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化商品化
- 格式:pdf
- 大小:376.35 KB
- 文档页数:6
试论当代文学的商品化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内容提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加快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消费社会的建立导致了文学商品化现象的产生。
当代中国文学与商品社会、大众心理、文化市场、消费需求、艺术取向等诸多观念相互交织,与社会上的商业大潮相呼应,文学的商品性属性在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中越来越得到充分发展以体现,而忽视了文学的审美属性,当代商品文学源于何处又有应该走向何方呢?有的人对文学的商品化现象欢迎,有的人对文学的商品化现象反对,但是大多数人对文学的商品化现象反对或赞同都是处于自身的处境和感受出发,要真正的了解文学商品化的利弊问题还是要从客观的历史的角度来了解。
关键词:商品性审美性(艺术性)文学商品化文学的终极价值Try to talk about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literatureAbstract:In the 1990 s, the China to speed up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nsumer society in the literary commercialisation productio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public goods cultural market, consumer demand, art orientation, and many other ideas are intertwined, and social commercial tide photograph echo, the literature of the literary creation and commercial properties in more and more literary works with ful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reflect, and ignore the literary aesthetic attribut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from where goods should go where? Some people for literature the commercialisation of welcome, some people on literature the commercialisation of opposition, but most of the commercialisation of literature against all under their own or approval of the situation and start feeling, to truly understand the pros and cons of commercialization literature or from objectiv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to understand.Key words: commercial aesthetic (artistic)Literature commercialization The ultimate value of literature目录一、文学的价值 (2)二、消费社会的文学商品化 (3)(一)文学创作理论与创作主客体的转变 (3)(二)消费时代的作品 (4)(三)消费时代的读者 (4)(四)文学商品化的现状 (6)三、文学创造应具有的审美价值追求 (7)参考文献: (8)试论当代文学的商品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取得了相当显赫的成绩,但是在当下文学依然在繁荣下面临这诸多问题,文学的商品化就是其中之一,有的人对文学的商品化现象欢迎,有的人对文学的商品化现象反对,但是大多数人对文学的商品化现象反对或赞同都是处于自身的处境和感受出发,要真正的了解文学商品化的利弊问题还是要从客观的历史的角度来了解。
论旅游业中文化商品化与文化真实性的关系摘要:文化商品化现象对文化的影响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讨论,正确认识文化商品化和文化真实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文化商品化和文化真实性辩证关系的分析,提出旅游业可以结合“舞台真实”理论进行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关键词:文化商品化;文化真实性;舞台真实一.文化真实性与文化商品化概念的提出文化真实性也称文化原真性,原真性一词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在希腊语和拉丁语中具有“权威的”和“原初的”涵义。
在英文辞书的释义中,有原初的、真实的、可信的三种含义。
在文化遗产领域中,原真性一词最早用于博物馆,指一些精通文物的专家鉴定博物馆所收藏的艺术品是否真品,或者是否是它们所宣称的那件物品,判断该物品与其要价是否相符[1]。
19世纪60年代,原真性也逐渐被引入民族文化遗产旅游研究之中,最初其含义与用于博物馆的原真性含义基本一致。
在分析民族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如艺术品、节日、仪式、饮食、服装、房屋等时,它们经常被描绘成原真或非原真,其标准是依据当地的传统或风俗去判断,在这个意义上,“原真性意味着传统文化和原生形态,真实感,真正的,或者唯一的。
”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学家马坎耐在研究旅游与社会学的时候,把“真实”问题作为研究的内容之一,并从此引起了人类学界、社会学界的重视。
虽然有人批评说,对“真实”的过分追求使旅游经历太简单化了,但这个问题在社会学研究中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研究。
文化商品化是相对于文化真实性提出来的,在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语境中,商品化是个带贬意的词汇,指原初不是用于出售的民族传统文化产品被用于商品交换,既包括有形产品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活动、事件、表演,甚至是人及其生活方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是文化商品化才引发有关文化真实性的讨论。
很多人认为商业化生成了大量的虚假节日、伪事件及大量生产的手工艺品和艺术品(所谓的机场艺术品)。
当代文化过度商品化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在极左思潮和文化大革命受到批判和否定之后,当代文化,包括当代文学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思想解放了,禁区被打破,文化创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文化被卷入市场经济的大潮,过度商业化使当代文化,特别是当代文学面临灭顶之灾。
