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经济人类学
- 格式:ppt
- 大小:2.87 MB
- 文档页数:15
第六章分配理论1、简释下列概念:要素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应某一要素的各种价格,厂商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是厂商为了生产与出售产品并从中获益而对要素产生的需求,它是由消费者对消费物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因而是一种派生需求。
同时也是一种联合需求。
边际物质产品: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物质产品量。
边际收益产品: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总收益,它等于该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与相应产品的边际收益的乘积。
边际产品价值: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的销售值,它等于该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与相应产品价格的乘积。
边际要素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支出。
向后弯曲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表明的是劳动供给量与劳动价格即工资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即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起初劳动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劳动供给量反而会逐渐减少(具体解释可参考下面的习题4),在图形上便呈现为向后弯曲的曲线。
但就整个市场而言,劳动供给曲线基本上是向右上倾斜的。
洛伦茨曲线:由美国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别程度的收入分配曲线,表示人口累计百分比与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其弯曲程度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基尼系数:是一种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标准,由洛伦茨曲线导出,其值由0起最大到1。
2、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MC=MR为什么可以重新表达为MFC=MRP?完全竞争条件下出售产品的利润极大化MC=P能否重新表述为MFC=MRP,为什么?答:从不同的考察角度出发,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既可以表述为MC=MR,也可以表述为MFC=MRP,这两者都可以保证厂商利润极大化目标的实现。
我们知道,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需要对投入要素量、产出量作出某种抉择。
如果厂商把产量作为选择变量,将总收益、总成本进而总利润视为产量的函数,那么实现最大利润的条件是,厂商把产出量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产出量下的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所提供的总收益的增加量(即边际收益MR),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即边际成本MC),即使得这一产出量下的MR=MC。
发展经济学第六章1. 简介本文档是《发展经济学》第六章的学习笔记。
本章主要讨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路径选择,并提出了一些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
2. 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本节将介绍一些主要的经济发展动力。
2.1.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生产力和效率,推动经济增长。
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2. 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是指人们的教育水平、技能和经验等。
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促进经济发展。
许多国家通过投资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人力资本,以实现经济发展。
2.3. 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指经济中资本的积累和投资。
资本的积累可以提高生产力、创造就业机会,并促进经济发展。
国家和企业可以通过增加投资和改善投资环境来加强资本积累。
3. 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涉及到国家和社会的战略决策。
本节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3.1. 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是指国家依靠出口刺激经济增长。
这种发展路径通常需要发展出口产业、吸引外资和进行国际贸易。
许多东亚国家如中国、韩国和新加坡等成功采用了这种发展模式。
3.2. 内需驱动的经济发展内需驱动的经济发展是指国家通过提高民众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力来推动经济增长。
这种发展路径通常需要提高社会福利、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收入水平。
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欧洲国家采用了这种发展模式。
3.3. 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和创新产业来推动经济增长。
这种发展路径通常需要投资研发、培养创新人才和提供创新环境。
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和德国等成功采用了这种发展模式。
4.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理论和模型。
本节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和模型。
1 第六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把增长与发展分为两个问题。增长研究发达国家长期中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问题,发展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向发达的问题。前者称为增长理论或增长经济学,后者称为发展理论或发展经济学。80年代以后,增长与发展逐渐溶合。本章正是从世界的角度来研究增长与发展问题。
第一节 国际收入分配状况
一、穷国与富国 当富国的人们正在寻找减肥妙方时,非洲的灾民正处于死亡边缘。这种现象形象地描述了当代世界处于贫富对立之中。 按贫富状况,可以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这样几类: 最穷的国家有时也被称为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underdeveloped country)是工业化水平很低、农业部门机械化程度极低、资本设备很少而且人均收入低的国家。按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人均收入300美元以下的国家都属于不发达国家。在不发达国家,许多人在死亡线上挣扎。这些人把全部时间用来生产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与衣服。他们没有剩余与别人交换,也没有剩余用于投资。最穷的国家人均收入在美国的4~9%之间,这些国家拥有世界人口的27%,但收入只有世界收入的6%。这些最穷的国家主要在非洲。 2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y)是贫穷但正在积累资本并发展工业与商业基础的国家。发展中国家有大量并正在增长的城市人口以及稳定增长的收入。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为美国的10~30%。发展中国家世界各地都有,但主要在亚洲、中东和中美洲,占世界人口的17%,世界收入的11%。 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NIC,)是正在迅速发展广泛的工业基础,而且人均收入迅速增加的国家。现在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接近美国的50%。这类国家诸如特立尼达、以色列、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收入也占世界的3%。 工业化国家(industrial countries )又称发达国家(deve1oped countries)是有大量资本设备、人们从事高度专业化活动,人均收入高的国家。这是世界的富国,这些国家主要是西欧各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7%,收入占世界收入的49%。 产油富国(oil-rich countries)是少数盛产石油,人均收入极高,但在其他许多方面与最贫穷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非常相似的国家。这些国家工业很少,除石油外也没有什么值得卖给世界各国的东西。他们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收入也占世界收入的4%,但是,这些国家内收入分配极不平等:大多数人民的收入水平相当于最贫穷的国家,而少数人极为富有,实际上这些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共产主义国家(communist countries)是生产性资本与企业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