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史论文丛】关于明代前期土鲁番统治者世系的几个问题

【明清史论文丛】关于明代前期土鲁番统治者世系的几个问题

【明清史论文丛】关于明代前期土鲁番统治者世系的几个问题
【明清史论文丛】关于明代前期土鲁番统治者世系的几个问题

【数据库】人大全文1998年文史类专题

【文献号】2522

【摘要】

【原文出处】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

【原刊地名】乌鲁木齐

【原刊期号】199704

【原刊页号】67~71

【分类号】K24

【分类名】明清史

【复印期号】199801

【标题】关于明代前期土鲁番统治者世系的几个问题

【文章日期】1997年3月27日

【作者】刘国防

【作者简介】乌鲁木齐新疆社会科学院杂志社830011

【内容提要】本文对明代前期士鲁蔷统治者世系进行了新的考释。

【英文摘要】The paper carries out a new research of the family lines of the rulers of Tur pan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iy.

【关键词】明代前期/土鲁番/执政者世系

【正文】

明代土鲁番统治者的世系、是明代西域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进行有关研究的前提,关于该问题的研究,过去已发表过数篇文章,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1〕。但纵观各家对该问题的认识,仍然是存在分歧的。分歧集中表现在对明代前期土鲁番统治者世系认识的不同上,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史料的匮乏和对现有史料的不同理解而造成的。笔者不揣浅陋,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问题谈点看法,以期就教于方家。

一关于尹吉儿察等

在林斡、高自厚先生的新著《回纥史》附录——《明代前期畏兀儿各部首领世系表(三)土鲁番政权》中,赛因帖木儿、尹吉儿察、满哥帖木儿、锁恪、锁恪之弟(失名)、猛哥贴木儿、也先帖木儿、巴剌麻儿等都被列为相继统治土鲁番地区的执政者,并均标明他们在15世纪前半期在位。我们认为这是不妥当的。

赛因帖木儿。《明史·西域传》“土鲁番”条载:“永乐四年(1406),遣官使别失八里,道其地(指土鲁番——引者),以彩币赐之。其万户赛因帖木儿遣使贡玉璞,明年达京师”。《明实录》中也有永乐五年、永乐十一年他两次遣使朝贡的记录。

尹吉儿察。《明史·西域传》“土鲁番”条云:“(永乐)二十年(1422),其酋尹吉儿察与哈密共贡马千三百匹、赐赉有加”。这以后、他曾多次遣使向明廷朝贡,并于宣德元年(1426),宣德五年(1430)两次亲率部众来朝,明廷授之以都督佥事。后为歪思汗所逐,请求留居京城。约在宣德六年(1431)之后病卒。

满哥贴木儿。尹吉儿察之子,宣德三年(1428)曾遣使向明朝贡。

锁恪。《明太祖实录》卷269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土鲁番都督速哥、尹吉儿察等进马”,这里的速哥即是锁恪,他被明廷授予都督佥事之职。

猛哥帖木儿。《明宣宗实录》卷49载:“宣德三年(1428)土鲁番城都督锁恪弟猛哥帖木儿来朝贡马,命为指挥佥事”。宣德五年,再入贡,并请留居京师。

也先帖木儿。《明宣宗实录》卷73称;“宣德五年,土鲁番城都指挥佥事也先帖木儿来朝贡马”。

巴剌麻儿。《明实录》记作巴剌麻儿答失里。《明史·西域传》“土鲁番”条云:“正统六年(1441),朝议土鲁番久失贡,因米昔儿使臣还,令赉钞币赐其酋巴剌麻儿。明年,遣使入贡”。

通过以上所列举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除赛因帖木儿、也先贴木儿和巴剌麻儿之外,其余之人或为父子或为兄弟关系.尹吉儿察与满哥帖木儿为父子;锁恪与猛哥帖木儿为兄弟。他们在土鲁悉地区活动的时间都集中在永乐二十年(1422)至正统七年(1442)的短短二十年问,都曾被明廷授予都督佥事、指挥佥事等官职。如若据此就认为他们都是当时土鲁番地区的统治者的话,那么,我们翻检《明实录》,至少还有两人也可以被列入这个世系。其一是也苦著儿。据《明宣宗实录》

卷28记载:“宣德二年(1427),升指挥佥事也苦著儿为都指挥佥事。也苦著儿,土鲁番城人。父速哥,永乐中来朝,升都督佥事,卒。也苦著儿袭职,初命袭指挥佥事,至是,升之”。另一个是卜烟川儿。《明宣宗实录》卷130说:“卜烟川儿者,已故都督佥事尹吉儿察之子。初尹吉儿察居土鲁番城,为歪思王所逐,归附来京,太宗皇帝授都督佥事,后以病卒。至是(宣德九年,1434),卜烟川儿来归,且告袭职,故有是命。未儿,升卜烟川儿为指挥佥事,而以其部属舍黑马等五人为试所镇抚”。这样,二十年间,土鲁番地区的统治者人数就达九人以上,这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反之,这种情况却恰好证明他们不具备统治整个土鲁番地区的实力,因而也就不应该将他们笼统地全部列入土鲁番统治者的世系。

我们知道,东察合台汗国黑的儿火者汗在位期间(1389~1403年),曾向东发动过圣战,攻占了哈剌火州和土鲁番两地〔2〕。这也为汉文资料所证实。《西域番国志》称:“(别失八里)其封域之内,惟鲁陈、火州、土鲁番、哈石哈、阿力马力数处,略有城邑民居田园巷陌,其他处所虽有荒城故址败壁颓垣,悉皆荒秽……”陈诚、李达等于1414年西行,次年归国。在这期间正值马哈木汗统治东察合台汗国,他们所见到的土鲁番已是别失八里即东察合台汗国统辖下的一处城镇了。《拉失德史》还称,歪思汗统治时期(1417~1432年),东察合台汗国在土鲁番与喀耳木人(瓦剌)打过仗;歪思汗还在土鲁番亲自汲水灌溉土地。这些材料都表明,自黑的儿火者汗至歪思汗时期,土鲁番地区,一般说来,是东察合台汗国领土的一部分。因而其统治者就只能是东察合台汗国之汗或汗室的某个成员。

据目前所知材料来看,在15世纪上半叶,能称得上是土鲁番地区统治者的,可能仅为哈散王子一人。他曾于1406年和1413年向明朝遣使。我们同意魏良@①先生“(哈散王子)疑与黑的儿火者汗之后裔速檀哈散为同一人”的观点〔3〕。详情兹不赘述。

二关于也密力火者

也密力火者,又写作亦迷力火者、也乜力火者。此名《拉失德史》无载。

《明史·西域传》“土鲁番”条记载:“初,其地介于阗、别失八里诸大国间,势甚微弱。后侵掠火州、柳城,皆为所并,国日强,其酋也密力火者逆僭称王。以景泰三年偕其妻及部下头目各遣使人贡。天顺三年,复贡”。

无独有偶,几乎在同一时期,被明朝称为亦力把里的东察合台汗也出现了一个叫也密力虎者的汗王。《明史·西域传》曰:“正统十年(1445)也先不花卒,也密力虎者嗣,明年贡马驼方物,命以彩币赐王及王母”。《明宪宗实录》也记载,正统十三年(1448)也密力虎者王再次遣使人贡。史料似乎表明,东察合台汗王也先不花死后,一个叫也密力虎者的人继承了王位。但下面的材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明英宗实录》卷224记载:景泰三年(1452)“哈密忠顺王倒瓦答失里、头目脱脱不花,亦力把力地面也先不花并妃虎都速旦、头目舍剌,土鲁番地面也密力虎者王并妃古瓦儿速檀等、头目马麻光儿咱等,察力共(应为察力失——引者)地面也密力虎者王、姐打赖闷等、头目打剌@②儿……等一百二十一处地面头目俱遣使来贡马”。

同上书卷267记载:景泰七年(1456)“敕谕哈密忠顺王倒瓦答失里、撒马罕地面卜撒因王、亦力把里地面也密力虎者王及王母、王妃、王弟、王姑,并把丹沙等处地面头目速擅马黑麻各大小头目人等,赐织金文绮表里、器物有差,俱命原来朝头目分赉与之”。

《明英宗实录》卷302载:天顺三年(1459)“命赉敕及彩表里赐哈密忠顺王卜列革、亦力把里地面也乜力火者等、贴必力思地面速鲁檀王等”。

从上述三条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明史·西域传中》记载的1445年就已死去的亦力把里也先不花王,竟然于1452年再度入贡。综合考察,我们认为《明史》中的记录是错误的,应以《明实录》为是,即也先不花王此时仍然在位。第二,至迟在景泰七年(1456)左右,亦力把里,土鲁番、察力失(焉耆)三地同时出现了名为也密力虎者的统治者。考察此三地间的隶属关系,我们可知,此三处的也密力虎者王,应同为一人,即应是亦力把里的汗王。

