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书六书理论

三书六书理论

三书六书理论
三书六书理论

简析六书理论、三书理论的贡献及局限

通过古代汉语课,我们知道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六书理论和三书理论,下面我就浅谈这两种学术的贡献及局限。

(一)六书理论

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写道:“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虽然《周礼》最早记载“六书”的大致意思,但没做出真正的解释。

而真正提出“六书”这一名称的是东汉的许慎,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中记载“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由此可以看出“六书”这个名称是由许慎最早提出,也一直沿用到今日。另外《说文解字》中的“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

东汉的班固对“六书”的顺序进行了整理,分别是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熟悉六书理论的人对“四体二用”这一学说并不陌生。“四体二用”说是清代学者戴震提出的,这种学说承认“六书”中的象形、指示、会意、形声为字体构造的法则,而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而非“造字之法”。这一学说在学界影响很大,尽管还有争议,但事实上已为大多学者所接受。

1、象形

象形是描摹事物的形状构造字形来体现词义的造字方法,属于独体字。例如:月,草。

2、指示

指示字是一种利用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表示某一概念的造字方法。包括独体指示字和合体指示字。指示字也是独体字。例如:上,下。

3、会意

是合体字,由两个及以上的单字构成,会意字没有表音成分。例如:酒,解。

4、形声

形声字是由形旁与声旁组成,可表音,是合体字。包括左形右声、左声右形、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外形内声、内形外声六种形式。例如:江、功、花、盆、固、问。

5、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故争议较大。

6、假借

假借字是借用已有的字,表示同音而不同义的字。例如:借当毛皮讲的"求"作请求的"求"。

六书理论经过我国历朝历代的学者总结补充及纠正,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成为“六书说”。

那么六书理论有何贡献呢?首先,我国自古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众多,汉字就具备了沟通不同方言的作用,对各民族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六书的构字方式亦对后世学习汉字起了很大的作用。“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对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字方法。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六书”是以小篆为对象分析总结出来的,由于小篆保存了古文字的象形象意性,所以,虽然不少古文字用“六书”涵盖不了,但大部分古文字还可以用“六书”的方法分析。最后,“六书说”抓住汉字“表意”这个根本特征,基本上反映了汉字构造方式的客观实际,对通过字形的分析来理解本义,对把握字义的演变线索,对创造新字,都有重大意义.可以说,“六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古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虽然,六书理论的贡献较大,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六书”是针对小篆字体字体提出来的,所以“六书说”不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它既不能全部解释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释今文字。其次,“六书说”只能够代表最典型汉字,一些例外字或东汉以后才出现的字便无法以此方法分析。例如“孙”字。

(二)三书理论

三书说是新兴的汉字构造理论,许多学者对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唐兰三书说

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批判了六书说,提出了三书说,创立了关于汉字结构的新理论。唐氏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唐兰先生的“三书说”对传统理论是一个冲击,对文字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未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理论不能真正反映汉字的实际;象形、象意的界限不很明确,难以把握,划分意义不大。

二、陈梦家、裘锡圭等人的新三书说

陈梦家先生在1956年出版的《殷墟卜辞综述》的“文字”章里,把汉字分为象形、假借、形声三种类型。

裘锡圭先生在1988年出版的《文字学概要》中,认为陈氏三书说是基本合理的,但应把象形改为表意,假借不应该限制在本无其字的假借范围里,应该把通假也包括进去。

陈梦家、裘锡圭等人的新三书说,总的说来眉目清楚,界限分明,较合逻辑,比六书说简明。但是新三书说跟六书说一样并不能概括全部汉字的结构,还不是有关汉字结构的十分科学而完善的理论。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与唐兰的三书说一样至今还无法取代六书说的地位,现在讲汉字结构的人大多数仍然沿用六书说。

