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3.00 KB
- 文档页数:51
1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1 校园寻“宝”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学习重点: 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
学习难点: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学习准备: 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学习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1、4 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 —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 (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 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 l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 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2 板书设计: 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
学习后记:
2 观察 宝贝”
学习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 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 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学习重点: 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学习难点: 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学习准备: 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学习时间: 一课时
第一单元 溶解
第一课:它溶解了吗
教学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水、烧杯、搅拌棒、粗盐、沙子、胭脂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
提问: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学生回答)
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
提问:水中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
三、观察实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
3)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只有经过老师确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中。
五、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食盐放入水中的情况。 2、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溶解就是像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溶化的现象。
3、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溶解。
第二课:生活中的溶解
教学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将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发现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
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食用油、红糖、沙子、淀粉、陈醋、味精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猜想。
1、学生拿出准备的材料粗盐、糖块、食用油、红糖、沙子、淀粉、陈醋、味精。(允许学生补充其它的材料)
2、学生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将如何变化,并说出预测的根据。
教 师 备 课 本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科:科学
年级:三年级
教师:
第一单元植物
单元目标:
1. 发展他就植物的兴趣。
2. 感受植物的多样性,配用对不同形态植物的研究兴趣。
3. 培养对植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 培养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的意识。
5. 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追求结果的态度。
教学重点:
发展探究植物的兴趣,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形态植物的研究兴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追求结果的态度。
单元总课时:七课时
1.1我看到了什么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学生能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3、学生意识到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点:学生知道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难点: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教前设想:学生知道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懂得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模式流程:
一、预习导学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精讲点拨
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
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三年级音乐
周次月日及月日教学内容节次
18.27---8.31老师你好2
29.3---9.7老师你好 折纸船2
39.10---9.14折纸船 2
49.17---9.21采山 2
59.24---9.28音乐家聂耳2
610.8---10.12金蛇狂舞 在祖国怀抱里2
710.15---10.19在祖国的怀抱里 我为祖国守大桥2
810.22---10.26我为祖国守大桥 x疆好2
910.29---11.2x疆好 火红的队旗2
1011.5---11.9火红的队旗 小猫钓鱼2
1111.12---11.16小猫钓鱼 摆手舞2
1211.19---11.23摆手舞 欢乐的山寨2
1311.26---11.30欢乐的山寨 多年以前2
1412.3---12.7多年以前 小放牛2
1512.10---12.14小放牛2
1612.17---12.21夜2
1712.24---12.28期末复习2
181.3---1.7期末测试2
三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经过两年的音乐学习,学生对学习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自己的见解。这时对今后学习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个阶段的学习,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要巩固学生上学期学习的知识,并做好本学期的学习,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感情。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的编写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音乐于相关文化相结合,强调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正确理解民族文化于多元文化相结合的关系。本教材的设计特色是以单元式的教学结构,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传统于现代相结合的教材内容,独特的评价方式,活泼大方的版面设计。
三、本学期教学任务:
(一)发声训练部分:
1、学会连音唱法,逐步做到声音自然而连贯、圆润而流畅。
2、运用非连音及断音唱法时,声音要有弹性。
1、老师你好
教学目标:
1、在听赏《走过老师的窗前》后,能说出歌曲所表现的情绪,能设计形体动作参与歌曲表现。
2、能学会《老师最理解我》,表现歌曲的情绪,能选择合适的节奏型,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能尝试把写给老师的祝福语填写到歌曲中演唱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唱《老师最理解我》这首歌,并能选择合适的节奏用打击乐器伴奏。能将写给老师的祝福语填写到歌曲中并唱出来。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编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入学教育
师生相互介绍认识
音乐课堂常规训练,
起立音乐:12 34 | 56 71 | 1 11 | 1 -||