我们知道,东察合台歪思汗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羽奴思和也先不花、为争夺汗位而产生矛盾。幼子也先不花在大多数异密的支持下。继承了汗位;长子羽奴思被迫离开了东察合台汗国,而投靠了当时河中的统治者兀鲁伯。也先不花大约在1432年登上汗位,至1462年他死去的三十年间,总的说来,他能够控制整个汗国的局势,期间也末曾发生让位或被夺位的事情。从其在位的时间和他统治的地域两方面看、《明史》和《明实录》中所载的也密力火者与《拉夫德史》所记

的也先不花汗应同为一人。再者,《拉失德史》的作者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作为与汗室有亲缘关系的蒙古显贵,对东察合台汗室的情况是相当了解的。加之他著书的年代上距也先不花汗在位年代并非很久,而“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保存蒙兀儿人及其诸汗的事迹”〔4〕。成书之后,并以拉失德汗的名字命名〔5〕。因而,我们认为,他在记述拉失德汗先祖的活动,特别是汗位的更替时,应当是准确的,是不大可能遗漏某位汗王及其活动的。

既然汉文史料中所记的也密力火者王即是东察合台汗也先不花汗,那么,汉文材料中如何又有也密力火者王与也先不花汗同记的现象呢?从下面所引的这段树料中,我们可以得到重要启示:《拉失德史》英译者在其所作的绪论中提到:“十七世纪的历史学家花剌子模君主阿不·哈齐汗这样说他(指都哇汗之子也先不花汗):‘亦勒火者的别号是也先不花’。但宽答迷儿却说,也先不花一生始终统治察合台西支,直到他死去时为止未变;他也提到一个亦迷火者(Imil Khaja,显然是都哇的另一个儿子)在蒙兀儿斯坦自立为汗。可能亦勒或亦迷指的就是同一个人:不论怎样,阿不·哈齐的说法一般是正确的”〔6〕。当然,这里所提到的也先不花,是都哇汗之子,而不是我们现正在讨论的那个东察合台汗国的汗王也先不花。但我们应当注意到:当这两个同称为也先不花的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出现时,亦述火者或称亦密力火者也同时伴随他们出现在史料中,并且都给后来的研究者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我们认为这一现象并非是巧合。如果说都哇汗的几个儿子中,存在着一个名叫亦迷火者的儿子的可能性的话,即也先不花汗有个兄或弟叫亦述火者。那么,我们讨论着的歪思汗之子也先不花却根本没有一个称为亦述火者的兄或弟。如果,阿不·哈齐的说法不误,我们可以认为当时蒙古人习惯于:将亦迷火者也称为也先不花。这正好有助于说明我们前面的结论。汉文史料的记录者。正是不清楚这一情况,而将也先不花与亦迷火者分别记述.视为二人的。

三关于阿力

阿力,又称迷檀阿力,最早见于《明宪宗实录》卷72:成化五年(1469):“(十月)初,哈密王母并土鲁番速檀阿力王及瓦刺拜亦撒哈遣使二百余人入贡,至甘肃,守臣以闻”。自此以后,明代史料对他多有记述,其中较主要的有:成化五年(1469)阿力自称速檀;八年,多次引兵劫掠哈密卫诸部;九年,攻破哈密城,吞并哈密;这之后的几年中,每年数次遣使明廷;十五年病卒。有人认为,阿力即是歪思汗之子羽奴思〔7〕。魏良徬壬 芯倭耸 趵碛桑?证明阿力与羽奴思并非一人.其说甚是〔8〕。但对于阿力与《拉失德史》中所提到的异密·速檀·阿里·札剌思的关系,我们认为,就目前所知资料,仍不能完全排除他们二者同为一人的可能性。

第一,速檀阿力与异密·速檀·阿里·札剌思(即为札剌思家族的异密——速檀·阿里),不仅仅是在名字上相似,对照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汉文史料与波斯文史料《拉失德史》的记载也基本是吻合的。

《拉失德史》说,当也先不花即位以后,蒙兀儿斯坦的所有部落都臣服于他,但由于他年事过轻和宠信异族,引起蒙古异密们的不悦,他不得不在土鲁番居住几年后离开了那里,而移居阿克苏。这时,蒙兀儿斯坦的异密们也各行其是。“札剌思家族和八剌部落的异密去投奔喀耳木(瓦剌)领地的(酋长)也先大石之子阿马桑赤·大石〔9〕。同书在记述羽奴思之子速檀·阿黑麻和一些不爱城市和定居生活的蒙兀儿人与羽奴思分离,征服蒙兀儿斯坦时提到:“此外,他(速檀·阿黑麻)还处死了异密·速檀·阿里·札剌思,这个人自从众异密反抗也先不花汗的时代起,一直没有同任何一位汗言归于好”〔10〕。从这两条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其一,札剌思家族曾一度投靠于瓦剌势力;其二,札剌思家族的异密速檀·阿里,从众异密反抗也先不花时起,便开始自行其是,实际上已处于一种拥众自立的状态。将这些情况与汉文史料相对照便可以看出,正好与阿力的情况相吻合。汉文史料第一次提到阿力时,正如前文所引是他遣使与瓦刺使者共同入贡、当时,瓦剌已控制了哈密城池〔11〕。若这则材料尚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那么阿力遣往明廷使者的自白及明廷的反应,则清楚地表明了阿力与瓦剌相互勾结的事实。成化十一年〔1475),土鲁番使臣赤儿米即等各奏:“已得哈密城池及瓦剌奄檀王人马一万,又收捕曲先并亦思渴头目倒剌火只,乞朝廷遣使通道往来和好”〔12〕。同月,“近谍报瓦剌@②吉帖木儿拥众驻近哈密,纠合速檀阿力大举抢掠,恐诸夷多复内应”〔13〕。

速檀阿力以其“所部精兵不过三百,马步兵不满二千”〔14〕,竟敢于“抗语不逊”〔15〕,向明朝攻城掠地,也正好反映出他正是依仗了瓦剌的支持〔16〕。

第二,速檀阿力作为西域地区与明廷为敌的一股势力,不但侵夺了明廷所设哈密卫,劫掠关西诸卫,而且直接威胁到明朝河西地区的安全,明延对他的各种活动是相当重视的,对他的记载也应

是准确的。尤其是写亦虎仙的供词的有关叙述应当是可信的。写亦虎仙是明代哈密的一个头目,明代中叶奔走于明廷与土鲁番之间。挑起事端,从中渔利,后徒明朝速捕入狱。他在供词中称:“速檀阿力病故,罕慎复将哈密城夺守”〔17〕。显然,在速檀阿黑麻1488年左右攻占土鲁番之前,速檀阿力就因病而死了,这自然与《拉失德史》所载异密·速檀·阿里·札剌思是被速檀阿黑麻所杀相佐,但这并不能作为异密·速檀·阿里·札剌思与速檀阿力不是一人的证据,恰恰相反,它可能说明在这个细节问题上,《拉失德史》的记载恐怕有误。

第三,虽然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的历史巨著《拉失德史》的价值一直受到史学家的称赞,并被公认为:“米儿咱·海答儿的历史使人感到它是实在可信的”〔18〕。但是,人们也清醒地看到,米儿咱·海答儿作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他不能摆脱宗教狂热对他的影响,因而,在他的著作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方面的不足。正如该书英译本绪论中所说:“哈剌沙尔和它以东的一个较大地区——土鲁番,在《拉失德史》的谈到的两个世纪(或这两个世纪的大部分时期)内,形成了一个蒙兀儿国家,其政府完全独立于主要蒙兀儿汗国之外。在十四世纪后半叶和十五世纪的前二十年,当朵豁剌惕诸异密统治哈实哈儿、阿克苏、于阗以及其它地区——也就是整个阿尔蒂沙尔——的时期,不论是《拉失德史》还是我们所熟悉的任何穆斯林作家的著作,都没有指出这些东部地区的统治者是谁,只有米尔咱·海答儿提到那里曾被黑的儿火者一度征服”。不但如此,我们通读他的著作后还会发现,在速檀阿黑麻统治土鲁番地区以前的历史时期内,作者虽曾几次提到过土鲁番,但都相当简略,使人们无法窥知在这以前土鲁番地区的整个面貌。出现这种情况,毋宁说是与作者宗教情结有关,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作者本身对这一地区的某些情况了解不多。因而,在一些情况下汉文史料的记载,特别是对某些细节的记录,便显得更加珍贵。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鉴于《拉失德史》本身的某些缺陷,明代汉文史料中关于阿力系病死的记载是可信的。速檀阿力与《拉失德史》称记异密,速檀·阿里·札剌思的活动也是基本吻合的,故他们两者即为同一人。

