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ICU超级细菌感染的预防与护理要点

ICU超级细菌感染的预防与护理要点

ICU超级细菌感染的预防与护理要点

【摘要】超级细菌,因滥用抗生素使得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一般抗生素很难

杀死它,所以很难诊治,一旦感染这种病菌后,常常会引起败血症、肺炎等并发症,

危及生命,包括耐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这

类细菌统称超级细菌。

【关键词】超级细菌预防护理

“超级细菌〞科学的称谓应该是“产nd-1耐药细菌,即携带有nd-1基因,能够

编码ⅰ型金属β-内新德里酰胺酶,对绝大多数抗生素〔替加环素、多粘菌素除外〕

不再敏感的细菌。临床上多为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

雷伯菌等革兰氏阴性菌造成的感染。“超级细菌〞泛指临床上出现的多重耐药菌。

据h调查,所有超级细菌的感染者普遍是因为身体素质差,机体免疫力低下,经

常使用抗生素等原因造成的。而iu作为治重症病人的场所,超级细菌的易感及发生率较高。因此,iu对于超级细菌的预防和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切病毒的传播过程都是由三个因素组成: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因此,预防也需要从这三个过程着手。

1遏制传染源

超级细菌的产生是由于药物的滥用,使病菌迅速适应了抗生素的环境而产生的。

因此,要遏制传染源,主要应注意抗生素的使用。

首先,制定全面的国家方案,明确抗生素耐药控制工作的负责单位。通过建立有

力的疾病监测及实验室系统,提高各单位发现和监控抗生素耐药问题的能力。同时,

鼓励人类卫生部门和肉畜行业合理使用高质量抗生素。因为上述两个领域对抗生素的

滥用或不当使用,正是形成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应该采取如下步骤:逐渐形成一种体制,使抗生素只能通过专业医务人员的处方

获得,而不能作为非处方药;鼓励群众服完处方抗生素的整个疗程,不要病情好转就

停服,也不要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和普通流感等小玻

杜绝假冒伪劣药品。取消不良的鼓励机制,使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不必以药养医。对肉畜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进行监管,防止不当使用。

同时,应鼓励社区和医疗机构预防及控制感染,鼓励开展研究,优化现有抗生素

和诊断工具的应用,同时鼓励发现新型抗生素和诊断工具。

2控制传播途径

超级细菌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经血传播;〔2〕胎源性传播;〔3〕医源性传播;〔4〕性接触传播;〔5〕昆虫叮咬传播;〔6〕生活密切接触传播。首要是要求医生严格的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护理人员加强消毒隔离,严格执行监护室消毒

隔离制度,切断传播途径;其次注意清洁卫生,经常帮助病人擦拭身体,清理排泄物,保持病人身体清洁干爽。同时,保持室内枯燥温暖通风,尽量减少或防止探访,从而

防止感染。

3易感人群

3.1实行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控制传播途径我们首先对病房进行封闭消毒,对

有可能超级细菌感染或定植携带者分别进行了单人房间隔离或床边隔离,同时注明感

染标记。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及各项操作前后,均用流动水洗手,操作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后用0.25‰洗消净泡手1in。为每一位病人配备一套专用查体用具,每天用1‰

洗消净擦拭1次,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桌面、窗台、床架每天由卫生员用1‰洗消

净溶液擦拭,保证一桌一抹,用后彻底消毒。实行病房、治疗室、处置室、洗手间、

走廊和值班室拖把分开使用。每天通风换气3次,每次不少于30in。护士长每周公布

1次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检查情况。

3.2加强重点监测检查凡可疑或明确有感染者,需隔日连续3次做检验,结果回

报后立即分析感染或定植细菌,根据药敏实验结果断定用药。做到早诊断、早隔离、

早治疗。每月由护士长对空气、物体外表、医疗器材及医护人员的手、鼻前庭进行细

菌学重点监测,以及早发现病原菌,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3.3提高机体抵抗力,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不能经口摄食的病人采取中心静脉营养、管饲营养或其他途径来保证营养的供应,提高其机体抵抗力。另外,因超级细菌是由

于滥用抗生素导致的,故护士在用药过程中要认真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响,及时向医生

提供停用或换药的依据,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果,缩短用药时间,预防超级细菌产生的可能。

3.4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提高整体预防认识近年来,随着对医院感染研究的重视,医务人员对院内感染知识的认识不断提高,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控制医院感染的根本知识和技术,促进了对医院感染的控制。但对超级细菌感染的危害缺乏足够的重视,为了控制、预防和早期发现感染,我们在强调护士无菌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的同时,请来院内感染专职人员开设了关于超级细菌感染方面的知识讲座,从理论的高度认识超级细菌的危害,制定了统一的规章制度,要求医生、护士和护理人员统一执行,相互监督,并自觉贯彻于医疗护理全过程。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简报?,2021,9.

