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及护理研究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及护理研究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医院感染预

防控制及护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及护理。方法:研究时间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研究地点为本院,设置研究

对象为40例ICU患者,随机方式予以分组操作,分为2组每组安排20例患者,

分别是对照组(开展科室的常规化护理)和观察组(开展ICU的强化感染预防和

护理工作),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护理工作实施后,得出观察组的

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更低,观察组的环境消毒达标率、医护人员手卫生消毒率、疾

病知识知晓率均处于更高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别(P<0.05)。结论:推行强化ICU的感染预防控制和护理干预后,能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提

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消毒率和疾病知识知晓率,得到较高的环境消毒达标率,开

展价值突出。

关键词:ICU;多重耐药菌感染;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护理

前言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里由病原体导致的感染性疾病,根据来源可分为内源

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两大类,根据病原体种类可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

感染、支原体感染,其中细菌感染最为常见[1]。在ICU中,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

危急,通常会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抗菌

药物进行使用,导致机体出现耐药性,形成多重耐药菌[2-3]。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导致患者在外界条件下发生感染后,极难用常规的药物进行治疗,需要使用更高

级的抗菌药物,进而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身体负担,可危害到患者的

身心健康[4]。因此,对耐药菌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护理,可降低患者的负担[5]。对此,以下内容将探讨研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及护理,

现将护理经过与流程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研究地点为本院,设置研究

对象为40例ICU患者,随机方式予以分组操作,分为2组每组安排20例患者,

对照组的一般资料:该组包含男、女患者例数分别对应为13(65.00%)、7

(35.00%)例,年龄区间55-71岁,平均年龄所测均值为(60.45±4.56)岁。

观察组的一般资料:该组包含男、女患者例数分别对应为12(60.00%)、8

(40.00%)例,年龄区间52-70岁,平均年龄所测均值为(60.11±4.62)岁。

上述病患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纳入标准:均为ICU患者;相关检查资

料均齐全;获得知情同意;本次研究获得了相关部门的批准。排除标准:患者存

在癫痫等精神性质疾病;即将死亡的患者;中途退出本次研究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化护理管理对策。观察组则开展ICU的强化感染预防控制和

护理工作:(1)医务人员方面,首先应该对医务工作者展开相关培训与管理工作,对医务工作者进行预防与控制感染知识的培训教育,讲解多重耐药菌的特点、预防相关知识、环境卫生消毒、注重手卫生消毒等,增强防范意识。还需要培养

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成就感、发现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等综合素质。其次,还需要建立多重耐药菌相关报告,对可疑可以为多重耐药菌

感染的患者,应该第一时间进行采集标本并记录,提高科室的警觉性,并在第一

时间内给予消毒隔离措施。另外,护理人员操作时应尽可能无菌操作,严格落实

手部卫生消毒,必要时戴医用手套,将感染风险降为更低;临床用药时,医生应

该严格落实药物配伍禁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2)患者方面:密切观察患者

的病情状况,合理安排与隔离,当ICU患者较多时,可以采用单间隔离的办法,

避免细菌交叉感染,同时有伤口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在床旁挂警示牌标记,让

医务工作者知晓,实施隔离期间应该密切观察感染情况,患者感染康复后才可解

除隔离;同时应该严格控制患者家属探视,避免人流量聚集。及时消毒与患者接

触的医疗器械,比如听诊器输液甲血压计,应该让专人专用,可以采用酒精进行

擦拭。同时保持病房卫生落实消毒制度。

1.3观察指标

通过护理干预和预防控制后,统计ICU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环境消毒达标率、医护人员手卫生消毒率、疾病知识知晓率,并将两组的数据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汇总后录入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以()的形式纳入表格,接受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n(%)的形式纳入表格,接受卡方检验。P<0.05提示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组别病患的相关指标情况观察

护理工作实施后,得出观察组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更低,观察组的环境消毒达标率、医护人员手卫生消毒率、疾病知识知晓率均处于更高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别(P<0.05)。见表1。

表1 组别病患的相关指标情况观察[n(%)]

组别例数多重

耐药菌感

染率

环境

消毒达标

医护人

员手卫生消

毒率

疾病

知识知晓

观察组200

(0.00)

19

(95.00)

20

(100.00)

19

(95.00)

对照组204

(20.00)

14

(60.00)

15

(75.00)

13

(65.00)

