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二)之《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3、体会诗歌以动衬静的写法。

4、感受诗人追求清净隐逸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难点:体会诗歌以动衬静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名家视频朗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预习导学]

1、上网或查资料了解常建

常建(708年—765年),字少府,祖籍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一生仕途不得志,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背景资料

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史)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梁大同五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

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

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

3、自读课文。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大唐,一个诗歌的国度,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钓叟樵夫,无人不读诗。一个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常建给我们营造的清新怡悦脱俗的意境,沐浴着朝阳,陶冶我们的性情吧!

二、预习检查

多媒体展示课件,小组派代表介绍作者、背景相关内容

三、朗读诗歌

1、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视频,学生听读

2、学生试读,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2)读出感情(3)注意停顿(4)朗读流利。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chán)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lài)/此/都寂,但余/钟磬(q ìng)/音。

四、译读诗歌

多媒体展示课件,小组自学后展示:

1、重点词语把握

初日:初升的太阳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万籁:指各种声响

但:只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2、学生口述诗歌内容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各种声响此刻都已经沉寂,只有钟磬音在空中回荡。

五、赏读诗歌

导思1:作者在破山寺中见到了什么景物?听到了什么声音?心情是什么样的?

点拨:

所见——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鸟、潭影

所听——钟磬音

所感——愉悦

导思2: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你对这

个字的理解。

点拨:“深”即“幽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幽深清静的环境。

导思3: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悦”与“空”的妙处。

点拨:“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殆尽。“悦”“空”两字融情于景,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诗人处于后禅院宁静脱俗环境中,内心的宁静平和。

导思4: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点拨:不矛盾。这里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声,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世、淡泊人生的情怀。

导思5:品读诗歌,请说说诗人是怎样巧妙地将情、景、理融为一体的。

点拨:

景——诗歌描写日照山林,曲径通幽,花木青葱,山水空明,钟磬声声等景,营造了一种清幽雅致的意境;

情——禅房(院)环境的清幽雅致、山光水色的清明空灵,正与诗人除去杂念,追求禅意的心境相契合,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理——“曲径通幽”蕴含了人生道路曲折、漫长(深远),需要人们不断探索的哲理。诗人就是这样巧妙地将景、情、理融为一体的。

六、诵读诗歌

1、背诵诗歌

2、理解性默写

(1)唐代诗人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写禅院幽静的的诗句是:“,”。

(2)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通过幽静环境的描写表现人的心情与自然景色和谐相融的诗句是:“,”。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的诗句是:“,”。

【参考答案】(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3)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八、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题壁诗,并非一般的游兴之作。它构思独具特色,通过写破山寺中的高林、曲径、花木、山水等景物,运用以静显静、以声衬静表现手法,营造出幽深寂静、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二)之《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3、体会诗歌以动衬静的写法。 4、感受诗人追求清净隐逸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难点:体会诗歌以动衬静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名家视频朗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预习导学] 1、上网或查资料了解常建 常建(708年—765年),字少府,祖籍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一生仕途不得志,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背景资料 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史)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梁大同五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

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 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 3、自读课文。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大唐,一个诗歌的国度,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钓叟樵夫,无人不读诗。一个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常建给我们营造的清新怡悦脱俗的意境,沐浴着朝阳,陶冶我们的性情吧! 二、预习检查 多媒体展示课件,小组派代表介绍作者、背景相关内容 三、朗读诗歌 1、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视频,学生听读 2、学生试读,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2)读出感情(3)注意停顿(4)朗读流利。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chán)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lài)/此/都寂,但余/钟磬(q ìng)/音。 四、译读诗歌 多媒体展示课件,小组自学后展示: 1、重点词语把握 初日:初升的太阳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万籁:指各种声响 但:只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赛课导学案_10.doc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当中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写破山寺后禅院,诗人层层深入着力营 造的是一个幽深静寂的意境,在这过程中,诗人内心的杂念也被一层层地剥除,最终,归于宁静,归于清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想远离尘世的隐逸胸怀。这是一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艺 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二、学情分析 此诗面对的是一群无忧无虑少男少女,与学生生活的时代差距大,对古诗,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 有一定难度。另外,刚进初中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 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灵活安排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赏析这首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提高诵读能力,通过联想及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