常用字中形声字的理据分析

常用字中形声字的理据分析 摘要: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部分,常用字中超过七成的字是形声字,但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字的形音义都在发生着变化,汉字的结构类型随之发生变化,汉字的构字理据也发生了变化,形声字作为汉字的一份子,其构字理据亦有改变。本文主要从形声字声符和意符两个角度对形声字进行理据分析。 关键词:形声字声符意符理据性 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部分。最初的形声字是在假借字上添加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声符而产生的。形声字由意符和声符构成,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汉字的形音义都由于各种原因在不断变化着。字形上的变化主要是由于隶变和简化这两次重大的变革,以及在书写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讹变;字音主要体现在古音和今音的变化;字义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词义的假借和不断的引申。由于这些变化,一部分形声字的理据弱化,甚至丧失,形声字的范畴发生变化。我们有必要对形声字的理据性进行新的分析。 声符和意符是形声字的左右手,因此我们认为现代汉字中声符和意符都保留功能或部分保留功能的汉字为形声字。一般认为,意符表意,声符表音。不过,部分形声字的声符亦具有表意功能。所以本文着重从形声字声符的表音功能、意符的表意功能、声符的表意功能三个方面来说明现代汉字形声字的理据性,而对于部分理据丧失的形声字,本文将分类说明理据丧失的原因。 关于声符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声符是汉字体系中的表音符号”,有的学者认为“把部首以外的半边一概视作声符、其中包括表音的和不能表音的,还有形式类似声符而实际不是的”总的来说,声符就是形声字中表示形声字读音的部分。常用形声字共有928个声符,包括137个不成字声符和791个成字声符。如果声符能够精确表示字音,那么对于我们辨读汉字就能够带来一定的方便,但声符的声韵调与字音完全相同的汉字在形声字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中国汉字在识读起来往往会出现“秀才只识半边字”的情况。我们将形声字与其声符的语音关系进行比较,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声韵调完全相同;声、韵同,调不同;声、调同,韵不同;韵、调同,声不同;声同,韵、调不同;韵同(近),声、调不同;调同,声、韵不同;声、调、韵都不同。而以声符表音功能的强弱可把声符分为完全表音声符,部分表音声符和不表音声符。其中不表音字符也就是声韵调都不同的形声字占到将近所有形声字的五分之一,比例并不是很大,毋庸置疑,声符的表音功能相对比较强大。 苏培成先生的曾在《现代汉字学纲要》中提到:“真正实用的文字都是有理据的。拼音文字的字母按照一定的规则拼合起来,就能表示出词的读音,这就是它的理据。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是语素文字,它的理据表现为部件和字音、字义间的联系。看到一个汉字,能够从它的部件联想到它的读音和意义。知道它代表的是什么语素,这样的字叫有理据,反之,看到了部件不能引起联想,这样的字就是没有理据。”我认可苏培成先生的观点,汉字语音和语义上的联系我们都称之为理据性。从声符的表音功能看来,无疑,形声字可以从字的构件了解字的读音,形声字是具有理据性的。 从意符的角度分析也是同样的道理。意符,是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具有表意功能。从一个形声字的意符可以联想到字的意义,这说明,形声字是有理据的。 上文提到并非所有声符都具有表音功能,那那些含不具有表音功能的声符的形声字是否就不具有理据性呢?另外,语言的发展变化,尤其是语音的发展变化,致使很多原来声旁与字音相通、相似的读音,变得不通或不相似了,这种变化最明显的结果就是造就了一批形声字表音度的下降。表音功能的衰弱又是否影响形声字的理据性呢?

六书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汉代学者创立“六书”说,对文字学的发展是有巨大功绩的。此后一干多年的汉字研究,大多以《说文》为中心,“六书”为基本理论。过去的文字学者在讲汉字构造的时候,一般都遵循“六书”的说法,把汉字分成象形、指事等六类。“六书说”建立起了汉字构造学权威,在崇经媚古的时代里,研究文字学的人都把“六书”奉为不可违逆的指针。尽管他们对象形、指事等“六书”的理解往往各不相同,却没有一个人敢跳出“六书”的圈子去进行研究。大家写了很多书和文章,对“六书”的一些问题,诸如怎样给“转注”下定义,究竟应该把哪些字归人象形,哪些字归人指事,哪些字归人会意等等争论不休,但又争论不出有意义的结果来。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此举不够明智,白白浪费了很多精力,还影响了对文字学其他领域的研究。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里就曾说过:“。··…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第一,它从来就没有过明确的界说,个人可有个人的说法。其次,每个文字如用六书来分类常常不能断定它应属哪一类。单从这两点说,我们就不能只信仰六书而不去找别的解释了。”‘〕裘锡圭先生评唐先生的话时也说:“这段话也许说得有点过头,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川,」为了完善汉字的结构理论,后代的学者试图突破“六书”理论的框架,作了许多改造“六书”的尝试,其中影响较大的学说有:清代学者戴震的“四体二用说”,1935年唐兰先生提出的“三书说”,1956年陈梦家等人提出的“新三书说”、当代一些学者提出的“平面结构”和“层次结构”以及北师大王宁先生提出的“结构一功能”分析法等等。这些学说的提出说明:虽然“六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给古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但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六书”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第一,“六书”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结果,它既不能全部解释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释今文字。第二,“六书说”不够明确,历代的理解虽说大休相近,但也有不少歧异之处。“六书说”的问题的确不少,汉代学者对汉字构造的研究不可能十全十美。 “六书”理论是历史上汉字创制者与使用者总结出来的汉字形体结构规则,在近两千年的汉语文字学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的价值与功用是不可否认的。同时,也应看到,传统“六书”说是前人提出的一种汉字构形理论,如同历史上任何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一样,不能不受其产生时代客观与主观历史条件的局限,其有得也有失。 后人关于“六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六书”命名与划界是否合理,这实质上涉及“六书”能否涵盖全部汉字,是否与汉字一一对应的问题;二是造字之法与用字之法的讨论,这实质是涉及“六书”是否处于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问题。讨论者的分歧与争议,有的是《说文》本身历史局限造成的,有的则是讨论者认识上的差异所至。 实际上,在运用“六书”对汉字进行形体结构分析时,对于典型的只包含一种造字方法的汉字,可以作对应的分析。而对于蕴含多种造字方法的汉字,如有一种方式为主体,则可按主体归类;如其主体方式不明显,可只作分析说明,不必强行归类。 “六书”的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与后二书分属于不同层面,古代学者却将它们并列在一起。作为具有“重感悟,轻理念”的东方文化传统的我国古代学者来说,将其混同在一起,是不足为怪的(堪称中国古代学术经典的《毛诗序》中也有“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的说法,不仅将作为“诗之体”的“风、雅、颂”与“诗之用”的“赋、比、兴”相提并论,而且交错排列),但却给后来的研究者和使用者造成了不少麻烦,并形成了学术上的分歧。 争论多年的“六书”造字说与“四体两用”说没有本质上的太大的区别。我们不妨称所谓“六书”造字说为反映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包含不同层面的广义造字说,称“四书”造字说为专门说明汉字形体结构的狭义造字说,而戴、段提出“四体两用”说,不失为“快刀斩乱麻”的做法。 由于传统“六书”说存在分类界限不明和涵盖范围缺乏周遍性的争议,特别是难以说明小篆以前的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等)的构型规则,现代学者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汉字构形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如古文字学者提出的“三书说”。 应当指出,“三书说”将“假借(或表音字)”作为一种造字方法,其不属于对汉字进行形体结构分析的狭义造字说,而是反映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广义造字说。“三书说”将“象形”、“指事”、“会意”统称为“象形(或表意字)”,虽然避免了三者之间的纠葛,但对于人们认识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说,不免显得笼统。事实上,人文学科不能完全用科学方法来说明,任何造字理论都难以涵盖整个汉字、乃至一个时代或一种字体的汉字的构形规则。因此,在运用传统“六书”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来分析说明汉字结构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不要囿于历史的成说,不要受古人的局限,更不要陷入无谓的争论,以免白白浪费许多宝贵的精力和时间。其二,要注重语言文字的逻辑性和规则性的探索,尽可能建立汉字构形的理性规则,以便为汉字教学和文字的信息处理服务;同时要承认语言文字约定俗成的性质,承认具象(或形象)思维在语言文字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识语言文字现象的人文特征。其三,要认识文字构形规则的相对性和多元性,不可能一种规则能够无一例外地涵盖所有文字现象,也不要因为存在某些例外而否认规则的客观存在。 汉字是一种最古老而又最具有个性的文字符号。对于它的性质,至今说法不一。明确汉字的性质及其形成原因,才能更好揭示“六书”的真谛。 世界各国所使用的文字多种多样,但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一类是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三书六书理论

