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教育学重要考点

中小学教育学重要考点

中学教育学

选择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为教育。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社会科学,是教育学科群中的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2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阶段的代表著及其观点(注意掌握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观点):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教育思想的著作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首推《论语》和《学记》。在《论语》中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在教育权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倡因材施教,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贤人”和“君子”。《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教育的专门著述,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教学方法和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

在西方有柏拉图的《理想国》,他指出教育和政治有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的教育问题。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强调教育的自然性。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代表作。在教学上,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收新材料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

(3)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1861年,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出版了《教育论》,他主张运用实证主义研究教育,他认为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的观点反映了功利主义的倾向。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他主张教育为当下生活服务,教育即生活。(4)教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在这一时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结构主义理论,他主张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

3中学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其中观察法包括:实况记录法,时间取样法,试卷取样法);

(2)调查法(包括访谈法,文献法,问卷测验法);

(3)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4)行动研究法。

4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行动研究其目的在于系统地,科学的解决实际问题。

6对教育的内涵的理解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从活动本质,活动内容,教育结果三方面与动物区分)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通过社会经验的传递使活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发生改变,这是教育与其它社会活动的基本区别,也是教育质的

规定性的重要方面。

8教育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教的地位,承担着教的责任。

(2)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受教育的地位,承担着学习和发展自身的责任。

(3)教育措施,是指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或受教育者向教育者学习的内容及其方式。教育方式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手段,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的一切物质条件。

9教育方式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二是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

10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教育者是实施教育措施的主体

(2)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教育措施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3)在教育活动中作为接受教育的对象,其任务不是单纯接受,从根本上是为了获得发展。

11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的区别(请注意把握几个阶段的区别)

(一)原始形态教育(1)教育目的的单一性。原始社会的教育目的就是使青少年习得参加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能力。(2)没有专门的教育制度。(3)教育内容的贫乏性。(4)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5)教育方法的单一性。

(二)古代教育(1)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人才(2)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3)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

(三)现代教育。(1)教育目的多样化(2)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机制(3)教育内容的科学化(4)教育人员的专业化和普及化(5)教育途径不断更新和发展

12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人性化;教育终身化;教育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

13教育人性化的表现有:教育目的人性化;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制度都要体现以人为本

14教育民主化的表现有:教育普及化;教育内部的民主化;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

15教育现代化的表现: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

16教育国际化的表现:国际化教育组织的出现;国际间教育交流增多;国际间教育援助加强。

17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18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有利于人口迁移。

19自然环境对教育的制约:制约着教育目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教育人员,教育途径。

20个人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而心理发展对生理发展具有能动作用。

21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顺序性(针对这个特点,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发展);

阶段性(针对这个特点,教育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均衡性;(这个发展特点决定教育者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给予合适的教育)

差异性;(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有的放矢)

互补性。(要求每个教育者都要努力发挥青少年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22青春期中学生的时代发展特点有:生理成熟提前;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心理问题增多。

23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人的发展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在历史上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很多,但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有单因素决定论,双因素决定论以及多因素多层次相互作用论等。单因素决定论认为在众多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中只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即内因,人的自然性的决定作用,如遗传决定论,成熟决定论等。多因素多层次相互作用论事把发展主体的自身作用也列入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之中。如皮亚杰把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归结为: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及内部机制的平衡化。

24学界较普遍的把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归结为: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25遗传素质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对人的年龄特征有影响作用;正确认识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6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环境包括两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7学生原有的知识、学习方法、师资水平、物质条件以及社会外在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到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

28实现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教育自身的状况;家庭环境因素;社会发展状况。

教育自身的条件包括哪些: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和效果取决于教育自身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教育的物质条件,教师素质。管理水平等。

29教育目的的内部结构包括:对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方面的要求做出规定;指明受教育者要实现的社会价值。

30教育目的的外部结构包括哪些?

第一层次是国家的教育目的,简称教育目的。

第二层次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的。

第三层是教师的教学目标

31教育目的的实际依据有哪些?

包括:a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目的的性质直接决定于社会的政治性质。B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32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实质是什么?