[2]张延霞,冷金昌,陈世平.军卫一号分系统医院感染监护管理软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1,11(4):242.

ICU超级细菌感染的预防与护理要点

ICU超级细菌感染的预防与护理要点 【摘要】超级细菌,因滥用抗生素使得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一般抗生素很难 杀死它,所以很难诊治,一旦感染这种病菌后,常常会引起败血症、肺炎等并发症, 危及生命,包括耐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这 类细菌统称超级细菌。 【关键词】超级细菌预防护理 “超级细菌〞科学的称谓应该是“产nd-1耐药细菌,即携带有nd-1基因,能够 编码ⅰ型金属β-内新德里酰胺酶,对绝大多数抗生素〔替加环素、多粘菌素除外〕 不再敏感的细菌。临床上多为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 雷伯菌等革兰氏阴性菌造成的感染。“超级细菌〞泛指临床上出现的多重耐药菌。 据h调查,所有超级细菌的感染者普遍是因为身体素质差,机体免疫力低下,经 常使用抗生素等原因造成的。而iu作为治重症病人的场所,超级细菌的易感及发生率较高。因此,iu对于超级细菌的预防和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切病毒的传播过程都是由三个因素组成: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因此,预防也需要从这三个过程着手。 1遏制传染源 超级细菌的产生是由于药物的滥用,使病菌迅速适应了抗生素的环境而产生的。 因此,要遏制传染源,主要应注意抗生素的使用。 首先,制定全面的国家方案,明确抗生素耐药控制工作的负责单位。通过建立有 力的疾病监测及实验室系统,提高各单位发现和监控抗生素耐药问题的能力。同时, 鼓励人类卫生部门和肉畜行业合理使用高质量抗生素。因为上述两个领域对抗生素的 滥用或不当使用,正是形成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应该采取如下步骤:逐渐形成一种体制,使抗生素只能通过专业医务人员的处方 获得,而不能作为非处方药;鼓励群众服完处方抗生素的整个疗程,不要病情好转就 停服,也不要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和普通流感等小玻

ICU隔离制度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

ICU隔离制度-------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Mulitidrug-Resistant Organism, 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抗菌药物在人类战胜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应用以及侵入性操作的开展,导致多重耐药菌(MORO)的感染形势日益严峻,由于多重耐药菌存在对多种抗菌药物无效的特征,且常定植于患者体内形成潜在感染源,故一旦在医院内出现感染或传播,将十分难以控制,给治疗和防控带来很大压力。如何有效减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阻断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已引起医学界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株 *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细菌(ESBLs) *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 *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科细菌(MDR/PDR-PA) 上述耐药菌的防御措施如下 1: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 分布MRSA主要来源于痰,占83.19%,研究表明下呼吸道是MRSA感染的主要部位[1]。主要集中在儿科、ICU,呼吸内科最多见。MRSA感染的治疗是临床十分棘手的难题之一,关

键是其对许多抗生素有多重耐药。目前最常用,也是疗效最肯定的抗生素为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 (1):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患者,早期发现,对长期住院的病人定期进行MRSA病原学检测,必要时对新入院的病人进行MRSA检测。 (2):MRSA检测阳性时,24小时内填写院感报告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3):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不可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同一房间。隔离病房确实不足时考虑床边隔离,感染较多时,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并在床牌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 (4):接触MRSA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必需实施手卫生后用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5):当可能产生喷溅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