简析六书理论、三书理论的贡献及局限 通过古代汉语课,我们知道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六书理论和三书理论,下面我就浅谈这两种学术的贡献及局限。 (一)六书理论 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写道:“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虽然《周礼》最早记载“六书”的大致意思,但没做出真正的解释。 而真正提出“六书”这一名称的是东汉的许慎,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中记载“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由此可以看出“六书”这个名称是由许慎最早提出,也一直沿用到今日。另外《说文解字》中的“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 东汉的班固对“六书”的顺序进行了整理,分别是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熟悉六书理论的人对“四体二用”这一学说并不陌生。“四体二用”说是清代学者戴震提出的,这种学说承认“六书”中的象形、指示、会意、形声为字体构造的法则,而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而非“造字之法”。这一学说在学界影响很大,尽管还有争议,但事实上已为大多学者所接受。 1、象形 象形是描摹事物的形状构造字形来体现词义的造字方法,属于独体字。例如:月,草。 2、指示 指示字是一种利用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表示某一概念的造字方法。包括独体指示字和合体指示字。指示字也是独体字。例如:上,下。 3、会意 是合体字,由两个及以上的单字构成,会意字没有表音成分。例如:酒,解。 4、形声 形声字是由形旁与声旁组成,可表音,是合体字。包括左形右声、左声右形、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外形内声、内形外声六种形式。例如:江、功、花、盆、固、问。 5、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故争议较大。 6、假借 假借字是借用已有的字,表示同音而不同义的字。例如:借当毛皮讲的"求"作请求的"求"。

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

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 导读:本文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汉字的性质 汉字是一种最古老而又最具个性的文字符号。对于它的性质,至今说法不一。明确汉字之性质和揭示“六书”之真谛,可以说是两个相辅相成的问题。 科学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指出,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的声音模写出来。”(《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的这个论断,不仅着眼于文字记录语言的本质特性和文字构形的基本依据,而且也着眼于汉字的整体系统和构形特点。 在记录语词的职能上,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并无根本区别,其区别只在于连接词的纽带是词义还是语音。汉字在表义与表音的相互促进中,一直顽强地坚持固有的表意特点,不断采用新的方式增强其表意功能。这表现在三个方面:1、当汉字所记录的词所指的事物发生了变化,汉字总是及时地调整其字符。如“寺”原从“又”(表主持),后改从“寸”(表法度);“炮”原从“石”,后改从“火”等。2、

