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品牌内涵及品牌战略的实施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7
就“打造学校品牌”,对学校内涵建设的理解标题:打造学校品牌: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性引言概述:学校品牌是学校的形象和声誉,是学校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象征。
打造学校品牌需要从学校内涵建设入手,注重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塑造学校独特的文化和特色,吸引更多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和认可。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1.1 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在打造学校品牌的过程中,教师是学校的重要资源,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1.2 建立激励机制为了吸引优秀的教师加入学校并留住他们,学校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如提高薪酬待遇、设立奖励制度等,激励教师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1.3 加强团队建设教师团队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学校应该加强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优化教学资源配置2.1 更新教学设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吸引更多学生选择学校。
学校应该及时更新教学设备,保证教学质量。
2.2 丰富教学资源学校可以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如名师授课、名校合作等,提升教学水平和声誉。
2.3 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学校可以尝试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三、强化学生素质教育3.1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品德修养、思想道德、身心健康等方面,培养学生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人才。
3.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活动,如社团、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3.3 加强学生管理和指导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树立学校文化和特色4.1 塑造学校形象学校的形象是学校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通过宣传、活动等方式,塑造学校的形象,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打造高等院校品牌的几点思考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品牌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打造高等院校品牌,有着丰富的内涵及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应从师资、学科、文化等方面着手,打造高校响亮的品牌。
关键词:高等院校品牌建议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进行高层次研究的重要场所,其建设发展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
高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实现科学发展。
一、打造高等院校品牌的内涵分析高校品牌是高校特色、历史、文化等的体现,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具有特色、为人熟知的要素。
高校品牌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划分。
(一)学生品牌。
学生是高等院校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并影响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高校品牌的价值要通过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学生来获得社会的认可,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张名片,学生的成功能为高校增光添彩,提高高校的社会影响力,提升社会对高校的认可。
(二)师资品牌。
师资是一所高校的灵魂,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校办学水平和学生素质能力的高低。
实施高校品牌战略,必须要有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
高校应重视师资力量的配备,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师,着力推动高校品牌的全面建设和健康发展。
(三)学科专业品牌。
学科专业是一所高校发展的根基。
名牌院校,必须有名牌学科。
高校要将学科建设作为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打造高校品牌中的核心作用,使得品牌学科对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产生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
二、打造高等院校品牌的意义品牌是一所高校形象和声誉的标志,高校的品牌效应往往是在创建和打造过程中逐步积累下来的,能够帮助高校树立先进教育理念,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办学育人水平。
(一)助推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很多高校以5G、VR、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为依托,提出了智慧校园、教学指挥决策系统、模拟训练系统等一系列服务教学的高科技项目,并将这些项目打造成自身特色品牌。
