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项研究证实:针对自身抗体的治疗将显著提高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治疗效果

多项研究证实:针对自身抗体的治疗将显著提高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治疗效果

多项研究证实:针对自身抗体的治疗将显著提高自身免疫性脑

炎的治疗效果

展开全文

自身免疫性脑炎泛指一类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脑炎,但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种类较多,如何诊断与治疗一直以来都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近年来中枢神经系统自身抗体的发现促进了神经病学的发展,自身免疫性脑炎已成为神经免疫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随着研究人员对自身免疫性脑炎中致病性自身抗体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和治疗也出现了新的方向,预后效果逐步提升。

自2002年日本国立静冈癫痫治疗中心院长高桥幸利教授发现包括NHALE在内的脑炎病例中,抗GluN 2B抗体(也称为抗GluRε2抗体,抗NR2B抗体)检测呈阳性,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针对NMDA型谷氨酸受体( GluR)ε2(NR2B )和GluRδ2的高感度测量方法(immunoblot technique),获得了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中央省厅之一)授予科学领域的文部科学大臣表彰-科学技术奖(开发部门)(科技进步奖)后,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着手自身免疫性脑炎自身抗体的研究。目前,已知超过8种类型的自身抗体介导的脑炎。(推荐阅读《日本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领跑者,癫痫治疗名医——高桥幸利》)

▲图源:[1]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常见类型和症状

1

抗NMDA型GluR抗体参与的脑炎

通常多见于小儿和40岁左右的成人,一般因发烧几天后言行异常等边缘性症状就诊,还可出现痉挛等症状。抗NMDAR 脑炎的女性患者常合并卵巢畸胎瘤,通常可以通过切除肿瘤改善症状,多数并发病例为重症,且可能出现长时间的呼吸衰竭、神经症状、口腔不自主运动等症状。NR2B(GluRε2)和NR1(GluRζ1)的细胞外结构域是形成NMDA型GluR复合物的亚基,引起NMDA型GluR的内在化和拮抗作用,带来功能抑制,并引起脑部炎症。这种脑炎的预后效果优于其他类型,但约60%左右的患者存在记忆方面的后遗症残留。

2

抗VGKC相关抗体参与的脑炎

抗VGKC抗体脑炎约占非疱疹边缘性脑炎的20%,多见于壮年期,且为亚急性病程,症状具有多样性,如认知障碍、癫痫和自主神经障碍等症状。一般认为抗LGI1抗体诱发的脑炎在60岁左右的患者中引起亚急性和急性记忆障碍以及癫痫,且MRI病变频率较高。抗Caspr2抗体引起的脑炎比抗LGI1抗体的发病概率小,通常伴有胸腺瘤,其中85%是男性,经常显示出诸如神经源性疼痛等症状的Morvan综合征。

3

α-enolase抗体与桥本脑病

桥本脑病(H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相关的激素反应性脑病(SREAT),为临床少见的神经系统综合征,是日本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在桥本脑病中,约50%的病例检测到针对α-enolase 酶N端的抗体(抗NAE抗体),诊断价值很高。桥本脑病的诊断是根据抗甲状腺抗体(如抗TPO抗体)阳性、脑电波改变(慢波)和SPECT 脑血流减少。桥本脑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运动障碍、肌力下降、不自主运动到心理障碍,但十分少见脑炎的常见症状,如意识障碍和痉挛。如果患者前期出现心理障碍,很可能会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或"诈病"等,另外,由于该疾病不是由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所以即使甲状腺功能正常也不能排除这种疾病。该病的特征还在于脑部

MRI异常,未来希望在诊断出未知原因的脑病时考虑桥本脑病的可能性成为临床实践中的普遍做法,降低桥本脑病的误诊几率。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一般需要依靠症状、血液检查、脑部MRI 影像等,但部分患者可能只在前期出现性格变化和精神症状,因此确诊十分困难。在过去的十年中,人们已经发现与自身免疫性脑炎有关的抗体可以作为诊断标记,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测量的抗体类型是有限的,并且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仍然存在问题,获得测试结果可能需要数周至数月的时间,因此尽管它具有很大的诊断价值,在实用价值方面仍然是一个问题。

日本研究人员总结了2019年发表在《The Lancet Neurology》上共27位专家的共识:在明确临床事实和证据的前提下及早的治疗自身免疫性脑炎可以带来良好的预后,因此,如果临床症状、脑MRI、脑电波检查等结果提示自身免疫性脑炎,则可以在不等待抗体检测结果的情况下尽早开展治疗,目前该建议已被国际公认。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治疗和预后

虽然目前仅有很少的与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的自身抗体被证实具有致病性,但是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治疗方法却在逐渐增多,为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预后带来的重大转变,如类固醇脉冲疗法、血浆置换疗法、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

另外,针对不同的抗体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治疗方法预后效果也不相同,抗NMDA型GluR抗体参与的脑炎对免疫治疗的反应取

决于是否合并肿瘤,合并肿瘤的患者对一线治疗(肿瘤切除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血浆置换疗法)的反应明显优于不合并肿瘤者,未合并肿瘤的患者需采取二线免疫疗法,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或二者联合应用;抗VGKC抗体脑炎对标准抗癫痫药物反应不佳,但对免疫治疗反应良好,治疗后基本不会复发,除了合并肿瘤的患者外,预后良好;桥本脑病一般通过类固醇脉冲治疗,总体预后较好。

根据近十年的研究,人们对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致病性自身抗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由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治疗方法也层出不穷,有效提高了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预后。研究人员通过探究介导自身免疫性脑炎有关的自身抗体,希望可以鉴定出关联性更强的致病性自身抗体,进一步提高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参考来源:

[1]高橋幸利. 自己免疫性介在性脳炎・脳症の診断・治療スキーム[J]. 臨床神経学, 2012, 52(11): 836-839.

[2]山村隆. 自己免疫性脳炎・脳症の臨床[J]. 日本内科学会雑誌, 2017, 106(8): 1539-1541.

