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棍棒底下出孝子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棍棒教育辩论会作文“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古老的教育理念就像一颗长满刺的仙人掌,在今天的教育大花园里,依旧引发着激烈的争论。
今天的辩论会,那可真是一场唇枪舌战的好戏,正反双方就像两个武林门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正方先声夺人,摆出一副严师出高徒的架势。
他们觉得棍棒教育就像修剪树枝,孩子就像是小树苗,要是长歪了,就得用棍棒这种强硬的手段给纠正过来。
正方代表瞪大了眼睛,激动地说:“你们看看,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要是不用点厉害的手段,他能听话吗?打几下,他就知道什么是错的,以后就不敢再犯了。
就像我小时候,我老爸拿着扫帚追着我跑,就因为我偷偷拿了邻居家的苹果。
那次被揍了之后,我再也不敢随便拿别人东西了,这就是棍棒教育的效果。
”这时候,反方的小伙伴们可就坐不住了。
反方辩手像一只机灵的小狐狸,反驳道:“你这可就不对了。
你说的那是暴力,不是教育。
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搞棍棒教育。
孩子又不是沙袋,想打就打。
打孩子只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和怨恨,说不定还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呢。
”反方代表还举例说:“我邻居家的小孩,本来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就因为他爸妈老是打他,现在变得特别胆小,见到人都不敢说话,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这就是棍棒教育的恶果啊。
”正方听了有点着急,连忙争辩:“你们可别把棍棒教育说得那么可怕。
我们说的棍棒教育也不是毫无节制地打孩子。
这就好比给马套缰绳,适当的约束才能让马跑得更稳更远。
而且有时候,孩子根本就不懂道理,你跟他讲道理就像对牛弹琴,打两下他就长记性了。
”反方可不会被这种说辞轻易说服,立马回击:“那是你们没有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就像种花朵,需要耐心和爱心。
你得用心去了解孩子为什么犯错,引导他走向正确的方向,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用棍棒解决问题。
你们以为打孩子能让孩子听话,其实孩子只是因为害怕而暂时屈服,内心根本不服气。
”这时候,正方又抛出一个观点:“那有些孩子就是特别调皮,你不给他来点狠的,他就无法无天了。
辩论赛——棍棒底下出孝子(精华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心理学家指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滥用体罚会给孩子造成诸多心理问题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需要:首先就是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而不是父母的责怪和打骂;第二点,被他人接受,被他人尊重;第三点,得到别人的赞赏;第四点,在家里有地位,而滥用体罚会破坏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亲经常打女儿,会造成女儿缺乏自尊、自爱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现早恋,还会使女儿数学成绩差;父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逆反心理,不愿服从社会规范,或者退缩、幼稚,缺少男子气;母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等。
也就是说,打孩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
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效果“滥用体罚会破坏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情。
”专家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种尊重平等和谐支持的关系。
一旦滥用体罚,既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
”专家特别指出,体罚不但使孩子不再愿意与父母亲近,而且打多了,只会使父母子女之间在感情上产生隔阂,严重的甚至会对抗、对骂、对打。
专家认为,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的效果。
体罚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如果滥用,父母动辄就是几板子或几巴掌。
打孩子打惯了,习以为常了,孩子对打也就没有了惧怕。
孩子一旦对打失去了惧怕。
“打”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也就丧失了它的威慑力。
滥用体罚不能真正让孩子明辨是非国外有专家分析了自1938年以来体罚孩子的众多后果,跟踪分析了打屁股对孩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她认为:通过打孩子屁股,你可以让孩子暂时听话,但问题是,孩子心里并不特别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你应该让孩子从内心里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如果我怎么怎么了,妈妈就会打屁股”,否则,一旦家长不在身边,不存在打屁股的威胁了,孩子们就不会有分辨是非的主动性了。
滥用体罚还会使孩子学习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关于如何看待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即席演讲
100字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xxx班的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如何看待棍棒底下出孝子》.
