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检验检测方法偏离控制程序

检验检测方法偏离控制程序

检验检测方法偏离控制程序

25.1目的

控制对手册、程序、标准规范等要求的偏离。

25.2范围

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偏离。

25.3职责

25.3.1技术主管负责组织评审、批准偏离。

25.3.2检测室主任负责偏离的审核。

25.4工作程序

25.4.1检测室主任根据检验检测条件或客户要求,提出偏离申请,上报技术主管;

25.4.2技术主管组织偏离评审,质量监督员根据以下原则实施监督管理:不得违反有关法律法规;不能违背本公司的质量方针;不能损害委托方或甲方的利益;不能影响公司公正性和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偏离后的检测工作应是可纠正、可追溯的。

25.4.3通过批准的偏离申请,由检测室主任向客户说明,并在相应委托书或合同中注明,由客户签字确认;

25.4.4检测员依据批准偏离后的方法开展检测工作时,记录相关数据、信息,检测室主任负责其过程的控制,出具的检测报告应对偏离注以说明。

25.4.5质量监督员应对方法偏离的情况给予必要的监督,做好相应记录,收集偏离影响的数据。

25.4.6技术主管负责对方法偏离后的结果做出是否满足预期效果的结论,填入《检验检测方法偏离确认表》中。

25.4.7当发现方法偏离失控或存在缺陷时,技术主管应执行《纠正措施控制程序》,对相应文件做出修订、调整或补充。

允许偏离程序和标准规范控制程序(含表单)

批准实施日期:2018—03—26

目录 1 目的范围 (3) 2 职责 (3) 3 程序 (3) 允许偏离程序和标准规范申请表 (8) 允许偏离程序和标准规范申请表 (9) 允许偏离检验登记表 (10)

1 目的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对不可抗拒的因素而造成偏离程序或标准的例外情况实施有效控制。但这些偏离应以不降低质量要求为原则。 本程序使用于因质量文件的某些规定不尽合理以及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偏离程序或标准的例外情况。 2 职责 2.1 检验室负责人提出偏离申请。 2.2 业务室对申请进行审查,并组织跟踪以及资料管理。 2.3 技术负责人批准偏离申请。 2.4 如委托外单位检验,则由业务室通知客户。 3 程序 3.1在检验中遇到下述情况时,检验室负责人可提出例外或偏离申请: a) 标准已作废,新的标准未出版,检验需按时完成; b) 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不完善,有先进方法可采用时; c) 标准规定的某项检验方法明显不合理时; d) 在检验中仪器设备或环境设施突然发生故障,不能继续检验时; e) 标准规定的试验设备已淘汰,新设备还未来得及购置,但检验须按时 完成时; f) 当仪器设备已到下个检定周期,但试验又不能停下来时; g) 当遇到某项目有上岗证的人员因故不在,又需检验时。 3.2 当遇到3.1条a)、b)、c)项三种情况时,执行以下程序。 3

3.2.1 检验室提出偏离申请,到业务室领取并填写《允许偏离程序或标准规范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由检验室负责人签字交业务室审查。同时领取《允许偏离检验登记表》。 3.2.2 检验室应起草偏离程序或标准的方案,写出具体检验方法,特别要指明检验依据,附在申请表后。 3.2.3 业务室审查方案,必须时组织有关人员评审或验证。 3.2.4 方案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3.3 当遇到3.1条d)、e)项二种情况时,执行下列程序。 3.3.1 检验室负责人提出偏离申请,填写申请表,申请由外单位进行相应的检验,在申请表"偏离理由与措施"栏内提出拟委托检验单位、检验项目及仪器设备名称、检定证书编号、交业务室。 3.3.2 委托检验单位选择的最低原则是该检验项目通过省级计量认证,且检验用的仪器设备应在计量检定或自校周期内、并能提供相关证明。 3.3.3 偏离申请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3.3.4 拟委托外单位检验的项目应通报业务室,并由业务室征得客户同意,有可能时,在委托单上签字;在情况不允许时,业务室应用电话或其他方式通知用户,但应清楚受话人的身份,并记录在申请表中。 3.4 当遇到3.1条f)项情况时,执行下列程序。 3.4.1 检验室负责人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交业务室审查。 3.4.2 申请报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可再继续试验。试验结束后,业务室应立即协同检验室对该设备进 行检定或校准。

24开发特定检验检测方法程序(使用特殊及自编方法程序)(20.

开发特定检验检测方法程序 (使用特殊检测方法及自编方法程序 1. 目的 对特殊情况下本检测室需要制定适用于本检测室内部检测的新检测方法时, 对新检测方法制定的流程、方法被采纳的过程进行控制。 2. 范围 适用于无国家或地方标准检测方法、采用的标准方法不能适应现有检测、客户要求采用非标准检测方法等需变更检测方法的情况。 3. 职责 3.1检测人员、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负责根据标准方法的适用性剔除是否开发检测方法的建议。 3.2技术负责人负责根据开发检测方法的建议制定开发流程与计划 3.3技术负责人会同检测室负责制定详细的检测方法开发流程, 并对检测方法进行试验验证 3.4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依据检测方法验证结果会同检测室、技术负责人进行评定,并报最高管理者同意后发布。 3.5最高管理者负责批准开发的检测方法。

