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理论及其演变 黄忠良
- 格式:doc
- 大小:236.50 KB
- 文档页数:21
六书理论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的“六书”,是指经典名称为《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书经》、《春秋》的经典著作。
这六本书是中国
古代的主要理论经典,记载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历史、法律、道义思
想等。
自秦始皇兴衰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被灌注进“六书”,“六书理论”影响深远。
魏晋时期学者黄宪凭借“六书理论”在朝廷统治范围和行政制度实
行魏晋分封制,引发了中国文化上的革命,从而推动了中国民族思想
的发展。
唐朝时期,学者王通将“六书”作为“六经的诠释”,大力推广。
宋朝时期,宋志渊、宋颖元著作《三论》由比较《六书》中各学说的观点而形成
的“权衡论”,弥补了“六书”的局限性,促进了“六书理论”的发展。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带来了科举制度下对“六书”的深入研究,也给“六书理论”带来了持久的繁荣发展。
清康熙末期,《四库全书》被编成,收集到了多家学籍,六书理论也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这些六书
的著作,也成为重要的古典文献,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
作用。
在近代以来,“六书理论”也受到了中国西学分析运动的影响。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思想也开始受到“六书理论”的影响。
毛泽东曾
谈到“三广”,即“六书理论新篇”,意指诗经、易经和尚书,倡导传统文化更加深入广泛地开展,从而使“六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试论六书理论的发展演变摘要: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目前唯一保留下来的生命力极强大的意音文字。
汉字的字形和字义之间有很大的联系,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出现了反映汉字构形的理论,最早的关于汉字构形的理论是东汉许慎的六书说,此后出现了唐兰、陈梦家、裘锡圭、林沄的三书说以及詹鄞鑫、苏培成的新六书说等。
本文将具体阐述汉字构形理论——六书的发展演变。
关键词:六书;许慎;三书说;唐兰汉字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起源于原始图画。
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目前唯一保留下来的生命力极强大的意音文字。
其特点就是字形与字义之间存在联系。
最早构建出的完整系统的汉字构形理论是中国东汉学者许慎的六书说。
“六书”这个术语最早见于《周礼》。
《周礼·地官保氏》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日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西汉末年,汉代的学者首次将“六书”解释为六种造字的方法,并列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称。
有几种说法:一、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二、郑众注《周礼·地官·保氏》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1]他研究了九千多个小篆和古文籀文字体,把汉字的构形归纳为六类,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并对每一类给予了理论上的阐述,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构形理论体系。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目录序 (1)一、草创期 (1)二、成长期 (2)三、成熟期 (3)四、新时期 (4)小结 (5)参考文献 (6)“六书”理论研究综述(山东经济学院文学院李波)序“六书”理论形成于东汉。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六书”理论正式创立的标志。
从那以后,“六书”理论就成为传统文字学中的一个基础理论,同时也是核心理论之一,甚至还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六书学”。
纵观“六书”理论的整个研究过程,可以分为草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新时期四个时期。
本文就“六书”理论研究的历史分期、各个时期独特的学术成就以及“六书”理论的优缺点等问题进行归纳概括,理清脉络,并加以系统分析和科学评价。
为了论述的方便和清晰,本文对“六书”理论研究分为两个层面、四个时期:第一个层面是传统“六书”理论研究的层面,这一层面贯穿了草创期、成长期和新时期三个时期;第二个层面是从现代语言学视角研究的层面,其中既有传统性质的因素,又更多地蕴含着现代语言学因素,主要是指新时期。
一、草创期“六书”理论的草创期可以追溯到周代,贯穿春秋战国和两汉,直至南唐。
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的诞生标志着草创期的结束。
这一时期,就其研究的总体趋势和特性而言,始终没有摆脱传统“六书”的性质,一直是在“六书”理论的影响下研究和探讨汉字的构形问题,或者说这个层面对于“六书”的研究,其基本精神是继承式的、阐发式的、修正式的,并没有从根本上跳出许慎的拘囿。
“六书”名称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日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①由此可知“六书”作为“六艺”中的一门学科,最初是用来教育公卿士大夫子弟的。
至于“六书”的具体名称,《周礼》并没有明确说明。
有关“六书”具体名称的确定大概到汉代时期才产生的。
具体来说,汉代主要有三人对“六书”的具体名称和排列顺序做了界定。
郑玄注引郑众《周礼解诂》谓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指出六书的具体名称和次第。
“六书”理论及其发展-最新文档“六书”理论及其发展一、“六书”说“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周礼?地官?保氏》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但《周礼》只有“六书”的名称而没有对“六书”的具体阐释。
