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30课《题破山寺后禅院》

七年级上册30课《题破山寺后禅院》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30课《诗词五首》之《题破山寺后禅院》

编制人:王红艳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分解

《泊秦淮》(1课时)教学目标双向表

主要检测题型:A、填空题B、判断题C、选择题D、简答题E、阅读分析题F、欣赏评价题

第二部分第30课之《题破山寺后禅院》课堂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内容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常建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写清晨破山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幽深寂静的境界,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常建的文学常识;能熟练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诗歌对景物的典型化描写;品味诗作中对江南景物的无限赞美和向往之情。

二、关于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较少,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的思维、丰富的活动感知词情、理解词理,从而完成对本课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之上,将朗读技巧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诗词朗读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 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设计

1.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

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再加上中考诗词类题型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因此课堂练习会更多地进行诗句字词检测。错别字加以引导、纠正。

2.诗歌中的名句欣赏、思想感情理解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这些会作为课堂学习的重

点和难点。《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特点,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将具体运用以下教

法: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网络等资源在课前查找资料,为课堂学习作好准备。

②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营造出诗意的学习氛围。

③进行朗读技法点拨,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对于文章字词句的理解。

④结合诗歌特点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以完成高质量

课堂多用朗读法、欣赏法、交流法。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胜区,现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景致迷人。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画龙点睛之笔。常建题诗的兴福寺,风貌肯定与今日不同,但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高林、竹径、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常建诗中所传达出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题目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

2、常建,生卒年不详。长安人。他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常建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然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日月风光、山林逸趣的。作品有《常建集》。诗歌《高楼夜弹筝》《客下》《塞下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明时间、地点和古寺的环境。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渲染出古寺特有的幽邃氛围。含义深刻,意境幽远,富有哲理。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考,为全诗增添了肃穆与浩然之气,以动衬静。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有声写无声,是古寺的寂静,更是诗人内心的“静境”。客观景致与作者感受到的禅思理趣巧妙融合。

(四)、合作探究:

1、此诗的格律有两个什么特殊的地方?

明确:一是起首两句就入对;二是颔联不入对,试看“曲径”还可对“禅房”,但“通幽处”不与“花木深”相对。这种情况是格律中的变格。

2、成语“曲径通幽”应如何理解?

明确:“曲径通幽”用作成语,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僻隐的处所。语出本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有的本子作“竹径”。

3、成语“万籁俱寂”应怎样理解?

明确:“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无声。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成语“万籁俱寂”,正出自常建本诗“万籁此都寂”之句。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题壁诗,景中含情,委婉含蓄,语言朴素自然。通过描写寺院的清晨,逼真地再现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心向佛门的隐逸情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清幽景致,令人忘俗。

第三部分第30课《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效果检测

(一)课内检测

一、解释词语

1、禅房

2、空

3、万籁

4、磬

二、内容填空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 代诗人。这是一首五言________。

2、这首诗以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_,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3、首联“清晨入古寺”点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颔联作者采用___________的手法写出禅房的___________。

5、颈联写_________;尾联以钟磬音映衬山寺的______________。

6、诗中有两句诗各含有一个成语,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略)二、1、常建、唐、律诗2、游诗后禅院;肃穆、幽深、脱俗、纯净;游览名胜的喜悦、对高远境界的追求3、出游的时间和地点4、移步换景、幽景5、诗人在后禅院所见;万籁寂静6、曲径通幽、万籁俱寂

(二)课后练习

判断或选择题(错的圈画请改正)

1、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悲伤情怀。()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主要突出禅院很大,展现了凄清的环境特点。()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竹花繁茂的景象()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表明幽静的环境使人的心灵愈发纯净。()

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无声衬有声,突出禅院的安静。()

5、全文生动地写出了禅院幽深静穆的环境气氛和美好的自然山水。()

6、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佛地的喜爱和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感情。()

7、颈联写出诗人穿过竹影婆娑的曲折小径,走进古寺的幽静后院,花木的深处隐蔽僧人诵经的禅房。()

8、“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展现的环境特点是()

