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教育学

中学教育学

中学教育学

《中学教育学》书中重点

绪论

第一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是教育学科群中的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

性的特点。

三、放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著作中具有典型代表首推《论语》和《学记》。

四、大约写于战国末年的《学记》对古代儒家的教育经验和理论作了系统的总结,设计

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比较全面的阐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教学原则和方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教育的专门著述。

五、赫儿巴特的《普通教育》,烙克的《教育漫画》等等著作出现推动了教育学成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六、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主张“教育既生

活”“学校即是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他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即教育是生活。

七、“全面”与“和谐”是儿童个性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所谓全面教育即“智

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八、中学教育学侧重研究中学阶段的教育,揭示中学教育规律,指导中学教育实践。

九、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十、中学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第一章

第一节教育的定义

一、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二、最一般的理解:教育是传递经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具体内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四、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育者是实施教育措施的主体。

2.教育措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桥梁。

3.受教育者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五、现代教育发展状况大致表现如下:

1.教育目的多样化。

2.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制度。

3.教育内容的科学化。

4.教育人员的专业化和普及化。

5.教育途径不断更新和发展。

第二章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

一、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论述题〉

1.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目的。社会政治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2.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有什么形式的政治制度就有什

么形式的教育制度,例如中国和法国,中央政府设置的教育机构掌握各地方的教育组织,行政,经费和监督大权,并且对全国性的教育法令,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大纲,教科书的审核具有较大的决定权。

3.社会政治制约着教育内容。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与之相适应。

教育内容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4.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人员的权利和机会。

5.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途径。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教育通过宣传思想使人们形成新的见解,进而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教育宣传思想对政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面最广和作用力度最大两个方面。〉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一个国家民主化的程度,一方面取决于该国的政体,另一方面也是与这个国家人们的文化水平,教育事业的发展的程度有密切的联系。

第二节教育与经济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

1.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人的知识质量,数量和人的发展水准提出不同的要求。〉2.社会经济对教育制度的制约作用。〈第一,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而确立的。第二,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国民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专业结构。教育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要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要,所以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总是以产业结构的现状为依据。第三,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层次结构。第四,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决定了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结构。

3.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内容的制约作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命题充分揭示了经济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必然。经济的发展必然为学

校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更新,为课程培置的调整提供了可能的客观条件。

4.经济对教育人员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人员的制约作用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制约。

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制约。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劳动力是生产力诸多因素中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素。通过教育,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他们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通过教育,使原来为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段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并不断扩大传播的范围。〉

三、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手段。

第五节教育与自然环境

一、自然环境对教育的制约

1.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目的。

2.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机构。

3.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内容。

4.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人员。

5.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途径。

二、教育的自然环境功能

1.提高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2.开展环境行动,优化生态环境。

第六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体制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

第一节个人发展的含义

一、人的发展的一般概念:指个体从生命形成到死亡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有规律的变化的过程。

二、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差异性,互补性。

第二节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一、学界普遍的把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归结为: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二、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有重要作用,是其发展的生物前提。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对人的年龄特征有影响作用。

4.正确认识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它不决定人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

(2)人的遗传素质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3)人的个性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三、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环境包括两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学校教育在个体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五、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有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第四章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和规定。

二、育目的的外部结构来看,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国家的教育目的。

第二层次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的。

第三层次是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调空作用。

3.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评价作用。

四、中外教育史上曾出现过形型色色的关于教育目的的理论,但影响最大的不外个人本位

论与社会本位论两种。

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先阶段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六、确立教育目的的实际依据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2.受教育者是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七、确立教育目的还需要重视借鉴前人及国外的思想成果。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现阶段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中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其教育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基本技能、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习惯。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奠定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第五章

第一节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各项规定的总称。

二、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相应的各项规定。

三、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社会依据。

a ,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b,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c,社会人口现状。

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吸取原有中合理有用的部分,借鉴其他国家学制的经验。第二节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最初的学校。

二、1902年,清朝官学大臣张百熙模仿日本学制,拟订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

学制”,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历史上的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比较完整的学制体系。1904年,清政府令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共同重拟学堂章程,名曰〈〈奏定学堂章程〉〉,她以1902年学制的学制为基础,史称“癸卯”,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三、我国高等教育可分为高等专科教育(2-3年)、本科教育(4-5年)和研究生教育(2-6

年)。从层次上可分为全日制、半人制和业余教育三种。

第三节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一、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二、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六章

第一节中学教师

一、关于教师职业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入手:

1.教师是一种职业。

2.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人员。

可把中学教师界定为:履行中等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中等教育中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使命。

二、中学教师的价值

1.中学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

2.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

三、中学教师的素养

1.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a,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b,对待学生的态度。

c,对待自己的态度。

d,对待同事的态度。

e,对待家长的态度。

f,对待领导的态度。

2.教师的业务素养

a,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

b,广博的文化知识。

c,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

d,从事教育活动的能力素养。

第二节中学生

一、中学生的概述:

1.中学生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

2.中学生是未成熟的人。

3.中学生是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

二、中学生的权利:

1.生存权。

2.受教育权。

3.发展的权。

4.受尊重权。

三、中学生的义务:

1.养成良好品德的义务。

2.接受教育,完成学习和发展任务的以为。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看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切属性。

二、师生关系的特点:

1.教育关系。

2.心理关系。

3.道德关系。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

1.教育作用。

2.激励作用。

3.调控作用。

第七章

第一节课程的含义

一、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标、内容、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二、人们普遍认为存在三种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第二节课程的类型与结构

一、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对学生非学术性的影响,是无意的、隐含的和非预期的课程。

二、显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三、显性课程主要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综合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关联课程)、核心课程。

四、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

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实际上的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权利主体共同完成的,只不过它们承担的指责各有侧重,范围也有所不同。

第八章

第四节中学素质教育

一、素质含义:

狭义的素质是生理学和心理学上所使用的素质概念。

广义的素质主要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

a)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理解素质教育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提高民族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宗旨。

2.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发潜能的教育。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三、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四、德育内容:

1.思想教育。

2.政治教育。

3.道德教育。

五、中学德育要遵循规律,使德育各要素协调统一,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从品德心理结构的角度看,德育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应使知行的培养统一。

2.从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关系角度看,德育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应做到教育与自我的教育统一。

3.从教育的方法觉得看,德育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应使社会性和实践性统一。

4.从教育作用的角度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六、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活动。

七、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美的素材,培养教育者美的素养的教育。

八、教育技术是指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知识技能,构成建其劳动素养的教育。

九、素质教育对课程的基本要求:

1.素质教育目标化。

2.课程目标结构化。

3.课程结构系列化。

4.课程内容结构化。

第五节中学素质教育课程课程体系够建

一、够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依据如下:

1.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2.素质教育的目标。

3.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够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1.加强整体性兼顾灵活性。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突出基础与反映时代先进水平相结合。

4.增强实用性强调实践性。

第九章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即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在教学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的价值作用:

1.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2.教学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

三、中学教学的任务: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3.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4.培养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第二节中学教学过程

一、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2.教学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简称教学规律,就是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三、本书采用“从教学过程不同层次探讨规律”这一因素来揭示教学规律。

1.教与学的辨证统一规律。

2.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辨证统一规律。

3.教学与发展辨证统一规律。

4.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可分为:

1.引动阶段。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教学效果测评。

第三节中学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是指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及教学实践提出的教学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育目的。

2.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

3.实践依据。

三、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创造性地学以致用原则。

4.因材施教原则。

第十章

第四节中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整

体策划的过程。

二、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分析。

2.内容研究。

3.教学方法的选择。

三、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内容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的领域: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中学新授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介绍邱学华老师的“六段式”教学设计:

1.基本训练(5分钟左右)。

2.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

3.进行新课(15分钟左右)。

4.巩固练习(6分钟左右)。

5.课堂作业(10分钟左右)。

6.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

第五节中学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定义为: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范型。

第十一章

第六节教学技术概述

一、教学技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中学教育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 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 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形成了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31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4 20世纪以后的教育: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即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约公元前468一前376)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道家是主张“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 6 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需要提到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把人分成哲学家、军人、劳动者。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一、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是关于教育的学说和学科,它研究的是教育的理论、实践和方法。教育学的内容包括教育的目的、任务、规律、原则、方法、组织等问题,还包括教育的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育的基本问题 1.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社会 发展的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人生价值。具体来说,教育的目的包括个人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道德素质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等方面。 2.教育的对象是谁? 教育的对象是人,特别是青少年,因为他们是社会发展 的未来和希望。同时,教育也包括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 3.教育的方法是什么? 教育的方法包括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直接教育是教师 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间接教育则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社会生活、学习环境等方式进行教育。 4.教育的原则是什么? 教育的原则包括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全面 发展、因时制宜等方面。其中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核心原则,即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育。

