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预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预习《题破山寺后禅院》预习《题破山寺后禅院》「篇一」

(一)课前预习与展示

1、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

2、解题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朝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3、结合书下注释翻译《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课上合作探究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四)当堂检测

1、诗中以静写动,给人余音绕梁之感的诗句是:

2、诗中充满哲理的诗句是:

3、诗中通过描写景物反衬诗人精神宁静愉悦的诗句:

4、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有摆脱尘世烦恼,向往无忧无虑自由生活的诗句是:

(五)布置作业

预习《题破山寺后禅院》「篇二」

学习目标:

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学习重点:

背诵此诗。

学习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我们可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背诵这首诗。

预习《题破山寺后禅院》「篇三」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学习并掌握朗读诗歌的方法,了解诗歌大意。

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分析诗的意蕴。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1、体会诗中作者流露出的寄情于山水的隐逸情怀。

二、教学重点:明确朗读诗歌的方法,并根据自己对本诗的感悟来创造性诵读这首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作者常建,导入新课。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

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而自然,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他的诗现存57首。数量虽不多,而"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库全书总目》)。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在盛唐诗派中曾有王、孟、储、常之称。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之作,欧阳修特别欣赏其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想仿效它而久不可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赏析诗歌,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1、学生散读诗歌,圈点评注。

2、学生齐读诗歌。

3、请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诗中哪两句诗,并说说理由。(提示学生注意从诗句的意思、句中用得精妙的字词、诗句反映的意境、诗句体现的作者的情怀等角度来谈喜欢的理由。)

4、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在禅院中自由自在和超凡脱俗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好和希望脱离尘世的心愿。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5、学生再次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背诵诗歌,总结学古诗、读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

(三)、迁移扩展,学习王维的《过香积寺》。

1、学生散读诗歌,借助所给资料了解诗的含义。

2、谈谈读了诗歌后的体会。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磐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

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3、这首诗和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都是以禅院作为写诗的对象,在写法和立意上有何异同?

(四)课后练习:

1、熟读两诗,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试着将《题破山寺后禅院》改写成现代诗或现代文。

材料: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

王维

早闻香积寺盛名,却不知在此山中;入山数里,登上了高入云天的山峰。这儿古木参天,根本没有行人路径;深山中,何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寺钟。俯听危石的流泉,轻轻地抽泣哽咽;山高林密不透日影,松荫寒气犹浓。日已将暮,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边,有如禅定身心安然,一切邪念皆空。

淮海中学提供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歌,完成第8题。(6分)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8.(1) 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 )(2分)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

答:▲

(3) 请概括说说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2分)

答:▲

答案:

8.(1)C。(2分)(2)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2分)(3)①由上而下,②由远到近,③情景交融,④由整体到局部等。答对两点即得2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赏析 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名句赏析】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 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背景】 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 这首诗曾被宋代洪驹誉为“全篇皆工”,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诗中所说的破山

寺又叫兴福寺,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常建早已对这座历经百年的古寺心弛神往。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具体说就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首联交待了古寺的环境,颔联作者采手用移步换景之手法写禅房的幽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在这红日高照,百花繁茂之中,连那鸟儿也怡然自乐起来。其实,这那里是鸟儿之乐啊,这是诗人之乐啊!此时此刻,诗人早已把自己那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那无知无情的鸟儿,这种“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的艺术描写,别人情趣。如果说这句是从侧面写诗人之乐的话,那么,“潭影空人心”则是正面写诗人在这特定环境之下的感受。这山光水色使人杂念顿消,心纯若空。这便有了“禅悟”的味道。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万籁此都寂”句紧承上句“潭影空人心”,诗人杂念消净,达到了一个“心与境静”的境界。但仅此还不足以造出静境和静趣来,诗人深知“静处有音”的道理,所以最后诗人说“但余钟磬音”,这可算是作者的“意静之中的意动”,于寂静处有妙音了。 这“钟磬音”也许就是一种召唤,一种发自诗人内心的召唤。诗人在现实社会里屡屡碰壁之后,已经心生归隐之意。这在他的另一首诗《宿王昌龄隐居》中已经表现出来。如诗中的“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表现了自己意欲以鸾鹤为侣,隐逸终生的情怀。 二、《送友人》李白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解析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文化名人柳宗元创作的一篇诗作。它描绘了一座寺庙的风景,以及作者在此寺庙内进行禅修的心境与感悟。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探究其艺术特点、主题意义以及影响。 1. 诗歌特点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五言绝句,每首四句,字数合理控制在20个左右。整篇诗歌以山寺禅院为背景,以禅修心境为主题,通过作者的描写与感悟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与理解。 2. 描写山寺禅院 诗歌开篇即写下了这样一番景象:“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通过描绘楼高百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视觉冲击,同时又通过“手可摘星辰”的形象语言,抒发了作者对山寺禅院的敬畏之情。接着,诗人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表达自己在这座山寺里安静、虔诚的禅修心境,以及对神秘而高深的禅修者的尊敬。 3. 表达禅修心境 在描写山寺禅院之后,作者开始表达自己在禅修中获得的心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两句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与禅修者的交