A、凄清

B、清幽

C、神秘

D、荒僻

9、下列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10、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1、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答案

1、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悲伤情怀。(ⅹ寄情山水的悲伤情怀改成游览名胜的喜悦)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主要突出禅院很大,展现了凄清的环境特点。(ⅹ禅院很大,展现了凄清改成美妙幽寂)“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竹花繁茂的景象(ⅹ竹花繁茂改成优雅宁静)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表明幽静的环境使人的心灵愈发纯净。(√)

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无声衬有声,突出禅院的安静。(ⅹ无声衬有声改成有声衬无声)

5、全诗生动地写出了禅院幽深静穆的环境气氛和美好的自然山水。(√)

6、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佛地的喜爱和追求清静隐逸的思想感情。(√)

7、颈联写出诗人穿过竹影婆娑的曲折小径,走进古寺的幽静后院,花木的深处隐蔽僧人诵经的禅房。(ⅹ颈联改成颔联)

8、(B)

9、( B )10(D)11(A)

(三)拓展练习题

1、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2、诗的尾联写“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当中的俱寂与钟磬音矛盾吗?为什么?

答案

1、“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2、(1)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不矛盾,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以悠旷的晚钟的声

音来反衬出夜晚的寂静,更体现出了夜晚的安静.。

((编制人:王红艳2013年12月13日)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习题及答案 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 。”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 二、简答题: 1、“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3、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5、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磐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简答题: 1、“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2、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答: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3、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 答:不仅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而且写出景物使人内心空灵,人的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翻译、主题思想

部编版八下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 资料:【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二、送友人/李白 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四、卜算子?咏梅/陆游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 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二、《送友人》李白 【原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主题思想】 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原诗】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

七年级上册30课《题破山寺后禅院》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30课《诗词五首》之《题破山寺后禅院》 编制人:王红艳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分解 《泊秦淮》(1课时)教学目标双向表

主要检测题型:A、填空题B、判断题C、选择题D、简答题E、阅读分析题F、欣赏评价题 第二部分第30课之《题破山寺后禅院》课堂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内容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常建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写清晨破山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幽深寂静的境界,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常建的文学常识;能熟练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诗歌对景物的典型化描写;品味诗作中对江南景物的无限赞美和向往之情。 二、关于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较少,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的思维、丰富的活动感知词情、理解词理,从而完成对本课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之上,将朗读技巧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诗词朗读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 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设计 1.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 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再加上中考诗词类题型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因此课堂练习会更多地进行诗句字词检测。错别字加以引导、纠正。 2.诗歌中的名句欣赏、思想感情理解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这些会作为课堂学习的重 点和难点。《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特点,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将具体运用以下教 法: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网络等资源在课前查找资料,为课堂学习作好准备。 ②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营造出诗意的学习氛围。 ③进行朗读技法点拨,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对于文章字词句的理解。 ④结合诗歌特点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以完成高质量 课堂多用朗读法、欣赏法、交流法。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习题及答案 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名句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 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背景】 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 这首诗曾被宋代洪驹誉为“全篇皆工”,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诗中所说的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常建早已对这座历经百年的古寺心弛神往。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具体说就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首联交待了古寺的环境,颔联作者采手用移步换景之手法写禅房的幽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欧阳修对此两句是称赞不已,他说:“吾尝喜诵常建诗中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林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在这红日高照,百花繁茂之中,连那鸟儿也怡然自乐起来。其实,这那里是鸟儿之乐啊,这是诗人之乐啊!此时此刻,诗人早已把自己那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那无知无情的鸟儿,这种“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的艺术描写,别人情趣。如果说这句是从侧面写诗人之乐的话,那么,“潭影空人心”则是正面写诗人在这特定环境之下的感受。这山光水色使人杂念顿消,心纯若空。这便有了“禅悟”的味道。因为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作者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一句恰好写出了诗人在看了僧人们那清静无扰的生活之后心中所产生的那种强烈的隐世之感。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万籁此都寂”句紧承上句“潭影空人心”,诗人杂念消净,达到了一个“心与境静”的境界。但仅此还不足以造出静境和静趣来,诗人深知“静处有音”的道理,所以最后诗人说“但余钟磬音”,这可算是作者的“意静之中的意动”,于寂静处有妙音了。 这“钟磬音”也许就是一种召唤,一种发自诗人内心的召唤。诗人在现实社会里屡屡碰壁之后,已经心生归隐之意。这在他的另一首诗《宿王昌龄隐居》中