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背诵这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并背诵此诗。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1、理解诗的意境,赏析诗的特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 一) 、图片导入 ( 二) 、破山寺介绍 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候郴州刺史倪德 光施舍改建的,到唐已属于古寺。后禅院,指僧人居住的地方。 ( 三) 、作者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 , 。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 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 (四 )、学习目标展示 ( 五) 、朗读感悟 1、男女生分开朗读,注意诗歌的情感、韵律、节奏。男女生相 互评价,指出各自朗读中存在的不足。 2、翻译古诗说一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并且举手提问,指出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题破山寺后禅院》一 等奖创新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题破山寺后禅院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整个单元都是以文言文为主,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得到了较为集中的锻炼,能更有效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因而可由学生自行翻译这首诗并背诵全诗。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2.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全诗大意。准确、流畅地朗读、背诵全诗。 3.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的意思,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背景介绍新课导入】 ·文题解读 唐代咏寺诗不少,且有很多佳作。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作者简介 常建,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诗人,著有《常建集》。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一生仕途不得志,来往山水名胜,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昌龄、孟浩然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艺术上有独特造诣。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

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和隐逸的情怀。今存《常建诗集》3卷和《常建集》2卷。代表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等。 第二板块【初读诗歌理解文本】 ·自由朗读,并划分节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明确:注意停顿和韵脚。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方法指引:读懂,读出感情 1.按字面意思翻译理解,疑难之处可以“猜译”。 2.可以和同桌、前后桌讨论商量。 3.大致意思对即可。 ·根据书上的注释,结合工具书,同桌之间理清诗歌所表达的意思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明确:【翻译】清晨走进这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着高高的树木。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明确: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翻译】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向幽静之处,禅房就在花木丛林深处。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明确:悦:使动用法,使……怡然自得;空:使动用法,使……空;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一、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互相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诗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②、诵读诗词,读出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②、教育学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 2、教学重点: (1)、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2)、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二、课前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常建的经历,以便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经历理解作者的心境。 3、问题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以读为本。《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强调:“读的用处最广,语文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它。”由此可见,“读”是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核心。所以,在这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上,我按“学法指导—合作探究—信息反馈—拓展延伸”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内化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谈话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讨论法合作探究,点拨法启迪思考,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让学生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四环六步互动”教学法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以读为主要手段。首先,安排“学法指导”这个环节,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其次,在学生“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利用“合作探究”的环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作铺垫。再次,结合学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信息反馈”,此环节按下列顺序操作:解读—听读—译读—背读—悟读—赏读。诗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诗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最后安排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更加走近作者,让诗歌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境界。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主备:课型:新授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成诵,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中,学会赏析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文学素养。 3.能背诵这首古诗。 学习重点:朗读成诵,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 学习难点:学会赏析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文学素养。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知学习目标 1.情景导入 走进诗歌的世界,你的灵魂将得到升华;走进诗歌的天堂,卑劣者也将变得高尚;走进诗歌的无限天地,领略诗歌的美妙,你会发现原来诗歌更是诗人的漫漫人生路…… 2.初识学习目标。 二、预习成果展示 1.文体知识。 常建:唐代大诗人。开元十五年(公元72年)进士,仕途坎坷,直到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后辞职还乡。今存诗五十七首。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 2. 背景知识: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和隐逸的情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三、课堂学习研讨 活动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活动二:读懂诗句读出感情 1.按字面意思翻译理解,疑难之处可以“猜译”。 2.可以和同桌、前后桌讨论商量。 3.大致意思对即可。(内容见ppt) 展示形式: (诗句)的理解:我读出了 活动三:品读诗句读出意境 方法一:炼字角度赏析诗句妙处:字或词的原意+语境义+意境或感情 方法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句妙处:手法+效果内容 +