面对这一严酷现实,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一、过度商业化在当代文化中的表现过度商业化的当代文化,即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忽视、甚至不顾及社会效益及其教化功能,过分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和低俗、庸俗、媚俗的不良文化现象。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文化与商业产生了密切联系,并发展成为一种产业,这是发展经济所需要的,但是,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不但具有商业价值,还有精神属性和教化作用。
然而,随着金钱崇拜、娱乐至上风潮的盛行,文化产品越来越忽视其精神属性和教化功能,片面强调和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导致文化垃圾充斥市场,导致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和信仰的缺失,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最终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遭受创伤,因此,对过度商业化的文化现象,必须认清其危害,并采取果断措施切实改变这种局面。
过度商业化在当代文化中的主要表现如下:(一)忽视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当前,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演艺活动等各项文化事业中,普遍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而教育人民、为人民服务都只是冠冕堂皇的口号。
例如:电视节目把收视率看作生命。
收视率的高低是评价节目优秀的主要指标,也是领导考核下属工作效绩的标准和兑现工资奖金的主要依据,因此,为了提高收视率,许多电视台的节目连篇累牍地播放娱乐节目、名星逸闻、奇闻怪事、武打凶杀、男欢女爱等内容。
出版部门发行书刊杂志,也同样首先考虑发行量的多少,以迎合社会上的各种新潮和时尚。
影视剧的制作、发行和上映也都把上座率(票房)看成是唯一标准或重要标准。
谁的上座率高,谁的造势大,谁就受到热捧。
于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文化产品从孕育到生产、从问世到推销,都离不开经济利益。
浅析当前文化产业商品化现象作者:戴璇来源:《文化产业》2015年第05期摘要:文化产业商品化是文化产业适应市场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世俗化在社会更受到重视的结果,更是我们的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
文化产业商业化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于我们的传播之上,也有人们对于文化产业的需求变化的方面。
文化产业商品化现象的趋势是时代发展的自然结果,我们应以一种客观的态度看待。
关键词:文化产业;商品化;经济;市场;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1文化产业是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的产业活动,目标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需要,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
文化产业是特殊的经济和文化形态,其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
商品化指的是通过提供商品的手段来营利的行为。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文化产业的商品化现象日趋明显。
一、文化产业商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文化适应市场的一步——文化产业商品化文化产业的商品化就意味着文化产业所生产的产品也要适应市场规则的需要,要与市场相连接。
文化产业商品化是通过适应市场需求的方式,使之获得经济效益更新文化设备,以谋求文化产业的更好发展。
如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然跟不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而文化产业商品化的现象正是为了满足人们逐渐增长的文化需要而出现的态势,是不可避免的情况。
文化产业本身存在的艺术化是是个性的自由的,表达个人情感的,未能满足更多的受众群的需要。
因此出现了文化产业商品化,商品化有明确目的的表现被设计对象的主体的,这样的文化产品,能把受众面扩广,达到更好地文化传播目的,可以让大众能接受并明白。
文化产业图求更好的发展出现商品化现象最为正常不过,在如今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的大时代背景下,商品化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产业适应市场。
文化产业商品是个自然的过程,并不会影响文化本身的价值。
(二)世俗生活的兴起促进商品化的进程除了对市场的适应外,文化产业的商品化现象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世俗生活的兴起。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艺术商品化【摘要】宋代是中国商品经济和文化艺术商品化的重要时期,商品经济的兴盛为文化艺术商品化提供了土壤。
宋代商品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商业繁荣、市场活跃、通商便利等方面,使得文化艺术品的流通更加便捷。
文化艺术商品化带来了艺术品价值的提升,同时也影响了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宋代官窑瓷器的商业化生产和书画艺术品的市场化流通,显示了文化艺术商品化的实践。
通过对宋代商品经济与文化艺术商品化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密不可分,文化艺术商品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
展望未来,宋代商品经济与文化艺术商品化仍将保持密切关联,为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关键词】宋代商品经济、文化艺术商品化、特点、影响、实践、官窑瓷器、书画艺术品、商业化生产、市场化流通、关系、经济发展、未来展望。
1. 引言1.1 宋代商品经济的背景宋代商品经济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货币经济的发展为商品经济的兴起提供了坚实基础。