4. 工作程序 4.1技术负责人根据检测方法开发的建议制定检测方法开发计划, 计划至少应包含下列内容: a 了解现有检测方法及可参考的文献资料 b 制定检测方法草案 c 通过试验应确定的相关检测方法参数 d 对检测方法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e 验证方法有效性、可行性方法 4.2会同检测室对现有各种方法和检测工作需求开展调查研究,对比、筛选后提 出工作方案,初步编写标准草案。草案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a 试用范围 b 参考文献及文件资料 c 检测院里 d 使用仪器 e 所需试剂及纯度 f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g 分析步骤 h 结果计算 i 其他说明 4.3技术负责人会同检测室按照检测方案草案,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工作,通过对比方法的各项技术参数和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确定具体的技术内容及检出限、测定下限、实验室内精密度和准确度、测定范围等方法特性。在此基础尚修订标准草案等。 4.4最终确定的检测方法草案至少由 5名技术熟练的检测员 (至少包含技术负责人进行检测;应分别进行内标法、外标法、标准物质检验、重现性检验,且单项检验重复次数不少于 10次。不同人员间、各项检验方法检测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可行度在 95%以上。检测方法草案应至少在 3台不同试验室的同一类型检测仪器上进行实验,三个实验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可行度在 95%及以上。 4.5技术负责人会同检测室对各实验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对分析方法进行评估, 在此基础上对检测方法草案进行完善。如方法的技术指标未达到预期要求, 标准编制组应通过进一步实验,并组织方法验证。 4.6技术负责人会同检测室对检测方法开发、实验、验证过程进行总结,行程方法验证报告,并组织检验室所有人员、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质量管理办公室、内审员、质量监督员组的评定小组对报告进行评定, 并行程检测方法有效性、可行性的最终决议。 4.7由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共同将拟采用检测方法草案及评定决议报最高管

检验科充许偏离控制程序

检验科充许偏离控制程序 1 目的 保证对检验方法的偏离符合既定的程序。 2 范围 适用于对检验方法的偏离控制。 3 职责 3.1 各室检测人员提出偏离许可的申请。 3.2 各室负责人组织对偏离申请的技术验证。 3.3 技术负责人负责对偏离许可的批准,组织跟踪。 4 工作程序 4.1 允许偏离的使用范围 4.1.1 由于环境条件、仪器设备、试剂材料等内部因素不能满足检测方法的要求,而需对标准方法产生偏离时。 4.1.2 委托方提出的要求偏离标准规定时。 4.2 偏离许可的申请 4.2.1 对于由4.1.1条产生的偏离,在检测工作开展前,检测人员应将产生偏离的原因填写在《偏离许可申请审批表》中,上报室负责人。 4.2.2 对于由4.1.2条而将产生偏离时,检测人员应先向客户说明标准规定的程序,若客户坚持按所提要求进行时,应问询清楚客户的要求并做好记录,检测人员填写《偏离许可申请审批表》,上报室

负责人。 4.2.3《偏离许可申请审批表》中需明确描述偏离的原因、内容及方法。 4.3 偏离许可的技术验证 4.3.1 室负责人接到《偏离许可申请审批表》后,应立即组织对其进行技术验证。技术验证应考虑偏离所产生风险程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等方面。 4.3.2 对于检测方法偏离的技术验证,应按照《检测方法确认程序》的要求进行 4.3.3 对于重大偏离,应由技术负责人(技术小组)组织验证。 4.4 偏离许可的批准 4.4.1 偏离许可经各检测室技术验证后,报技术负责人对其是否能满足预期的要求进行审批。 4.4.2 偏离许可经批准并由客户确认签字后,才能允许发生。4.5 偏离许可的执行 4.5.1 对经审批和客户同意的偏离许可;检测室应保证其能够被正确地执行,偏离的执行情况应形成记录。 4.5.2 室负责人应追踪偏离情况,确认预定要求得到了满足。

检验方法及方法确认程序

检测方法及方法确认程序 l 目的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对检测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有效控制制定程序。 2 范围 适用于检测活动中检测方法的选用,以及检测方法的变更和偏离。 3 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的职责 负责授权与客户签立检测合同或协议,批准检测作业指导书等文件,维护本程的有效性。 3.2 检测室负责人的职责 提出本检测部门的执行标准,制定本部门检测活动的检测程序及抽样、检测的职责和活动以及不确定度分析。 3.3 资料管理员的职责 负责对标准、规程及其他技术规范等有效性确认,建立检测标准管理档案。 4 工作程序 4.1 检测方法的选择 4.1.1 为减少检测风险,本检测中心的检测依据首选以下正式颁布的标准。其中优先选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对新旧标准处于过渡期间并均可采用的,优先选择新版标准。 4.1.1.1 国际标用; 4.1.1.2 国家标准; 4.1.1.3 行业标准或政府发布的技术规范; 4.1.1.4 地方标准; 4.1.1.5 企业标用; 4.1.1.6 知名技术组织或科学书籍与期刊公布的方法: 4.1.1.7 制造商指定的方法; 4.1.1.8 自行制定的非标方法。 4.1.2 当老标准己经过期作废时,以上标准应当保证是现行有效的。为此资料管理员首先应当负责检索和收集、查新最新标准及其他技术规范,并按《文件控制程序》保持检测人员所用标准是最新有效版本;其次是每月向检测部门提供中文核心期刊题录,供检测人员参考。当使用外部企业标准检测时,要防止导致可能发生的所有权侵权问题。 4.1.3 当所用标准存在理解、操作等困难对,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各个检测室负责人编写检测作业指导书,以保证对标准实施的一致性。检测作业指导书应形成正式的书面文件并应经过编制人、审核人和批准人的书面审批手续和保持该文件的