师生问好:12 34 | 5 - | 15 5 | 31 1 | 54 32 |1 -||
坐下音乐:17 65 | 43 21 | 1 11 | 1-||
节奏训练,
碰铃和三角铁:× - - - × - ×-
响板:× ×× × × ×× × ×× ×
手铃:× × × × × × × -
沙锤:× ×× ×× × × ×× × ×
教学后记: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编号
第二课时
一、听赏歌曲《走过老师的窗前》
1、边听《走过老师的窗前》的音乐边拍手。
2、;“老师是怎样关心、爱护我们的”等等。
3、聆听歌曲并回答问题(1)歌曲赞美了谁,再用谈话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喜爱的老师”。(2) 欣赏乐曲第二遍,让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好在哪
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3) 引导学生有礼貌地说:“谢谢你老师。” (4) 欣赏乐曲第二遍,跟着乐曲轻声哼唱。 (5) 在老师带领下跟着乐曲小声地唱。 4、听赏歌曲并参与表现
湘教版第 五 册 音 乐 教 学 计 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经过两年的音乐学习,学生对学习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自己的见解。这时对今后学习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个阶段的学习,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要巩固学生上学期学习的知识,并做好本学期的学习,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感情。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的编写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音乐于相关文化相结合,强调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正确理解民族文化于多元文化相结合的关系。本教材的设计特色是以单元式的教学结构,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传统于现代相结合的教材内容,独特的评价方式,活泼大方的版面设计。
三、本学期教学任务:一、发声训练部分:1、 学会连音唱法,逐步做到声音自然而连贯、圆润而流畅。2、 运用非连音及断音唱法时,声音要有弹性。3、 初步运用气息控制,做力度变化的练习。4、 在韵母变换时,逐步做到声音位置不变,注意咬字、吐字的正确。5、 二声部发声逐渐做到声部和谐。二、视唱、知识、练耳部分: 1、 读谱知识:结合键盘认识音名从c1到c2在高音谱表上的位置。认识各种常用音符、休止符,知道名称及它们的名称和时值。学习附点音符,知道它们的名称和时值。学习各种拍子的指挥图式。学习顿音记号及其唱法。 2、 视唱部分:视唱C调号上的自然大、小调音阶及五声徽、商等调式音阶。在教师帮助下视唱C调号上的单声部歌曲(包含所学过的音程及节奏)。练唱有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纯四、纯五度、大小六度、纯八度旋律音程的练习(不出现名称)。划拍视唱各拍子歌曲。3、 练耳部分:练习听记两个音——四个音连续进行的旋律音程,增加大小六度音程。(不说出名称)。练习听记2——4小节的节奏。听辩二拍子、三拍子歌曲,标出小节或节拍。三、欣赏部分: 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和一般的表现意义),以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进入比较深入的欣赏。
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教案
2012年下学期永济乡中心小学三2班 丁纯 任教
第一课 老师你好
教学目标:
1、在听赏《走过老师的窗前》后,能说出歌曲所表现的情绪,能设计形体动作参与歌曲表现。
2、能学会《老师最理解我》,表现歌曲的情绪,能选择合适的节奏型,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能尝试把写给老师的祝福语填写到歌曲中演唱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唱《老师最理解我》这首歌,并能选择合适的节奏用打击乐器伴奏。能将写给老师的祝福语填写到歌曲中并唱出来。
教学准备:
各种乐器,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入学教育
二、师生相互介绍认识
三、音乐课堂常规训练,
起立音乐:12 34 | 56 71 | 1 11 | 1 -||
师生问好:12 34 | 5 - | 15 5 | 31 1 | 54 32 |1 -||
坐下音乐:17 65 | 43 21 | 1 11 | 1-||
四、节奏训练,
碰铃和三角铁:× - - - × - ×-
响板:× ×× × × ×× × ×× ×
手铃:× × × × × × × -
沙锤:× ×× ×× × × ×× × ×
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教案
2012年下学期永济乡中心小学三2班 丁纯 任教
第二课时
一、听赏歌曲《走过老师的窗前》
1、边听《走过老师的窗前》的音乐边拍手。
2、“老师是怎样关心、爱护我们的”等等。
3、聆听歌曲并回答问题(1)歌曲赞美了谁,再用谈话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喜爱的老师”。(2) 欣赏乐曲第二遍,让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好在哪?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3) 引导学生有礼貌地说:“谢谢你老师。”(4) 欣赏乐曲第二遍,跟着乐曲轻声哼唱。(5) 在老师带领下跟着乐曲小声地唱。
1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始业教育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 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1 二 年级 美术 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课 森林王国 主备教师
教学课时 1课时 上课教师 备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不同动物的生理特征,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加强学生的记忆力。
2.让学生养成大胆作画,大胆制作的作风。
3.发掘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画线和涂色中了解各种工具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 在画线和涂色中了解各种工具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整张白纸4张,每组课桌组合排成方形,各种画笔、涂色工具(学生)
教 学 步 骤 个案修改
2 1.导入:
情景设置:森林王国的老狮子大王过世了,森林里要挑选新大王主持森林大会,现在有五只动物自荐国王的王位,究竟谁才能真正坐上王位的宝座,还得通过同学们的鉴定。
2.a .请同学欣赏这五只动物的背面,根据他们的体形特征你能猜出它们是谁吗?.(大象,狮子,老虎,狗熊,眼镜蛇),并推荐你理想中的森林之王。
b. 小结:略似圆形的狮子的头,似半圆形的是大象,似三角形的是熊,似水滴形的是老虎,蛇的身体卷曲。
c. 除了这五种动物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动物也有做国王的资格?它们的外形有什么突出特征?分析鳄鱼,恐龙照片。
d. 欣赏学生作业,指导画法:外形特征突出,形象大胆新颖,色彩鲜明独特。(突出威猛,抓住基本形)
3. 每个人心目中的森林之王都不一样,请你们帮它们打扮一番,比比谁画出的森林之王最威武。
学生自己思考画森林之王。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4.评价交流:
同学之间相互欣赏所画的森林之王。把你认为画得好的作品拿到讲台上来,给同学们欣赏并说说你的意见。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1. 出示剪纸作品,任意形和有特征的剪影,同学们猜猜这里有些什么动物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学生从外形及特征分析,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明确外形的重要性。)
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新学期的话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谈话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恐龙动画。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60人,分为12组,每组5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学习植物、动物、声音、水、信息方面的有关知识,锻炼我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搜集的信息辅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
6.播放恐龙动画,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
恐龙是大家最喜欢看的一种动物,然而现实生活中它却早已不存在了,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会科学的本领,我们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恐龙的有关秘密,有没有信心把本学期科学学好?