直到东汉的班固才在《汉书?艺文志》里首次将“六书”细目罗列出来,《汉书?艺文志》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礼》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最早为“六书”逐一下了定义并运用它全面分析汉字结构的是汉代的许慎。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曲,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后来的文字学著作一般细目的名称遵从许慎,顺序遵从班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是我国最早论述汉字原理的系统理论,它的提出在汉字科学研究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
“六书”理论在全面分析小篆构形的基础上,归纳出了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类型,首次使汉字内部所隐含的条理显现出来,最早科学地揭示了汉字结构的一般规律,对两千年来的汉字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用“六书”理论系统研究汉字的权威性著作《说文解字》诞生到近现代,汉字结构分析一直采用六书分类法,直到今天还被汉字教学所广泛采用。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六书也有不科学、不完善的地方。
许慎对六书的定义,每书只用八个字概括,由于太简单,而带来界说的含混,使得后世理解各异。
二、“四体二用”说明代杨慎始倡“六书”为“四体二用”说:“六书象形居其一,象事居其二,象意居其三,象声居其四。
汉字六书理论汉字六书理论乃古老的文字识字体系,是汉字阅读技法的基础。
即使在最近,六书理论也是中文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数千年文化传承的标志。
需要指出的是,六书理论是中文文字古代字书的理论研究,将汉字分为六部分,结合其根、脚、部、形、音、组的特性,以此搭建起一整套字书研究方法,从而识读文字。
六书理论是中国古代字书理论的综合体,通过结合汉字的形、音、义、结构来构建汉字识字系统,将汉字分为六部分,即根、脚、部、形、音、组。
六部分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六书理论体系。
六书理论的第一部分是“根”,也称之为“字元”,指的是汉字的形体结构,即汉字的“笔画”。
按照古典的汉字分类方法,“根”又分为四个形体类别,即横、竖、撇、捺。
它们不仅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也是共同构成汉字音素的基础。
六书理论的第二部分是“脚”,也叫作“调”,是汉字形体结构和发音的现实标志。
古代把汉字分成了七个类别,即“口”、“火”、“水”、“木”、“金”、“土”和“人”。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八个音,七个调,六个声”的发音原则。
六书理论的第三部分是“部”,也叫作“部首”,是汉字字元发音的形象标志。
古代把汉字分为了一百八十六部,其中有七十二部是根据汉字的发音,归纳出来的。
六书理论的第四部分是“形”,指的是汉字中特定音节的形体特征。
古典汉字分为了一百八十六部,且又按照音节归类,共分为六类,即“上”、“下”、“外”、“内”、“入”和“出”。
六类汉字的音体解析采用的是“一个字有一个形”的原则,根据汉字的发音来判断汉字的类别。
六书理论的第五部分是“音”,也叫作“谱字”,是汉字读音的符号标志。
古代把汉字分为四十六谱,每个谱都有不同的发音规则,以指导汉字的读音。
六书理论的第六部分是“组”,也叫作“词组”,是汉字的组合形式。
按照古典的汉字分类方法,共分为十一种类别,即“物”、“人”、“动物”、“植物”、“鸟类”、“异物”、“特殊”、“抽象”、“同音”、“变音”和“变形”。
“六书”理论及其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六书”理论及其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纵观“六书”理论发展演变的几个时期,我们可以发现“六书”理论是我国古代识字教学所采用的最主要的识字教学方法,然而近代以来,其有效性的发挥却逐渐降低。
面对当前识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主张以“六书”理论为视角,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六书”理论;历史演变;识字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六书”理论以《说文解字》为载体,其历史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创立期、中兴期、鼎盛期、新时期。
我们发现,在前三个时期中,“六书”理论在识字教学中均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近代以来的新时期,“六书”理论在识字教学中发挥的有效性却在逐渐降低。
面对当前识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主张以“六书”理论为视角,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一、“六书”理论的历史演变(一)创立时期――东汉东汉时期,班固、郑众、许慎分别列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目。
三家具体名目依原来排序罗列如下: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汉书・艺文志》)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郑玄注《周礼》)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1] 三家的说明,虽然名称和次序略有差异,但基本内容还是一致的。
其中,许慎不仅说明了“六书”的名称,而且还对每一书下了定义,并列举了例字,影响最大。
他对“六书”传承、阐发和运用的成果――《说文解字》是“六书”理论的物质载体,在后世绵延不断,久远流传。
正因如此,我们有理由说,东汉时期是“六书”理论研究史上的创立期。
有了理论基础,“六书”开始应用于识字教学中,并在其后长时期成为我国古代识字教学最主要的方法。
(二)中兴期――宋元明在“六书”理论的研究史上,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在整理研究《说文解字》方面最典型最具影响的代表是徐锴、徐铉,史称“大小徐”。
关于“六书”的两种观点商榷[内容提要]本文对极有可能影响、阻碍“六书”研究正常进展的两个观点提出了商榷。
这两个观点一个是唐兰先生提出的汉代班固、郑众、许慎三种互异的“六书”说“实出一源”因而“差不多”的观点,二是李家祥先生提出的“六书”中“指事”一书是没有成立依据的伪书的观点。
两说均与事实有违。
前者可能会让我们忽略三家说的不同,而后者可能会让我们觉得对指事一书的研究已经没有意义,从而使我们在这两个方面停止研究、探讨的步伐,失去很多获得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的机会。
文中尽量多地引用了古今文献和该学科专家、学者的著作中能够佐助、证明观点的文字材料,尽可能以冷静客观的态度,用事实说话,让是非建立在充足的证据之上。
