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主题和意义;

2.认识该篇诗词的作者,了解其背景和作品特点;

3.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词的主题和意义;

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3.欣赏和鉴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辅资料。

四、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

1.导入引入唐代文学的特点,包括流派、主题、风格等内容,引发学生对唐代文学的兴趣和思考。

2.观赏一幅描绘山水景色的画作,让学生感受诗歌与山水的关联。

Step 2 导入课文

1.呈现课文标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引导学生思考该诗篇可能与

何种主题相关。

2.学生分小组,就题目进行讨论,提出各自对该篇诗歌主题的预测。

Step 3 阅读课文

1.学生阅读课文《题破山寺后禅院》,注意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

意思。

2.学生回答由老师提出的问题,促进对诗歌意义的深入思考和分析。

Step 4 分析诗歌

1.讲解诗词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包括韵律、词句运用等方面。

2.解读诗句中的隐喻、象征意义,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意。

3.分析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感和思想,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Step 5 欣赏诗歌

1.播放音频,欣赏声音朗诵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让学生感受诗

歌的音乐性和韵律之美。

2.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山水景色,并

引发学生对画面中意象的联想。

Step 6 提高阅读能力

1.老师给出几个诗句,请学生尝试默写,并互相检查答案。

2.进行诗歌的韵律朗读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感。

Step 7 总结与拓展

1.让学生总结《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主题和意义,并表达自己的感

受与理解。

2.拓展学习,让学生从其他角度来解读该篇诗歌,包括与当代生活、哲学思考等的关联。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歌。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与诗歌相关的背景和意义,不仅提

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然而,

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能未能涵盖到诗歌的所有细节和相关知识。因此,需要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和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和欣

赏这首诗歌。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主题和意义; 2.认识该篇诗词的作者,了解其背景和作品特点; 3.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词的主题和意义; 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3.欣赏和鉴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辅资料。 四、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 1.导入引入唐代文学的特点,包括流派、主题、风格等内容,引发学生对唐代文学的兴趣和思考。 2.观赏一幅描绘山水景色的画作,让学生感受诗歌与山水的关联。 Step 2 导入课文

1.呈现课文标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引导学生思考该诗篇可能与 何种主题相关。 2.学生分小组,就题目进行讨论,提出各自对该篇诗歌主题的预测。 Step 3 阅读课文 1.学生阅读课文《题破山寺后禅院》,注意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 意思。 2.学生回答由老师提出的问题,促进对诗歌意义的深入思考和分析。 Step 4 分析诗歌 1.讲解诗词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包括韵律、词句运用等方面。 2.解读诗句中的隐喻、象征意义,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意。 3.分析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感和思想,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Step 5 欣赏诗歌 1.播放音频,欣赏声音朗诵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让学生感受诗 歌的音乐性和韵律之美。 2.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山水景色,并 引发学生对画面中意象的联想。 Step 6 提高阅读能力 1.老师给出几个诗句,请学生尝试默写,并互相检查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常建的文学常识;能熟练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2、学习诗歌对景物的典型化描写;品味诗作中对江南景物的无限赞美和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胜区,现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景致迷人。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画龙点睛之笔。常建题诗的兴福寺,风貌肯定与今日不同,但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高林、竹径、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常建诗中所传达出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题目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 2、常建,生卒年不详。长安人。他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常建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然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日月风光、山林逸趣的。作品有《常建集》。诗歌《高楼夜弹筝》《客下》《塞下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明时间、地点和古寺的环境。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渲染出古寺特有的幽邃氛围。含义深刻,意境幽远,富有哲理。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考,为全诗增添了肃穆与浩然之气,以动衬静。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有声写无声,是古寺的寂静,更是诗人内心的“静境”。客观景致与作者感受到的禅思理趣巧妙融合。 四、合作探究: 1、此诗的格律有两个什么特殊的地方? 明确:一是起首两句就入对;二是颔联不入对,试看“曲径”还可对“禅房”,但“通幽处”不与“花木深”相对。这种情况是格律中的变格。 2、成语“曲径通幽”应如何理解? 明确:“曲径通幽”用作成语,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僻隐的处所。语出本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有的本子作“竹径”。 3、成语“万籁俱寂”应怎样理解? 明确:“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无声。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成语“万籁俱寂”,正出自常建本诗“万籁此都寂”之句。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题壁诗,景中含情,委婉含蓄,语言朴素自然。通过描写寺院的清晨,逼真地再现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心向佛门的隐逸情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清幽景致,令人忘俗。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教案设计】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教案设计】题破山寺后禅 院教案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别云间》是诗人在故乡被清兵追捕时所作的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破国亡身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抗清决心,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

