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教案设计】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教案设计】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教案设计】题破山寺后禅

院教案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别云间》是诗人在故乡被清兵追捕时所作的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破国亡身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抗清决心,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

炽热的爱国热忱。

《水调歌头》这首词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醉花阴》这是一篇相思之作,通过对闺中环境和重阳佳节把酒赏菊的孤独寂寞之感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无比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首联:直言获罪被贬原因。朝奏

与夕贬相呼应,表明意外获罪之迷。路八千由贬谪之远,说明获罪之重。颔联:表明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及不顾惜衰朽残年的勇气,言词之中充满着对因忠而得祸的怨愤之情。颈联: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国事,情悲且壮,进一步抒发非罪远谪的不平。尾联:对远道而来的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情调凄楚、心绪沉痛,蕴含着诗人难以言喻的愤激情怀。

《别云间》全诗缘事抒情。叙事上,由远及近,渐次推进;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层加深。首联:写自己抗清的经历和现在的遭遇。颔联:作者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清军入侵中原的强烈义愤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颈联:表明诗人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尾联:表达诗人坚定的抗清斗志和对抗清事业的必胜信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按问天一一问月一一问人生的思路,层层递进。

词前小序,叙述作词的原因,领起全篇。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表达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醉花阴》这首词上片开头写节日的无聊与闲愁,一个愁字奠定全词基调。后二句写佳节重阳的夜晚。一句凉初透,给人以凄清寂寞之感。下片写独自对酒赏菊以及内心的愁绪。开头

二句似乎写得闲雅洒脱,良辰美景自得其乐,但因酒前花下少了一个人,于是有了下面的凄凉意境。莫道是突兀而来,三个句子三个层次,不消魂承上逆转,引出下句西风,使重阳佳节带上萧索的凄凉;最后推出人比黄花瘦的警句来,是重阳愁的归结。瘦是全词词眼,主题所在。全词以愁字起,以瘦字止,寄相思之情,抒离别之苦。

三、参考译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竹丛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草更加显得葱郁幽深。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鸟自由地欢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让人心地空灵。万物的声响此刻全都沉寂了,只有空中偶尔传来钟磐的余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谏阻迎佛骨的上疏早晨刚呈送到皇宫,傍晚就传来获罪的消息而被贬潮州。既然决心为圣明的君主兴利除弊,又怎么能够顾惜自己的衰朽残年。巍巍秦岭云海茫茫,身家何处是归宿?

皑皑白雪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贤任孙从远方来,念你孝心一片,就劳你到那瘴疠之地收拾我的骸骨了。

《别云间》

抗清斗争已经整整三年了,今日不幸落入敌人的手中。想起河山沦陷,双眼热泪不断,天地辽阔,可何处能诉说心中的悲愤!毁家纾难生死早已不放在心上,只放心不下铁蹄下的父老乡亲。待到魂魄归来故土的那一天,重举抗清的大旗与敌人决一死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何时出现的呢?端起酒杯仰问上苍。(又)不知天上的宫殿楼台,今夜是什么年月。我(有心)想驾风前去,又怕琼楼玉宇的极高处,(我)耐不住那里的清寒。(况且在那里)起舞只能玩赏自己的孤影,哪如在人世间(痛快)呢!月亮转过朱阁,低照着美丽的窗户,照着不眠的诗人。不应有什么怨恨,(但它)为什么总是赶在(我)离别亲人的时候露着圆脸呢?(退而思之)人世本有悲欢离合,月亮总有阴晴圆缺,此事自古难以圆满。只求亲人平安,千万里之外共赏此美月吧。

《醉花阴》

漫长的白天难以挨过,铜香炉里的香料逐渐燃尽。重阳佳节又到了,碧纱橱中夜半时,玉枕冰凉透骨。傍晚在东篱下饮酒赏菊,淡淡的菊香沁人心脾。仍无法排解心中的愁苦,西风吹卷竹帘,赏花人比菊花还显得单薄清瘦。