体罚这个话题大约在十年前被拿出来狠狠批判,那会正值风口浪尖,不少学生对曾经体罚过他们的老师发出了冷冷一声嘲笑,不少熊孩子打着不许体罚的幌子气的家长拿着棍棒无可奈何。
"棍棒底下出孝子"有其合理性
我们常说古人有大智慧,但这也仅适用于古训中的精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育思想与"棍棒底下出孝子""可是不同,但要说它是糟粕也不完全对,它也有它的合理性。
就好像你看到一个小孩子要摸电门,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大喝一声再加拍掉他的手,而不是温柔劝导,棍棒下出孝子也如此。
对于小孩子来说,你讲的很多道理他根本听不懂,而疼痛是他童年时期最直观最深刻的记忆,他知道不能撒谎,不是因为他听进去了你关于社会关于人性的高谈阔论,而是因为撒谎会被罚站;他知道不能随便动别人的东西,也不是因为你说了关于隐私的问题戳中他心窝,而是因为随便动别人东西会被骂会被打会挨饿。
尽管我们不愿承认,尽管我们一直在为小孩子的理解能力、自律能力辩解,但事实就是这样。
观察一下你身边的孩子就会知道,多数都是
在童年时期被家长严加苛责过、体罚过,才会有如今的听话懂事和彬彬有礼。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正方观点
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正方观点为标题,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一定程度上,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和教育也需要采取一些严厉的手段,才能培养出孝顺的好孩子。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要培养出孝顺的好孩子,必须从小开始就要求他们尊重父母、尊重长辈,明确父母的地位和权威。
如果孩子不听话,经常不听父母的话,那么家长就应该采取一些严格的措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而这些措施可能就包括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
现代社会的竞争异常激烈,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才能让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能需要采取一些比较严厉的方法,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毕竟,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孩子从小就没有经历过一些挫折和失败,那么他们可能更难以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困难。
当然,严厉的教育方式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方法。
父母需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注意方法和程度的把握,避免过度惩罚和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同时,父母也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
我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确实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需要采取一些严格的措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培养出孝顺的好孩子。
但同时,父母也需要注意方法和程度的把握,避免过度惩罚和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关于棍棒教育的辩论稿关于棍棒教育,这可是个挺有争议的事儿呢。
有些人觉得棍棒教育好得很。
就好比种树,小树苗要是长歪了,就得拿个棍子把它撑直了,或者给它来一下子,让它长正了方向。
他们觉得孩子要是犯错了,不打不骂怎么能长记性呢?就像老话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
在他们眼里,孩子就像一群小绵羊,要是没有牧羊人手里的鞭子,那还不得乱了套?他们会说,你看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要啥有啥,没挨过一下打,结果变得任性、自私又没规矩。
这就像是没有园丁修剪的花草,长得乱七八糟的。
可咱得好好琢磨琢磨这事儿。
孩子可不是那些没有感情的小树苗或者小绵羊啊。
孩子是有血有肉、有自己想法的小宝贝儿。
我就见过一个例子,有个小男孩,特别调皮,他爸妈信奉棍棒教育,只要他一犯错,就是一顿打。
这小男孩呢,刚开始犯错还会害怕,可后来呢,越打他越皮实,就像一个皮球,越拍弹得越高。
他心里想的是,反正我爸妈就是会打我,那我就破罐子破摔呗。
这就好像是一块好铁,你老是用锤子乱砸,最后只能砸出一块破铜烂铁,而不是一件精美的器具。
咱再从孩子的内心世界看看。
孩子犯错的时候,他其实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引导,而不是一顿棍棒伺候。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黑暗里迷了路,你上来就揍他一顿,他能找到路吗?当然不能。
他需要的是你给他点亮一盏灯,告诉他正确的方向。
