为父母要多想想自己是否是个会和孩子沟通的好父母,而不是一两句不对,火气上来,冲上就暴打孩子。
2.换位思考
在我们准备骂孩子,准备动手打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想一想,是不是因为我们小时候一犯错,我们的父母也是拉起我们一顿打?
那时候,我们被打的心服口服吗?还是会叛逆的更厉害?那么,今天,我们为人父母,为什么又要做一样的事情呢?
心平气和的和孩子沟通,再听听他们的想法。
从沟通上去解决事情。
3.盛怒下不管教孩子
有时候作为父母会对孩子进行棍棒教育,其实是你自己那时那刻就不够理智冷静。
不能因为自己工作和生活上的不愉快就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有可能孩子是做错了一件事,可是也不至于去发那么大的脾气,首先反思一下自己,再去教育孩子。
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棍棒教育”并不能真正解决孩子犯错的问题,甚至极端棍棒下的教育,很可能给孩子心里留下一生难以磨灭的阴影。
采用正确的管教方法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给孩子的除了爱和认同,陪伴和理解也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