关键字: 六书实出一源指事伪书[序论]“六书”是我国传统训诂学中关于汉字结构的重要理论,一直受到古今汉字学家的重视,在训诂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六书”一说有悠久的历史,最早见于中国两千多年以前的经典著作《周礼》,《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术。
”①《周礼》虽然载有六书之名,但对六书的细目却没有谈及,更不用说对它作详细的解释了。
首先给六书标明细目的是班固,他所著的《汉书·艺文志》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②其后是东汉的经学家郑众,郑玄《周礼》注中曾引用他对六书的解释:“六书,一曰象形,二曰会意,三曰转注,四曰处事,五曰假借,六曰谐声。
”③郑众和班固虽然对周礼“六书”的细目标明了,但没有作任何阐释。
最早对六书进行定义和具体阐释的是东汉时期的许慎,他在其著作《说文解字》的叙中说:“《周礼》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
六书理论分析中国古代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理论,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便是《六书》。
《六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思想发展及抽象思维能力普及的重要贡献。
这六本古籍:《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以及《春秋》,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而且也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六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它们涉及着众多学科,包括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史学、礼仪、音乐等等,这些学科也是中国文明的基石,可以说《六书》是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支柱。
许多知名的中国古典思想家和文学家都从《六书》中受益,并且运用它们来构建他们的思想体系。
《六书》既受到中国人的普遍尊敬,也得到了外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它们在释放知识的同时,也给西方文明带来了许多优秀的思想,深深影响着西方文明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六书》在西方被大量研究和采用的原因。
《六书》凝练精致的思想内容,内涵丰富深刻的文化理论,其影响深远,已经深深影响了中国思想发展至今,是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针对《六书》,有许多成熟的理论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分析,这也是本文的主题和目的。
首先我们介绍《易经》,它是中国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部经典著作,是人类最早的一部心理学著作,也是中国最古老的道德指导著作。
《易经》主要探讨在特定情况下如何指引人们获得和谐生活,它的核心理论是“ stillness to motion”,即把原本的能量静止改为变化。
同时,它还提到了“互补”的理念,强调在做任何决策时,应该尊重彼此,发挥自己的作用,以及正面回应他人。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收录了迄今历史上首批有价值的中国文学作品,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标志。
它记载了人们的心情,探讨了人心的矛盾,也体现出传统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观念和美德观念。
它给人们提供了展现情感的基础,教会人们看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
《尚书》和《礼记》是处理社会秩序方面的古典经典,它们主要是对人们的行为、权力、义务和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讨论,以此确立中国传统社会的秩序规范,促使人们通过道德和行为来保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一节“六书说”到“三书说”1、“六书”的提法始见于哪部书,“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那部书,名称是什么?“六书”的提法最早见于《周礼》。
《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汉书》。
名称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2、最早对“六书”含义作出解释的是谁,怎么解释的?最早对“六书”作出解释的是许慎。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3、班固、郑玄、许慎所说“六书”的异同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从名称上看,象形、转注、假借三家是共同的;班固说的“象事”,郑玄是“处事”,许慎是“指事”;班固说的“象意”,郑玄、许慎都是“会意”;班固的“象声”,郑玄是“谐声”,许慎是“形声”。
需要注意三点:第一,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中的“象”是象征的意思,许慎“象形”中的“象”是相像的意思。
名称虽然一样,但内涵不同。
第二,“象事”与“指事”,“象意”与“会意”,前者概括性强,后者具体而明确。
概括性强,包容度就大;具体而明确,包容度就小,因此后世有研究者认为“六书”并不能概括汉字的所有类型,在对一些字的类型分析上也出现了种种分歧。
第三,在排列顺序上,班固的排列由具体到抽象,似乎更符合汉字产生的逻辑发展。
4、谁提出的“四体二用说”?“四体二用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四体二用说”是清代著名学者戴震提出的,他认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书之体”,转注、假借二者是“书之用”。
“六书”起源及其发展过程略述作者:金烁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06期【摘要】“六书”自战国《周礼》首被提出至今已有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途经历朝历代漫长发展,其研究者浩如烟海,其中不乏集大成者。
本文以时间顺序对“六书”的发展过程做大致梳理,因涉及者众,故只依本人拙见选取部分大家及其学说,并不能涵盖所有相关学者及其理论。
