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题破山寺后禅院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此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特殊、幽深安静的境域,表达了诗人游玩名胜的欢乐和对高远境域的强烈寻求。以下是作者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教学目的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画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入的意蕴。

教学假想

教学方法

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品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成效,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

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知道诗歌浅层意义,发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浏览法适当引入相干诗歌,作比较分析,开辟视野,深化知道。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掌控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域。

媒体设计

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干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情势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 (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存,以接力背诵的情势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想,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期望,引发浓厚的学习爱好,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常常通过对田园风景的描画,表现对大自然娟秀风光的酷爱和对悠闲恬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显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逼真,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显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大方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社”领导陈子龙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大胆就义,死时年仅17岁。他的诗文充满了浓郁的斗争生活力息,表现了抗清的决心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势,风格悲壮激越。其代表作除《别云间》外,还有哀悼陈子龙的长诗《细林夜哭》和散文《狱中上母书》。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掌控,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诵。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解说:先查工具书或参照注释弄清字词的读音、意义,扫清朗诵障碍,再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义划分节奏,总结五律、七律的停顿规律。)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可谓步步有景。这些景物都幽雅、XXX、安逸,即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加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使人读后好像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地,心中杂念、浮躁消逝殆尽,不由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当中。

(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浏览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反应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唐宪宗崇尚佛学,迎凤翔法门寺佛骨人宫供奉,导致文武百官不务正业,为瞻仰佛骨,大肆恩赐而奔走,形成时弊。昏庸的统治者不辨贤佞,对敢于直言阻谏的韩愈几欲定为死罪。本诗即反应了当朝者面后腐败、荒废朝政、误国殃民的黑暗现实。

(解说:贯彻读思结合的教学原则,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控作品的思想内容。)

(3)《别云间》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以表达抗清的斗志为主要基调,同时也含有对江山为外族入侵的悲忿,面对死亡的无惧无悔,对故土的爱恋,人虽死而抗清精神永存的坚定信念。

(解说:问题的回答不要求四平八稳,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3.观赏品味及课堂训练。

(1)《题破山寺后排院》中的“曲径通幽处,排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山光悦马性,潭影空人心”一句,

“悦”“空”该如何知道? “曲径”一句,写出了禅房的位置及环境,曲折折曲的小路将人们引向一个寂静的去处,那就是在繁花簇拥中,高木掩映下的禅房。诗句的妙处在于“曲”“幽”“深”三字的程度都是不肯定的,它们只是

点出了景物的主要特点,而小路究竟是曲折成什么样子,后禅院寂静到何种程度,深僻成何种境域,则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答案了。诗句留给读者无穷暇想的空间,读者会身不由己地进人这个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地步,使本来的“无我之境”成为“有我之境”,读者的心灵也遭到这种清灵幽深环境的吸引与净化,“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人与自然成为和谐的一体。由于一个心存杂念的人是不配进入这种画面的。诗句既给人精妙的想像、愉悦的感受,又给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而且这一切全在不动声色当中进行,这便是其超人之处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知道为“使……欢悦”“使……排除”否则整句诗歌的意义将没法掌控。

(解说:学习诗歌不能只以读懂意思为终纵目标,要能够观赏品味其语言的精妙之处,做到既可意会,又能言传,通过口头训练切实提高学生感受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 (2)往迁至蓝关承任孙湘》一诗的颔联与尾联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的“横”与“拥”能不能用其他词语替换一下,看成效有何不同?

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直抒胸臆,抒发自己为革除弊事,不惜年过体衰,而反遭贬迁的愤慨之情。而尾联“知汝远来应成心,好收吾骨瘴江边”则向侄孙倾吐凄楚难言的苦衷和愤激之情。可以将“横”试着改为“阻”‘浮”“‘飘”“堆’等词,但它们都不能表达出“横”字所体现的“突兀、厚重、僵硬”之感。“‘拥”字也能够改为“积”“压”‘“盖”等词,也同样表达不出“拥”字所赋予的‘“雪厚,阻住道路”的意义。正是这两个词语的恰当运用,使这两句话写出了作者因阔别故乡、路途艰险而无穷的沉痛与怅惆。

(解说:在同一首诗中各句话侧重表达的感情是有区分的,要指导学生掌控体会。用词语替换的方法体会诗歌遣字用词的技能。) (3)《别云间》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

有“泉路”“毅魄”“灵旗”几个词语。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恐惧,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后悔,而是充满了斗争的豪情、英雄的气势。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控了朗诵技能,完成了背诵,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课下期望同学们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搜集唐代田园派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的作品各一首。

2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将其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作比较浏览,看它是从什么角度来抨击时政的?