外协件的质量控制程序文件 编写

1.0目的: 本标准规定了外协加工产品质量控制的程序。 2.0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外协加工零件、产品的质量控制。 3.0职责: 3.1研发部负责外协产品开发、技术支持和保障。 3.2采购部负责按生产计划进行配料并及时反映用料情况,客户信息计划并跟踪计划的执行情况。 3.3生产部负责加工的全过程的产品有效进行,同时督促、反馈生产计划实施情况,对外协承制单位质量保证能力的考察、认定,外协件加工过程质量控制和特殊问题的处理;外协件的验收、并对外协件的技术和质量要求负责等外协项目过程处理。 4.0程序 4.1过程控制 4.1.1计划的来源 外协加工单位在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本所设计图纸和技术要求进行生产,原材料牌号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加工件要严格检验。对特殊工种和典型工艺我所责任工程师与质检人员需进行现场监督 4.1.2计划的制定和传递 外协承制单位在关键件、重要件加工前,拟制加工方案,由质管办会同设计、工艺等有关人员对加工方案进行评审后方能生产。 外协承制单位在关键件、重要件加工过程中必须认真填写"关键件、重要件加工记录卡",并经我所质检人员认可,交本所质管办存档。 外协承制单位在加工过程中出现设计文件更改和器材代用,必须有更改文件并经我所设计人员和课题组负责人签字认可。如有重大改动须经工程指挥部总工艺师批准

外协承制单位在加工过程出现不合格品,其责任由外协承制单位负责,不合格品的管理按QA/PF-DC文件规定执行。 4.2生产计划的落实 4.2.1生产计划的实施过程 4.2.1.1生产部根据计划采购部所发出的相应的生产计划通知单安排排班计划、人员组织、物流安排、场地安排、检查安排等,并制定《生产日报表》反映生产进度。 4.2.1.2物资部依据生产部开出的《领料单》配料和发料,生产部开出的《领料 单》必须以计划采购部的相应的生产计划通知单和《制令单》为依据。 4.2.1.3品质部按照产品标准、检验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品质检验和品质验收,对不合格产品填写《品质异常联络单》反馈给相关部门,方便生产计划的顺利实施; 4.2.1.4产品经品质部检验合格后,由生产部负责办理入库手续,填写《缴库单》, 物资部负责产品数量验收、入库,并反馈计划采购部。 4.2.2生产计划的跟进与反馈 4.2.2.1计划采购部开出相应的生产计划通知单和《制令单》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发放至各相关部门,并由计划采购部存档。 4.2.2.2生产领料时如有欠料状况,物资部必须将相应欠料情况以第一时间反馈给计划采购部;如物料不能按时供应,计划采购部需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或安排,修改后的生产计划通知单按照原制定程序进行确认和分发、落实。修改后的生产计划通知单与原生产计划通知单以版本号进行区别。 4.2.2.3生产部各车间根据计划安排生产,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填写《生产日报表》,反馈至计划采购部;对异常情况和问题及时提出,由计划采购部和相关人员对问题统一协调,确保生产计划的如期完成。 4.2.2.4如生产计划无法如期完成,生产部通过《工作联络单》,至少在计划出货前一周将信息反馈给计划采购部,由计划采购部将信息反馈给客户部,由客户部与顾客协商处理。

室内环境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允许偏离程序或标准规范控制程序

1目的 在检验工作的例外情况下不得不偏离方针、程序、或标准,但这些偏离应不以降低质量要求为原则。 2范围 适用已签订《委托协议书》后在检验工作中出现的例外许可情况。 3编写依据 QJX质量手册 4职责 4.1检验部门提出偏离申请。 4.2技术负责人审核并批准。 5程序 5.1当遇到下述情况时,检验部门应执行下列程序; a)原标准已作废,新的标准尚未出版,检验需按时完成时; b)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不完善,有被认可的先进方法可采用时; c)标准规定的某项检验方法明显不合理; d)标准规定的某项检验方法、检测条件在实际情况下确实无法达到时。

5.1.1检验人员提出偏离申请,到综合办公室领取并填写《允许偏离 程序或标准规范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见表 1 ),经检验室主任认可签字后 领取《允许偏离委托检验登记表》(见表 2) 5.1.2检验室应起草偏离程序或标准的方案,写出具体检验方法(特别 要指明依据),附在申请后一并提交技术负责人。 5.1.3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后方可执行,必要时可组织有关人员评审或 验证。 5.2 当遇到下述情况时,检验部门应执行下列程序: a)在检验过程中仪器设备或环境设施突然发生故障,不能继续检验; b)标准规定的试验仪器设备已淘汰,还未来得及购置,但需按时完成检验。 5.2.1 检验室主任提出偏离申请,填写申请表,申请由外单位进行相应 的检测,在“偏离理由与措施”栏内提出拟委托检测单位、检测项目及仪器设备名称、检定证书编号等,交技术负责人。 5.2.2 委托检验单位检测时,具体实施按《分包控制程序》执行。 5.2.3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5.2.4拟由外单位检测的项目应通报检测管理科,并应由承接人 员征得客户的同意,在委托单上签字;在情况不允许时,承接人员应用电话或其他方式通知用户,但应清楚受话人或接收者身份,并记录在申请表中。 5.3 当遇到在环境试验中,正在做试验的环境设备已到下个检定周期,但 试验又不能停下来时,应执行下列程序;