虽然在表达上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首先是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其次,要求人才要全面发展。第三,要求人才具有独立个性。

33中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其教育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基本技能、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学习生活的基本习惯。

34中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奠定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35教育制度有哪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36就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而言,教育制度通常由哪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教育的施教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系统。

37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制度。

38学制的类型大致分为三种: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型。美国的学制是典型的单轨制。前苏联的学制是典型的分支型学制。

39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比较完整的学制体系,是1902年清朝官学大臣张百熙模仿日本学制而拟定的。

“40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41现代学制的发展: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从横向学校阶段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42教师职业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教师是一种职业人员;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人员。

43中学教师的职业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社会的价值和对个人的价值。

44中学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好学生。中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教好功课。

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45中学教师的业务素养包括哪些方面?精深的基础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从事教育活动的能力素养。

46中学生的教育原则是:全面教育原则;发展的教育原则

47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养包括:(1)组织管理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自我调控能力(4)教育科研能力

48中学师生关系主要包括: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以及道德关系。

49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主要有:教育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

50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课程与教学虽然有关联,但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研究领域。

第二,课程与教学肯定存在着相互依存的交叉关系,

第三,课程与教学虽是可以进行分开研究与分析的领域。

51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52中学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53教材包括哪些内容?

教材包括教科书和相关辅助资料:教科书,辅导资料,补充材料,课程包。

54隐形课程特点

隐形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漫性和普遍性

隐形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隐形课程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性,也可能是消极的。

55显性课程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显性课程主要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56综合课程的类型是多样的,有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等。

57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课程课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58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59课程内容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时代性

(2)基础性

(3)选择性

60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是什么?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时什么?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

61了解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提高民族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宗旨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62德育的内容(宏观上)

(1)思想教育

(2)政治教育

(3)道德教育

63美育的内容包括哪些?

它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途径。

64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65素质教育对课程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目标化;课程目标结构化;课程结构系列化;课程内容结构化。

66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依据如下;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素质教育的目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67建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加强整体性兼顾灵活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突出基础与反映时代先进水平相结合;增强实用性强调实践性。

68教学过程基本要素是什么?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六要素七要素

(1)三要素教师学生和内容

(2)四要素说教师学生课程和教学物质条件

(3)五要素教师学生课程方法和媒体

(4)六要素说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媒体和目的

(5)七要素说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和教师。

69理解教学这个概念需要注意两点:教学时学校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以传授知识、能力为基础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

70教学是学校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是培养人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区别于其他机构的根本标志,没有教学就没有学校,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充分发挥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71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价值;教学对个人发展的价值。

72中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是学生系统掌握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73教学过程的本质的理解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过程。

7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规律;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辩证统一规律;教育与发展辩证统一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75教学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76我国中学教学原则的依据有:教育目的;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实践依据。

77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是什么?

1:主体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创造性地学以致用原则

4:因材施教原则

78教学设计的依据有哪些?理论依据: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

现实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需要特点;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特点

79中学教学设计的程序:

第一,目标分析,即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第二,内容研究(教学内容的分析室课堂教学设计中挤出的基础)第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即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

80教学模式构成:由教学思想,教学目的,教学程序,作用方式,教学策略,教学环境构成。

81教学模式的功能主要有:实践功能(指导、预见、系统化、改进);理论功能

82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反省思维模式)的具体步骤: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第二,明确问题性质。第三,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第四,阐释假设的内涵与外延。第五,检验假设。

83布鲁纳发现模式的程序包括哪几阶段: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形成概念,运用新概念。

84萨奇曼探究模式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选择课题,向班集体解释探究的程序,收集相关资料并提出假设,形成理论描述因果关系,说明规则解释理论,学生分析探究过程。

85合作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合作教学”在欧美国家被称为“合作学习”或“合作授课”,在我国有时又被称为“参与式学习”或“协作学习”。其方法有: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切换拼接发;共学式法;小组调查法。

86教学策略是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方法、组织、评价及其总和。

87教学模式中的作用方式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于学生、学生与教学材料之间的作用方式。

88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指导教学模式的理论核心。

89概念获得模式是由乔以斯和威尔以布鲁纳等人的研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包括三种变式:接受学习模式、选择学习模式、无序材料学习模式。

90概念获得模式的原则有哪些?