【关键词】“六书” 《说文解字》文字【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6-0116-03一、“六书说”的起源关于“六书”的起源,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礼》。
其中有如下描述:“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艺,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周礼·地官·保氏》这段话的大意即:太子的老师需要担任的职责有觐见王,使他不能做坏事;教王的儿子们学习,培养未来的接班人。
老师需要教王子们六种东西,教礼;教音乐;教武艺;教驾车;教汉字,知道每个汉字的来源;教数学,包括九个细目。
但“六书”具体为何物,在书中并未给出解释。
学者班固(东汉)进一步阐述道:“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 ——班固《汉书·艺文志》后来,郑众(东汉)又有了不同的主张。
“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班固和郑众都给“六书”下了定义,但都未就“六书”的定义及具体的语法规则做出解释。
经学大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府文献时发现《周礼》,并加以著录。
后刘歆的学生贾徽跟其学习《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和《周礼》。
贾徽的儿子贾逵继承并发展了他的学说。
许慎是贾逵的学生,著有《说文解字》。
他曾提到跟从著名的古文经学家贾逵学习古文的经历,并表明他的《说文解字》曾经得到老师贾逵的审阅和指导。
“六书”理论新解摘要:“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传统理论,它对文字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类。
文章对“六书”理论关于“造字之本”的说法做出新的解释,认为它其实是更接近于描述汉字的结构类型。
关键词:六书许慎造字之本结构类型一、“六书”含义来源“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周礼·地官保氏》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日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但是周礼并未具体说明六书的内容。
西汉末年,汉代的学者首次将“六书”解释为六种造字的方法,并列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称。
有几种说法:1.班固引用了刘歆的《七略》,而在其著《汉书·艺文志》说道:“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2.郑众注《周礼·地官·保氏》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3.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给“六书”分别下了定义,并举了例字:“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从以上较为流传的三家来看,对“六书”的解释显然迥异,各有分歧。
然而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许慎的解说是更为详尽、简明和易懂的,因而也更受到学界的推崇。
二、学界对“六书”乃“造字之本”说法的争论许慎对“六书”的解说《说文解字》,堪称得上是影响后世颇深的一部文字学经典大作。
但是,其实自从“六书”一词出现的那天起,关于“六书”的争论就随之而起,没有定论,这致使“六书”的理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六书”理论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优劣论本文就“六书”理论是否应加入对外汉字教学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从其应用价值的优劣两方面进行解说。
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可以运用“六书”理论,但要因时、因地而异,不可一味地滥用,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后再采用。
标签:“六书”理论对外汉字教学应用价值优劣一、引言根据语言学家们对对外汉语的研究和探讨,以及对外国留学生学习汉字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得出汉字难学的问题主要归结为:难认;难写;字数多;形、音、义之间有交叉,容易搞混;难查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学者们提出了运用“六书”理论进行对外汉字的教学。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度,还可帮助他们弄清汉字的发展脉络,了解汉字的字形和意义的变化,同时又使得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进而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对教师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也能提供很大的帮助。
但也有学者对此持否定的态度,如卞觉非(1999)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应该定位于现代汉字。
虽然传统的“六书”理论与现代文字学有相通之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六书”已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汉字的分析。
同样的术语有的名同字异。
另外,其他一些学者提出如果字字都用“六书”理论进行解说,从古研今,这也未免太繁琐,可行性也不强。
所以,本文主要就“六书”理论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有无应用价值、应用价值的大小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二、“六书”的提出及发展《周礼·地官·保氏》中最早提到“六书”一语,“六书”是“六艺”之一,“六艺”是当时周王朝贵族子弟们必须学习掌握的各种本领。
虽然《周礼》中提到过“六书”,但对它的具体内容却没作解释。
前人对“六书”的解释比较权威的是郑众、班固和许慎的说法。
郑众分“六书”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六书”谓之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并以此六书来教育公卿大夫们的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