三、学习和记忆的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人类在感知、理解、判断、推理、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基本心理过程。它由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再现信息三个部分组成。 2.记忆过程 记忆过程是指人类在接收信息并把信息保存下来供以后使用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3.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指通过接受信息和加工信息来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经验的过程。它包括接受信息、加工信息、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四个阶段。 四、未成年人心理特点 1.认知发展的特点 未成年人的认知发展呈现出先具体后抽象、先感性后理性、先单纯后复杂的特点。 2.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 未成年人的情感发展呈现出情感多变性、情感复杂性、情感持久性等特点。而意志发展则表现出意志多变、意志不够稳定、意志支配不了情感等特点。 3.社交和道德发展的特点 未成年人的社交和道德发展呈现出关注同伴、缺乏独立性、道德判断依赖以及行为无法自我控制等特点。 五、教育的实施过程 教育的实施过程包括课程的设计、教学的实施和评价的过程。其中,课程的设计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以学

中学教育学

中学教育学 《中学教育学》书中重点 绪论 第一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是教育学科群中的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 性的特点。 三、放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著作中具有典型代表首推《论语》和《学记》。 四、大约写于战国末年的《学记》对古代儒家的教育经验和理论作了系统的总结,设计 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比较全面的阐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教学原则和方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教育的专门著述。 五、赫儿巴特的《普通教育》,烙克的《教育漫画》等等著作出现推动了教育学成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六、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主张“教育既生 活”“学校即是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他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即教育是生活。 七、“全面”与“和谐”是儿童个性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所谓全面教育即“智 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八、中学教育学侧重研究中学阶段的教育,揭示中学教育规律,指导中学教育实践。 九、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十、中学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第一章 第一节教育的定义 一、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二、最一般的理解:教育是传递经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具体内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四、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育者是实施教育措施的主体。 2.教育措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桥梁。 3.受教育者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五、现代教育发展状况大致表现如下: 1.教育目的多样化。 2.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制度。 3.教育内容的科学化。 4.教育人员的专业化和普及化。 5.教育途径不断更新和发展。 第二章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 一、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论述题〉 1.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目的。社会政治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2.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有什么形式的政治制度就有什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主要关注教育 的目的、内容、方法和组织等方面。 -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过程、教育的主 体和客体等。 - 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和探讨教育活动的规律,为教育实 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育学的主要分支 - 教育学可以分为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方法学等分支 学科。 - 教育哲学关注教育的价值观和教育的目标等问题。 -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与心理的关系,探讨研究和发展的规律。 - 教育方法学研究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内容。 三、教育学的教育观

-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是一种对学生的灌输和引导,注重知识的传授。 -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 教育学的教育观有传统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交往主义等不同的理论观点。 四、教育学的教育思想家 -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 洛克是近代西方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之一,他主张根据学生的天赋和兴趣来进行教育。 - 赫尔巴特是德国的教育学家,他提出了"按需分班"和"多元普及"的教育原则。 五、教育学的学科发展 - 教育学的学科发展经历了功能史、形态史和理论史等阶段。

- 教育学的现代发展主要体现在教育学的专业化和教育科学的兴起。 - 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注重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六、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案例研究等。 - 文献研究是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和归纳总结。 - 调查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和分析数据。 - 实验研究是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验证教育假设和理论。 - 案例研究是通过深入分析具体事件和个案来探索教育问题。 以上是中学教育学的知识点汇总,希望对您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有所帮助。

中学教育学逐章逐节知识点梳理

中学教育学逐章逐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____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____。(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学校教育) 2、教育随着____的产生而产生,随着____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 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____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____。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____,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归为____。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____,到____再到____的过程。(学校系统,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4、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____、近代的____。(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5、____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学校教育系统) 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____,也就是指________。(正规教育,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____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____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____学制)以及____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____学制)。(清朝末年,1902,壬寅,1903,癸卯) 8、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____。"提出____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构建学习化社会) (19) 9、____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0、普通教育主要以____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____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升学,就业) 11、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____化、职业中学____化的趋势。(职业,普通) 1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4.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 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实施机构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可以将教育的形态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 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的教育形态。按照教育的实施机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在实体化教育产生以后,就同时并存于不同的社会之中。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根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教育的形态,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 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 2.教育具有原始性; 3.教育具有同一性。 (二)古代社会的黉舍教育形状 1.学校的产生 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黉舍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第四,讲授的组织方式主要是个别讲授,讲授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第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第六,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三)现代教育形态 1.现代教育的特点 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第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2.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教育终身化。 第二,教育社会化。 第三,教育生产化。 第四,教育民主化。 第五,教育国际化。