四关于克伯速檀、兀隆各和兀也思

《拉失德史》说,伊斯兰历873年(公元1468~1469年)东察合台汗笃思忒,马黑麻死去,国内大乱,其子怯伯·速檀,乌黑阑被人挟持送往土鲁番和察力失。伊斯兰历877年(公元1672~1673年),当羽奴思汗从达失干返回蒙兀儿斯坦时,怯伯速檀被其部下所杀,头颅被敬献给了羽奴思汗。但明朝史料的记载并非如此。《明宪宗实录》卷194云:成化十五年(1479)“今虽译报速檀阿力已死,而克伯速檀又欲占据其地(指土鲁番——引者)”。这说明1479年时,怯伯速檀仍在世。但次年,即1480年,土鲁番地区的统治者就换成了兀隆各。说明怯伯速檀应死于1479年或稍后,他或许正是在速檀阿力死后的那场争权斗争中丧生的。

据《明实录》记载,成化十六年(1480)土鲁番地区的统治者是兀隆各,便到第二年又换成了兀也思。在明代文献《高昌馆课》中保存有三篇兀也思王入贡的公文,其中两篇明载他当时占据着曲先(今库车)地区。可以看出,兀也思王当时控制的领地是较大的,不仅有土鲁番,而且包括察力失(今焉耆)和曲先。直至成化二十三年(1487)十一月,《明孝宗实录》卷7仍记:“土鲁番兀也思王为其使臣火者马哈麻等十三人奏纥职事”。但第二年即弘治元年(1488)土鲁番的统治者又变成了速檀阿黑麻〔19〕。

兀隆各和兀也思王的出现,正是速檀阿力死后,土鲁番地区各派势力互相争权的结果。他们都曾时间不等地先后控制过土鲁番地区。但时隔不久,随着羽奴思之子速檀阿黑麻的东进,土鲁番地区的统治权再次回到察合台后裔的手中。

据《拉失德史》说,当羽奴思汗常到达失干去并住在那里时,他的儿子阿黑麻汗和一些不爱城市和定居生活的蒙兀儿人一起与他分离。留在了蒙兀儿斯坦。时间是在伊斯兰历890年,即公元1485年左右。汉文史料则记载:成化二十三年(1487)“羽奴思王子锁檀阿(黑)麻王复侵夺察力失等四城”〔20〕。基本与《拉失德史》吻合。速檀阿黑麻在征服各地称雄的异密之后,于公元1488年左右占据了土鲁番。同年,他又假结亲之名,诱杀了哈密忠顺王罕慎,占领哈密。这样,包括哈密在内的东察合台汗国东部地区就被速檀阿黑麻控制了。

五几点简明结论

1,黑的儿火者汗在位时,土鲁番地区成为东察合台汗国领土的一部分。15世纪中叶以前,出现在土鲁番地区被明廷授予不同职衔的尹吉儿察等数人并不能称为土鲁番地区的统治者。目前所知,能称得上是当地统治者的可能仅有哈散王子一人。

2.15世纪中期出现于土鲁番地区的也密力火者,与当时出现于亦力把里的也密力虎者同为一人,他即是《拉失德史》中所记的东察合台汗王也先不花。

3.明朝史料所记之速檀阿力不是羽奴思,他可能就是《拉失德史》中所提到的异密·速檀·阿里·札剌思。

4.速檀阿力死后,兀隆各、兀也思王都曾相继统治过土鲁番一段时期。弘治元年,土鲁番的统治汉重新回到察合台后裔速檀阿黑麻手中。

注释:

〔1〕魏良@①《明代及清初土鲁番统治者世系——兼述东察合台汗国之变迁》,载《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东察合台汗国与叫尔羌汗国统治者世系和年表——对阿基穆什金(察合台兀鲁思东部统治者年表>的补正》,载《新疆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田卫疆《明代蒙兀儿斯坦王系初论》,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明哈密、土鲁番速檀(王)世系补正》,载《新疆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等。

〔2〕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著,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译、王治来校注《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汉译本,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5页。

〔3〕〔8〕前揭魏良@①《历史研究》文。

〔4〕〔5〕〔18〕《拉失德史》英译本绪论,第一章。

〔6〕《拉失德史》英译本绪论,第二章。

〔7〕《拉失德史》第一编。第四十章第277页,王治来先生校记。

〔9〕《拉失德史》汉译本,第269页。

〔10〕《拉失德史》汉译本,第237页。

〔11〕《明宪宗实录》卷67。

〔12〕《明宪宗实录》卷137。

〔13〕《皇明经世文编》卷16《项襄毅公集》。

〔14〕〔15〕《明宪宗实录》卷130。

〔16〕到成化十八年(1486),明廷收复哈密时,竟动用了近万人的兵力。《明宪宗实录》卷226记:“于是二卫(赤斤、罕东二卫)兵一千三百、罕慎兵八千六百夜袭哈密城,破之”.〔17〕《写亦虎仙供词》,转引自陈高华《明代哈密土鲁番资料汇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9〕《明孝宗实录》卷20.

〔20〕《明宪宗实录》卷290。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弓右加屮下加又

@②原字为白右加乱的右半部

【明清史论文丛】洪武祖制与嘉靖前期革新

【数据库】人大全文2001年文史类专题 【文献号】2060 【摘要】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 【原刊地名】长春 【原刊期号】200005 【原刊页号】153~159 【分类号】K24 【分类名】明清史 【复印期号】200103 【标题】洪武祖制与嘉靖前期革新 【作者】田澍 【作者简介】田澍1964年出生,甘肃通渭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朱元璋研究会理事,甘肃省历史学会理事。出版《朱元璋传》(合著)、《宦官》等3部专著,并在《文史》、《光明日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明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1999年被评为“甘肃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并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2000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奖。 作者单位:西北师大 【正文】 祖制与革新是中国古代社会里长期存在着的一对矛盾,处理不好必将引起政治的混乱乃至王朝的崩解;处理得当将对革新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嘉靖前期革新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比较全面地认识祖制与革新的利弊关系,纠正将祖制与革新完全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 一 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一提起“祖制”,多数人将其视为僵化和陈腐的代名词,并把祖制与革新简单地对立起来,把抨击祖制者誉为改革者,把维护祖制者斥为保守者。事实上,祖制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既包括某一王朝立国的根本制度,又包含各项具体的、行之有效的行政法规。显然,不可能在全盘否定祖制的前提下来顺利地推进任何改革。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的改革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王朝更替时的因革,二是某一王朝内部的鼎新。两者之中,以王朝更替时的因革较为剧烈,其显著表现就是对文物典章的重大变革,但是,这种变革绝不是与前朝体制的断然决裂,而是继承与革新的统一。史籍中所谓“汉承秦制”、“唐承隋制”、“金承宋制”、“明承元制”、“清承明制”等等,就是此意。改朝换代时的变革如此,王朝内部的变革更不例外。换言之,任何革新都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写字,而是与继承形成了矛盾的统一体。离开了继承,就不可能有革新。 在正德、嘉靖之际,明代上层人事更迭,时政因此发生巨变。世宗与“大礼新贵”张璁、桂萼、霍韬等人对洪武祖制在政治变革中的作用给予新的诠释和认识,并以其为利器,将有违祖制的重大弊政尽可能地予以革除,在中国古代改革史上写下了特殊的一页。 长期以来,学界一味地推崇杨廷和在武宗暴卒之后所推行的所谓“嘉靖新政”,把杨廷和等人在匆忙中拟定的世宗即位诏书视为其推行新政的纲领性文件。其实,这种以即位诏书来确定革新的作法并不具有说服力。因为从明成祖开始,明代诸帝皆有革除前朝部分弊政的即位诏书,以示更新。如果把世宗即位诏书视为革新纲领的话,那么,其他诸帝的即位诏书皆可如此对待了。与大多数君主的即位诏书一样,世宗即位诏书的除弊对象仅仅局限于正德元年正月至十六年四月之间的部分败政(不包括弘治十八年五月至十二月间的武宗乱政),弊政款数虽多,但其结构与内容并无特殊之处。所不同的是,杨廷和等人是打着恢复孝宗政治的旗号来推行所谓嘉靖新政,把纠正武宗的部分乱政当作其最高的政治理想,故不愿也不敢追溯正德弊政的源流。更甚者,他们公然割裂孝宗弊政与武帝弊政之间的联系,敦促世宗效法孝宗而革除武宗弊政。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将孝宗与明太祖相提并论,并为此而引发了“大礼议”。李洵先生曾精辟地论道: 杨廷和一派所提出的议礼方案贯穿一条主线,就是不使世宗以藩王独立系统继承皇位,而必须纳入孝宗以来的统系,在政治上必须继承孝宗的政策,执行孝宗的制度。这在杨廷和一派炮制的即

明蜀王世系表(包括郡王)