0510允许偏离程序或标准规范控制程序

XXX/CX 0510—2007 允许偏离程序或标准规范控制程序 唐山XXXX有限公司发布 I

XXX/CX 0510—2007 允许偏离程序或标准规范控制程序 1 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对不可抗拒的因素而造成偏离程序或标准的例外情况实施有效控制。但这些偏离应以不降低质量要求为原则。 本程序使用于因质量文件的某些规定不尽合理以及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偏离程序或标准的例外情况。 2 职责 2.1 检测室负责人提出偏离申请。 2.2 业务室对申请进行审查,并组织跟踪以及资料管理。 2.3 技术负责人批准偏离申请。 2.4 如委托外单位检测,则由业务室通知客户。 3 程序 3.1 在检测中遇到下述情况时,检测室负责人可提出例外或偏离申请: a) 标准已作废,新的标准未出版,检测需按时完成; b) 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不完善,有先进方法可采用时; c) 标准规定的某项检测方法明显不合理时; d) 在检测中仪器设备或环境设施突然发生故障,不能继续检测时; e) 标准规定的试验设备已淘汰,新设备还未来得及购置,但检测须按时完成时; f) 当仪器设备已到下个检定周期,但试验又不能停下来时; g) 当遇到某项目有上岗证的人员因故不在,又需检测时。 3.2 当遇到3.1条a)、b)、c)项三种情况时,执行以下程序。 3.2.1 检测室提出偏离申请,到业务室领取并填写《允许偏离程序或标准规范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由检测室负责人签字交业务室审查。同时领取《允许偏离检测登记表》。 3.2.2 检测室应起草偏离程序或标准的方案,写出具体检测方法,特别要指明检测依据,附在申请表后。 3.2.3 业务室审查方案,必须时组织有关人员评审或验证。 3.2.4 方案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3.3 当遇到3.1条d)、e)项二种情况时,执行下列程序。 3.3.1 检测室负责人提出偏离申请,填写申请表,申请由外单位进行相应的检测,在申请表"偏离理由与措施"栏内提出拟委托检测单位、检测项目及仪器设备名称、检定证书编号、交业务室。 3.3.2 委托检测单位选择的最低原则是该检测项目通过省级计量认证,且检测用的仪器设备应在计量检定或自校周期内、并能提供相关证明。 3.3.3 偏离申请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3.3.4 拟委托外单位检测的项目应通报业务室,并由业务室征得客户同意,有可能时,在委托单上签字;在情况不允许时,业务室应用电话或其他方式通知用户,但应清楚受话人的身份,并记录在申请表中。 3.4 当遇到3.1条f)项情况时,执行下列程序。 3.4.1 检测室负责人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交业务室审查。 3.4.2 申请报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可再继续试验。试验结束后,业务室应立即协同检测室对该设备进 2

检验检测过程和结果监督控制程序

检验检测过程和结果监督控制程序 1目的 通过有计划的质量监控活动,对检验检测过程和结果质量实施监控,及时排除质量环节出现的不符合的因素,以此来验证和评审检验检测活动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所内部的各项质量监控活动及参加外部的质量监控活动。 3职责 3.1质量负责人负责该程序的运行。 3.2技术负责人负责对作业文本等进行定期评审工作。 3.4检验科、室提出本科室年度质量监控计划,根据批准后的计划参加质量监控活动。 3.5办公室根据各科室提出的年度质量监控计划,制定所年度质量监控计划,并报质量负责人审核、所长批准。办公室负责质量监控计划的实施。 3.6由质量负责人组织考核组,定期不定期进行抽查。 3.7 各检验科室负责本科室能力验证工作的实施。 4工作程序 4.1质量监控计划的编制与审批 每年初,各检验科室根据各科室人员和设备情况,制定科室内部

《年度质量监控计划》,并报办公室。办公室根据检验科室提出的年度质量监控计划编制所《年度质量监控计划》,报所质量负责人审核、所长批准。 4.2内部质量控制 4.2.1在内部通过下述几种方法来验证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a)人员比对,比较不同检测人员技术操作水平的差异; b)设备比对,比较同一型号的不同设备的技术指标之间的差异水平; c)盲样检测,检查检测整体能力的水平是否满意; d)留样再测,检查过去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2.2根据所内部《年度质量监控计划》的要求,办公室负责制定《质量监控实施方案》,明确具体实施时间、参加人员、样品和设备、检测具体要求、结果评价准则等。实施方案报质量负责人审核、所长批准。 4.2.3按照监控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办公室组织实施,确保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如实做好活动记录,活动完成后编制监控活动报告,例如人员比对报告、设备比对报告、留样再测分析报告等,对监控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评价本所保证检测结果的能力。 4.3外部质量控制(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 4.3.1本所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实验室比对和能力验证

产品质量控制程序

×××产品质量控制程序 一、目的 通过对质量检验部门基本责权范围的规定,明确质量检验部门负责人及检验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和工作程序,规范部门管理,严格把好采购、制造过程质量关,确保出厂的每件/台产品都达到合格的要求。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①质量检验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管理;②采购进厂的原材料、外购件、配套件、外协件的质量控制;③仓库管理人员在收、发货时质量控制;④定型产品的图纸、明细及工艺的质量控制;⑤产品 在生产加工装配和调试的质量控制;○6产品出厂检验的质量控制;○7安装或指导安装过程的质量控制。 产品的设计、结构优化质量考核另行规定。 贴牌产品的质量纳入采购质量控制。 用户退回改用产品及零件质量的检验程序比照本办法相关条款执行。 三、职责 1、检验员在产品检验过程中必须遵守“三按、四知、五不准”原则,“三按”即:按图纸、按工艺和按质量标准;“四会”即:会识图、会分析废品原因、会使用保养工量夹具、会正确评定产品质量;“五不准”

