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知识梳理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二.写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三.古诗原文和译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一作:竹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都寂一作:俱寂;但余一作:惟闻)

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

曲径:一作“竹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

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钟磬(qìng):指钟、磬之声。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四.古诗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

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诣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常考题型

一.理解性默写

1.山居的日子是一钵闪烁的黄金,行云飞鸟是一幅绝美的图画。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________,________”,飞鸟怡然自乐,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

2.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

3.描写禅院幽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径通幽处,万籁此俱寂。

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二.古诗赏析

(一)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请描绘颈联“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所展现的画面。(3分)

2.品读诗歌,请说说诗人是怎样巧妙地将情、景、理融为一体的。(3分)

答案:

1.(3分)示例:颈联描绘的是一幅空灵幽静的画面(答到“幽静“特点即可)。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欢唱;潭水清澈,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倒映在水中,心中的尘世俗念顿时涤除。

2.(3分)诗歌描写日照山林,曲径通幽,花木青葱,山水空明,钟磬声声等景色,营造了一种清幽雅致的意境;禅房《院)环境的清幽雅致、山光水色的清明空灵,正与诗人除去杂念,追求禅意的心境相契合,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曲径通幽”蕴含了人生道路曲折、漫长(深远),需要人们不断探索的哲理(学生从此诗中衍生出的哲理,言之成理即可)。诗人就是这样巧妙地将景、情、理融为一体的。

(二)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1—2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最后一联似乎是矛盾的,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答案:

1、不矛盾。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加入周围一片喧器,人们也就不会在意钟磬的袅袅余音。只剩下钟磬的声音,其他尘世的声音都没有了,这里抒发的是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2、“诗眼”是“空”。“空”是说漂水清澈,临漂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空”字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 送友人)教案 新人教版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每首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词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熟练背诵默写。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词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词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诵读诗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词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词的美点。 教学难点: 把握诗词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词的意境。 教法学法:诵读法,名句品味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学习目标 1.走进作者,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自学指导一 结合课下注释, 了解作者及诗词大意。 作者简介 常建,盛唐著名诗人,有《常建集》,与王昌龄是朋友。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他的是现存五十多首,多以山林胜景为题材。这首诗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你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了吗 你找到这些景物了吗 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 身临其境深刻感悟 图片展示 概括诗意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自学指导二 1.赏析首联中“入”和“照” 2.赏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3.用自己的语言再现颈联描写的内容,写法上有何特点。 4.尾联写了哪些内容,手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 首句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衬静,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小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9页课外四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9页课外四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目录 《题破山寺后禅院》 《送友人》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咏梅》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内容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荡涤。 3.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4.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不。这里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用袅袅的钟磬声,更能衬托出周围一片寂静幽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也烘托出作者宁静的清净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深”字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还隐含了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哲理。 6.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哪个?颔联简化为哪个成语,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成语“万籁俱寂”。“曲径通幽”,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7.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理解性默写: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

部编版八下期末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 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二、送友人/李白 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四、卜算子?咏梅/陆游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简答题: 1、“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2、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答: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3、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 答:不仅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而且写出景物使人内心空灵,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诗人清晨游山寺,看到了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勃发的青山,听到鸟儿欢唱,袅袅的钟馨声时有时无。 5、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磐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馨声,和诗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二、《送友人》李白 【原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主题思想】 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二)之《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3、体会诗歌以动衬静的写法。 4、感受诗人追求清净隐逸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难点:体会诗歌以动衬静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名家视频朗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预习导学] 1、上网或查资料了解常建 常建(708年—765年),字少府,祖籍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一生仕途不得志,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背景资料 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史)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梁大同五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