[3]「急性辺縁系脳炎等の自己免疫介在性脳炎・脳症」の診断スキーム

[4]Dalmau J, Lancaster E, Martinez-Hernandez E, Rosenfeld MR,Balice-Gordon R.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in patients with anti⁃NMDAR encephalitis. Lancet Neurol, 2011,10:63-74.

神经综述:自身免疫性脑炎:近期进展和新兴挑战

神经综述:自身免疫性脑炎:近期进展和新兴挑战 摘要近年来,人们对于神经系统疾病中免疫失调和自身免疫相关的认识大大提升。临床综合征的识别,可靠的诊断方法,早期针对性的免疫疗法可使这些发病率较高的急性和亚急性神经系统疾病获得较理想的结局,但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会有明显的死亡率。本综述主要聚焦于近来迅速扩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领域。我们将阐述抗细胞内抗原抗体相关边缘叶脑炎和神经元表面抗体综合征(NSAS)(抗原位于神经元表面且为主要受体或突触蛋白)的区别。本文重点为电压门控钾通道复合物相关抗体介导的脑炎、抗NMDA受体脑炎、抗多巴胺2受体抗体相关的基底节脑炎,并按时间顺序突出NSAS的重要发展。同时将回顾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比如血清抗体作为生物学标志物的复杂性,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何时起始以及这些抗体可能的致病机制。文章还要讨论临床医生面临的治疗上的挑战,如治疗的时机,二线治疗的作用,关键概念将以临床案例的形式突出强调。未来的研究方向将包括新型抗原和其致病性的识别,以及针对确诊为NSAS患者的最有效治疗策略的评价。 1介绍

内抗原的抗体多为核蛋白或胞浆蛋白,如Hu,Ma,和Ri等,与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和睾丸肿瘤等相关。这些与有限的恶性肿瘤亚型相关的抗体可通过标准化的检测证实,并可出现多种神经系统症状。临床过程通常呈单相并持续进展,预后不良,治疗上采取直接切除潜在的恶性肿瘤。抗肿瘤神经抗原抗体并非直接致病,而是肿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对它们的检测可促使对与其相关潜在肿瘤的调查研究。之前包括被动转移或主动接种抗原的动物模型在内的研究未能重现这些临床症状,而最近公布的研究结果也显示,神经元细胞死亡是由于T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更倾向于这组抗体并不具有直接致病性的论点。 另一组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群体,已证实其抗神经元细胞表面抗原表位的自身抗体并不在细胞内,而是在细胞外。这组抗体群被称为“神经元表面抗体”(NSAbs),与之相关的神经系统表现称为“神经元表面抗体综合征”(NSAS)。Lancaster等归纳NSAbs有五个特点:细胞外抗原表位,抗体结合在靶抗原转染的细胞中可见,抗体能改变神经抗原的功能或结构,抗体的下游效应常可逆,抗原瓦解后的临床表现与遗传学或药理学模型一致。抗原通常是受体或突触蛋白复合物,与突触传递和可塑性机制紧密相关。已证实的靶点包括电压门控钾通道复合体(VGKC),如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GI1)和接触蛋白相关样蛋白2(CASPR2)的组成部分,N-甲基-D-天

自身免疫性脑炎「综述」:虽不常见,但鉴别诊断得用上

自身免疫性脑炎「综述」:虽不常见,但鉴别诊断得用上 近年来,对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探索越来越多,该领域的 发展十分迅速。与此同时,分子诊断学和疾病修饰治疗的发展也不断地推动着神经病学的发展变化。 新抗体标记的发现,为诸如自身免疫性脑炎这些免疫介导的神经和神经精神疾病提供了诊断手段、治愈或治疗方法,并为阐明发病机制带来帮助。 Bernadette Kalman 博士在The Neurologist 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列举了目前已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及其相关标记抗体,最新诊断方法和所使用的一般治疗方法,希望促进识别可治疗的神经精神疾病。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识别 般来说,自身免疫性脑炎都是罕见病,但有高度变异的发病率。 有一些核心特征有助于识别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通常表现为亚急性起病的工作记忆障碍、精神状态改变以及精神症状。认知和行为改变有时早先发生,更多的是伴随睡眠异常、癫痫(与之前所知的癫痫截然不同)、活动障碍(肌张力障碍、舞蹈病)、小脑共济失调或脑干症状(眼球运动障碍、动眼神经危象、自主调节异常)脑脊液检查和MRI 可发现炎症。然而,检查结果正常并不

能排除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表现通常包括发热、不适、呕吐。脑脊液炎性改变,MRI 增强扫描检查通常没有病灶强化。 脑电图显示缓慢的背景活动(对应脑炎),在兴奋性或癫痫增加情况下,可能伴有发作或发作间期剧烈活动。 因此,病史、血液和脑脊液检查、脑电图、MRI 检查是怀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几个关键要素。 同时需要排除非自身免疫性的原因,主要包括:感染性脑炎,如病毒、细菌、真菌;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SLE、神经白塞病;原发性中枢神 经系统血管炎;中枢性获得性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Susac 综合征;代谢障碍,如硫胺素性肿瘤,如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或胶质瘤等等。 缺乏;中毒,精神抑制剂、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各种恶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治疗关于治疗的现行方法多少是类似的,尽管具体疾病在临床和生物学上都很不同。一线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大剂量静脉内甲基强的松龙,逐渐减量,IVIG ,血浆置换。如果还有症状或是复发,二线治疗方法包括利妥昔单抗或环磷酰胺或其他化疗。 利妥昔单抗近来越来越作为一线治疗特别是儿童。这些药物大多有轻微的副作用,很少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一些研究旨在优化干预措施,为不同年龄群的患者确定最佳治疗放法,