3比较浏览《别云间》和《梅岭三章》(其一),及抗日将领吉鸿昌的绝笔诗:“恨不抗日死,留作本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看三者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歌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恩赐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全,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朝阳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集合的地方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赞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觉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寂静精妙的环境,使诗人赞美,沉醉,忘情地观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荣,看见鸟儿自由悠闲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立刻涤除。空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洁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

好像领会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悠闲,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婉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洁怡悦的境域。明显,诗人观赏这禅院优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称赞,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乐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歌颂超脱作结,浑厚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奇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常常好象突然显现在读者眼前,令人赞美。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爱好“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难堪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乐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旧“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寻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乐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特殊风格和成绩。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题破山寺后禅院》同步练习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寂静、安静( )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 )的心情,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寂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常常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何?请结合全诗扼要赏析。

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知道。

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分?

8.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9.下面对诗句的知道有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朝阳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画了禅院精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遭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排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刻转入对“破山寺”的描写。

10.“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何?

11.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12.对下列诗歌知道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幽静脱俗的景致,显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写。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遭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1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1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 ;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寂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

,。

【参考答案】

1、深幽安静 XXX、空灵

2、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寂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风景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亮,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排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寂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4、答:要到达能够领会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5、鸦雀无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6、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7、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曲折折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8、答:这里曲径寂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酷爱与沉醉之情。

9、D

10、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好像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安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用权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重,使用权一霎时成为了永恒……

11、清晨,破山寺后禅院幽静脱俗的景致显露出了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

12、A

13、“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14、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遭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到此结束。

《题破山寺后禅院》公开课精选教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部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写破山寺后禅院,诗人层层深入着力营造的是一个幽深静寂的意境,在这过程中,诗人内心的杂念也被一层层地剥除,最终,归于宁静,归于清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想远离尘世的隐逸情怀。这是一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少男少女,与他们生活的时代差距大,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初二后半学期的学生,不再像初一孩子那样活泼,在问题的设置上需要下功夫,合理设置教学活动,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互相渗透和协调发展。我拟定了本诗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了解诗人常建及写作背景,把握诗

歌的内容和情感; 通过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学会品味赏析诗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 2、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中所表现的”静”,理解诗歌的言外之意。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批注法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诗吗?我是从小就喜欢诗的,我也喜欢写诗,今年春天跟诗友们一起到平山美丽乡村李家庄采风时,看到美景不由地提笔写了这两首“七绝”,在这里跟同学们分享一下(PPT出示)。诗是凝练的语言,诗是崇高的思想,诗是朴素的哲理,走进诗歌的世界,你的生活会更加美好;走进诗歌的天堂,你的灵魂将得到升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感受诗歌的魅力!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效率。”我的导入设计不仅在于激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主题和意义; 2.认识该篇诗词的作者,了解其背景和作品特点; 3.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词的主题和意义; 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3.欣赏和鉴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辅资料。 四、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 1.导入引入唐代文学的特点,包括流派、主题、风格等内容,引发学生对唐代文学的兴趣和思考。 2.观赏一幅描绘山水景色的画作,让学生感受诗歌与山水的关联。 Step 2 导入课文