汉字中的假借字向形声字转化,成为汉字演变的一种规律。如“辟”转为“避”、“僻”、“嬖”,“因”转为“茵”,“舍”借为舍弃加“手”旁,“须”借为等待加“立”旁,等等。3、从早期形声字的来源看,它们不但不是表音性的产物,而且明显是汉字顽强地维持其表意体系的结果。如“考”为加“老”而成,“祝”为加“示”而成,等等。即使形声字里的声符,有一部分还具有区别词的作用。如“逃”与“迢”,“鹄”与“鹘”,“没”、“漠”与“沫”,等等。由此可见,汉字,包括形声字,是以意符为纲的。 二、《说文》与“六书” 首先必须明确,《说文解字》是处在语文学时代,其起始目的是为了“正字”,即为了正确地认字和写字。《说文叙》就是阐明认字和写字两大问题。不过,由于许慎博学多能,对汉字形体又深思熟虑,全面考察,因而使其成就在客观上突破了原来的目的,以至于引起后来学者浓厚的兴趣,并据此而作进一步的探讨与钻研,把它看成一部文字学的专著。传统文字学称作“小学”,开始也表明其起点是很低的识字教学,只是由于两汉经学今古文斗争中古文经学家的推崇,“小学”才上升为考证和释读儒家经典的津梁,即讲解古代文献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因而有了崇高的地位。 其次,对于“六书”,班固引刘歆称为“造字之本”。所谓“造字”,当有两层含义:一是就汉字的整体系统而言,即把语词转化为文字;二是就汉字的单个形体而言,即单个字形如何体现所记载的语词。许慎所说“作书”当指后者,且云“厥意可得而说”。因此,“六

汉字六书分析

初:会意。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 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婚(形声。字从女,从昏,昏亦声。古时婚字为昏,即女子出嫁要在黄昏时,明月 照路,犹如走着光明幸福之路,是吉祥的;在古代多是夜里娶亲的。昏”意为日落西 方地平线”、暮色” 女”指新娘。女”和昏”联合起来表示新娘像太阳下山回家一样回归自己的家(夫家、妇家)”本义:〈动〉嫁。 莫(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从茻(m eng)。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 的本字。本义:日落时) 走)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而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同本义而,颊毛也。一一东汉许慎《说文》即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走近去吃东西。 阳.形声。从阜,?#91; (y a ng )声。从阜,与山有关。本义:山南水北 节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郡(形声。从邑,君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代的行政区域) 甘(会意兼指事。小篆从口,中间的一横象口中含的食物,能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美的。汉字部首之一,从“甘”的字往往与“甜”、“美味”有关。本义:味美) 斤.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横刃,下为曲柄,象斧斤。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比形声。从二匕,匕亦声。隶定字形已经与甲骨文字形相脱离,不能据甲骨文字形 解释。匕”本义为用匙把食物送入口中”引申义为美味” 比”本义为两种食物同 美”。引申义为等列” 同美”。再引申义为评定优劣次序”。 戒会意。甲骨文的戒”字中间是一把长戈,左右两侧是两只手,合起来像两只 手紧握长戈,以防来敌。金文和小篆把两只手移到戈”下。《说文》曰: 戒,警也。 从人,持戈,以戒不虞。”戒”的本义是防备”、戒备。 高(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 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妇(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帚”,右边是“女”。从女持

会意字解读

会意字大全 有趣的会意字 出:出去一看,山外有山。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 尖:上小下大,形似山尖。休:一人倚树,立足休息。 采:手在树上,采摘东西。林:乔木丛生,成为树林。 众:三人团结,众志成城。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 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灾:室中失火,酿成火灾。 裕:有衣有谷,富裕之家。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掰:用手分物,掰为两截。泪:眼睛流水,泪水汪汪。 功:出工有力,就会成功。歪:不端不正,东倒西歪。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在一起,产生一个具有新意义的字。下面举一些例字,让大家读一读,想一想。 尖,上小下大,形成尖形;尘,细小的土形成尘埃;劣,少出力,偷工造成劣品;夯,大力,打地基、筑堤坝夯土都要用大力气。这些字的字义一想便知,很有道理。 吠,犬叫;咩,羊叫;鸣,鸟叫。用“口”与不同的动物组合,以表示它们的叫声,多么巧妙。 岩,山石;嵩,山高;岐,山的分支;岚,山风、山雾。用“山”与不同的字组合,构成不同意义的字。 仙,山中隐居的人;佃,田中耕作的人;休,靠着树歇息的人;伐,拿斧头砍树的人;戎,扛着武器守卫边疆的人。用“人”与其他字组合,构成字义比较抽象的字。 信,人言,一个人说话要讲诚信,不骗人;诬,巫言,巫婆说的话都是骗人的,怎么能相信呢?这些字都含有做人的道德规范。 最有趣的要推“忐忑”二字了,心上上下下,表示心神不定的意思,正像俗话所说:心里像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的。 有趣的会意字汉字有四种造字方法。一是象形,画出实物的形状,如“人”字和“木”字。二是指事,少数指事字只用符号,如“一”字和“五”字。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上加符号,如“本”字,是在“木”字下边加上符号“-”表示“根”的意思;“刃”字,是在“刀”字上加一个“、”,表示刀“刃”的意思。三是会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指事字合成一个新的意思。四是形声,由“形旁”“声旁”构成。如木材的“材”,“木”是形旁,表示这个字和“木”字有关;“才”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汉字大多数是形声字。会意字比形声字少,但比象形字、指事字多。 会意字十分有趣。比如,“家”字上边的“宀”是屋子,下边的“豕”是猪,古时候人们家中大都养猪,所以就用“宀”下有“豕”表示“家”。“看”字是把手搭在目(眼睛)的上边,向远处望。“明”字由“日”和“月”组成,表示明亮。“好”字本来是“美”的意思,由“女”“子”组成。“男”由“田”“力”组成,表示男人,因为过去男人主要在田里劳动。“休”由“人”“木”组成,一个人靠着树,表示休息。另外,还有“不”“正”组成“歪”字,“小”“土”组成“尘”字,“两”“人”组成“俩”字,等等。 有一些会意字是用相同的字组成的。如林、森、晶、双、多、炎、品。两个“木”组成“林”字,表示树林;三个“木”组成“森”字,表示树多。“从”字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向前走,表示跟从。“晶”由三个“日”组成,和“明”一样,都表示明亮。 从字形上了解会意字的意思,很像猜字谜。下边三个会意字表示什么意思,请你猜一猜:众、仨、苗。