χ²- 4.444 4.329 5.714 5.625

P-0.0350.0370.0170.018

讨论

ICU患者具有高龄、频繁入院、进行有创操作、抗生素使用种类过多等特点[6]。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应该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预防控制和护理干预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感染的发生,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控意识,进而提升医疗质量水平[7-8]。在本次研究中,为本院观察组患者开展感染预防控制和护理干预后,该组患者细菌感染发生率较低,医务人员的手部卫生消毒、知识掌握等情况更好,均凸显了该方式开展的有效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工作实施后,得出观察组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更低,观察组的环境消毒达标率、医护人员手卫生消毒率、疾病知识知晓率均处于更高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别(P<0.05)。综上所述,推行强化ICU的感染预防控制和护理干预后,能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消毒率和疾病知识知晓率,得到较高的环境消毒达标率,开展价值突出。

参考文献

[1]陈根秀,陈观凤,邓伍秀,等.强化感染护理对降低呼吸重症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13):235-237.

[2]方小林.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及护理研究[J].中外医疗,2022,41(15):147-152.

[3]姚相君.ICU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分析[J].临床研究,2020,28(12):186-187.

[4]黄翠芬,陈丽文,刘少平.综合护理预防ICU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11):260-262.

[5]王丹,朱丹,陈虹,等.综合ICU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与经济负担[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9,18(7):648-653.

[6]丁慧芳,祝丙华,张宁,等.标准化流程管理在ICU老年患者多重耐药菌防控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20,37(11):837-840.

[7]梅盘琴.集束化护理用于防控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1,40(1):178-180.

[8]张贞,孟俊娜,程继华.多学科协作模式对预防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1,53(7):871-872.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第一篇: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14年1月~12月,某医院ICU病房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病历50例,分析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ICU住院患者780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0例,感染率6.41%,低于同级别医院报道的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其中呼吸道感染38例,泌尿道感染6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例,腹腔感染1例。结论建筑布局合理、严格执行手卫生、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等,可以很好地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预防 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 the inducement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Methods Collecting 50 cases of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patients from 2014.1 to 2014.12.Results Among all the 780 patients in ICU,50 cases get infected by multi-resistant bacteria,the infection rate is 6.41%,which is lower than the others.Including 38 cases of RTI,6 cases of UTI,5 cases of CRBSI and 1 case of abdominal infection.Conclusion With proper 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sterilization and isolation method,rational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advanced medical training,the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could be well controlled. Key words:MDRO;Inducement;Prevention 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即可称为多重耐药菌。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多重耐药菌的高发科室。自2014年1~12月ICU共发生5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控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未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1临床资料

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因素及护理对策

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因素及护理对策 摘要】分析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其预防控制的护理策略,减少多重耐药菌在监护病房内的暴发流行。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因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5-0058-02 多重耐药菌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生 素同时耐药。近年来,ICU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率逐年递增,多重耐药菌的感 染不仅增加了ICU患者的治疗时间和费用,而且与患者的死亡率关系密切[1]。因 此了解危重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制定其预防控制的策略显得尤为关键。现就我院ICU患者细菌感染两年多的前瞻性监测情况进行分析并其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10年8月ICU住院病例989例,男性578例,女性411例,其中气管插管613例,伴机械通气499例,基础疾病:颅脑外 伤301例;脑血管意外256例;COPD129例;重症肺炎98例;心肌梗塞伴心衰 93例;CPR术后32例;多发创伤80例。住院时间14~165天,平均17.5天。 2 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前瞻性监测该期ICU患者细菌感染情况。采集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尿液、中心静脉导管前端、脓液等,采用常规方法分离培养。按照《全国 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进行鉴定。将接受常用抗生素治疗72小时后有 培养结果的菌株纳入统计。 2.2 结果共调查989例,使用抗生素989例,抗生素使用率100%,感染率29.1%;其中尿路感染15%,动静脉血路感染10%;肺部感染50%;呼吸机相关感染19%;导管相关感染5%。 2.3 病原菌菌株分布(表1) 表1 病原菌菌株分布 3 感染因素 3.1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差①ICU患者基础疾病重,机体处于高 代谢负氮平衡状态,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差,易致感染病原菌。 ②创伤患者因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免疫功能异常[2],另外皮肤天然屏障破坏,病原菌直接接触伤口而致感染。③呼吸道感染多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组织受损,缺血缺氧,加之有创性操作如气管插管导致气道纤毛屏障受损。⑤ICU患者 常用激素来冲击治疗,以减轻危重患者的应激状态,降低死亡率。激素治疗抑制 了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破坏参与免疫活动的淋巴细胞及阻碍了免疫球蛋白的产 生[3],从而降低患者的抵抗力,容易并发感染。 3.2各种侵入性操作ICU患者常需进行各种介入性治疗,如:中心静脉置管、有创动脉置管、各种引流管、胃肠减压、导尿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增加 了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机率,特别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其死亡率高达24%~ 71%[4]。 3.3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 ICU患者病情的危重性导致了抗生素,特别是高档 次抗生素使用的高频率性,大大地促进了耐药菌株的产生。这些耐药菌株大都表