干货自身免疫性脑炎——NMDAR脑炎

干货自身免疫性脑炎——NMDAR脑炎 什么是NMDAR脑炎?小域从金域通讯里给大家带来一篇文章,里面包括了NMDAR脑炎的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与NMDAR脑炎的诊断和治疗;并对NMDAR脑炎病人伴有肿瘤进行了数据解读。纯干货,喂饱你们的求知欲! 何为自身免疫性脑炎? 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 是一类由自身抗体介导的、严重的、可治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某些因素(感染、某些肿瘤)的诱发下,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活跃,产生了针对自身脑组织正常蛋白的抗体,这种异常免疫攻击所导致的脑炎,即为自身免疫性脑炎, 也称作新型边缘性脑炎。该病主要累及儿童和青年,临床表现多样,病情严重,可合并或不合并肿瘤,常规血清学、脑脊液和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 若血清和(或)脑脊液检测到相关抗体可明确诊断。国内最早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报道见于2010年,北京友谊医院报道了首例确诊的NMDAR脑炎。 自身抗体与自身免疫性脑炎

早在200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Joseph Dalmua教授报道了一组病情严重的、具有潜在致命性的、但是对治疗有反应的副瘤性脑炎病例。该组病人具有3个特点:年轻发病、卵巢畸胎瘤相关、存在针对海马神经元细胞膜上未知抗原的抗体。两年后,于2007年,Dalmau等确定了这种表达在神经元细胞膜上的自身抗原是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Anti–N-methyl-D-aspartateReceptor,NMDAR),并首次提出了抗NMDAR抗体在这种脑炎中的病理性作用,对抗NMDAR脑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此以后,与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的新抗体不断涌现,目前确认的抗体已达十余种,最常见的是抗NMDAR脑炎,此外,还有抗VGKC复合体(LGI1、CASPR2)抗体脑炎、抗AMPA受体抗体脑炎以及抗GABAB受体抗体脑炎等(见下表:神经元表面抗体相关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特点)。 流行病学 一般认为脑炎的发病率在5-10/10万/年,50%的病人发病原因不明。在明确病因的50%病例中,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48.2%),免疫引起的脑炎大约占32.5%。抗NMDAR脑炎是近年来新认识的一种NMDAR抗体相关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最常发生在育龄年轻女性和儿童,但男性及各年龄段的女性也屡见报道。在一项577例NMDAR脑炎病人的研究中(81%为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21岁,37%的病人小

免疫球蛋白静滴辅助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在自身免疫性脑炎中的应用效用

免疫球蛋白静滴辅助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冲击治疗在自身免疫性脑炎中的应用效 用 【摘要】目的:本研究重点分析单纯药物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与联合药物免疫球蛋白两种治疗方案在患者康复、安全性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11月至2021年8月在此时间段内于我院治疗且均已经确诊过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根据样本量及纳入标准等,纳入42例。随机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单纯服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药物,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再联合使用免疫球蛋白。分析两种方案对42例患者的应用情况(预后、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均显著更优,P<0.05。结论:联合药物用于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应用效果优,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脑炎;免疫球蛋白;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临床症状; 安全性 自身免疫性脑炎在临床上的发生率较低,此类症状主要指介导自身免疫机制 而引起的一类脑炎,又可分为边缘性脑炎、NMDAR脑炎、抗LGI1脑炎、抗 lgLON5脑病、Morvan综合症等,不同类型临床表现不同[1]。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 患者的认知功能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精神行为障碍,疾病严重的情况下,可 能导致癫痫[2]。关于自身免疫性脑炎症状的治疗方法,首选常规药物治疗,但经 过大量临床研究发现,经常规药物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安全性较低。近年来,便有研究指出[3],对于自身免疫性脑炎症状,免疫球蛋白静滴辅助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疗效更佳,尤其可以弥补常规药物治疗存在的不足,即安全性更高。进一步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关于上述药物用于自身免疫性脑炎 研究较少,本次研究将进一步探讨上述药物应用效果,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指导。 1资料与方法

免疫球蛋白静滴联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疗效

免疫球蛋白静滴联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 疗效 【摘要】目的:探究免疫球蛋白静滴联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10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病例资 料开展研究,分为A组和B组,各55例。A组采用免疫球蛋白静滴联合注射用甲 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B组仅接受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治疗后记 录效果。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 情况较低,对比无差异(P>0.05)。A组临床各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B组(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静滴联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自身免疫 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建议推广。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静滴;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自身免疫性脑炎 自身免疫性脑炎是临床神经内科罕见病症,主要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诱发[1]。患病后,患者出现精神行为异常、癫痫、记忆力减弱等表现,随着疾病发展可逐 渐诱发弥漫性脑损伤,临床一般起病急促,迅速进展引发上述症状,如未得到及 时有效治疗,可对其生活及健康造成威胁。有学者提出免疫球蛋白静滴联合注射 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具有显著效果,但无研究理论证实。本院围绕上述 理论开展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1年1月收治110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病例资料 开展研究,根据入院顺序前后分为A组和B组,各55例。A组男31例,女24例,平均年龄(50.4±1.5)岁,平均病程(16.5±1.2)d;B组男32例,女23例,

平均年龄(50.6±1.3)岁,平均病程(16.6±1.3)d;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采用免疫球蛋白静滴联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免疫球蛋 白(生产厂家:山东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 50ml)静脉滴注,以5%葡萄糖溶液稀释1~2倍,初始滴注速率为1.0ml/min, 最快滴速不得超过3.0ml/min;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生产企业:国药集团 容生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0098、0.5g)静脉滴注,推荐剂 量15-30mg/kg体重。B组仅接受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给药同A组。 1.3 研究指标 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患者经治疗,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显著好转,经脑CT 检查结果显示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CT检查结果显 示部分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后未有显著改善或为达到上述标准。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率+有效率)/总例数*100%[2]。 1.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数据采用独立配对t,计数数据 采取卡方x2检验,以P<0.05为存在意义。 2结果 2.1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A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5)。见表1: 表1: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多项研究证实:针对自身抗体的治疗将显著提高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治疗效果