怎样预防感染超级细菌

怎样预防感染超级细菌 英国和印度研究人员上周三发表报告称,一些赴南亚印度接受手术等治疗的患者感染了 一种新型超级细菌。这种几乎对所有抗生素具有抗药性的细菌正在从南亚传向英国,可能在全世界蔓延。 那么怎样预防感染超级细菌呢? 1、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尤其应限制万古霉素的滥用,以减少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加强消毒隔离,切断传播途径。 3、洗手是防止病原菌蔓延的简单而最重要的措施,但往往被忽视,应加强洗手重要性的宣传教育。 4、减少或缩短侵入性装置的应用,如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和导尿管插管,从而减少耐药菌株定植。 5、发现耐万古霉素细菌感染患者,应及时予以隔离,进入病房时戴手套,防止细菌广泛污染物品表面,接触患者时应穿隔离衣。 6、清除感染源,对耐药菌株患者使用的医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器等应相对固定,有消毒措施。 7、提高菌检率,加强对耐药菌的监测,尤其对易感人群耐药菌的监测。 8、对全体医院职工进行培训,增强对耐药菌的认识。不必谈菌”色变,不必惊慌。 9、超级细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感染发病的主要是抵抗力低的人群,对普通人群不会产生大的危害。预防的措施最主要的是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正确洗手,加强身体锻炼,合理膳食,注意休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10、如果去医院探视VRE感染的患者,应听从医院有关人员的指导,做好消毒、隔离 工作,避免因探视而感染此种疾病。法国此次出现大宗的VRE感染事件再次提示我们,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或减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超级细菌简介 超级细菌,指滥用抗生素使得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所以给这类细菌统称超级细菌,超级细菌还指耐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皮肤细菌的一种,由于一般抗生 素很难杀死它,所以很难诊治,一旦感染这种病菌后,常常会引起败血症、肺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对产妇、老人、儿童来说都相当危险。英国研究人员通过检测基因的变化,他们绘制出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各大洲间的传播路线图,利用新一代基因检 测技术,可以对细菌基因组进行完整的分析,并根据基因变异情况得出各地细菌间的家族谱 系图。 病菌起源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简称VRE),VRE早在1987年就被分离出来了,地点是英国伦敦,随后纽约发现北美第一例VRE感染,再后来VRE感染迅速波及世界各地,也包括我国在内。李六亿说,肠球菌属感染作为一种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已经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全国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系统将其列为医院感染的第二大病原菌。近年来由于抗菌 药物的广泛使用,使原本就对部分抗菌药物具有内在抗药性的肠球菌耐药性进一步扩大,特别是VRE危害性逐年增加,已成为临床治疗棘手的问题。李六亿介绍,VRE感染以60 岁以上患者居多,感染性疾病治疗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VRE感染,可以发生在社区,也 可以发生于医院,医院感染较社区感染高。VRE感染多发生于癌症、肝硬化、慢性肾炎尿 毒症、脑梗死等重症住院患者,主要造成肺部、腹腔感染,其次为血液、手术伤口、泌尿道感染。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病例在感染VRE前就出现了耐药葡萄球菌生长。专家由此推 测,有可能是葡萄球菌把其耐药质粒基因传播给肠球菌,从而产生VRE。值得警惕的是, VRE目前已经成为更新的超级细菌” ?耐万古霉素金葡菌(VRSA )的中介”专家呼吁,要把VRE作为抗生素耐药连续剧”中的一个重要章节”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应对,致死率最高达到73 %。 细菌破解 抗药性细菌引发的疾病是全球性问题,其中威胁最大的是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它们都是普通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为了 寻找有效杀灭这些超级细菌"的新办法,Hancock研究了一组短蛋白(多肽)。考虑到多肽可能会引发败血症,Hancock现在小鼠身上进行实验。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多肽反而能使败血症有所好转。唯一的问题是它们导致了过敏反应,引起一些健康的肠细胞死亡。因此,Hancock和同事设计出更短的多肽,既能阻止败血症,又不会引起其他并发症。Hancock 表示,并不是这些多肽直接杀死了超级细菌”。它似乎使人体自身先天免疫系统作了某种事

危重症患者的感染相关护理知识

危重症患者的感染相关护理知识 第一节概述 (4) 一、感染的原因 (4) (一)患者因素 (4) (二)医疗行为因素 (5) (三)环境因素 (6) 二、感染的分类 (6) (一)根据感染的不同来源分类 (6) (二)根据感染的不同病原体分类 (6) (三)根据感染的不同部位分类 (7) 第二节医院获得性肺炎 (9) 一、感染评估与诊断 (9) (一)感染评估 (9) (二)诊断标准 (10) 二、预防与护理 (11) (一) HAP的预防 (11) (二) HAP的护理 (12) 第三节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14) 一、感染评估与诊断 (14) (一)感染评估 (14) (二)诊断标准 (15) 二、预防与护理 (17)

(一) ICRI的预防 (17) (二) ICRI 的护理 (17) 第四节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 (19) 一、感染评估与诊断 (19) (一)感染评估 (19) (二)诊断标准 (20) 二、预防与护理 (20) (一) CAUTI的预防: (20) (二) CAUTI的护理 (2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感染约占全球每年总体死亡率的25.5% (约1500万人),是造成人类死亡最重要的因素。医院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HAI)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人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综合ICU是HAI现患率最高的科室。危重症患者免疫力低下,极易发生感染而影响原发病的治疗,使死亡率和治疗费用增加,使住院时间延长。