就“打造学校品牌”,对学校内涵建设的理解引言概述:学校品牌的打造是现代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学校内涵建设是打造学校品牌的基础,它涉及到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学校内涵建设的角度,分析打造学校品牌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进行学校内涵建设。
一、树立学校办学理念1.1明确办学目标:学校品牌的打造需要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即学校所追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
这需要学校领导及教职员工共同参与,通过研讨和讨论,确立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
1.2强调教育特色:学校品牌的打造需要注重教育特色的培养。
通过制定独特的教育方案和教学模式,突出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使学校在同类学校中具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1.3落实办学理念:学校品牌的打造需要将办学理念贯彻到日常教育教学中。
学校领导要带头践行,教职员工要积极配合,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学校的办学理念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
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品牌的打造需要具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学校应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要通过引进优秀教师和加强教师交流合作,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2.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品牌的打造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方案,确保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化效益。
2.3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学校品牌的打造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学校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适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3.1培育良好的学校氛围:学校品牌的打造需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加强学校的文明教育和道德教育,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团队合作精神。
3.2弘扬学校精神:学校品牌的打造需要弘扬学校的精神。
学校的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价值观。
学校品牌的内涵与价值近年来,随着学校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价值的日益凸显,学校的品牌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者和各类办学主体的关注,很多地方政府把创建品牌学校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和评价办学绩效的主要指标之一,学校自身也开始逐渐重视品牌的打造和培育。
但是,从实践来看,一些地方存在着对学校品牌的误解,出现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
如有些地方和学校一谈到学校品牌建设就是改善办学条件、添置豪华设备,也有一些学校把品牌建设更多地看成是一种市场行为,不惜财力和精力专注于学校标志系统的开发、利用新闻媒体大肆进行市场营销……学校品牌建设出现了庸俗化、功利化的倾向,不仅浪费了本已稀缺的教育资源,而且干扰了学校稳定发展和有序竞争的环境。
所以,非常有必要澄清学校品牌的内涵。
学校品牌是卓越的内在办学品质不少研究把品牌定义为一套由名称、术语、标记等组成的,用以识别一个或一群产品或服务的符号系统。
实际上,这些外在的表现形式只是品牌形成后在人们大脑中抽象出来的形象,并不是品牌的真正内涵,决定品牌内涵的是这些符号背后折射出来的产品或服务的内在品质。
在学校品牌建设中过度热衷于形象识别系统的构造实质上是颠倒了品牌形成与品牌象征的因果关系。
诚然,学校品牌需要一些象征性符号系统作为识别的依据,但是,决定学校品牌内涵的则是其卓越的内在办学品质,它不仅体现在学校科学的办学思想、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富于创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而且体现在卓越的人才培养成果上。
正如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所言:学校的财富,不在于它的设备和校舍,而在于它培养的一代又一代人的质量。
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从创立以来,为英国培养了30多位首相、百名海军上将。
我国天津南开中学,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办学理念,不仅培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任总理,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学校品牌是一种科学的办学特色特色与品牌密切相关,是品牌的生命力所在。
特色是品牌的一种重要表征,毫无办学特色的学校不可能是品牌学校。
高校学科建设的品牌战略研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高校学科建设正日益成为提高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
而在激烈的学科竞争中,每个高校都希望通过建立自身独特的品牌战略来提升学科竞争力和声誉。
本文将探讨高校学科建设的品牌战略,并分析其意义和实施方法。
高校学科建设的品牌战略意义重大。
首先,品牌战略可以帮助高校树立独特的形象和定位。
通过明确的品牌定位和形象塑造,高校可以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吸引更多的学生和高水平的师资资源。
其次,品牌战略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科的可见性和声誉,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建立知名的学科品牌将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和雇主关注,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此外,品牌战略还可以成为高校与国内外高水平学府合作交流的桥梁,提升学科建设的国际影响力。