1.呈现课文标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引导学生思考该诗篇可能与 何种主题相关。 2.学生分小组,就题目进行讨论,提出各自对该篇诗歌主题的预测。 Step 3 阅读课文 1.学生阅读课文《题破山寺后禅院》,注意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 意思。 2.学生回答由老师提出的问题,促进对诗歌意义的深入思考和分析。 Step 4 分析诗歌 1.讲解诗词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包括韵律、词句运用等方面。 2.解读诗句中的隐喻、象征意义,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意。 3.分析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感和思想,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Step 5 欣赏诗歌 1.播放音频,欣赏声音朗诵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让学生感受诗 歌的音乐性和韵律之美。 2.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山水景色,并 引发学生对画面中意象的联想。 Step 6 提高阅读能力 1.老师给出几个诗句,请学生尝试默写,并互相检查答案。

七年级上册30课《题破山寺后禅院》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30课《诗词五首》之《题破山寺后禅院》 编制人:王红艳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分解 《泊秦淮》(1课时)教学目标双向表

主要检测题型:A、填空题B、判断题C、选择题D、简答题E、阅读分析题F、欣赏评价题 第二部分第30课之《题破山寺后禅院》课堂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内容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常建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写清晨破山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幽深寂静的境界,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常建的文学常识;能熟练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诗歌对景物的典型化描写;品味诗作中对江南景物的无限赞美和向往之情。 二、关于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较少,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的思维、丰富的活动感知词情、理解词理,从而完成对本课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之上,将朗读技巧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诗词朗读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 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设计 1.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 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再加上中考诗词类题型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因此课堂练习会更多地进行诗句字词检测。错别字加以引导、纠正。 2.诗歌中的名句欣赏、思想感情理解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这些会作为课堂学习的重 点和难点。《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特点,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将具体运用以下教 法: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网络等资源在课前查找资料,为课堂学习作好准备。 ②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营造出诗意的学习氛围。 ③进行朗读技法点拨,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对于文章字词句的理解。 ④结合诗歌特点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以完成高质量 课堂多用朗读法、欣赏法、交流法。

题破山寺后禅院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此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特殊、幽深安静的境域,表达了诗人游玩名胜的欢乐和对高远境域的强烈寻求。以下是作者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教学目的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画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入的意蕴。 教学假想 教学方法 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品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成效,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 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知道诗歌浅层意义,发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浏览法适当引入相干诗歌,作比较分析,开辟视野,深化知道。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掌控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域。 媒体设计 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干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情势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 (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存,以接力背诵的情势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想,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期望,引发浓厚的学习爱好,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常常通过对田园风景的描画,表现对大自然娟秀风光的酷爱和对悠闲恬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显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逼真,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显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大方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社”领导陈子龙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大胆就义,死时年仅17岁。他的诗文充满了浓郁的斗争生活力息,表现了抗清的决心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势,风格悲壮激越。其代表作除《别云间》外,还有哀悼陈子龙的长诗《细林夜哭》和散文《狱中上母书》。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掌控,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诵。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教案设计】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教案设计】题破山寺后禅 院教案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别云间》是诗人在故乡被清兵追捕时所作的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破国亡身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抗清决心,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

炽热的爱国热忱。 《水调歌头》这首词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醉花阴》这是一篇相思之作,通过对闺中环境和重阳佳节把酒赏菊的孤独寂寞之感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无比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首联:直言获罪被贬原因。朝奏

与夕贬相呼应,表明意外获罪之迷。路八千由贬谪之远,说明获罪之重。颔联:表明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及不顾惜衰朽残年的勇气,言词之中充满着对因忠而得祸的怨愤之情。颈联: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国事,情悲且壮,进一步抒发非罪远谪的不平。尾联:对远道而来的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情调凄楚、心绪沉痛,蕴含着诗人难以言喻的愤激情怀。 《别云间》全诗缘事抒情。叙事上,由远及近,渐次推进;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层加深。首联:写自己抗清的经历和现在的遭遇。颔联:作者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清军入侵中原的强烈义愤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颈联:表明诗人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尾联:表达诗人坚定的抗清斗志和对抗清事业的必胜信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按问天一一问月一一问人生的思路,层层递进。 词前小序,叙述作词的原因,领起全篇。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表达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醉花阴》这首词上片开头写节日的无聊与闲愁,一个愁字奠定全词基调。后二句写佳节重阳的夜晚。一句凉初透,给人以凄清寂寞之感。下片写独自对酒赏菊以及内心的愁绪。开头