中学教育学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重点:学校教育制度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的概念: 广义:知识,技能,影响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知识-----心 体力-----身 社会要求 教育者(期望)---------------受教育者(身心) 目的计划组织 学校教育制度: 1.前制度化:孔子的教育 2.制度化教育:标志:近代学校系统(体系)的形成 中国: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重点) 学前教育加强并与小学教育衔接 强化义务教育,延长年限。义务教育的定义两头扩展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中间加强 高等教育的类型多样化内外沟通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的发展过程:

1、古代教育 中国:夏----------校 商----------序 周----------痒 西周: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科举制度 印度:婆罗门教:森严的等级制 佛教:关心大众 埃及:宫廷学校:皇子皇孙与贵族 职官学校:贵族 文士学校:奴隶主 以吏为师,以僧为师,以法为教 雅典:文化修养,政治家,商人。重商主义 斯巴达:体育训练与政治道德灌输。培养军人。 西欧的中世纪:宗教占主要地位,培养僧侣,神学和七艺 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德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2、近代教育 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加强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3、20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

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定义)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所有的人都应该受教育 科目:诗,书,礼,易,乐,春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墨子:兼爱,非功,亲知,闻知,说知。---------推理得到的才是真实的知识 老子:一切回归自然 《学记》 教育与政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 藏:修。息:游。 君子之教,喻也。-----------------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启发。 学不躐等:超越---------------------------循序渐进。 西方古代

中学教育学大纲

中学教育学大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P1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 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 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P7 (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 (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P11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 ▲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P13—14 ●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

教育学专业中学教育

教育学专业中学教育 教育学专业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学科。在教育学专业中,中学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将从中学教育的定义、目标和挑战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教育学专业中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一、中学教育的定义 中学教育是指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通常是初中和高中)提供的教育服务。这个阶段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中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二、中学教育的目标 中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具体来说,中学教育的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中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使其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个性与品德的塑造:中学教育关注学生的品德培养和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创新与实践的培养:中学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 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中学教育关注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中学教育的挑战 中学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这些挑战需要教育学专业的专家和从业者共同努力来应对。 1. 教育资源不平衡:在许多国家或地区,中学教育的资源不平衡现象严重,城乡差距和贫困地区学校的教育质量问题亟待解决。 2. 教师培养与发展:中学教育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的教师队伍,而培养和发展优秀教师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3. 课程改革与创新:中学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4.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多成为一个严重的挑战,需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结语 教育学专业中学教育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领域。中学教育的定义和目标说明了它的重要性,而教育学专业的专家和从业者需要面对各种挑战来提高中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只有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学教育的发展和改进,为学生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的性质

中学教育性质问题,是中学教育思想中的根本问题,它关系到对办学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问题的理解。对中学教育性质可以从不同侧面去认识。从社会的阶级属性说,我国的中学教育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从其教育本体说,我国的中学教育属于普通教育性质的。从国家法律的角度说,我国的普通中学教育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一种属于义务教育,它是指初中阶段的教育,另一种是指非义务教育,它是指高中阶段的教育,它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殴。从根本上认清中学教育性质,才能做一个自觉的、清醒的中学教育工作者,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全面实施教育目标。 (一)我国中学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我国中学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特点所决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我国教育,包括中学教育的一整套方针政策与党的基本路线相适应。中学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教育的改革和开放,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是中学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党对教育的认识日益深化,强调把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上,科学地阐明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统筹经济、科技、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统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促进教育结构改善。从中学教育自身说,要改革学制,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而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学教育,集中表现在教育目标要求上,要使他们在思想政治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教育年青一代,使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中学教育是普通教育 中学教育性质属于普通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一般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为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中等普通科学文化基础,或者说,为人一生正常地工作、生活和继续学习打下中等教育基础。 普通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而言的。它不是实用技能训练的职业教育,也不是高深专门的专业教育。普通中学对学生施行公民素质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一般科学文化知识。普通中学课程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内容,或者开设一定量的职业技术课程,有的中学缩短普通文化课教学时间,而用一个学年开设职业技术课程,以为未来职业作准备。但就中学教育课程设置总的情况看,中学仍属普通教育性质。而专业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接受与他们将来所要从事的专业技术直接有关的教育与训练,虽然也要开设一些必要的普通文化课程。 普通中学教育与中等专业、职业教育的性质不同,具体表现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诸方面。 普通中学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不是培养某个专业劳动者或某种技术工人。 普通中学课程内容性质与专业、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性质也不同,普通中学对学生施以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普通文化科学知识具有以下特点:①广泛适用性或普遍性。这是从其适用