第一,选择适当的范例。

安排合理的范例呈现顺序。

第三设计科学的范例呈现方式。

91教学技术的功能:是构成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

92教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身体的动作

(2)面部的表情

(3)适宜的停顿

(4)声音的变化

93教态的作用是什么?

教育作用

激励作用

启发作用

强化专业

94提问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清晰与连贯

(2)停顿与语速

(3)指导与分配

(4)提示与探询

95教学的基本技术有:导入技术;语言技术;板书技术;教态变化技术;演示技术;讲解技术;提问技术;强化技术;结束结束;教学组织技术。

二名词解释题

1个人发展的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形成到死亡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变化的过程。

2教育目的:人们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和规定。

3教育制度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相应的各项规定(如:学校的性质、任务、学生入学条件、学校教育的分阶段以及不同阶段学校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5中学教师:履行中等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中等教育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使命。

6教育关系:指在学校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学校实现教育任务的保证。这种关系式一种正式关系或工作关系,也称组织关系。

7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及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8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

9广域课程;所谓广域课程,是指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

10核心课程;所谓核心课程,是指以重大社会和生活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的综合课程。

11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各项规定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2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等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品德和道德素质。即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13智育的概念

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活动。智育是人类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智力成果的主要途径,智力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是通过智力活动来实现的,对社会文明进化起到推动的作用。同时,智力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基础,为个体发展提供可能。智育在向青少年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中起着主要作用。

1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美的素材,培养受教育者美的素养的教育。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15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这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通过常规的教育训练来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而言,包括智能训练、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自我修养的指导、性心理教育等。

16教学: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在教学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血的统一活动。

17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即教学的实施过程,是在教学目的规范下,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发展全面素质的过程。

18教学原则的概念:

是指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及教学实践提出的教学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19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就是对教什么和如何进行规划,并形成操作方案。

20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互作用的手段和一整套方式,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21教学模式的概念:

概念: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范型。

22教学技术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所采用的一些列教学行为方式。

问答题

1教育产生的几种学说的代表有哪些?(注意这里面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作)

(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为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利托尔诺出版了《人类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的《人民的教育》

(2)心理起源说,是由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提出的,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原始的教育,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主要是以马克思为代表,他认为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

2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是什么?(从两大方面进行阐述)

(1)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社会政治制约着教育内容;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人员的权利和机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途径。

(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人才;教育通过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教育可促进民主化。

3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从两大方面进行阐述)

(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社会经济对教育制度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内容的制约作用;经济对教育人员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制约。(2)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手段。

4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从两大方面进行阐述)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文化影响教育制度的制定;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内容和结构;文化影响着教育人员;文化影响教育手段饥饿组织形式的变革。

(二)文化对教育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文化交流和选择、整合的功能。(4)教育具有文化创新的功能。

5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从两大方面进行阐述)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人口制约着教育目的;人口制约着教育制度;人口制约着教育内容;人口制约着教育人员;人口制约着教育途径;

教育的人口作用: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手段;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6教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两大方面进行阐述)

自然环境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自然环境制约教育目的;自然环境制约教育机构;自然环境制约教育内容;自然环境教

育人员;自然环境制约教育途径。

教育的自然环境功能:提高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开展环境行动优化生态环境。

7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总之,教育相对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把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考察教育的全部依据。

8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一)遗传素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

(二)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

(三)学校教育在个体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成熟时身心发展的一种准备状态,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发展的内部动力。

9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这是由学校教育自身的职能和特点所决定,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特点;

这是由受教育者的角色心理所决定;

这是由是到发展的特点所决定。

10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不仅明确为什么养的的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人,还具有规定了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

(2)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调控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的调控作用表现为调节和控制着教育系统内部的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的行为和观念。

(3)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既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有教育工作的归宿。

11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1)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现阶段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2)确立教育目的的实际依据。包括:a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目的的性质直接决定于社会的政治性质。b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3)确立教育目的还需要重视借鉴前人及国外的思想成果。

12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社会依据。(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吸取原有学制中合理有用的部分,借鉴其他国家学制的经验。

13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社会依据包括:(1)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2)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3)社会人口状况。

14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中学教师的业务素养以及能力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职业道德修养包括:对待教育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同事的态度,对待家长的态度,对待领导的态度;

业务素养包括a精深的专业知识b广博的文化知识c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d从事教育活动的能力素养

能力素养包括: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调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15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有哪些?