(2016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古诗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语文版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qìng)音。 注释 1、[曲]:弯折。 2、[初日]:早上的太阳。 3、[禅房]:僧人的房舍。 4、[万籁]: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5、[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6、[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7、[空]:使……空明。 8、[清晨]:早晨。 9、[但余]:“惟闻”、只留下。 10、[曲]:一作“竹”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静。 14、[悦]:使……高兴 15、【竹径】:一作“曲径”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8.钟磬:寺院里诵经,斋供时打击钟磬作为信号. 译文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赏析 这首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初中语文_《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题破山寺后禅院》学情分析 初四的学生已接触过许多诗歌,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每首诗在理解时,有时会因为生活的时代背景相距甚远,诗人的经历了解甚少,导致对诗歌的理解不全面。因此,学习这首诗,受学生经历和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通过环境描写来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学习诗歌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产生学习疲劳,且按照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又有不同的层次,所以在带领学生学习这首诗时,我先带领大家复习学过的唐代诗歌,通过这种方式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复习之前所学。赏析诗歌前先呈现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相关常识,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心境以及写作意图。然后借助解读、自读、诵读来正音、读出自己的体会,而这也恰是学习诗歌的必经之路。通过诵读,学生会对诗歌整体有大致把握,再借助批注式默读以及交流分享,深层挖掘诗歌传达出的情感。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了解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体会,将诗句改写成写景散文,并交流分享。最后从诗歌走进生活,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根据本首诗的情感,谈谈自己如何面对社会和生活。 《题破山寺后禅院》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取得了以下效果: 一、开头诗歌接龙导入,让学生了解中国大灿烂文化以及唐诗的重要地位。通过接龙,让学生将自己学过的唐诗进行复习、积累,调动积极性; 二、学生学会整体感知,把握整首诗营造的氛围和情感基调,能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分析问题。 三、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诗歌,能抓住关于景物的描写来体会环境的幽雅寂静; 四、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给了学生较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从诗歌学习中有所收获,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课题题破山寺后禅院本学期第课时日期 课型新授主备人张丽君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诗歌。 2.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意境。 3.通过诵读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过程时间 一、导入: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 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 分钟 (解说: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 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二、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 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 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三、研习诗歌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 花木/深。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 成一段写景散文。] 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可谓步步有景。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 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使人读后仿 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地,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 中。 (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 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3.理解此诗的意境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次我们通过学习《钱塘湖春行》,和唐代诗人白居易一起踏马寻花,边赏西湖;今天让我们继续唐朝之旅,和诗人常建一起寻访古刹,畅游山林。大家请看大屏幕,这就是破山寺,你看它四周青山环绕,古木参天,的确是红尘中的一个好去处啊。好,让我们一起学习诗歌《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初读 首先让我们准确朗读这首作品,那位同学来试一试?这位同学有朗读的不准确的地方吗?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准确,但是有几个字的读音需要强调一下,曲径,都寂,钟磬音,请大家在书上注音并注意其字形。好,我们大家来齐读一遍。 三、解题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题目的含义,“题”是什么意思?对,是写的意思,那么这个题目就是“写破山寺后禅院”,这样就告诉了我们这首诗写的内容,同时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包括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大家可记到书上。从内容上说,这是一首山水诗。何为山水诗?就是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从大自然中寻求就脱和快乐,表达自己的理想,为了便于理解,咱们可以把常建和王昌龄做比较。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比如他写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这首诗写的是边塞生活,充满苍凉雄浑之气。而常建的作品很明显是山水诗,写的特别的清新优美。 四、作者介绍