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 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 3、自读课文。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大唐,一个诗歌的国度,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钓叟樵夫,无人不读诗。一个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常建给我们营造的清新怡悦脱俗的意境,沐浴着朝阳,陶冶我们的性情吧! 二、预习检查 多媒体展示课件,小组派代表介绍作者、背景相关内容 三、朗读诗歌 1、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视频,学生听读 2、学生试读,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2)读出感情(3)注意停顿(4)朗读流利。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chán)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lài)/此/都寂,但余/钟磬(q ìng)/音。 四、译读诗歌 多媒体展示课件,小组自学后展示: 1、重点词语把握 初日:初升的太阳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万籁:指各种声响 但:只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八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阅读训练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课内诗歌鉴赏 (一)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展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题破山寺后禅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小题。(5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部编版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知识点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注释 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指各种声响。 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结束。 二、译文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大的林木。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各种声音都已经沉寂,只听到那悠长的钟磬的声音。 三、问题归纳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字的理解。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环境的幽深安静。 2.“万籁此都寂”和“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永恒。 送友人 一、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明净的水。 为别:分别。 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征:远行。 浮云:飘浮的云。 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 萧萧:马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 二、译文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面。我们即将在这里分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游子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我们挥手告别,从此离开,友人骑的那匹马萧萧长鸣,好像不忍离去。 三、问题归纳 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明净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二.写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三.古诗原文和译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一作:竹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都寂一作:俱寂;但余一作:惟闻) 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 曲径:一作“竹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 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钟磬(qìng):指钟、磬之声。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四.古诗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 院》教案 (学习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主备:课型:新授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成诵,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中,学会赏析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文学素养。 3.能背诵这首古诗。 学习重点:朗读成诵,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 学习难点:学会赏析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文学素养。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知学习目标 1.情景导入 走进诗歌的世界,你的灵魂将得到升华;走进诗歌的天堂,卑劣者也将变得高尚;走进诗歌的无限天地,领略诗歌的美妙,你会发现原来诗歌更是诗人的漫漫人生路…… 2.初识学习目标。 二、预习成果展示 1.文体知识。 常建:唐代大诗人。开元十五年(公元72年)进士,仕途坎坷,直到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后辞职还乡。今存诗五十七首。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 2. 背景知识: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和隐逸的情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三、课堂学习研讨 活动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活动二:读懂诗句读出感情 1.按字面意思翻译理解,疑难之处可以“猜译”。 2.可以和同桌、前后桌讨论商量。 3.大致意思对即可。(内容见ppt) 展示形式: (诗句)的理解:我读出了 活动三:品读诗句读出意境 方法一:炼字角度赏析诗句妙处:字或词的原意+语境义+意境或感情 方法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句妙处:手法+效果内容 +

意境或感情 提示: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静)、情景交融(借景Array抒情)等。 小结: 这首写景诗,逼真地描绘了寺院的幽静与洁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寄情山水的归隐情怀。) 四、当堂训练检测 1.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句最能体现本诗的氛围?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这首是展现了怎样的意境?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的古树木掩映下,古寺依然沉浸在幽暗和静谧之中。重重花木伴随弯弯曲曲的小径,来到禅房,更感觉到清幽的意境。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了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五、反馈小结升华 1.了解背诵情况。 2.小结本节课学生表现。 六、新课预习指导 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后反思: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写破山寺后禅院,随着诗人的行踪,诗人层层深入着力营造的是一个幽深静寂的意境,在这过程中,诗人内心的杂念也被一层层地剥除,最终,归于宁静,归于清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想远离尘世的隐逸胸怀。这是一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因此全诗的特色就是以情写景、情景交融,也是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价值所在。由此我考虑到学生从中能够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通过写景来感悟诗人情感和诗歌意境,以及学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就是在这节课上学生可以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在组织教学时就应当围绕“以情写景,情景交融”这一条主线,让学生首先学习本诗的描写方法,再接合背景了解诗人情感的由来,理解诗人抒发这些情感的原因所在,再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进行诗的描绘或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也能感受诗歌的美,应当是有所得的。 【学情分析】: 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这首诗简约凝练、寓情于景,学生字面意思很容易读懂,但要是真正感悟出它的意境美和诗人的情感,还得借助一些图、文、声等文件,以弥补七年级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上的不足,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拓展训练中进行诗意的描绘的练习,不仅加强对诗的意境美和诗人情感的感悟,也进

行了写作的训练,正好弥补七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不足。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进行多角度朗读,通过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境 2、抓住关键词句和变换词语的方法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3、引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以情衬景的写作特点,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高洁的情操 【教学重点】:

部编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阅读分析

部编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阅读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1.请描述颔联画面:竹丛小路弯弯曲曲,一直通向幽深的后院,禅房掩映在花丛树林深处。 2.“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这是以声衬静。当万物之音全都沉寂,仅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使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诗中通过描写后禅院的幽静,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送友人 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赏析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画面)。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动静结合,以美景衬哀情,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赏析“横”与“绕”两字的妙处。 “横”是横卧之意,青山横卧外城北面,“横”字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青山的静姿,以美景衬哀情,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绕”是围绕之意,清澈的水围绕着东城,“绕”字,生动地描绘出白水的动态,以美景衬哀情,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赏析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天上的白云随风飘浮,就像即将远行的友人行踪难定,漂流他方;一轮夕阳缓缓下沉,似乎不忍落山,就像诗人对朋友依依难舍的心情。 运用比喻,以浮云孤飞,来去不定,喻游子之心;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6.请简要分析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妙处。 诗的最后写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两匹马仿佛理解主人的心情,

禁不住萧萧长鸣。马尚且如此,人的感情自然不言而喻,不写人而写马,将离别之情渲染得更加深切动人。用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从全词的内容上来看,词中的核心形象是什么?词人是怎样来描写其形象的? 2、这首词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词,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的寂寞之情的。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自选一个角度,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答案: 1、从内容上看,核心形象是孤鸿。上片用缺月疏桐、漏断人静来烘托它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不肯随意栖息的行为来表现它孤傲又遭遇冷落的形象。 2、这首词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抒发了作者的寂寞之情。上片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后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下片,作者以象征手法,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背景概述】《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白话译文】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作品赏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整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参考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竹林中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名句赏析】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答:用词准确,“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答: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