ICU院内感染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ICU院内感染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ICU是重症病人集中治疗的场所,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多,是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的科室。细菌耐药ICU 患者比普通病房患者或院外患者更加普遍。因ICU 患者多来自院内各 专科,致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相对增高。又因患者治愈后回到原科室,使在ICU的耐药菌株被携带到医院各处而引起流行。降低ICU 院内 感染发生率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一、预防控制原则 (1)隔离感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建筑布局和相关设施的管理 ICU 建筑布局应符合国家《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能提供医护人员便利的观察条件和必要时尽快接触患者的通道。 (1)ICU 病房设置位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且 接近手术室、医学影像学科、检验科和输血科(血库)等。 (2)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m²,床间距大于1m;每个病房最少配备1个单间病房,使用面积不少于 18m²,用于收治隔离病人,有条件者宜配备负压病房。 (3)ICU 整体布局应划分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

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等应具有相对独立性。 (4)配备足够的非接触式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单间每床1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两床1 套。 (二)建立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建立并完善ICU各项感控制度和操作流程,使其符合国家、地方和行业协会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操作流程,并能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予以更新、修订,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三)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管理 (1)人员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医师和护士人数与 ICU床位数之比必须为 0.8:1-1:1和2.5:1~3 :1以上。 (2)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应避免接触病人。 (3)ICU 工作人员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的技能的培训、监督。 (4)执行标准预防:标准预防指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2023)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 (2023)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2023) 1. 引言 本标准旨在指导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以确保患者在ICU期间得到最佳的医疗护理并减少感染的风险。该标准适用于所有ICU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工作人员。 2. 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2.1 手卫生 - 所有ICU工作人员应遵守正确的手卫生程序,并按照规定的 时机进行手消毒或手洗。 - 使用合适的洗手液或消毒剂,并确保有效杀灭细菌和病毒。 2.2 医疗器械与设备的清洁与消毒

- 所有医疗器械和设备应符合清洁和消毒的标准。 - 严格遵守清洁和消毒操作流程,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状态。 2.3 防范医院内感染 - 实施有效的垃圾管理措施,包括正确分类和妥善处理医疗废物。 - 定期清洁和消毒ICU的环境,包括床铺、地板、墙壁等。 2.4 感染控制监测与报告 - 建立感染控制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感染相关数据,并及时报告感染情况。 - 对感染进行分类和定位,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2.5 个人防护 - 所有ICU工作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护目镜。 - 定期更换和清洁个人防护装备,并妥善处理废弃物。 3. 培训与教育

- 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确保ICU工作人员了解感染预防与 控制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应的技能和知识。 - 定期进行培训评估和知识测试,以及与感染预防相关的持续 教育活动。 4. 质量管理与审核 -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实施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进行评估 和审核,并提供改进建议。 - 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的质量审核,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和持 续改进。 5. 总结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旨在确保患者在ICU期间的安全和健康。通过遵守手卫生、清洁与消毒、垃圾管理、感染 监测与报告、个人防护,以及提供培训与教育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并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预防抗菌药物耐药的12项措施 (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科室里要充分发挥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作用,从思想上重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管理 (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 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MDRO医院感染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严格执行手卫生 实施手卫生管理的5个时刻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 2、实施清洁无菌操作前 3、接触患者后 4、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做好手卫生可使医院感染降低30%。 医务人员:严格按照WHO五大洗手指征进行手卫生。 保洁人员、工勤人员:进行面对面现场指导与演示,主要是手卫生、消毒隔离知识。 患者及家属:加强健康教育,进行耐心的说明,并告知洗手等消毒隔离措施的重要性,提供洗手设施或手消毒剂。 手卫生的方式:洗手和手消毒 洗手:手部有肉眼可见的污染物时,应立即使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手消毒:手部无可见污染物时推荐使用含醇类的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擦手(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MDRO感染/定植患者安置(单间安置),无单间时,可将相同MDRO感染/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应将MDRO感染/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主动筛查发现的MDRO定植患者也应采取有效隔离措施。隔离房间或隔离区域应有隔离标识,并有注意事项提示。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知识培训 各科室加强对医务人员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二、监测诊断 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做到及时发现,早期诊断。 三、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四、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一旦检出有携带或感染耐药菌株的患者,应立即通知科室相关人员知晓,实施隔离措施: 1、在病历夹、一览牌、床头卡标注隔离标识,隔离标识为蓝色,提示接触隔离,在隔离标识上注明耐药菌名称; 2、单间隔离、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若无条件可床旁隔离。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实行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安排在最后;