在寺庙中有一座石碑,上面刻有常建的这首诗,它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所刻,可以看出宋人对常建这首诗的喜爱和推崇。那么常建何许人也?我们也来认识一下他,他和王昌龄是同榜进士,他因仕途不顺,壮志难酬而选择寻幽探胜,最终隐居在山水之间。这首作品是他的代表作。可以说这首作品成就了常建的名垂千古,诗中的破山寺也因常建的创作而一跃成为江南四大名刹之一。成为著名的旅游圣地! 五、朗读 好,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诗歌要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注意语调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请大家先看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在书上标注。现在请听老师配乐范读。(师读生听)(出示朗读图片),好,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朗读要求,等一下咱们找同学们配乐朗读。(指读) 评价语: 1、声音洪亮,很有感情。 2、朗读的很有韵律,不错。 3、读出来自己的体会,听你的朗读很享受。 好,我们来齐读一遍,用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六、译读 小结:好,同学们读的都很投入,特别有韵味,现在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一下这首诗,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评价语: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写破山寺后禅院,随着诗人的行踪,诗人层层深入着力营造的是一个幽深静寂的意境,在这过程中,诗人内心的杂念也被一层层地剥除,最终,归于宁静,归于清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想远离尘世的隐逸胸怀。这是一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因此全诗的特色就是以情写景、情景交融,也是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价值所在。由此我考虑到学生从中能够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通过写景来感悟诗人情感和诗歌意境,以及学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就是在这节课上学生可以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在组织教学时就应当围绕“以情写景,情景交融”这一条主线,让学生首先学习本诗的描写方法,再接合背景了解诗人情感的由来,理解诗人抒发这些情感的原因所在,再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进行诗的描绘或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也能感受诗歌的美,应当是有所得的。 【学情分析】: 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这首诗简约凝练、寓情于景,学生字面意思很容易读懂,但要是真正感悟出它的意境美和诗人的情感,还得借助一些图、文、声等文件,以弥补七年级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上的不足,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拓展训练中进行诗意的描绘的练习,不仅加强对诗的意境美和诗人情感的感悟,也

进行了写作的训练,正好弥补七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不足。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进行多角度朗读,通过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境 2、抓住关键词句和变换词语的方法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3、引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以情衬景的写作特点,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高洁的情操 【教学重点】: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揣摩有关诗句的含义。 2.反复诵读,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能背诵这首古诗。 学法指导 学习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 课时:1课时 【知识预习】 1.题解: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朝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2、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 3、说出这首古诗的大意。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高高的林梢头,沐浴着朝阳的辉光,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见花木繁茂,禅房就在花中央。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深山万物呵,静得没有其他声响,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诗歌赏析】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赏析 参考答案: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赏析

参考答案: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赏析 参考答案: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一个“悦”字,赋予鸟儿以人的灵性,向读者传达了鸟音关关的画外音。一个“空”字,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静趣,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4、“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赏析 参考答案: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静,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问题探究】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

题破山寺后禅院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该诗是唐代 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其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以凝 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独特,表达诗人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诗歌领悟。以下是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 考!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 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月末生卒月初月,但他传 诵的作诗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二、出示目标: 出示目标,解读目标。 三、导学达标: 1、结合注释观察作者及背景 : 常建,唐代诗人。 2、鉴赏诗歌 ①、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内心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 影空人心。 ②、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写出了禅院幽静的周围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一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④.末联表面上光滑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 么样的基本上思想感情?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 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⑤.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 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 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 水色相应。 四、课堂检测: 1.背诵课文。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上海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上 海版 【自学指导】 1. 熟读和背诵这首诗。 2. 理解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 正确理解诗人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感情。 【正音正字】 籁lài磬qìng 【朗读课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课文简析】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感受,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景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本诗题咏佛寺禅院,却抒发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欣赏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悔的情怀。 开头两句,写诗人清晨登山入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显露对佛宇的礼赞之情。 三四句,写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后院花丛树林深处的唱经禅房。这样幽静美好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景,而在与能够唤起身经其景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 五六句,写他举目眺望寺后的青山绿水。只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此时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佛门怡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山光”两句,造语警拔,寓意深长,旨在发人深思。诗人着力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 七八句,写似乎大自然和人世间所有其它声音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这是律诗,但笔调似古体,格律变通:首联流水对,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古诗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语文版