孩子也是一样的,他可能因为不懂事做了错事,你应该耐心地告诉他为什么错了,以后该怎么做,这才是正道。
要是上来就打,孩子心里得多委屈啊。
他可能满心都是恐惧和怨恨,哪里还能听得进去你讲的道理呢?还有啊,棍棒教育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自尊心就像娇嫩的花朵一样,需要精心呵护。
你要是用棍棒去打击,就像是一阵狂风暴雨把花朵给摧残了。
一个自尊心受伤的孩子,可能会变得自卑、胆小,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这可不是咱们想要看到的结果啊。
咱养孩子是为了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一个有自信、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可不是要把他打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
而且,现在都啥时代了,还搞棍棒教育。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家教的根本理念。
传统的家教观念认为,通过棍棒的威慑力,培养孩子遵循父母以及传统伦理道德的能力,从小就让孩子知道要尊敬长辈、守护家庭、爱护弟兄、重视学习,从而养成德行高尚、有孝心的人,这才是传统人们眼里的好孩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意味着要在棍棒的威慑力下,形成孩子的尊敬长辈的习惯。
比如要求小孩子在大人面前说话要客气、礼貌,这一定要做到;对长辈要办事尽责,不可以给他们添麻烦,看见长辈有事要做,应积极主动去帮忙;对长辈说话要谆谆教诲、礼貌有礼,不可以无礼无礼或者随便吐槽,等等。
总之,尊敬长辈是孩子孝顺父母的根本。
棍棒底下出孝子,意味着要在棍棒的威慑力下,形成孩子的守护家庭的意识。
家教要求孩子保护家庭的和谐环境,不可以说话粗鲁,也不可以独自追求,而要听从父母的教导,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维护家庭的和谐和家庭形象。
此外,棍棒底下出孝子,意味着要在棍棒的威慑力下,形成孩子的爱护弟兄的习惯。
父母要教导孩子要和弟兄哥嫂姐友好相处,不可以因小事吵架,多体谅他人的感受,避免恶劣话语,多积极表现出爱心。
另外,棍棒底下出孝子,意味着要在棍棒的威慑力下,形成孩子的重视学习的习惯。
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不可以轻忽学习,要做到用心读书、认真思考,多多阅读、多多提问,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从而养成品学兼优的好习惯。
总之,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旨在通过棍棒的威慑力,使孩子养成尊敬长辈、守护家庭、爱护弟兄、重视学习的习惯,从小培养孩子的孝心和谦让意识,这才是传统人们眼里的好孩子。
严父出孝子辩论正反方基本观点正方:1、严父出孝子,这是我国古时流传下来的真谛,可以这么说,严是爱溺是害,往往严格的家庭子女都有出息且孝敬父母的多,而溺爱的子女多没出息而且容易在社会上惹事端,大多也不会孝敬父母。
有关严父出孝子的名言: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过度溺爱的孩子难成材。
2、“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只是一个比方,寓意为父母要严格管教孩子,教他正确的做人观,让他懂得分辨是非好坏。
我认为慈母严父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解释,而并非真的要用棍棒来教子,毕竟暴力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而所谓的“不打不成器”是指在某些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极端措施,毕竟有些时候只有让人受到巨大的困难后才会吸取教训,并不是说毫无观念的打孩子。
3、虽然现在一些教育家说不提倡棍棒教育,但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棍棒教育并不是说像一天三餐饭一样,老是打孩子,应以说服教育为主,多和孩子讲道理,以理服人。
不过在孩子犯了重大错误的时候,应该给于一定的惩戒,让孩子记住,同样的错误不可再犯因为小孩的记性好,但对于所犯的错误却是忘性大,但事后也要和他讲道理,让他知道错在哪里了!4、越不孝顺的子女父母越是从小就宠爱有加,孝顺的孩子从孩提时代父母就对其较为严厉。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现在心理学角度来看,父母宠爱孩子,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就是家中的老大,父母不仅要对他们言听计从,还要柔顺地巴结、恭维和讨好他们。
这样久而久之,从襁褓到成人,历经十几个风霜雪雨,这种习惯、思维和观念就会逐渐在子女的心中定型。
长大乃至成家立业后他们会照样对父母颐指气使,不仅从未树立起孝敬回馈父母之心,而且掠夺搜刮父母之心更盛。
为何如此?皆因随着年龄日增,欲望的胃口也会越来越大,自己无力尽情满足的情况下,早就习惯于依赖父母的子女对父母的要求也就不断增加。
父母不仅不能获得晚景安详,还会变本加厉永无止境地贴补早已长大的孩子,稍一不顺就会惹来子女的呵斥或打骂。