题破山寺后禅院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此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特殊、幽深安静的境域,表达了诗人游玩名胜的欢乐和对高远境域的强烈寻求。以下是作者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教学目的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画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入的意蕴。 教学假想 教学方法 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品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成效,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 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知道诗歌浅层意义,发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浏览法适当引入相干诗歌,作比较分析,开辟视野,深化知道。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掌控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域。 媒体设计 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干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情势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 (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存,以接力背诵的情势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想,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期望,引发浓厚的学习爱好,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常常通过对田园风景的描画,表现对大自然娟秀风光的酷爱和对悠闲恬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显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逼真,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显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大方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社”领导陈子龙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大胆就义,死时年仅17岁。他的诗文充满了浓郁的斗争生活力息,表现了抗清的决心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势,风格悲壮激越。其代表作除《别云间》外,还有哀悼陈子龙的长诗《细林夜哭》和散文《狱中上母书》。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掌控,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诵。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预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预习《题破山寺后禅院》预习《题破山寺后禅院》「篇一」 (一)课前预习与展示 1、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 2、解题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朝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3、结合书下注释翻译《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课上合作探究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四)当堂检测 1、诗中以静写动,给人余音绕梁之感的诗句是: 2、诗中充满哲理的诗句是: 3、诗中通过描写景物反衬诗人精神宁静愉悦的诗句: 4、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有摆脱尘世烦恼,向往无忧无虑自由生活的诗句是: (五)布置作业 预习《题破山寺后禅院》「篇二」 学习目标: 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学习重点: 背诵此诗。 学习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此诗的意境:

(2016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古诗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语文版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qìng)音。 注释 1、[曲]:弯折。 2、[初日]:早上的太阳。 3、[禅房]:僧人的房舍。 4、[万籁]: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5、[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6、[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7、[空]:使……空明。 8、[清晨]:早晨。 9、[但余]:“惟闻”、只留下。 10、[曲]:一作“竹”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静。 14、[悦]:使……高兴 15、【竹径】:一作“曲径”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8.钟磬:寺院里诵经,斋供时打击钟磬作为信号. 译文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赏析 这首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课题题破山寺后禅院本学期第课时日期 课型新授主备人张丽君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诗歌。 2.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意境。 3.通过诵读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过程时间 一、导入: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 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 分钟 (解说: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 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二、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 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 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三、研习诗歌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 花木/深。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 成一段写景散文。] 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可谓步步有景。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 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使人读后仿 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地,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 中。 (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 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3.理解此诗的意境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赏析、习题及答案 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名句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 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背景】 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 这首诗曾被宋代洪驹誉为“全篇皆工”,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诗中所说的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常建早已对这座历经百年的古寺心弛神往。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具体说就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首联交待了古寺的环境,颔联作者采手用移步换景之手法写禅房的幽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欧阳修对此两句是称赞不已,他说:“吾尝喜诵常建诗中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林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在这红日高照,百花繁茂之中,连那鸟儿也怡然自乐起来。其实,这那里是鸟儿之乐啊,这是诗人之乐啊!此时此刻,诗人早已把自己那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那无知无情的鸟儿,这种“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的艺术描写,别人情趣。如果说这句是从侧面写诗人之乐的话,那么,“潭影空人心”则是正面写诗人在这特定环境之下的感受。这山光水色使人杂念顿消,心纯若空。这便有了“禅悟”的味道。因为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作者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一句恰好写出了诗人在看了僧人们那清静无扰的生活之后心中所产生的那种强烈的隐世之感。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万籁此都寂”句紧承上句“潭影空人心”,诗人杂念消净,达到了一个“心与境静”的境界。但仅此还不足以造出静境和静趣来,诗人深知“静处有音”的道理,所以最后诗人说“但余钟磬音”,这可算是作者的“意静之中的意动”,于寂静处有妙音了。 这“钟磬音”也许就是一种召唤,一种发自诗人内心的召唤。诗人在现实社会里屡屡碰壁之后,已经心生归隐之意。这在他的另一首诗《宿王昌龄隐居》中

