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类学读书报告(一):实质论与形式论的争辩
- 格式:pdf
- 大小:169.37 KB
- 文档页数:5
经济学专业的读书报告5篇范文第一篇:经济学专业的读书报告酷玩经济学图书馆里关于经济学的书籍满目琳琅,书架上的经济学丛书甚至多不可耐,翻开一看难免都属于文字生硬类型的,要不就是公式文字或专业术语让人头脑晕厥。
但是从中我发现了一本封面设计比较特别的讲解微观经济学的书,叫《酷玩经济学》。
这本书的封面就是有几张诙谐的小人图,比如两个海盗剑拔弩张为争夺一箱宝物的图片。
这样吸引了对这本书的兴趣,让我感觉到了它的不同之处。
完整阅读本书,要说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我想那应该就是“通俗易懂、诙谐风趣”吧。
本书的作者是放眼全球唯一一个用脱口秀讲经济学的美国经济学家,尤伦·鲍曼(Yoram Bauman),他最大的愿望是通过脱口秀表演向全世界展示最有趣的经济学,所以本书的内容、引喻都是十分有趣而且贴近生活的,让我们在一边学习到经济学的知识的同时一边笑呵呵地联用到身边的生活当中去。
本书一直紧扣微观经济学的重要问题进行论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个体最优化为整体带来好的结果呢?虽说这个问题在微观经济里是一个十分宏大的问题,甚至没有最明确的答案,但是作者为我们分析了个人的追求,还有群体之间的互动,最后就是分析市场的互动,层层加深,既不落窠臼又能创新求精。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共16章,第一部分,追求最优化的个体;第二部分,策略性互动;第三部分,市场互动。
在正文开篇之前前言之前,有一个“挑战曼昆,鲍曼VS曼尼(经济大师)”部分。
十大曼昆原理: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原理二:某事的成本,就是你为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原理三:理性人会从边际的角度思考;原理四:面对刺激,人们做出响应;原理五:交易能让所有人更好过;原理六:大多数时候,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办法;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原理八: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原理九:政府印的钱太多,价格就上涨;原理十:短期而言,社会要在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进行权衡。
《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摘要:经济学是一门关于人类行为的科学。
它不仅追求科学,而且追求人性。
自科学主义出现以来,人文主义思想家开始探索人文学科的独特性。
他们正在寻找自然科学无法取代人文科学的地方,进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经济学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人文性,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朱成全教授所著《经济学方法论》一书进行了相关阅读,对于经济学方法论的相关概念有力全新的理解,诸多感触如下。
一、全书概况本书的主要内容有四点:第一点,书中为我们阐述了科学哲学观,尤其是经济学的最直接的哲学基础——科学哲学。
经济学方法论在西方通常被称为经济学哲学,隶属于科学哲学的一个分支。
我国强调的理论创新,通常来说其实也就是哲学创新,而哲学创新第一点就在于对所有的哲学观尤其是我们的哲学观进行反思。
根据朱成全教授的理解,如果没有合理的哲学观,也不可能具有合理的经济学观点以及经济学研究方法。
在第二点中,本书为我们论述了经济学观。
文中根基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以及社会科学具有科学特质和人文特质这一论述,指出经济学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果仅仅将经济学视为科学,就是比较纯粹的科学主义的理解,这样必然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甚至悖论;如果仅仅将经济学视为人文,那便是人文主义的理解,就会理解不了经济学强烈地科学化追求。
在第三点中,作者反思了经济学方法论中的“六大争论”——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演绎法与归纳法、证实法与证违法。
这些争论无不以科学哲学在这一方面的争论为基础。
通过对这些争论的科学哲学的透视,不难发现:不同的争论方法都是有优劣势的,应当综合谨慎利用。
在第四点中,作者为我们有代表性地介绍了经济学方法论名著与论文,第七章由朱成全教授的部分博士生执笔并对部分名篇进行了解读。
其中,“罗宾逊《经济哲学》导读”(由李立男完成)、“哈奇森《经济理论的意义与前提》导读(由刘丽艳完成)”都是在当时(本书出版年份,2011年)第一次以中文的形式概述其名篇的基本内容。
《经济学》读后感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经济学》(斯蒂格利茨):最经典的经济学教材之一,第四代权威教科书作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下面是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大学生《经济学》读后感【一】当初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教科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
在放假期间里我终于鼓起许久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勇气翻开了《经济学》的第一页,我下定决心要把它看完。