明蜀王世系表 1.蜀献王朱椿,太祖庶十一子,洪武十一年封。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永乐二十一年薨。(1378~1423) 2.蜀庄王朱悦熑,献嫡一子,洪武年封世子。永乐七年薨,谥悼庄。追封 3.蜀靖王朱友堉,悼庄嫡一子,永乐二十二年袭封。宣德六年薨。无子。(1424~1431) 4.蜀僖王朱友[土党],悼庄嫡三子,初封罗江王。宣德七年进封,九年薨。无子,叔悦菼立。1432~1434 5.蜀和王朱悦菼,献庶五子,初封保宁王。以僖王无嗣,宣德十年进封。天顺五年薨。1435~1461 6.蜀定王朱友垓,和嫡一子,天顺七年袭封,本年薨。1462 7.蜀怀王朱申鈘,定嫡一子,天顺八年袭封。成化七年薨。无子。1464~1471 8.蜀惠王朱申凿,定庶三子,初封通江王。成化八年进封。弘治六年薨。1472~1493 9.蜀昭王朱宾瀚,惠嫡一子,弘治七年袭封。正德三年薨。1494~1508 10.蜀成王朱让栩,昭嫡一子,正德五年袭封。在任期间,尊好儒雅,不近声妓女乐,又创设义学,兴修水利,振济灾荒。嘉靖二十六年薨。1510~1547 11.蜀康王朱承爚,成庶三子,嘉靖二十八年袭封。三十七年薨。

1549~1558 12.蜀端王朱宣圻,康庶一子,嘉靖四十年袭封,万历四十年薨。1561~1612 13.蜀恭王朱奉铨,端嫡一子,万历六年封世子。四十三年袭封,本年薨。1615 14.蜀王朱至澍,恭嫡一子,万历三十二年封世孙。四十四年改封世子,既而袭封。张献忠攻陷成都,至澍率妃妾投井自杀,全宗皆被害。1616~1643 华阳 悼隐王悦耀,献庶二子,永乐二年封。洪熙元年别城武冈州,寻迁澧州。宣德八年薨。 康简王友●,悼隐庶一子,正统二年袭封。成化九年薨。 悼康王申鍷,康简嫡一子,成化十二年袭封。二十年薨。 恭顺王宾●,悼康庶一子,弘治五年袭封。嘉靖七年薨。 康僖王让核,恭顺嫡一子,正德五年封长子,卒。以子承爝袭封。追封王,谥康僖。 庄靖王承爝,康僖嫡一子,嘉靖十四年袭封。二十五年薨。 温懿王宣墡,庄靖嫡一子,万历十三年袭封。二十五年薨。 安惠王奉鈗,温懿庶一子,万历十五年封长子。二十八年袭封。四十年薨。 王至潓,安惠嫡一子,万历二十二年封长孙。三十年改封长子。

【明清史论文丛】明代的中日勘合贸易与倭寇

【数据库】人大全文2002年文史类专题 【文献号】3540 【摘要】 【原文出处】文史哲 【原刊地名】济南 【原刊期号】200204 【原刊页号】141~145 【分类号】K24 【分类名】明清史 【复印期号】200206 【标题】明代的中日勘合贸易与倭寇 【英文标题】China-Japan Kan-He Trade and Japanese Pirates in the Ming Dynasty SHI Xiao-hong (Editorial Department, Journal of 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 Shando ng, Jinan) 【文章日期】2001-12-10 【作者】时晓红 【作者简介】时晓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山东济南250014 时晓红(1963-),女,山东沂源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教授。 【内容提要】明代中日勘合贸易的兴始和断绝,都与倭寇问题相关联。永乐年间,明廷希国以勘合 贸易换取日本政府对倭寇的抑制,然而,由于日本政局的变化,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并导致了 勘合贸易的断绝。宣德八年以后,以消弭倭寇为切入点,中日勘合贸易再度恢复,由于在勘合贸易 中日本实际上占据着主动地位,使勘合贸易成为明朝沉重的包袱,并最终因倭寇问题导致了嘉靖年 间勘合贸易的再一次断绝。 【英文摘要】The commencement and discontinuity of the China-Japan Kan-He Trade in th eMin Dynasty are all related with Japanese pirates. During the YONGLE peri od, Kan-Hetrade method was adopted with a view to getting support from Jap anese government torestrain Japanese pirates. Due to the political changes in Japan, the kind of trademethod ended up with no good results, which ca used the first breaking off of the Kan-Hetrade. In order to completely des troy Japanese pirates, China-Japan Kan-He trade wasrestored from the eight h year of the XUANDE period. In respect that Japan was in thesuperior posi tion in the Kan-He trade, which made a heavy burden on the Ming Dynasty, t ogether with the problems of Japanese pirates, Kan-He trade was cut off ag ain duringthe JIAJING period. 【关键词】明代/勘合贸易/倭寇 Ming Dynasty/Kan-He trade/Japanese pirates 【正文】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2)04-0141-05 一 明朝建立之初,为了争取日本纳贡称臣和抑制倭寇,对日贸易的限制并不严厉,但日本拒不奉 表称臣,反而支持胡惟庸作乱。明太祖遂决定彻底断绝与日本的往来,将日本列入不廷之国,永远 不准日本来中国贸易。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变夺取了皇位,他希望通过加强对外关系,“招徕绝域”,使万国来朝, 以树立自己的威信,并企图借此消弭人们对他以非正当手段夺取帝位的不满心理,为此,即位不久 就改变了明太祖的对外政策,一时间,“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1](《成祖本纪》) 当时,日本与中国断绝交往已逾15年。从洪武十六年(1383)以后,明廷的海防力量有所加强,倭寇骚扰较洪武前期有所收敛。但日本九州南部和对马等岛屿的倭寇仍不时在中国沿海为患。明成 祖认为,消极防御只能减少倭患,却不能杜绝倭患,应当恢复中日邦交关系,开展两国贸易,通过 贸易使日本获取厚利,日本政府为了维护贸易利益,必然要主动抑制倭寇。明成祖这一借日抑倭的 认识,是中日勘合贸易动议的基础。

明初十大名将列传

明初十大名将列传 寒风袭来,卷回百年,金戈铁马,百万军,名将如云,他们开疆扩土,书写着一个个传奇,每人的头顶都闪烁这将军最为荣耀的称号,名将,随着风,仿佛就在眼前。。。。。。大鹏展翅飞万里,划翱天香无人迹。羽随风狂寒如刃, 告问远知天上来。清风唯伴花清霜,夜入铁色瞳冥慏。 但寻将军今何在,天上群星自孤傲。此诗为本人亲做卷首诗,望此知识能助于大家。 最优秀的统帅--徐达大将军 朱元璋亲如兄弟的朋友,那个时代最杰出的统帅,即使王保保这样的名将都能去打过,智谋过人武艺高强,堪称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名将。 而且,需带还是驻地的老丈人,明仁宗的外祖父。徐达和常遇春战绩 徐达到底是不是吃烧鹅死的 朱元璋和徐达下棋谁赢了 徐达的武艺怎样? 徐达儿子徐辉祖与燕王妃徐氏是否同母生?哪个年长呢? 谁知道南京莫愁湖胜棋楼上徐达和朱元璋下棋时下出了什

么字?怎么回事 明仁宗是徐达的外孙吗?这么说明朝仁宗以后的皇帝也都 算是徐达的后代了 徐达北上的战略 明太祖朱元璋到底有没有赐徐达蒸鹅肉?最牛前锋横行天下--大将军常遇春 一提起常遇春,总让人想起一个闪电般的战争,横扫天下,那个时代中最优秀的前锋,最优秀的骑兵将领,全胜大将军。《明史常遇春列传》 明初大将常遇春简介 常遇春是不是被害死的? 历史上的常遇春屠过哪些城 常遇春死在哪里,他的字是什么? 常遇春是明朝第一猛将吗? 横枪立马势宽海--武靖李文忠 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看似关系户,实则是的明朝开国的名将,与徐达常遇春齐名,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骑兵步兵综合性将领,北征荒漠时用骑兵比以骑兵为主战的蒙古人用的更好,是中华的传奇与骄傲。岐阳王李文忠是什么人? 李文忠是十王之首吗? 明朝的外姓王有谁? 李文忠怎么样啊 李文忠是怎么死的最厉害的守城将军--朱文正

