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癫痫疾病临床诊治国外研究新进展

癫痫疾病临床诊治国外研究新进展

癫痫疾病临床诊治国外研究新进展

癫痫是由于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而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其对患者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均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和影响。本文综述了国外关于癫痫研究的新进展,望能为癫痫的治疗提供参考及研究。

标签:癫痫;致病新基因;影像学检查;治疗

癫痫是由于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而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由于异常放电的传递方式和起始部位的不同,导致其具有暂时性、突发性、反复性等特点,患者临床表现为:肢体抽搐、意识突然丧失、精神和行为障碍等。目前,癫痫患者的治疗仍以药物为主。在治疗过程中,既要用药物控制癫痫的发作,又要避免让患者产生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就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与合理规范的治疗。本文结合国外最新文献,综述了癫痫病因、影像学检查、药物治疗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以供临床参考。

1、病因

1.1癫痫性脑病致病新基因

癫痫性脑病是发生在婴儿与儿童间的严重痉挛性疾病。其会导致患儿智力障碍和发育迟缓。墨尔本大学和费洛里研究所神经科学和心理健康的儿科神经学家,通过对500名患有癫痫性脑病的儿童基因进行基因测试等研究结果显示[1]:导致癫痫性脑病的基因突变在500名患者中发现52名(超出研究人群的10%)。65个基因中发现有15个发生了基因突变,包括2个新基因,CHD2和SYNGAP1,这两个基因未曾发现会导致癫痫性脑病。这些基因将会成为癫痫性脑病患儿的诊断性测试,使得家族基因咨询成为可能,从而减少婴儿或儿童早期癫痫性脑病。

1.2男性抗N -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常以癫痫发作起病

抗N - 甲基- D - 天冬氨酸受体脑炎(NMDAR)脑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是一种与抗NMDAR受体抗体相关的边缘叶脑炎(LE)[2]。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抗NMDAR受体脑炎,多发于患有卵巢畸胎瘤年轻女性患者,其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中枢性通气不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运动障碍等。其脑电图、颅脑MRI通常无特异性表现,脑脊液及血液抗NMDAR受体抗体阳性,对包括免疫治疗肿瘤切除在内的联合治疗敏感。目前,随着对该疾病的深入研究发现,男性NMDAR受体脑炎患者临床表现与女性患者存在较大的差异。女性患者很少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病症,且其癫痫发作类型多为全面发作并很快出现精神和行为症状。而男性患者常以部分性癫痫发作起病,因此对MRI表现正常且无明显病因的男性癫痫患者,需检测NMDAR受体抗体,以免延误治疗。上述研究中也可看出,不同性别抗NMDAR受体脑炎患者临床变现存在差异,极可能与激素影响有关。

2、影像学检查

澳大利亚的Tahir Hakami等研究者用一项长达10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3],对MRI可在部分新诊断的癫痫患者中发现致痫病灶,其中局灶性发作的患者出现的比例较高。该项研究在10年间连续随机纳入了993例癫痫发作患者,其中597例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2.2岁。颅脑MRI使用3及1.5特斯拉,分析其诊断癫痫的诊断率及描述癫痫病原灶的特点,最后分析出MRI发现致痫病灶与出现异常脑电图并不相关。传统的癫痫诊断方法主要依靠脑电图和临床表现,目前,关于颅脑MRI对手术治疗癫痫以及难治性癫痫的诊断价值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但随着实验室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颅脑MRI对癫痫的诊断价值越来越凸显了出现。

3、治疗

3.1高剂量咪达唑仑治疗难治性癫痫安全有效

咪达唑仑是难治性癫痫临床治疗常用药,其能在平均45min内完全控制癫痫大发作,且无显现的血压、心率、呼吸抑制的改变,药效稳定。在停药后 1.6h 左右患者可完全恢复意识,安全性较高。制定最优治疗方案随着询证医学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收到业界的重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神经科的Andres Fernandez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其目的在于比较两组高、低剂量连续静脉输注咪达唑仑(cIV-MDZ)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效果,以便于为患者做出最佳的决策。该项研究结果显示,高剂量持续静脉输送cIV-MDZ治疗难治性癫痫状状态是安全的,癫痫发作率低,相比传统低剂量治疗方案,有效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3.2普瑞巴林单药治疗部分性癫痫发作安全有效

普瑞巴林作为抗癫痫药物已在多个国家获批勇于部分性癫痫发作治疗,既往有研究显示其单药治疗新诊断的部分性癫痫耐受性类似于拉莫三嗪,但疗效不佳。为此,美国学者Jacqueline French教授等人进行了一项对照研究,研究显示普瑞巴林在20周的治疗期内治疗部分性癫痫发作患者安全有效。该研究还提供了III类证据,正是部分性癫痫发作控制不佳的患者转为普瑞巴林单药治疗,与转换为安慰剂单药治疗的历史对照者相比,癫痫相关的退出事件更少。

4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国内外关于癫痫的研究较多,但缺少对癫痫科学、系统、全面的了解,相关大型流行病学的调查、具体发病机制及临床一线用药方案等,仍需进一步地深入开展和研究。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癫痫患者时,应根据其综合情况进行诊治,避免延误病情。而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和科研中,应进一步加强新型抗癫痫药物的研究,为癫痫治疗开启新纪元。

参考文献:

[1] Carvill GL,Heavin SB,Yendle SC,et al.Targeted resequencing inepileptic encephalopathies identifies de novo mutations in CHD2 andSYNGAP1 [J]. Nat Genet,2013,45 (7):825-830.

[2] Viaccoz A,Desestret V,Ducray F ,et al. Clinical specificities ofadult male patients with NMDA receptor antibodies encephalitis [J].Neurology,2014,82 (7):556-563.

[3] Hakami T,McIntosh A,Todaro M,et al.MRI-identified pathology in adults with new - onset seizures [J].Neurology,2013,81 (10):920-927.