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作用

良好师生关系的教育作用是指良好师生关系中所蕴含的一种教育力量。

(2)激励作用

激励作用是指和谐师从中得到生关系的建立,可以使师生从中得到激励,使教师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增强工作的责任感,荣誉敢,坚定其献声教育事业的信念,使学生感受到师爱的温暖,感受到教师的殷切期望,并将其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动力。

(3)调控作用

16几种典型的课程的含义及代表

(1)课程作为科学

如我国古代课程的“六艺”,欧洲中世纪的“七艺”。

(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者体验

(4)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5)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造成课程定义分歧的原因主要是认识论的基础不同,社会背景的影响及定义的层次不同。

17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课程功能的改革

(三)课程结构的改革

18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征是什么?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重视学生完满个性的养成;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联系在一起;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调科学和人文素养的结合;把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

19课程结构往往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我国新课程结构的建设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

(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3)完善和优化课程内容。

总之,新建的课程结构具有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三大特征。

20课程标准的改革的特征有哪些?

课程标准的改革有如下特征:

(1)课程价值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型、基础性和发展性

(2)课程目标上,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在课程内容和要求上,突破学科中心

(4)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

(5)课程评价突出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6)课程管理从刚性走向弹性

21如何对进行课程实施与评价?

(1)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

(2)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5)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2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有哪些?

(1)应试教育体现了以应对考试和进行选拔为基础的教育价值取向。它把教育视为社会分层和选拔的工具,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视为终极目标,人的发展仅仅是适应选拔的手段。素质教育则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承认发展的多样性,倡导个性发展,认为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强调发展的主体性,注重潜能开发。教育的发展功能被视为终极目标,它把“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作为基本的评价手段。

(2)教育内容方面,应试教育以应试、升学为目标设置、安排教学内容,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组织各项教育活动,是全面的教育。教育方法上,应试教育无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强调知识灌输,忽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素质教育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在教育评价上,应试教育仅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评价指标,素质教育以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全面、合理、科学地评价教育质量。

23中学德育应从哪几方面着手?

第一:从品德心理结构的角度看,德育室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知行统一是衡量品德形成的标志。知、情、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

第二:从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来看,德育室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应做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第三:从教育方法的角度看,德育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应使社会性和实践性统一。

第四:从教育作用角度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规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但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并不是直线式上升,而是呈现一种螺旋反复,逐步上升的轨迹。

24中学智育的要求

第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第二;记忆与思考相结合

第三;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第四;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相结合,包括目的性、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意志等。

25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第一;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认真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和措施。

第二: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做好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上,对成绩优异,性格内向、情绪和行为与日常明显不同、父母期望较高、家庭有变故、心理障碍的学生要给予密切观察,及时疏导。

第三:定期开展活动,通过班会、墙报、广播、讲座、印发小册子等形式向学生广泛宣传心理保健知识。

第四: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6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有哪些?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念

(2)素质教育的目标理念

(3)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终身教育的理念

(5)创新教育的理念

(6)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理念

(7)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理念

(8)爱国思想与世界意识相结合的理念

(9)适应性与超越性相结合的理念。

27中学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使学生系统掌握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培养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28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1:引发动机

2: 领会知识

3:运用知识

4:巩固知识

5:教学效果测评包括检查,测量和评价两个方面

29导入技术的作用是什么?

(1)集中注意,激发情感

(2)建立学习的框架和参考的基点

(3)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4)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愿望

30提问的作用是什么?