《题破山寺后禅院》知识点

《题破山寺后禅院》知识点 《题破山寺后禅院》知识点 一、作者 常建,唐代诗人。 二、译文 清晨,我走进古老寺院,朝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曲折的小踣通向幽深处,后禅院木掩映,繁茂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令人心灵空明纯洁。仿佛大自然的切声响都消失,只听到悠扬不尽的钟磬之音。 三、回答题 1、“曲径通幽处”一句,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容易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概括本诗在景物描写的角度方面有何特点 答:①由上而下,②由远到近,③情景交融,④由整体到局部等。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该诗描绘了禅院幽美、宁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4、颈联“诗眼”是什么?有何妙处? 答: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一个“悦”字表现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使人心中的俗念、杂念、烦恼消除。“空”字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生动开象地表现了诗人由于 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心中的种种烦恼、俗念顿消,心灵纯净,心胸宽阔的样子。“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作者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表现了作者欢悦、宁静、空灵的心境。

5、最后一联似乎是矛盾的,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矛盾。这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尘世间万物的其他声音都没有了,只剩下钟磬之音,袅袅不绝,进一步衬托禅院的幽静。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和怀才不遇的淡淡忧伤。 6、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7、与诗最后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是什么? 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8、“深”字为人所称道,说说你的理解。 答:写岀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暗示此处少有人来,营造了“空灵”的意境,与后文的“空人心”相照应,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9、从表现内容或表达情感上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0、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了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 四、理解性背诵 1、写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的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成语曲径通幽的出处是“曲径通幽处”,万籁俱寂的出处是“万籁此都寂”。 3、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 4、写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次我们通过学习《钱塘湖春行》,和唐代诗人白居易一起踏马寻花,边赏西湖;今天让我们继续唐朝之旅,和诗人常建一起寻访古刹,畅游山林。大家请看大屏幕,这就是破山寺,你看它四周青山环绕,古木参天,的确是红尘中的一个好去处啊。好,让我们一起学习诗歌《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初读 首先让我们准确朗读这首作品,那位同学来试一试?这位同学有朗读的不准确的地方吗?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准确,但是有几个字的读音需要强调一下,曲径,都寂,钟磬音,请大家在书上注音并注意其字形。好,我们大家来齐读一遍。 三、解题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题目的含义,“题”是什么意思?对,是写的意思,那么这个题目就是“写破山寺后禅院”,这样就告诉了我们这首诗写的内容,同时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包括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大家可记到书上。从内容上说,这是一首山水诗。何为山水诗?就是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从大自然中寻求就脱和快乐,表达自己的理想,为了便于理解,咱们可以把常建和王昌龄做比较。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比如他写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这首诗写的是边塞生活,充满苍凉雄浑之气。而常建的作品很明显是山水诗,写的特别的清新优美。 四、作者介绍

在寺庙中有一座石碑,上面刻有常建的这首诗,它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所刻,可以看出宋人对常建这首诗的喜爱和推崇。那么常建何许人也?我们也来认识一下他,他和王昌龄是同榜进士,他因仕途不顺,壮志难酬而选择寻幽探胜,最终隐居在山水之间。这首作品是他的代表作。可以说这首作品成就了常建的名垂千古,诗中的破山寺也因常建的创作而一跃成为江南四大名刹之一。成为著名的旅游圣地! 五、朗读 好,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诗歌要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注意语调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请大家先看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在书上标注。现在请听老师配乐范读。(师读生听)(出示朗读图片),好,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朗读要求,等一下咱们找同学们配乐朗读。(指读) 评价语: 1、声音洪亮,很有感情。 2、朗读的很有韵律,不错。 3、读出来自己的体会,听你的朗读很享受。 好,我们来齐读一遍,用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六、译读 小结:好,同学们读的都很投入,特别有韵味,现在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一下这首诗,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评价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古诗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语文版

