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题破山寺后禅院》一

等奖创新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题破山寺后禅院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整个单元都是以文言文为主,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得到了较为集中的锻炼,能更有效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因而可由学生自行翻译这首诗并背诵全诗。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2.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全诗大意。准确、流畅地朗读、背诵全诗。

3.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的意思,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背景介绍新课导入】

·文题解读

唐代咏寺诗不少,且有很多佳作。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作者简介

常建,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诗人,著有《常建集》。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一生仕途不得志,来往山水名胜,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昌龄、孟浩然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艺术上有独特造诣。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

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和隐逸的情怀。今存《常建诗集》3卷和《常建集》2卷。代表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等。

第二板块【初读诗歌理解文本】

·自由朗读,并划分节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明确:注意停顿和韵脚。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方法指引:读懂,读出感情

1.按字面意思翻译理解,疑难之处可以“猜译”。

2.可以和同桌、前后桌讨论商量。

3.大致意思对即可。

·根据书上的注释,结合工具书,同桌之间理清诗歌所表达的意思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明确:【翻译】清晨走进这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着高高的树木。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明确: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翻译】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向幽静之处,禅房就在花木丛林深处。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明确:悦:使动用法,使……怡然自得;空:使动用法,使……空;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翻译】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水潭中的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明确:但:仅,只是;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翻译】各种声响此刻都全部消散,只剩下回荡山林的钟磬声。

【译文】清晨走进这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着高高的树木。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向幽静之处,禅房就在花木丛林深处。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水潭中的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各种声响此刻都全部消散,只剩下回荡山林的钟磬声。

第三板块【再读诗歌感悟文本】

·品读,读出意境

明确:用词精妙、景物美妙、思想感情高妙、表现手法绝妙

·鉴赏古诗

方法一:炼字角度赏析诗句妙处(字或词的原意+语境义+意境或感情)

方法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句妙处(手法+效果内容+意境或感情)

提示: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静)、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

·品读鉴赏诗文

①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联)

明确: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②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颔联)

明确: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显静,形象地描绘了破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颈联)

明确: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内心宁静的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④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尾联

明确:此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破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同桌之间讨论,这首古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院来写,描绘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

·概括本诗在景物描写的角度方面有何特点。

明确:①由上而下②由远到近③情景交融④由整体到局部等。

·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明确: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以静写静,以动衬静,尘世万物间的其他声音都没有了,只剩下钟磬之音,袅袅不绝,进一步衬托禅院的幽静。作者以声静来衬写心静,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佛门清静生活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流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淡淡忧伤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诗最后两句隐含的成语是什么?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是什么?

明确:万籁俱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明确: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第四板块【试题检测巩固知识】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明确:D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明确:A

3.诗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

明确: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4.诗中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

明确: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5.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的诗句是:

明确: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6.诗中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的诗句是:

明确: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7.从表现内容上或表达情感上赏析“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

明确: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8.“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为人所称道,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暗示此处少有人来,营造了“空灵”的意境,与后文的“空人心”相照应,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美好生活,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第五板块【师生归纳课堂小结】

1.全诗写的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佛寺的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胸怀。整首诗的语言朴素,格律变通,构思造意优美,很有兴味。

2.尝试归纳这首诗每一联的内容,四人小组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归纳:

首联交代诗人来到破山寺的时间及所见。

颔联和颈联写寺中清幽的环境。曲折小路、幽深花木、肃穆禅房,构成静谧祥和的气氛。诗人在此受景色洗涤心灵,抛开烦扰。

尾联写诗人沉醉于此的感受,仿佛烦扰之事与其他声响一同消逝,只留“钟磬音”。诗人的淡泊情怀、内心感悟也随之飘扬。

第六板块【布置作业夯实基础】

1.熟记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并背诵全诗。

2.阅读诗人的其他诗作《宿王昌龄隐居》、《吊将军墓》。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二)之《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3、体会诗歌以动衬静的写法。 4、感受诗人追求清净隐逸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难点:体会诗歌以动衬静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名家视频朗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预习导学] 1、上网或查资料了解常建 常建(708年—765年),字少府,祖籍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一生仕途不得志,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背景资料 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史)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梁大同五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