(1)检查巩固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

(4)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教学和谐发展

(5)获得反馈信息,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31探询问题是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1)对于由于思考不深入,视野狭隘,概念错误而不完全的应答,通过探询使其明确哪里错了及怎样错了,从而完善问答。

(2)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或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把回答与已学事实联系起来,使问题更明确。

(3)使学生明确回答的根据,通过再思考修正答案。

(4)使学生根据别人的回答谈自己的想法,说明他的思考与前面哪种想法一致或不一致,对别人的应答进行修正和补充。

论述题:

1、分析教学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的你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教学过程,作为人类的特殊认识过程,同样也是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过程:从认识方面来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从实践方面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教师合作,实现素质全面发展和课程创生的实践过程。教学过程作为人类认识过程的一般形式,必然服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教学过程的认识过程符合人类一般认识:“直观—思维—实践”这一基本路线。

分析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者都以另一方为条件,没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就变为自学,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变为无对象、无目的的活动,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教学,不会有一个完善的教学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学生才能迅速的理解掌握知识,并得到发展。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调节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时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学活动要能顺利开展,就要教与学之间积极配合。具体表现在: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辩证统一。

分析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的辩证统一

在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相结合的辩证统一是教学的客观规律之一,所谓间接知识,即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属于理性知识;直接知识是个体从直接经验中得出的知识,一般属于感性知识;毛泽东同志认为,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大多数知识都是间接的东西。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借助间接知识来认识客观世界,这样就可以避免经历往复、曲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大部分都是间接知识,但是学生所学习的间接知识一般都是概念、原理、法则是一种偏理性的知识,尚未与实践结合起来,是一种不完全的知识,学生要把间接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要深刻地理解和运用它,必须以一定的直接经验、感性知识为基础。

分析教学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学生智力、能力和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发展的关系,主要为:

掌握知识是发展学生智能和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基础

学生的发展水平又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分析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的客观必然因为:

教学具有教育性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决定的;

教学的教育性是由教学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教学的教育性也受师生关系的影响。

总之,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中小学教育学重要考点

中学教育学 选择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为教育。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社会科学,是教育学科群中的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2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阶段的代表著及其观点(注意掌握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观点):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教育思想的著作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首推《论语》和《学记》。在《论语》中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在教育权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倡因材施教,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贤人”和“君子”。《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教育的专门著述,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教学方法和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 在西方有柏拉图的《理想国》,他指出教育和政治有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的教育问题。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强调教育的自然性。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代表作。在教学上,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收新材料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 (3)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1861年,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出版了《教育论》,他主张运用实证主义研究教育,他认为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的观点反映了功利主义的倾向。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他主张教育为当下生活服务,教育即生活。(4)教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在这一时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结构主义理论,他主张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 3中学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其中观察法包括:实况记录法,时间取样法,试卷取样法); (2)调查法(包括访谈法,文献法,问卷测验法); (3)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4)行动研究法。 4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行动研究其目的在于系统地,科学的解决实际问题。 6对教育的内涵的理解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从活动本质,活动内容,教育结果三方面与动物区分)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通过社会经验的传递使活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发生改变,这是教育与其它社会活动的基本区别,也是教育质的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01教育基础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小学教育 我国小学教育始于殷周时代。古代小学教育具有等级性,其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和灌输来进行,具有刻板和专制的特点。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878年,XXX所创办的XXX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XXX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1912年,“中华民国”XXX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使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20xx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 小学教育的普及率稳步上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发展可能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同时,小学教育也是个体发展和课程内容的基础。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规范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责任制原则。 学校管理方法包括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管理、经济管理、思想教育和数理统计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学校有效地管理和运作。 校长负责制是当前我国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和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部分。这种管理体制有助于保证学校的正常运作。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学教学知识与能力常见重要考点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常见重要考点 [常考点]教育学人物思想 1. 下列哪一观点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A. 美德是否可教 B. 教学具有教育性 C. 人的和谐发展和年龄分期 D. 教育即生活答案:C 2. “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 们而组织起来。”这一儿童中心理念出自教育家() A. 洛克 B. 康德 C. 杜威 D. 培根答案: C 3. 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18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要根据儿童的发 展阶段实施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 杜威 B. 斯宾塞 C. 卢梭 D. 爱伦凯答案: C 4.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科夫答案:B 5. 被称为“科学教育的奠基人”,也被看做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是() A. 赫尔巴特 B. 杜威 C. 马克思 D. 柏拉图答案:A 6. 苏霍姆林斯基基的教育思想是() A. 和谐教育思想 B. 教学过程最优化 C. 教学发展观 D. 全面发展观答案: A 7. 墨子的教育思想中,除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外,主要的思想是() A. “兼爱、非攻” B. “弃仁绝义” C. “道法自然” D. “化性起伪”答案: A 8. 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并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即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的教育家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布鲁纳 D. 杜威答案: A [常考点]课程概述 9. 从课程形态上看,当前我国中学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属于() A. 学科课程 B. 拓展性学科课程 C. 辅助性学科课程 D.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答案: D 10.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A. 基础型课程 B. 拓展型课程 C. 研究型课程 D. 技能型课程答案: C 11. 初中开设《中国历史》课程是一门() A. 工具性课程 B. 研究性课程 C. 拓展性课程 D. 基础性课程答案: D 12. 相对于系统的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称为() A. 学科课程 B. 活动课程 C. 综合课程 D. 广域课程答案: B 13. 以课程的表现形态为分类标准,课程可分为() A.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B.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C.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 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答案: A 14.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被誉为“现代课程论的圣经”,其作者是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A. 斯宾塞 B. 涂尔干 C. 康德 D. 泰勒答案: D 15. 关于“教材”,表达适当的选项是() A. 学校教学的唯一依据 B. 教师教学用书 C. 学生学习的客体和目的 D. 落实课程标准的媒介答案: D 课程复习要点考点 1 课程的含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和及进程的安有^。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以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其代表作为《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政治学》。

