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教案设计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教案设计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教案设计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课题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制作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鉴赏方法与流程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内容,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分析诗歌情景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自如贯彻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找准诗歌意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

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8课时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课堂活动

单元学习要点:

1、诵读

2、掌握意象、意境两个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3、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体味诗

歌的意境美。体会诗境中景、理、情。

4、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要求的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对诗人生平和为人的探究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要在鉴赏本诗词的基础上拓展开来,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作者和词风等文学常识,为今后的诗歌学习作好知识的积累。

5、情景结合的基本方式

①即景抒情②直抒胸臆③寄情于景④情景相生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鉴赏诗歌的方法,可以说我们已经掌握了打开鉴赏古代诗歌的一扇大门;而在本节课,我们将打开另一扇大门:学习另外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二、检查预习

1、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2、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本单元知识点梳理

学生归纳整理笔记。

教师提问:

什么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三、教师引导鉴赏实例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吟诵感悟

2、把握意象:月、乌、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

3、想象与联想

4、品味意境、把握诗情

明确:

描绘了一幅秋夜寒江图:秋天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枫树与渔火映衬着独自愁眠的诗人;远处山寺传来的钟声让孤寂的诗人心烦意乱。

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愁”------羁旅之愁

四、方法总结:

吟诵感悟—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与联想—品味意境、把握诗情

五、自主赏析合作发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相应题目。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wù]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参考答案】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秋风萧瑟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六、教师点评赏析情况

七、作业布置:

1、复习本节课内容,特别留心鉴赏方法的实践性流程。

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春江花月夜》。

第二、三课时《春江花月夜》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教师引导学生落实方法

描述画面(想象)

把握意境(概括特点)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

合作探究

1.诵读全诗

2.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解读把握诗歌内容。

3.把握意象:月、乌、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

4.想象与联想品味意境

5.把握诗情

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抓意象

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明确: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景物:

孤独的明月漂浮不定的白云

相思的游子思妇

人物:

思妇:离愁牵挂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月下美景

月下哲理

月下情思

学生范读

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学生想象并描述月下美

找出感慨的诗句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教师提问

情与景有何关系?

游子:寂寞思归

似乎景亦含情,睹月思人,融情与景,借月抒怀

2、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四、鉴赏小结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

五、美读诗文

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

六、课堂总结

她是朦胧的美,悲伤而轻盈;她是清纯的美,宁静而空灵;她是跨越时空的感动,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

七、作业布置

自读,背诵全诗

第四课时《夜归鹿门歌》

一、导语

山水田园,宁静清幽,安抚了多少疲惫的心灵,又成就了多少不朽的诗人?

从东晋的陶渊明到南朝的谢灵运,再到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成为最为灵动秀美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一起再次感受田园之美。

二、置身诗境

自由朗读,并找出诗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

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鹿门月照开烟树岩扉松径长寂寥

景物描写赏析方法:

1、从意象入手,把握景物特点;

2、从关键词入手,分析其妙处;

3、从手法入手,分析其用意;

4、展开想象,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5、调动积累,从其他诗文中找相似的描写进行类比。

抓意象:

第一组:山寺钟声渔梁渡头(热闹喧哗)。学生讨论交流,自由发言方法提示:关于“明月”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师范读

学生再自读揣摩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赏析方法找景物,置身诗境,想象渔梁渡头的景象。

第二组:月光烟树岩扉松径(宁静寂寥)

扣字词:

争:描写了日落黄昏,山寺晚钟悠悠,人们在渔梁渡头争渡回家的热闹、纷扰景象开:山路上,夜月悬空,依稀望见朦胧的树影,好一派淡雅、清幽、空明的山林景色。

析手法:

对比:两幅图景,一动一静,两种归途,两种生活。

想象再现:

渔梁争渡图:薄暮时分,江水苍茫,汉江水面暮霭沉沉。远处群山隐隐,晚钟悠悠。渔梁渡头,挤满了大小船只和熙来攘往的行人。

夜归鹿门图:山路蜿蜒,月悬夜空,“我”踏着小径,轻攀石门,看月色朦胧,听松涛阵阵,不知不觉来到昔日庞德公栖隐的山林。

联想类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三、缘景明情

小组合作探究:

将诗中景物与其他各句结合起来,探究诗人情感以及情感与景物之间的联系。开头两句与三、四句联系:世人回村,诗人乘舟归鹿门,超然物外的洒脱情怀。

五、六句之间的联系:“忽到”二字写诗人徜徉山路,陶醉其间,与大自然化为一

体的忘我自得之情。

七、八句之间的联系: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诗人悠然自得,与山林为伴,以明月为友,心灵也应似山般幽静,月般空明吧。此时的“幽人”即隐逸之士,既指隐居鹿门以采药为生的庞德公,也指诗人自身。

前四句与后四句的联系:两幅图景,江边和山中,渔梁争渡的热闹喧哗与鹿门隐居的宁静寂寥,一动一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归途,时空流转中,实质上是诗人从尘杂世俗到寂寥隐逸道路的写照。

诗歌情感:全诗营造了幽美恬淡的意境,表现了宁静洒脱,悠然自得的隐逸生活情趣。

四、拓展延伸

归嵩山作

王维(唐代)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探究任务:

1、赏景。诗中选取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探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有何联系?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理分工,发言人做好讨论结果归纳整理。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自

主探究。

借助“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充分发挥想象力。

【赏景】

清川、长薄、流水、暮禽四种意象营造一幅宁静淡雅的画面;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四种意象营造出了一种苍茫凄清的意境。

【探情】

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淡泊宁静,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抒发了隐逸山林的恬淡闲适之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意境悠远。

补充:

孟浩然的“隐逸”

隐逸有他的传统,一般地说是消极出世。但孟浩然的隐逸,除了为应试做准备外,本身也有积极入世的意义。这是一种姿态,一种方式。这种隐逸可以造成声誉,于进、于退都有利,跟求仕进的打算是不矛盾的。这种隐逸,心情幽雅,充满了幻想和期望……

五、课后探究: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王孟的山水田园诗,并试着用“至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进行赏析,从中探究王孟及中国文人的隐逸情怀。

第五、六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导入

余光中有诗写得好“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

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大家说他写谁呢?

请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

二、解题

吟:诗体名称,属于歌行体。特点:

1、篇幅较多,容量大。

2、平仄没有近体诗那样严格。

3、用韵较灵活,可一韵到底,也可几句转一韵。

4。以七言为主,杂有长短句式。

三、作者及文章背景(《高效课堂》p26)

四、文本赏析

1.听朗读正音,疏通诗意

2.置身诗境

(1)第一段从哪些方面写天姥山?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第二段集中描写了梦游中的哪些景?这些景又有怎样的特点?

月夜渡湖特点幽雅别致

著屐登山特点壮观雄奇

山中奇景特点光怪陆离

仙人登场特点和睦富丽

(3)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学生畅谈自己对李白的了

解认识。

师生相互补充纠正。

教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解题,补充文体知识,多媒体展示。

学生参照《高效课堂》p26,先“知人论世”,疏通诗意,再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力,感受景物特点,然后根据景物,把握作者情感。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幻、五彩缤纷的梦境。

诗人徜徉其间,心神完全解放,无忧无虑,“心颜”大开,幸福无比。

3.缘景明情

梳理文章思路,结合最后一段体会作者情感。

梦游之由(起)——叙述

梦游之景(观)——描写

梦游之吟(叹)——议论、抒情

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4.艺术手法

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通俗平易,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

的束缚。

五、总结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豪迈奔放,想象丰富,夸张大胆。

六、作业:

1、课外读李白。

2、完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整理(文常、注音、重点实词、名句鉴赏)。

第七课时《登岳阳楼》

一、导入

古时登高之作,不外乎两类,一是着重绘景,以景娱情,多是乐景、思情;二是借景抒情,景为表,情为里,情为主,景为辅。岳阳楼,乃古岳州巴陵城西门楼也。“下瞰洞庭,景物广阔”,自唐以来,即负盛名,为历代迁客骚人登临赋咏之所。唐大历三年春,杜甫由夔州出三峡,在湘江一代漂泊。当时“史乱”已平,

王朝盛景不再,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诗人一面感叹国事日衰,一面哀叹自己飘零无根,所以一登之下,“湖山归眼,忧乐到心”有说不出的况味。

二、背诵全诗

三、自主赏析。

1.参照注释疏通诗意

假如你是作者杜甫,现在登上岳阳楼,请将你所见所想完整呈现给大家。

2.思考完成课后一、二题。学生根据教师的自读提示,自主赏析。

互相评价,纠正。

教师适时点拨。

四、评价,完善

五、总结

六、作业

完成《高效课堂》相关习题。

第八a课时《菩萨蛮》

一、导入新课

你印象中的江南是什么样子?