六书说

六书理论 第一节“六书说”的提出及其发展 “六书说”是最早也是传统分析汉字结构类型的理论。 “六书”这个名称,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周礼·地官·保氏篇》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1】但其中对六书只有一个总名称,而没有具体细目。到两汉时期,对此有具体说明,主要有三家。 班固的“六书说”。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2】 郑众的“六书说”。东汉的郑众曾经注解过《周礼》,写成《周礼解诂》一书。该书后来亡轶,但东汉郑玄的《周礼注》保留了郑众《周礼解诂》的一些内容。郑玄注云:“郑司农(按:即郑众)云: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3】 许慎的“六书说”。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4】 以上虽然分成三家,但实际上出自同一个源头。前人考证认为,班固的《六艺略》完全照录西汉末年刘歆的《七略》而来,所以,班固对六书的说明,实际上就是刘歆的认识,班固的六书观也就是刘歆的六书观。又根据记载,刘歆教授的学生中,就有郑兴、贾徽。郑兴把自己从刘歆那里得到的小学知识传授给儿子郑众。贾徽是贾逵的父亲,而许慎就是贾逵的学生。汉朝的学者,很重视学术传承,因此,三家的“六书说”实际只有一个源头,他们对六书性质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班固谈到六书的性质时说“造字之本也”,也是郑众和许慎的共同认识。 三家的“六书说”虽然出自同一个源头,但内部也有差别,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具体名目有出入。班固的六书名称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则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只有象形、转注、假借三书的名称相同,其余三书则各有出入。 第三,比起前两家来,许慎的“六书说”有很大发展。前两家的六书,只有具体名称,没有解释。许慎的六书,不只有具体的名称,还有定义,并在每一书之下举了两个例字。虽然由于认识、字数、押韵的限制,其定义有不严密的地方,但是,在文字学的初创时期,这已经十分难得了。许慎的定义和例字使六书的内

六书详解(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

一、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 (一)、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表意性是汉字最基本的特性。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汉字造字法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这是前人对汉字研究的科学总结。文字学家又研究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方法,假借和转注实为用字方法。在四种造字方法中,形声字的出现表明了汉字由表意性向表音的方向发展,而先于它之前的象形、指事、会意则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下面我就简要地谈谈这三种字的基本特征。 1、象形 象形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出它的轮廓和特征。这种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而成的文字就称象形字。 如:日月目山 象形字的特点很明确,就是许慎所说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至于如何象形,当然是以能使人们一见就知义为目的。因此可以画得简单而达到此目的,也就不需复杂化,这就是年谓的“独体象形”,如以上所举四例。有的事物画得太简单,不能使人一见就知义,如“果”字,如只画一个圆的果形(上面部分),人们也可能当成田地的“田”,而把“田”置于“木”的上面,则表示果实的“果”;如“血”,若只画“ ”,人们也不知道这是水是沙或是血,而把像血滴的“ ”与盛牲血之器“皿”一起画出来,就能使人联想到血。象这类由两种同类或相关事物的实形组合而成的字叫合体象形字。合体象形字所含的二体若分开后,一般有一体不能单独成为具有合体字义或与合体字义有关的字。如“血”字的“ ”不单独成字,另如“果”之“田”,是果实的象形,不单独成字,如果说电它与“田”相似,那也与果实无关。像这类的合体象形字还有“眉”、“瓜”、“石”等。《说文》共收象形字264个。 象形字的产生,是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使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更为密切。并开始成为真正记录语言的工具。 一些具体的事物可以画它的形象,但遇到抽象的概念就难以描绘了,于是人们想出了第二造字方法,那就是“指事”。 2、指事 指事就是指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写一二笔作为符号或别作简单的符号以指明所要说明的事物的一种方法。如“木”字是个象形字,在古代“木”字就是“树”的意思,在它下面加一短横,就成了“本”字,即特指“木”的根本,如果把短横这一符号放在“木”上,就成了“末”字,则表示树梢之所在。把短横放在“木”中间,就成了“朱”,表示在木的中间剖开,里面是红色的木质,所以朱的本义是红心木。又如“刀”字是象形字,若指刀口时如何画呢?这实在是无形可画,于是就在“刀”字的撇上(即刀锋处)加一点,这一点就是指事符号,指明刀口之处,即表示“刃”字。象本、末、刃这类字都是在原有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符号来指明意义的。