四、诗词简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首五律是诗人仕途失意后,游历虞山破山寺时写的一首山水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者赞赏的名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悦,用如动词,使欢化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馨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动显静,以钟馨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本诗作于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奉。韩愈上疏劝阻,因此获

罪,被贬为潮州刺史,行至蓝田关(今陕西省蓝田县)时,写下这首诗给侄孙韩湘。一封朝奏九重大,夕贬潮州路八千。写作者上疏谏阻迎佛骨被贬滴一事。朝与夕相对,极言获罪之速。路八千言远赴潮州路途的艰难困苦,满腔无事而遭放逐的悲愤。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写为除弊事,衰朽残年在所不惜了,虽遭沉重打击,但正言直谏的勇气,忠君报国的信念却没有丝毫改变。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眼前高山峻岭,云雾茫茫,雪拥蓝关。身家何处是归宿?瞻念前途,不由得触动了诗人的百结愁肠。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写嘱托侄孙准备到那瘴疠猖獗的蛮荒之地,为自己收拾骨骸,流露出作者暮年遭贬的哀伤心绪。

《别云间》

云间,是作者的家乡。这首诗就作于他在云间被捕时。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写自己参加抗清起义已经整整三年;而今壮志未酬却身陷敌手的经历。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抒写国破家亡的悲痛,饱含血泪,悲壮淋漓。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作者已抱定必死的决心,放心不下的只是正在遭受清兵蹂躏的父老乡亲。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等到魂魄归来的那一天,诗人要重掌抗清的大旗继续同敌人战斗,表现了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

《水调歌头》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太守任期中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作者在政治上遭到压抑,所以词中颇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上阕写欢饮赏月时生发的奇想。为了解除自身的寂寞,作者在中秋把酒赏月时一边举着酒杯,一边询问青天,想象着天上宫阕这一夜的情景,并忽发升天奇想。但他想到月宫的高寒,想到在凄清的月宫中起舞也只能玩赏自己的孤影,又感到天上又怎么能比得上人世间生活的温馨美好呢!何似在人间,一句饱含着对人间生活的挚爱之情。

下阕写无眠时的思亲之情,并生发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当月儿转到朱阁的这一面,低低的照着绮户时,作者已经在无眠中几乎度过了一整夜,月圆而亲人不能团聚在一起,他望月而生的离愁别绪显得更浓了。然而他能宽慰自己:不能怨恨月亮总是在我远离亲人、思念亲人的时候露出圆脸,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圆满的,还是面对现实,通过婵娟月色来传达一种平安的祝福,并且一同忘却忧愁,共享这良辰美景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充分表露出作者在释怀后流露的豪爽旷达之情。

《醉花阴》

这首《醉花阴》写于作者南渡之前,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上阕描写寂寞无聊的生活。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诉说长日无聊,从香消见昼长。愁永昼三字抒发了难以排解的寂寞和惆怅。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慨叹季节变化迅速,光阴荏苒。下阕抒写离情别绪。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写傍晚在庭院中饮酒赏菊,菊花淡淡飘

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尽管把酒对菊,人的幽怨难消。从人比菊瘦可见幽怨的深剧。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效果,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

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体设计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社领袖陈子龙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义,死时年仅17岁。他的诗文充满了浓烈的战斗生活气息,表现了抗清的决心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风格悲壮激越。其代表作除《别云间》外,还有哀悼陈子龙的长诗《细林夜哭》和散文《狱中上母书》。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解说:先查工具书或参照注释弄清字词的读音、意义,扫清朗读障碍,再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义划分节奏,总结五律、七律的停顿规律。)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可谓步步有景。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地,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唐宪宗崇尚佛学,迎凤翔法门寺佛骨人宫供奉,致使文武百官不务正业,为瞻仰佛骨,大肆施舍而奔波,形成时弊。昏庸的统治者不辨贤佞,对敢于直言阻谏的韩愈几欲定为死罪。本诗即反映了当朝者面后腐败、荒废朝政、误国殃民的黑暗现实。

(解说:贯彻读思结合的教学原则,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3)《别云间》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以表达抗清的斗志为主要基调,同时也含有对江山为外族侵略的悲愤,面对死亡的无惧无悔,对故土的眷恋,人虽死而抗清精神永存的坚定信念。