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上学期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
他从小就被誉为“才华横溢的神童”。
他比较出名的*中就有我们经常听到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
1970年萨缪尔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他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肯定。
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
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
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
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经济史理论读后感经济史理论是一本揭示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要著作,通过对世界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深入研究,作者对经济的起源、演变、崩溃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解析。
在阅读这本著作的过程中,我对经济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历史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了不少启示。
作者将经济发展的历史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在原始社会中,经济的核心是自给自足,人们依靠狩猎、采集和渔猎等方式获取生活所需。
这个阶段的经济是自然经济,没有货币的存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活动,生产关系以家庭为基础。
奴隶社会是商品经济的开始,劳动力被奴役并被视为商品,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得到了发展。
封建社会是奴隶制度的进一步演变,封建地主以土地为基础建立了封建土地经济制度,生产逐渐垄断化,农民逐渐成为土地所有者的附属劳动力。
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分析,作者指出经济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同时也充满了冲突和矛盾。
经济史理论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思想是历史的作用。
作者认为,历史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制约因素。
历史的经验教训和成就是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总结规律,为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而与此同时,历史也会制约经济发展,某些历史遗留问题如不解决,将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
理解历史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对经济发展历史的全面把握,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
在经济史理论中,作者还论述了经济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是相互关联的。
经济的变革往往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近代以来的工业革命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通过机械化生产的推进,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社会结构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一系列社会改革也得以实施。
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除此以外,作者对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比较也作了深入剖析。
作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由市场决定,经济活动自由进行,有利于发挥市场竞争的激励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1. 简介
本文是对《经济学方法论》一书的读书报告。
《经济学方法论》一书是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阐述了经济学的方法论和研究
方法,并探讨了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2. 主要内容
在本书中,作者详细讨论了经济学的方法论,包括定性研究方
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作者指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当基于客观的
数据和统计分析,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作者还探讨了经济学的假设和模型建立的重要性。
经济学研究
需要建立清晰的假设,并使用适当的模型进行推演和预测。
作者强
调了经济学研究的紧密联系性,经济学家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证之间