浅谈对书法理论的一些认识

书法理论之我见 书法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它不仅要求学书者长期有效的艰苦练习,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学养水平,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除了老辣沉雄的字内功夫给人以美的感受外,书写者通过作品反映出的学识素养也是感染读者重要的因素。因此,中国历代书家都主张“字内功夫字外求”,道出了学习书法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颇发人深思。 书法理论的原初存在形态是泛化的,这不仅表现在观念的多维性方面,也表现在书法的物态化与文字工具性矛盾所导致的理论阐释的融合性方面。也就是说,最初的对书法的论述就未必一定是一个纯粹的课题。或者说,对文字的论述同样为最初的书法理论所包容,书法理论中对造字神话的赞美和对文字书写中政治意义的颂扬都反映了文字与书法的不能分割。混沌模糊、包罗万象是最初理论的一大特征,如果一定要从中分缕出文字的研究或是书法的研究,不但不符合理论的原初状态,而且对书法起源的认识也未必会有多大益处。 从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来看,学习书法理论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学习理论,能够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书法。书法艺术在它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受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各不相同的艺术形态,乃至每一种审美时尚,每一种风格,每一种技法都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时代内涵。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用狭隘的、“道德”的眼光,

凭个人的好恶去任意否定某种风格或简单地肯定某种风格;才能从历史的发展中去正确认识某些书家某些流派的得失功过,从而在追摹临习他们书迹的时候能自觉地扬长避短。 西周时期出现的六书理论构成书法理论的滥觞形态。在西周时期,六书作为“六艺”中的一艺,成为贵族教育的必修学科。“六书”一说最初见之于《周礼》,但只有六书之名,没有具体的内容,后经汉代学者阐释才得以厘清。在过去,我们对六书理论常常偏于从古文字学立场去加以探讨,而很少从书法美学、艺术学立场观照它的价值,因此书法家们大都视它为一种专门之学,甚至有误认为只有专攻篆书者才有必要深究它,而习行草书者则与它基本无关。但事实上,六书理论可以说是最早奠定了中国书法的基本观念与审美立场。 作为中国书法的奠基学说,六书理论从空间结构、审美观念两个方面确立了书法理论的基点。“六书”理论的“象形”“指事”“会意”构成空间结构的三大基本元素,而“转注”、“假借”“形声”虽然在结构形态方面并不完全是“观物取象”的立场,但表现在结构形态方面也还是被视为立足的根基。 第二,学习书法理论可以增加艺术创造的自觉。书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它是中国特有的、以文字造型为载体,以情感抒发为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世界上国家民族可谓多矣,而很多国家,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然而他们的文字却没有发展成中国式的书法艺术,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和中国(汉民族)的思维习惯、民族心理、审美习尚等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们在看待书法艺术本质

六书分析

易,象形。本义:蜥易。 果,象形。甲骨文字形,田象树上结的果实形,在木之上。本义:果子,果实。 牧,会意。甲骨文字形。从牛,从攴( pū),表示手拿棍棒牧牛(羊)。本义:放牧牲畜。街,形声。从行,圭声。“街”,小篆象纵横相交的十字路。本义:四路相通的大道。辩,形声。从言,辡( biǎn)声。本义:辩论,申辩。 朝,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在草中,从月。字象太阳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隐没形。( zhāo)本义:早晨。 亦,指事。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腋”的本字。本义: 人腋窝。 鸣,会意。从口,从鸟。本义:鸟叫。 它,象形。小篆字形。象虫形。本义:虫。 盥,会意。小篆字形,从臼( jiù),舂米用的器具,从水,从皿(表示与器皿有关)。合起来表示:以手承水冲洗而下流于盘(皿)。本义:洗手。 颠,形声。从页( xié),真声。本义:头顶。 朱,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本义:赤心木。 景,形声。从日,京声。本义:日光。 驭,会意。从又,从马。又,手。用手驾御马匹。本义:驾御车马。 北,会意,从二人相背。 监,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往下看(臣,竖目),右边是个器皿。金文又在器皿上加一小横,表示器中有水。古人以水为镜,“监”就是一个人弯着腰,睁大眼睛,从器皿的水中照看自己的面影。本义:监督,察看督促。 皿,象形。小篆字形,象碗、盆之类的食器。本义:器皿。 自,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州,会意。甲骨文字形,两边的曲折线象河流,中间象水中的陆地。“州”是“洲”的本字。小篆字形象两个“川”字相重合。本义:水中的陆地。 伐,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 江,形声。从水,工声。本义:长江的专称。 臭,会意。从犬,从自(鼻)。狗鼻特别灵敏,故从二字会意。( xiù)本义:闻气味。止,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刃,指事,刀刃。 莫,会意,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莫故切。 韦,形声。从舛( chuǎn),舛像两脚相对形。意为违背。囗声。韦是违的初字。本义:违背。 身,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恭,形声。从心共声。 涉,会意。从水步。甲骨文字形。中间是水,两边两只脚,象涉水之形。本义:趟水过河。 沐,形声。从水,木声。本义:洗头发。