题破山寺后禅院 早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qìng)音。 注释 1、[曲]:弯折。 2、[初日]:早上的太阳。 3、[禅房]:僧人的房舍。 4、[万籁]:各种声音。籁,但凡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5、[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6、[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7、[空]:使……空明。 8、[早晨]:早晨。 9、[但余]:“惟闻”、只留下。 10、[曲]:一作“竹”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静。 14、[悦]:使……快乐 15、【竹径】:一作“曲径”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退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8.钟磬:寺院里诵经,斋供时打击钟磬作为信号. 译文 早晨,当我闲逛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退净尽。 万物清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赏析 这首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早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觉察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奥妙的环境,使诗人惊羡,沉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荣耀,望见鸟儿逍遥自由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突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便利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微妙,摆脱尘世一切苦恼,象鸟儿那样逍遥自由,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全部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明显,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悟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予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实,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须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许,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漂亮,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奥妙,擅长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此时此刻读者面前,令人惊羡。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特别宠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行得,乃知造意者犯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照旧“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白“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致,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早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 (2)自选角度对该联进行简要赏析。 (3)颔联两句为千古名句,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认为“欲效其语而久不可得”,你认为这两句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在取景摄物上有何妙处? (4)这首诗描写的是禅院景象,诗人心中有无禅意?请列举诗人所写景物之一二或通过诗人所写的诗句略加说明。 [参考答案]: (1)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2)欣赏角度提示:A,山光水色,使人赏心悦目的形象美。B, “悦”“空”等关键字的语言美。C,寓意于景,融情入景的表达技巧美。D,评价该联的思想内容。 (3)表现了幽深空灵的意境,“竹径”为一条虽美、却又极平常的小路,然而它通向的却是幽深的“禅房”。此意境之妙不在摹景之美,而在于令人如临其境,唤起身经其境的无限回味。 (4)诗人心中是有禅意的,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二句,听见鸟儿在湖光山色之中飞鸣欢唱,看见水潭的清澈透明,似乎自己的心也变得空明而无杂念。(上面仅为一例,也可从其他诗句或景物出发,只须点出“人内心的明净而无尘垢”即可。此题以表达“有禅意”为标准,但如果有考生认为无禅意,只要能言之成理也可。) 相关试题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8.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9.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0.“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11.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1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写破山寺后禅院,随着诗人的行踪,诗人层层深入着力营造的是一个幽深静寂的意境,在这过程中,诗人内心的杂念也被一层层地剥除,最终,归于宁静,归于清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想远离尘世的隐逸胸怀。这是一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因此全诗的特色就是以情写景、情景交融,也是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价值所在。由此我考虑到学生从中能够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通过写景来感悟诗人情感和诗歌意境,以及学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就是在这节课上学生可以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在组织教学时就应当围绕“以情写景,情景交融”这一条主线,让学生首先学习本诗的描写方法,再接合背景了解诗人情感的由来,理解诗人抒发这些情感的原因所在,再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进行诗的描绘或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也能感受诗歌的美,应当是有所得的。 【学情分析】: 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这首诗简约凝练、寓情于景,学生字面意思很容易读懂,但要是真正感悟出它的意境美和诗人的情感,还得借助一些图、文、声等文件,以弥补七年级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上的不足,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拓展训练中进行诗意的描绘的练习,不仅加强对诗的意境美和诗人情感的感悟,也

进行了写作的训练,正好弥补七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不足。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进行多角度朗读,通过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境 2、抓住关键词句和变换词语的方法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3、引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以情衬景的写作特点,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高洁的情操 【教学重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课中注释☆】 [曲]一作“竹” [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 [但余]一作“惟闻”,余:剩下。 [磬](qìng )一种打击乐器。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空]: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

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