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 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 3、自读课文。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大唐,一个诗歌的国度,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钓叟樵夫,无人不读诗。一个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常建给我们营造的清新怡悦脱俗的意境,沐浴着朝阳,陶冶我们的性情吧! 二、预习检查 多媒体展示课件,小组派代表介绍作者、背景相关内容 三、朗读诗歌 1、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视频,学生听读 2、学生试读,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2)读出感情(3)注意停顿(4)朗读流利。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chán)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lài)/此/都寂,但余/钟磬(q ìng)/音。 四、译读诗歌 多媒体展示课件,小组自学后展示: 1、重点词语把握 初日:初升的太阳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万籁:指各种声响 但:只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题破山寺后禅院》优秀教案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优秀教案设计 学情分析 之前的古诗教学中,学生对有故事情节的《木兰诗》《陌上桑》相对兴趣浓厚些,至于写景的就有为学习而学习的倾向了; 这段时间欣赏学生的日记,有些替无话可说的学生着急呢,所以萌生了把《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教学与写景结合起来的想法,姑且试试看哈。写在这里的,已经是教学实录了,绿色字迹部分是课堂上临时调整的环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生字:籁磬; (2) 提高朗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2) 通过观察、想象、欣赏、思考和表达提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音韵美; (2) 感受自然美。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目标2(2) ,目标3

2、难点:目标1(2) ,目标2(2) 课时安排 1 课时(早自习)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导入 秀英(学生),你昨天在日记里描绘了早晨的景色,很美! 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秀英念自己的日记。提问:你觉得这样的早晨美不美呢?美在那里呢?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其中作者的见解不错:早晨的光与影的变幻很神奇,早晨给人新的希望。 (教者点拨)给予发言的学生鼓励或适当的肯定。今天,让我们追随常建的目光,来欣赏一下破山寺后禅院的早晨。 板书课题及作者:《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二、简介作者常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曾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 三、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学生活动)1 、自由朗读。 2、齐声朗读。 (教者点拨)语速要比平时说话和朗读白话文舒缓些; 磬,念qìng ,有后鼻音。 (学生活动)3 、男生齐读。 有位学生把“但余钟磬音”读成了“但余钟磬声”。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赛课导学案_10.doc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当中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写破山寺后禅院,诗人层层深入着力营 造的是一个幽深静寂的意境,在这过程中,诗人内心的杂念也被一层层地剥除,最终,归于宁静,归于清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想远离尘世的隐逸胸怀。这是一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艺 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二、学情分析 此诗面对的是一群无忧无虑少男少女,与学生生活的时代差距大,对古诗,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 有一定难度。另外,刚进初中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 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灵活安排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赏析这首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提高诵读能力,通过联想及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

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背诵这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并背诵此诗。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1、理解诗的意境,赏析诗的特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 一) 、图片导入 ( 二) 、破山寺介绍 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候郴州刺史倪德 光施舍改建的,到唐已属于古寺。后禅院,指僧人居住的地方。 ( 三) 、作者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 , 。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 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 (四 )、学习目标展示 ( 五) 、朗读感悟 1、男女生分开朗读,注意诗歌的情感、韵律、节奏。男女生相 互评价,指出各自朗读中存在的不足。 2、翻译古诗说一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并且举手提问,指出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题破山寺后禅院》一 等奖创新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题破山寺后禅院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整个单元都是以文言文为主,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得到了较为集中的锻炼,能更有效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因而可由学生自行翻译这首诗并背诵全诗。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2.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全诗大意。准确、流畅地朗读、背诵全诗。 3.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的意思,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背景介绍新课导入】 ·文题解读 唐代咏寺诗不少,且有很多佳作。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作者简介 常建,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诗人,著有《常建集》。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一生仕途不得志,来往山水名胜,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昌龄、孟浩然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艺术上有独特造诣。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