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溺爱结恶果”!这样的孩子不孝根子是否在父母身上?事实正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造就了子女的不孝啊!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厉的父母调教出来的孩子大都是孝顺的。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正方观点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棍棒底下出孝子》。
嘿,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有趣的话题——棍棒底下出孝子。
辩论赛-棍棒底下出孝子正方观点身边的朋友有很多是独生子女,其中又有很多为父母极尽宠爱娇生惯养型的,从小到大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阳”的,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仍然会对父母出言不逊恶语相向的,甚至有的还会拳脚相加上演全武行,说话做事很没有分寸,让人大跌眼镜直皱眉头。
记得前不久乘公交车,偶然听到对面的两位上了年纪的女士在窃窃私语,表情愤慨,于是凝神去听,就听到“***现在看上去真的很老啊,怎么一下子老成这样”“全是被她儿子给气的”“也只有怪她自己,小时候把孩子宠的要上天,到现在把她气得半死不说,还要三天两头去派出所赎他回来”......原来是在议论一个典型的“败家子不孝子”啊。
下了车,我的心情还是很沉重:教育孩子真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我老家在农村,兄妹三个,我排行老二,小的时候兄妹三人均属于被父母散养类型的,上学的时候下雨父母从来没有送过伞,除了给家里打扫卫生得到过老爸老妈两毛钱三毛钱的奖励外,基本上没有什么零花钱,零食更是有限,即使是条件艰苦,仍然没能使父母因此而对我们手下留情,做了错事闯了祸的时候就是我们兄妹三个的“世界末日”,因为妈妈肯定会把我们反锁在家里,用已经准备好的底部光滑抽打有力的鞋子把我们的臀部狠狠的“伺候”一顿,打完以后,做了错事的孩子肯定会坦白交代下定决心痛改前非,没有犯错的孩子则引以为戒再接再厉勇攀高峰。
记得那个时候妈妈的常用成语最多,什么“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了,什么“人没脸,树没皮,百法难治”了,什么“从小看大,三生到老”了,都堪称经典。
还记得那个时候哥哥挨打最多,打的他悄悄地把挨打的次数在习字本上划“正”字,以图将来长大了报仇雪恨,妹妹其次,因为老妹小时候最倔,又喜欢“狡辩”,用我妈的原话说就是“歪嘴骡子卖个驴价钱—净吃嘴上的亏了”,所以也经常挨打,我摄于“挨打”的压力,又因为本性较乖,所以挨打最少。
如今我们兄妹三人均已结婚生子,对待父母一直恭恭敬敬,尤其哥哥,身为长子,一直是我和妹妹学习的榜样,孝顺父母,工作努力,与嫂子相敬如宾,提到小时候要报仇雪恨的事情他就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呵呵,想来,“孝子”都是打出来的!时代在变,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也在改变,很多人已经抛弃了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人们都在想方设法采用更加科学的教育手段教育理念来教育孩子,目的其实只有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似乎已经与现代的家庭格格不入了。
辩论赛-棍棒底下出孝子
正方观点
身边的朋友有很多是独生子女,其中又有很多为父母极尽宠爱娇生惯养型的,从小到大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阳”的,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仍然会对父母出言不逊恶语相向的,甚至有的还会拳脚相加上演全武行,说话做事很没有分寸,让人大跌眼镜直皱眉头。
记得前不久乘公交车,偶然听到对面的两位上了年纪的女士在窃窃私语,表情愤慨,于是凝神去听,就听到“***现在看上去真的很老啊,怎么一下子老成这样”“全是被她儿子给气的”“也只有怪她自己,小时候把孩子宠的要上天,到现在把她气得半死不说,还要三天两头去派出所赎他回来”......原来是在议论一个典型的“败家子不孝子”啊。
下了车,我的心情还是很沉重:教育孩子真是一个严肃的课题!
我老家在农村,兄妹三个,我排行老二,小的时候兄妹三人均属于被父母散养类型的,上学的时候下雨父母从来没有送过伞,除了给家里打扫卫生得到过老爸老妈两毛钱三毛钱的奖励外,基本上没有什么零花钱,零食更是有限,即使是条件艰苦,仍然没能使父母因此而对我们手下留情,做了错事闯了祸的时候就是我们兄妹三个的“世界末日”,因为妈妈肯定会把我们反锁在家里,用已经准备好的底部光滑抽打有力的鞋子把我们的臀部狠狠的“伺候”一顿,打完以后,做了错事的孩子肯定会坦白交代下定决心痛改前非,没有犯错的孩子则引以为戒再接再厉勇攀高峰。
记得那个时候妈妈的常用成语最多,什么“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了,什么“人没脸,树没皮,百法难治”了,什么“从小看大,三生到老”了,都堪称经典。
还记得那个时候哥哥挨打最多,打的他悄悄地把挨打的次数在习字本上划“正”字,以图将来长大了报仇雪恨,妹妹其次,因为老妹小时候最倔,又喜欢“狡辩”,用我妈的原话说就是“歪嘴骡子卖个驴价钱—净吃嘴上的亏了”,所以也经常挨打,我摄于“挨打”的压力,又因为本性较乖,所以挨打最少。
如今我们兄妹三人均已结婚生子,对待父母一直恭恭敬敬,尤其哥哥,身为长子,一直是我和妹妹学习的榜样,孝顺父母,工作努力,与嫂子相敬如宾,提到小时候要报仇雪恨的事情他就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呵呵,想来,“孝子”都是打出来的!