随着农田水利和农具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提高也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宋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长,也为商品经济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宋代政府对商品经济的支持和调控,例如颁布了多项有利于商业活动的法令政策,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宋代商品经济的背景可以概括为经济繁荣、农业发展、工商业兴起和政府支持四个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文化艺术商品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条件。
宋代商品经济的背景为文化艺术商品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文化艺术商品化的意义文化艺术商品化的意义在于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通过将文化艺术品变成商品,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播与流通,使更多人能够接触、欣赏和购买到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
文化艺术商品化也为文化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激励他们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浅论文化商品需求和供给的特殊性【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文化市场逐渐发展起来,文化在实践中也已经显示出产业性质的一面。
至今,学术界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商品的研究仍比较少。
基于此点,本文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文化商品需求和供给的特殊性。
【关键词】文化商品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市场文化商品包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文化经济化趋势下文化的商品属性日益被发掘出来的产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品(culture goods)和文化服务(culture services)的定义分别为:文化产品是传递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包括书籍、杂志、多媒体产品、软件、录音带、电影、录像带、视听节目、手工艺品和服装设计;文化服务是满足人们的文化兴趣和文化需求的行为。
文化服务虽然不是物质产品,但是可以促进物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典型的文化服务包括许可及其他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服务、音像发行、表演艺术和文化活动、文化信息的推广以及书籍、录音和人工品的保存等。
一、文化商品消费的特殊性传统的效用理论认为,效用是对人们满足程度、幸福或者快乐的度量单位。
古典经济学家假设效用可以准确度量,并且用基数来表示,被称为基数效用轮。
基数效用论的两个重要内容是:利用边际效用递减得到需求定律,不同的人的效用可以比较,加总个人效用可以得到社会福利。
在说明边际效用递减时,基数效用论举了很多例子,最常见的就是吃包子:人在饥饿的情况下,吃第一个包子感觉到很满足,吃第二个包子的时候满足感降低,吃第三个、第四个的时候满足感又变更低,到了吃第五个的时候,很可能效用为负,因为这时吃包子的人可能已经很饱了,多吃反而会不舒服。
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这一假设得出了递减的边际效用曲线,并进一步推导出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但是,这一假设应用在文化商品上却并不绝对成立。
典型文化产品的消费带给消费者的满足感很可能是递增的。
例如,人们在第一次听到某首歌的时候可能并不觉得好听,但是经过反复收听之后就可能觉得琅琅上口并哼唱起来。
人类学视野下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问题文化,作为一项旅游资源,既可以开发为单独的旅游商品,又可以和其他旅游产品相结合,提高产品的质量。
我国是一个民俗文化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文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文化迅速被广泛商业化,比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民俗风情表演、民俗产品的开发、民俗节日的商业利用等等。
文化的商业化,使人们不得不考虑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文化的商品化与真实性问题。
长久以来,文化的商品化与真实性问题一直是人类学专家学者们争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一些学者认为:文化的一种认为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成为旅游商品,变成舞台表演等形式,这种“舞台化”了的文化不真实的文化,与真实性相反,而且还会使原本的文化发生“文化函化”现象,破坏原有的文化,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同样也有学者认为:文化成为旅游资源,进而商品化,是不可避免的,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而且,这种商品化不仅能给当地带来相应的经济收入,还将有效地促进一些民族地方文化的认同、复兴、传承、推广和发展。
那么,在中国这个文化资源大国,将如何处理好文化商品化和真实性的问题?本文将对旅游中文化的商品化与真实性问题作一些简要的探析。
一、文化的商品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它包括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
有形文化通常都是指一些我们可以通过五官直接感知的实际存在物,如建筑、服饰、装饰等,而无形文化又有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来无形的服务也成为了商品的一种,商品化过程无时不在发生。
旅游业中的文化商品化同样也是可行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商品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以它的交换价值衡量其价值,而成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
任何可以合法地吸引外来游客的文化因素,都可以作为商品提供给游客。
文化的商品化也就是意味着文化也必须遵循市场的规律,在产品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文化商品化也往往更多的顾及公众的一般爱好,它会使文化的发展和展示更多的维持在最能带来收益的现实或潜在的顾客的水平上,这会对文化本生产生一定的破坏性,容易错误的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