即:不合格的原料不准投入、不合格的毛坯不准加工、不合格的零件不准装配、不合格的产品(成品)不准出厂、不合格的产品(成品)不准计算产值产量。 2、检验员要熟悉产品的主要性能和特点、技术标准,了解零件加工的工艺流程,重点加强对关键零件的形位公差及部件、组件、整机的装配质量检查,督促加工人员使用工装夹具,全面掌握产品的质量要求和岗位中所使用的技术资料。 3、合理维护、正确使用通用计量器具,以及专用验具、夹具、试验仪器或装置。预防检验器具在检验过程中发生锈蚀、碰伤、形变等现象。 4、为确保检验人员的正常检验工作,检验员原则上不被抽调到供方进行质量检验,或被安排到厂外处理其它业务。如有特殊情况需抽调检验员到厂外处理其它业务,须经质量部经理批准并做好人员调配工作,此时段出现的质量差错应由接替人员负责。 5、上道工序的零件在工序转移前须经检验员检验确认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的车间,同时提供详细的调度单(包括图号、数量等)。下道工序的车间有权退回无检验合格标识和详细调度单的零件,若接收了不合格或没有调度单的零件,则由接收的车间承担不合格零件的质量责任。 6、检查过程中检验员应按规定填写检验记录等质量证明凭据,做好检验标识。各部门负责人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检验员无权对不合格品提出降级意见,均由产生不合格品的车间(部门)提出处置申

允许偏离控制程序

1. 工作目的 当本站管理活动和技术运作出现偏离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确保检测/鉴定结果的有效性。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站工作范围内出现的允许偏离的控制。 3. 工作职责 3.1技术负责人负责批准偏离工作申请。 3.2各检测所、土工实验室、分站技术主任负责对偏离的确认及跟踪检查。 4. 工作程序 4.1偏离工作的类别 4.1.1偏离本站程序文件、作业文件规定要求的情况; 4.1.2偏离委托合同要求(如不能按时出具检测/鉴定报告)的情况; 4.1.3客户有新的或特殊要求的情况; 4.1.4紧急状态下无法满足规定要求的情况; 4.1.5偏离标准检测/鉴定方法的要求的情况。 4.2允许偏离工作的原则 4.2.1当发生4.1.1-4.1.4 项情况时,偏离应遵守下述原则;否则不允许偏离。 4.2.1.1 不给本站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4.2.1.2 不损害客户的利益并不降低客户的满意度; 4.2.1.3 不影响本站的公正性、独立性、诚实性; 4.2.1.4 不影响检测/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4.2.2当发生4.1.5项情况时,原则上不允许偏离标准方法及技术规范的要求。如果允许采用偏离标准检测/鉴定方法时,应遵守下述原则: 4.2.2.1 产品标准检测/鉴定方法无法实现时; 4.2.2.2 标准检测/鉴定方法有不适合之处;

4.2.2.3 规定方法条件不具备但有经过验证的可靠的代替方法时; 422.4 有比标准规定方法更简便或精度更高更先进方法或经典方法。 423选用的偏离方法必须是经过验证,与标准规定的方法做过对比或可引用权威的经典书籍及公开发表的论文中的数据证明其方法可用。 4.2.4偏离后的作业文件应征得客户的同意。 4.3偏离工作的确认和实施 4.3.1检测/鉴定员提交《例外允许偏离申请表》,经相关检测所、土工实验室、分站技术主任审核,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审,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4.3.2检测/鉴定员依据批准后的允许偏离方法程序开展检测/鉴定工作时,出具的检测 /鉴定报告注明为允许偏离的报告。 4.3.3监督员对允许偏离活动的实施情况给予监督,执行《监督工作管理程序》。 4.3.4当发现允许偏离方法程序实施失控或存在缺陷时,应执行《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4.3.5当检测/鉴定条件恢复正常时,则使用的允许偏离措施自动停止使用。 4.3.6确认和实施结果应予以记录,所有与允许偏离有关的记录均加以标注。 4.4资料归档 4.4.1所有经批准的允许范围内的偏离,经实施证明其有效的,按《文件控制程序》的 要求实施。 4.4.2技术质量管理部负责归档保存所有允许偏离例外许可的提议和实施情况的记录。 5. 相关文件 5.1 《文件控制程序》 5.2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5.3 《监督工作管理程序》 6. 相关记录 6.1 QR(P)16-001 《例外允许偏离申请表》