4、做好标准预防,诊疗、护理病人时戴外科口罩,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接触污物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5、减少工作人员和病人病房的流动,限制陪护和探视。 6、仪器设备用后严格清洁,使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的抹布擦拭消毒;诊疗器具(体温表、听诊器等)专人专用,一用一消毒,体温计使用含有效氯500mg/L 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清水冲净晾干备用;听诊器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的抹布擦拭消毒; 7、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的抹布擦拭消毒,抹布专用; 8、送验标本用密闭容器城防运送; 9、垃圾处理:病人的血液、体液和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敷料或一次性用品及隔离病室产生的生活垃圾等所有废弃物,均按照医疗废物处理,套双层黄色垃圾袋,袋口扎紧,统一回收。病人出院时要做好终末消毒。 10、患者接触隔离、调床、转院或出院等,对病室所有物品及物体表面进行彻底消毒。 11、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均未检出耐药菌,并经主管医师同意后方可解除隔离。

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发生在院内的感染。引起院内感染的致病菌较多,且大多为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珠,往往感染严重,有效控制率低,病死率高。重症监护室(ICU)是医院易感人群和易感因素的集中地,也是院内感染的高发区域。文献报导ICU院内感染远远高出普通病房3~4倍[1]。2010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ICU院内感染患者210例,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ICU住院患者680例,男450例,女230例;年龄3~97岁,平均62.3岁。疾病包括重型颅脑损伤,高位颈髓损伤,胸部疾病,重症胰腺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发生院内感染210例,院内感染率30.88%。其中呼吸道感染133例(63.33%),泌尿系感染50例(23.81%),颅内感染6例(2.86%),伤口感染8例(3.81%),败血症8例(3.81%),感染性休克2例(0.95%),其它感染3例(1.43%)。病原体包括鲍曼不动杆菌、热带假单丝酵母菌、肺炎克雷白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大肠杆菌、白色念球菌及其他少见菌种。 ICU院内感染原因分析 内在因素:①患者自身易感性:ICU内多为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或老年患者,且病情较重,自身抵抗力较差,易受周围环境中感染因子的侵入;其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等有创操作,破坏了患者自身的天然屏障,使ICU 院内感染的几率增加。②易感部位:呼吸道是ICU院内感染的首要部位,其次是泌尿系感染和颅内感染及伤口感染。 外在因素:①ICU内环境因素:ICU内危重患者较多,各种监护设备及操作仪器多;医护人员及相关人员相对较多,流动性大;ICU空间相对狭小,空气污染加重,导致呼吸道感染率增加。不合理的建筑设计及不洁净的病区环境易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病机会。②ICU内的交叉感染:ICU内患者的病情复杂,致病菌种多,且大多为生存力及繁殖力较强菌株,易在病区内交叉传播。污染的气管插管、氧气管、导尿管、氧气雾化器、深静脉导管等是院内感染的重要传播因素。③有创性诊疗操作: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与院内感染的发生直接相关。呼吸道感染与人工气道的建立;尿路感染与留置尿管均呈正相关。菌血症、败血症的发生与深静脉通道的建立密切相关,其原因可能是这些操作人为地破坏了血管屏障,为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天然的庇护场所和繁殖基地。④医护人员的感染监控意识:ICU内医护人员的感染监控意识及对院内感染的防范措施,直接关系到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医护人员工作时不严格的消毒措施,不强的无菌观念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原因和潜在危险因素。 病原体本身:①菌种的多样性:ICU内患者病种的多样性及病情的危重性,决定了院内感染菌种的多样性;不同专科的病种其致病菌也不同。以肺部感染为主的菌种主要是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白杆菌,真菌为假单丝酵母菌;泌尿系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完整版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附59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 509-2016) Regul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e 2016-12-27发布 2017-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王力红、吴安华、安友仲、李卫光、赵霞、张京利、李六亿、杜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传染病医院ICU及儿科和新生儿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可结合专业特点,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WS/T?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2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 2003年版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原卫生部 2003年版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原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年版 消毒管理办法原卫生部 2002 年版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 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病房,为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 空气洁净技术air cleaning technology 通过多级空气过滤系统清除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及微生物、创造洁净环境的手段。中央导管central line 末端位于或接近于心脏或下列大血管之一的,用于输液、输血、采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血管导管。这些大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什么是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也叫交叉感染或医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内 接受治疗、护理或探视时所感染的疾病,原因是由于接触医院环境和 医疗器械等多种途径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医院感染通常发生在患者处 于虚弱、免疫力下降状态或是在需要手术、侵入性检查、介入性治疗、器械使用等情况下。医院感染如不加以控制,容易发生在重症患者身上,增加患者收治费用和治疗难度,也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手卫生 手是人际传播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只要注意卫生习惯和规范操作,医护人员的手不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保持卫生。因此,有效的手 卫生措施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之一。 2.消毒 医疗器械、设备、床铺等物品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对这些设备和物品进行彻底消毒是预防交叉感染的关键。医疗机构应 严格执行有关消毒规定,实施物品分类消毒和消毒记录。 3.过敏反应