白居易也曾赞美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今天我们来欣赏花间词派代表作家韦庄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感受美丽江南。

二、关于作家作品(《高效课堂》p30)

三、背诵全诗

四、自主赏析

1.参照注释疏通诗意

2.说说韦庄笔下的江南和你想象中的江南的差别,想想看为什么有这些差别?

3.思考完成课后第三题。

五、总结

六、作业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方法赏析“推荐作品”学生畅谈自己所见或所想的江南景象,并概括其特点。

学生根据教师的自读提示,自主赏析,落实方法。

教学反思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过关检测: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含答案)

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检测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阅读题(4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袁济喜 ①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②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③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④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⑤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气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⑥魏晋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第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汉魏以来,围绕着人生的意义主题,各种哲学纷纷出现。中国古代的人生境界论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 ⑦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乎沂,风乎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因此,谈到中国人的人生境界,便不得不谈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人生境界论。唐宋时期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人生境界论成熟的重要标志。 ⑧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对生活一味沉迷则亦玩物丧志,不足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正因为对生活的终极意义的无法确定,对人生目标的迷茫,所以苏轼认为生活的意义只能在不断的进程中来确定,这一点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汇总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导入 1.复习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策略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感受特定诗歌作品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2.古典诗歌欣赏的第二层境界,中国古典诗歌欣赏策略之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通过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和品位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置身诗境 (一)何为“置身诗境”? 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想象的世界中,从而得到审美享受。 1. 概念理解: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例: 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抽学生读古诗卡片,展示选句的全诗面貌,帮助进入例句联想。) ·想象:在原有的感性形象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今宵酒向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北宋柳永《雨霖铃》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北宋苏轼《江城子》 ·意象: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是“意”和“象”的统一。 以“梧桐”为例: (动图示范过程)讲授法讲授法

解析: 时至初秋,梧桐落叶最早。因此诗人常有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怀想。“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平淡幽细的描绘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柳永《玉蝴蝶》中有“梧叶飘黄,谴情伤”之句,渲染出秋的萧疏、清幽和衰飒。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把梧桐与秋联系得最好,秋的味,秋的落寞以及无穷的艺术美尽情显现。 傍晚时分,落叶飘零,希冀飘零,心绪零落,最易想念未归之人,所以诗人常将梧桐和秋雨、秋声联系起来表达哀情。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引用已较为成熟。“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酸恻动人的意象婉转地描述了杨玉环死后唐太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景中有情,情景浑涵,合成一片,不露痕迹。以梧桐表闺怨的集大成者应是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意象不断叠加,意境逐步沉郁,写景议论自然交融。梧桐秋雨滴落,声声催人断肠。以秋声来衬托寂寞,更能突现心境孤独。“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只是一滴雨露,不知多少离愁,声声叶叶,离愁到明也难以释怀。 梧桐雨除表怨情外,还在怀友人,述矢志,叙飘零中时有闪现。姜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一、激疑导入:许多同学在初读古典诗歌的诗歌,常因读不懂诗歌的内容而苦恼。自己的理解的意思往往与诗人要表达的意思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用读散文的方法去读诗了。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里说过“《诗人玉屑》卷六里面提到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要是我们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那自然体会不到它的好处,读了也不会有真感受。”那么应该用怎样的方法读诗才能读懂中国古典诗歌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话题。(课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二、小组合作探究:诵读理解诗句,把握感情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①昼已昏:天已黄昏。②渔梁:州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污水边。《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③鹿门:山名,在襄阳。孟浩然在山中建有别业。④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⑤岩扉:岩洞的门。⑥幽人:隐士。隐居者,诗人自指。⑦喧,吵闹。 【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分各小组诵读,翻译诗句,把握情感,解读预习案探究题。 探究讨论学案思考题: 1、首联写山寺黄昏报时的钟声有何用意?此联可引发你怎样的联想? 诗人一边听着山寺黄昏中悠然的钟声钟声,一边看着尘杂的人声,感受到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见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2、颔联中的“向”和“归”有何言外之意? 颔联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依然自得。 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境?哪些字用的传神,请简要赏析。 颔联的上句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现出格外的宁静、素淡和朦胧。诗人完全被这打字人的美景陶醉了。“忽”字,传达出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却的尘世的杂念和欲望,身心得到的净化。 4、尾联诗人为什么要写岩扉的松?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心境?请简要赏析。谈谈你对“诗如其人”的理解。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反思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反思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being in the poe tic state, enjoying the scenery and feeling"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反思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本教案根据教学反思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以下为小泰收集到的《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教学反思,大家可以借鉴里面写教学反思的方法哦! 作为已步入中年的教师,能有幸参加我校开展的“同课异构显风采,校本教研共提高”为主题的第六届教学研讨活动,感到分外的高兴和自豪。 作为一名已不再年轻的教师,接到这个任务时,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自己可以通过这个活动研究、探讨、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紧张的是万一课上砸了这张老脸往哪里搁呢!可一旦投入到活动中,第二种顾虑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有的是和同组的老师一起积极地研究探讨的热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山居秋暝》赏析示例一课,前前后后我准备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开始琢磨上什么,之后考虑怎么上,最后就是与本组老师针对一些细节问题仔细推敲,制作课件,设计教案。从最初的准备到活动结束,虽然很辛苦,但在