检验检测机构风险评估和控制程序-2016

风险评估和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了能够在检测工作中持续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实施必要地控制措施。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中心检测工作中所涉及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领域。 3.职责 3.1 各岗位人员负责识别在检测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以及风险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实施; 3.2 检测业务办公室主任负责组织识别出风险的分析; 3.3 质量主管负责风险的评估和采取何种预防和控制措施 3.4最高管理者负责批准风险预防和控制的措施; 3.5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风险的监控和预防控制措施的跟踪验证。 4.工作程序 4.1风险的识别 4.1.1在整个的检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4.1.1.1检测前: a)合同评审的风险,例如:检测方法不适用与检测样品 b)样品风险,例如:检测样品信息与检测委托单不符的风险。 c)信息保密风险,例如:在与客户沟通时泄露其它客户检测过程中提供的样品、文件及传递过程中的信息 d)沟通风险,例如:未能将客户的检测需求有效地传递给相关人员风险。 4.1.1.2检测中: a)人员风险,例如:检测人员资质不足; b)仪器设备风险,例如:仪器设备未定期校准或核查; c)试剂耗材风险,例如:使用无证标准物质; d)检测方法风险,例如:未识别样品基质对检测方法带来的干扰; e)安全风险,例如生物安全、化学安全、辐射安全等方面的风险 4.1.1.3检测后: a)样品存储和处理的风险,例如:样品丢失; b)数据结果风险,例如:人为更改或伪造检测结果; c)报告风险,例如:检测报告未审核签字; d)信息安全和保密风险,例如:客户信息、报告和数据信息泄露。 4.1.2各岗位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发现和识别整个体系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告知检测业务办公室主任。 4.2风险的分析 4.2.1检测业务办公室主任在接到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后,立刻汇同相关部门和人员对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分析。 4.2.2分析如果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影响情况: 1)检测数据错误 2)检测报告不准确、不规范 3)危害到检测人员的身心健康 4)影响环境等 4.2.3分析风险可能发生的频次。 4.3风险评估

产品质量控制流程图 (全图)

流程说明: 1.采购员在新增或变更供应商时,须执行《供应商质量审计管理规程》SMP-HR-0403,《变更控制程序》SMP-HR-0415,只有车间试用合格后才能评为合格供应商; 2.采购员在采购原辅料时,须执行《物料采购管理规程》SMP-HR-0309;各部门、车间、科室申报采购计划均执行本规程,采购员填写《物料采购台帐》; 3.原材料验收执行《物料验收管理规程》SMP-HR-0310,不合格原材料按照《不合格品处理程序》SMP-HR-0418执行(包括特采申请和审批),库管及时更新台帐、货位卡,做到帐卡物一致; 4.原材料只有经过QA开具《原材料放行单》后才能入库。入库前固体桶装液体可卸至待检区,槽车液体必须放行后才能卸车; 5.物料保管参照仓库五距要求及市场部仓库管理相关程序执行; 6.车间领料每批须验看《原材料放行单》,底物和部分主要原料还要有质量部的质检报告单; 7.换产品时,不用的零头(余料)须退库。退库程序参照《车间结退料管理规程》SMP-HR-0212; 8.在库物料检查异常时,须反馈给质量部; 9.生产部应制订制程物料内控标准,化验室对制程物料检验出具报告单,工序间交料须达到内控标准,下工序有权拒接不达标的上工序物料; 10.制程物料检验超标时,车间负责人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写出纠正预防报告交质量部审核; 11.产成品只有取得检验合格报告单后才能申请入库,只有得到生产部、质量管理部放行审批通过后,仓库才能接收;

12.产品出库时,须质量部和公司领导审批通过才能放行; 13.销售应制订运输管理规程; 14.销售应填写销售台账,并跟踪客户使用情况,及时向质量部反馈客诉。

21产品实现过程控制程序

产品生产实现过程控制程序 1 目的 对生产过程实施管理控制,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使顾客满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认证范围内的产品生产过程控制。 3 职责 3.1 生产部 是本程序的主管部门,负责对本程序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指导。负责公司产品生产管理的全面协调工作。负责本程序中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负责对公司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指导。负责公司生产车间所用的原材料、半成品、生产设备的管理和使用的监督、检查、指导、协调工作。负责下达年度生产计划、编制生产统计报表,随时了解和掌握生产进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等情况及时向公司领导报告和通报有关部门。 3.2 生产车间 负责执行生产过程管理,并结合生产特点,编制生产工艺设计、作业指导书,并组织实施;负责生产过程管理的具体实施;认真填写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环保的监督、检查、指导。 3.3 研究所、物流部、仓储部、质量部 研究所提供产品实现所需的技术支持;物流部负责采购生产原材料等;仓储部负责保管原材料、成品等;质量部负责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测,并对购进材料,产成品进行检验。 4 工作程序 4.1 生产过程管理流程图(见下页) 4.2 生产准备 4.2.1 研究所组织技术部门及有关业务人员根据合同设计文件进行图纸设计,设计绘制出技术图纸,列出合同工程的材料表。为生产组织设计提供依据。

生产过程管理流程图 4.2.2材料表交物流部、仓储部、质量部、生产车间各一份,仓储部对材料表进行再确认。所有图纸的发放、传递和保存依照《文件控制程序》进行实施。 4.2.3 对一般工程由生产部总监批准实施;对工期紧、技术含量高、生产难度大、被公司列为重难点工程的合同,报分管副总批准后,根据批准意见组织生产。 4.2.4 生产车间要根据工程特点和需要编制作业指导书,配备必需的生产规范、生产工艺图纸等技术性文件和管理办法。 4.2.5 按生产设计要求,执行《设备管理办法》,使生产设备始终保持完好状态。生产工具的使用执行《工具管理规定》。执行《模具管理办法》,保证模具的精度,满足生产需要。 4.2.6 物流部依照《采购控制程序》的规定组织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的采购。 4.2.7 材料检验 4.2.7.1 质量部检验人员应对所有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进行进货检