多项研究证实:针对自身抗体的治疗将显著提高自身免疫性脑 炎的治疗效果 展开全文 自身免疫性脑炎泛指一类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脑炎,但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种类较多,如何诊断与治疗一直以来都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近年来中枢神经系统自身抗体的发现促进了神经病学的发展,自身免疫性脑炎已成为神经免疫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随着研究人员对自身免疫性脑炎中致病性自身抗体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和治疗也出现了新的方向,预后效果逐步提升。 自2002年日本国立静冈癫痫治疗中心院长高桥幸利教授发现包括NHALE在内的脑炎病例中,抗GluN 2B抗体(也称为抗GluRε2抗体,抗NR2B抗体)检测呈阳性,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针对NMDA型谷氨酸受体( GluR)ε2(NR2B )和GluRδ2的高感度测量方法(immunoblot technique),获得了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中央省厅之一)授予科学领域的文部科学大臣表彰-科学技术奖(开发部门)(科技进步奖)后,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着手自身免疫性脑炎自身抗体的研究。目前,已知超过8种类型的自身抗体介导的脑炎。(推荐阅读《日本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领跑者,癫痫治疗名医——高桥幸利》) ▲图源:[1]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常见类型和症状

1 抗NMDA型GluR抗体参与的脑炎 通常多见于小儿和40岁左右的成人,一般因发烧几天后言行异常等边缘性症状就诊,还可出现痉挛等症状。抗NMDAR 脑炎的女性患者常合并卵巢畸胎瘤,通常可以通过切除肿瘤改善症状,多数并发病例为重症,且可能出现长时间的呼吸衰竭、神经症状、口腔不自主运动等症状。NR2B(GluRε2)和NR1(GluRζ1)的细胞外结构域是形成NMDA型GluR复合物的亚基,引起NMDA型GluR的内在化和拮抗作用,带来功能抑制,并引起脑部炎症。这种脑炎的预后效果优于其他类型,但约60%左右的患者存在记忆方面的后遗症残留。 2 抗VGKC相关抗体参与的脑炎 抗VGKC抗体脑炎约占非疱疹边缘性脑炎的20%,多见于壮年期,且为亚急性病程,症状具有多样性,如认知障碍、癫痫和自主神经障碍等症状。一般认为抗LGI1抗体诱发的脑炎在60岁左右的患者中引起亚急性和急性记忆障碍以及癫痫,且MRI病变频率较高。抗Caspr2抗体引起的脑炎比抗LGI1抗体的发病概率小,通常伴有胸腺瘤,其中85%是男性,经常显示出诸如神经源性疼痛等症状的Morvan综合征。 3 α-enolase抗体与桥本脑病 桥本脑病(H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相关的激素反应性脑病(SREAT),为临床少见的神经系统综合征,是日本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在桥本脑病中,约50%的病例检测到针对α-enolase 酶N端的抗体(抗NAE抗体),诊断价值很高。桥本脑病的诊断是根据抗甲状腺抗体(如抗TPO抗体)阳性、脑电波改变(慢波)和SPECT 脑血流减少。桥本脑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运动障碍、肌力下降、不自主运动到心理障碍,但十分少见脑炎的常见症状,如意识障碍和痉挛。如果患者前期出现心理障碍,很可能会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或"诈病"等,另外,由于该疾病不是由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所以即使甲状腺功能正常也不能排除这种疾病。该病的特征还在于脑部

共识解读┃2022年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专家共识

共识解读┃2022年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专家共识 自2017年版《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发布以来,国内外发表了一系列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学组对该共识进行更新与完善。 2022年9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2022年版)》。新版共识在2017版共识的基础上,针对于疾病进展,抗体分类,以及诊断流程和疾病治疗,都有不同程度的更新。 下面,小编结合新旧版专家共识,给临床老师做一个简要版共识解读,希望对大家理解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治有所帮助。 一. 自身免疫性脑炎概念及相关抗体 概念:脑炎是由脑实质的弥漫性或者多发性炎性病变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其病理改变以大脑灰质与神经元受累为主,也可累及白质和血管。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泛指一类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脑炎。AE 合并相关肿瘤者,称为副肿瘤性AE。 抗体:目前AE患病比例约占脑炎病例的10%~20%,以抗NMDAR脑炎最常见,约占 AE 病例的 54%~80% ,其次为抗富含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 (leucine-rich glioma-inactivated protein 1,LGI1)抗体相关脑炎与抗γ-氨基丁酸 B型受体(γ-amino butyric acid type B receptor,GABABR)抗体相关脑炎等。除此以外,更多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也相继被发现(见表1) 更新1:本次共识将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分为抗细胞表面抗原抗体、抗细胞内突触抗原抗体、抗细胞内抗原抗体。与2017年共识相比,将抗细胞内抗原抗体进一步分为抗细胞内突触抗原抗体与抗细胞内(胞浆、胞核)抗原抗体。并且2022年共识新增2个胞内抗体,AK5与KLHL11抗体 二. 临床表现与临床分类