流以及禅修者的身份。“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通过描绘青山的 不变与夕阳的多次升落,表达了宏观世界的恒定与个体人生的短暂, 以及禅修者能超越个体存在而获得的宁静和智慧。 4. 考察主题意义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歌中的主题是禅修与人生哲理。通过描写山 寺禅院与禅修者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精神境界和内心修炼的追求。 通过与禅修者的交流,表达了智者的高贵和博学,以及他们在人生中 不为世俗所困、不被功名利禄所动的精神境界。从整首诗的结构上看,也展示了作者借禅修实现心灵自由和对人生的超越,以及对社会现实 的思考。 5. 影响与意义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歌融合了寺庙风景与禅修心境,表达了作者 对于精神境界和人生存在的思考与追求。这种追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 悠久的传统,对于后世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诗表达了对 精神自由和心灵境界的追求,引导人们超越功名利禄的束缚,追求内 心的宁静与智慧。 结语: 通过对《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歌的解析,我们了解到了其艺术特点、主题意义以及其在文化史上的影响与意义。这首诗通过描绘山寺禅院 与禅修者的景象,以及作者在其中获得的心境与思考,表达了对性灵 境界和人生存在的追求。同时,这首诗也为后世文人墨客提供了一个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翻译、主题思想

部编版八下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 资料:【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二、送友人/李白 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四、卜算子?咏梅/陆游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 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二、《送友人》李白 【原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主题思想】 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原诗】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二)之《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3、体会诗歌以动衬静的写法。 4、感受诗人追求清净隐逸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难点:体会诗歌以动衬静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名家视频朗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预习导学] 1、上网或查资料了解常建 常建(708年—765年),字少府,祖籍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一生仕途不得志,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背景资料 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史)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梁大同五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

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 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 3、自读课文。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大唐,一个诗歌的国度,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钓叟樵夫,无人不读诗。一个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常建给我们营造的清新怡悦脱俗的意境,沐浴着朝阳,陶冶我们的性情吧! 二、预习检查 多媒体展示课件,小组派代表介绍作者、背景相关内容 三、朗读诗歌 1、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视频,学生听读 2、学生试读,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2)读出感情(3)注意停顿(4)朗读流利。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chán)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lài)/此/都寂,但余/钟磬(q ìng)/音。 四、译读诗歌 多媒体展示课件,小组自学后展示: 1、重点词语把握 初日:初升的太阳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万籁:指各种声响 但:只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习题及答案 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名句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 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背景】 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 这首诗曾被宋代洪驹誉为“全篇皆工”,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诗中所说的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常建早已对这座历经百年的古寺心弛神往。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具体说就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首联交待了古寺的环境,颔联作者采手用移步换景之手法写禅房的幽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欧阳修对此两句是称赞不已,他说:“吾尝喜诵常建诗中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林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在这红日高照,百花繁茂之中,连那鸟儿也怡然自乐起来。其实,这那里是鸟儿之乐啊,这是诗人之乐啊!此时此刻,诗人早已把自己那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那无知无情的鸟儿,这种“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的艺术描写,别人情趣。如果说这句是从侧面写诗人之乐的话,那么,“潭影空人心”则是正面写诗人在这特定环境之下的感受。这山光水色使人杂念顿消,心纯若空。这便有了“禅悟”的味道。因为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作者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一句恰好写出了诗人在看了僧人们那清静无扰的生活之后心中所产生的那种强烈的隐世之感。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万籁此都寂”句紧承上句“潭影空人心”,诗人杂念消净,达到了一个“心与境静”的境界。但仅此还不足以造出静境和静趣来,诗人深知“静处有音”的道理,所以最后诗人说“但余钟磬音”,这可算是作者的“意静之中的意动”,于寂静处有妙音了。 这“钟磬音”也许就是一种召唤,一种发自诗人内心的召唤。诗人在现实社会里屡屡碰壁之后,已经心生归隐之意。这在他的另一首诗《宿王昌龄隐居》中