(解说: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3.欣赏品味及课堂训练。

(1)《题破山寺后排院》中的曲径通幽处,排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山光悦马性,潭影空人心一句,悦空该如何理解?曲径一句,写出了禅房的位置及环境,弯弯曲曲的小路将人们引向一个幽静的去处,那就是在繁花簇拥中,高木掩

映下的禅房。诗句的妙处在于曲幽深三字的程度都是不确定的,它们只是点出了景物的主要特点,而小路究竟是弯曲成什么样子,后禅院幽静到何种程度,深僻成何种境界,则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答案了。诗句留给读者无限暇想的空间,读者会身不由己地进人这个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使原来的无我之境成为有我之境,读者的心灵也受到这种清灵幽深环境的吸引与净化,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人与自然成为和谐的一体。因为一个心存杂念的人是不配进入这种画面的。诗句既给人美妙的想像、愉悦的感受,又给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而且这一切全在不动声色之中进行,这便是其超人之处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欢悦使消除否则整句诗歌的意义将无法把握。

(解说:学习诗歌不能只以读懂意思为终极目标,要能够欣赏品味其语言的精妙之处,做到既可意会,又能言传,通过口头训练切实提高学生感受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2)往迁至蓝关承任孙湘》一诗的颔联与尾联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的横与拥能不能用其他词语替换一下,看效果有何不同?

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直抒胸臆,抒发自己为革除弊事,不惜年过体衰,而反遭贬迁的愤慨之情。而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则向侄孙倾吐凄楚难言的苦衷和愤激之情。可以将横试着改为阻‘浮‘飘堆’等词,但它们都不能表达出横字所体现的突兀、厚重、僵硬之感。‘拥字也可以改为积压‘盖等词,也同样表达不出拥字所赋予的‘雪厚,阻住道路的意义。正是这两个词语

的恰当运用,使这两句话写出了作者因远离家乡、路途艰险而无限的沉痛与怅惆。

(解说:在同一首诗中各句话侧重表达的感情是有区别的,要指导学生把握体会。用词语替换的方法体会诗歌遣字用词的技巧。)(3)《别云间》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

有泉路毅魄灵旗几个词语。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畏惧,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悔恨,而是充满了战斗的豪情、英雄的气概。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完成了背诵,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课下希望同学们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搜集唐代田园派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的作品各一首。

2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将其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作比较阅读,看它是从什么角度来抨击时政的?

3比较阅读《别云间》和《梅岭三章》(其一),及抗日将领吉鸿昌的绝笔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看三者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思乡诗,古诗词中有很多是用来表达思念之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对家人思念的宋词:苏武的《水调歌头》和李清照的《醉花明》。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的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效果,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体设计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主题和意义; 2.认识该篇诗词的作者,了解其背景和作品特点; 3.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词的主题和意义; 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3.欣赏和鉴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辅资料。 四、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 1.导入引入唐代文学的特点,包括流派、主题、风格等内容,引发学生对唐代文学的兴趣和思考。 2.观赏一幅描绘山水景色的画作,让学生感受诗歌与山水的关联。 Step 2 导入课文

1.呈现课文标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引导学生思考该诗篇可能与 何种主题相关。 2.学生分小组,就题目进行讨论,提出各自对该篇诗歌主题的预测。 Step 3 阅读课文 1.学生阅读课文《题破山寺后禅院》,注意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 意思。 2.学生回答由老师提出的问题,促进对诗歌意义的深入思考和分析。 Step 4 分析诗歌 1.讲解诗词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包括韵律、词句运用等方面。 2.解读诗句中的隐喻、象征意义,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意。 3.分析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感和思想,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Step 5 欣赏诗歌 1.播放音频,欣赏声音朗诵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让学生感受诗 歌的音乐性和韵律之美。 2.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山水景色,并 引发学生对画面中意象的联想。 Step 6 提高阅读能力 1.老师给出几个诗句,请学生尝试默写,并互相检查答案。