明清史研究综述只是分享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2008-11-11冯尔康《明清史》2008年第3期点击: 698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冯尔康 《明清史》2008年第3期 摘要:当前的清史研究改变了其在断代史研究中的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清史研究资料之丰富为其他断代史所不可企及,需要充分地、高水准地利用。清史研究仍须努力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以便走得好一些。正在进行的《清史》编纂工程,其参与者需有“诚惶诚恐”的写作态度,力求避免浮躁世风的不良影响;满汉民族矛盾贯穿有清一代,纂修《清史》似宜给予特别关注,而不能刻意回避。 关键词:断代史/清史/意识形态/满汉关系 我对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及当前纂修《清史》值得注意的问题,近年来已撰写过《清史研究与政治》[1]和《简述清史的研究及史料》[2]两文,如今再次进行简单地回顾,主要谈五点感想,不知当否,敬请清史研究同仁指教。 一、在断代史研究中清史研究改变了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 清朝灭亡至今不到百年,在此以前,有清朝官修的专题式本朝史,这当然是属于传统的史学编纂类史书,而不是近代意义的史学著述;到了清朝末年,出现了体制外的民间对清史的局部研讨,而真正近代意义的清史研究,是在清朝灭亡之后。这种研究的起步,比起其他断代史,来得晚一些,特别是原始资料的整理方面,不同于清代以前的历代历史——史料整理早已断断续续地进行了,所以清史的研究,无疑处于后进状态。我在20世纪50年代读大学本科时,喜爱隋唐史,获知隋唐史研究有陈寅恪、岑仲勉和唐长孺等大家,且陈氏、岑氏著述流传广,容易找到。及至五六十年代之际上研究生班,攻读中国古代史之明清史方向,发现明史方面有傅衣凌、吴晗、黄云眉、

【明清史论文丛】明初耕地数额考察

【数据库】人大全文1998年文史类专题 【文献号】2576 【摘要】 【原文出处】历史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805 【原刊页号】124~135 【分类号】K24 【分类名】明清史 【复印期号】199806 【标题】明初耕地数额考察 【作者】田培栋 【作者简介】作者田培栋,1927年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正文】 据目前的明史研究,洪武时期有两个土地数字,一个是《明太祖实录》卷二一四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天下官民田地三百八十七万四千七百四十六顷七十三亩”;另一数字是《诸司职掌》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十二布政司并直隶府州田土总计八百四十九万六千五百二十三顷零”。究竟哪一个数字代表当时的实际耕地数字,学界多年来争论不休。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三月《诸司职掌》一书完稿,朱元璋遂诏令“颁布中外”。从此,该书记载的田土8496523 顷便成为最权威的田土数字,正德刊本《大明会典》及正德至嘉靖后修订的《后湖志》、万历重修的《大明会典》及清初编写的《明史》等书,都采用这个数字。再加上景泰六年户部尚书张凤奏疏:“洪武年间,天下征纳粮草田地山塘共八百四十万余顷”(注:《英宗实录》卷二五四。),嘉靖八年(1529年)詹事霍韬奏疏:“洪武初,天下田土八百四十九万六千顷有奇”(注:《霍文敏公文集》卷三《修书疏》。),进一步肯定了800 余万顷的记载,更增加了《诸司职掌》的可信度。 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和中国的学者曾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最近十几年,明史界又开展了讨论,其中影响较大的一种看法是“定位错误”观点。有人认为洪武时期湖广布政司在统计时,极可能在该地区耕地数字202175.95顷之前,多写了一个“二”字,这一笔误使耕地虚增了2亿亩。河南的耕地也极可能是在449469.82顷前多抄了一个“一”字,虚增了1亿亩。按此推理,《诸司职掌》记载的数字多写了3亿亩。对这一种观点,顾诚先生曾进行论驳,他说:“《诸司职掌》是遵照朱元璋的指示编纂的重要法典,成书之后又由他下令颁行中外,朱元璋并不是个昏庸的皇帝……如果出现这样明显的重大错误,他不能不发现或漠然处之。”又说:“当时造册书写数字的表达方式是‘几百几十万……’,不用阿拉伯数字,也就不可能出现多写‘一’字头、‘二’字头的问题。”(注:顾诚:《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顾文发表之后,仍有人坚持此种观点,只是另换说法,认为当时计算数字是用珠算,而珠算错位是完全有可能的。我认为,在明初严刑峻法之下,湖广、河南布政司的官员在统计田土时,怎能会出现相差10倍的定位错误呢?而且《诸司职掌》一书是由吏部尚书负责编撰,又由许多学识渊博的翰林儒臣集体参与,决不会出现这样重大的错误。 明初政府对田土总数的登记有两个系统:一是由户部负责根据全国黄册统计的数字,亦即《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四年的3874746顷,这一部分土地明朝称为“额田”或“赋田”,系实际纳税的土地。另一个系统是由吏部负责编纂的《诸司职掌》所记载洪武二十六年的8496523顷,即“额田”和全国可垦荒地的合计。本文拟就《诸司职掌》所记载数字的内涵、来源以及它与明代耕地扩大的关系作初步探讨,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一、宋元明初时期田土的内涵及其统计方法 根据史书记载,宋元明初时期田土的内涵十分庞杂,例如金华府属兰溪县仍保存了南宋时登记的土地种类:水田39 545亩,山陆地29 064亩,平田178 145亩,竹脚8 288亩,山桑17 933亩,竹xiāo@①8322亩,平陆35 705亩,屋基15 222亩,塘28 393亩,坟地8 013亩,杂木53 385亩,茶地146亩,桐果木15 699亩,石灰山280亩,柴山508 935亩,坊墩基地20 825丈,白地24 685亩。(注:万历《金华府志》卷六。)该县土地之中只有前五项应属农田,其他都是非农业土地。这种非农业的项目到明代更为繁杂,以浙江省为例,田土之中包括田、地、基、山、塘、荡、池、濠、

大明藩王郡王表

大明藩王郡王表 (基本上把大明分封的藩王都写上了,里面有重叠的封号是某王死后把封号再封的) 把蒼龍天帝前辈修改的版本放上去了,在此谢谢他 太祖、惠宗、成祖、仁宗、宣、英、代、宪、孝、武、世、穆、神、光、熹、威、安、绍、昭,凡十叶十九帝,兴、睿、恭、礼、敬、顺、端、裕八赠帝,秦、晋、燕、周、楚、齐、潭、赵、鲁、蜀、湘、代、肃、辽、庆、宁、翼、岷、谷、韩、沈、安、唐、郢、伊、虞、吴、衡、徐、润、汉、赵、郑、越、蕲、襄、荆、淮、滕、梁、卫、郕、沂、德、许、秀、崇、吉、忻、徽、兴、岐、益、昌、衡、雍、寿、汝、泾、荣、申、蔚、岳、裕、景、颍、戚、蓟、均、靖、潞、邠、福、沅、瑞、惠、桂、永、简、齐、怀、信、湘、惠、怀、定、永、悼、悼、颖、德、邓、陈、沅、涪、沔、沣亲王九十八国。 后先秦二十一王,晋十四王、周十四王、楚十二王、齐一王、潭一王、赵一王、鲁十四王、蜀十四王、湘一王、代十三王、肃十二王、辽九王、庆十一王、宁五王、翼一王、岷十三王、谷一王、韩十四王、沈十三王、安一王、唐十四王、郢一王、伊八王、虞一王、吴一王、衡一王、徐一王、润一王、汉一王、赵十三王、郑十一王、越一王、蕲一王、襄十一王、荆十二王、淮十一王、滕一王、梁一王、卫一王、郕一王、沂一王、德九王、许一王、秀一王、崇九王、吉十王、忻一王、徽五王、兴一王、岐一王、益九王、昌一王、衡七王、雍一王、寿一王、汝一王、泾一王、荣八王、申一王、蔚一王、岳一王、裕一王、景一王、颍一王、戚一王、蓟一王、均一王、靖一王、潞二王、邠一王、福二王、沅一王、瑞二王、惠一王、桂五王、永一王、简一王、齐一王、怀一王、信一王、湘一王、惠一王、怀一王、定一王、永一王、悼一王、悼一王、颖一王、德一王、邓一王、陈一王、沅一王、涪一王、沔一王、沣一王,凡三百九十一王。 郡王: 秦则永兴、保安、兴平、永寿、安定、宜川、临潼、合阳、渭南、汧阳、崇信。 晋则高平、平阳、庆成、宁化、永和、广昌、平阳、闻喜、和顺、交城、阳曲、西河、方山、临泉、云丘、宁河、徐沟、河东、太谷、义宁、河中、襄阴、新化、安溪、靖安、旌德、荥泽。 周则汝南、顺阳、新安、永宁、汝阳、镇平、宜阳、遂平、封丘、罗山、内乡、胙城、原武、鄢陵、河阴、项城、宜阳、颍川、义阳、汝阴、临汝、沈丘、上洛、鲁阳、临湍、堵阳、河清、新会、义宁、平乐、崇善、海阳、安定、曲江、博平、聊城、汾西、鲁阳、信陵、邵陵、莱阳、东会、富阳、会稽、浦江、丽水、应城、益阳、奉新、南陵、京山、华亭、宝坻、汤溪、瑞金、商城、临安、柘城、修武、安吉、汝宁、彰德、顺庆、保宁、仪封、安昌、遂宁、洧川、宁阳、仁和。 楚则巴陵、永安、寿昌、崇阳、通山、武陵、黔阳、通城、景陵、岳阳、江夏、东安、大冶、缙云、保康、武冈、宣化、汉阳、兴国。 齐则乐安、长山、平原。 鲁则安丘、钜野、邹平、乐陵、东阿、东瓯、郯城、馆陶、翼城、滋阳、阳信、高密、归善、新