小学教资《教育知识能力》必背考点

考点1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3.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考点2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考点3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考点4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 1.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目录

模块一教育基础 (2)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 (2)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6) 三、教育研究方法 (8) 模块二学生指导..............................................................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 (9) 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13) 三、学习 (14) 四、品德与德育 (16) 模块三学校与班级管理 (20) 一、班级与班级管理 (20) 二、班主任与班主任工作 (21) 模块四教学实施 (22) 一、教学原则与方法 (22) 二、教学组织形式 (24) 三、课堂教学的实施 (25) 四、学习动机 (25) 模块五教学评价 (27) 模块六教学设计 (27)

模块一教育基础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 考点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 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称作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 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 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 的总和。 (三)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 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四)教育的功能 1.按作用的对象分类:个体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派生功能): 2.按作用的方向分类: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作用的呈现形式分类: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五)教育的起源学说 1.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由神创造。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 小学教育主要是具有中等师范学历及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在职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是使他们达到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学历,提高素质水平。接下来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欢迎大家浏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篇1 【学校组织机构的结构类型】 常见的学校组织机构的结构类型主要包括直线型、职能型、直线一职能型、矩阵型等。 1.直线型 直线型结构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学校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型结构的特点是组织中的职务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组织中每个人只向一个直接上级报告。其优点是结构简单,上下级关系明确,责任分明,联系简捷。其缺点是在组织规模较大的情况下,所有的管理职能都由一人承担。往往难于应付。 2.职能型 职能型组织机构模式是组织内除直线主管外还相应设立一些组织机构,分担某些职能管理的业务。有权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向下级单位下达命令和指示。其优点是能够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减轻上层主管人员的负担;缺点是容易破坏组织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多头领导。 3.直线一职能型 直线一职能型也被称作是直线一参谋型或者U型组织结构。其特点是设置了两套系统,一套是按命令统一原则设置的指挥系统(又称直线指挥部门),另一套是按专业化原则组织的职能系统。直线部门和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决定权,对其所属下级的工作实行指挥和命令,并负全部责任。而职能部门和人员被称作直线主管的参谋,在特定的范围对下级机构提供建议和业务指导,或者受直线主管的委托在