教育学专业的中学教育学

教育学专业的中学教育学 教育学专业是培养教育行业人才的学科之一,而中学教育则是教育 阶段中重要的一环。本文将从教育学专业的角度,探讨中学教育学的 相关内容。 一、中学教育学的概述 中学教育学是教育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仅关注中学教育 的实践和管理,还研究中学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中学教育学旨 在培养学生掌握中学教育的核心理念、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科学管理 中学教育的能力。 中学教育学的内容涵盖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中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中学教育的管理与领导理论、学校文化建设、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 与评价等。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将具备理论指导实 践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开展中学教育工作。 二、中学教育学的重要性 中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 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中学教育学的学习则能够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 解教育活动的本质和社会背景,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工作。 首先,中学教育学的学习能够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 发展规律。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因此教师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

其次,中学教育学的学习使教师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了解教学方法的变革和优势,能够更好地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提高教育质量。 再次,中学教育学的学习使教师了解学校的管理与领导理论。学习和掌握学校管理与领导的理论和实践,能够更好地参与学校管理和领导的工作,有效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最后,中学教育学的学习使教师了解教育改革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改革的状况和趋势,能够更好地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教育改革,推动中学教育的发展。 三、中学教育学的实践与研究 中学教育学不仅关注理论的学习,还强调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需进行中学教育实践,例如进行教学实习,参与学校活动等。 此外,中学教育学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学生通过研究中学教育相关的课题,能够深入了解中学教育的问题和挑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案。中学教育学的研究工作,能够为提高中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中学教育学的职业前景 中学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中学教育相关的工作。例如,可以成为一名中学教师,通过实际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从事学校管理与领导工作,参与学校管理,推动中学教育的发展;还可以从事教育研究工作,为中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中学 教育学

中学教育学 中学教育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可以说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学会独立思考,灵活处理问题,并协助他们发展全面的智力。 中学教育学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包括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智力发展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学法学、学校管理学,以及一系列关于学校和教育机构设置、机制、组织等方面的研究与思想。 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是中学教育学的最主要目的,这一目的要通过教育学习来实现。教育是一种培养个人认识力,思考力和判断力的方法,是激发孩子们内部潜力、培养孩子们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手段。只有充分利用整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并以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实践能力为基础,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 中学教育学还包括与社会有关的课程,其目的是根据学生的特征,引导学生健康地发展,使其能够有效地融入社会。它的内容包括:认识自我、家庭生活认知、职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伦理认知和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学习。 另外,中学教育学还必须在教师培训和研究方面做出努力。教师应该掌握教育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实现学习效果,进一步提高中学教育水平。 在研究方面,中学教育学应关注如何改进当前的教育系统,以求

良好的教学结果。研究人员应不同的课程,例如社会学,科学,计算机等,探究不同主题,如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教学问题等,以便改善教学效果。 总之,中学教育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全面的智力,并促进其融入社会。它的内容覆盖了学习教育理论、社会心理学、智力发展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以及一系列的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等,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改善教育系统、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全面的智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育学专业的中学教育

教育学专业的中学教育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学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 要环节,承担着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重要任务。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我们要了解中学教育的特点和重要性,以及 我们在这个领域中的角色和责任。 一、中学教育的特点 中学教育是指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和学科知识培 养的阶段。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 多样化的教育内容:中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中学教育的内 容必须包括各个学科的知识,以及社会生活、艺术文化、体育健康等 方面的知识。 2. 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期,他们 的兴趣、需求和学习方式与小学生和大学生有明显的不同。因此,中 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 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3. 务实导向的教育目标:中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因此,中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 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二、中学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学生接 受专业知识的阶段,更是塑造学生个性和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 1. 传递知识:中学教育是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重要阶段。通过系统 的学科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储备,为将来进入高等教育院 校或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培养能力:中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 综合素养和能力。通过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实践课程和实习经验,学 生可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领导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塑造品格:中学教育阶段是学生性格、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 键时期,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良好 的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道德素养的公民。 三、教育学专业的角色与责任 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将来将肩负起中学教育的重要责任和 使命。我们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 教育理论知识:我们应该通过学习教育学理论,了解中学教育的 内涵和目标,掌握教育原理和教学方法,以便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运用。 2. 社会责任感:教育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 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社会公益活动。

