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专题限时集训1 第1部分 古代篇 第1讲 先秦、秦汉 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45.01 KB
- 文档页数:8
通史模拟训练(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江西新余二模)先秦时,王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最高代表,利用国家机器来控制宗教,使之为自己的统治服务。
但是,一旦有人将祖先、上帝搬出来,王有时还是不得不忍让三分。
这反映出当时()A.宗教的权力处于君王之上B.宗教是国家统治的主要形式C.宗教制度被奴隶主贵族接受D.宗教还未完全与王权相结合解析:选D。
据题干材料可以,商周时期的宗教还有充当限制王权的角色,这就表明宗教与王权还没有实现完全的结合,故选D项。
2.(2017·广东佛山二次质检)下列分别是《商朝形势图》、《西周初期形势图》、《秦朝疆域图》,这反映了()A.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型B.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C.华夏为主体的汉民族形成D.集体耕作向个体农耕转型解析:选A。
材料主要体现了由商朝的方国制到西周分封制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疆域变化,体现了由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型,故选A项。
商朝和西周都不是国家的分裂状态,故B项错误;华夏为主体的汉民族的形成应该是在夏商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与耕作方式无关,故D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二模)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
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C.因俗而治加强治理D.完善基层行政组织解析:选A。
据材料“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可以得出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防止地方据险割据,故选A项。
整合资源发展经济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因俗而治加强治理也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任何基层行政组织的信息,故D 项错误。
4.(2017·四川高考模拟押题)雍正帝即位后,严令各省在限期内补足国库的亏空,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并认真落实。
通史限时集训(二)(对应学生用书第145页)(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
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
这说明当时()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B.门阀政治制约皇权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B[材料没有提到二王兄弟是外戚,故A项错误;二王是东晋时期非常有名的门阀士族,由“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可知门阀政治制约着皇权,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对地方控制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用史料证明当时东晋国家的四分五裂,故D项错误。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
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这主要说明当时()A.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B.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C.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D.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D[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知,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知,政府在中正评议人物、定品时起到了重要作用,故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知,政府在中正评议人物、定品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能说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以得出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故D项正确。
] 3.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
王租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
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通史模块集训(一)(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湖北八校高三联考)《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解析:选A。
根据“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可知族规对于维护家庭和宗族的和谐有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的族规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隐含着儒家教化,与题干要求“直接”不符,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族规通过稳定家族,进而起到稳定统治的作用,与题干要求“直接”不符,故C项错误;家国一体观念是通过族规间接体现的,与题干要求“直接作用”不符,故D项错误。
2.(2017·日照模拟)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上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
这一弊病根源于() A.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B.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C.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D.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解析:选A。
“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说明古代封建政府并没有一种稳定的赋税标准,而是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缩放性,这就从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故A项正确。
3.(2017·晋中高考适应性调研)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说:“官僚政治是一种特权政治,在特权政治下的政治权力,不是被运用来表达人们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
”他认为官僚政治的本质是()A.皇帝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特权政治B.中央高度集权的特权政治C.打着“国民幸福”旗号的特权政治D.努力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解析:选C。
通史限时集训(五)(对应学生用书第153页)(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
这反映出()A.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B.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C.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D.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B[材料侧重文艺复兴时期对传统的继承和利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重视继承和利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可知文艺复兴重视传统的世俗文化,就是利用西方早期人文主义来反封建神学,故B项正确;材料论述“文艺复兴”,不是古希腊罗马文化,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从文学艺术领域反对封建神学,并未彻底摧毁神学的世界观,故D项错误。
]2.“1600~1763年间,西北欧强国荷兰、法国和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葡两国。