专家述评: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研究进展

专家述评: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研究进展 在出现亚急性或急性脑病症状之前或同时发生的感染,提示免疫介导的过程可能影响到脑部。通常用于描述这些免疫因素的术语含义不同,包括:(1)自身免疫,是指获得性免疫过程,涉及自身反应性T或B淋巴细胞,或靶向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自身抗体;(2)自身抗体相关或介导,是指自身抗体的存在可能是CNS疾病的病因或促发因素;(3)免疫介导,为广泛非特异性术语,疑似涉及免疫系统,但确切的免疫发病机制不明;(4)固有免疫激活,是指与CNS功能紊乱相关的外周或中枢内在免疫系统激活,但缺乏相应明确的生物学标志物,与获得性自身免疫可能常同时存在。 Dale等将感染/免疫起源、具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的儿童获得性脑病分为以下亚组:(1)感染性脑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和肠道病毒脑炎等,可伴有继发性炎症甚至自身免疫机制;(2)感染相关性脑病,如临床-影像综合征,包括急性坏死性脑病(ANE)、伴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变的轻度脑炎/脑病(MERS)、热性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FIRES)、急性脑病伴双相癫痫发作和后期弥散性低信号(AESD)等,一般无炎性细胞浸润,最有可能为遗传易感性、CNS细胞因子风暴相关的细胞毒性损伤所致;(3)自身免疫性脑炎;(4)自身免疫性脱髓鞘或星形细胞病;(5)自身免疫性运动性疾病,如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综合征、Sydenham舞蹈病等;(6)感染相关性复发缓解CNS综合征,如与链球菌感染相关的儿童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病(PANDAS)、儿童急性神经精神综合征(PANS)等。 在获得性自身免疫性CNS疾病患儿中发现的致病性自身抗体,促进了儿童脑炎和其他获得性神经功能缺陷的诊断和治疗,拓宽了儿科神经病学的视野。但大量疑似免疫介导的CNS患儿并未监测到自身抗体,其诊断和治疗仍面临挑战。现就近年来自身抗体介导的和血清学阴性的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阐述如下。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标准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标准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脑部炎症性疾病,常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症状和癫痫发作等症状。这一疾病在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但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难度较大,因此对于其诊断标准及临床指导意义的研究也成为了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脑炎和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Encephalitis Consortium,IEC)提出的标准,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1. 临床表现:患者具有脑部炎症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急性起病、意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症状、癫痫发作等。 2.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分析显示白细胞增多、蛋白质增加等脑膜炎指标阳性,或者出现抗NMDAR、抗VGKC、抗GABAAR等自身抗体阳性。 3. 影像学检查:脑部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显示大脑皮层弥漫性或局灶性异常信号改变。 4. 脑活检:脑活检结果显示神经元变性、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 以上条件均需满足一定的标准才能够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脑炎,且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脑部炎症性疾病,如感染、中毒、肿瘤等。 二、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指导意义 1. 早期诊断和治疗 正确诊断自身免疫性脑炎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一旦患者出现急性脑部炎症症状,应尽快进行脑脊液分析、自身抗体检测等实验室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早期诊断有助于早期治疗,减少病情恶化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2. 个体化治疗方案 不同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如抗NMDAR脑炎、抗VGKC脑炎等。明确患者的自身抗体类型对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部分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对于免疫调节治疗(如皮质类固醇、静脉免疫球蛋白、细胞毒药物等)可能有良好的反应,而对于其他患者则可能需要联合应用抗癫痫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明确诊断和自身抗体类型对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分析甲强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愈后跟踪舒余虹胡从恒王以财

分析甲强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愈后跟踪 舒余虹胡从恒王以财 关键词:甲强龙;丙种球蛋白;自身免疫性脑炎;治疗效果 自身免疫性脑炎是一种少见病,2018年5月11日,该疾病被列入国家卫生 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该病主要是由于机体自 身免疫系统对神经系统的抗原产生了一种免疫应答,导致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的一种免疫性疾病。患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行为精神异常、认知障碍、发热、癫痫、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目前,临床上对自身免疫性脑炎 患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比如甲强龙、丙种球蛋白及免疫抑制剂。合并肿瘤 者进行切除肿瘤等抗肿瘤治疗。本次选取了1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详细的分 析了甲强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效果及愈后跟踪情况。旨在分析治疗过程中的 得失,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徐某某,男,68岁,62kg,退休工人,因“精神行为异常2月,反应迟 钝3天“于2019年04月30日09:00急诊入院。病人自述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 病史,逐渐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如无故骂人、白天自行脱光衣服,3天来出现反 应迟钝,不爱与人交流,不能从事一般的劳动,伴记忆力减退,出门忘记关门, 买菜忘记找钱等。病后未诊治。入院时查体,体温 37.1度、心率 74次/分、血 压115/80mmHg,心、肺、腹(-)。专科查体:神志清楚,对答部分切题,引出 幻觉妄想,计算力100-3=?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灵敏,眼 球各向运动正常。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咽反射存在,颈部抵抗,颏下3横指,

克氏征阳性。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征(+) ;痴呆评分量表(MMSE 量表)18分。 急诊头颅示:腔隙性脑梗塞,行双肺CT平扫检查无异常,行头颅MRI+DWI 诊断为:左侧海马、颞叶、岛叶片状异常信号影(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DWI显左侧颞叶、岛叶片状稍高信号影。)入院约2小时 后患者出现抽搐,呈持续状态,给行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给丙泊酚泵入,同时积极给完善脑脊液及自免疫脑抗体相关检查,脑脊液检查提示:钠 133.1mmol/L、氯 115.5mmol/L、糖 4.0mmol/L、蛋白0.50g/L、细胞数 55X10*9/L,脑脊液压力280毫米水柱,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神经影 像学、脑电图、自免疫脑抗体等多项结果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脑炎。 1.2方法 4月30日开始,免疫球蛋白25g\qd(连续5天)),甲强龙1000mg\qd(每 3天减量一半),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持续治疗5天后,患者意识恢复、 自主进食、脱机拔管, 5月10日,复查腰穿,结果显示生化指标为氯 125.00mmol/L,糖2.78mmol/L,白蛋白281mg/h,脑脊液常规为:10X10*6/L脑 脊液压力为105毫米水柱,同时患者自免疫脑抗体回报:抗谷氨酸受体(NMDA型)抗体IgG 阳性,甲状腺功能测定及相关抗体测定结果未见异常;肿瘤标记物检测 结果未见异常;全腹部CT未见占位性病变;脑电图检测结果显示正常。5月13 日开始,继续给予丙戊酸钠片0.2g Tid、泼尼松片60mg qm。患者出院后一直遵 嘱服药,规律复诊,8月7日复诊时,继续给予丙戊酸钠片0.2g\Tid;泼尼松片 25mg\qm,行头颅MRI+DWI复查提示:老年性脑改变(患者左侧海马、颞叶、岛 叶片状异常信号影已经消失) 2结果 本患者经治疗后,于5月16日出院,言语功能恢复正常、精神行为正常、 计算力正常,生活自理;8月7日复诊,言语流利、精神行为正常、计算力正常、社会功能完全恢复、生活自理、痴呆评分量表(MMSE量表)28分。 3结论