ICU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措施

ICU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措施 ICU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措施 1. 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及从患者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应实施手卫生。医务人员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2.临床科室应安装完善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等重点部门。 3.临床科室应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在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 4.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尽量选择单间隔离或是同类病原菌的感染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5.隔离房间、床头及病历夹上应有隔离标识。 6.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性伤口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晚期肿瘤患者、长期应有广谱抗菌药物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7.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8.限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活动范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9.尽量限制、减少人员出入,限制陪护人员人数,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10.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11.医务人员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医务人员手上有伤口时,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 第一篇: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 一、1、多重耐药感染的监测与报告 各临床科室应尽可能、尽早地对感染病人送检病源菌培养,要求送检病源菌培养率达到感染病人的70%以上。 2、送检科细菌室发现耐药病历应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和院感办。 3、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应在院内网上报告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卡(或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并尽早就地隔离管理。 二、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隔离与预防 1、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不能与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医护人员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诊疗、护理操作完成后,应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4)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需每日清洁、消毒。 (5)多重耐药感染的患者到其他科室与部门进行检查与治疗时,所在科室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做好预防隔离准备工作。 (6)接受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检查的其他科室与部门应积极的实施预防隔离措施,对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7)一般诊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固定使用。(8)共用轮椅、推床在每次使用后需及时消毒。 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1)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

应当洗手。(2)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等分泌物以及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应洗手。(3)脱掉手套与隔离衣后应洗手。 (4)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后,无明显污染时,每诊查一个部位应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三、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 各科室应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卫办医发(2008)48号)文件精神,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四、加强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的学习和培训 1、各科室应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交、接班。 2、在诊疗、护理查房时,应准备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内容,组织科内学习相关知识,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视。 3、加强本科室实习生、进修生管理,使之掌握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控制方法,共同保障医院及患者医疗安全。 五、监督与管理 1、各科室应认真落实多重耐药菌的隔离预防措施,配齐相应物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快速手消毒剂,院感办将定期组织检查多重耐药隔离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并纳入院感综合质量考评。 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带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2: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3:宜采用2%氯已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4:宜采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还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耐甲氧西林金黄的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工作。二:插管后

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落实对降低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的作用探讨