的平衡。
此外,本书还涉及了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方法论问题,例如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区别等。
作者通过具体案例和论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3. 总结
《经济学方法论》这本书对经济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于研究经济学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原理,并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研究和应用中,我们应当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地进行经济学研究。
只有基于实证数据和科学分析的研究结果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
---
注:以上为读书报告的简要概述,不对内容进行详细总结。
经济学读后感范文1000字(通用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济学读后感范文1000字(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经济学读后感1在经济学家眼中,生活即决策,即利益的权衡。
这种线性视角直指繁荣与复杂背后简单而清晰的真相,帮助我们避开生活中的陷阱,做出更高明的决策。
最近尤其想给自己专业充电,就搜索经济金融相关书籍拿来读,《魔鬼经济学》这本书具备科学与趣味交织,揭示了日常事件间奇妙的联系,让我产生浓烈兴趣,欲效仿经济学家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收集到更多火花四溅的乐趣与神奇逻辑,于是利用一周的闲时读完这本书,感受颇多。
一整本书读下来,感觉作者史蒂芬·列维特展示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而非经济知识的简单论述,史蒂芬·列维特善于推翻人们一贯的想法,然后用一系列的调查数据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按照其研究方向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魔鬼经济学”应该还无法单独作为一个研究方向,该书中所研究问题大都是个案,又和微观经济学所主要研究的“供给、需求、产品市场”等关联度不大,所以很难归入哪一个研究方向或者研究门类。
书中研究的“学校老师和相扑运动员共同之处”、“3K党和房地产经纪人的共同之处”等问题,将《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假设”的概念,作为研究前提,《魔鬼经济学》中这部分内容是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机会,即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于是乎,魔鬼经济学是基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假设前提,所创新发展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
其中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非常适用于人力资源工作者开展工作,招聘、绩效考核、薪酬等职能都需要研究人性和心理。
招聘时,面试或其他测试时按照招聘工具获取所需信息,其实就是在探究人性,以最快方式了解一个人;绩效考核方案的制订,结合书中的“老师”、“相扑运动员”、“房地产经纪人”等案例,他们都是基于“经济人”的前提在做自己的工作或处理问题,若其间出现问题,则归咎于制定的政策存在漏洞,为此做深入研究也是为修订更为完善的考核政策;薪酬制度的制订所遵循的原则也是探究人性,如工资公平,“公平”不等于“满意”,而是等同于“没有采取不满意的对抗行为”,这就是人性。
《经济人类学》很多学生会疑惑,经济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我们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什么会开设这门课?我想这与经济人类学的独特特征有相当大关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看问题的视角不同,看问题的方式、思维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便不同。
经济人类学正是提供给我们一个不同于经济学的视角让我们来看待周围的经济行为,它从文化、经济、社会结构等多维度去探讨如生产、消费、交换等经济行为,而不仅仅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
另外,它注重整体性的研究,也就是说在经济人类学家眼里,一个社会的经济行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这个社会的文化、社会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
比如在非洲、南美洲等许多部落,他们的交换行为并不是为了获取利益,而是与社会地位、荣誉挂钩。
可以说“整体观”、“文化的视角”正是我们这门课的精髓所在。
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经济人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本书总共分为两篇,上篇主要介绍经济人类学的起源、理论流派;下篇主要讲述经济人类学的理论如何运用于解释不同社会的经济现象。
今天我们主要讲述第一章的内容人类学与经济人类学。
第一章人类学与经济人类学一、人类学相信大家对经济学比较熟悉,而对于何为人类学却相对比较陌生。
1.定义人类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美国家,当时的一些人由于猎奇心理,对异于自己文化的那些部落社会的风俗习惯等进行记录。