那么,如何实施高校学科建设的品牌战略呢?首先,高校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特色。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需要通过深入剖析自身优势和资源,明确品牌定位。
例如,某高校在工程领域具有深厚的专业优势,可以定位为“工程技术领域的领航者”,在品牌战略中注重工程学科建设和相关科技创新。
而某高校在文学艺术方面拥有丰富的师资力量和优秀的教学资源,可以定位为“文化艺术的摇篮”,在品牌战略中注重文学艺术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其次,高校应该加强学科建设的内涵与形象的匹配。
学科建设不仅仅局限在教学和科研层面,还需要通过校园文化和学术环境来实现学科品牌的传递。
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学术会议、邀请学界顶尖人士来讲座、设立奖助学金等方式,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学术声誉,增强学科品牌的吸引力和内涵。
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校园建设、学科资源整合等方式,打造与学科品牌相符的学术形象。
再次,高校应该注重学科品牌的传播与推广。
只有培养和吸引更多的学生和人才关注并选择某门学科,才能逐渐形成学科品牌的影响力和含金量。
高校可以通过积极参与行业盛会、扩大学术交流、加强与企业、政府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科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就“打造学校品牌”,对学校内涵建设的理解引言概述:学校品牌建设是现代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份。
通过打造学校品牌,不仅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还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和教师资源,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在学校品牌建设中,学校内涵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学校内涵建设在打造学校品牌中的重要性。
正文内容:1. 学校文化建设1.1 培养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应明确并倡导一套明确的核心价值观,例如追求卓越、创新精神、合作共赢等,以此来塑造学校的独特文化。
1.2 建立学校传统: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特色活动,如校庆、运动会、艺术节等,来宏扬学校的传统,增强学校凝结力和认同感。
1.3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如尊重他人、团队合作、勤奋好学等,以塑造学校积极向上的形象。
2. 师资队伍建设2.1 提高教师素质: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使其成为学生的模范和引导者。
2.2 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如奖励优秀教师、提供晋升机会等,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3 加强团队合作:学校应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3. 学生培养模式建设3.1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以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优秀学生。
3.2 强化实践教育:学校应注重实践教育的开展,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3 个性化教育: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4. 课程建设4.1 设计创新课程:学校应设计创新的课程,引入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4.2 强化实践环节:学校应注重课程的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活动和实验课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3 多元化课程设置:学校应提供多元化的课程选择,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高校品牌建设研究现今,高校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教育机构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品牌建设不仅能够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形象,还能吸引优秀的师资、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和跨国公司的关注,进而提高高校的整体竞争力。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品牌建设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校品牌的定义高校品牌是指在强调用户体验、精品课程及深度专业性的大环境下,通过品牌形象、品牌声誉等策略去满足用户和利益相关方期望,最终提高高校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二、高校品牌建设的意义1. 提高知名度高校品牌建设能够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塑造高校的品牌形象,能够让高校更好的被社会认知,营造出更加良好的舆论氛围,吸引更多考生与家长的关注。
2. 资源聚集高校品牌的提升,与高校的师生质量、学术水平等直接相关,当高校形象与实力明显提高后,各种资源会源源不断的聚集,为高校带来更多发展动力。
3. 充分体现效益高校品牌建设能够充分体现高校运营效益,吸引更多国内外先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也会让高校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取得更大的社会声誉。
三、高校品牌建设的策略1. 建立保持一致的品牌形象高校品牌建设过程中,要始终突出品牌形象的一致性与协调性,构建和谐的品牌文化和社会形象,提高品牌文化和经济效益之间的互补性。
2. 散播品牌文化高校品牌建设不仅仅是塑造形象,还是进行知名度营销,将高校品牌文化散播到社会各个角落去,增加社会对高校的认可度。
3. 综合营销现代高校品牌的建设需要综合营销,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实现高校品牌的营销,这对于提升高校品牌形象是有关键作用的。