癫痫发作机制的研究与药物研发

癫痫发作机制的研究与药物研发癫痫是一种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脑电活动改变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有数百万人患有癫痫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虽然有许多种药物和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癫痫发作,但是对于理解癫痫发作机制和研发更有效的药物,仍然存在许多挑战。本文将探讨癫痫发作机制的研究和药物研发的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癫痫发作机制的研究 癫痫发作的确切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但研究人员对其中的一些关键因素有了一些了解。首先,癫痫的发作与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关。正常情况下,神经元之间通过电化学信号传递信息,维持着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然而,在癫痫患者中,神经元的放电失常导致了异常的脑电活动,因此引发了癫痫发作。 其次,癫痫的发作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异常与遗传性癫痫病有关。这些基因异常可能导致神经元的电活动异常,从而引发癫痫发作。 另外,脑损伤也是引发癫痫的重要因素之一。脑外伤、中风、感染等导致的脑部结构和功能异常都可能诱发癫痫发作。通过研究这些异常脑部变化和癫痫之间的关联,可以更好地了解癫痫发作的机制。 二、药物研发及治疗进展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癫痫药物主要是通过调节神经元的电活动来抑制癫痫发作。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整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传导,降低异常放电的频率和强度。然而,这些药物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且有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针对癫痫治疗的药物研发是迫切需要的。研究人员在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开发新的药物时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对于遗传性癫痫病,研究人员正在深入研究与之相关的基因突变,并尝试开发能够针对这些突变的药物。此外,一些新的药物靶点,如神经递质受体和离子通道,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除了药物研发以外,其他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例如,神经调节技术(如深部脑刺激)和手术治疗(如癫痫灶切除术)可以帮助某些患者实现癫痫的控制。然而,这些治疗方法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并需要更多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 虽然许多进展已经取得,但癫痫发作机制的研究和药物研发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几个方向值得关注。 首先,更深入地研究神经元异常放电的机制是关键之一。通过对癫痫患者脑电信号的精细分析,可以揭示出导致癫痫发作的具体机制,从而为针对性的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癫痫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癫痫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突发性癫痫发作,伴随着多种 临床表现。癫痫的发生与神经元兴奋性增高、神经元过度放电、神经元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但具体发病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目前,癫痫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神经调节等方法,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一、癫痫的发病机制 癫痫的发生与大脑神经元兴奋性增高、神经元过度放电、神经元功能失调等因 素有关。神经元的兴奋性增高可能与琥珀酸脱氢酶和突触后钙离子浓度升高有关。神经元过度放电则可能与钠离子通道异常、钾离子通道异常、钙离子通道异常等因素有关。神经元功能失调可能与胆碱能系统、谷氨酸能系统、γ-氨基丁酸系统、去 甲肾上腺素系统等受体、途径异常有关。 此外,癫痫的发病机制与神经元凋亡、脑水肿、神经元胶质细胞交互作用等因 素也有一定关联。神经元凋亡可能是因为神经元先天缺陷或因缺血、缺氧等因素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神经元死亡。脑水肿则可能是因为神经元细胞内胞质过多、细胞内水分增加、细胞外液体丢失等因素引起的。 二、癫痫的治疗方法 癫痫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神经调节等方法。药物治疗是目 前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药品包括苯妥英、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氯胺酮等。这些药品能通过调节神经元的放电阈值,使神经元不易过度放电,从而减少癫痫发作的次数和频率。但药物治疗需要长期使用,且有一定副作用,如头晕、恶心等。 手术治疗是对药物治疗无效或药物副作用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的选择。手术治 疗能通过切除部分大脑组织或植入电极等方式,改善癫痫的症状。但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风险,需要患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癫痫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

癫痫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癫痫是一种由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失衡所导致的一种慢性脑功能障碍,其特征在于突发性和周期性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癫痫发作。虽然目前对于癫痫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其临床治疗还存在许多问题。接下来,本文将介绍癫痫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一、癫痫的发病机制 1.兴奋性神经元增多 兴奋性神经元数量增多是导致癫痫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由于大脑中兴奋性神经元的数量增多,而抑制性神经元的数量减少。因此,大量兴奋性神经元异常激活,导致癫痫发作。 2.离子通道变化 离子通道的变化也是导致癫痫的重要原因。离子通道是神经元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调节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癫痫的患

者中,钠离子通道的增加和钙离子通道的降低或失调,会导致神 经冲动变化。因此,离子通道的失调会导致癫痫的发生。 3.谷氨酸系统失调 谷氨酸是一种神经传递物质,与癫痫发作相关。在癫痫中,谷 氨酸系统的失衡导致过度活跃的神经元异常放电。GABA受体是 一种能够通过谷氨酸调节的蛋白质,调节神经元的抑制作用。GABA受体的损失或降低会导致癫痫的发生。 二、癫痫的治疗现状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癫痫治疗的首选方法。目前,磺类药物、杏仁酸类 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等是主要的抗癫痫药物。根据患者癫痫症 状和病情轻重选择相应的药物剂量。但30%的患者使用药物无效。 2.手术治疗

在部分患者中,手术治疗可以使他们的癫痫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手术治疗包括手术切除癫痫灶、胼胝体切断和神经电刺激等方法。 3.其他治疗方法 除药物和手术治疗外,还有其他治疗癫痫的方法。如生物反馈 治疗、针灸、食疗等。这些方法虽然没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有效,但是可以在某些患者中缓解他们的症状。 三、癫痫新治疗研究 1.光疗法 光疗法是一种通过治疗者视觉系统来控制脑电活动的技术,近 年来被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光疗法通过改变脑内谷氨酸的分布 和谐滑变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失衡,对癫痫发作的控制有明 显显著的效果。 2.大麻油

