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伸肌痉挛模式
- 格式:ppt
- 大小:9.41 MB
- 文档页数:43
偏瘫训练之---桥式运动偏瘫训练之---桥式运动偏瘫训练之---桥式运动“桥式运动”就是选择性髋伸展运动,是早期床上体位变换训练的重要内容之⼀,因姿势像“桥”⽽得名。
临床患者⽣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就应该尽早开始床上的桥式运动训练,即使患者偏瘫侧躯⼲和肢体⽆⼒,也可通过健侧带动患侧完成并起到诱发、促进作⽤。
训练⽅法:1.辅助双桥运动:患者仰卧位,屈髋屈膝,双⾜底平踏在床⾯上,⽤⼒使臀部抬离床⾯;辅助者⽤⼀只⼿掌放于患侧膝关节的稍上⽅,在向下按压膝部的同时向⾜前⽅牵拉⼤腿;另⼀只⼿帮助臀部抬起。
必要时可铺⼀中单或浴⼱由两⼈提拉辅助完成此动作;随着患者的进步,助者可在逐渐减少帮助的同时,要求患者学会⾃⼰控制活动,不向侧⽅倾倒。
2.双桥运动,患者仰卧位,屈髋、屈膝,使⼩腿与⽔平⾯呈 90°, ⾜平放在床上,慢慢将臀部抬起,保持5~10s钟后慢慢放下,指导患者稳定患肢及重⼼的均衡,训练时两腿之间可夹持枕头或其他物体。
3.单桥运动:当患者完成双桥运动后,可让患者健腿伸展悬空或搭于患肢股⾻远端,患侧下肢⽀撑将臀部抬离床⾯。
4.床边桥式运动:患者仰卧移⾄患侧床边,患⾜平踩于床边低凳上,患侧下肢⽀撑将臀部抬离床⾯。
5.动态桥式运动:在做双桥运动时,双髋做内收内旋和外展外旋运动。
6.桥式运动下侧⽅移动:仰卧位,先做桥式运动,然后再向左或右侧移动臀部,待臀部放⾄床⾯后,分别移动肩部、头部,最后调整全⾝姿势。
7.抗阻桥式运动:患者做双桥或单桥运动时,助者将⼀⼿置于患侧髋关节前⾯,增加阻⼒与之对抗,阻⼒以患者恰好能抬臀为宜。
⼀但患者能熟练完成桥式运动,就可随意地抬起臀部⽽使其处于舒适的位置,进⽽减少褥疮的发⽣,此动作也⽅便放置便盆和更换⾐服,提⾼患者的ADL。
桥式运动可增强腰背部肌群、臀⼤肌和股四头肌的肌⼒与肌耐⼒,该运动还可以抑制下肢伸肌痉挛模式,并有利于提⾼⾻盆对下肢的控制和协调能⼒,是成功的站⽴和步⾏训练的基础。
抗痉挛体位摆放的指导训练技术[定义与目的]定义:通常是指病人根据治疗、护理以及康复的需要所采取并能保持的身体姿势和位置。
多用于脑损伤病人的康复护理中,是为了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体位。
能抑制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有利于病人恢复正常的运动模式。
目的:预防或减轻痉挛和畸形的出现;保持躯于和肢体功能状态;预防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的发生。
[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因发育障碍、疾病或创伤而导致躯体残疾病人、长期卧床病人。
禁忌证:严重痴呆不能配合病人;疾病危重期血流动力学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人。
[操作流程]核对医嘱病人信息→评估、解释→用物准备→观察受压皮肤→确定需要摆放的体位四肢瘫SCI抗痉挛体位偏瘫抗痉挛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床上坐位轮椅坐位询问舒适度→整理床单元记录[操作要点]1.操作准备(1)用物准备:枕头多个,小枕2个。
(2)评估:评估病人病情、意识状态及配合能力;评估病人损伤部位、管路情况;评估病人需要保持的体位。
告知病人体位摆放的目的和方法,并妥善固定各种管道。
2.脊髓损伤(四肢瘫)病人抗痉挛体位摆放(1)仰卧位:头部垫枕,将头两侧固定;肩胛下垫枕,使肩上抬前挺、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腕背伸、手指微屈;髋、膝、踝下垫枕,足保持中立位。