17允许方法偏离控制程序

1.目的 当检测方法出现偏离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保证其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2. 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检测工作范围内出现的方法允许偏离的控制过程。 3.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 3.1.1 组织允许偏离评审的工作;负责对允许偏离申请的批准; 3.2检测部主任 3.2.1负责允许偏离申请的审核; 3.3 测试工程师 3.3.1负责提出允许偏离的申请; 4.工作程序 4.1 允许偏离的条件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可提出允许偏离的申请。 4.1.1对检测方法的偏离应在被文件规定、经评审、技术负责人批准、客户同意的情况下; 4.1.2 当客户提出偏离要求时。 4.2 允许偏离方法程序的申请和审批 4.2.1 当出现上述条件4.1.1~4.1.2情况时,从事相关项目的检测工程师,应填写《允许偏离申报审批表》,并同时提供必要的资料,交检测部主任审核; 4.2.2 当客户对标准、规范规定的检测方法程序提出偏离要求时,收样员负责详细记录客户的偏离要求,测试工程师填写《允许偏离申报审批表》,交检测部主任审核; 4.2.3 检测部主任根据申报的内容和相关资料,对其审核,确认需要实施本程序时,上报技术负责人批准(必要时,附处理措施建议); 4.2.4 技术负责人组织评审并进行审批,质量监督员根据以下原则实施监督管理: 4.2.4.1不得违反有关法律法规; 4.2.4.2不能违背本公司的质量方针; 4.2.4.3不能损害委托方或甲方的利益; 4.2.4.4不能影响本公司的公正性和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4.2.4.5允许偏离后的检测工作应是可纠正的,可追溯的。 4.2.5 技术负责人负责对允许偏离批准,由检测部执行; 4.2.6 通过审批的允许偏离申请,由检测部主任向客户说明,并注明在相应委托书或合同上,由客户签字确认; 4.2.7 当根据审批的允许偏离申请的内容,需进一步制定检测方案时,则允许偏离应在方案中注明。 4.3 允许偏离方法程序的实施 4.3.1 测试工程师依据审批后的允许偏离方法程序开展检测工作时,应详细记录相关数据、信息,检测部主任负责其过程的控制。出具的检测报告应对允许偏离注以说明。 4.3.2 质量监督员应对允许偏离方法程序的实施情况给予必要的监督,并做相应的记录及收集有关偏离后的影响数据。具体执行《检测工作的监督控制程序》。 4.3.3 技术负责人负责对允许偏离方法程序实施后的结果做出是否满足预期效果的结论,填入《允许偏离申报审批表》中。 4.3.4 当发现允许偏离方法程序实施失控或存在缺陷时,技术负责人则执行《实施纠正措施程序》,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对相应文件做出修订、调整或补充。 4.4 当检测条件恢复正常或客户要求停止偏离时,则原有的正在使用的允许偏离措施自动停止使用。 4.5 所有与允许偏离有关的资料由检测部收集整理后交资料管理员存档。

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控制程序

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控制程序

————————————————————————————————作者: ————————————————————————————————日期: ?

质量体系文件 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控制程序 ? 发行部门:品质部 文件编号:YXD-QP-05 版本:A0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0年01月11日发布 2010年02月01日实施

修改次数日期修改内容/原因更改人审核人批准 一、目的: 为了保证本工厂获证产品在生产时有可靠性、安全性及与获证产品的一致性,并为满足客户要求

特制定本程序。 二、定义: 例行检验是在生产线的最终阶段对生产线上的产品进行100%检验,通常检验后,除包装和加贴标 签外,不再进一步加工。确认检验是为验证产品持续符合标准要求进行的抽样检验,确认实验应按 标准的规定进行; 三、适用范围: 本公司生产的所有认证均适用。 四、职责: 4.1 品管部:负责成品功能测试及外观、一致性等检验。 4.2工程部:负责样品机的确认检验。 五、程序内容 5.1.例行检验 5.1.1成品在加工完成后送品质部测试功能、外观、标识检查,并填写《FQC日报表》、《FQ C日报表-功能测试》。 5.1.2以上任一工序检验不通过,该工序检验员及时将其隔离并通知生产部进行返工查至检验OK为止。 5.2 确认检验 5.2.1工程部按“CCC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中确认检验项目、时间、频次进行确认检验,并保存确认检验记录。 5.2.2对于本厂无能力确认检验项目,由工程部送国家认可检测机构检验,并保持检验记录。 六、相关文件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或验证及定期确认检验控制程序》 七、相关记录 例行检验记录、确认检验记录 八、产品确认检验要求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 1.目的 对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确保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2. 适用范围 本公司所有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 3. 职责 3.1 版房负责拼版。 3.2 生产技术部负责制定生产计划、下达生产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生产任务。 3.3 各工序生产人员必须严格按产品的工艺要求、《安全生产制度》、《生产现场管理制度》及相关要求进行生产。 3.4 品管部对生产过程中每道工序所需物资或产品的合格性负责。 3.5 技术部负责制定所生产产品的工艺规程、并保证产品工艺规程的符合性与有效性。 3.6 设备部应确保生产设备及相关的辅助实施的正常运行和对生产环境的监控。 3.7 总经办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及资格的确认工作。 3.8 仓储部负责对生产所需物资的采购。

4. 作业程序 4.1 生产计划的制定 4.1.1 生产技术部根据市场营销部下发的《生产订单(合同)评审表》制定《生产计划》,经过审批的《生产计划》需于每天下午4点前递交总经理、生产技术副总、市场营销部、仓库、品管部、和仓库。 4.1.2 生产技术对生产计划的实施情况必须进行跟踪,对各个工序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经生产部经理审批的《生产计划跟踪表》交总经理、市场营销部与生产副总。 4.1.3 生产技术部根据评审后的《生产计划》制定《生产工单》。 4.1.4 《生产工单》经生产部经理审核后,下发至所有相关部门,各部门按《生产工单》的要求组织生产与物料统计。 4.1.5 《生产工单》的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各工序的质量控制点等,详见《生产工单》。 4.2 试生产 4.2.1 每种产品或不同规格的相同产品在正式投入生产之前应进行试生产。 4.2.2 生产人员在生产作业之前,应对设备使用操作、维护、保养等事宜进行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后,生产人员方可单独进行设备操作。 4.2.3 生产人员应熟悉所生产产品的工艺规程,知道其所涉