炽热的爱国热忱。 《水调歌头》这首词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醉花阴》这是一篇相思之作,通过对闺中环境和重阳佳节把酒赏菊的孤独寂寞之感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无比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首联:直言获罪被贬原因。朝奏

与夕贬相呼应,表明意外获罪之迷。路八千由贬谪之远,说明获罪之重。颔联:表明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及不顾惜衰朽残年的勇气,言词之中充满着对因忠而得祸的怨愤之情。颈联: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国事,情悲且壮,进一步抒发非罪远谪的不平。尾联:对远道而来的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情调凄楚、心绪沉痛,蕴含着诗人难以言喻的愤激情怀。 《别云间》全诗缘事抒情。叙事上,由远及近,渐次推进;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层加深。首联:写自己抗清的经历和现在的遭遇。颔联:作者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清军入侵中原的强烈义愤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颈联:表明诗人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尾联:表达诗人坚定的抗清斗志和对抗清事业的必胜信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按问天一一问月一一问人生的思路,层层递进。 词前小序,叙述作词的原因,领起全篇。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表达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醉花阴》这首词上片开头写节日的无聊与闲愁,一个愁字奠定全词基调。后二句写佳节重阳的夜晚。一句凉初透,给人以凄清寂寞之感。下片写独自对酒赏菊以及内心的愁绪。开头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一、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二、注释 1、[古寺]:本初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2、[曲]:弯折、曲折。一作“竹” 3、[初日]:早上的太阳。 4、[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5、[万籁]: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6、[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7、[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8、[空]:使……空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9、[清晨]:早晨。 10、[但余]:“惟闻”、只留下。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静。 14、[悦]:用作动词,使……高兴 15、[竹径]:一作“曲径”。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8.钟磬:寺院里诵经,斋供时打击钟磬作为信号。 19、[入]:进入。 20、[古寺]:指兴福寺。 21、[照]:照耀。 22、[高林]:高树之林。 23、[山光]:山的景色。 24、[鸟性]:禽鸟的习性。 25、[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26、[此]:在此。即在后禅院。初日:早上的太阳。 三、译文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教材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作者常建仕途失意,游山玩水以排解心中忧愁,至破山寺,兴之所至,题诗于后禅院。全诗以简单明白的笔触写景,旨在写意,充满禅味,引人深思。 【教学目标】 1、全面理解古诗的内容,背诵全诗; 2、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 3、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幽雅寂静的环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讲授法; 3.问答法。 【教具准备】 PPT、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齐读题目〕。题:意思是写。是谁写呢?〔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常建〕通过预习,大家对作者有哪些了解呢?〔唐代诗人〕 作者简介:常建〔出示图片〕:唐代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做官的道路不顺利〕,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就像我们这首诗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样〕。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寺,以排解心中忧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 破山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寂静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和诗人常建一起去破山寺游览一下,感受破山寺优美寂静的环境。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授 (一)朗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泛读课文。〔请同学注意教师句子的停顿并且学习不会的手语〕 2、划分句子停顿〔题目、首联教师划分;颔联教师带学生一起划分;颈联、尾联学生试着划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示范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诗意,背诵诗歌。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主旨,学会鉴赏古诗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3.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主旨,学会鉴赏古诗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生平资料,预习重点字词,熟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诗歌的国度,诗歌的海洋,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也是最伟大的文艺创作。从无数灿若群星的诗歌中,我们采撷了几朵瑰宝,大家一同来领略古代诗歌之美。 二、自我研学 1.作者简介。 常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与王昌龄同榜。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兴旨幽远。有《常建集》。 2.作品简介。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破山寺,即现在的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景致迷人。 诗人常建仕途失意,因此寄情于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精读课文,注意朗读断句和节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2.疏通文意。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译文:清晨,我走进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 首联交代了诗人来到破山寺的时间及所见。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译文: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树林深处,僧人禅房掩映于花木扶疏之间。 颔联写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译文:山中景色使鸟儿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颈联紧承颔联,进一步渲染禅房周围清幽的环境:山光、鸟、潭影,让人感觉心境空灵。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一切声响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钟磬声在空中回荡。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出万籁俱寂的境界,而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也随着这钟声磬音起伏飘扬,袅袅不绝。 四、合作探究 1.本诗颈联中的“悦”和“空”两字用得极妙,请从炼字的角度进行赏析。 明确:“悦”和“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山光让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令人心中杂念全无。“悦”字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字既写出了后禅院景色之幽静,也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2.尾联中先说“万籁此都寂”,后说“但余钟磬音”,这两句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这里采用以声衬静(或以动衬静、以动写静、衬托)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音,和作者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3.本诗有个成语“曲径通幽”,如何理解这个成语?你认为它暗含着什么样的哲理? 明确:只有坚持走过一段漫长的道路,才能达到盛景妙道的境界。万物皆有此理,这告诫我们,希望往往产生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刻,只要我们咬牙坚持,最终能够实现理想。 五、本诗小结 这首诗通过抒发清晨游破山寺后禅院的观感,以简洁凝练的笔触营造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常建游览名胜的喜悦之情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六、布置作业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课题题破山寺后禅院本学期第课时日期 课型新授主备人张丽君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诗歌。 2.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意境。 3.通过诵读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过程时间 一、导入: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 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 分钟 (解说: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 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二、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 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 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三、研习诗歌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 花木/深。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 成一段写景散文。] 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可谓步步有景。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 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使人读后仿 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地,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 中。 (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 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3.理解此诗的意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优秀教案7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教材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作者常建仕途失意,游山玩水以排解心中忧愁,至破山寺,兴之所至,题诗于后禅院。全诗以简单明白的笔触写景,旨在写意,充满禅味,引人深思。 【教学目标】 1、全面理解古诗的内容,背诵全诗; 2、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 3、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幽雅寂静的环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 讲授法; 3. 问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齐读题目)。题:意思是写。是谁写呢?(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常建)通过预习,大家对作者有哪些了解呢?(唐代诗人) 作者简介:常建:唐代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做官的道路不顺利),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就像我们这首诗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样)。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寺,以排解心中忧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 破山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寂静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和诗人常建一起去破山寺游览一下,感受破山寺优美寂静的环境。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授 (一)朗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泛读课文。(请同学注意老师句子的停顿并且学习不会的手语)