四、高校品牌建设的关键因素1. 核心竞争力每个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会有所不同,高校应该在比较明确的核心竞争力领域上进行特色发展,注重特殊点的发掘和优化,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向市场传递出更加优质、独特和有价值的信息。
2. 课程建设高校的课程建设是一个高校形象最基本的业务,也是高校品牌建设的核心和根本,高校要从课程设置、课程质量、课程教学等方面着手,建立以教学为核心的品牌策略。
学校教育品牌打造的策略与实施一、品牌定义与意义品牌是一个组织、企业或产品所打造的独特形象和认知,具有识别度和差异化。
学校教育品牌是学校在教育领域树立起来的形象和认知,代表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特色。
学校教育品牌打造的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声誉与地位,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和教师资源。
二、定位目标与核心价值学校在进行品牌战略时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目标和核心价值。
定位目标是学校希望达到的教育水平和地位,如成为一所国内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
核心价值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强调和追求的价值观,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三、独特的教育特色学校要打造品牌,必须具备独特的教育特色。
这些特色可以是学校特有的教学方法、学科专业的强项或者创意的培养方式。
通过突出学校的特色,可以吸引更多有共同兴趣和需求的学生和家长。
四、卓越的教学质量学校品牌的建设离不开卓越的教学质量。
优秀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育设施以及有效的教学管理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为了营造卓越的教学环境,学校可以加强教师培训,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学术交流平台。
五、全方位的学生发展学校的品牌形象也需要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除了重视学术成绩,学校还应该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综合素质教育可以为学校赋予更强的品牌影响力。
六、推广与营销策略学校教育品牌的推广离不开有效的营销策略。
学校可以利用各类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如电视广告、报纸、杂志、网站等。
此外,学校可以通过参加教育展览、举办开放日、招生座谈会等活动来吸引更多学生和家长的关注。
七、校友网络与口碑传播建立校友网络是学校品牌推广的重要环节。
学校可以积极维护联系校友的关系,定期举办校友会或校友活动。
校友是学校品牌的重要形象代表之一,他们通过自身的发展和成就,可以为学校品牌树立更多的口碑。
八、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今,社交媒体平台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学校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互动交流,及时发布学校的最新动态和重要消息。
试论高校品牌内涵及品牌战略的实施意义
摘要本文根据非盈利组织营销及品牌管理相关理论,将品牌管理的概念导入高等教育体系,探讨了高校品牌的内涵、外延及其建设实施意义。
关键词品牌高校品牌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Implementation Significance of University
Brand Content and Brand Strategy
ZHAO Jingjing
(Wuhan International Trade University, Wuhan,Hubei 4302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of marketing and brand management theor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br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the brand,extension and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significance.
Key words brand; college; brand strategy 中国目前高等教育并未完全放开进行市场化运作,因此大部分高校品牌意识相对淡薄,品牌建设与管理工作尚待起步,高校对品牌建设的理解仍停留于传统的“对外宣传”
工作的范畴,但显然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外宣(对外宣传)工作已无法承载现代大学品牌建设的发展需要。
同时,互联网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媒介环境变化,又使得网络营销、危机公关等领域成为学校美誉度建设中的新挑战。
各高校需要将品牌工作提高到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运用品牌学、品牌管理学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提高学校品牌的塑造和管理工作水平。
1 品牌与高校品牌
对于品牌理论的研究,最开始依附于广告和营销学,随后又进入管理学和消费心理学的范畴,后因学者对品牌资产研究的重视,又逐步进入会计学视野。
最终,研究品牌学的各专业领域共同组成了相关学科群。
各国学者专家及管理实践者们纷纷从各角度对品牌进行定义与解读。
概括起来具有代表性的分别有符号说、资产说、综合说、关系说、互动说和承诺说。
品牌是一个多角度、多维度的概念。
一个完整的品牌定义应从消费者和企业两个角度来理解。
品牌既是一个针对消费者及消费体验而生的概念,没有消费者就没有品牌。
同时,品牌又是一个针对企业而言的概念,是企业向消费者传递企业理念,并和目标群体建立稳定关系的一种载体。
从构成要素来看来看,品牌不仅是外在的名称、标识等一系列符号的组合,也是由理念、文化、承诺、体验等内
在构成要素累计而成的感觉和认知,是一种使得品牌所有者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无形资产,是众多品牌相关信息的整合。
1.1 高校品牌的内涵
从品牌的主体和对象维度而言,品牌既是一个相对于目标学生和社会大众的概念,是学校办学条件、办学行为、办学质量在社会大众和目标学生中所形成的认知、体验和评价的总和。
品牌也是学校向内、外传递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学校特色的一个载体,让社会各界深层次了解、认识学校的一种途径。