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和隐逸的情怀。今存《常建诗集》3卷和《常建集》2卷。代表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等。 第二板块【初读诗歌理解文本】 ·自由朗读,并划分节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明确:注意停顿和韵脚。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方法指引:读懂,读出感情 1.按字面意思翻译理解,疑难之处可以“猜译”。 2.可以和同桌、前后桌讨论商量。 3.大致意思对即可。 ·根据书上的注释,结合工具书,同桌之间理清诗歌所表达的意思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明确:【翻译】清晨走进这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着高高的树木。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明确: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翻译】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向幽静之处,禅房就在花木丛林深处。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明确:悦:使动用法,使……怡然自得;空:使动用法,使……空;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课题题破山寺后禅院授课时间 4课时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 目标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四首古诗词词,并达到背诵与默写。 2、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重点:朗读、理解、体会。 3.通过对意象的解读,激发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热情。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学习过程 作者名片:常建,唐代诗人,其诗常为山 林、寺庙为题材。有《常建集》。 活动一:熟读诗歌,结合文中的解释理解 诗歌的内容 万籁:各种声音。 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活动三: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课堂总结:描绘寺院的清静,表达了诗人 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第二课时《送友人》李白 .直接导入《送友人》是一首叙述诗人李 白与友人策马辞行的送别诗,今天我们一 起来赏析。 活动一: 1.你能说说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什么样的 感情吗? 明确:表达了诗人李白和友人送别时依依 播放课件朗读 对照文本解读理解 内容 注意节奏 古诗背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明确目标

不舍的感情。 2.诗歌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不舍之情?明确:诗歌借助“青山”“白水”“孤蓬” “浮云”“落日”“班马”来表达惜别之情。 3.赏析意象。 师:那么,这些意象分别是怎么表达惜别之情的? (1)青山、白水。 师:我们先来看首联中的意象“青山”和“白水”。“青山”和“白水”是怎样表达惜别之情的呢? 明确:青翠的山峦,纯净的河水,一青一白,色彩清丽;“横”字勾勒了山的静默,“绕”字描绘了流水,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青山”和“白水”从场景的角度暗示诗人和友人惜别的情境。 板书:青山、白水——场景暗示。 (2)孤蓬。 师:我们再看颔联中的“孤蓬万里征”。教材上是怎么注释“孤蓬”的?请你读一读。 明确:蓬,即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师:理解意思后,你认为“孤蓬”是怎样表达惜别之情的呢? 明确:即将离别的友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漂泊无依,浪迹天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3)浮云。 师:我们接着看颈联中的“浮云游子意”。关于“浮云”,教材是怎样解释的?请你读一读。 播放课件 读课文 思考并解决 问题 知识梳理 激发兴趣 完成学习目标1 疏通文章内容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教材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作者常建仕途失意,游山玩水以排解心中忧愁,至破山寺,兴之所至,题诗于后禅院。全诗以简单明白的笔触写景,旨在写意,充满禅味,引人深思。 【教学目标】 1、全面理解古诗的内容,背诵全诗; 2、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 3、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幽雅寂静的环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讲授法; 3.问答法。 【教具准备】 PPT、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齐读题目)。题:意思是写。是谁写呢?(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常建)通过预习,大家对作者有哪些了解呢?(唐代诗人) 作者简介:常建(出示图片):唐代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做官的道路不顺利),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就像我们这首诗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样)。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寺,以排解心中忧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 破山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寂静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和诗人常建一起去破山寺游览一下,感受破山寺优美寂静的环境。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授 (一)朗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泛读课文。(请同学注意老师句子的停顿并且学习不会的手语) 2、划分句子停顿(题目、首联教师划分;颔联教师带学生一起划分;颈联、尾联学生试着划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优秀教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的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效果,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 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体设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