癫痫疾病临床诊治国外研究新进展

癫痫疾病临床诊治国外研究新进展 癫痫是由于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而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其对患者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均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和影响。本文综述了国外关于癫痫研究的新进展,望能为癫痫的治疗提供参考及研究。 标签:癫痫;致病新基因;影像学检查;治疗 癫痫是由于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而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由于异常放电的传递方式和起始部位的不同,导致其具有暂时性、突发性、反复性等特点,患者临床表现为:肢体抽搐、意识突然丧失、精神和行为障碍等。目前,癫痫患者的治疗仍以药物为主。在治疗过程中,既要用药物控制癫痫的发作,又要避免让患者产生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就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与合理规范的治疗。本文结合国外最新文献,综述了癫痫病因、影像学检查、药物治疗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以供临床参考。 1、病因 1.1癫痫性脑病致病新基因 癫痫性脑病是发生在婴儿与儿童间的严重痉挛性疾病。其会导致患儿智力障碍和发育迟缓。墨尔本大学和费洛里研究所神经科学和心理健康的儿科神经学家,通过对500名患有癫痫性脑病的儿童基因进行基因测试等研究结果显示[1]:导致癫痫性脑病的基因突变在500名患者中发现52名(超出研究人群的10%)。65个基因中发现有15个发生了基因突变,包括2个新基因,CHD2和SYNGAP1,这两个基因未曾发现会导致癫痫性脑病。这些基因将会成为癫痫性脑病患儿的诊断性测试,使得家族基因咨询成为可能,从而减少婴儿或儿童早期癫痫性脑病。 1.2男性抗N -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常以癫痫发作起病 抗N - 甲基- D - 天冬氨酸受体脑炎(NMDAR)脑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是一种与抗NMDAR受体抗体相关的边缘叶脑炎(LE)[2]。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抗NMDAR受体脑炎,多发于患有卵巢畸胎瘤年轻女性患者,其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中枢性通气不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运动障碍等。其脑电图、颅脑MRI通常无特异性表现,脑脊液及血液抗NMDAR受体抗体阳性,对包括免疫治疗肿瘤切除在内的联合治疗敏感。目前,随着对该疾病的深入研究发现,男性NMDAR受体脑炎患者临床表现与女性患者存在较大的差异。女性患者很少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病症,且其癫痫发作类型多为全面发作并很快出现精神和行为症状。而男性患者常以部分性癫痫发作起病,因此对MRI表现正常且无明显病因的男性癫痫患者,需检测NMDAR受体抗体,以免延误治疗。上述研究中也可看出,不同性别抗NMDAR受体脑炎患者临床变现存在差异,极可能与激素影响有关。

【课题申报】癫痫患者的脑电图监测研究

癫痫患者的脑电图监测研究 课题申报书 一、课题背景和意义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反复发作、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脑电图监测在癫痫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脑电图监测能够记录患者大脑的电活动,通过分析脑电图,可以发现癫痫发作的规律及其相关因素,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防癫痫发作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旨在通过对癫痫患者的脑电图监测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癫痫发作的规律及其与各种因素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癫痫患者脑电图监测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外研究集中于癫痫发作前的预警和发作规律的分析,采用了多种算法和模型进行脑电图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癫痫发作机制的复杂性,预测癫痫发作仍然存在挑战。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脑电图监测的仪器和方法的改进以及癫痫发作的规律和机制的研究,但整体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癫痫患者的脑电图监测进行系统研究,探索癫痫发作的规律及其与各种因素的关系,为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 1. 建立癫痫患者的脑电图监测数据库,并对数据库进行整理和

管理; 2. 研究癫痫发作的规律,包括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发作形式等; 3. 分析癫痫发作与性别、年龄、病程等因素的关系; 4. 探索癫痫发作的诱因和相应的脑电图特征; 5. 研究不同治疗方法对癫痫发作的影响,分析脑电图特征的变化。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课题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1. 招募癫痫患者,并进行脑电图监测,建立脑电图监测数据库; 2. 对脑电图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关键特征; 3. 对癫痫发作的规律和与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和分析; 4. 采用相关的统计学方法和软件工具对实验数据进行量化分析; 5. 对不同治疗方法对癫痫发作和脑电图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 6. 结果的可视化展示和总结分析。 五、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本课题预期将获得以下成果: 1. 建立完整的癫痫患者的脑电图监测数据库; 2. 发现癫痫发作的规律和与各种因素的关系; 3. 分析癫痫发作的诱因和相应的脑电图特征; 4. 进一步研究不同治疗方法对癫痫发作的影响; 5. 为癫痫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本课题的创新点在于: 1. 建立完整的癫痫患者的脑电图监测数据库;

2020癫痫领域治疗新进展(全文)

2020癫痫领域治疗新进展(全文) 癫痫(Epilepsy)是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以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反复性、发作性和短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癫痫的治疗无外乎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新型药物近两年(2018年后)经FDA批准的抗癫痫药物: 大麻二酚(cannabidiol,简称CBD):适用于治疗≥2岁的Lennox-Gastaut综合征、Dravet综合征和顽固性癫痫患者。 司替戊醇(stiripentol):可与氯巴占(clobazam)联用治疗≥2岁的Dravet综合征患者。 依维莫司(everolimus):该药用于治疗≥2岁患有结节性硬化症关联的部分性癫痫患者。 Xcopri(cenobamate):韩国SK生物制药公司生产,2019、2020年获得FDA和EMA批准,用于辅助治疗成人局灶性发作,抑制电压门控钠电流,也是GABAA离子通道的正变构调节剂。 内源大麻素系统样化合物的药理学靶点研究

研究表明,大麻二酚在癫痫、心血管疾病、炎症、自身免疫疾病、神经退行性、肾脏疾病和癌症等多种疾病中发挥作用。同时发现大麻二酚药物是一种多靶点药物,其主要作用靶点为CB1和CB2受体,对TRPV1通道、BKCa通道、GPR家族受体(GPR18、GPR55、GPR119、GPR92)和PPARα核受体也有靶点作用,并且对细胞内的ERK、Akt和RhoA传导通路有着激活作用。 内源大麻素系统样化合物的药理学靶点研究 内源大麻素系统与癫痫研究在多种颞叶癫痫动物模型中,CB1和CB2激动剂具有抗癫痫作用,而CB1和CB2拮抗剂具有产生癫痫作用。CB1拮抗剂SR141716A具有抗癫痫作用,特别是在外伤诱发的癫痫或热性惊厥。戊四唑点燃动物癫痫模型,激活CB1具有抗急性癫痫发作作用;激活PPARγ具有协同效应。