周朝诸王世系表

周朝诸王世系表 文王(姬昌) 武王(姬发)(前1046—前1043) 成王诵(前1042—前1021) 康王钊(前1020—前996) 昭王瑕(前995—前977) 穆王满(前976—前922) 恭王繄扈(前922—前900) 懿王囏(前899—前892) 孝王辟方(恭王)(前886—前892 ) 夷王燮(懿王子)(前885—前878) 厉王胡(前877—前841) 共和执政(前841—前828) 宣王静(前827—前782) 幽王宫湦(前781—前771) 平王宜臼(前770—前720) 太子泄父 桓王林(前719—前697) 庄王佗(历子克之乱)(前696—前682)釐王胡齐(前681—前677) 惠王阆(历叔颓之乱)(前676—前652)

襄王郑(历叔带之乱)(前651—前619) 顷王壬臣(前618—前613) 匡王班(前612—前607) 定王瑜(匡王弟)(前606—前586) 简王夷(定王子)(前585—前572) 灵王泄心(前571—前545) 景王贵(前544—前520) 悼王猛(为弟子朝弑)(前519—前519) 敬王匄(悼王弟)(前519—前476) 元王仁(前475—前469) 贞定王介(前468—前441) 哀王去疾(为弟叔袭弑)(前440—前440)思王叔袭(为弟嵬弑) (前440—前440)考王嵬(前440—前426) 威烈王午(前425—前402) 安王骄(前401—前376) 烈王喜(前375—前369) 显王扁(烈王弟)(前368—前321) 慎靓王定(前320—前315) 赧王延(前314—前256)

年表细解: 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纣王。纣王兵败自尽,商亡。武王建立周朝。封周公旦于鲁、封弟召公奭于燕、封武王封弟叔度于蔡、封弟叔鲜于管、封弟叔振于曹。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商丘,比于诸侯,使管叔、蔡叔(武王二弟)为其相以制商遗民。周武王求舜后裔得妫满,封之于陈。封姜子牙于营丘(今淄博东南),建立齐国。 前1042年:武王崩,子周成王诵继位,成王年少,周公旦(武王弟)摄政。 前****年:成王与弟叔虞戏,削桐叶为珪封以叔虞。史佚督成王择日封叔虞于唐(后改名晋)。 前****年:管、蔡疑周公不利成王,遂与武庚禄父发兵袭周公。周公奏成王后起兵平乱,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封弟康叔封于康(子孙改国号为卫)、封微子开(商纣庶兄)于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 前1035年:成王年长,周公返政于成王,北面就臣位。 前1021年:成王崩,太子钊继位,是为周康王,以召公、毕为相。康王在位时天下安宁,百姓乐业。 前996年:康王崩,子周昭王瑕继位。昭王时王道微缺。 前979年:楚国不臣,昭王伐楚,取胜。 前976年:昭王再伐楚,至汉水,全军覆末,昭王死于江中,子周穆王满继位。穆王在位时,王道衰微。 前922年:穆王崩,子周共王繄扈继位。

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习入门的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研习入门的参考书目 今天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网站上找着的,希望对于有益于想查找资料的吧友。我准备有时间看看这里的推荐书目。(也不知道国内北大是不是清史领域的NO.ONE,书目的入门参考价值还是有的。) 明清史研习入门 课程号:02132400 课程名称:明清史研习入门 周学时:2 学分:2 先修课程:中国通史(古代史) 基本目的 本课讲授明清史的基本线索、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七个专题,使高年级学生学生阅读部分基础文献,进行科研基本训练,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由基础课学习向断代史研习转变,提高分析能力,为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共32学时) 第1-2周: 一、研习明清史初步 1、认真阅读明清史名著,掌握明清史的基本框架――精读孟森《明清史讲义》等。 2、阅读明清史的主干文献,熟悉基本史料――《明史》、《明史记事本末》,《清史稿》、《圣武记》等。 3、学习作专题研究的学术史,关注中外学术前沿动态。 4、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3-4周: 二、明清史的基本线索 1、政治与政治制度 2、赋役制度与商品货币经济 3、社会动荡与转型 4、“心学”、理学与汉学、宋学 5、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巩固 6、“封贡”外交体制与中西文化交融 实践活动:任选《明史》或《清史稿》中的一篇“本纪”,与相应一朝的《明实录》或《清实录》对照,编写一份某帝王简表。

第5-6周: 三、如何利用明清史研究的工具书 1、纸本工具书的种类。 2、纸本工具书的利用。 3、网络信息的查找。 实践活动:选择一部自己家乡所在县(或府)明清时期的一部方志,概述该方志的主要内容和纂修特点。 第7-9周(8周运动会): 四、明清制度史研习 什么是制度?内容包括政治制度(中央至地方机构、军事、法律)、经济制度(包括赋役、水利、钱法、商税、海关等),以及民族、宗教、边疆、宫廷、外交等。 制度研究的基本文献,以具体制度说研究方法。 实践活动:任选《大明会典》(万历)或《大清会典》(乾隆)中之一种,与《明史·职官志》或《清史稿·职官志》的一部分对比,条陈其异同。 第11-12周(10周为黄金周): 五、明清政治事件研习 研习政治事件的主要资料(明清《实录》、《起居注》、《方略》等官书,《上谕》、《朱批奏折》、题本等档案,文集、笔记等) 政治事件的分类(宫廷、军事、民族、民变、外交),以事例谈研究方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始末、影响)。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五第3讲明清时期的思想科技文化高效作业人民版

第3讲明清时期的思想科技文化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明代《崔氏族谱》规定:“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此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族谱的规定体现了( ) A.僵硬的程朱理学束缚人心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C.要求百姓要存天理灭人欲 D.儒家的伦理化为生活秩序 解析:选D。据材料“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此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可知,族谱的规定体现了儒家的伦理化为生活秩序,故D项正确。 2.(2020·广东百校联考)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 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解析:选C。由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可知政府由君、臣构成,故A项错误;黄宗羲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而非君臣关系,故B项错误;黄宗羲认为君臣应是平等的,学校是监察和咨询机构,有权对君主、大臣进行批评,学校既培养人才,又参与国家政治,这与传统社会治理结构中臣子、子民绝对服从君主大为不同,说明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弊端,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的弊端而非对百姓的教化,故D项错误。 3.(2020·唐山摸底)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命题,譬如“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 ) A.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C.仍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

【明清史论文丛】论明代的阁权

【数据库】文史哲全文数据库(1951-2004) 【文献号】2276 【摘要】内容提要:明代内阁自建立以来,有四...义皇权的统治效能。就明代的权力结构考察,内阁...都有失于片面。内阁系明代最重要的中枢权力机构,因而历来是明史研究中一个倍受关注...很具代表性,就连许多明朝人也持此说。“昔太...,非高皇帝本意⑴”。明代著名史学家王世贞也认...赫然真相矣!”⑵而《明史》则直以“宰臣”称...谓有其实乎!”⑷综考明代历史,颇感上述两种说...者掇拾有关史料,拟就明代阁权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中旨”。这类事例在明代史籍中可以说是俯拾皆 【分类】史学 【标题】论明代的阁权 【作者】李渡 【期号】199506 【总期号】231 【页码】89 【正文】 内容提要:明代内阁自建立以来,有四项制度一以贯之,法定阁权不是也不可能转化为相权。阁权完全从属于皇权,其主要政治功能是提高和强化专制主义皇权的统治效能。就明代的权力结构考察,内阁与司礼监是最重要的两个中枢机构,但二者都不是国家最高一级行政实体,而只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办事机构。因此,说阁权是相权的复活,或说其职任同于翰林学士,都有失于片面。 内阁系明代最重要的中枢权力机构,因而历来是明史研究中一个倍受关注的热点课题。最近几年,一批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对内阁的组织制度、职权、作用等进行了研讨,其中争论最多而分歧又最大的问题就是阁权的权力性质及其与皇权之间的关系。综合之,不外乎两种观点:其一,阁权是传统相权的复活。这种看法颇被认同,很具代表性,就连许多明朝人也持此说。“昔太祖高皇帝罢丞相,散其权于诸司,为后世虑至深远矣。今之内阁,无宰相之名而有其实,非高皇帝本意⑴”。明代著名史学家王世贞也认为:“……迨景及宪,(内阁)大权始集。今视之,赫然真相矣!”⑵而《明史》则直以“宰臣”称之。“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夫治道得失,人才用舍,理乱兴衰,yī@⑴宰臣是系。”⑶其二,阁权不过是“司内外制而已”,其职任同于翰林学士。这种观点可以黄宗羲为代表。他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⑷综考明代历史,颇感上述两种说法都有失于片面。笔者掇拾有关史料,拟就明代阁权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 首先我们来考察一下内阁大学士究竟是否“有宰相之实”。自内阁制度建立后,其体制、职权、作用先后不尽相同,也可以说变化很大,但有四项制度却始终一以贯之,不曾变动。第一,“大学士则称近臣,不为置僚属,亡所治。”⑸第二,“不得专制诸司”⑹。第三,“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⑺。第四,“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⑻。而司礼监之“批红”,究其实,亦不过是“事皆朝廷总之”的一种间接方式而已。这四项制度决定了阁权不是也不可能转化为相权。 相权论者之所以将阁权视为相权,主要依据就是内阁大学士握有“票拟”之权。“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⑼票拟亦称拟票、票旨、条旨、调旨,其制发端于宣德中,成制于正统初年。“英宗以九岁登极,凡事启太后,太后避专,令内阁议行。此内阁票旨之所由始也。”⑽所谓票拟,即外廷章奏先经御览,皇帝阅后发交内阁,由内阁大学士以皇帝名义拟就批答文字,用小票墨书贴于章奏上,随同封进。皇帝如同意内阁票拟,则亲自或交司礼太监以朱笔照票批发各衙门执行,称为“批红”。孝宗朝大学士刘健曾言:“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之太监,太监乃达于御前。”⑾由上可知,票拟制度在权力运作机制上完全受制于皇权。章奏由皇帝先阅