特许范围内享有一定的指挥权。 4.矩阵型 矩阵型结构是由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领导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任务而组成的横向任务系统。其优点是将组织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及时沟通情况,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机动性,能够根据特定需要和环境动态的变化;有利于把不同部门、具有不同专长的专业人员组织在一起,攻克各种复杂的难题。缺点是在资源管理和人员管理方面存在复杂性。 【学校组织机构主要职能部门】 1.校长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是校长领导下的办事机构,协助校长处理学校日常事务。校长办公室的职责包括:负责学校的对外联络;接待和处理来访和信访;管理人事和安全保卫;管理学校文件收发和归档;进行学校各项工作的报表统计;收集和分析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反馈信息;安排校长的重要日程;完成校长交办的其他工作等。 2.教务处 教务处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协助校长组织、领导全体教学工作。教务处的职责包括:教学组织和管理、教研室和学科组管理、教育科研、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班主任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同时兼管学校中教学业务有关的科室。 3.政教处 政教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政教处的职责包括:组织和设计各种德育活动,指导、管理各年级组的德育工作,拓展学校德育资源等。 4.总务处 总务处是学校后勤丁。作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提供经费、物质和综合服务:总务处的主要职责包括:安排和管理学校各项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维护校舍和各项设施,组织和安排教职工的福利,配合校长办公室做好学校安全工作,

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完整笔记及复习重点(附答案)

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完整笔记及复习重点(附答案) 第一部分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1:中外教育名言 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 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XXX 4.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XXX 5.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XXX 2:教育的概念 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3.教育举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干系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XXX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XXX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劳动起源论:XXX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 1.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理论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 2.我国经考据的最早学校在殷朝。未经考据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 3.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

教育学重点考试知识点

教育学重点考试知识点 教育学重点考试知识点篇1 从往年的教师编制考试情况来看,德育原则的考察出现的比较多。*,我们为大家介绍下常见的几个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因为这个德育原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概念,所以,这个原则不经常考。 导向性原则主要是说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正确的方向主要是遵循党的方针以及路线。 二、疏导原则 这个原则是考试中经常会考到的德育原则。 疏就是指疏通,导就是指引导,那连在一起就是疏通引导,就是指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个原则类似于教学原则里面的的启发原则,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坚持正面教育。《论语》中:“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讲的就是这个原则。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这个原则是由马卡连科提出的,源自于其一句话:“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可称之为严慈相济的原则。所以,这一点更加强调的为尊重学生,若材料中学生出现问题,教师更多的是尊重他,或者对她提出一些期望,一般都选该原则。 四、知行统一原则

“知”指的是认知,“行”指的是行动,所以此原则是指认知和行动相统一的原则,主要强调的内容是行动的重要性,也就是让学生参加实践锻炼的重要性,如果题目中出现让学生接触完理论之后进行实践活动,那就是体现“知行统一原则”。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此原则指的是在德育的过程中,既要坚持正面教育,同时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所以也叫作疏堵结合的原则,这是唯一一个有惩罚手段的原则。所以其与“严慈相济原则”最大的区别就是,后者有惩罚手段,前者没有。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积极因素”指的是优点,“消极因素”指的是缺点,所以此原则的意思是发挥学生身上的优点,克服学生身上的缺点,也叫作“长善救失”的原则。所以,在题目中,当即说道学生有优点,又说到学生有缺点时,可以选择此原则。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一致性”指的是多个教育主体要一致,也就是要发挥教育合力的问题,“连贯性”指的是德育的时间上具有连贯性。 区分这个原则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德育的主体是不是单独的一个主体。如果涉及多个主体:学校,家庭和社会均有涉及的话可首选此原则。 教育学重点考试知识点篇2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

2024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2024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完整版2024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成为了众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本文将详细归纳2024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的知识点,包括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内容。 一、教育基本理论 1、教育学概念:阐述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学科特点。 2、教育与人的发展:分析教育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系,以及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探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4、教育目的:阐述不同教育目的观的理念,以及教育目的在实践中的应用。 5、教师与学生:分析教师的职责与角色,以及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课程与教学理论

1、课程概念与类型:阐述课程的定义与特点,以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等课程类型。 2、教学设计:分析教学设计的概念、原则与方法,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教学设计要素。 3、教学方法与手段:介绍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等。 4、教学评价:分析教学评价的概念、原则与方法,以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等评价类型。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与特点,以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革。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课程理念:阐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 2、课程目标:分析新课程目标的特点与层次,包括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和教学目标等。 3、课程结构:介绍新课程的课程结构特点,包括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 4、课程内容:分析新课程内容的特点与选取原则,以及教材编写与