中学教育学

中学教育学 中学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本质 1、教师教育的产生: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里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交往起源说 2、教育的发展:原始教育阶段、古代教育阶段(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现代教育) 3、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4、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三层含义:①人类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也是符合社会基本规范的人。②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活动,这里的影响包含了在人际交往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相互的触动、感染等诸多内涵,教育的因素包括影响者、被影响者和影响物及影响方式。③这种影响作用于人的身心两方面,也可理解为人的全部,并以此为教育活动的直接目的。④它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的功能 1、教育功能:指教育在人与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 2、功能类型:(作用的对象看)即教育对社会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的方向看)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呈现的形式看)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a.培养各种政治人才。b.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②教育具有

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a.教育的普及化可能推动社会政治变革。b.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弘扬优良的品德,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c.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4、经济功能:①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②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a.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b.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 5、个体发展功能:①个体社会化功能;a.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b.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 c.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②个体个性化功能;a.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b.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c.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 实现。 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 学科性质 1、学科性质:①属于社会科 学,但由于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是人,所以它又有人文学科的 一些特点。②教育学属于一门 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③教 育学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门必修 课程,是以教育的理论知识和 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 容的一门教学科目。 2、意义:①有助于树立科学 的教育价值观。②有助于掌握 教育理论,熟悉教育的实践规 范。③有助于总结教育经验, 探索教育规律。④有助于其他 教育理论的学习。 第二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

中学教育学

教育学复习大纲 第一节教育学概述 1、什麽是教育学? 关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为:研究教育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是教育学科群中的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其自身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萌芽阶段反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著作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首推《论语》和《学记》(战国时期最早)(二)教育学的独立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出版这是近代最早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其中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代表作。 (三)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美国使用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主张“教育及生活”、“教育及成长”、“学校及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斯宾塞出版的《教育论》,主张运用实证主义研究教育。 (四)教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 前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面”与“和谐”是儿童个性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 第二节中学教育学概述 3、中学教育学就是侧重研究中学阶段的教育,揭示中学教育规律,指导中学教育实践。 4、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中学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第一章第一节教育的定义 6、什麽是教育? (一)教育是个人获得知识获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二)2、如何理解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 7.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8、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育者是实施教育措施的主题体 2)教育措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桥梁 3)受教育者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9,对教育起源的问题有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人类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2)改善和发展。教育的起源,是一个生物学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1.心理起源说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来的。 10、教育的发展? (可能出现的选择和填空)(社会发展与进化的终极动因是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而其标志是社会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原始形态教育 (1)、教育目的的单一性(2)、没有专门的教育制度 (3)、教育内容的贫乏性(4)、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5)、教育方法的单一性 2、古代教育 (1)、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人才(2)、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3)、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 (4)、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死记硬背、强迫体罚、棍棒教育(5)、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

中学教育学

中学教育学 绪论 第一节教育学概述 1、什么是教学:教学研究 2、教学的对象:研究教育 3、教育的目的:揭示教育规律 4、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5、教育学的概述:⑴研究对象⑵研究目的⑶研究教育 6、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分为哪四个阶段?⑴教育学的萌芽阶段⑵教育学的独立阶段⑶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⑷教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 7、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出版,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8、赫尔巴特(1776—1841)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代表作。 第二节中学教育学概述 1、中学教育学:就是侧重研究中学阶段的教育,揭示中学教育规律,指导中学教育实践。 2、研究中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⑴客观性原则⑵系统性原则⑶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中学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⑴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即在自然的状态下,对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⑵调察法:是通过间接地收集资料来了解分析现象和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⑶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⑷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章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的定义 1、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2、教育:是传递经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3、教育的具体内涵有几个方面? 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⑵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⑶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节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的构成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 2、教育的基本因素:⑴教育者: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施教的人。⑵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的人。⑶教育措施:是指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或教育者向教育者学习的内容及其方式。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讲义资料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讲义资料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它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意识地、自觉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具体表现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过程中实现的,而个体的身心发展又受到社会的制约,因此,个体的身心发展既是教育的个体功能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出发点。另一方面,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而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又受到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因此,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的新局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战略举措;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全体性;二是全面性;三是主体性;四是基础性;五是发展性。 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等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二是培养基本技能;三是发展

中学教育学原理

第1章教育学概述 本章基础知识背诵要点: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2.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3.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创立标志是: 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 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②概念和术语方面; ③研究方法方面; 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 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 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4. 20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 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 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 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 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5. 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 ①反对思辩教育学; 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 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 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6. 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 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 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 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7. 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 ①教育即生活; 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③学校即社会; 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 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