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落实对降低ICU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的作用探讨 【摘要】:目的:通过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评价其对降低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率的作用。方法:研究起止时间为2022年1月-7月,对入住我院ICU 治疗的70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前实施常规防控干预措 施的35名患者分入对照组,2022年4月起施行综合防控干预措施的35名患分入 观察组。调查两组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对两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 染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各防控措施的落实率均高于对照组,多重耐药菌医 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统计分析后显示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综合防控 多重耐药菌是对3类及以上的抗菌药物均表现出耐药性的细菌。近年由于多 种侵袭性操作的出现和应用及抗菌药物的不恰当使用,多重耐药菌已然成为医院 特别是重症监护室(ICU)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实践证明,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 措施能有效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安全[1-2]。我院对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措施日趋完善,但防控措施的落实力度有待提高。为此,我院ICU于2022年4月起施行综合防控干预措施,本研究旨在评价多重 耐药菌防控措施的落实对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的作用,为预防和控制多重 耐药菌的发生传播提供依据。 1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研究起止时间为2022年1月-7月,对入住我院ICU治疗的70名患者临床资 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前实施常规防控干预措施的35名患者分入对照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一、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除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严格遵循 WS/T31—2009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二、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1)首选单间或同病原同室隔离,隔离病房不足时,才可实施床边隔离。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在隔离病房门口放置一警示牌,限制、减少无关人员进入,并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出病房前洗手。 (3)必须进行接触隔离,在床头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 (4)必须尽量减少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每班诊疗患者为一个护士、一个医生,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5)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接触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吸痰时采用密闭式吸痰器;离开病房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等置黄色垃圾袋中,洗手。 (6)对于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仪器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1000mg/L含氯消毒剂)。 (7)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换气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30min,持续动态空气消毒。 (8)病室环境和医疗器械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一次,床头柜、床单元、监护仪等物体表面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试。出现或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加强清洁和消毒次数。抹布、拖把专用,并有隔离标志,使用过的抹布、拖把必须消毒处理。 (9)限制探视人群,家属应穿隔离衣,戴一次性口罩、帽子,并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10)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 (11)如患者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应先电话通知相关诊疗单位,以便做好隔离准备,防止感染扩散。患者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交班应采取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及护理研究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医院感染预 防控制及护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及护理。方法:研究时间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研究地点为本院,设置研究 对象为40例ICU患者,随机方式予以分组操作,分为2组每组安排20例患者, 分别是对照组(开展科室的常规化护理)和观察组(开展ICU的强化感染预防和 护理工作),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护理工作实施后,得出观察组的 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更低,观察组的环境消毒达标率、医护人员手卫生消毒率、疾 病知识知晓率均处于更高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别(P<0.05)。结论:推行强化ICU的感染预防控制和护理干预后,能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提 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消毒率和疾病知识知晓率,得到较高的环境消毒达标率,开 展价值突出。 关键词:ICU;多重耐药菌感染;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护理 前言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里由病原体导致的感染性疾病,根据来源可分为内源 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两大类,根据病原体种类可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 感染、支原体感染,其中细菌感染最为常见[1]。在ICU中,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 危急,通常会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抗菌 药物进行使用,导致机体出现耐药性,形成多重耐药菌[2-3]。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导致患者在外界条件下发生感染后,极难用常规的药物进行治疗,需要使用更高 级的抗菌药物,进而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身体负担,可危害到患者的 身心健康[4]。因此,对耐药菌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护理,可降低患者的负担[5]。对此,以下内容将探讨研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及护理, 现将护理经过与流程整理如下。

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调查及预防措施分析

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调查及预防 措施分析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通过收集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数据资料,对其展开调查、分析、监测、干预及隔离防护措施效果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经确诊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418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针对患者易感原因、病原菌种类,科室来源进行归纳总结。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能有效控制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分析;隔离防护措施 引言 近年来,在医院感染中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形势日趋严峻,多重耐药菌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给医院感染管理和临床医疗质量都带来严峻挑战。医源性传播是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为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根据耐药菌管理相关规定和要求,对临床诊断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实施规范的隔离措施,并对隔离防护效果进行了对比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2月,选择1年内418例住院患者,女86例,男332例;年龄5-97岁,162例ICU患者,125例结核科患者,30例外科患者,26例关怀科患者,22例感染性疾病科患者,53例其它科室患者。 1.2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3-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

(CRE)[如产I型新德里金属P-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或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在41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中占比最多的是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三种。感染大多来自ICU、结核科、外科、关怀科、感染性疾病科。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与基础疾病、手卫生、消毒隔离、使用抗生素、侵入性操作、呼吸机使用等因素有关。 2感染控制措施 预防管理措施包括:①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床旁配置速干手消毒液。②患者安置首先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限制,减少人员出入,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性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②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床旁配置速干手消毒液。③严格实行隔离措施,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行接触隔离措施。开“接触隔离”医嘱,病程记录中分析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④病历牌贴桔色标识,手腕带用蓝色油性笔作一线形标记。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控制措施执行记录表;⑤做好个人防护,接触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疡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必要时(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防护镜;⑦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⑧诊疗护理操作时,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值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⑨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⑩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重点部门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抹布专用,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物体表面,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增加消毒液浓度至2000mg/L,遇污染随时进行清洁、消毒。病室内空气消毒机每天消毒2次,或紫外线2次/天,30分钟/次。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完整版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附59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 509-2016) Regul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e 2016-12-27发布 2017-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王力红、吴安华、安友仲、李卫光、赵霞、张京利、李六亿、杜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传染病医院ICU及儿科和新生儿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可结合专业特点,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WS/T?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2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 2003年版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原卫生部 2003年版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原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年版 消毒管理办法原卫生部 2002 年版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 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病房,为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 空气洁净技术air cleaning technology 通过多级空气过滤系统清除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及微生物、创造洁净环境的手段。中央导管central line 末端位于或接近于心脏或下列大血管之一的,用于输液、输血、采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血管导管。这些大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