神经系统疾病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神经系统疾病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近年来,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渐攀升,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在疾病的根本治疗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而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将围绕神经系统疾病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展开深入探讨。 一、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 免疫治疗是通过调整机体免疫系统,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免疫治疗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小等优势。其基本原理为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力,同时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受损。目前,主要的免疫治疗手段包括细胞免疫治疗、抗体免疫治疗和细胞因子治疗。 二、神经系统疾病的免疫治疗应用 1. 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以脱髓鞘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过去,MS的治疗主要以免疫抑制剂为主,但长期应用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而近年来,免疫调节剂的应用为MS的治疗带来了新

的突破。在免疫治疗中,干细胞移植、抗CD20单克隆抗体等方 法被广泛应用于MS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 自身免疫性脑炎是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一类脑炎疾病。传统 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免疫抑制剂为主,但疗效不稳定且副作用较大。近年来,针对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采用抗体免疫治 疗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例如,通过使用抗细胞膜抗体(NMDAR抗体、VGKC复合体抗体)清除抗体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3. 脑肿瘤治疗 传统的脑肿瘤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然而, 这些治疗方法具有创伤性大、副作用明显等缺点。而免疫治疗可 以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发起的攻击,实现抗肿瘤效果。例如,采用抗PD-1/PD-L1抗体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攻击 的免疫逃逸机制,促进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4.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丙种球蛋白应用在自身免疫性脑炎治疗中的重要性与有效性分析

丙种球蛋白应用在自身免疫性脑炎治疗 中的重要性与有效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应用在自身免疫性脑炎治疗中的重要性与有效 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0年12月于我院确诊的免疫性脑炎患 者92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使用的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甲泼尼龙组(MPS组)30例、丙种球蛋白组(IG组)31例、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组(MPS+IG组) 32例;比较三组治疗后90d内临床疗效、mRs评分、MMSE评分、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三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PS+IG组总 有效率高于IG组和MPS组(P<0.05);三组治疗后90dmRs评分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PS+IG组mRs评分低于IG组和MPS组(P< 0.05);三组治疗后15、30、90dMMS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MPS+IG组MMSE评分高于MPS组和IG组(P<0.05)。结论甲泼尼 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免疫性脑炎比单用甲泼尼龙或丙种球蛋白临床效率好,mRS评分更低,MMSE评分更高,患者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脑炎;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 引言 脑炎是由脑实质的弥漫性或者多发性炎性病变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其病理 改变以灰质与神经元受累为主,也可累及白质和血管。自身免疫性脑炎(AE)泛指 一类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脑炎,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 最常见,约占AE患者的80%,其次为抗富含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GI1)抗体 相关脑炎等。癫痫发作是LGI1抗体脑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可表现为典型的颞 叶癫痫发作、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猝倒发作等多种形式。各种癫痫发作类型对常 规抗癫痫药物治疗反应比较差,对免疫调节治疗有效。 1资料与方法

神经综述: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断及治疗研究新进展

神经综述: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断及治疗研究新进展 自身免疫性脑炎(AE)主要包括一大类因个体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炎性脑病。由于不同类型AE的病因、发病部位与是否伴随肿瘤等多方面差异,在临床中表现也不尽相同,需临床医生仔细鉴别。AE常包括经典的副肿瘤性疾病(PNDs)、抗细胞表面抗原或突触蛋白相关抗体以及其他系统自身免疫性炎病相关的脑炎。早期诊断治疗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AE的诊断 2016年国际专家联合提出了关于AE的临床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指南,该指南不仅包括自身免疫性边缘系统脑炎的诊断标准、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诊断标准,还纳入了可能的AE、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Bickerstaff脑干脑炎和桥本脑病的诊断标准以及自身抗体阴性但拟诊为AE的诊断标准。且2017年我国也提出了相应的AE诊治专家共识,下面就AE的国内外诊治相关内容作一分析。 1.1 AE的国际临床诊断指南 国际临床诊断指南将AE分为3个层次,即可能(possible)、拟诊(probably)和确诊(definite),前两者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排除诊断,而确诊通常需要抗体监测结果。不同级别的诊断均需要相应的支持和排除证据。 1.1.1 可能AE诊断标准 可能AE诊断必须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1)亚急性起病且病情进展迅速(3个月之内),主要表现为近记忆缺失,精神行为异常或者意识状态变化。(2)至少满足1项:①新发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局灶病变的证据;②痫性发作不能用已知病因解释;③脑脊液(GSF)细胞数量增多(白细胞计数>5/mm3);④颅脑磁共振成像大部分表现为颞叶单侧或双侧T2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高信号、

2022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更新:新增免疫治疗药物推荐(全文)

2022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更新:新增免疫治疗药物推 荐(全文) 自身免疫性脑炎(AE)泛指一类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脑炎。目前AE患病比例占脑炎病例的10%~20%,AE主要包括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边缘性脑炎及其他AE综合征,其中以抗NMDAR 脑炎最常见,约占AE病例的54%~80%。本文对比2017年版与2022年版《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中推荐的AE治疗方案进行分享。 AE的治疗包括免疫治疗、对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等的症状治疗、支持治疗和康复治疗,以及对合并肿瘤者进行切除肿瘤等抗肿瘤治疗。2022年版《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在2017年版基础上细化了用药推荐并新增4种免疫治疗药物(托珠单抗、鞘内注射甲氨蝶呤、硼替佐米、低剂量IL-2)推荐。 01、免疫治疗 AE免疫治疗分为一线免疫治疗、二线免疫治疗、长程(维持)免疫治疗、升级免疫治疗和添加免疫治疗等。 一线免疫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血浆置换,