寒假预习助手(古诗、文言文)10 其他古诗词四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题破山寺后禅院》

寒假预习小助手10 其他古诗词四首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参考译文】 秋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写作背景与赏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

预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预习《题破山寺后禅院》预习《题破山寺后禅院》「篇一」 (一)课前预习与展示 1、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 2、解题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朝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3、结合书下注释翻译《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课上合作探究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四)当堂检测 1、诗中以静写动,给人余音绕梁之感的诗句是: 2、诗中充满哲理的诗句是: 3、诗中通过描写景物反衬诗人精神宁静愉悦的诗句: 4、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有摆脱尘世烦恼,向往无忧无虑自由生活的诗句是: (五)布置作业 预习《题破山寺后禅院》「篇二」 学习目标: 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学习重点: 背诵此诗。 学习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此诗的意境: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 (2)自选角度对该联进行简要赏析。 (3)颔联两句为千古名句,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认为“欲效其语而久不可得”,你认为这两句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在取景摄物上有何妙处? (4)这首诗描写的是禅院景象,诗人心中有无禅意?请列举诗人所写景物之一二或通过诗人所写的诗句略加说明。 [参考答案]: (1)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2)欣赏角度提示:A,山光水色,使人赏心悦目的形象美。B, “悦”“空”等关键字的语言美。C,寓意于景,融情入景的表达技巧美。D,评价该联的思想内容。 (3)表现了幽深空灵的意境,“竹径”为一条虽美、却又极平常的小路,然而它通向的却是幽深的“禅房”。此意境之妙不在摹景之美,而在于令人如临其境,唤起身经其境的无限回味。 (4)诗人心中是有禅意的,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二句,听见鸟儿在湖光山色之中飞鸣欢唱,看见水潭的清澈透明,似乎自己的心也变得空明而无杂念。(上面仅为一例,也可从其他诗句或景物出发,只须点出“人内心的明净而无尘垢”即可。此题以表达“有禅意”为标准,但如果有考生认为无禅意,只要能言之成理也可。) 相关试题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8.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9.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0.“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11.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1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课中注释☆】 [曲]一作“竹” [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 [但余]一作“惟闻”,余:剩下。 [磬](qìng )一种打击乐器。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空]: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

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赏析1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翻译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竹林中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 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

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

唐诗三百首之《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赏析

唐诗之《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赏析 【作品简介】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载于《全唐诗》卷一四四,并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原文】 《破山寺后禅院》押侵韵 作者: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注:此处“曲、竹”、“俱、都”和“但余、惟闻”是两种版本,请大家不要无谓的更改! 【注评】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清晨:指日出前的一段时间。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自兴建至盛唐时期已有百年以上,所以称古寺。初日:初升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意思是旭日照在高树的头。○旭日下,古寺在高林丛中,气氛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竹林丛中的小路。通:通往,通向。幽处:幽静之处。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二句写禅房幽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光:山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鸟性:禽鸟的习性。潭影:清激潭水中的倒影。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观赏山光水色,触发了出世的情思。

万籁(1ài)此俱寂,但馀钟磬(qìng)音。万籁:一切声音。籁:空穴里发出的声。这里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俱:副词。全都。寂:沉寂,听不到。但:只。馀:剩下。钟磬音:敲击钟磐所发出的声音。磐: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钵,铜铁铸成。寺院诵经、斋供时以钟磐之声为号,发动用钟,止歌用磐。○以钟磐音结束全篇,更加突现古寺之幽。 【注解】 1、[古寺]:本初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2、[曲]:弯折、曲折。一作“竹” 3、[初日]:早上的太阳。 4、[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5、[万籁]: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6、[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7、[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8、[空]:使……空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9、[清晨]:早晨。 10、[但余]:“惟闻”、只留下。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静。 14、[悦]:用作动词,使……高兴 15、[竹径]:一作“曲径”。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考点 知识点汇总