明朝世系——明朝

明朝世系 ●明朝[1368——1644]。1368年朱元璋建立国家,至1644年李自成攻下北京,明崇祯帝自杀明亡,历经十二世十六帝二百七十六年。明朝中央集权制达到封建社会顶峰。宫廷纷争十分激烈,内乱外患,蒙古旧贵族一直在北边虎视中原。明朝经济文化颇有成就,中后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明朝世系表[1368-1644] [朱姓] ●【一】太祖朱元璋【1328-1398】,在位30年【1368-1398】,葬于南京钟山孝陵,年号【洪武】。贫苦农民家庭出身。17岁为生计剃度出家,1352年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受郭子兴赏识,与郭子兴养女结婚【即马氏】,1353年在家乡募集兵马,得徐达、周德兴等将领,后与徐达密议,征得郭子兴允许,带着徐达、汤和南下定远开辟新天地,在定远获得地主知识分子冯国用、

冯国胜,并接受二人建议,夺取金陵为根据地,向金陵进发,途中又获得知识分子李长善。1355年刘福通迎立韩林儿称帝,号小明王,立国号宋。不久郭子兴去世,韩林儿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灶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不久郭天叙与张天灶战死,朱元璋被升为大元帅。1353年攻占徽州后,经大将邓愈推荐,觅得老儒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为避免树大招风,在形式上一直对小明王保持臣属关系,直到1364年才称吴王。随着军事实力日益增强,与各义军割据政权矛盾日益尖锐。1360年徐寿辉部将陈友谅杀死徐寿辉,宣布即位皇帝,随后同张士诚共同举兵,企图一举消灭朱元璋,结果朱元璋大胜。1366年朱元璋将韩林儿沉入长江,同年征讨张士诚,张士诚自缢而死,随后又讨灭了方国珍、陈友定,并乘胜南进,攻克广东、广西。1367年派徐达、常遇春北伐中原,1368年包围大都,随后朱元璋坐镇汴梁,指挥进军元大都决战,元顺帝逃往上都,徐达攻进大都,元朝灭亡。朱元璋称帝后,继续派兵南征北伐,在1387年完成全国统一。然后开始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经济的措施。1397年颁布《大明律》,并带头实行自己制定的法律,其女婿欧阳伦向陕西贩运私茶被赐死。开国功臣李善长的女婿胡惟庸依仗李善长当上左丞相独断专行,一次胡惟庸的儿子乘马时,不小心从车上跌下摔死,胡惟庸判车夫抵命,朱元璋大怒,非要胡惟庸亲自偿命,胡惟庸遂有政变之心。1380年胡惟庸谎称其宅出甘泉,请朱元璋去观看,途中被內使奇云提醒,急忙回宫,随后下令逮捕胡惟庸,并抄家灭族。为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控制,专门设立了巡检司,由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自胡惟庸案后,朱元璋乘机大开杀戒,屠杀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开国大将凉国公蓝玉被锦衣卫告发谋反后,立即将其逮捕,并抄斩三族。徐达将手中大权一并交出以求保命,朱元璋没杀他,但趁他生病最忌吃蒸鹅时,偏偏赐蒸鹅给他吃,没几天徐达离开人世。功臣冯胜、傅友德、廖永忠、朱亮祖也因失宠,先后被处死,只有汤和主动交出兵权,告老还乡,从此闭口不谈国事,才保住了终身。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 【二】惠帝朱允炆【1377-1402】,在位4年【1398-1402】,葬于北京西山,年号【建文】。朱元璋喜欢四子朱棣,长子朱标死后,曾想立朱棣为太子,但众臣一致反对,只得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棣为此非常气愤。1398年朱元璋病逝,22岁的朱允炆即位。朱允炆对手握重兵的诸王不安,与亲信大臣商议进行削藩,以加强中央皇权。朱棣闻讯后,立即上书称病,暗私制武器,招兵买马,企图以武力夺取皇权。朱棣的行动被朱允炆获悉,与心腹大臣密谋,孤立朱棣,最后再废除朱棣。丛1398年开始削藩,连废周、岷、湘、齐代五王,便把矛头指向朱棣。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为出师有名,指责和朱允炆一起策划削藩的齐泰、黄子澄二人是奸臣,以清君侧为借口,自称举兵为“靖难”。朱允炆先命黄炳文讨伐朱棣,其有去无回,又采纳齐泰、黄子澄建义,派李景隆出征,结果又大败。随后朱棣率军一路过关斩将,后屯兵镇江,准备向京城发动进攻。朱允炆派人求和,被朱棣拒绝。朱棣的弟弟和李景隆开门迎降,京城失陷。

【明清史论文丛】明正德间几次农民起义的经过和特征

数据库】文史哲全文数据库(1951-2004) 【文献号】3810 【摘要】十六世纪初,即当我国明武宗正德的时候,在华...;而且更进一步,对于明朝近古期封建社会,对...刘六、刘七等的起义在明正德间的许多起义中,...,始逃亡,酝酿起事。明史记载说,“刘瑾家人...起义就有过不少贡献,明史记载说,他“稍有智...战术,予敌人以重创。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说,“...赵@①个人的创造和发明;这种战法显然是农民...率领,进入山西。陈鹤明纪说,他们“纵横数千...甚者为效力。”(8)明实录更明确地记载着他们所到达 【分类】史学 【标题】明正德间几次农民起义的经过和特征 【作者】赵俪生 【期号】195412 【总期号】28 【页码】41 【正文】 公元十六世纪初,即当我国明武宗正德的时候,在华北和中原的大平原地区,在川、陕、黔地区,在江西地区,都曾同时前后爆发过规模不小的农民起义。我曾将这些起义事件就现有条件下可能搜集到的有关资料,综合起来,分析了一下,发现其中有些问题,其试探性的解决,将不仅对这些起义本身增加理解;而且更进一步,对于明朝近古期封建社会,对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之总历程的发展,都将有可能引起向前推进一步的理解。因此,决定把这些内容写成为如下的一篇论文。 一、刘六、刘七等的起义 在明正德间的许多起义中,以刘六、刘七等领导的起义规模最大。以时间论,按照顶压缩了的材料看,自正德五年(一五一○)十月持续至七年八月,计一年零十个月,将近两年。以地域论,起义曾绵亘于北直隶、山西、山东、河南、湖广、江西和南直隶这样七个省区。起义最初发动于当时京畿南沿的霸州和文安,所以起初统治者叫他们做“畿南盗”。起义之所以在这个地区上发动起来,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一带正是封建专制主义的爪牙——宦官们进行强占田产、讹诈勒索,拓置“皇庄”、开设“皇店”、高利借贷等的集中地带。当时,“诸大铛多文安人”(1),他们在其乡邦情况熟悉,榨取容易,故榨取也就特别重。据说当地平时,就有一种反抗压榨的人民组织,叫“响马盗”。(2)正德四年(一五○九)太监刘瑾建议自京畿南至江淮设立“四镇御史”,镇压反抗,其中正定一镇,残民尤甚,因此河北一带人民便纷起举义了。 文安人杨虎、刘六(原名刘宠)、刘七(原名刘宸)、齐彦名等,据说都“骁悍,善骑射”(3),最初被募去协捕“盗贼”,但以不能纳贿,被转诬为“盗”,始逃亡,酝酿起事。明史记载说,“刘瑾家人梁洪征贿于宠等,不得,诬为盗,绘形捕之,破其家”。(4)他们起事后不久,在正德六年四月,有一名文安县的增广生员赵@①(绰号赵疯子),也来参加了。可见封建专制主义及其爪牙的迫害,不但使农民无法生活下去,连中小地主和士大夫分子也被迫参加了农民的阶级斗争,贡献出他们的才智。例如赵@①对于起义就有过不少贡献,明史记载说,他“稍有智计,定为部伍,劝其党无妄杀人,移檄府县,约官吏师儒毋走避,迎者安堵。(5)此外,在战法上他也有所贡献,毛奇龄后鉴录记载说,“贼受疯子教,第飚匆去来无常处,使官军奔命;凡得民间马,一日夜驰数百里,捷如飘风,而官军马少,即有,亦不能穷马力。”(6)从此,他们就一直采用这种机动的运动战术,予敌人以重创。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说,“贼多出不意突犯”,又说,“贼恃马力,倏忽驰骤。栖野,不占城郭;蹈虚,不立方所。”(7)自然,我们不应该把这种战术的使用,完全归功为赵@①个人的创造和发明;这种战法显然是农民群众积累了长久作战经验的结果,同时也是农民起义中新社会成份增加的一种反映(详后)。但无论如何,十六世纪初的农民起义就开始使用这种机动的战术,是很值得重视的;以后十七世纪中叶的张献忠起义和十九世纪中末叶的捻军起义,都曾袭用并推进了这种战法。 他们分兵为东西两路。东路自沧州、德州进入山东境内,而且不只是一次的进入(确实次数无法统计,至少三、四次),行军路程短时曾到@②州、曲阜一带,较远路程时还到过半岛地区的登、莱诸州县。西路由杨虎率领,进入山西。陈鹤明纪说,他们“纵横数千里。……御史王廷相言,盗贼所至,乡民奉牛酒,甚者为效力。”(8)明实录更明确地记载着他们所到达的州县,是“泽、潞、辽诸州,陵川、壶关、高平、沁水、阳城、翼城、曲沃、襄陵、洪洞、赵城、灵石、介休、平遥、祁、太谷诸县。”(9)不到一两个月功夫,他们就汇集了一枝相当壮大的兵力,东下太行,自武安又一次