意境或感情 提示: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静)、情景交融(借景Array抒情)等。 小结: 这首写景诗,逼真地描绘了寺院的幽静与洁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寄情山水的归隐情怀。) 四、当堂训练检测 1.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句最能体现本诗的氛围?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这首是展现了怎样的意境?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的古树木掩映下,古寺依然沉浸在幽暗和静谧之中。重重花木伴随弯弯曲曲的小径,来到禅房,更感觉到清幽的意境。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了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五、反馈小结升华 1.了解背诵情况。 2.小结本节课学生表现。 六、新课预习指导 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题破山寺后禅院》学情分析 初四的学生已接触过许多诗歌,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每首诗在理解时,有时会因为生活的时代背景相距甚远,诗人的经历了解甚少,导致对诗歌的理解不全面。因此,学习这首诗,受学生经历和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通过环境描写来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学习诗歌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产生学习疲劳,且按照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又有不同的层次,所以在带领学生学习这首诗时,我先带领大家复习学过的唐代诗歌,通过这种方式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复习之前所学。赏析诗歌前先呈现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相关常识,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心境以及写作意图。然后借助解读、自读、诵读来正音、读出自己的体会,而这也恰是学习诗歌的必经之路。通过诵读,学生会对诗歌整体有大致把握,再借助批注式默读以及交流分享,深层挖掘诗歌传达出的情感。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了解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体会,将诗句改写成写景散文,并交流分享。最后从诗歌走进生活,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根据本首诗的情感,谈谈自己如何面对社会和生活。 《题破山寺后禅院》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取得了以下效果: 一、开头诗歌接龙导入,让学生了解中国大灿烂文化以及唐诗的重要地位。通过接龙,让学生将自己学过的唐诗进行复习、积累,调动积极性; 二、学生学会整体感知,把握整首诗营造的氛围和情感基调,能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分析问题。 三、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诗歌,能抓住关于景物的描写来体会环境的幽雅寂静; 四、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给了学生较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从诗歌学习中有所收获,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2021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品析诗人的山水情怀。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感情充沛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品析诗人的山水情怀。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朗诵法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的品行和才气。作者虽然生活在唐代盛世,却未能处士,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但作者却并不因此堕落,他沉迷山水,赞美山水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诗人在早晨的寺院写下了这首诗,抒发内心的的热爱和喜悦,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热爱祖国美景的诗歌吧。 板书: 题破山寺后禅院,齐读课题,从诗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又会提出什么问题? 预习检测 1.给下列生字注音。 籁()磬() 2.解释下列词语。 禅房万籁钟磬 3.作者填空。 这首诗的作者是(朝代)的。 活动一:激情朗读,我是“朗读者” 请在小组内大声朗读,相互指正自己的不足 提示:1.独立朗读,感悟情感。2.全班展示。 活动二:语言碰撞,闪现智慧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 提示:1.独立思考,大胆描述。2.师徒交流,互助。 明确: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高高的林梢头,沐浴着朝阳的辉光。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见花木繁茂,禅房就在花中央。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

念消失。深山万物,静得没有其他声响,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2、请简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妙处。 提示:1.独立思考,大胆描述。2.师徒交流,互助。 明确:这联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内心宁静的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解释) 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 活动三:发挥想象,展现情思 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飞”的情景。 提示:1.独立思考,找到句子。2.组内讨论,互助,分析。明确: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见花木繁茂,禅房就在花中央。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 院》教案 (学习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施秉县第三中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 课堂流程 【学习流程】:自主学习+展示+点评+练习 【授课流程】:导入+新知呈现+小组展示+巩固练习 一、新课导入: 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1. 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 常建,唐代诗人。 2.诗名:破山寺简介 3.写作背景: 教师点拔 二整体感知: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我走进这破山古寺,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间小路通向幽静的去处,清静的禅房更显得草木深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明媚的山野风光使飞鸟更加快乐,潭中的清影使人的心境得到净化。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各种声响都在这里消失,只能听到寺院里撞击钟磬发出悠扬的声音。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衬静,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四课堂小结 中心思想: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导学案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赛课导学案_4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己亥杂诗》是统编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自读古诗。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浅显的古诗,针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对古诗的学习,学生对基础句子的翻译能力是具备的,在景物环境分析方面也不陌生。因此在本文的学习中主要通过重点字词句来分析提炼出景物环境描写展现的意境,增强古诗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 2、过程与方法:品位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学会景物描写渲染氛围来赏析诗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位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学会景物描写渲染氛围来赏析诗句。 教学难点:赏析颔联所表现的意境。 【教具准备】 PPT展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PPT展示) 1、作者简介 2、展示破山寺图片,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二、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请学生朗读,教师纠错 3、教师范读 4、引导思考此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5、划分朗读节奏为:二一二和两句诗二二一 三、介绍作者 常建,唐代诗人,诗歌作品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 四、理解句意 结合诗文注释来理解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山光:山中景物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朗读诗词,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理解诗歌大意。 2.品读诗词,领悟诗歌的意境之美,感受诗歌意趣。 3.背诵四首诗词。 1课时 教学《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送友人》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五首唐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有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孟浩然的投赠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还有《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三首叙事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唐诗——《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 (板书文题) 二、读通,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初读,读准字音 曲.径(qū)禅.房(chán)万籁.(lài)钟磬.(qìnɡ) 2.自由诵读,抽查朗读 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读懂诗歌大意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品悟诗意。 (生交流讨论,师总结)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走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大的林木。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就在花木丛的深处。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各种声响在此时都已经沉寂,只听到那悠长的钟磬声(在空中回荡)。 送友人 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城郭的北面,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面。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远行之路。游子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我们)挥手告别,从此离去,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探究诗歌中的“景语”,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 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由朗读体会诗歌音韵节奏的美感,而后指导学生借助教材上的赏析文段和旁注,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大意。 三、品读,读出诗歌之美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两首诗,思考以下内容。 设问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字的理解。 预设“深”字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环境的幽深安静。 设问2:《题破山寺后禅院》通过描写禅院的环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预设通过描写禅院幽静的环境,寄情于景,表达了作者远离尘世、寄情山水的心境。 设问3:如何理解《送友人》中“孤蓬”这一意象? 预设“孤蓬”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形象地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蓬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写破山寺后禅院,随着诗人的行踪,诗人层层深入着力营造的是一个幽深静寂的意境,在这过程中,诗人内心的杂念也被一层层地剥除,最终,归于宁静,归于清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想远离尘世的隐逸胸怀。这是一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因此全诗的特色就是以情写景、情景交融,也是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价值所在。由此我考虑到学生从中能够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通过写景来感悟诗人情感和诗歌意境,以及学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就是在这节课上学生可以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在组织教学时就应当围绕“以情写景,情景交融”这一条主线,让学生首先学习本诗的描写方法,再接合背景了解诗人情感的由来,理解诗人抒发这些情感的原因所在,再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进行诗的描绘或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也能感受诗歌的美,应当是有所得的。 【学情分析】: 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这首诗简约凝练、寓情于景,学生字面意思很容易读懂,但要是真正感悟出它的意境美和诗人的情感,还得借助一些图、文、声等文件,以弥补七年级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上的不足,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拓展训练中进行诗意的描绘的练习,不仅加强对诗的意境美和诗人情感的感悟,也进