七年级上册30课《题破山寺后禅院》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30课《诗词五首》之《题破山寺后禅院》 编制人:王红艳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分解 《泊秦淮》(1课时)教学目标双向表

主要检测题型:A、填空题B、判断题C、选择题D、简答题E、阅读分析题F、欣赏评价题 第二部分第30课之《题破山寺后禅院》课堂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内容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常建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写清晨破山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幽深寂静的境界,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常建的文学常识;能熟练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诗歌对景物的典型化描写;品味诗作中对江南景物的无限赞美和向往之情。 二、关于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较少,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的思维、丰富的活动感知词情、理解词理,从而完成对本课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之上,将朗读技巧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诗词朗读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 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设计 1.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 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再加上中考诗词类题型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因此课堂练习会更多地进行诗句字词检测。错别字加以引导、纠正。 2.诗歌中的名句欣赏、思想感情理解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这些会作为课堂学习的重 点和难点。《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特点,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将具体运用以下教 法: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网络等资源在课前查找资料,为课堂学习作好准备。 ②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营造出诗意的学习氛围。 ③进行朗读技法点拨,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对于文章字词句的理解。 ④结合诗歌特点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以完成高质量 课堂多用朗读法、欣赏法、交流法。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二)之《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3、体会诗歌以动衬静的写法。 4、感受诗人追求清净隐逸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难点:体会诗歌以动衬静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名家视频朗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预习导学] 1、上网或查资料了解常建 常建(708年—765年),字少府,祖籍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一生仕途不得志,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背景资料 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史)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梁大同五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

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 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 3、自读课文。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大唐,一个诗歌的国度,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钓叟樵夫,无人不读诗。一个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常建给我们营造的清新怡悦脱俗的意境,沐浴着朝阳,陶冶我们的性情吧! 二、预习检查 多媒体展示课件,小组派代表介绍作者、背景相关内容 三、朗读诗歌 1、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视频,学生听读 2、学生试读,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2)读出感情(3)注意停顿(4)朗读流利。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chán)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lài)/此/都寂,但余/钟磬(q ìng)/音。 四、译读诗歌 多媒体展示课件,小组自学后展示: 1、重点词语把握 初日:初升的太阳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万籁:指各种声响 但:只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_模板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 头》_模板 语默 教学目的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效果,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 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体设计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社”领袖陈子龙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义,死时年仅17岁。他的诗文充满了浓烈的战斗生活气息,表现了抗清的决心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风格悲壮激越。其代表作除《别云间》外,还有哀悼陈子龙的长诗《细林夜哭》和散文《狱中上母书》。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解说:先查工具书或参照注释弄清字词的读音、意义,扫清朗读障碍,再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义划分节奏,.总结五律、七律的停顿规律。)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题破山寺后禅院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此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特殊、幽深安静的境域,表达了诗人游玩名胜的欢乐和对高远境域的强烈寻求。以下是作者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教学目的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画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入的意蕴。 教学假想 教学方法 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品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成效,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 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知道诗歌浅层意义,发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浏览法适当引入相干诗歌,作比较分析,开辟视野,深化知道。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掌控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域。 媒体设计 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干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情势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 (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存,以接力背诵的情势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想,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期望,引发浓厚的学习爱好,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常常通过对田园风景的描画,表现对大自然娟秀风光的酷爱和对悠闲恬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显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逼真,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显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大方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社”领导陈子龙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大胆就义,死时年仅17岁。他的诗文充满了浓郁的斗争生活力息,表现了抗清的决心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势,风格悲壮激越。其代表作除《别云间》外,还有哀悼陈子龙的长诗《细林夜哭》和散文《狱中上母书》。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掌控,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诵。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教案设计】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教案设计】题破山寺后禅 院教案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别云间》是诗人在故乡被清兵追捕时所作的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破国亡身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抗清决心,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

炽热的爱国热忱。 《水调歌头》这首词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醉花阴》这是一篇相思之作,通过对闺中环境和重阳佳节把酒赏菊的孤独寂寞之感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无比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首联:直言获罪被贬原因。朝奏