已在AE患者中广泛应用。所有首次发病的AE患者均应接受一线免疫治疗。对于可能的AE,可酌情试用一线免疫治疗。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如静脉注射甲泼尼龙)应作为首选的一线免疫治疗。一般情况下,应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与IVIg;对于重症AE患者,可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与IVIg。对于重症或难治性AE患者,可考虑以多轮(两轮或以上)IVIg 为基础的强化(重复)一线免疫治疗。 二线免疫治疗包括利妥昔单抗等抗CD20单抗与静脉注射环磷酰胺,主要用于一线免疫治疗效果不佳的重症患者。若使用两种或以上一线免疫治疗,2周后病情无明显好转,应及时启动静脉注射利妥昔单抗治疗。若利妥昔单抗无法获得,或者存在禁忌证,可考虑使用静脉注射环磷酰胺等药物。 在改善长期预后方面,二线免疫治疗优于强化(重复)一线免疫治疗。长程(维持)免疫治疗方案包括吗替麦考酚酯、硫唑嘌呤和重复利妥昔单抗等。对于强化一线免疫治疗(例如多轮IVIg)后,或者二线免疫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可考虑加用长程(维持)免疫治疗。一般情况下,长程(维持)免疫治疗的疗程不少于12个月。升级免疫治疗主要为静脉注射托珠单抗,仅对难治性重症AE患者,若使用二线免疫治疗1~2个月后病情无明显好转,可考虑升级至静脉注射托珠单抗治疗。添加免疫治疗包括甲氨蝶呤鞘内注射、硼替佐米和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IL-2)。仅对难治性重症AE患者,若使用二线免疫治疗1~2个月后病情无明显好转,经过严格筛选后,可考虑添加免疫治疗。

2022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2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全文) 摘要 睡眠障碍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而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睡眠障碍很少被关注。睡眠涉及神经中枢和大脑网络的复杂功能,睡眠障碍是一些抗体相关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核心症状,或随着疾病进展睡眠障碍发生相应演变。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睡眠障碍时常发生且病程迁延,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但很少被认识和研究。文中综述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睡眠障碍的特征和可能机制,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 睡眠障碍非常常见,不同神经系统疾病出现的睡眠障碍症状各异。自身免疫性脑炎又称抗体介导的脑炎,与抗神经元表面蛋白、离子通道或受体的抗体相关,以神经和精神症状为突出表现[1]。随着对自身免疫性脑炎认识的不断深入,疾病谱的不断拓展,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睡眠障碍的研究时有报道,丰富了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症状学,也有助于理解不同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我们分别以“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神经元细胞膜表面抗原”“神经元细胞内抗原”“NMDAR”“IgLON5”“Caspr2”“LGI1”“AMPAR”“DPPX”“Ma2”“Hu”“REM”“NREM”“睡眠障碍”“失眠”“嗜睡”“困倦”“发作性睡病”“异态睡眠”“REM睡眠行为障碍”为检索词,在“Pubmed”“万方医学”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进行文献检索,现就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睡眠

障碍的特征和可能机制综述如下,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 一、睡眠调节中枢及神经递质 神经中枢和大脑网络的复杂功能对于生理性睡眠非常重要。不同的睡眠分期涉及的睡眠调节中枢和神经递质不同:(1)非快速眼球运动(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睡眠由下丘脑前区和延髓侧区的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能和甘氨酸能神经元启动[2];(2)快速眼球运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由下丘脑黑色素浓缩激素神经元和GABA能神经元调节,中枢在脑桥被盖,通过谷氨酸-GABA能和胆碱能系统,兴奋大脑皮质及边缘区,导致骨骼肌处于迟缓状态(通过抑制延髓腹侧神经元)[2]。睡眠-觉醒中枢位于脑干腹侧、下丘脑外侧和基底前脑,涉及胆碱能、去甲肾上腺素能、5-羟色胺能、组胺能、多巴胺能和下丘脑素能等相关神经元[3]。丘脑接受大多数睡眠相关脑区的神经递质,通过丘脑-皮质的相互作用,在睡眠开始、巩固及唤醒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觉醒和睡眠,NREM睡眠和REM睡眠,启动因素均相互拮抗,维持睡眠和觉醒的固有节律性[2]。 二、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睡眠障碍 临床实践中,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和临床医生更关注异常的神经和精神症状,睡眠障碍很少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在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中,睡眠障碍一般均有较明确的发病时间,并且在同一例患者可能共存多种睡眠障碍。目前发现,睡眠障碍见于以下自身免疫性脑炎:抗N-甲基-D-天冬

2023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治疗策略(全文)

2023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治疗策略(全文) 自身免疫性脑炎(AE)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研究显示,AE患者占脑炎患者总数的10%-20%,其中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最常见,约占AE患者总数的80%。AE的治疗从选择广谱的免疫抑制剂到抗体介导的靶向治疗较前均有较大进展。糖皮质激素(GC)用于AE治疗时可以广泛抑制炎症进程,然而GC对抗体介导的免疫过程特异性较差,因此治疗AE的疗效有限;抗体介导的靶向治疗可涉及AE发病机制的不同过程,包括自身抗体、其他免疫介质、B细胞和短寿命浆细胞等;针对淋巴细胞增生的抗恶性肿瘤细胞增生药物(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霉酚酸酯等)也可用于难治性AE的治疗,或可维持缓解;此外,自身免疫和炎症过程相关的特异性细胞因子(如托珠单抗、低剂量IL-2)对AE的治疗也有较好的疗效。现将AE的临床治疗策略综述如下。 1、一线免疫治疗 常见的一线免疫治疗药物包括GC、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血浆置换(PLEX)。目前虽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任何特定的治疗方案更优越,但往往将GC作为首选药物,其次是IVIg和PLEX。当使用一线药物进行联合治疗时,最常见的组合为GC联合IVIg或GC联合PLEX。但是,对于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相关抗体(如GAD65)血清阳性的患儿不鼓励