小学教育学考点汇总(名词解释+简答)

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学制: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纵向的学校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 学校文化:是指有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管理: 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性个体的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辐合论:也称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儿童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与社会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和变化的过程。 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相容:是群体成员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彼此协调一致与谅解。它是群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成分,是群体团结的心理特征。 教师资格: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以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教学: 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方法:是指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课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的地组织安排的。 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 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教育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必背知识点 1. 我国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巩固性原则——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 循序渐进原则——严格按照知识内在逻辑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顺序进行教学。 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差异性有的放矢。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即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统一原则——①学生学习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德育教育。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教学使学生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难度。 2. 班级授课制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 ①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②按课教学; “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③按时授课。 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个单位时间称为“课时”,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3. 班集体培养构成要素 共同目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一定组织结构——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共同生活准则——制定、实施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等。 感情纽带、心理氛围——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4. 班集体培养形成及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教育合力:指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1. 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2. 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互相配合 (1)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 (2)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3)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效果。 3. 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4. 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1) 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2) 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2023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各章节知识必考重点笔记(超强)

2023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各章节知识必考重点笔记(超强) 第一章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但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开展: 教育制度的开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

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开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开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开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开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

小学教育学考点要点归纳总结

小学教育学考点要点归纳总结 一、小学教育目标与任务 1.小学教育的特点和任务:小学阶段是教育的起点,其教育任务主要 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教育;小学教育的特点是综合性、基础性、 启蒙性和长时效性。 2.小学教育目标:小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小学教育内容与课程 1.小学教育内容:小学教育内容包括思想道德、语文、数学、外语 (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活与技术、艺术与体育等学科内容。 2.小学课程设置:小学课程设置需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包 括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方法等。 3.小学教材的选择与使用:小学教材的选择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习兴趣和现实需求,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小学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 1.小学教学方法:小学教学方法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体 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小学教学手段:小学教学手段包括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法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 四、小学学生发展与教育评价

1.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小学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包括逐步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思维、由依赖到独立等。 2.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小学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包括感知与记忆能力、注意力与思维能力、情感与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发展。 3.教育评价:小学教育评价应注重发现学生的潜能与特长,以综合评 价为主,包括考试评价、日常评价和终期评价等。 五、小学教师专业素养与教育管理 1.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小学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育学基础知识,掌握 小学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具备优秀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养成教育能力。 2.小学教育管理:小学教育管理包括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 等方面,应注重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师生关系。 小学教育学的考点要点主要涉及小学教育目标与任务、小学教育内容 与课程、小学教学方法与手段、小学学生发展与教育评价、小学教师专业 素养与教育管理等方面。掌握这些要点是理解和应用小学教育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考编《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编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考编《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编(1)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3、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5、教育起源于劳动。 (1)首先,人类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2)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教育的起源一方面与其他社会现象有共同之处,即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即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我们要注意: (1)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3)文化上,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 8、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非独立性 (2)教育的原始性 (3)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 9、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已经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 (2)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3)基本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10、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 11、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师资格考试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高频考点(含答案及解析)

教师资格考试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高频考点(含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 正确或最符合题意。选对每题得一分,没选或选错均不得分)。 1、《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因材施教 D、巩固性原则 【参考答案】:B 2、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类别的数量多少,表 明发散思维的() A、独创性 B、变通性 C、流畅性 D、新颖性 【参考答案】:C 3、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对其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参考答案】:B 【解析】: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 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4、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首先是确认他们是() A、学生

B、国家公民 C、受教育者 D、独立的社会个体 【参考答案】:B 5、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参考答案】:D 【解析】:古代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两个国家分别具有不同的教育类型。题干中说的是雅典的教育。 6、以下对教学过程基本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C、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参考答案】:C 【解析】: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 7、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的主要体现。 A、制度化教育 B、非制度化教育 C、前制膏仙新畜 D、正规教育 【参考答案】:B

小学教育学考点要点归纳总结

小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复习提要 本章概括地介绍了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知识点梳理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的特征。 二次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教育学考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意义 ①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其作用 (3)学校教育及其作用 (4)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