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感染现状及护理干预措施

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感染现状及护理干 预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 院重症医学科2023年1月-2023年3月时段内收治的多重耐药感染患者共96例,依据硬币正反面准则纳入对照组(48例)和综合组(4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综合组行综合护理,比较患者管理后总有效率、感染情况。结果:综合组管 理后总有效率(97.92%)高于对照组(83.33%)、总感染率(4.16%)低于对照 组(18.74%),组间数据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多重耐药感染患者, 重症医学科采取综合护理服务,既可提高治疗效果,还可降低患者感染事件,可 推广。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感染现状;护理干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2023年1月-2023年3月时段内收治的多重耐药感染患 者共96例,依据硬币正反面准则纳入对照组(48例)和综合组(48例)。对照 组男女比例为25:23;年龄上限69岁,下限22岁,均值(43.16±14.20)岁。 综合组男女比例为26:22;年龄上限68岁,下限21岁,均值(44.15±14.61)岁。组间数据无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综合组行综合护理,包括: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自行设计《多重耐药菌监测表》,自2016—2020年,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每日 通过医院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和医院感染监测软件发现所有检出MDRO菌株的住 院患者。记录以下信息:(1)患者信息:检出科室、培养日期、住院号、姓名、

标本名称、耐药菌名称、是否医院感染、医院感染部位、转归;(2)菌株信息:研究期间住院患者检出的肠杆菌科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菌株检出总数,同一患者同一菌株剔除重复;(3)医院基 本信息:研究期间全院和各科室住院总日数。研究期间按照医院对MDRO的管理 进行一系列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单间隔离、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预防+接触隔离、加强MDRO相关知识培训、加强重点科室重点部位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并逐年进行质量持续改进。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对研究期间多重耐药菌 的医院感染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 (1)比较患者管理后总有效率。包括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 率+有效率之和。(2)比较患者管理后感染率。包括耐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耐万 古霉素肠球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1.4统计学方法 课题数据使用SPSS 23.0软件处理。总有效率、感染率以%表示、X2检验。P <0.05证明数据比较有意义。 2结果 2.1比较患者管理后总有效率 对照组管理后总有效率(83.33%)低于综合组(97.92%),组间数据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比较患者管理后总有效率[n、%]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引言 多重耐药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同时产生抵抗力的细菌,对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控制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应对多重耐药菌带来的挑战,有必要深入了解其现状和危害,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本文将详细阐述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方法,为医疗卫生产生积极影响。 背景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菌感染问题日益严重。医院作为患者集中治疗的场所,极易出现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此类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延长住院时间,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因此,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原因分析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原因主要包括医源性因素和非医源性因素。医源性因素如不规范使用抗生素、缺乏感染控制措施、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等,都可能导致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非医源性因素包括患者免疫力低下、环境污染等,同样会促进多重耐药菌的繁殖和扩散。