2、划分句子停顿(题目、首联教师划分;颔联教师带学生一起划分;颈联、尾联学生试着划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根据句子停顿请学生领读古诗。 4、学生自读古诗,想一想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引导:首先,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谁啊?(作者)作者去做什么了?(去游览破山寺了),在破山寺中有没有见到一些景物呢?(有,见到了高林、曲径、禅房等),看到了一些景物,有没有听到一些声音呢?(有,听到了钟磬音),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听到这些声音,心情是什么样的呢?(愉快)。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到破山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 过渡: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首古诗,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了,请大家说一说这些加点词语的意思。 5、解释词语意思,检查预习。(主要由学生回答) (1)古寺:破山寺。 (2)初日:早上的太阳。(3)曲径:弯曲的小路。(4)幽处:幽静的地方。(5)禅房:僧人的房舍。 (6)悦:形容词用作动词,使……高兴。(7)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8)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9)万籁:各种声音。(10)寂:寂静(11)但余:只留下。(12)钟磬:(出示图片)一种器具。 6、请同学根据词语意思齐读古诗。 7、请同学根据词语解释翻译句子并写在白板上(分组翻译,第一列同学:首联;第二列同学:颔联;第三列同学:颈联;第四列同学:尾联。)。 8、全体师生以某份翻译为例,一起分析。 9、出示参考翻译。 首联:清晨,我走进破山寺,早上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颔联: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人的房舍在花木的深处。颈联:山光使野鸟性情愉快,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教学设计