这之中也充实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尤其是置身于活动中学到了许 多新知识,新方法,也发现了自身诸多不足。 一、是注重诵读这一教学环节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 读精思子自知。” 这节课,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同学听读、自由朗读、集体 读等形式,反复地朗读诗句,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 感情,很好地体现了赏析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诵读。 二、是重难点突破得法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 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是诗歌的景、情、理如何有机地 融合的。 在第一环节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之后,学生很快地找出诗 歌的意象。但意象承载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我将诗中的“松间”改成“林间”,将“清泉”改成“急泉”,问学生改得怎么样,为什么。这一问题 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点,在同学们的讨论发言中,诗中意象的特征 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松林’与‘清泉’两个意象,是作者正直,高洁,坚贞人格的写照。老师适时点拨:诗歌不是生活的客 观描写,而是艺术地再现生活。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课题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制作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鉴赏方法与流程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内容,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分析诗歌情景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自如贯彻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找准诗歌意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 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8课时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课堂活动 单元学习要点: 1、诵读 2、掌握意象、意境两个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3、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体味诗 歌的意境美。体会诗境中景、理、情。 4、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要求的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对诗人生平和为人的探究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要在鉴赏本诗词的基础上拓展开来,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作者和词风等文学常识,为今后的诗歌学习作好知识的积累。 5、情景结合的基本方式 ①即景抒情②直抒胸臆③寄情于景④情景相生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鉴赏诗歌的方法,可以说我们已经掌握了打开鉴赏古代诗歌的一扇大门;而在本节课,我们将打开另一扇大门:学习另外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二、检查预习 1、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2、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本单元知识点梳理 学生归纳整理笔记。 教师提问: 什么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两课时) 编制:殷盛雯审核:___________ 20XX年11月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2、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把握,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3、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重点和难点: 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内容: 1、阅读“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把握意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步骤。学习过程: 一、独立自学,合作探究(B级) 1、阅读“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知识链接 一般来说,诗的基础是意象,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情达意。因此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应遵 循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的画面诗情(诗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维流程进行。 意象 ①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通俗地说,意象即带着有色眼睛看到的物象。 ②为什么要从意象入手?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 “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 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将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一种艺术形象。 ③意象的情感色彩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 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客观物象原本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女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另寸用、、、、、、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 的词修饰后,藤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桥是 __________________ ,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曲子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汝溪中学:李勇 1、什么是意象? “意”即诗人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意象即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们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离别、游子 ?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凄凉悲愁 ?梅花翠竹松柏幽兰菊花-----------高洁隐逸 ?美人神女灵修-----------------------------------国君 ?杜鹃磁针-------------------------------------------------坚贞 ?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思乡 ?青鸟鸿雁雁足尺素--------------------音信、书信 ?白雪玉壶冰心-------------------------------------高洁 2、什么是意境? “意”,作者的感情;“境”,作者创设的图景、情境,由景物(意象)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情感和客观场景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中的艺术境界。 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 3、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例: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情感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分析: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意境: 萧瑟苍凉。 情感: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 李白《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分析:意象: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的秋意,深切的思念。 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 意境:境界阔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