行了写作的训练,正好弥补七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不足。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进行多角度朗读,通过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境 2、抓住关键词句和变换词语的方法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3、引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以情衬景的写作特点,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高洁的情操 【教学重点】:

八级语文下册2格律诗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长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篇无言律诗。作者常建仕途失意,游山玩水以排解心中忧愁,至破山寺,兴之所至,题诗于后禅院。全诗以简单明白的笔触写景,旨在写意,充满禅味,引人深思。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全面理解古诗的内容,背诵全诗; 2.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 3.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 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幽雅寂静的环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

搜集关于诗人常建的生平与创作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齐读题目)。题目意思什么?是谁写呢?(常建)通过预习,大家对作者有哪些了解呢? 常建(出示图片):唐代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做官的道路不顺利),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就像我们这首诗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样)。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寺,以排解心中忧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 破山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寂静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和诗人常建一起去破山寺游览一下,感受破山寺优美寂静的环境。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朗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泛读课文。(请同学注意老师句子的停顿并且学习不会的手语) 2.划分句子停顿(题目、首联教师划分;颔联教师带学生一起划分;颈联、尾联学生试着划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同步练习】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 第6章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 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阅读训练学案——题破山寺后禅院原卷版一.知识梳理 【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⑵,初日照高林⑶。 曲径通幽处⑷,禅房花木深⑸。 山光悦鸟性⑹,潭影空人心⑺。 万籁此都寂⑻,但余钟磬音⑼。[1] 【注释】 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钟磬(qìng):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诗词大意】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写作背景】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