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评价和运用-六书说

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评价和运用“六书说” 苏宝荣,李 智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16) 摘 要:要说明的问题有三点:(1)辩证地认识 “六书”定义的内涵与外延,历史地说明传统“六书”理论的得与失;(2)采取更加达观的态度认识“六书”造字说与“四体两用”说的联系与区别;(3)人文学科不能完全用科学方法来说明,正确把握未来汉字构形研究的导向。 关键词:历史辩证的观点;“六书”造字说;“四体两用”说;汉字的人文性中图分类号:~1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87(2005)06!0069!04 以“六书”离析字形,因形以说音、义,是许慎著作《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基本原则。汉代的“六书”理论,是许慎著作《说文》的基础。 “六书”之名虽非许慎独创,然“六书”理论的最后形成却应归功于许氏。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义: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其具体所指,未作说明。 “六书”细目始于汉代刘歆的《七略》。后来班固和郑众也分别列举了六书的条目:班固《汉书?艺文志》:“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以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注《周礼》,以为“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然而,也仅是列举名目,未作说解。 而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则对“六书”理论作了全面的阐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 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扌为,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爱,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并且用他的“六书”理论逐一分析了《说文》所收录的数千个汉字,从而揭示了汉字形体结构的系统性和规则性,建立了汉字的形义体系。此后至今,一千八百余年间,文字学者虽然对许慎“六书”的次第略有调整,对每书具体所指及其分合略有异义,但基本上沿用了许氏的“六书”说。 一、历史地说明传统“六书”理论的得与失, 辩证地认识“六书”定义的内涵与外延 “六书”理论是历史上汉字创制者与使用者总结出来的汉字形体结构规则,在近两千年的汉语文字学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的价值与功用是不可否认的。同时,也应看到,传统“六书”说是前人提出的一种汉字构形理论,如同历史上任何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一样,不能不受其产生时代客观与主观历史条件的局限,其有得也有失。 后人关于“六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六书”命名与划界是否合理,这实质上 !收稿日期:2005!06!19 作者简介:苏宝荣(1945! ),男,文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师范大学校长,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学、辞书学与文字学研究。李智(1979! ),女,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河北师范大学教师,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学与辞书学研究。2005年11月第28卷第6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 ~ebe i N or m al u n ivers it y (Ph iloso p h y and S ocial S ciences e d ition )N ov.2005 """"""""""""""""""""""""""""""""""""""""""""""""""""""""""""" V o l .28N o.6

汉字 六书分析

初:会意。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 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婚(形声。字从女,从昏,昏亦声。古时婚字为昏,即女子出嫁要在黄昏时,明月照路,犹如走着光明幸福之路,是吉祥的;在古代多是夜里娶亲的。“昏”意为“日落西方地平线”、“暮色”。“女”指新娘。“女”和“昏”联合起来表示“新娘像太阳下山回家一样回归自己的家(夫家、妇家)”本义:〈动〉嫁。 莫(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从茻( mǎng)。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的本字。本义:日落时) 走)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而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而,颊毛也。——东汉·许慎《说文》 即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走近去吃东西。 阳.形声。从阜,?#91;(yáng)声。从阜,与山有关。本义:山南水北 节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郡 (形声。从邑,君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代的行政区域) 甘 (会意兼指事。小篆从口,中间的一横象口中含的食物,能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美的。汉字部首之一,从“甘”的字往往与“甜”、“美味”有关。本义:味美) 斤.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横刃,下为曲柄,象斧斤。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比形声。从二匕,匕亦声。隶定字形已经与甲骨文字形相脱离,不能据甲骨文字形解释。“匕”本义为“用匙把食物送入口中”,引申义为“美味”。“比”本义为“两种食物同美”。引申义为“等列”、“同美”。再引申义为“评定优劣次序”。 戒会意。甲骨文的“戒”字中间是一把长戈,左右两侧是两只手,合起来像两只手紧握长戈,以防来敌。金文和小篆把两只手移到“戈”下。《说文》曰:“戒,警也。从人,持戈,以戒不虞。”“戒”的本义是“防备”、戒备。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妇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帚”,右边是“女”。从女持

形声字认知功能浅析

形声字认知功能浅析 杨秋泽王玉新 段玉栽《说文解字注》说:“形声即象声也。其字半主义、半主声。半主义者,取其义而形之;半主声者,取其声而形之。”这是对传统形声说的高度概括。依据这一观点,形声字包括“半主义”的形旁和“半主声”的声旁两个部分。形旁的作用是表意,而声旁的作用是表音。这是一种已经为人们所习以为常的认识,甚至是一种定律。从汉字与语言的关系来立论,这种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但从汉字与认知的关系来看,这种认识又存在着对形声字构造过程及其作用的分析过于简单化的缺憾。因为这种“半主义”“半主声”的形声说,不仅未能对形旁怎样表意作出具体的交代,而且对声旁的作用的认识也有以偏概全的问题。因此,分析形声字仅仅区分出形旁和声旁或仅仅指出形旁“主义”、声旁“主声”是远远不够的。本文拟从汉字与认知关系的角度来谈谈形声字的认知作用及其构造类型,以就教于同行专家。 从汉字与认知关系的角度看,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都具有特定的认知作用。 先说形旁的认知作用。形旁的认知作用主要有两种,一是类化作用,一是区别作用。 众所周知,客观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只有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出发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人们在认知实践中常用汉字偏旁来标识事物