拉考沙胺单药治疗癫痫发作的研究进展

拉考沙胺单药治疗癫痫发作的研究进展 拉考沙胺单药治疗癫痫发作的研究进展 癫痫是一种由于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的慢性脑部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有5000万人患有癫痫,而在中国这个数字则高达950万人。癫痫的药物治疗一直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拉考沙胺是一种第三代抗癫痫药物,很多研究表明它单药治疗癫痫发作具有一定的疗效。本文将介绍拉考沙胺的概述、其治疗癫痫发作的机制以及该药物在单药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拉考沙胺是一种新型的抗癫痫药物,其化学结构属于嘌呤类。与传统的抗癫痫药物相比,拉考沙胺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和选择性。它通过抑制钠通道的恢复和调节钾离子通道的活化来发挥药效,从而抑制神经元放电。拉考沙胺具有明显的镇静、镇痛和抗焦虑的作用,因此也可用于治疗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在单药治疗癫痫发作方面,拉考沙胺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研究进展。一项针对318名癫痫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单独应用拉考沙胺能够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治愈率高达75%,有效率达到93.1%。另外,该药物还表现出很好的耐受性和安 全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拉考沙胺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晕、嗜睡和肌力降低,但大部分患者能够耐受,并且这些不良反应在治疗初期逐渐减轻。 虽然拉考沙胺在单药治疗癫痫发作方面取得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对于某些具有多源性癫痫发作的患者,单药治疗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疗效。其次,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耐药性,即在长期用药后,药物对癫痫的控制能力逐渐减弱。此外,由于拉考沙胺的相对新颖性,其长期疗效和安

全性仍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验证。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研究人员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的研究。一些研究表明,拉考沙胺与其他抗癫痫药物的联合应用可能会提高疗效。例如,与卡马西平的联合应用能够更好地控制部分性发作。此外,基因组学和个体化药物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也有望进一步完善拉考沙胺的治疗效果。 总之,拉考沙胺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癫痫药物,在单药治疗癫痫发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研究进展。然而,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多源性癫痫发作的治疗、耐药性的预防和长期疗效的评估。未来随着更多的研究和技术的发展,相信拉考沙胺将在癫痫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效果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拉考沙胺作为一种抗癫痫药物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且能减轻头晕、嗜睡和肌力降低等不良反应。然而,单药治疗可能无法满足某些多源性癫痫发作患者的需求,并且长期用药后可能出现耐药性。此外,拉考沙胺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尚待进一步评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正在探索与其他抗癫痫药物联合应用和个体化药物治疗等新策略。未来的研究和技术发展将进一步提高拉考沙胺在癫痫治疗中的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1癫痫诊治重要研究进展(全文)

2021癫痫诊治重要研究进展(全文) 1、干细胞衍生类脑器官技术,可用于模拟大脑发育中的髓鞘形成过程 ■背景提要 Chris Makinson团队通过追踪长期培养的类脑器官的转录组,发现类脑器官中的关键因子和人脑变化是一致的(例如,导致癫痫发生的GRIN2A、GRIN2B基因在类脑器官300天和胚胎脑7-8月的动态变化是一致的)。提示干细胞分化成自组装的类脑器官完全可用于模拟发育中的人脑特征。 ■研究内容 WWOX相关癫痫性脑病(WOREE)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特征是顽固性癫痫、严重发育迟滞、共济失调,常在2-4岁过早死亡,但其机制却知之甚少。而Rami I Aqeilan团队[1]在WWOX突变小鼠和WWOX缺陷的大脑类器官中均观察到髓鞘形成障碍,因此该团队利用类脑器官来研究人类胚胎大脑发育过程中的髓鞘形成过程。 图1 Rami I Aqeilan团队的研究

■研究意义及局限性 该研究为筛选治疗低髓鞘形成相关疾病的新药物提供了新的研究热点。 局限性:1)类脑器官即使长期培育却依然处于不成熟的发育状态,特别是缺乏远距离的神经投射和连接;2)类脑器官发育的分层和区域不明晰;3)培养类脑器官的时间成本及经济成本均较高;4)类脑器官异质性较大。 2、人工智能技术,可用于评估,癫痫患者手术前后言语功能改善程度 ■背景提要 人工智能(AI)技术不仅在癫痫领域应用广泛,在其他领域也飞速发展。而人工智能在癫痫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通过脑影像学对癫痫致痫灶进行定位,通过视频分析来记录并预测癫痫的发作,通过基因分析预测药物对患者的有效性和副作用,通过颅内检测系统来自动标注皮层发育不良的部位等。 ■研究内容 日本的Ayataka Fujimoto团队[2]利用AI分析技术评估结节性硬化症癫痫患者癫痫手术前后言语功能改善程度。

癫痫患者的治疗新突破

癫痫患者的治疗新突破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在发作时会出现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长期以来,癫痫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学领域的难题之一。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 不断进步和科学研究的深入,针对癫痫患者的治疗方案也在不断取得 新突破。本文将介绍癫痫患者治疗的新进展,帮助患者及家属更好地 了解和选择治疗方案。 一、个体化治疗方案 过去,癫痫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癫痫药物进行控制,但是不同患 者对药物的反应各异,有些患者甚至对常规药物无效。因此,个体化 治疗方案成为当前癫痫治疗的重要趋势之一。通过基因检测、脑电图 监测等手段,医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针对性的 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 二、手术治疗 对于部分药物难以控制的癫痫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选择。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现在可以通过微创手术准确切除引起癫痫 的病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手术治疗不仅可以减少患者长期使用 药物带来的副作用,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摆脱癫痫的 困扰。 三、神经调控技术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神经调控技术也成为癫痫治疗的新选择。例如,脑起搏器治疗是一种通过植入脑部电极,通过电刺激调控大脑神经活动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的神经调控技术正在不断研究和应用中,为癫痫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四、综合治疗 癫痫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因此,综合治疗模式也逐渐成为癫痫治疗的主流。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多种手段的结合应用,旨在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痛苦。 总结起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研究的深入,癫痫患者的治疗方案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个体化治疗方案、手术治疗、神经调控技术以及综合治疗模式等新技术的应用,为癫痫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癫痫治疗领域将迎来更多的新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音。希望广大癫痫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快乐的生活。