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诗作赏析】 首联诗人在这天的清晨走进古寺,初升的太阳光照耀着松林。此联中表明了诗人此作的时间和地点。 颔联的“幽”“深”二字尤为重要。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处,禅房前后花木缤纷。幽静的竹林,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成了优雅的意境。繁茂的花木和幽静的竹林互相映衬,再加上一条通往深处的僻静的小路。可以想象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诗意的境界呀! 颈联“悦”“空”二字给大自然赋予了某种特性,明媚的山间阳光使飞鸟更加欢悦,清澈的潭水让人神清气爽。动静结合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美丽。 尾联中,作者听到了钟磬的声音,于是他闭上了眼睛,默默的感受着仿佛周围都是寂静的,唯有那象征空门的钟磬之声能够像潭水一样使作者的心灵的污垢得到荡涤,使之更加清净。原来作者是想借着此情此景寄托其遁世无门的情怀。 【问题探究】 1. 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在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它们所表达的意境不相同:“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写实,体现了南方的风物,从律诗的对仗来开,“竹径”对“禅房”比“曲径”更为工整;“曲”表示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引人入胜,容易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概括本诗在景物描写的角度方面有何特点。 答:①由上而下,②由远到近,③情景交融,④由整体到局部等。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答:该诗描绘了禅院幽美、宁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4.颈联“诗眼”是什么?有何妙处? 答: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使人心中的俗念、杂念、烦恼消除。“空”字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 水色相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心中的种种烦恼、俗念顿消,心灵纯净,心胸宽阔的样子。“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作者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表现了作者欢悦、宁静、空灵的心境。 5.最后一联似乎是矛盾的,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答:不矛盾。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尘世万物间的其他声音都没有了,只剩下钟磬之音,袅袅不绝,进一步衬托禅院的幽静,作者以声静来衬写心静,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佛门清静生活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流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淡淡忧伤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课题题破山寺后禅院授课时间 4课时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 目标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四首古诗词词,并达到背诵与默写。 2、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重点:朗读、理解、体会。 3.通过对意象的解读,激发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热情。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学习过程 作者名片:常建,唐代诗人,其诗常为山 林、寺庙为题材。有《常建集》。 活动一:熟读诗歌,结合文中的解释理解 诗歌的内容 万籁:各种声音。 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活动三: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课堂总结:描绘寺院的清静,表达了诗人 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第二课时《送友人》李白 .直接导入《送友人》是一首叙述诗人李 白与友人策马辞行的送别诗,今天我们一 起来赏析。 活动一: 1.你能说说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什么样的 感情吗? 明确:表达了诗人李白和友人送别时依依 播放课件朗读 对照文本解读理解 内容 注意节奏 古诗背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明确目标

不舍的感情。 2.诗歌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不舍之情?明确:诗歌借助“青山”“白水”“孤蓬” “浮云”“落日”“班马”来表达惜别之情。 3.赏析意象。 师:那么,这些意象分别是怎么表达惜别之情的? (1)青山、白水。 师:我们先来看首联中的意象“青山”和“白水”。“青山”和“白水”是怎样表达惜别之情的呢? 明确:青翠的山峦,纯净的河水,一青一白,色彩清丽;“横”字勾勒了山的静默,“绕”字描绘了流水,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青山”和“白水”从场景的角度暗示诗人和友人惜别的情境。 板书:青山、白水——场景暗示。 (2)孤蓬。 师:我们再看颔联中的“孤蓬万里征”。教材上是怎么注释“孤蓬”的?请你读一读。 明确:蓬,即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师:理解意思后,你认为“孤蓬”是怎样表达惜别之情的呢? 明确:即将离别的友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漂泊无依,浪迹天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3)浮云。 师:我们接着看颈联中的“浮云游子意”。关于“浮云”,教材是怎样解释的?请你读一读。 播放课件 读课文 思考并解决 问题 知识梳理 激发兴趣 完成学习目标1 疏通文章内容

(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精品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 1.能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感情。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文物保护单位。 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史)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梁大同五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教学导学一: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走近作者 常建,盛唐著名诗人,有《常建集》,与王昌龄是朋友。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这首诗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二)朗诵指导 1.自由朗读 2.把握节奏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韵脚是林、深、心、音 3.译文 清晨,我走进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更显得幽深。山光明净,使飞鸟更加欢悦,深潭倒影,使人的心境得到净化。各种声音都消失了,只能听到寺院里撞击钟磬发出的悠扬声音。 (三)品析诗文 1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明确: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2.赏析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明确: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显静,形象地描绘了破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3.赏析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明确: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word版 有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知识储备】 一、导入 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长河中,古诗词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的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的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的诗人,他独登高楼,难觅知音。于是他们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首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这节课,我们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目标 1、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领悟诗歌的意境。 3、陶冶美的情操,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三、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四、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 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

禅院:寺院。 古寺:古老的寺庙。 初日:初升的太阳。 曲径:弯曲的小路。 幽处:幽静的深处。 禅房:僧人居住的房舍。 悦:使……欢悦。 空:使……空旷。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指各种声响。 但:只。 钟磬:指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五、诗意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六、赏析 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赏析: 首联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院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的勃勃生机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赏析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赏析: 颔联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的小路弯曲幽远和后禅院景色幽静迷人,含蓄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高洁志趣。 赏析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赏析: 颈联中“悦”“空”两字是此联的“诗眼”,“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