这一发展对于整个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它使西北欧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最生气勃勃的地区。
”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西班牙与葡萄牙自身的衰落B.英法两国国力超过西班牙、葡萄牙C.新航路开辟的影响D.殖民扩张的影响C[荷兰、法国和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葡两国,一方面是由于西、葡自身的衰落,但更重要的是处于大西洋航线上的荷兰、法国和英国自身的发展,故A项错误;西北欧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最生气勃勃的地区并不是因为英法两国国力超过西班牙、葡萄牙,而是因为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因此大西洋沿岸的西北欧成为1600~1763年世界上最有影响、最生气勃勃的地区,故C项正确;西、葡两国最早进行殖民扩张,殖民扩张不能解释这种变化,故D项错误。
]3.马丁·路德认为人在世间的一切工作,包括社会劳作和家庭生活、教会服侍和国家公务以及士兵作战等,都是神圣的天职,渎职即渎神。
专题综合检测(二)[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山西太原二模)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
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
这一做法() A.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B.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C.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D.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B。
据题干可知,管仲的做法是让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互讨论工事,交流经验,能促进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故选B 项。
“四民分业论”、“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说明工匠地位处于第三点,社会地位较低,故A项错误;将四民分开居住可以固化社会阶层等级,但仅反映材料一层信息,片面,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提出,故D项错误。
2.(2017·四川成都二次诊断)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三十多位大商人立传,并提出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原则。
据此可知,司马迁()A.赞同汉武帝的商业政策B.反对逐利致富的社会风气C.强调商业发展顺其自然D.颠覆了儒家推崇的义利观解析:选C。
材料中司马迁提出根据不同商人的类型采取不同的原则,说明其并非完全赞同汉武帝的“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项错误,故选C项。
材料未提及汉朝的社会风气及司马氏对其态度,故B项错误;司马迁认为应当采取恰当的方式对商人和商业进行引导,而非颠覆儒家义利观,故D项错误。
3.(2017·福建质量检测)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
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
这说明()A.儒教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B.城隍崇拜扩大了部分行政职能C.官府借助城隍信仰加强统治D.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解析:选D。
根据题干中从南北朝时期城隍的职能到隋唐时期城隍职能的增加,故选D项。
一、夏、商、西周政治制度1.夏(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夏启开创第一个国家政权,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由此开始。
2.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2)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3.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1)分封制:以同姓王族为分封主体,分配土地和人口的制度,形成了以周王为“天下共主”的制度。
(2)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公元前770~公元前221)1.由分裂到统一: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原则不断遭到破坏;秦灭六国,政局由分裂渐趋统一。
2.封建制度确立: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奴隶制度逐步废除,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三、秦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1.统一全国:相继攻灭六国,对周边地区实施政治控制,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力,具有皇位世袭、皇权独尊的特点。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1)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权专制。
(2)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限制,彼此分权,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颁布《秦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垄断教育,文化专制。
四、两汉时期的政治(公元前202~公元220)1.中央集权巩固:汉初郡国并行,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在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时演变为州一级行政区划。
2.君主专制强化:汉承秦制;汉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选官制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专题限时集训(一)(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常德模拟)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夏商周时写道:“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材料反映夏商周时期()【导学号:02792009】A.人们熟知人事与天象息息相关B.统治者借神权以加强王权C.人们认为有超人间的鬼神世界D.社会各阶层普遍注意天象D[材料中农夫、妇人、戍卒、儿童知道一些天象,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理解这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更不能表明他们熟知人事与天象息息相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统治者,不能说明统治者借神权以加强王权,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鬼神世界,故C项错误;材料中农夫、妇人、戍卒、儿童知道一些天象,表明社会各阶层普遍注意天象,故D项正确。
]2.(2016·赣州摸底考试)据《史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而确立的制度是()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C[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的措施,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爵位继承问题,从“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可知体现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故C项正确;礼乐制度主要是关于不同等级贵族在祭祀宴饮时的音乐和礼仪,故D项错误。
]3.(2016·济南模拟)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导学号:02792010】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枢密院B[三公九卿是指政府的大臣,彼此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汉朝的“中朝”是汉武帝时期任用低级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而汉代的三公九卿则成为外朝即执行机构,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宋代的枢密院是二府三司的组成部分,负责军事,其长官枢密使为政府大臣,故D项错误。