与夕贬相呼应,表明意外获罪之迷。路八千由贬谪之远,说明获罪之重。颔联:表明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及不顾惜衰朽残年的勇气,言词之中充满着对因忠而得祸的怨愤之情。颈联: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国事,情悲且壮,进一步抒发非罪远谪的不平。尾联:对远道而来的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情调凄楚、心绪沉痛,蕴含着诗人难以言喻的愤激情怀。 《别云间》全诗缘事抒情。叙事上,由远及近,渐次推进;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层加深。首联:写自己抗清的经历和现在的遭遇。颔联:作者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清军入侵中原的强烈义愤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颈联:表明诗人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尾联:表达诗人坚定的抗清斗志和对抗清事业的必胜信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按问天一一问月一一问人生的思路,层层递进。 词前小序,叙述作词的原因,领起全篇。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表达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醉花阴》这首词上片开头写节日的无聊与闲愁,一个愁字奠定全词基调。后二句写佳节重阳的夜晚。一句凉初透,给人以凄清寂寞之感。下片写独自对酒赏菊以及内心的愁绪。开头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一、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二、注释 1、[古寺]:本初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2、[曲]:弯折、曲折。一作“竹” 3、[初日]:早上的太阳。 4、[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5、[万籁]: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6、[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7、[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8、[空]:使……空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9、[清晨]:早晨。 10、[但余]:“惟闻”、只留下。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静。 14、[悦]:用作动词,使……高兴 15、[竹径]:一作“曲径”。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8.钟磬:寺院里诵经,斋供时打击钟磬作为信号。 19、[入]:进入。 20、[古寺]:指兴福寺。 21、[照]:照耀。 22、[高林]:高树之林。 23、[山光]:山的景色。 24、[鸟性]:禽鸟的习性。 25、[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26、[此]:在此。即在后禅院。初日:早上的太阳。 三、译文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8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8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1 一.导入 齐背《无题》,检查背诵情况。 二.作者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开元十五年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他是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四.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五.研读诗歌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潭影。 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鸣、钟磬的声响,也只是以动衬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3.这些景物给读者以怎样的感受? 明确: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中。 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明确:写出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又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 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空”该如何理解? 明确:“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理解 为“使……欢悦”“使……消除”。 6.尾联“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貌似有矛盾,因为既然自然界的一切声响 都消寂无声了,又何来的钟磬之音呢? 明确:钟磬之音反衬得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得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 六.主旨归纳 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身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凡脱俗的神秘境界。 七.成语积累 从诗中衍生了两个成语: ①万籁俱寂:籁: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 各种声音。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俱:都;全。 ②曲径通幽;曲:弯曲;径:小路;幽:指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小路,通 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写破山寺后禅院,随着诗人的行踪,诗人层层深入着力营造的是一个幽深静寂的意境,在这过程中,诗人内心的杂念也被一层层地剥除,最终,归于宁静,归于清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想远离尘世的隐逸胸怀。这是一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因此全诗的特色就是以情写景、情景交融,也是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价值所在。由此我考虑到学生从中能够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通过写景来感悟诗人情感和诗歌意境,以及学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就是在这节课上学生可以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在组织教学时就应当围绕“以情写景,情景交融”这一条主线,让学生首先学习本诗的描写方法,再接合背景了解诗人情感的由来,理解诗人抒发这些情感的原因所在,再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进行诗的描绘或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也能感受诗歌的美,应当是有所得的。 【学情分析】: 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这首诗简约凝练、寓情于景,学生字面意思很容易读懂,但要是真正感悟出它的意境美和诗人的情感,还得借助一些图、文、声等文件,以弥补七年级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上的不足,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拓展训练中进行诗意的描绘的练习,不仅加强对诗的意境美和诗人情感的感悟,也进

行了写作的训练,正好弥补七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不足。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进行多角度朗读,通过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境 2、抓住关键词句和变换词语的方法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3、引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以情衬景的写作特点,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高洁的情操 【教学重点】: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 院》教案 (学习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品析诗人的山水情怀。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感情充沛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品析诗人的山水情怀。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朗诵法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的品行和才气。作者虽然生活在唐代盛世,却未能处士,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但作者却并不因此堕落,他沉迷山水,赞美山水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诗人在