②作者、背景简介:常建一一唐代诗人。生卒年和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 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肝胎(xuyf)尉的小官。由于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 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后来隐居鄂渚的西山。《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在他游 览破山寺时所作,这是他的代表作。(解释:肝胎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翻译出来。 译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早晨进入古老的寺庙,早上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处,僧人的房舍被花木浓荫覆盖着。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的景色使鸟儿欢悦,潭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自然界的)各种声响这时都悄然寂静,只剩下(僧人敲的)钟和磬的声音(在回响)。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 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这首诗通过描写后禅院幽静的环境,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板书:寄情 于景、远离尘世)可以用诗中的哪个字来概括?(空)板书:心境(空)。接下 来,请同学们面带表情地朗读这首诗,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朗读) (6)、赏读。(6分钟) 这次朗读让我们更加走近常建,一首好诗啊,它犹如一杯香茶,光读是不够的, 还要仔细欣赏,才能发现它意味无穷。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学生各抒己见) (六)、拓展延伸(5分钟) 1、常建为什么隐居呢? 明确:因为他得不到进仕的机会,看到仕途的艰险,想远离这个烦扰的尘世而隐居。 2、从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来看,你同意他的做法吗?为什么?(同意,因为 这是作者善于排解内心苦闷的做法。)(不同意,因为这是属于逃避现实的做法。) 假如你是常建,你会怎么做?(请用“假如我是常建,我会 ----”这样的句式说说。)(学生各抒己见) 3、在现实生活中,你有遇到过困难与挫折吗?你是怎么处理的?请举例说说。 (学生各抒己见) 小结: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无论怎样,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 止” 1、把《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改写成写景散文。作业 2、运用这种方法自学《望岳》和《观沧海》。 教学札记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2、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题破山寺后禅院-一等奖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的意境。 2.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不是来教大家唱歌,但是跟“歌”有关,在“歌”字前面加一个“诗”便是了。诗是凝练的语言,诗是精美的画卷,诗是崇高的思想,诗是朴素的哲理,诗是很多很多……走进诗歌的世界,你的灵魂将得到升华;走进诗歌的天堂,你将领略到诗歌的美妙。今天,(出示道具)我将用这把钥匙和大家一起打开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的无限天地。 二、学法指导 1.解读。(了解诗歌的题目、作者及背景) 2.听读。(读准字音、节奏与重读) 3.译读。(翻译诗歌,弄懂诗歌的意思) 4.背读。(理出诗歌的脉络,背诵诗歌) 5.悟读。(悟出诗歌的思想内容) 6.赏读。(品味欣赏诗歌的精彩之处) 三、合作探究 按照这种基本学法,这六个步骤,按部就班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四、信息反馈。 1.解读。 (1)解题: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那么,“题”字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写破山寺后禅院。)交代了写作的内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它分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作者、背景简介: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和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xū yí)尉的小官。由于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

后来隐居鄂渚的西山。《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在他游览破山寺时所作,这是他的代表作。(解释:盱眙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 (3)听读。 ①教师范读。②同桌互读互听。 ③指名读。④齐读。 (4)译读。 要朗读好诗歌就要以理解诗歌内容为基础。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首诗翻译出来。 译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早晨进入古老的寺庙,早上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处,僧人的房舍被花木浓荫覆盖着。)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的景色使鸟儿欢悦,潭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自然界的)各种声响这时都悄然寂静,只剩下(僧人敲的)钟和磬的声音(在回响)。 (5)背读。 ①译读诗歌,让我们了解了诗歌内容,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作者在游览破山寺时写了哪些景物(板书) ②根据板书试背诗歌。 ③闭上眼睛背诵诗歌。 (6)悟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这首诗通过描写后禅院幽静的环境,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可以用诗中的哪个字来概括接下来,请同学们面带表情地朗读这首诗,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7)赏读。 这次朗读让我们更加走近常建,一首好诗啊,它犹如一杯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欣赏,才能发现它意味无穷。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 五、拓展延伸 1.常建为什么隐居呢 明确:因为他得不到进仕的机会,看到仕途的艰险,想远离这个烦扰的尘世而隐居。 2.从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来看,你同意他的做法吗为什么(同意,因为这是作者善于排解内心苦闷的做法。)(不同意,因为这是属于逃避现实的做法。)假如你是常建,你会怎么做(请用“假如我是常建,我会——”这样的句式说说。)(学生各抒己见)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常建)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反复吟咏,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借助联想和想像,体会诗歌的意蕴,感悟意境;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学习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设计理念】准确定位目标,要求教师全面理解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全面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积极从生活中挖掘与教材要求相关的课程资源。就教学内容而言,研究一节课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着重训练学生的哪种思维,教给学生哪种方法,让学生受到什么样的教育等。【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意蕴,感悟意境; 2、赏析名句。 3、背诵这首诗。 【德育渗透】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纯净的心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浩渺的的诗海里,蕴藏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诗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使他们于其中修身、陶冶性情,成就事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常建给我们营造的清新怡悦脱俗的意境,沐浴着朝阳,陶冶我们的性情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作者简介(学生课前自己搜集,课堂交流,师生评议补充) 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中进士,但仕途不畅,只做过盱眙县尉,本诗是作者做盱眙县尉时所做。 【诗海漫步】 三、朗读(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1、先朗读阅读提示第一分句(分号前内容)[写景清幽脱俗]; 2、教师朗诵(课件—配音、配画朗诵); 3、学生朗诵。 4、学生采用喜欢的形式朗读。 四、了解诗歌一般知识(学生根据理解先谈,教者后补充) 1、五言律诗:八句;一句五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压韵字及压的韵:双句末尾一字压韵;林、深、心、音;n 【诗海徜徉】 五、赏析诗歌(联想和想象) 1、找出诗歌中描写到的自然景物及声音,并说说用什么来形容它们?试问这样形容有什么好处? 历史悠久、古朴为下文写景张本给人新、美的感觉 ↑↑ (古)寺(初)日(高)林 虚(曲)径(幽)禅房花木(深)→(花木扶疏,幽深清净) 实(竹) 人悦鸟悦,人与自然和谐交融使……纯净澄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主备:课型:新授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成诵,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中,学会赏析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文学素养。 3.能背诵这首古诗。 学习重点:朗读成诵,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 学习难点:学会赏析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文学素养。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知学习目标 1.情景导入 走进诗歌的世界,你的灵魂将得到升华;走进诗歌的天堂,卑劣者也将变得高尚;走进诗歌的无限天地,领略诗歌的美妙,你会发现原来诗歌更是诗人的漫漫人生路…… 2.初识学习目标。 二、预习成果展示 1.文体知识。 常建:唐代大诗人。开元十五年(公元72年)进士,仕途坎坷,直到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后辞职还乡。今存诗五十七首。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 2. 背景知识: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和隐逸的情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三、课堂学习研讨 活动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活动二:读懂诗句读出感情 1.按字面意思翻译理解,疑难之处可以“猜译”。 2.可以和同桌、前后桌讨论商量。 3.大致意思对即可。(内容见ppt) 展示形式: (诗句)的理解:我读出了 活动三:品读诗句读出意境 方法一:炼字角度赏析诗句妙处:字或词的原意+语境义+意境或感情 方法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句妙处:手法+效果内容 +