当患者注射一些药物或医疗物品,如吸氧管,肠镜和心脏或肝脏 导管时,很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从而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过敏性休克。因此,在使用前应仔细检查过期日期,确保无变质和病原体沾染。 4.空气过滤 医院入口过滤器可以将空气中的各种细菌、灰尘等过滤掉,避免 空气传播各种疾病,也可以防止病人感染。 5.个性化治疗 手术和化疗后,患者可能会感到很疲劳,体力透支,劳累过度, 从而影响恢复和治疗。因此,通过个性化治疗,为病人提供更合适的 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6.查找并传播信息 医疗机构应定期检查并报告医院感染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预防 和对抗措施,消除医院感染的威胁。 7.接触控制 感染患者的家属、护工、访问医疗人员等要保持严格的接触控制 措施,如穿戴手套、口罩等等,防止感染病毒跨越传播。 结论 医院感染是一件严峻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采取适当、有效的预 防和对抗措施,就能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在医疗机构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密切配合,并对发现的问题采取及时的改进措施,也可

护理部感染预防及护理措施

护理部感染预防及护理措施 概述 感染预防是护理部的重要工作之一,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 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本文档将介绍护理部 在感染预防中应采取的措施。 基本原则 - 保持手卫生:护士应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患者前后、处 理伤口或污染物品后。 -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根据不同病情和感染风险,护士应佩戴 适当的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 定期清洁环境:定期对病房和设备进行清洁消毒,保持干净 整洁的环境。 病房感染预防 - 隔离措施:根据患者的感染类型,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阻 止病原体的传播。 - 定期通风换气:保持病房空气新鲜流通,减少病原体的滋生。

- 定期消毒:对病床、器械、洗手间等进行定期消毒,杀灭潜 在的病原体。 患者个人护理 - 病人教育:向患者和家属传达正确的手卫生、咳嗽礼仪等感 染预防知识,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 - 个人卫生:帮助患者进行个人清洁,包括洗手、刷牙、更换 敷料等,避免细菌滋生。 - 定期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排泄情况等,及时 发现感染迹象。 护士个人防护 - 注重个人卫生:护士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包括勤洗手、穿戴干净的工作服等。 -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根据工作环境和感染风险,佩戴合适的 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止感染的交叉传播。 - 定期接受健康检查:护士应定期接受健康检查,确保身体状 况良好。 结论

护理部在感染预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遵循基本原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同时,护士 个人也应加强个人防护和卫生惯,确保自身健康,为患者提供安全 的护理服务。 >注意:本文档内容仅为参考,具体的护理措施应根据实际情 况和相关规定进行调整。

WST_509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预防与控制规 1 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传染病医院ICU及儿科和新生儿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可结合专业特点,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 WS/T 312 医院感染监测规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 2003年版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原卫生部 2003年版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原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年版 消毒管理办法原卫生部 2002年版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重症监护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ICU 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病房,为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 3.2 空气洁净技术 air cleaning technology 通过多级空气过滤系统清除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及微生物、创造洁净环境的手段。 3.3 中央导管 central line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完整版