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社”领袖陈子龙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义,死时年仅17岁。他的诗文充满了浓烈的战斗生活气息,表现了抗清的决心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风格悲壮激越。其代表作除《别云间》外,还有哀悼陈子龙的长诗《细林夜哭》和散文《狱中上母书》。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解说:先查工具书或参照注释弄清字词的读音、意义,扫清朗读障碍,再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义划分节奏,总结五律、七律的停顿规律。)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可谓步步有景。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使人读后仿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题破山寺后禅院-一等奖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的意境。 2.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不是来教大家唱歌,但是跟“歌”有关,在“歌”字前面加一个“诗”便是了。诗是凝练的语言,诗是精美的画卷,诗是崇高的思想,诗是朴素的哲理,诗是很多很多……走进诗歌的世界,你的灵魂将得到升华;走进诗歌的天堂,你将领略到诗歌的美妙。今天,(出示道具)我将用这把钥匙和大家一起打开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的无限天地。 二、学法指导 1.解读。(了解诗歌的题目、作者及背景) 2.听读。(读准字音、节奏与重读) 3.译读。(翻译诗歌,弄懂诗歌的意思) 4.背读。(理出诗歌的脉络,背诵诗歌) 5.悟读。(悟出诗歌的思想内容) 6.赏读。(品味欣赏诗歌的精彩之处) 三、合作探究 按照这种基本学法,这六个步骤,按部就班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四、信息反馈。 1.解读。 (1)解题: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那么,“题”字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写破山寺后禅院。)交代了写作的内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它分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作者、背景简介: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和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xū yí)尉的小官。由于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

后来隐居鄂渚的西山。《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在他游览破山寺时所作,这是他的代表作。(解释:盱眙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 (3)听读。 ①教师范读。②同桌互读互听。 ③指名读。④齐读。 (4)译读。 要朗读好诗歌就要以理解诗歌内容为基础。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首诗翻译出来。 译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早晨进入古老的寺庙,早上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处,僧人的房舍被花木浓荫覆盖着。)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的景色使鸟儿欢悦,潭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自然界的)各种声响这时都悄然寂静,只剩下(僧人敲的)钟和磬的声音(在回响)。 (5)背读。 ①译读诗歌,让我们了解了诗歌内容,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作者在游览破山寺时写了哪些景物(板书) ②根据板书试背诗歌。 ③闭上眼睛背诵诗歌。 (6)悟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这首诗通过描写后禅院幽静的环境,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可以用诗中的哪个字来概括接下来,请同学们面带表情地朗读这首诗,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7)赏读。 这次朗读让我们更加走近常建,一首好诗啊,它犹如一杯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欣赏,才能发现它意味无穷。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 五、拓展延伸 1.常建为什么隐居呢 明确:因为他得不到进仕的机会,看到仕途的艰险,想远离这个烦扰的尘世而隐居。 2.从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来看,你同意他的做法吗为什么(同意,因为这是作者善于排解内心苦闷的做法。)(不同意,因为这是属于逃避现实的做法。)假如你是常建,你会怎么做(请用“假如我是常建,我会——”这样的句式说说。)(学生各抒己见)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赛课导学案_4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己亥杂诗》是统编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自读古诗。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浅显的古诗,针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对古诗的学习,学生对基础句子的翻译能力是具备的,在景物环境分析方面也不陌生。因此在本文的学习中主要通过重点字词句来分析提炼出景物环境描写展现的意境,增强古诗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 2、过程与方法:品位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学会景物描写渲染氛围来赏析诗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位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学会景物描写渲染氛围来赏析诗句。 教学难点:赏析颔联所表现的意境。 【教具准备】 PPT展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PPT展示) 1、作者简介 2、展示破山寺图片,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二、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请学生朗读,教师纠错 3、教师范读 4、引导思考此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5、划分朗读节奏为:二一二和两句诗二二一 三、介绍作者 常建,唐代诗人,诗歌作品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 四、理解句意 结合诗文注释来理解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山光:山中景物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写破山寺后禅院,随着诗人的行踪,诗人层层深入着力营造的是一个幽深静寂的意境,在这过程中,诗人内心的杂念也被一层层地剥除,最终,归于宁静,归于清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想远离尘世的隐逸胸怀。这是一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因此全诗的特色就是以情写景、情景交融,也是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价值所在。由此我考虑到学生从中能够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通过写景来感悟诗人情感和诗歌意境,以及学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就是在这节课上学生可以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在组织教学时就应当围绕“以情写景,情景交融”这一条主线,让学生首先学习本诗的描写方法,再接合背景了解诗人情感的由来,理解诗人抒发这些情感的原因所在,再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进行诗的描绘或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也能感受诗歌的美,应当是有所得的。 【学情分析】: 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这首诗简约凝练、寓情于景,学生字面意思很容易读懂,但要是真正感悟出它的意境美和诗人的情感,还得借助一些图、文、声等文件,以弥补七年级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上的不足,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拓展训练中进行诗意的描绘的练习,不仅加强对诗的意境美和诗人情感的感悟,也进