之间的某种联系,如“杨、柳、梧、榆、槐”等字都带“木”字旁,这个“木”字旁表明这些字标识的对象都是同类的,即都属于树木类。这种用来标识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的字符(主要是指形声字的形旁而言)就是我们所说的类化符号。类化符号通过直观的书写标记表现出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使杂乱的认知对象有序化,形成一个个类聚体,并在此基础上使得人们对于事物间联系与区别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这种使认知对象有序化、类聚化的作用就是我们所说的类化作用。 在汉字系统中形声字形旁的认知作用之一就是这种类化作用。 氵—江、河等(都属于河流)/渴、潮、湿等(都与水有关)彳—徒、徙等(都与行走有关) 纟—绳、结等(都与绳索有关) 灬—煮、熟、蒸(都与火有关) 等等。认识形旁的类化作用,对进一步分析汉字的形体构造与形音义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是多方面的,所以,作为类化符号的形旁在表示事物联系方面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表示同类关系,也就是说形旁相同的同一类聚中的所有汉字所标示的事物是同一类属。如: 氵—江、河、渠、沟、汉、济、沂(形旁表水流之属。) 钅—铁、铜、钢、锡、钨(“钅”由“金”而来,形旁表金属之属)

《说文》会意字研究

《说文》会意字研究 【摘要】:本文在继承前人对《说文》会意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通过对会意字研究演进史的全面梳理,论列各家得失,提出我们对会意字的性质、来源以及会意字与“六书”中其他各书的划界原则的看法,最后表明自己确定会意字的标准和定义。2.通过对会意表词和义界表词关系的研究,首次提出“会意字的取象表词要以对词义的义界为中介”的论断,并通过《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与《尔雅》、《说文》义界模式的比较,验证二者之间存在同构关系,从而证明了前述论断。3.揭示意义的承载形式由义界语言向会意文字转化过程中产生的三个新的特点:字素之间的“隐秩序”;释义成分的缺省;部分会意字利用字素空间位置关系辅助表义。4.通过对《说文》所收本义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会意字穷尽性的统计研究,参照系统一功能标准,归纳出各词类的取象—表词模式;同时,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各取象—表词模式形成的原因以及由此显示的汉民族的认知思维特点。5.提出了《说文》会意字研究对促进汉字教学的五点主张。【关键词】:《说文解字》会意字义界取象-表词模式认知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H122 【目录】:论文提要6-7Abstract7-9第一章绪论9-13第二章《说文》会意字概况13-57第一节会意研究小史13-32第二节会意的定义32-40第三节关于会意兼声字40-46第四节其他边缘状态及处理原则46-48第五节会意的性质48-51第六节《说文》会意字的来源51-57第三章会意、义界与取象—表词57-73第一节会意与义界57-61第二节会意的认知原理61-65第三节关于“取象”与“表词”65-68第四节义界对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的影响68-73第四章《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及分析73-126第一节表名词会意字的取象—表词模式及分析75-89第二节表动词会意字的取象—表词模式及分析89-112第三节表形容词会意字的取象—表词模式及分析112-126第五章《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与辞书义界模式比较126-139第一节表名词会意字模式与名词义界模式比较126-131第二节表动词会意字模式与动词义界模式比较131-134第三节表形容词会意字模式与形容词义界模式比较134-139第六章《说文》会意字研究对汉字教学的影响139-145第七章结语145-147附录《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字汇147-153参考文献153-159后记159-160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浅谈对六书的认识

談談對六書的認識 汉语言文学 2012011024 肖涛

談談對六書的認識 引言: 這個學期學生有幸再次聆聽高智老師關於中國古文字的教學,而古文字學習中,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了,其中關於“六書”則更是重中之重了。因此,高智老師佈置下關於六書的認識的作業,我覺得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學生對這方面學習還不夠,正如老師您說:“古文字學習沒有三十年的積累是出不了成績的。”所以在這次作業中,學生主要根據查找相關資料並結合老師的授學筆記,對六書認識談談我個人的一點皮毛見解,說得不准確之處,望老師斧正。 一、六書的來源 以“六書”離析字形,因形以說音、義,是許慎著作《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的基本原則。漢代的“六書”理論,是許慎著作《說文》的基礎。“六書”之名雖非許慎獨創,然“六書”理論的最後形成卻應歸功於許氏。“六書”的名稱,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以六義: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然其具體所指,未作說明。“六書”細目始於漢代劉歆的《七略》。後來班固和鄭眾也分別列舉了六書的條目:班固《漢書·藝文志》:“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以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鄭眾注《周禮》,以為“六書”是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然而,也僅是列舉名目,未作說解。

二、許慎對六書的定義 而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則對“六書”理論作了全面的闡述:“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扌為,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愛,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三、對六書的具體闡述 關於六書次序上,我們後學常常採用班固的說法,把“六書”的名稱和次序排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這是因為漢字是起源於圖畫。象形、指事、會意都和圖畫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圖畫在前;而有標音成分的形聲字則是在象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也是符合由表意到標音的文字發展規律的,所以形聲字在後;假借則只是有讀音上的聯繫,與字義毫不相干,所以放在最後。 一曰象形,許慎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意思是象形字的結構特點是依樣畫葫蘆,許慎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即用畫畫的辦法畫出那個物體,筆劃的波勢曲折同自然物的態勢相一致。如日、月、止、目、人、車、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屬於“獨體造字法”。明確說就是用文字的線條或筆劃,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