预防与控制 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传染病学预防:建立和完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对感染患者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病菌扩散。2、环境卫生管理:加强医院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严格执行医疗器械、病房用品的消毒规定,降低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风险。 3、医护人员培训:加强医护人员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4、合理使用抗生素:医生在临床治疗中应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避免不必要的大规模使用抗生素,以减缓多重耐药菌的形成和传播。 5、提高患者免疫力:通过加强患者营养摄入、提高免疫力等方式,降低感染风险。 实践案例 以某医院为例,该医院在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感染防控小组、加强消毒清洁工作、开展医护人员培训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该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明显下降,患者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结论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与监测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与监测制度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 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对专业人员进行本科节的培训。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院的实际工作。 (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内科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住院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高危人群的监管力度,加强防控措施。 (三)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特别是在新生儿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现状与护理防控进展研究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现状与护理防控 进展研究 摘要: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超过三类情况下,同时发生耐药的细菌,即可称之 为多重耐药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不仅影响患者正常医疗活动开展,而且还会 增加其身心痛苦,使其住院时间增多,情况严重还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现阶段,多重耐药菌防控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防控的关键所在。本文综述多重耐药菌医院感 染的现状与护理防控进展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护理防控 现阶段,多种耐药菌问题日益严重,进而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逐渐提升。受 多重耐药菌影响,医院抗感染类药物可选择的范围逐渐缩小,不利于提高临床治 疗效果。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不仅对患者生命健康威胁严重,而且还会增加医疗 负担,给医院感染防控带来巨大挑战。为提高医院感染防控质量,确保患者生命 安全,临床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并且取得一定成效。 为此,本文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现状、护理防控措施等进行综述,以期为控制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1.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现状 细菌感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不言而喻。在20时机20年代末,青霉素的问世 使得细菌感染得到有效控制。随着抗生素普及,感染类疾病治疗效果显著提升, 并且疾病发生率、致死率均有所下降。但是在抗生素广泛使用的同时,细菌耐药 问题也日益凸显,加之免疫抑制剂、侵入性操作的实施,使得多重耐药菌医院感 染情况越来越严重。我国多重耐药现状并不乐观,并且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也相 对严重。相关统计显示,在所有医院感染中,与多重耐药菌相关感染占比为1/5 左右。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最高[1]。另有文献报道,我国多重耐药 感染检出率超过60%。通过该对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痰液标本进行检测,可见多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多重耐药菌株医院感染的诊断: 多重耐药菌株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细菌。 二、预防与控制措施: (1)护士接到多重耐药菌的危急值报告后,立即通知医生开“接触隔离”医嘱,护士在床头放置“接触隔离”标识(蓝色)。 (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3)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或床头应当有隔离标识(蓝色)。 (4)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5)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6)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7)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ICU 、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

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措施及培训记录

为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医院各临床科室必需高度重视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二、各临床科室对可疑或者明确有感染者,与时送检标本,发现多重耐药菌 株时与时上报所在科室负责人与感染管理科. 三、加强微生物室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早期检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四、送验标本一旦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动杆菌等细菌时,一定要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五、加强对从其他医院转入者与易感者的检查,特别是对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免疫力低下患者、接受侵入性检查治疗如气切患者、住院时间长与近期使用广谱、高档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等高危人群要严密监测. 六、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七、定期举办《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班》和"处方点评〞等方式,教育和培训医务人员,规 X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八、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措施有: 1、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2、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执行标准预防;

3、结合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4、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5、医疗废物处置符合要求. 为加强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工作,使全院医护人员掌握多重耐药菌的相关知识,提高多重耐药菌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的技术水平,强化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感控意识,与时了解多重耐药菌防控相关国内外新观点、新方法,制定全院医护人员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制度如下. 一、感染管理专职人员 接受多重耐药菌控制相关法律、法规、指南、标准的培训;掌握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病学、感染危(wei)险因素、耐药机制;诊断、治疗、预防与控制的方法,接受多重耐药菌新发展、耐药新机制、相关的消毒、隔离方法、防控措施的培训;了解本院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趋势、危(wei)险因素等相关知识,为指导医院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工作作好充分准备.培训方式:参加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班与学术活动,学习各种专业文献. 二、微生物工作人员 掌握多重耐药菌最新的检测技术、正确判定方法与实验室感染控制知识,学习多重耐药菌流行病学、感染危(wei)险因素,接受预防与控制医院内多重耐药菌的制度与措施的培训,掌握职业卫生防护与职业暴露处置相关知识.培训方式:参加继续教育项目、讲课、座谈、网络教育等,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 4 学时. 三、医护人员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知识培训 各科室加强对医务人员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二、监测诊断 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做到及时发现,早期诊断。 三、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四、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一旦检出有携带或感染耐药菌株的患者,应立即通知科室相关人员知晓,实施隔离措施: 1、在病历夹、一览牌、床头卡标注隔离标识,隔离标识为蓝色,提示接触隔离,在隔离标识上注明耐药菌名称; 2、单间隔离、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若无条件可床旁隔离。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实行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安排在最后;