2022氯巴占治疗难治性癫痫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2022氯巴占治疗难治性癫痫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癫痫是一种病程长、以临床反复发作为特点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为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脑功能障碍。我国癫痫总体患病率为4‰~7‰,估计约有600万活动性癫痫患者。苏格兰一项研究表明,多数癫痫患者经规范化药物治疗后病情可得到良好控制或缓解,但仍有30%~40%患者反复出现癫痫发作,称为难治性癫痫。2010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将难治性癫痫定义为:根据癫痫发作类型,合理选择并正确使用至少2种耐受性好的抗癫痫发作药物(ASMs)单药或联合使用后,患者无发作持续时间未达到治疗前最长发作间隔的3 倍或者1年。基于难治性癫痫分类,规范、合理的抗癫痫治疗至关重要,而ASMs联合应用是难治性癫痫的主要治疗方案。 1 共识制订方法 2 氯巴占在难治性癫痫中的临床应用 2.1 作用机制及药代动力学特点 2.1.1 作用机制 与1,4-BZD 药物相比,氯巴占表现出较强的抗焦虑和抗惊厥特性,而镇

静副作用减少,具有良好耐受性。 2.1.2 药代动力学 2.1.2.1 吸收 2.1.2.2 分布 2.1.2.3 代谢 2.1.2.4 排泄 2.2 临床应用 2.2.1 LGS LGS是一种儿童期起病、罕见的癫痫性脑病,最常见于3~5岁儿童,且男孩多于女孩。 推荐意见1 年龄≥2岁LGS患者应用丙戊酸、拉莫三嗪治疗无效时,可添加氯巴占作

为辅助治疗,尤其适用于跌倒发作的治疗[证据等级:2b;推荐强度:B]。( 共识度:100% ) 2.2.2 DS DS是一种婴幼儿期起病、罕见的遗传性发育性癫痫性脑病。 推荐意见2 若丙戊酸治疗无效,可辅助添加氯巴占用于年龄≥3岁DS 患儿的治疗[证据等级:4;推荐强度:C]。(共识度:100% ) 2.2.3 EMAS EMAS亦称为Doose综合征,是一种儿童早发、罕见的发育性癫痫性脑病,起病年龄为6月龄~6岁,其中2~4岁儿童高发,男性患儿多于女性。 推荐意见3 对于年龄≥2岁EMAS患儿,若丙戊酸和拉莫三嗪治疗无效,可尝试添加氯巴占辅助治疗[证据等级:5;推荐强度:D]。(共识度:100% )

小儿难治性癫痫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小儿难治性癫痫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随着人们对癫痫发病原因和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小儿难治性癫痫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新型抗癫痫药物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有一定的疗效,中医药和生酮饮食可以增强抗癫痫药物效果,手术治疗需要根据患儿的病症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标签:小儿难治性癫痫;抗癫痫药物;中医药;癫痫外科;生酮饮食 癫痫俗称羊角风或羊癫疯,是一种发作性疾病,指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引起的阵发性脑功能障碍。小儿癫痫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良性部分性癫痫,但部分患儿经过长期药物治疗后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成为小儿难治性癫痫,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小儿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控制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因此本文就3年来有关小儿难治性癫痫治疗方面的文献作一综述。 1 药物治疗 小儿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控制为主,传统的抗癫痫药物在治疗癫痫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对难治性癫痫无法达到稳定有效的控制。近年来新型抗癫痫药物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验证,在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新型药物如拉莫三嗪、丙戊酸钠、伊来西胺、左乙拉西坦、拉科酰胺等对多种类型的小儿难治性癫痫均有一定的疗效,且耐受性好。另外类固醇激素在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用药策略,根据药代动力学和难治性癫痫类型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同时注意用药的剂量和加量速度,以小剂量的逐渐使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是一种新型苯三嗪衍生物,作为抗癫痫药物在我国使用,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具有广泛的抗癫痫谱。拉莫三嗪主要通过稳定神经元膜电位的钠通道,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以控制癫痫症状的发作。杨理明[1]等观察常规治疗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的疗效,结果显示常规治疗联合拉莫三嗪对不同种类的儿童难治性癫痫具有显著的疗效,总有效率为51.40%,对Lennox-Gaust综合征的疗效尤为显著,达到71.40%,表明拉莫三嗪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癫痫药物,在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丙戊酸钠是一种不含氮的广谱抗癫痫药,可以有效控制全身性癫痫的失神发作,减少强直阵挛性癫痫的发作,并经常与其他抗癫痫药物联合使用。王磊[2]等研究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对儿童难治性癫痫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后儿童难治性癫痫的完全控制率为53.85%,发作次数(0.4±0.1)次/月。丙戊酸钠作为一种广谱类抗癫痫药物,可以有效控制癫痫患儿的肌阵挛、失身、强直痉挛等症状的发作,与拉莫三嗪合用拓宽了抗癫痫谱,可以有效解决难治性癫痫用药困

最新:国际癫痫关爱日:国内外癫痫指南汇总

最新:国际癫痫关爱日:国内外癫痫指南汇总 “中国癫痫日”又称为“国际癫痫关爱日”,起源于2006年,日期为6月28日。癫痫是脑的疾病,是仅次于脑卒中的常见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今年在医疗变革、万物互联、全球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迎来了第十五个“国际癫痫关爱日”,中国抗癫痫协会把今年的宣传主题确定为“癫痫关爱在社区”。旨在呼吁全社会消除对癫痫疾病的偏见,让癫痫患儿正常学习、就业。 01、国内指南共识 2021年中国围妊娠期女性癫痫患者管理指南 2021年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中国基因性全面性癫痫临床诊治实践指南 2020年生酮饮食治疗儿童癫痫性脑病循证指南 2020年香港癫痫指南:女性癫痫患者整个生殖周期的管理建议(更新版)