重症监护病房I 预防与控制规范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 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附 5 9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 509-2016) RegUl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e 2016-12-27 发布 2017-06-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娄员会?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 Urlit, ICU)医院感染预防 与控制 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 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 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 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eUo 传染病医院ICU 及儿科和新生儿ICU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可结合专业特点,参 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 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于本文件。 GB71598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WS/T7311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2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 3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7367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2003年版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原卫生部2003年版 医疗废物分类IJ 录 原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3年版 消毒管理办法原卫生部2002年版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重症监护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 : ICU 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病房,为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 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 监护和救治技术。 空气洁净技术 air CIeaning technology 通过多级空气过滤系统清除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及微生物、创造洁净环境的手段。 中央导管CentraI Iine 末端位于或接近于心脏或下列大血管之一的,用于输液、输血、采血、血流动力 学监测的血管导管。这些大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头臂 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骼外静脉、股静脉。 前言 嬲爲駝恚s≡s 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院 、 斌 。 專鳖豔位鴻鏗翳蠶武幾鴻豁学湘雅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 本标准起草人:王力红、吴安华、安友仲、李卫光、赵霞、张京利、李六亿、杜

ICU侵入性操作致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护理对策

ICU侵入性操作致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护理对策 重症医学科(ICU)是现代医院临床急救中一个较为完善的医学专业,也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由于入住ICU的患者病情严重,抢救过程中常需要对患者进行多次或多部位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留置尿管、胸腔闭式引流管等。现将我科68例的治疗患者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68例,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内置套管8例、中心静脉置管14例、留置尿管34例、合并尿路感染2例、实施胸腔闭式引流12例。 2 常规护理措施 2.1 医护人员的准备 医护人员的手及时清洁是预防临床微生物扩散的关键,严格“手卫生”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护穿刺部位,要求操作者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衣帽整齐、戴口罩及无菌手套,中心静脉置管穿刺部位用0.5%的安尔碘消毒2次以上。 2.2 病人的准备 保持病人皮肤粘膜的清洁,保持病室床单的清洁干燥,每日清扫床铺2次,每周更换床单1次,经常擦拭皮肤、洗头,及时更换内衣,做到三短九洁。 2.3 保护病人的周围环境 保持病室清洁干净,保证层流空气通畅,通风口清洁,规范探视制度,控制溅落现象及溅落物处理,导管插入及插入后溅落现象发生率高,它污染环境、物品。据统计:80%的溅落由病人引起,20%由工作人员造成[1],溅落物需妥善处理,用含氯消毒剂500ml/L擦拭和浸泡污染物品和溅落物,或集中处理。 3 专科护理措施 3.1 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内套管置入 预防气管插管、气管内套管感染应做好管道的消毒管理工作,内套管4-6h取出清洗、消毒一次,内套管取出时间不宜过长,应<30min;内管取出后,用湿纱布覆盖管口,且持续湿化气道,防止气管外套管存积痰痂,使内套管不宜放入,创面周围及时清洁、消毒,并覆盖无菌纱布。逆行气管内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气管内滴药,Q4h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吸引时,戴无菌手套,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吸痰后洗手。 3.2 中心静脉置管 3.2.1 穿刺部位的选择 股静脉临近会阴部,皮肤寄生菌多,且易受分泌物、尿液污染。颈内静脉置管部位靠近口咽分泌区,易被呕吐物、口鼻分泌物污染,敷料易脱落。据报道:穿刺部位的选择跟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有关[2],建议选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3.2.2 导管的选择 导管材料柔韧,表面光滑,用新的弹力凝胶等材料在插入前导管可保持一定硬度而不影响操作,插入后吸收水分其硬度减低不损伤粘膜。

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作者:罗晓菊 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05期 ICU医院感染指的是患者在ICU这一特定环境内受到的感染。因ICU患者基本来自医院的各个科室,并且病情比较危重、抵抗力较差,再加上各种介入治疗以及侵入性监测的实施,导致ICU患者感染的概率增加。本文重点介绍了ICU医院感染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预防控制。 1.环境因素。由于ICU院内的易感人群和病原菌相对比较集中,空气中的人工感染菌和自然菌的密度较高,若空气消毒设施没有进行定期检测,患者极易因空气污染术后伤口而导致感染。另外,若医院没有限制ICU患者家属探视,带入了病原菌,也会增加患者感染的几率。另外,患者的污染物及排泄物在处理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出现细菌传播,引发感染。 2.医护人员因素。ICU医护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若缺乏院内感染及危害认识,没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也会增加院内感染的概率,另外,ICU内的护理操作较多,如患者的大小便、喂食、皮肤护理、灌肠、胃管插入以及翻身等,大大增加医护人员手部的污染,若医护人员没有及时清洗双手,会导致细菌在ICU内传播,引起院内感染。 3.抗生素的使用。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会使用多种抗生素,而抗生素的使用会使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失调,同时也会增加耐药菌株,导致患者的病程延长,感染概率增加。 4.侵入性操作因素。患者侵入性创伤口的日益增多,也会成为患者院内感染的直接原因。如气管插管、泌尿导管、动静脉导管以及气管切开等侵入性治疗手段,都有可能损伤患者的防御屏障,导致外界微生物以及病原体侵入患者体内,从而增加院内感染的几率。 1.探视者管理方面。首先,医院要减少ICU患者不必要的访客探视。其次,探视者探视隔离病人,需要穿专用的隔离衣和隔离鞋。探视呼吸道感染,探视者还需要戴口罩。再次,探视者进出ICU都需要洗手。最后,探视者在探视期间,要避免接触ICU病房内的物体。 2.医护人员消毒管理方面。首先,医院做好ICU室内的清洁消毒工作。即每日及时处理患者的排泄物、遗弃物、换药敷料以及各种引流管,并定期使用消毒液擦拭室内用品。每日使用紫外线消毒空气两次,每次消毒1小时,以此保证室内阳光充分及空气清新。其次,医护人员应定期体检,确保没有传染性的感染疾病。再次,医护人员在进入ICU前,应穿戴专用服和专用鞋,并戴工作帽,同时在操作前后清洁双手。最后,医护人员每日要先使用清水擦拭仪器设备,再用消毒水擦拭。湿化瓶、呼吸机以及吸痰器在使用后都要进行消毒。