行了写作的训练,正好弥补七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不足。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进行多角度朗读,通过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境 2、抓住关键词句和变换词语的方法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3、引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以情衬景的写作特点,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高洁的情操 【教学重点】:

【同步练习】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 第6章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 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阅读训练学案——题破山寺后禅院原卷版一.知识梳理 【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⑵,初日照高林⑶。 曲径通幽处⑷,禅房花木深⑸。 山光悦鸟性⑹,潭影空人心⑺。 万籁此都寂⑻,但余钟磬音⑼。[1] 【注释】 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钟磬(qìng):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诗词大意】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写作背景】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

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诗作赏析】 首联诗人在这天的清晨走进古寺,初升的太阳光照耀着松林。此联中表明了诗人此作的时间和地点。 颔联的“幽”“深”二字尤为重要。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处,禅房前后花木缤纷。幽静的竹林,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成了优雅的意境。繁茂的花木和幽静的竹林互相映衬,再加上一条通往深处的僻静的小路。可以想象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诗意的境界呀! 颈联“悦”“空”二字给大自然赋予了某种特性,明媚的山间阳光使飞鸟更加欢悦,清澈的潭水让人神清气爽。动静结合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美丽。 尾联中,作者听到了钟磬的声音,于是他闭上了眼睛,默默的感受着仿佛周围都是寂静的,唯有那象征空门的钟磬之声能够像潭水一样使作者的心灵的污垢得到荡涤,使之更加清净。原来作者是想借着此情此景寄托其遁世无门的情怀。 【问题探究】 1. 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在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它们所表达的意境不相同:“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写实,体现了南方的风物,从律诗的对仗来开,“竹径”对“禅房”比“曲径”更为工整;“曲”表示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引人入胜,容易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概括本诗在景物描写的角度方面有何特点。 答:①由上而下,②由远到近,③情景交融,④由整体到局部等。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答:该诗描绘了禅院幽美、宁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4.颈联“诗眼”是什么?有何妙处? 答: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使人心中的俗念、杂念、烦恼消除。“空”字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 水色相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心中的种种烦恼、俗念顿消,心灵纯净,心胸宽阔的样子。“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作者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表现了作者欢悦、宁静、空灵的心境。 5.最后一联似乎是矛盾的,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答:不矛盾。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尘世万物间的其他声音都没有了,只剩下钟磬之音,袅袅不绝,进一步衬托禅院的幽静,作者以声静来衬写心静,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佛门清静生活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流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淡淡忧伤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主备:课型:新授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成诵,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中,学会赏析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文学素养。 3.能背诵这首古诗。 学习重点:朗读成诵,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 学习难点:学会赏析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文学素养。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知学习目标 1.情景导入 走进诗歌的世界,你的灵魂将得到升华;走进诗歌的天堂,卑劣者也将变得高尚;走进诗歌的无限天地,领略诗歌的美妙,你会发现原来诗歌更是诗人的漫漫人生路…… 2.初识学习目标。 二、预习成果展示 1.文体知识。 常建:唐代大诗人。开元十五年(公元72年)进士,仕途坎坷,直到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后辞职还乡。今存诗五十七首。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 2. 背景知识: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和隐逸的情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三、课堂学习研讨 活动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活动二:读懂诗句读出感情 1.按字面意思翻译理解,疑难之处可以“猜译”。 2.可以和同桌、前后桌讨论商量。 3.大致意思对即可。(内容见ppt) 展示形式: (诗句)的理解:我读出了 活动三:品读诗句读出意境 方法一:炼字角度赏析诗句妙处:字或词的原意+语境义+意境或感情 方法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句妙处:手法+效果内容 +