让我们一同努力吧!
第1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
。植物的身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能归纳概括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体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教学重点:观察的基础上思维加工归纳出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用具:观察记录表、凤仙花和其他植物图片。
学习用具:观察记录表
一.教学导入:
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一、植物
1.
我看到了什么 ………………………………………………
1
2.
我的大树 ………………………………………………
2
3.
各种各样的叶 ………………………………………………
3
4.
一片完整的叶 ………………………………………………
4
二、动物
1.
寻访小………………………………………………
5 2 动物
2.
蜗牛 ………………………………………………
7
3.
蜗牛和蝗虫 ………………………………………………
8
4.
蚂蚁 ………………………………………………
9
5.
我的观察研究 ………………………………………………
10
三、我们自己
1.
观察身体 ………………………………………………
11
2.
我们在生长 ………………………………………………
13 3 3.
猜猜我是谁 ………………………………………………
15
4.
我的手 ………………………………………………
16
5.
运用感观 ………………………………………………
18
四、水
1.
一杯水的观察 ………………………………………………
20
2.
各种各样的液体 ………………………………………………
22
3.
比较水的多少 ………………………………………………
23 4
五、纸
1.
纸的观察 ………………………………………………
24
2.
我来造一张纸 ………………………………………………
25
3.
不同用途的纸 ………………………………………………
26
4.
做一辆纸车 ………………………………………………
2018年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溶解
第一课:它溶解了吗 教学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水、烧杯、搅拌棒、粗盐、沙子、胭脂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
提问: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学生回答)
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
提问:水中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
三、观察实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
细致的观察。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
3)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只有经过老师确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
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中。
五、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食盐放入水中的情况。
2、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溶解就是像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溶化的现象。
3、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溶解。
第二课:生活中的溶解
教学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将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发现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
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食用油、红糖、沙子、淀粉、陈醋、味精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猜想。
1、学生拿出准备的材料粗盐、糖块、食用油、红糖、沙子、淀粉、陈醋、味精。(允许学生补
1 理解新学期的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相关要求。
2.筹建班级科学活动角,明确评比机制,创设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
教学准备
1.与班主任、校领导沟通商讨新学期科学教学事宜(实验室器材添臵、班级科学图书角或科学活动角的建立等)。
2.崭新的用作科学记录的大图画本。
教学过程
1.新年的问候。
2.关注欢迎转入的新生。
3.新学期科学学习活动要求。
⑴学生分组
全班 人,分为 组,每组 人。
确定组长人选,陈述组长与成员的权力和义务,明确奖惩制度。
⑵关于科学记录本
重申科学记录的意义。激励学生做好记录,并提出新的要求。
分发科学记录本。
4. 新学期科学学习内容
⑴阅读课文目录了解本学期教学内容,并翻阅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⑵集体交流,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⑶教师陈述建立科学活动角(或图书角)的意义,发动学生建立科学活动角(或图书角)。
第一单元 《听话的电磁铁》1 制作电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模仿奥斯特的发现,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后提出合理猜想。
用自制电磁铁研究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在玩电磁铁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奥斯特认真、细致、努力的科学研究精神。
科学知识:
知道电能产生磁。
知道电磁铁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构成,电磁铁通电产生磁性,断电磁性消失。 2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制定实验研究计划。
难点:做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引导学生在‚玩‛中观察发现,提出新的问题。
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进行分析建立解释模型,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性。从而体验科学史上这一发现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的重要。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 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铜芯)导线、指南针、铁屑等。
【教学建议】
磁的基本性质是三年级下册学习过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适时复习回顾,有利于学生理解。
1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 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2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1 校园寻 “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 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1、4 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 —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 (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 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 l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 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
2 观察 “宝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 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 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 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l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
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l
教学新课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1、身边的材料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
(2)
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
(2)
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3、科学知识目标:
(1)
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2)
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
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4、STSE目标: (1)
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
能描述某种人造材料的主要加工过程。
二、教学重点:
、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三、教学难点:
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四、教学准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引入问题:
教师:同学们,看你们桌子上物品中的钥匙,用力试试!会弯吗?