2020年癫痫术前神经心理评估专家共识 2020年癫痫共患病筛查工具的中国专家共识 2020年在癫痫患者的管理中使用结构磁共振成像的建议:国际抗癫痫神经影像专题工作组的共识报告 2019年癫痫共患睡眠障碍诊断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2019年癫痫共患偏头痛诊断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2019年生酮饮食疗法在癫痫及相关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2018年儿童癫痫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2018年癫痫伴焦虑诊断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2018年成人全面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8年左卡尼汀在儿童癫痫治疗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8年制定) 2017年癫痫中心分级标准(试行) 2017年脑性瘫痪共患癫痫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2017年颅脑创伤后癫痫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2017年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癫痫( 修订) 2017年2017 香港癫痫指南:抗癫痫药的应用(更新版) 2015年妊娠期女性抗癫痫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015年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2015修订版) 2015年新诊断儿童癫痫的初始单药治疗专家共识 2015年耐药癫痫定义中国专家共识

新型抗癫痫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及前景展望

新型抗癫痫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及前景展 望 研究目标:新型抗癫痫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试验研究及前景展望 一、引言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不自 主运动、感觉、行为或意识障碍。现有的抗癫痫药物虽然能够控制癫 痫发作,但副作用多且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目前迫切需 要开发新型抗癫痫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二、研究方法 1.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与临床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进行体外细 胞实验,筛选潜在的抗癫痫药物靶点和药物;然后进行动物模型实验,评估新药的抗癫痫作用;将获得的有效药物进行临床试验,并分析其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2.数据采集: - 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将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添加不同浓 度的候选抗癫痫药物,在一定的时间点观察细胞的存活率、电生理特 性等指标,记录相关数据。 - 在动物模型实验中,将选择合适的癫痫动物模型,例如颗粒神经元 脱节模型或电击诱发模型,在给药前后观察动物的行为表现、脑电图 等指标,并记录相关数据。 - 在临床试验中,将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安 慰剂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癫痫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副作用等指标, 并记录相关数据。 3.数据分析: 对于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实验的数据,将采用适当的统计方 法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不同组别间的差异,选择显著性水平;对于临

床试验的数据,将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如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药物组和安慰剂组的差异。 三、结果分析 根据数据采集和分析的结果,将观察到新型抗癫痫药物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对癫痫细胞的抑制作用,体现为细胞存活率降低、电生理活动异常等;在动物模型实验中,新药通过减少动物的癫痫发作行为和改善脑电图表现来发挥抗癫痫作用;在临床试验中,新型抗癫痫药物将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癫痫发作频率和发作时间,同时副作用相对较少。 四、讨论与展望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实验与临床试验相结合,综合评估新型抗癫痫药物的药理学性质、耐受性和临床疗效。本研究针对不同的癫痫患者可能存在的遗传异质性问题,可结合个体化医疗的原则,采用基因分型等方法,探索新型抗癫痫药物的个体化应用。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深入研究新型抗癫痫药物的药理机制和靶点,进一步优化药物结构,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开展多中心的大样本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新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开展长期研究,观察新药在长期使用下的效果和安全性。 实验与临床试验的相互配合,将为新型抗癫痫药物的研发提供支持,促进癫痫的治疗效果的提高,在临床实践中发挥实际的价值。

癫痫治疗和护理的研究进展

癫痫治疗和护理的研究进展 癫痫是一种慢性疾病,是由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引起的一种疾病。癫痫的发作 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同时也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目前,针 对癫痫的治疗和护理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本文将重点介绍这方面的最新进展。 一、癫痫治疗的研究进展 1. 药物治疗 目前,癫痫的治疗主要是依靠药物来控制发作。近年来,针对癫痫的药物治疗也取得 了一些进展。一些新的抗癫痫药物的出现,不仅提高了治疗的效果,而且减少了药物的副 作用,使得患者能够更好地控制病情。针对癫痫的研究还包括了靶向疗法和个体化治疗的 研究,通过对不同患者的基因和脑电图数据进行分析,以实现更精准的治疗。 2.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难以控制的癫痫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选择。近年来,随着手术 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治疗的效果也在不断提高。通过对大脑异常放电的定位和手术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癫痫的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非药物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之外,还有一些非药物的治疗方法,如神经调节技术、脑电 生物反馈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通过调节大脑功能,可以有效地减少癫痫的发作次数,对 一些难治性癫痫患者来说,非药物治疗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1. 个体化护理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对于癫痫患者的治疗效果是非常重 要的。近年来,针对癫痫患者的护理也在不断完善,通过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制 定个体化的护理措施,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2. 心理护理 癫痫患者在长期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些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心理护理对于癫痫患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心理护理在癫痫治疗中的地位也逐 渐受到重视,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病情,减轻心理负担。 癫痫的治疗和护理研究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护理服务,但也需 要更多的研究来不断完善和提高癫痫的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努力,能够为癫痫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和护理。

癫痫持续状态诊治进展

综述:癫痫持续状态诊治最新进展 Medscape 网站刊登了一篇由Trinka 教授等对癫痫持续状态最新诊治进展相关综述,更新了定义和分类方式,方便减少科研中方法学异质性,另外对癫痫病理生理学进一步认识也推动了一些新药研发进展。一些实验结果表明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更高效,但是目前尚缺乏临床试验;一些新给药途径也证实了与原来经直肠或经静脉给药同样有效。 基础:定义、分类和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2015 年,国际抗癫痫联合会一次委员会把癫痫持续状态定义为:一种无法终止癫痫发作状态,或一种异常、持续癫痫发作状态。同时,该委员会基于症状学、诱因、脑电图和年龄对癫痫持续状态作了新诊断分类。 癫痫病理生理学研究仍未取得较大进展,目前研究成果包括:乙酰胆碱异常释放、脑血管炎症和功能异常等。 由于耐药性日益增加,抗癫痫药物效果也逐渐减弱,耐药性产生可能与失去 GABA 介导抑制作用、离子通道改变、DNA 甲基化,以及基因表达改变相关。 临床:病因研究进展 多数研究进展集中在线粒体疾病、遗传和炎症导致先天代谢异常引发癫痫持续状态上。Rahman 发表了一篇综述,阐述了能量缺失、氧化应激、钙平衡失调、免疫缺陷和维生素缺乏等代谢相关因素,提出了线粒体病导致癫痫持续状态学说。