意境或感情 提示: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静)、情景交融(借景Array抒情)等。 小结: 这首写景诗,逼真地描绘了寺院的幽静与洁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寄情山水的归隐情怀。) 四、当堂训练检测 1.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句最能体现本诗的氛围?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这首是展现了怎样的意境?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的古树木掩映下,古寺依然沉浸在幽暗和静谧之中。重重花木伴随弯弯曲曲的小径,来到禅房,更感觉到清幽的意境。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了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五、反馈小结升华 1.了解背诵情况。 2.小结本节课学生表现。 六、新课预习指导 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后反思: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word版 有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知识储备】 一、导入 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长河中,古诗词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的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的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的诗人,他独登高楼,难觅知音。于是他们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首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这节课,我们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目标 1、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领悟诗歌的意境。 3、陶冶美的情操,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三、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四、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 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

禅院:寺院。 古寺:古老的寺庙。 初日:初升的太阳。 曲径:弯曲的小路。 幽处:幽静的深处。 禅房:僧人居住的房舍。 悦:使……欢悦。 空:使……空旷。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指各种声响。 但:只。 钟磬:指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五、诗意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六、赏析 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赏析: 首联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院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的勃勃生机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赏析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赏析: 颔联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的小路弯曲幽远和后禅院景色幽静迷人,含蓄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高洁志趣。 赏析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赏析: 颈联中“悦”“空”两字是此联的“诗眼”,“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品析诗人的山水情怀。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感情充沛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品析诗人的山水情怀。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朗诵法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的品行和才气。作者虽然生活在唐代盛世,却未能处士,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但作者却并不因此堕落,他沉迷山水,赞美山水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诗人在

早晨的寺院写下了这首诗,抒发内心的的热爱和喜悦,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热爱祖国美景的诗歌吧。 板书: 题破山寺后禅院,齐读课题,从诗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又会提出什么问题? 预习检测 1.给下列生字注音。 籁()磬() 2.解释下列词语。 禅房万籁钟磬 3.作者填空。 这首诗的作者是(朝代)的。 活动一:激情朗读,我是“朗读者” 请在小组内大声朗读,相互指正自己的不足 提示:1.独立朗读,感悟情感。2.全班展示。 活动二:语言碰撞,闪现智慧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 提示:1.独立思考,大胆描述。2.师徒交流,互助。 明确: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高高的林梢头,沐浴着朝阳的辉光。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见花木繁茂,禅房

就在花中央。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深山万物,静得没有其他声响,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2、请简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妙处。 提示:1.独立思考,大胆描述。2.师徒交流,互助。 明确:这联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内心宁静的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解释) 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 活动三:发挥想象,展现情思 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飞”的情景。 提示:1.独立思考,找到句子。2.组内讨论,互助,分析。明确: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见花木繁茂,禅房就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题破山寺后禅院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题破山寺后禅 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重点】: (l)背诵这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并背诵此诗。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知理解诗的意境。 【学情分析】:此诗面对的是一群无忧无虑少男少女,与学生生活的时代差距大,对古诗,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刚进初中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灵活安排教学。【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二、解题