《题破山寺后禅院》考点整理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入”和“照”的好处。 首句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空”的妙处。 “悦”,“使……欢悦”,山光使鸟感到愉悦,更是诗人感到欢悦。“空”消除, “使……空”,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潭影空人心”更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在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 一条弯曲的小径通向远方,一座禅房在花木丛中若隐若现。“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此句引发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实写的意义。 4.赏析尾联 尾联以动衬静,以钟磬声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也表现了诗人一心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 5.诗歌主题: 诗歌描写了清晨破山寺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也流露出颇为浓厚的禅隐倾向。 《送友人》考点整理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和“绕”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答:“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青翠的山峦横亘

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送别图景,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答:“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3、赏析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答: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喻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喻自己象落日依恋大地一样与友人难舍难分,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4、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答: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5、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 答: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深切关怀。 理解性默写

《题破山寺后禅院》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清q īn ɡ晨ch én 入r ù古ɡǔ寺s ì,初ch ū日r ì照zh ào 高ɡāo 林l ín 。 曲q ǔ径j ìn ɡ通t ōn ɡ幽y ōu 处ch ù,禅ch án 房f án ɡ花hu ā木m ù深sh ēn 。 山sh ān 光ɡu ān ɡ悦yu è鸟ni ǎo 性x ìn ɡ,潭t án 影y ǐn ɡ空k ōn ɡ人r én 心x īn 。 万w àn 籁l ài 此c ǐ都d ōu 寂j ì,但d àn 余y ú钟zh ōn ɡ磬q ìn ɡ音y īn 。 作品注释: 1、破山寺:即兴福寺,今江苏省常熟市北。 2、万籁:一切声响。 3、磬:和尚念经时敲的一种乐器。 作品韵译: 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 朝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曲折山道通向幽静处所, 禅房深藏之处花卉缤纷。 山光秀丽怡悦群鸟性情, 碧潭映影净化人的心灵。 自然界的声音全然消失, 只听到院里的钟磬声音…… 作品赏析: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起句对偶,颔联反而对得不工整,虽属五律,却有古体诗的风韵。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理解性默写: 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送友人》李白 【原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主题思想】 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理解性默写: 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知识点

《题破山寺后禅院》知识点 《题破山寺后禅院》知识点 一、作者 常建,唐代诗人。 二、译文 清晨,我走进古老寺院,朝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曲折的小踣通向幽深处,后禅院木掩映,繁茂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令人心灵空明纯洁。仿佛大自然的切声响都消失,只听到悠扬不尽的钟磬之音。 三、回答题 1、“曲径通幽处”一句,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容易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概括本诗在景物描写的角度方面有何特点 答:①由上而下,②由远到近,③情景交融,④由整体到局部等。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该诗描绘了禅院幽美、宁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4、颈联“诗眼”是什么?有何妙处? 答: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一个“悦”字表现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使人心中的俗念、杂念、烦恼消除。“空”字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生动开象地表现了诗人由于 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心中的种种烦恼、俗念顿消,心灵纯净,心胸宽阔的样子。“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作者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表现了作者欢悦、宁静、空灵的心境。

5、最后一联似乎是矛盾的,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矛盾。这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尘世间万物的其他声音都没有了,只剩下钟磬之音,袅袅不绝,进一步衬托禅院的幽静。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和怀才不遇的淡淡忧伤。 6、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7、与诗最后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是什么? 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8、“深”字为人所称道,说说你的理解。 答:写岀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暗示此处少有人来,营造了“空灵”的意境,与后文的“空人心”相照应,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9、从表现内容或表达情感上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0、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了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 四、理解性背诵 1、写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的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成语曲径通幽的出处是“曲径通幽处”,万籁俱寂的出处是“万籁此都寂”。 3、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 4、写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卜算子 咏梅》知识点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注释 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指各种声响。 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结束。 二、译文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大的林木。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各种声音都已经沉寂,只听到那悠长的钟磬的声音。 三、问题归纳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字的理解。 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环境的幽深安静。 2.“万籁此都寂”和“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永恒。

送友人 一、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明净的水。 为别:分别。 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征:远行。 浮云:飘浮的云。 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 萧萧:马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 二、译文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面。我们即将在这里分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游子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我们挥手告别,从此离开,友人骑的那匹马萧萧长鸣,好像不忍离去。 三、问题归纳 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明净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一、注释 定慧院:苏轼初贬黄州,一家人寓居于此。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指深夜。 幽人:幽居之人。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知晓。 二、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上,深夜人们安静了。时常能见幽居之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隐隐约约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惊起又匆匆回首,心里有恨却无人知晓。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独宿于荒冷的沙洲。 三、问题归纳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写出了词人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 孤独凄清的心境;“幽人”指词人自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