]4.(2016·临沂质检)汉朝初年,2 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作“赀选”。
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
这一变化表明()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汉武帝时期地方政府官员有举荐后辈官员之权力,但是不等于此时任用官吏权力的扩大,故A项错误;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汉武帝制定的官员选拔标准注重道德领域中的“孝”“廉”两个方面,这是儒家思想在政治官僚选拔上的反映,故D项正确。
]5.晋代傅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B[趋利避害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在田地上下大工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与其相似,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量力而行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扬长避短与材料内涵相差甚远,故D项错误。
]6.(2016·桂林、崇左联考)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中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发明)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A.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B.推崇行业间的分工协作C.工匠有崇高的社会地位D.注重对生产工具的改进A[由材料中“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可看出中国古代手工业独特的工艺文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不能体现行业间的协作,故B项错误;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工匠地位低,故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生产工具的改进,故D项错误。
]7.(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
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
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A.新兴商人日益活跃B.儒家反对商业活动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商人社会地位不高A[由题干信息“鲁国大夫臧文仲”“子贡”因从事商业被认为是“不仁”,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开始出现从事商业的人并日趋活跃,故A项正确;“鲁国大夫臧文仲”不属于儒家学派;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春秋时期对商人歧视的措施,仅仅停留在指责,故社会地位不高不存在,故D项错误。
]8.(2016·临沂质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合称为“编户齐民”。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导学号:02792011】A.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战争B.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C.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D.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A[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建立较为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旨在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捆绑到争霸战争的战车,谋求战争的胜利,故A项正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因户籍管理制度的强化身份差异更加固定化,故B项错误;户籍管理制度的发展完善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但不是制定户籍管理制度的初衷,故C 项错误;贵族与平民的身份差别不会因为户籍管理制度的推行而消除,故D项错误。
]9.(2016·昆明检测)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帝”的字意演变说明()【导学号:02792012】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B[人神共治的说法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材料提到的信息出现在甲骨文里,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故B项正确;天人关系催生君权神授,不是君权神授催生天人关系,故C项错误;皇权不是源于宗教祭祀,故D项错误。
] 10.(2016·太原模拟)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
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
这表明当时() A.社会分化加剧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C.民本思想盛行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A[战国时期除了四大学派之外,还有纵横家、农家、兵家、杂家等比较有影响的学派,众多学派影响较大,说明各派受众较多,社会分化严重,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礼乐制度的内容,故B项错误;民本思想属于儒家,在当时属众多有影响的学派之一,故C项错误;诸子的学说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实际而提出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学说都注重实用,比如道家学说,故D项错误。
] 11.(2016·皖北协作区联考)有学者认为:秦代曾经试图建立一个完全依靠外在的制度与法律管理的国家,但到了汉代,实际成功的却是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
这一变化说明()A.汉代政权管理方式兼具儒法思想B.儒家思想战胜法家思想成为主流C.汉朝在选官标准上以儒学为依据D.以人为本的封建官僚政治已形成A[根据材料“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可以得出在汉代儒家思想融合法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儒家融合法家的基础,成为主流,故B项错误;汉朝在选官标准上以儒学为依据是正确的观点,但是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逐步形成的是君本的封建官僚政治,故D项错误。
]12.(2016·乌鲁木齐一诊)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者医学奖得主之一,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颁奖典礼上自释其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句诗源自中国古代一部文学作品,此作品的艺术特色是()【导学号:02792013】A.浪漫主义B.古典主义C.现实主义D.自然主义C[这首诗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6·江南十校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
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材料二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
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
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
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
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的影响。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10分)(3)我们应如何认识宗法制的这种演变?(3分)【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从嫡长子继承制,学做森严等方面概括,第(2)问应注意审清设问要求,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的不同之处,第(3)问如何认识,可从宗法制在变化中的不变作答,即宗法制始终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观念有深刻影响,说明宗法制度的强大生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