生齐:不会。 教师:对了,它很硬,那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学生:是用铜做成的。
教师:钥匙是用材料铜制作成的。请同学讨论一下:钥匙是铜,铜就是钥匙这句话对吗?
(二)
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1:那钥匙是铜做成的。
学生2:铜也不能开锁啊!
学生3:对,钥匙不能说是铜,它是让我们来开锁的工具,只是它由铜来做成,而铜是材料,还不能使呢!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1 校园寻 “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 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1、4 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 —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 (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 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 l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 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
2 观察 “宝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 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 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 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l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
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l
教学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 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 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三、观察宝贝
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 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3、学生观察宝贝,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交流。 (1)小组成员整理好桌上的“宝贝”,填写记录单。 (2)分组说说你们的宝贝的特点及运用的观察方法。 (3)对于你们的宝贝,有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释吗? (4)小结:哪个宝贝最有价值?
l 拓展延伸
一、活动:认领宝贝
1、观察一颗宝贝石头
2、上交石头
3、认领宝贝
4、小结
二、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观察“宝贝”
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顺口溜:眼耳鼻舌手 人人身上有 帮我认东西 是我好朋友
3 整理“百宝箱”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并能叙述自己 分类的理由,懂得给事物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2、能简单处理收集到的研究材料。
(二)科学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分类,分类有什么好处,了解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在事物的各种特征中找共同特征”, 以共同特征为基础进行 简单分类。
教学难点: 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或排序
教学准备: 纸盒或瓶子作标本容器、标签纸、胶水、真标本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l
教学导入 学生拿出“百宝箱”, 引导学生模仿达尔文的做法, 整
理自己的“百宝箱”。 l
教学新课
一、给“宝贝”分类
1、学生检查“百宝箱”,想出自己的分类方法。
2、小组交流分类方法,全班汇报讨论。
3、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说出分类的标准。
4、教师小结活动情况,强调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二、制作标本
1、科学家为了长期研究“宝贝”把它们制成标本,我们也来试试。
2、老师出示石头标本或树叶标本,激起学生的制作热情。
3、介绍标本的制作方法。
4、分小组制作标本,教师指导。
拓展延伸
一、标本展览,成果交流。
二、“走进科学”单元评价
板书设计: 整理“百宝箱”
一、给“宝贝”分类
二、制作标本
第二单元
身边的动植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 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观察记录。
(二)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2、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植物卡片、各种奇异植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那你知道咱们校园里 有多少种植物吗? l
教学新课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谁能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名字及其特征。
2、看教材活动图例,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手摸、鼻闻、眼看来掌握植 物特征,认识植物。
3、提出课外观察的任务及注意事项,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4、分小组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检查观察记录表的记载情况。
5、教师小结。
拓展延伸 继续了解认识本地的一些植物。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1、介绍我国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教学新课
一、给身边的植物分类
1、请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试着给下面这些植物分类,将同一类植 物做上相同的记号。
2、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
3、把自己上节课观察到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5、教师小结。
二、有趣的植物
1、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四种有趣的植物。
2、学生展示搜集的有趣植物的资料并相互交流。
3、教师补充、小结。
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搜集了解植物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身边的植物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二、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三、有趣的植物
2 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运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 征,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2、能观察记录。
3、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条件下的定性观察。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更多常见动物的名称,在对动植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动物 分类的标准;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 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动物卡片、相关动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1、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 万种。
2、我们认识哪些动 物呢?
教学新课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
2、学生汇报。
3、把你知道的常见动物填写在书上记录表中合适的位置。
4、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填写理由(自己的分类标准) 。
5、教师小结。
二、猜动物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3、合作游戏。教师准备动物卡片。出示后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说特 征一个猜动物名称合作游戏,在规定时间内哪一组猜的动物多。拓展延伸 指南车信箱公告:征集有关动物的谜语。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猜谜语活动。
教学新课 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1、请每一小组选择一种合适的动物进行研究,并确定好研究的题目。
2、小组交流确定研究选题。
3、学生汇报,教师对选题的确定进行指导。
4、分小组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
5、学生汇报,互相交流。
6、教师小结。 l 拓展延伸 出示指南车信箱,学生探讨:蚯蚓会唱歌,这是真的吗?古人的这种 结论可信吗?
板书设计: 2 常见的动物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二、猜动物
三、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第三单元
本地的土壤
教学目的:
(一)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采集土样。
2、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观察土壤。
3、能够用自己设计的方式分离土壤里的物质,并填写实验记录。
(二)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概念。
2、知道本地土壤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