意境或感情 提示: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静)、情景交融(借景Array抒情)等。 小结: 这首写景诗,逼真地描绘了寺院的幽静与洁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寄情山水的归隐情怀。) 四、当堂训练检测 1.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句最能体现本诗的氛围?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这首是展现了怎样的意境?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的古树木掩映下,古寺依然沉浸在幽暗和静谧之中。重重花木伴随弯弯曲曲的小径,来到禅房,更感觉到清幽的意境。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了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五、反馈小结升华 1.了解背诵情况。 2.小结本节课学生表现。 六、新课预习指导 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后反思:

《题破山寺后禅院》优秀教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的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效果,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 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体设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

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社”领袖陈子龙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义,死时年仅17岁。他的诗文充满了浓烈的战斗生活气息,表现了抗清的决心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风格悲壮激越。其代表作除《别云间》外,还有哀悼陈子龙的长诗《细林夜哭》和散文《狱中上母书》。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解说:先查工具书或参照注释弄清字词的读音、意义,扫清朗读障碍,再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义划分节奏,总结五律、七律的停顿规律。)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可谓步步有景。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使人读后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一、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互相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诗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②、诵读诗词,读出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②、教育学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 2、教学重点: (1)、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2)、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二、课前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常建的经历,以便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经历理解作者的心境。 3、问题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以读为本。《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强调:“读的用处最广,语文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它。”由此可见,“读”是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核心。所以,在这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上,我按“学法指导—合作探究—信息反馈—拓展延伸”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内化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谈话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讨论法合作探究,点拨法启迪思考,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让学生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四环六步互动”教学法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以读为主要手段。首先,安排“学法指导”这个环节,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其次,在学生“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利用“合作探究”的环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作铺垫。再次,结合学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信息反馈”,此环节按下列顺序操作:解读—听读—译读—背读—悟读—赏读。诗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诗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最后安排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更加走近作者,让诗歌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境界。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教案

执笔人审核 人2010年3

桑秀仙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见注释206页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五)背诵这首诗。 教学设想:这两首诗安排在七年级上册(语文版)第30课《诗五首》中的第三、四首,都是唐代诗人写的,都是五言律诗,都写景,但两首所写景物和所抒感情有较大差别,我想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情与景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板块:与教材对话、与诗歌对话、与诗人对话。 第一板块:与教材对话,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注释,理解诗意,加强朗读和背诵训练。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8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8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1 一.导入 齐背《无题》,检查背诵情况。 二.作者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开元十五年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他是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四.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五.研读诗歌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潭影。 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鸣、钟磬的声响,也只是以动衬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3.这些景物给读者以怎样的感受? 明确: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中。 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明确:写出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又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 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空”该如何理解? 明确:“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理解 为“使……欢悦”“使……消除”。 6.尾联“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貌似有矛盾,因为既然自然界的一切声响 都消寂无声了,又何来的钟磬之音呢? 明确:钟磬之音反衬得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得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 六.主旨归纳 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身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凡脱俗的神秘境界。 七.成语积累 从诗中衍生了两个成语: ①万籁俱寂:籁: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 各种声音。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俱:都;全。 ②曲径通幽;曲:弯曲;径:小路;幽:指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小路,通 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