Bhatnagar 教授和 Shorvon 教授等人对 122 个基因突变做了相关研究,并没有发现「单纯癫痫持续状态基因」。其他病因相关研究,如先天性代谢异常和自身免疫性边缘叶脑炎也在过去十年内取得许多成果。除了病因研究,其他重要临床工作主要集中在如何为癫痫持续状态分期上,特别是对于需要特殊治疗晚期超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确定。 脑电图:诊断非痉挛性癫痫持续状态必要手段 痉挛性癫痫持续状态,临床症状明显且脑电图易被人工干扰,而非痉挛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病人处于昏迷状态,通常只有脑电图能给予确切诊断。 在奥地利萨尔斯堡举行第四届伦敦因斯布鲁克关于急性癫痫研讨会上,通过了 NCSE 诊断标准,具体如下表。 表 1 萨尔斯堡非痉挛性癫痫持续状态 EEG 诊断标准

癫痫病的发生和治疗机制研究

癫痫病的发生和治疗机制研究 癫痫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患者会突然出现反复发作的癫 痫发作,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伤害。现今,已经有不少研究对癫痫病的发生和治疗机制做出了一些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癫痫病的发生机制 癫痫病的发生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是一些研究表明癫痫病的发生可能与神经 元异常放电或兴奋过度有关。这种异常放电可能是由于脑细胞的功能失调引起的,常见的影响因素有脑损伤、先天缺陷以及神经传递物质的不平衡等。 神经元T型钙离子通道在癫痫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发现推动了 癫痫治疗药物的研究。这些钙离子通道的起始和维持活动与T型钙离子通道同步,因此,控制这些通道的传导可能有助于减少癫痫发作的次数和强度。 癫痫病的治疗机制 治疗癫痫病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控制、手术和非传统治疗等。药物治疗是最常见 的一种方法,它主要通过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来抑制癫痫发作。一些药物如苯巴比妥、托吡酯等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但是这些药物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他们的药物。 手术治疗在患者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比较常见。其主要目的是切除神经元 异常兴奋的组织。但是手术治疗适用范围比较狭窄,需要在医师的准确判断和把握下选择。 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还存在着新型的治疗方法,如Ketogenic饮食和神经反 馈治疗。但是,这些方法的临床应用还需要大量的数据和研究来证实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总体而言,癫痫病的发生和治疗机制还是比较复杂的,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方法和治疗手段可以让癫痫病患者早日康复。

当前癫痫治疗研究文献分析

当前癫痫治疗研究文献分析 【关键词】癫痫治疗;,研究热点;药物治疗【关键词】癫痫治疗;研究热点;药物治疗0引言癫痫是由大脑神经细胞异常放电引起的突然性、反复性和短暂性的大脑 功能失调,可以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精神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1].癫痫给患 者带来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也给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损失.癫痫发作时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大脑的损伤,另外发作时呼吸暂停、脑细胞缺氧、水肿,也可加重脑细胞的损伤,这些神经细胞的损伤,不但可导致记忆力下降、性格 改变、反应迟钝,还可使癫痫发作频繁.国际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5000万癫痫 患者.据国内最新的统计数字,癫痫的发病率为每年28.8/10万,患病率为6.8‰,所 以我国约有900万癫痫患者,活动性癫痫患者600万,其中难治性癫痫占20%~30% (约120~130万).因此,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癫痫都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应用情报分析的方法,对国外近年来发表的有关癫痫治疗研究的论文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出当前国外癫痫治疗研究的文献,供广大同仁 参考.1分析方法简介我们采取的样本来自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大型综合性数据 库《科学引文索引》(SieneitatinIndex,SI)作为样本来源,SI数据库是目前国际 上最权威的引文索引数据库,通过该数据库可以检索到科技论文被引用的情况.我们采用情报分析技术中的文献计量学的方法[2-3],以“epilepsyAND(treat*Rtherap*)”作为检索的关键词,检索196601/200511中SI收录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13744篇相 关文献,为了分析方便,截取了最近发表的2000篇论文作为统计样本.将全部相关文 献的引文(即参考文献,共82958篇)套录下来,运用自编的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软 件统计这些引文的出现频次,将这些引文按照它们的被引用的频次由高到低排序,截 取其中被引用频次高于20次的引文50篇,作为表现当前与癫痫治疗有关的热点文献(表1).由于这些论文是与癫痫治疗有关的研究论文中被引用频率最高的文献,说明 这些文献是目前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因此它们代表了当前与癫痫治疗有关研究的热点.但是仅仅按照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它们不能进一步反映这些高被引文献之间的关系.为此,我们对这些高被引论文进行了进一步的处理: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篇论文中被引用的次数,如果两篇论文同时被引用的频率高,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这样 形成了一个50×50的共引矩阵,再通过进一步统计处理生成相似矩阵.以此为基础对 这些高被引论文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反映出这些高被引论文间的亲疏

2022癫痫治疗模式的转变:抗癫痫发生和疾病修正治疗(全文)