使用GC,通常将IVIg作为初始治疗。对于儿童患者、自主神经不稳定或配合度差的患者,不宜进行PLEX。对于GC和IVIg耐受性差的患者,多数应用PLEX是有效的。 1.1 GC 当GC与细胞内GC受体结合时,可抑制编码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黏附分子、炎症酶、受体和蛋白质等多种促炎基因的转录,且可导致T细胞耗竭、抑制Th1细胞分化,并引起巨噬细胞功能紊乱和嗜酸性粒细胞凋亡。从过去10年的临床观察研究中可以明显看出,GC对AE虽有治疗作用,但在使用时应考虑如下问题:首先,AE在急性期与感染性脑炎的鉴别比较困难,常延误GC的使用。其次,GC对减少循环中B细胞数量的作用远小于减少T细胞数量,且对血清抗体效价的影响也比较有限。由于这种疾病主要由抗体介导,因此治疗时需考虑将GC与其他以免疫球蛋白(Igs)和B细胞为靶点的免疫治疗药物相结合,才能更加有效地治疗AE。第三,GC可能诱发或加重与不良事件相关的精神症状,如抑郁、失眠、躁动和精神病等多种医疗并发症。因此,临床医生在应用AE治疗的过程中,必须权衡GC的临床益处和有害影响。 1.2 IVIg IVIg是从1000多名捐献者采集的血浆库中提取的血液制品,大剂量IVIg(1-2g/kg)可通过自身抗体中和、阻断FcγR活化、上调FcγR IIB抑制、抑制补体、细胞因子和白细胞迁移等机制发挥多种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IVIg目前已被证实对多种自身免疫性和炎症性疾病有效,其中在神经系统疾病的适应证包括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吉兰-

2022自身免疫性脑炎治疗(全文)

2022自身免疫性脑炎治疗(全文) 自身免疫性脑炎(AE)是由抗神经元抗体作用产生的自身免疫介导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损害、记忆缺陷、行为障碍和癫痫发作,部分患者与肿瘤发生有关。 免疫药物治疗是AE治疗的重要的措施,与神经元表面抗体相关的AE 患者通常更容易对免疫治疗产生反应。本文结合《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2022年版)》[1],对AE的药物治疗进展进行总结,供临床治疗参考。 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1)、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aspr2)、γ-氨基丁酸B受体(GABABR)。 01、抗NMDAR抗体脑炎 抗NMDAR抗体脑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行为异常或精神障碍、记忆缺陷及癫痫发作,以儿童和青年多发。本病患者通常因精神行为异常住院,如果治疗得当可以治愈,无后遗症,其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早期治疗(1个月以内)是预后良好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脑炎早期发作时使用免疫治疗与较低的复发率相关。 研究显示,94%(472/501)的患者在临床上均接受一线免疫治疗,

84%(421/501)的患者服用类固醇,69%(346/501)的患者静脉 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同时使用类固醇和IVIg的患者占40%(202/501);约1/3的患者接受二线免疫治疗,包括利妥昔单抗(101/501,20%)、环磷酰胺(81/501,16%)和其他免疫治疗(31/501,6%)(硫唑嘌呤、甲氨蝶呤或他克莫司)[2]。 本病的对症治疗通常侧重于镇静和改善睡眠-觉醒周期,但需注意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 02、抗LGI1抗体相关性边缘系统脑炎 边缘系统脑炎是与抗LGI1抗体相关的临床综合征,通常与低钠血症相关,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是新近发现的症状,该病老年男性多发,抗LGI1抗体检测可以确诊,但抗体检测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诊断。 研究显示,本病约97%(42/43)的患者在疾病首次发作时接受了免疫治疗,一线的免疫治疗药物包括类固醇、IVIg;较少患者使用二线 免疫治疗药物,如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霉酚酸酯、硫唑嘌呤、他克莫司。 最初同时使用类固醇和IVIg治疗的患者比最初仅使用类固醇治疗的患者预后更好且康复率更高[3]。 目前对二线免疫治疗药物还没有大规模临床研究,但有报道显示患者对利妥昔单抗的治疗反应迅速且可完全恢复[4]。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

最新:免疫吸附在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应用进展

最新:免疫吸附在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应用进展 免疫吸附可选择性清除致病抗体,目前在神经免疫性疾病中取得良好效果。致病抗体的类型和滴度对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严重程度起重要作用。自身免疫性脑炎一线免疫治疗包括类固醇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免疫吸附可选择性快速消除自身抗体,可作为多模式免疫治疗的一种选择。 近年来,免疫吸附(immunoadsorption)被用于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等神经免疫性疾病,均显示出良好的效果[1]。与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需要用血制品(如新鲜冷冻血浆或白蛋白)作为替换液体不同,免疫吸附是一种以生物亲和力或物理化学结合力为作用机制、不需要替换液体的血液净化技术,避免了血浆供应紧张、输血过敏或血源性感染等风险,因此免疫吸附在临床应用潜力大。国外研究结果显示AE的一线免疫治疗包括激素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s,IVIG)、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2, 3]。目前我国免疫吸附在AE患者的临床应用较少,现就免疫吸附在AE的临床应用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文检索词包括“自身免疫性

脑炎”“免疫吸附”;英文检索词包括“Autoimmune encephalitis”“Immunoadosorption”等。检索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结合的方式,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21年6月。收集关于免疫吸附在AE 治疗中应用的相关文章,以了解AE的发病机制及目前免疫治疗进展、免疫吸附的作用机制及其在AE患者应用现况,从而从病理生理角度上理解免疫吸附在AE患者应用的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免疫吸附在AE患者临床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 一、免疫吸附 免疫吸附是将患者血浆分离后流经一种器械,通过该器械的活性配基的特异性结合,去除免疫球蛋白的血浆净化疗法[4]。免疫吸附利用吸附柱内可选择性或特异性结合免疫球蛋白和(或)补体的分子,通过体外循环清除血液中的致病物质。临床上使用各种吸附柱,其区别在于结合致病物质的分子(即配基)不同,详见表1。目前蛋白A吸附柱及色氨酸吸附柱在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中临床应用较多。 大部分神经免疫性疾病的自身抗体属于IgG型,并以某个亚类为主,AE的各种抗体以IgG1和IgG4居多,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