时代在变,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也在改变,很多人已经抛弃了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人们都在想方设法采用更加科学的教育手段教育理念来教育孩子,目的其实只有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似乎已经与现代的家庭格格不入了。
但是,我认为,新的时代,应该赋予“棍棒底下出孝子”以新的意义和内涵:
1、“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是提倡家庭暴力,也和家庭暴力有着截然的不同,
它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为了使孩子纠正错误摆正态度不得已而为之的教育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受教育,有教训,要选对时机,要找准部位,而不是把孩子往死里打;
2、“棍棒底下出孝子”反对父母对孩子一味溺爱,提倡用“文治+武治”来管理孩子,教育孩子,从而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实更体现出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理性。
对孩子不能“家庭暴力”,但是也不能“一味说教”,走出这两个误区,才能更好地关心孩子,爱护孩子,让孩子走上正轨,早日成才。
反方观点
关于棍棒底下出孝子,舜帝似乎是个很好的例子。
舜帝小时候,常被继母虐待,甚至是谋杀,多亏舜帝如有天佑,次次大难不死。
但舜帝对继母却至愚孝,一直到他做了帝王,仍是愚孝至极。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家庭很多孩子,最孝顺的往往是最不被父母待见的,甚至是最受虐待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我们的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大至国家,我们国家数千年来,最高统治者往往是超级虐待者,而超级虐待的结果却往往得到群臣和子民的超级忠心,甚至是被圣化神化。
虐待的结果带来的是忠诚,好像不合逻辑。
小至家庭,我国一向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而事实上,还真是最受虐待的孩子往往最孝顺。
文化因素说来话长,我想说说心理因素。
性格就是关系
我想,在一个家庭,可能有很多因素,导致有些父母会虐待自己的某个孩子。
而受虐待的孩子往往会由此形成对虐待者的复杂心理,可能主要的心理是对虐待者的孝顺。
那么这种性格怎样形成的呢?一个人的性格其实就是关系,尤其是在幼年时形成的与原生家庭的关系,这种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会内化成这个人的性格。
那么受虐待的孩子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是什么呢?是虐待与被虐待的关系。
在这个关系的底层,是抚养者与被抚养者的关系。
对于一个孩子,最大的恐惧来自
于生存,而被抛弃意味着死亡,所以,不论孩子是否受到虐待,他(她)最害怕的不是第一层(虐与被虐)的关系,而是第二层的关系(抚养与被抚养)被解除。
所以,对孩子来说,最糟糕的关系,不是被虐待,而是被忽视被抛弃。
试想:一种关系如果对你来说意味着生命,那么,你一直处在时刻面临失去这种关系的危险中,你会怎样?对,你会更执着这种关系。
小时候,你会以自己的孝顺来拼命维持这种关系。
后来你长大了,但你的心还在童年。
你的心仍是那个恐惧被抛弃的孩子,所以,你仍会无比孝顺。
这就是无数“舜帝”孝顺的性格成因。
可能跟条件反射有关
人都有条件反射,孩子尤其如此。
孩子需要的是被关注被爱,而如果他(她)从小得到关注的方式是被打,那么他(她)会在心底将被关注被爱与被打的痛苦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在他(她)的潜意识中,被打是爱。
所以,就有了打是亲骂是爱的俗语,这还真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被虐待孩子,在人世中学到的第一个爱的模式,就是虐与被虐,这是存在心底的模式,不易被察觉。
被虐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会以这种方式表达他(她)的爱,他(她)会虐待自己的孩子,而且有神圣的理由,就像现在很出名的狼爸鹰爸。
而他(她)为什么会更加孝顺虐待他(她)的人呢?我想由于对被抛弃的恐惧,受虐的孩子会更执着父母爱的表征,就是关注。
而虐者表达关注的方式往往就是虐待。
所以,孩子被虐待的感觉虽然很痛苦,但痛苦中却有一丝甜蜜一丝安全感,正是这种安全感使得受虐的孩子,甚至爱上受虐的感觉(这也许是虐待狂和受虐狂的心理基础)。
心理是逐渐变化的,受虐的孩子正在形成性格的过程中,在他(她)心底,与父母的关系就是依赖和受虐,他(她)会形成这种关系模式,而且是唯一的关系模式,那就是:人生就是虐与被虐,没有其他的关系模式。
这种关系模式会伴随他(她)一生,直到他(她)觉悟的那一天。
被圣化的虐待情结
在这种关系中,受虐者心理上往往会向强者(虐者)认同。
对孩子来说,施虐者几乎强大到无法战胜,就像天一样就像神一样,同时,受虐者往往会羡慕施虐者的强大,强大意味着安全。
受虐者的心理可能偶尔会产生反抗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往往还没实施,就把自己吓了一跳,反抗胜算几乎是零,而且反抗的结果
在孩子心中几乎等于被抛弃等于死。
所以,受虐者不但不敢反抗,但是,总是忍受被虐有很难受,要排解这个难受,唯有心理转化,就是向强者认同,甚至神化圣华美化施虐者。
于是,很多残暴的父母,在人们心中变成了慈母严父。
于是,最受虐者变成了最孝顺的,而且越受虐越孝顺。
在他(她)为人父为人母的时候,又成为理直气壮的施虐者,这真是无聊而又残忍的轮回。
咱们国家,很多家族都在这个轮回里。
咱们的文化却在讴歌这个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