2022癫痫治疗模式的转变:抗癫痫发生和疾病修正治疗(全文) 摘要 大多数抗癫痫药物不会改变癫痫的病程,基本上是“对症治疗”,即使有多种新型抗癫痫药物不断问世,仍有超过30%的患者发展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开发有效的药物来预防或逆转癫痫发生和进展,是临床和临床前研究的重要目标。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实现抗癫痫发作向抗癫痫发生、疾病修正治疗的转变,不仅需要标准化的动物模型、能够预测癫痫发生或进展的生物标志物,而且需要足够且广泛的受试者群体、严谨的设计方案和前沿的分析方法,使得临床前研究成功向临床转化。毫无疑问,未来以各种神经损伤途径作为靶点来实现癫痫的预防和疾病修正治疗,或可成为治疗及预防癫痫真正有效的手段。 在过去的30年里,先后有20多种抗癫痫发作药物(anti-seizure medications,ASMs)上市,降低了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但仍有约30%的癫痫患者无法实现无发作。通常患者需持续服用ASMs数年,甚至终身服药。患者长期服药依从性差是癫痫复发的常见原因,即使在对药物有反应的癫痫患者中也是如此。因此人们逐渐意识到在癫痫发生前进行预防性治疗的紧迫性。然而,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临床上能够有效预防癫痫发生的探索迄今为止一直没有成功。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一些有前景的药物或可预防癫痫的发生和进展,或可缓解疾病相关

的认知或行为功能障碍。目前,临床前动物研究已初步验证了这些药物的疗效,有待于向进一步的临床试验转化。 一、癫痫的治疗理念向抗癫痫发生(anti-epileptogenesis,AEG)转变AEG治疗是指药物能够显著降低脑损伤后癫痫的发生率。癫痫发生涉及大脑结构和生理学的多方面改变,导致了以自发性反复发作为特征的疾病[1]。它包括3个不同阶段:最初的脑部损伤、无发作的潜伏期和最后的慢性癫痫期。患者经历了明显的急性(包括转录事件、神经退行性变和炎性途径的激活)和慢性过程(包括神经发生、苔藓纤维出芽、神经回路重组和胶质细胞增生),最终导致并维持癫痫的发生[2]。脑损伤和癫痫发作之间的潜伏期是一个潜在的窗口期,有效地干预和阻止这一过程即可防止癫痫的发生。癫痫发作与癫痫发生机制不同,因此专为抑制癫痫发作而研发的药物并不一定能够预防癫痫的发生和进展。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不仅在ASMs或其他经批准的非ASMs中寻找可能的AEG药物,也将注意力转向影响各种药理靶点的药物。目前在临床前及少数临床研究中已经初步证实了部分ASMs能够发挥AEG作用。在获得性癫痫的动物模型中,包括左乙拉西坦、托吡酯、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布瓦西坦、醋酸艾司利卡西平和氨己烯酸在内的ASMs已被证明具有AEG或疾病修正(disease modifying)作用[3]。此外,有研究发现左乙拉西坦联合托吡酯治疗具有高度协同作用,这种特殊组合显著抑制了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后大鼠发生癫痫[4]。这提示我们或许也可以考虑将经过临床前验证的ASMs合理组合应用于AEG治疗。除上述药物外,最近

柳叶刀:癫痫诊治重大进展回顾(综述)

柳叶刀:癫痫诊治重大进展回顾(综述) 近日The Lancet发表了一篇综述,回顾了近年癫痫治疗领域的新进展,包括更新的癫痫定义和分类,已有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原则以及正在研究中的癫痫治疗药物靶点,并指出了未来癫痫研究的方向。癫痫相关术语定义: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定义痫性发作为“脑内神经元同步活动异常增加而导致的症状/体征”,癫痫的定义为“大脑具有产生持续性痫性发作的倾向,并且伴有神经系统、认知功能、心理学以及社会学方面的后果”。然而,该定义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并不适用。因此,去年ILAE制定了新的癫痫实用性定义,包括:(1)至少两次非诱发性(或反射性)发作,两次发作间隔> 24 小时;(2)一次非诱发(或反射性)发作及未来发作(未来10 年内)的可能性与两次非诱发性发作后再发风险相当(至少60%);(3)诊断为癫痫综合征。分类:2010年ILAE分类和术语委员会提出了癫痫的分类方法(总结1),详细如下:1. 全面性发作(双侧起源或者是迅速扩展至双侧):(1)强直-阵挛性发作;(2)失神发作:典型失神、不典型失神、伴特殊形式的失神(肌阵挛失神、眼睑肌阵挛);(3)阵挛;(4)强直;(5)失张力;(6)肌阵挛:肌阵挛、肌阵挛失张力、肌阵挛强直。2. 局灶性发作(单侧起源):根据以下一个或多个特征来分类(1)先兆;(2)运动;(3)

自主神经;(4)有意识,有反应;(5)可转变为双侧癫痫发作。3. 不确定的发作(不能明确是全面性还是局灶性):包括癫痫性痉挛及其他。流行病学及预后1. 高收入国家癫痫患病率为5-8‰,低收入国家中为10‰,农村地区可能更高。这种地区性差异是由于癫痫相关危险因素差异所致,包括感染以及围产期保健等。高收入国家中癫痫患者死亡率是普通人群2-5倍,而低收入国家中则高达37倍。癫痫发作后前5年死亡率最高。癫痫合并的神经精神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2. 合并症:合并症增加癫痫患者疾病负担,并且影响药物选择和预后。约1/3患者伴有焦虑或抑郁,合并症可以是原因(比如脑血管病导致癫痫)或结果(药物导致的焦虑抑郁);或者合并症与癫痫具有共同的病因或致病机制。3. 病理生理学:痫性发作是由于脑内神经元短暂异常同步化而干扰了正常神经元传导过程。这种干扰因起源部位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症状及体征;在痫性病灶中,由于神经元兴奋性增加或抑制性减少而导致癫痫发作(图)。在癫痫的发作、传播以及终止的过程中涉及不同的神经网络结构。 图. 癫痫产生的网络结构基础诊断癫痫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以及知情者对于癫痫发作准确和系统的描述,可能不需要特异性的检查。近年来由于智能手机的发展,使得癫痫患者家属能够实时记录下癫痫发作过程;但仍然存在一些由于医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