一些学者根据这些人记载的不同社会的习俗,对人类社会文化进行分类,便形成了人类学的第一个理论流派——进化论学派。
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有高低之分,都要经历从低到高的进化过程,而欧美等国家的文化属于人类的高级阶段。
一开始人类学便将落后的、异于自身文化的社会作为研究对象,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经济人类学研究的早期。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类学呢?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及其文化,探索人类体质与文化奥秘的科学。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囊括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所以随着人类学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众多分支学科:经济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医学人类学、政治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心理人类学、旅游人类学、影视人类学、生态人类学、发展人类学、法律人类学等等。
「物」(thing)的理論:由《禮物》與「實質論、形式論」爭辯談起1.Mauss, M. 1990(1950). The Gift: The Form and Reason for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2.Polanyi, K. 1968(1958). “The economy as an instituted process,” In E. LeClair & N. Schneider (eds.)Economic Anthropology, pp.122-143.3.黃應貴,1974,〈Tiv與Siane經濟:經濟人類學的實質論派與形式論派之比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5:145-162。
邱澎生(1998/03/12底稿;2004/08/05改寫報告於「近世中國的物質、消費與文化」期中研討會)以上三份著作,第二篇文章的作者K. Polanyi,開啟了1960年代經濟人類學的「實質論」與「形式論」爭辯;第三篇論文則分析此兩派作品背後所反映的不同目標、預設與取徑;而第一部部專書雖發表於兩派論爭之前,但卻相當程度影響了Polanyi對經濟過程的深刻反思。
我先分析Mauss作品,其次分析Polanyi 論文,並帶入黃應貴對兩派作品的討論,最後再試著由其中線索談談如何看待「物的理論」。
Mauss在《禮物》一書中,1經常流露出他對群體和個人關係的關懷,這裏包含了他對社會凝聚力(social solidarity)如何形成、群體義務/個人自由以及對群體慷慨/自私自利間緊張性如何調整等等問題的關注。
《禮物》是作者探究人類社會中「交換行為」與「契約行為」關鍵課題的一部份研究內容,Mauss針對古代社會普遍(而現代社會則有時偶然)發生的「契約性禮物」(contractual gifts)進行的考察,他以民族誌和語料學等資料對這種特殊的契約行為進行描述與分析,進而探究存於「契約性禮物」背後的「精神機制」(spiritual mechanisms)究係如何運作。
黄雅雯·文化经济人类学的基石——读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去,是一个拯救的故事:原始和谐的状态一犯罪与破裂一堕落与责罚一补偿与拯救。
在这个故事中,圣心象征补偿的工作和拯救热切的期望。
”①通过这个救赎叙事,反革命与君主政体不断地被召唤回来;另一方面,牺牲也成为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从路易十六的死到旺代之战到罗聂战役的伤亡,在血腥的祭坛上,殉道与拯救之间的张力,让圣心崇拜的情绪越拉越高,最后竟如同献祭一般。
伴随着救赎叙事的脉络,善恶二元论的道德叙事也不断出现,从法国大革命起成为一个二元对立的主旋律。
民众用圣心徽章来标示好与坏、敬虔与冷淡、受天主保护与被天主降祸。
教士则在讲道中不断诉说“那些邪恶的势力”,用魔鬼的出现来形容丕变的政治气候。
到后来,道德叙事已发展成为一个公式:“善:恶=天主:撒旦=神圣:世俗=反革命:革命”。
最后吉伯特主教甚至认为,圣心堂的建立正显示了对那些世俗建筑物的抗议,亦即抗议那些“为了光荣邪恶和不敬神而修建的不朽纪念物”。
②这座圣心堂最终成为一个神话,记载着自身的英雄史迹。
透过这些叙事,琼纳斯将档案材料与历史脉络紧密结合,带出了一个宏伟的故事。
也让人看到,这些向来被视为是保守、反动的天主教徒,在面对变化中的政治环境时,并非只是被动地回应,他们也同时主动地创造可能性。
⑧这是法国近代史上精彩的一章,缺少了这一块,将无从精确地理解什么叫在地的“法国性”(Frenchness)。
[收稿日期]2013一09—06 [作者简介]高瑜(1976~),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博士生,电邮:yuyuka0@yahoo.com.tw。
北京100871—■—■==鬲;;=:。
÷j4”帑№。
m文化经济人类学的基石}?,葛爱射代簟舞举。
誊羹氟——读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瓢曩|“≮}”§魏;|甏“《l+’_鼍}-[文章编号]1001—5558(2013)04—0166—05●黄雅雯[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志码]E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lllin。
经济类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推荐经济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8篇)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济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经济类读书心得体会篇1大部分教科书以及经济学的文章著述,都习惯于“端着”。