从品牌的构成要素维度开看,学校品牌可被剖析为由品牌的外在构成要素和内在构成要素的两大部分,品牌是内外构成要素的系列组合。
高校品牌的外在构成要素包括学校名称、标识、色彩等一系列与品牌的内涵相一致的表象信息,帮助外界形象地识别和记住学校。
内在构成要素则包含了学校的使命与愿景、价值观与文化导向、教育服务特征,以及学校对社会和学生的承诺。
也有人将高校品牌的内在构成要素解释为“核心品牌”,将高校品牌的外在构成要素解释为“形象品牌”。
包括学校使命与愿景、价值与文化导向的“核心品牌”是一所大学区别与其他大学的最具独特性和稳定性的品牌特质和要素。
大学核心品牌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积淀性、不易复制
性等特点。
大学“核心品牌”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和沉淀过程,而且一旦形成难以被轻易模仿和超越。
包含学校名称、标识、色彩等一系列表象信息的“形式品牌”则是大学“核心品牌”的外在表现形式,由于形式品牌具有直观性特点,通常可以通过视觉识别和行动识别系统体现出来,因此在品牌建设活动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便于品牌运作与管理,容易在短期内收到较好的管理效果。
借助成功的品牌塑造和整合传播方法和手段可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但如果没有牢固的“核心品牌”作为支撑,“形式品牌”往往缺乏生命力,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品牌优势。
1.2 高校品牌的特点
首先,高校品牌经营的目标不是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旨在进行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
这就决定了高校品牌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指向其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
高校通过不断提高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强其社会资源的整合力,为自身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吸纳更多优秀的人才加盟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其服务社会的能力。
其次,高校品牌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和多维性特点。
与企业相比,高校所提供的产品是非物质的,是无形的教育服务,是学生通过教育服务所获得的成长、进步与个人价值的增值。
“教育产品”的特殊性和非物质性决定了教育品牌内
涵的丰富性和多维性。
第三,高校品牌具有很强的文化驱动性特点。
在品牌建设过程中,企业已逐渐达成共识:品牌的基础是企业所提供产品的质量,没有可靠的产品质量为保证,品牌将无以依托。
虽然也有单纯依靠营销手段和营销事件快速成长的品牌,但在经过了短暂的红火期后,其品牌的坍塌往往比建立更为迅速。
学校作为育人场所,我们的“产品”是特殊的,人才是不可能通过如企业产品般的机械加工来完成的,必须通过环境的熏陶和影响来完成,即通过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来完成。
2 品牌战略及高校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信息传播飞速的今天,企业技术上的壁垒极易攻破,管理上的优势也易于模仿,但品牌优势一旦形成,具有难以轻易被模仿和超越的特点,容易在竞争中制胜。
因此近年来,不少企业纷纷将品牌置于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和管理,以品牌战略为利器,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在高校数量不断增多,竞争不断加剧的宏观环境下,引入品牌战略,不仅能帮助高校找准办学定位、强化办学特色,还能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2.1 实施品牌战略可使学校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改变目前国内高校只重
办学层次提高,不重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提高的现状。
鼓励各高校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办出特色,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
实施品牌战略的高校,在进行品牌定位的过程中,将有意识有目的地寻找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办学特色,通过建立品牌功能性和情感性上的差异,将自己与其他高校区别开来,这种区别将成为高校的竞争优势。
2.2 实施品牌战略可提高学校内部凝聚力与向心力
学校品牌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学校向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校友清晰地传达学校的愿景、方向、理念、价值观和文化取向,进而增加全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学校品牌的形成,最终要依靠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让良好而独特的文化氛围得以衍生,否则品牌规划将成为一纸空文,流于空谈。
由品牌愿景带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学校的宝贵财富,能调动品牌相关者的积极性,减少文化摩擦。
品牌文化的形成又将进一步激发成员精神上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2.3 品牌战略有利于树立鲜明独特的学校品牌形象
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对学校理念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的系统设计和传播,不仅有利于自动聚焦内部的重点工作,也将通过专业、科学的传播方式对外界树立起鲜明独特的品牌形象。
减少因目标不一致、传播没有聚焦点而带来的学校外在形象的模糊不清。
2.4 品牌战略增强学校品牌管理工作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学校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将对品牌进行总体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涉及品牌塑造、使用、维护的全过程,还包括为品牌的实施配备机构与人员。
这不仅将增强学校品牌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和规范性,还将增强学校品牌管理工作的系统性与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