早晨的寺院写下了这首诗,抒发内心的的热爱和喜悦,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热爱祖国美景的诗歌吧。 板书: 题破山寺后禅院,齐读课题,从诗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又会提出什么问题? 预习检测 1.给下列生字注音。 籁()磬() 2.解释下列词语。 禅房万籁钟磬 3.作者填空。 这首诗的作者是(朝代)的。 活动一:激情朗读,我是“朗读者” 请在小组内大声朗读,相互指正自己的不足 提示:1.独立朗读,感悟情感。2.全班展示。 活动二:语言碰撞,闪现智慧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 提示:1.独立思考,大胆描述。2.师徒交流,互助。 明确: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高高的林梢头,沐浴着朝阳的辉光。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见花木繁茂,禅房

就在花中央。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深山万物,静得没有其他声响,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2、请简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妙处。 提示:1.独立思考,大胆描述。2.师徒交流,互助。 明确:这联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内心宁静的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解释) 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 活动三:发挥想象,展现情思 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飞”的情景。 提示:1.独立思考,找到句子。2.组内讨论,互助,分析。明确: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见花木繁茂,禅房就

【同步练习】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 第6章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 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阅读训练学案——题破山寺后禅院原卷版一.知识梳理 【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⑵,初日照高林⑶。 曲径通幽处⑷,禅房花木深⑸。 山光悦鸟性⑹,潭影空人心⑺。 万籁此都寂⑻,但余钟磬音⑼。[1] 【注释】 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钟磬(qìng):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诗词大意】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写作背景】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

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诗作赏析】 首联诗人在这天的清晨走进古寺,初升的太阳光照耀着松林。此联中表明了诗人此作的时间和地点。 颔联的“幽”“深”二字尤为重要。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处,禅房前后花木缤纷。幽静的竹林,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成了优雅的意境。繁茂的花木和幽静的竹林互相映衬,再加上一条通往深处的僻静的小路。可以想象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诗意的境界呀! 颈联“悦”“空”二字给大自然赋予了某种特性,明媚的山间阳光使飞鸟更加欢悦,清澈的潭水让人神清气爽。动静结合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美丽。 尾联中,作者听到了钟磬的声音,于是他闭上了眼睛,默默的感受着仿佛周围都是寂静的,唯有那象征空门的钟磬之声能够像潭水一样使作者的心灵的污垢得到荡涤,使之更加清净。原来作者是想借着此情此景寄托其遁世无门的情怀。 【问题探究】 1. 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在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它们所表达的意境不相同:“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写实,体现了南方的风物,从律诗的对仗来开,“竹径”对“禅房”比“曲径”更为工整;“曲”表示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引人入胜,容易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概括本诗在景物描写的角度方面有何特点。 答:①由上而下,②由远到近,③情景交融,④由整体到局部等。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答:该诗描绘了禅院幽美、宁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4.颈联“诗眼”是什么?有何妙处? 答: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使人心中的俗念、杂念、烦恼消除。“空”字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 水色相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心中的种种烦恼、俗念顿消,心灵纯净,心胸宽阔的样子。“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作者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表现了作者欢悦、宁静、空灵的心境。 5.最后一联似乎是矛盾的,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答:不矛盾。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尘世万物间的其他声音都没有了,只剩下钟磬之音,袅袅不绝,进一步衬托禅院的幽静,作者以声静来衬写心静,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佛门清静生活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流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淡淡忧伤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word版 有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知识储备】 一、导入 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长河中,古诗词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的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的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的诗人,他独登高楼,难觅知音。于是他们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首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这节课,我们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目标 1、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领悟诗歌的意境。 3、陶冶美的情操,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三、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四、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 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