明朝世系图

明朝世系图 第1代第2代第3代第4代第5代第6代第7代第8代第9代第10代第11代第12代 朱元璋┬朱标懿文太子┬朱雄英虞怀王 │├朱允炆建文帝 │├朱允熥吴悼王 │└朱允熞衡愍王 ├朱樉秦愍王 ├朱棡晋恭王 ├朱棣燕王┬朱高炽仁宗┬朱瞻基明宣宗┬朱祁镇┬朱见深明宪宗┬朱祐极悼恭太子 │││││├朱祐樘明孝宗┬朱厚照明武宗 ││││││└朱厚炜 │││││├朱祐杬兴献王┬朱厚熙岳怀王 ││││││└朱厚熜明世宗┬朱载基 ││││││├朱载壡 ││││││├朱载垕┬朱翊釴宪怀太子 ││││││└朱载圳├朱翊铃靖悼王 ││││││├朱翊钧明神宗 ││││││└朱翊镠潞简王┬朱常洛┬朱由校明熹宗│││││││├朱由?简怀王│││││││├朱由楫齐思王│││││││├朱由模怀惠王│││││││├朱由检明思宗│││││││├朱由栩湘怀王│││││││└朱由橏惠昭王││││││├朱常溆 ││││││├朱常洵 ││││││├朱常治 ││││││├朱常浩 ││││││├朱常润 ││││││├朱常瀛 ││││││└朱常溥 │││││├朱祐棆岐惠王 │││││├朱祐槟益端王 │││││├朱祐楎衡恭王 │││││├朱祐枟雍靖王 │││││├朱祐榰寿定王 │││││├朱祐梈汝安王 │││││├朱祐橓泾简王 │││││├朱祐枢荣庄王 │││││└朱祐楷申懿王 ││││├朱见泽崇简王 ││││├朱见潾德庄王 ││││├朱见湜皇子 ││││├朱见浚吉简王 ││││├朱见治忻穆王 ││││├朱见淳许悼王 ││││├朱见澍秀怀王 ││││└朱见沛徽庄王

│││└朱祁钰 ││├朱瞻埈郑靖王 ││├朱瞻墉越靖王 ││├朱瞻垠蕲献王 ││├朱瞻墡襄宪王 ││├朱瞻堈荆宪王 ││├朱瞻墺淮靖王 ││├朱瞻垲滕怀王 ││├朱瞻垍梁庄王 ││└朱瞻埏 │├朱高煦汉王 │├朱高燧赵简王 │└朱高爔 ├朱橚周定王 ├朱桢楚昭王 ├朱榑齐恭王 ├朱梓潭王 ├朱杞赵王 ├朱檀鲁荒王 ├朱椿蜀献王 ├朱柏湘献王 ├朱桂代简王 ├朱楧肃庄王 ├朱植辽简王 ├朱栴庆靖王 ├朱权宁献王 ├朱楩岷庄王 ├朱橞谷王 ├朱松韩宪王 ├朱模沈简王 ├朱楹安惠王 ├朱桱唐定王 └朱栋郢靖王 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明清史论文丛】20世纪以来明清疾疫史研究述评

【数据库】人大全文2003年文史类专题 【文献号】2026 【摘要】 【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动态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210 【原刊页号】15~23 【分类号】K24 【分类名】明清史 【复印期号】200301 【标题】20世纪以来明清疾疫史研究述评 【作者】余新忠 【作者简介】余新忠,南开大学历史系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正文】 1990年代以来,中国疾病医疗社会史不断引起史学研究者的关注,并渐趋形成新的研究热点(参阅拙稿《关注生命——海峡两岸兴起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明清时期,是这些新的研究关注较多的时段,对此的梳理无疑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最新研究动向。当然,从社会史的视角对历史上的疾疫医疗的阐释离不开以往纯粹疾病医疗史的探索。 现代中国疾疫史的研究是与中国医学史相伴出现的,或者说是附着在中国医学史研究之中的,而且最初的疾疫史研究基本是通史性的研究,因此,明清疾疫史的研究成果大多出现在中国医学史的著作中。1919年,陈邦贤先生出版了第一部中国医史著作——《中国医学史》,此后三度增改,成为现代中国医学史和疾疫史的开山之作(注:笔者所见为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的影印本(中国文化史丛书之一种,上海书店,1984年)。关于陈三次创作的情况请参阅赵璞珊《读陈邦贤先生三部〈中国医学史〉》,《中华医史杂志》1990年第1期)。)。以后,随着医学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中国疾疫史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参阅靳士英《疾病史研究60年》,《中华医史杂志》1996 年第3期)。不过,直到1970年代末期以前,这一研究几乎全都由受过专业医学训练的人士担纲。1980年代以后,在医史学界的研究仍在继续和深入的同时,中外一批历史研究者的加入,使这一研究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由于学医与学史出身者在学术背景和研究思路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以下立足于明清疫病史,结合医疗史从两个方面对以往的研究作一回顾与总结。 一、医史学界对明清疾疫史的研究 中国疾疫史研究,基本上一直是中国医学史研究的附庸,据陆肇基对《中华医史杂志》创刊以来至1985年所刊出的643 篇文章的分类统计,关于疾疫史的文章仅40篇,占刊文总数的6.22%。而且所占比重1940年代至1980年代,呈渐趋下降之势(陆肇基《从〈中华医史杂志〉看我国的医史研究》(《中华医史杂志》1987年第1期)。进入1990年代后,疾病史研究的薄弱状况亦未见有明显的改观(参阅李经纬、朱建平《近五年来中国医学史研究的进展》(《中华医史杂志》1994年第3期)。 陈邦贤等人对疾疫史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其在开山之作《中国医学史》中,以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了中国疾病史,特别对明清时期的疾病予以了较多的关注。在第三篇,专立一章梳理近世——主要是明清时期各种现代病名的传统命名。第五篇则专论“疾病史”,根据现代医学的分类,对传染病、呼吸器病、消化器病、心脏病、泌尿器病、神经系病和新陈代谢病等在历史上的病名、症状以及有关该病某些重要史料给予初步的揭示。其中以对传染病的探讨最为详细,提出并加以说明的病名达18种之多(注:它们分别是:伤寒、发疹伤寒、霍乱、痢疾、天花、麻疹、水痘、白喉、猩红热、鼠疫、肺痨病、梅毒、麻疯、疟疾、黑热病、住血虫病、姜片虫病、肺蛭虫病。参见陈邦贤前揭著作,第361-385页。),几乎囊括了当时已知的所有的重要传染病。其中很大一部分涉及明清时期,尤其是传染病,其中不少疾疫,比如鼠疫、梅毒、烂喉瘀等,记载始于明清,故更偏重于明清。当然,在开创之初,对如此众多的问题都有深入细致的论述,是不可能的。实际上,陈著对大多数疾病的说明不过寥寥数语,有些甚至还有误会。但其开创之功,实不可没,而且,他搜集的一些重要史料,至今仍为一些医史研究者加以征用,另外他关于古今病名对应关系的探讨,有些也仍具有参考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