题破山寺后禅院 早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qìng)音。 注释 1、[曲]:弯折。 2、[初日]:早上的太阳。 3、[禅房]:僧人的房舍。 4、[万籁]:各种声音。籁,但凡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5、[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6、[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7、[空]:使……空明。 8、[早晨]:早晨。 9、[但余]:“惟闻”、只留下。 10、[曲]:一作“竹”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静。 14、[悦]:使……快乐 15、【竹径】:一作“曲径”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退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8.钟磬:寺院里诵经,斋供时打击钟磬作为信号. 译文 早晨,当我闲逛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退净尽。 万物清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赏析 这首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早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觉察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奥妙的环境,使诗人惊羡,沉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荣耀,望见鸟儿逍遥自由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突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便利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微妙,摆脱尘世一切苦恼,象鸟儿那样逍遥自由,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全部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明显,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悟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予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实,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须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许,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漂亮,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奥妙,擅长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此时此刻读者面前,令人惊羡。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特别宠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行得,乃知造意者犯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照旧“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白“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致,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早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教材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作者常建仕途失意,游山玩水以排解心中忧愁,至破山寺,兴之所至,题诗于后禅院。全诗以简单明白的笔触写景,旨在写意,充满禅味,引人深思。 【教学目标】 1、全面理解古诗的内容,背诵全诗; 2、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 3、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幽雅寂静的环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讲授法; 3.问答法。 【教具准备】 PPT、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齐读题目)。题:意思是写。是谁写呢?(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常建)通过预习,大家对作者有哪些了解呢?(唐代诗人) 作者简介:常建(出示图片):唐代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做官的道路不顺利),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就像我们这首诗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样)。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寺,以排解心中忧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 破山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寂静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和诗人常建一起去破山寺游览一下,感受破山寺优美寂静的环境。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授 (一)朗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泛读课文。(请同学注意老师句子的停顿并且学习不会的手语) 2、划分句子停顿(题目、首联教师划分;颔联教师带学生一起划分;颈联、尾联学生试着划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堂实录

语文版七(上):30课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实录 江油实验学校陈福胜 课堂性质:江油市名师送教下乡 活动组织:江油市教师进修校 上课地点:江油市西屏初中多媒体教室 上课对象:七年级一班 上课时间:2012年10月26日 第一课时 (上课前,播放此PPT,在古筝曲《高山流水》的背景音乐下,学生静静地走进教室,等待课的开始。时间有点早,老师让学生可以先读诗,或看预习资料,并时时和个别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 (板书:30《题破山寺后禅院》)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词。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又在诗仙李白的故里,相信这节课,我们会有一次奇妙的古诗之旅。 会背就会写,这是初中学诗的基本要求,下面,请同学们将这两首诗的空白处写出来。

(学生开始在本子上书写红字部分,老师进行 巡视。2分钟后,将红字部分显示出来)同学 们,对着屏幕自己进行订正,注意“杨、郎、 禅、籁、磬”等字的写法,特别强调“郎、 磬”的“ 阝、石”旁。 师:(出示PPT:《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学生齐读后,) 对其中有些学生的朗读不准的地方进行纠 正:“郎”是二声,再读一遍。 再背诵一遍,好吗?(学生背诵,效果好多 了。) 这这首诗好吗? 生:好。(大部分学生回答) 师:好在哪里?

生:(沉默,或者是在思考。是呀,这首诗肯定好,可具体好在哪里?似乎有些 说不清楚。) 师:你说说。(抽附近的一个同学,该同学站起来,不知道说什么。)没关系,再想想。(对着一个举手的学生)好,你说说,好在哪里? 生: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 师:写出思念,就是好诗吗?那我说:我非常非常思念朋友、家人,这是好诗吗?(学生陷入思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就是要大家懂得并掌握怎样来阅读古诗的—密码,学习了这堂课,你以后就知道该怎样来判定一首诗的味道如何,好不好,你就有很多种方法来赏诗了。 我也挺喜欢这首诗,因此我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诗,大家看怎么样?(出示PPT) (老师朗读自己写的诗,特别将颜色部分重 读),老师写的好不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