这似乎是为了印证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一个普遍的误区是:谁要是把科学弄得让群众喜闻乐见一点儿,谁让通往科学的道路稍微能够走得顺一点,谁就不能称之为科学。
我们现在学的经济学、或者叫西方经济学(宏观和微观),其理论框架早在100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经搭建完成了。
后来的发展和创新,也是在原有的脉络上做出一些延展。
因此,现在再来讲西方经济学,基本的工作就是介绍和诠释已有的理论成果而非做出什么新贡献。
既然这样,何不把诠释的工作做得更人性化一点呢?在这方面,张世贤老师就做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他自己是经济学博士,按照小人之心(比如我自己)来度君子之腹,越把经济学弄得高深莫测,才越能显得经济学博士的不一般,张老师显然不这么想。
他用幽默的文笔、巧妙的比喻来告诉读者:经济学其实就是那么回事,并不神秘,而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非常实用的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张世贤老师的《经济学演义》,用了大量的三国的典故,这就使这本科普性质的读物,增加了很强的趣味性。
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可能是中国传播最广的文学作品了。
即使是贩夫走卒,也都津津乐道。
所以,张老师选择三国演义作为虚拟人物和事件的来源,可谓独具匠心。
使人们读起来更加产生“无厘头”式的幽默效果,也就拉近了经济学理论和普罗大众的距离。
比如,同样是阐述科斯定理,张五常用的例子是北美哈德逊河的大马哈鱼来说明,而张世贤老师则拿司马懿和诸葛亮共用汉江来“说事儿”,后者无疑离我们中国的读者更近。
如果你想轻松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建议你读张世贤老师的这本《经济学演义》。
「物」(thing)的理論:由《禮物》與「實質論、形式論」爭辯談起1.Mauss, M. 1990(1950). The Gift: The Form and Reason for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2.Polanyi, K. 1968(1958). “The economy as an instituted process,” In E. LeClair & N. Schneider (eds.)Economic Anthropology, pp.122-143.3.黃應貴,1974,〈Tiv與Siane經濟:經濟人類學的實質論派與形式論派之比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5:145-162。
邱澎生(1998/03/12底稿;2004/08/05改寫報告於「近世中國的物質、消費與文化」期中研討會)以上三份著作,第二篇文章的作者K. Polanyi,開啟了1960年代經濟人類學的「實質論」與「形式論」爭辯;第三篇論文則分析此兩派作品背後所反映的不同目標、預設與取徑;而第一部部專書雖發表於兩派論爭之前,但卻相當程度影響了Polanyi對經濟過程的深刻反思。
我先分析Mauss作品,其次分析Polanyi 論文,並帶入黃應貴對兩派作品的討論,最後再試著由其中線索談談如何看待「物的理論」。
Mauss在《禮物》一書中,1經常流露出他對群體和個人關係的關懷,這裏包含了他對社會凝聚力(social solidarity)如何形成、群體義務/個人自由以及對群體慷慨/自私自利間緊張性如何調整等等問題的關注。
《禮物》是作者探究人類社會中「交換行為」與「契約行為」關鍵課題的一部份研究內容,Mauss針對古代社會普遍(而現代社會則有時偶然)發生的「契約性禮物」(contractual gifts)進行的考察,他以民族誌和語料學等資料對這種特殊的契約行為進行描述與分析,進而探究存於「契約性禮物」背後的「精神機制」(spiritual mechanisms)究係如何運作。
構成契約性禮物的「精神機制」為何?直接引用作者的話說,即是:那些「迫使受禮人必得回禮的法制力量與個人自利動機」(the rule of legality and self-interest compelling the gift to be obligatorily reciprocated),或也可說成是:「存於禮物之中那些迫使受禮人回禮的力量」(the power resides in the object to cause its recipient to pay it back)。
Mauss將其研究地區所盛行的彼此交換「契約性禮物」的過程,稱為是「報償」(法文原文為prestations and countre-prestations,英譯做total services and total counter-service)。
對此種兼具「契約」與「交換」性質行為的研究,1中譯本可見:牟斯著,汪珍宜、何翠萍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
原先只是做為Mauss全面考察「古代契約形式」(the archaic forms of contract)研究的一部份。
在研究當時Polynesians人的經濟與法制系統時,作者即發現古代社會中有一種特殊的「契約交換」行為,這種行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一是進行交換的主體,經常是群體(指氏族、部落、家庭)而非個人,群體才是彼此執行契約義務的法制實體(legal entities)。
二是交換的內容和方式甚廣,舉凡宴會、典禮、征戰、婦孺、節慶與市集,都可以是交換的內容或方式,在市場上交易財貨不過是其中的一部份。
三是這些交換行為在表面看來是出諸雙方自願的互贈禮品,但實際上卻帶有絕對的強制性,若有任何一方不執行約定,即會引發隱然對峙甚或是公開衝突(頁5)。
具有上述三項特徵的交換行為,作者即稱之為「報償」。