医院ICU感染管理措施

ICU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WHO的研究表明: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的是重症监护病房。因此加强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监测、预防、控制、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发病率 1.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发病率是普通病房感染率的5-10倍。在美国院内感染每年可影响超过200万的患者并且对5-35%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造成影响。 2. 感染部位占首位的是下呼吸道约30%,其次为尿路感染约占24%,血流感染约占16%,外科切口感染约占8%。重症患者的死亡率约为27.5%,其中60.9%的患者死于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1.宿主因素:主要为基础疾病和免疫水平低下,如大手术、颅脑外伤、意识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营养不良、年龄、入住时间等这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较大。 2. 医源性因素:主要以各种侵入性医疗操作手段,如机械通气、器官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鼻胃插管、深静脉置管以及皮质激素放疗、化疗、静脉营养液、抗菌药物的应用等。 3. 其他:医院环境问题,如医务人员不足或环境拥挤也会增加院内感染的潜在性危险。在调整干扰因子如重症患者营养、呼吸机使用及住院时间后,护士与患者的比例是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三医院管理措施 (一)医务人员管理 1.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各项管理制度及标准预防措施。 2. 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技术,预防因操作不规范而引起的感染。 3.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的各项治疗、护理操作特别是接触体液、血液、分泌物应洗手或戴手套。 4.对多重耐药菌如MRSA、广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或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有上报制度和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 (二)物品、环境的消毒管理 1.ICU患者肺部感染多与使用呼吸机或人工气道有关,加强呼吸治疗器械消毒管理尤为重要;呼吸机螺纹管、湿化器、连接头、呼吸活瓣等凡能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2.保持患者的床单位的清洁无污染,每日用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 3.凡侵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的治疗器械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4使用后的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消毒与存放符合要求。 5.配备具有空气净化装置的通风设备或至少要有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三)重症监护室各单位有能够满足需要的洗手措施

ICU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措施 1、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 1.1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1.2 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1.3 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 1。4 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1.5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 1.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 1。7认真做好隔离工作:对传染病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相适当的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进行接触隔离。对高危病人如***、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1。8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1。9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控制胃内容物返流. 1.10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 1。11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应用镇静剂患者,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12做好手卫生:严格执行洗手时点,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落实手卫生。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1.13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送供应科集中消毒灭菌,呼吸机管道、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等呼吸道治疗设备应该定期进行更换消毒,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严格无菌.直接接触下呼吸道粘膜的物品必须灭菌或用高效消毒法处理。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内盛无菌液体每天更换.备用的湿化瓶每周消毒干燥保存。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呼吸机湿化罐内加入无菌水,24小时彻底更换一次,湿化罐及滤纸应每周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做为污水处理,集水瓶应垂直向下,位于管路最低处,防止冷凝水倒流至气管插管或呼吸机内。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呼吸机使用中根据产品说明定期清洗防尘网垫. 1。14对于气管切开病人,切开部位及其周围应保持清洁干燥,在切开部位的一切操作均应采用无菌技术,吸痰时原则上吸痰管只能提拉一次。 1.15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及时送检病原体。 1。16科室每月对下呼吸道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1.1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定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机械通气(MV) 48h 后出现的肺部感染。2、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防控措施: 2。1定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2.2插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2)仔细检查无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