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候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改建的,到唐已属于古寺。后禅院,指僧人居住的地方。 三、作者简介:常建,唐代诗人,。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四、朗读感悟全诗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明时间、地点和古寺的环境。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渲染出古寺特有的幽邃氛围。含义深刻,意境幽远,富有哲理。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考,为全诗增添了肃穆与浩然之气,以动衬静。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六、翻译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七、身临其境感悟诗意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八、诗歌赏析 (一)、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首联既点题,又突出了一个“静”字 (二)、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显静,形象地描绘了破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禅房花木深” 1、此联由三个意象“径”“禅房”“花木”,组成,用三个形容词“曲”“幽”“深”来形容意象,使诗的意蕴悠长。 2、曲径”与“竹径”的优劣:“曲径”写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特点,并未写出“径”旁长着何种树木,读者可以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来重新构造“径”旁景物,就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意境;同时“曲”也给小径蒙上一层幽深,藏而不露的神秘光环,具有美学意味,与后文的“幽”和谐统一。而“竹径”就过于落实,限

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苏教20xx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诵读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苏教20xx版语 文七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作者常建仕途失意,游山玩水以排解心中忧愁,至破山寺,兴之所至,题诗于后禅院。全诗以简单明白的笔触写景,旨在写意,充满禅味,引人深思。 【教学目标】 1、全面理解古诗的内容,背诵全诗; 2、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 3、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幽雅寂静的环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讲授法; 3. 问答法。 【教具准备】 PPT、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齐读题目)。题:意思是写。是谁写呢?(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常建)通过预习,大家对作者有哪些了解呢?(唐代诗人) 作者简介:常建(出示图片):唐代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做官的道路不顺利),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就

像我们这首诗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样)。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寺,以排解心中忧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 破山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寂静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和诗人常建一起去破山寺游览一下,感受破山寺优美寂静的环境。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授 (一)朗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泛读课文。(请同学注意老师句子的停顿并且学习不会的手语) 2、划分句子停顿(题目、首联教师划分;颔联教师带学生一起划分;颈联、尾联学生试着划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根据句子停顿请学生领读古诗。 4、学生自读古诗,想一想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引导:首先,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谁啊?(作者)作者去做什么了?(去游览破山寺了),在破山寺中有没有见到一些景物呢?(有,见到了高林、曲径、禅房等),看到了一些景物,有没有听到一些声音呢?(有,听到了钟磬音),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听到这些声音,心情是什么样的呢?(愉快)。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到破山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 过渡: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首古诗,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了,请大家说一说这些加点词语的意思。 5、解释词语意思,检查预习。(主要由学生回答) (1)古寺:破山寺。 (2)初日:早上的太阳。 (3)曲径:弯曲的小路。 (4)幽处:幽静的地方。

鄂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3)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学会联想想像,赏析诗歌的佳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填充 《题破山寺后神院》作者,是代诗人; 【目标展示】 l .背诵古诗,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反复诵读,运用联想,想像进入诗歌的意境。 3. 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 【新知研习】 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 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二、学习《题破山寺后神院》 1. 作者简介。 2. 解题: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宋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届古寺。诗中抒写活晨游寺后神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 意境优雅。 3. 反复诵读。 指名朗读,教师范读。 4. 讨论问题: (1) 开头两句点出了人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出了什么景色?

诗人在活晨登破山,游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2) 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 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神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3) 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 曲径通幽。 (4) 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哪些感慨? 这两句话是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 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宵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 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活活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 (5) 最后两句渲染了怎样的气余,乂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这时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问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声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6) 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诗人欣赏这神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归纳总结】 古诗诵读小结:如何赏析一首诗词? 明确: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②读懂诗歌,体会感情。③感悟品味,分析特色。④熟读成诵,增加积累。 四、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神院》 常建 环境优美,以动衬静, 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五、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