4、做好标准预防,诊疗、护理病人时戴外科口罩,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接触污物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5、减少工作人员和病人病房的流动,限制陪护和探视。 6、仪器设备用后严格清洁,使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的抹布擦拭消毒;诊疗器具(体温表、听诊器等)专人专用,一用一消毒,体温计使用含有效氯500mg/L 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清水冲净晾干备用;听诊器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的抹布擦拭消毒; 7、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的抹布擦拭消毒,抹布专用; 8、送验标本用密闭容器城防运送; 9、垃圾处理:病人的血液、体液和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敷料或一次性用品及隔离病室产生的生活垃圾等所有废弃物,均按照医疗废物处理,套双层黄色垃圾袋,袋口扎紧,统一回收。病人出院时要做好终末消毒。 10、患者接触隔离、调床、转院或出院等,对病室所有物品及物体表面进行彻底消毒。 11、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均未检出耐药菌,并经主管医师同意后方可解除隔离。

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措施3篇

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措施3篇 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措施1 1: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 (1):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患者,早期发现,对长期住院的病人定期进行MRSA病原学检测,必要时对新入院的病人进行MRSA检测。 (2):MRSA检测阳性时,24小时内填写院感报告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3):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不可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同一房间。隔离病房确实不足时考虑床边隔离,感染较多时,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并在床牌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 (4):接触MRSA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必需实施手卫生后用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5):当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 (6):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

与消毒。 (7):医务人员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微量输液泵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计算机键盘。电话机等每日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3-4次。 (8):对收治MRSA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9):病人衣物先消毒后清洗,医用被服用双层防渗垃圾袋包裹,并送洗衣房先消毒后清洗单独处理。 (10):出现或者疑似有MRSA感染暴发时,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避免交叉感染。 (11):完成诊疗护理操作,离开房间前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至黄色垃圾袋中。 (12):离开隔离室进行诊疗时,应先通知该诊疗科室,以便及时作好感染控制措施。 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1):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患者,早期发现,对长期住院的病人定期进行VRE病原学检测,必要时对新入院的病人进行VRE检测。 (2):实施隔离措施,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没有条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3):限制陪护人员人数,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

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指导的护理模式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指导的护理模式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研 究 摘要:目的分析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指导的干预模式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 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期间收治的住 院患者100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实验组两组,每组50例,对照 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持续护理4周。比 较两组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及疾病知晓率与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多重耐药菌检出 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18.00%,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 照组,p<0.05。结论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指导的护理模式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 预防中的开展,可显著降低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并对提升患者满意度均有着显著 效果。因此该护理模式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行为转变理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满意度 多重耐药菌是一类“超级细菌”,是临床上同时由3种或3种以上抗菌药物 联合使用而形成的一种耐药性细菌,是诱发医院感染、增大治疗难度、延长住院 时间、增加治疗成本的主要因素,也是严重威胁广大人类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1]。既往常规护理虽然能够达成一定的降低多重耐药菌检出率效果,但由于护理内容 和护理方式的单一性也导致护理质量并不理想。为改善传统护理模式不足,基于 行为转变理论干预模式应运而生,其主要是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患 者需求及行为变化过程[2]。为掌握该护理模式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积 极效果,本文特进行了临床研究,详细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住院患者100例,纳入标准:①病情稳定且生命体征平稳;②年龄18岁以上;③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可独立配合完成相关护理与调查;④知晓此次研究详情,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一般信息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包括: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 通交流,耐心讲解多重耐药菌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控方法,提升患者及家属专 业认知;做好日常环境护理,定期病区、病房消毒查杀,严格无菌化操作流程, 预防交叉感染。 1.2.2实验组行为转变理论护理 ①成立专项护理小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感染科专职护士、临床护士共 同组成护理小组,基于行为转变理论制定多重耐药菌防控管理方案,组内成员明 确分工,做到责任到人。 ②干预方案实施。 动机:a.教育及培训。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对患者详细讲解多重耐药菌相关 知识,同步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时缓解患者出现的焦虑、恐慌等负性心理;严格管理亲属探视次数和探视时间,做好病区卫生管理。b.说服。借助临床真实 病例对患者讲解不良自我管理行为的危害,并对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严格限制病 房探视次数的原因以及多重耐药菌的危害性。一旦确定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 的需及时进行隔离,避免院内交叉感染。c.建模。加强同伴教育,邀请同病区自 我管理能力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增强患者自信心。 能力:主要是通过加强健康宣教和限制管理的方式进行。a.健康宣教。加强 对患者及家属的面对面交流,通过预先设定的问题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健康知识掌 握情况,在病房床头、病区走廊、患者手腕等醒目位置张贴接触隔离标识,用以 体型护理人员积极做好各项感染防控。b.限制管理。做好患者身体状况、家庭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