水的隐逸情绪。“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3.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答:以动写静,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而耳中只有钟磬音,也表现了一心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 【真题演练】 1.《题破山寺后禅院)并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而忘却尘俗的隐逸情怀。 2.《题破山寺后禅院》尾联两句矛盾吗?说说你的看法。 答:不矛盾。诗人采用以动衬静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裊袅来反衬破山寺后禅院的幽静。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参考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八首阅读赏析要点汇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八首阅读赏析要点汇编

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经典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以还在泥浆中? 【主旨归纳】《式微》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名句赏析】“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那样长!这两句的内心独白,通过夸张的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经典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去会你,难道你不能继续通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往来相见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那样长! 【主旨归纳】《子衿》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名句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样近,一秦一蜀又算得了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经典译文】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辅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的人。 只要世上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决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的男女那样泪湿手巾。 【主旨归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通过写与好友分别的情景,慰勉友人勿在离别时悲伤,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胸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名句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白茫茫一片,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景物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经典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乎与岸齐平,天水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汽蒸腾,白茫茫一片,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闲居在家,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整理

八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整理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诗歌】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一、文学常识 常建(708年-765),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二、问题探究 1.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答:首联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院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的勃勃生机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展示的画面。 答: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在阳光灿烂的美丽山色中,活泼的小鸟在茂林修竹之间欢快地、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答:“悦”“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核心),山光使乌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4.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声,和作者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三、诗歌主旨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描绘出了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淡薄情怀。 《送友人》 【诗歌】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一、文学常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二、问题探究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说说“青山横北郭,山水绕东城”中“青”、“白”、“横”、“绕”四字的表达效果。 “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绘白水的动态,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练习题课外古诗词诵读(第六单元)(课课练)

精品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并修改后使用! 课外古诗词诵读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画面。 (2)颈联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下面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B.下阕直写孤鸿,“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只是表现孤鸿的境况。 C.“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D.此词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2)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1)尾联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解析】从理解诗句含义入手分析作者的情感。“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意思是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联系此诗的写作背景及禅院的环境氛围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解析】从词义入手,结合语境来分析。“悦”意思是“使……愉快”;“空”意思是“使……空”,这里指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净。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在此处的表达效果及词语所蕴含的感情。 2.(1)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城外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淌过。【解析】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描绘的意象“青山”“白水”及景物特征,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即可。 (2)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解析】抓住诗句中的两个意象“浮云”“落日”,从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浮云”比喻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喻自己像落日不肯离开大地。联系此诗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1)B 【解析】B项,下阕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是直写作者自己孤寂的心境。 (2)象征手法(托物抒怀)。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抒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解析】抓住关键诗句,从中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运用象征手法,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抒怀,表达作者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情感。

2023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考生读背版

2023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 考生读背版(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翻译: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主题思想: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悲惨遭遇和困苦凄凉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表现出其博大宽广的胸怀。 重点赏析: 开篇以描写为主,连用了“卷”“飞”“渡”“洒”“挂罥”“飘”一连串动词,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表现出了风的威势。接下来的内容以叙述为主,述说了自己年老无助、无处安身的不幸遭遇。这一部分内容写的是具体事物,紧扣主题,充满了感情。最后一部分抒情,用了“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等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达主题,使抒情并不抽象、空洞。全诗环环相扣,层层逼近,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2)(后四首)知识点

33.部编版语文八下古诗词诵读(2)知识点习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文学常识】 1.作者:常建,唐代诗人。 2.体裁:题壁诗;律诗;写景抒情诗。 【原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诗】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大的林木。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各种声音都已经沉寂,只听到那悠长的钟磬的声音。 【字词积累】 1.字音: 曲qū径禅房chán 万籁lài 钟磬qìng 2.重点词: 悦:使……欢悦。 空:使……消失。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指各种声响。 【诗歌理解】 这首诗描写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了诗人淡泊宁静的隐逸情怀。 【成语积累】 曲径通幽: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到风景美丽的地方。形容景色雅致深幽。 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填空练习】 1.诗中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的句子是:(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2.诗中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3.诗中最能营造静谧祥和氛围的句子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万籁俱寂),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梳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文学常识 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2、《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 参考译文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名句默写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写幽静的竹林,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 思考探究: 1、请你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你认为“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

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有声衬无声,突出禅院的安静。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D D项,“‘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表述有误,“后禅院”才是全诗重点所在。 (2) A A项,“对仕途生活的向往”理解有误,应该是“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3)空。诗歌前两联都在写景,渲染了古寺特有的幽静氛围。颈联开始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把客观景致与诗人的禅思理趣合在一起写,山光使鸟性欢愉,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