用涂爾幹式的學術語言,報償其實即是一種「整體社會事實」(total social facts),故Mauss有時也稱其為「報償系統」或是「報償制度」。
這種系統或制度,基本上是一種禮尚往來的物品交換,但有些地區將其發展到極端,這便成為北美Rocky山脈一帶土著的「誇富宴」(potlatch)。
在誇富宴進行的過程中,表面上雖然是在交換禮物,但私底下卻充滿了互別苗頭與兩相敵視(rivalry and hostility)的情緒;宴會與爭鬥,經常只有一線之隔,宴會時常即以毀物鬥奢甚或是流血衝突收場。
作者要問的是:為何報償制度中的禮物具有迫使受禮人回禮的力量?作者提出了四個層面的觀察:母系財貨與父系財貨區分系統的影響、物品自身的法力、由契約性禮物轉換為人群道德規範的影響,以及對神祗犧牲儀式的影響。
在物品自身法力方面,作者強調了個人受觀念系統影響的重要性。
他以Samoa 和New Zealand的Maori人為例做說明:Maori人認為禮物中含有hau (a spiritual power,「法力」),在此觀念影響下,物品其實並非是沒有作用力的(not inactive);一件流動中的物品,會因為hau的作用,最終還是會使物品自己「想要」回到自身源出的森林、樹叢、土壤以及最初擁有「他」的氏族去,因而物品總會藉由宴會、節慶、禮物以及其他等值或是更高價值的物品,再次回到當初物品流轉的起源處。
因此,物品(thing)不只是物品,他不只有「個體性」(individuality),也有「靈性」(soul),在契約交換中的禮物,在古代社會中的人群看來,其性質其實是一種「物性」與「靈性」的綜合。
在這個物品流轉過程中,由Maori人的hau觀點來看,現今的第一個送禮者,其實即是當初的最後一個收禮者,而贈送別人更高價值的物品,其實即是代了送禮人對受禮人的支配,因為日後受禮人對送禮人即有回禮的義務。
以這種對人(包括群體和個人)、物品以及hau三者間關係的觀察為基礎,作者特別指出:無論是一般性質的報償,或是極端報償形式的誇富宴,裏面都反映著參與者在群體觀念系統影響下的理性計算行為,因為送禮者清楚地知道,受禮可以增加自己群體對他者群體具有的權威和力量(頁11-13),這裏面所反映的,並不只是像Malinowski 之前所觀察到的人們藉贈送財物「展示」權力的情感作用而已。
在Mauss看來,「形式」(form)和「理性」(reason)之間,其實顯現著一種多重對應的函數關係。
在一個特定的文化區域內,一種社會系統,即具有一種具體對應的心智狀態(one social system, one precise state of mind)。
社會系統是外顯的「形式」,心智狀態則是內在的「理性」。
然而,form與reason之間的對應關係其實是多重的,隨不同文化區而有所差異。
表面上是交易物品的市場「形式」,但交換物品的雙方其實不一定都是依「賤買貴賣」的「理性」在操作,而可能是出諸於一種物品兼具靈性的「理性」。
所以,儘管「形式」(form)相同,但卻對應著不同的「理性」(reason)。
以經濟系統而論,盛行契約性禮物交換的古代社會,並非可用「自然經濟」來概括,因為其貿易活動與市場系統也很發達,有市場經濟的「形式」,但卻與起源於近代歐洲的「功利主義式經濟」有所差異(頁72),具有不同的觀念系統做為市場經濟運作的特殊「理性」在運作。
Mauss著重分析的,經常是形構人群行為的一種「意圖之外的結果」。
如救濟他人的慈善行為,其實其原始根源可能即是由禮物終須流轉以及向神祗犧牲祈求庇祐。
與其說Mauss要分析經濟行為,不如說他要分析經濟行為背後所反映的觀念系統,而且是那些有助於「社會分工」的觀念系統;用Mauss自己的話來說,他要回答的是:Durkheim曾問的「形構(人群或個人)經濟價值背後的宗教性因素」究竟為何的問題(頁72)。
Mauss不只是要分析經濟系統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他還要探究出讓不同形式經濟系統得以運作的背後觀念或理性。
Mauss著作影響了Polanyi,然而,Polanyi著墨更多的是:不同類型的經濟行為如何運作?以及不同類型的經濟行為如何變遷?藉由比較文化區中經濟體系的不同運作機制,Polanyi試著擴大社會科學對經濟行為的分析架構。
1958年,Polanyi簡賅地將當時社會科學所流行的諸種界定「經濟」現象的論述,區分為「實質論」(substantive)與「形式論」(formative)兩類,2並謂兩類論述在本質上亳無共同之處(have nothing in common),因為前者要討論的是「事實」,而後者則只是在進行「邏輯推演」。
Polnayi將人類社會中經濟體系運作的機制,區分為互惠(reciprocity)、再分配(redistribution)和交易(exchange)三種原素,不同時空下的經濟體系,即是分別依三類不同機制原素而促成經濟行為。
「互惠、再分配、交易」等三種不同原素的組合方式有異,即構成了該地區當時的特殊經濟運作機制。
在「實質論者」看來,經濟行為其實是一個經濟行為被「制度形構的過程」(economy as instituted process),Polanyi 強調:社會科學家在分析經濟行為時,重要的是要能擺脫「形式論者」純然側重分析「交易」要素在經濟機制內關鍵性的限制,應該要擴展研究視野,同時觀察「互惠、再分配和交易」三要素如何共同形塑經濟機制,亦即:觀察經濟行為(用Polanyi的話說,其實應說成是「經濟過程」,economic process,指的是財貨流2 Max Weber其實更早即將經濟行為區分為「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兩類,但Polanyi 並未明確交代他與Weber這個概念間的關連性(Cook, S. 1968. “The obsolete anti-market mentality,”p.226)。
轉運動的過程)究竟是如何崁入當時、當地的經濟制度裏。
「形式論者」對Polanyi為代表的「實質論者」做了諸種回應,3而回應的基本內容,主要在於強調「實質論者」對經濟學分析方式的認識不夠全面,經濟學的分析,其實不只是分析市場中的「交易」行為而已;而就算經濟學分析真的偏重於討論交易行為,那也只是出諸於學者對分析對象的選擇,這些學者先將「互惠、再分配」等「非經濟因素」假設為常數,集中心力去分析市場上的「交易」行為,這並不是只重邏輯分析而不管事實存在與否。
在「形式論者」看來,Polanyi 對經濟學分析只重logic不重fact的批評,其實是因為他自己未能弄清楚學術分析的性質本來即是要對社會現象進行抽象探究,這並不是經濟學所特有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