0510允许偏离程序或标准规范控制程序

允许偏离程序或标准规范控制程序 唐山XXXX有限公司发布

XXX/CX 0510—2007 允许偏离程序或标准规范控制程序 1 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对不可抗拒的因素而造成偏离程序或标准的例外情况实施有效控制。但这些偏离应以不降低质量要求为原则。 本程序使用于因质量文件的某些规定不尽合理以及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偏离程序或标准的例外情况。 2 职责 2.1 检测室负责人提出偏离申请。 2.2 业务室对申请进行审查,并组织跟踪以及资料管理。 2.3 技术负责人批准偏离申请。 2.4 如委托外单位检测,则由业务室通知客户。 3 程序 3.1 在检测中遇到下述情况时,检测室负责人可提出例外或偏离申请: a) 标准已作废,新的标准未出版,检测需按时完成; b) 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不完善,有先进方法可采用时; c) 标准规定的某项检测方法明显不合理时; d) 在检测中仪器设备或环境设施突然发生故障,不能继续检测时; e) 标准规定的试验设备已淘汰,新设备还未来得及购置,但检测须按时完成时; f) 当仪器设备已到下个检定周期,但试验又不能停下来时; g) 当遇到某项目有上岗证的人员因故不在,又需检测时。 3.2 当遇到3.1条a)、b)、c)项三种情况时,执行以下程序。 3.2.1 检测室提出偏离申请,到业务室领取并填写《允许偏离程序或标准规范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由检测室负责人签字交业务室审查。同时领取《允许偏离检测登记表》。 3.2.2 检测室应起草偏离程序或标准的方案,写出具体检测方法,特别要指明检测依据,附在申请表后。 3.2.3 业务室审查方案,必须时组织有关人员评审或验证。 3.2.4 方案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3.3 当遇到3.1条d)、e)项二种情况时,执行下列程序。 3.3.1 检测室负责人提出偏离申请,填写申请表,申请由外单位进行相应的检测,在申请表"偏离理由与措施"栏内提出拟委托检测单位、检测项目及仪器设备名称、检定证书编号、交业务室。 3.3.2 委托检测单位选择的最低原则是该检测项目通过省级计量认证,且检测用的仪器设备应在计量检定或自校周期内、并能提供相关证明。 3.3.3 偏离申请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3.3.4 拟委托外单位检测的项目应通报业务室,并由业务室征得客户同意,有可能时,在委托单上签字;在情况不允许时,业务室应用电话或其他方式通知用户,但应清楚受话人的身份,并记录在申请表中。 3.4 当遇到3.1条f)项情况时,执行下列程序。 3.4.1 检测室负责人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交业务室审查。 3.4.2 申请报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可再继续试验。试验结束后,业务室应立即协同检测室对该设备进 2

检验检测方法控制程序

检验检测方法控制程序 1目的 对本公司检测活动所使用的方法进行控制,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2范围 适用于公司检测活动各个环节(包括被检验检测物品的抽样、处理)的方法的选用、制定和确认。 3职责 3.1综合办公室负责国家标准、方法、规程、规范的及时查新和本公司在用方法的更新工作,保证各场所使用的为现行有效版本。 3.2 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对自制方法进行有效性评审,并批准。 4程序 4.1 标准方法的选用 4.1.1 综合办公室负责检索最新标准及技术规范,并按《管理体系文件控制和管理程序》确保检测人员所用文件是最新有效版本。 4.1.2 检测人员按照《作业指导书》的有关规定,在接收到检测业务受理表通知后,对照技术要求,选择符合要求的标准方法,开展检验检测。 4.1.3 本公司车辆检验检测工作严格执行国家、部门或地方颁布的标准和规范,或者参照采用这些标准或规范所规定的方法,或者尽可能选择有关科学书籍和期刊上公布的方法,及仪器设备制造商指定的方法(如技术说明书等)。并且,这些方法若能涵盖所需开展检测的足够信息,则本公司不再重新制定检验检测方法。若是需开展的检测项目的技术指标多,需从多项技术规范中,选用不同种类标准方法组合成新的方法时,则需制定检测方法,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并备案后使用。 4.1.4 若客户指定检测方法时,业务受理人员应对该方法进行审核,并按《评审客户合同程序》的规定进行确认。 4.2 自制检测方法 本公司原则上不使用自制方法和非标准方法,若确需使用自制方法和非标准方法,首先必须征得客户的同意,并经签字确认。 4.2.1自制方法的验证

使用自制方法开展首次检测后,技术负责人应组织相关人员,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其结果进行验证,并记录。 4.2.2自制方法的确定 自制方法经试评审及验证后,由技术负责人填写“检测方法确认表”,并批准后交质量负责人按《管理体系文件控制和管理程序》发放到相应部门实施。 4.3数据控制 检测工作所测的数据,由检测人员按检测方法中规定的要求进行处理,核验人员进行检查。当利用计算机自动设备进行数据采集、运算时,则按《保护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的程序》处理。 5支持性文件 《质量手册》:4.5.14方法的选择、验证和确认 4.5.18样品处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