禅院:寺院。 古寺:古老的寺庙。 初日:初升的太阳。 曲径:弯曲的小路。 幽处:幽静的深处。 禅房:僧人居住的房舍。 悦:使……欢悦。 空:使……空旷。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指各种声响。 但:只。 钟磬:指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五、诗意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六、赏析 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赏析: 首联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院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的勃勃生机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赏析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赏析: 颔联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的小路弯曲幽远和后禅院景色幽静迷人,含蓄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高洁志趣。 赏析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赏析: 颈联中“悦”“空”两字是此联的“诗眼”,“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教材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作者常建仕途失意,游山玩水以排解心中忧愁,至破山寺,兴之所至,题诗于后禅院。全诗以简单明白的笔触写景,旨在写意,充满禅味,引人深思。 【教学目标】 1、全面理解古诗的内容,背诵全诗; 2、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 3、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幽雅寂静的环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讲授法; 3.问答法。 【教具准备】 PPT、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齐读题目)。题:意思是写。是谁写呢?(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常建)通过预习,大家对作者有哪些了解呢?(唐代诗人) 作者简介:常建(出示图片):唐代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做官的道路不顺利),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就像我们这首诗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样)。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寺,以排解心中忧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 破山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寂静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和诗人常建一起去破山寺游览一下,感受破山寺优美寂静的环境。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授 (一)朗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泛读课文。(请同学注意老师句子的停顿并且学习不会的手语) 2、划分句子停顿(题目、首联教师划分;颔联教师带学生一起划分;颈联、尾联学生试着划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例如素质教育目的 (一)知识训练点 1.理解诗意、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部诗歌。 3.品味精妙的语言。 4.学习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 (二)才能训练点 培养诵读才能,欣赏才能。 (三)德育浸透点 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四)美育浸透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法引导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2.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3.识记理解和评价自己最喜欢的名句。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入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方法: 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老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作者简介,前三首诗的欣赏 第二课时作者简介,后两首词的欣赏 教具学具 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 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开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相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的 1.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教学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八年级语文《题破峙后禅院》《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别云间》人教版知识精讲

初二语文《题破峙后禅院》《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别云间》人 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诗词五首》之《题破山寺后禅院》、《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别云间》 二. 学习过程 (一)重点、难点 1. 整体感知,反复吟咏,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 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借助联想和想像,体会诗歌的意蕴、感悟优美意境。 3. 背诵三首诗歌。 (二)题破山寺后禅院 1.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他一生仕宦不得志,常游览名胜自娱,所以他的诗多以山林,奇观为题材,也有一些边塞诗。常建诗今存近六十首,其中山水诗,边塞诗最具特色。风格接近王孟一派。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卷一四四,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朝齐时,唐咸通九年(公元881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2. 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通篇在写寺院的清晨。作者以由外入内为贯串线索,从入古寺、见高林,踏竹径到进禅房,经过写景与议论的第五、六句,最后聆听古刹的钟磬声,环境越来越静,逼真地描写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与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了隐逸生活,抒写了闲情逸致。 3. 佳句赏析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千古名句中的“曲”、“幽”、“深”等字表现出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自然环境。这样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感,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边,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 4. 难点解疑 (1)诗的格律有一个特殊地方,一是开头两句就入对;二是颔联不入对,这种情况是格律中的变格。 (2)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 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隐僻的处所。 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坎坷,几起几落,政治上无显赫政绩,而文学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与柳宗元一同倡导古文运动,影响巨大。 元和十四年,唐宪宗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奉。韩愈上书劝阻,因此获罪,被贬为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别云间》是诗人在故乡被清兵追捕时所作的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破国亡身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抗清决心,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热忱。 《水调歌头》这首词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醉花阴》这是一篇相思之作,通过对闺中环境和重阳佳节把酒赏菊的孤独寂寞之感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无比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首联:直言获罪被贬原因。“朝奏”与“夕贬”相呼应,表明意外获罪之迷。“路八千”由贬谪之远,说明获罪之重。颔联:表明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及不顾惜衰朽残年的勇气,言词之中充满着对因忠而得祸的怨愤之情。颈联: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国事,情悲且壮,进一步抒发非罪远谪的不平。尾联:对远道而来的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