(2)侧卧位:头部垫枕,上侧上肢保持伸展位,下肢屈曲位,将下侧的肩关节拉出以避免受压和后缩,臂前伸,前臂旋后,肢体下均垫长枕,背后用长枕靠住,以保持侧卧位。
3.偏瘫病人抗痉挛体位摆放(1)仰卧位:头部垫薄枕,患侧肩胛和上肢下垫一长枕,上臂旋后,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展位,整个上肢平放于枕上;患侧髋下、臀部、大腿外侧放垫枕,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膝下稍垫起,保持伸展微屈,足保持中立位。
(2)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垫枕。
患侧上肢伸展位置于枕上,使患侧肩胛骨向前向外伸,前臂旋前,手指伸展,掌心向下;患侧下肢取轻度屈曲位,放于长枕上,患侧踝关节不能内翻悬在枕头边缘,防止足内翻下垂。
!肌张力及痉挛评估标准表1 临床肌张力分级(0—4级)痉挛的几种徒手检查表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关节活动度检查(ROM—T)和徒手肌力检查(MM—T)姓名:性别:年龄:病程:住院号诊断:'(检查日期:评估者:平衡能力评估)姓名:性别:年龄:病程:住院号: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表姓名:性别:年龄:病程:住院号:诊断:Barthel 指数(BI)Berg平衡量表记录表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注;低于40分表明有摔倒的危险结论'Fim评定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手法肌力检查(MMT)))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部位功能检查评分标准上肢(坐位…(《(1.上肢反射活动(1)肱二头肌肌腱反射(2)肱三头肌肌腱反射2.屈肌共同运动(1)肩关节上提(2)肩关节后缩(3)。
(4)肩关节外展(至少90度)(5)肩关节外旋(6)肘关节屈曲(7)前臂旋后3.伸肌共同运动(1)肩关节内收和(或)内旋(2)肘关节伸展(3)前臂旋前4.、5.伴有共同运动的活动(1)手触腰椎(2)肩关节屈曲90度(肘关节位0度)…(3)肩关节0度时,肘关节90度前臂旋前、旋后6.分离运动(1)肩关节外展90度,肘关节0度位,前臂旋前…(2)肩关节屈曲90度~180度,肘于0度位、前臂中立位0分:不能引出反射活动2分:能够引出反射活动0分:完全不能进行1分:部分完成2分:无停顿充分完成0分:进行1分:部分完成2分:无停顿充分完成0分:没有明显活动1分:手仅越过髂前上棘2分:能顺利进行0分:开始时手臂立即外展或肘关节屈曲1分:肩关节外展及肘关节屈曲发生在较晚时间2分:能顺利充分完成0分:肘关节不能保持90度或完全不能完成该动作1分:肩肘关节正确位时能在一定范围内主动完成该活动2分:完全旋前、旋后,活动自如0分:一开始肘关节就屈曲,前臂偏离方向不能旋前1分:可部分完成或者在活动时肘关节屈曲或前臂不能旋前2分:顺利完成0分:开始时肘关节屈曲或肩关节外展1分:在肩部屈曲时,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外展2分:顺利完成0分:前臂旋前旋后完全不能进行或肩肘位不正确^% 腕》} 手(3)肩关节屈曲30~90度、肘关节0度位时前臂旋前旋后[7.反射亢进肱二头肌肌腱反射指屈肌反射肱三头肌肌腱反射8.}9.腕稳定性(1)肘关节90度,肩关节0度伸腕(2)肘关节90度,肩关节0度时腕关节屈伸(3)肘关节0度,肩关节30度伸腕!(4)肘关节0度,肩关节30度屈伸腕(5)腕环形运动10.手指(1)集团屈曲…1分:能在要求肢位时部分完成旋前旋后2分:顺利完成(该阶段者要得2分,那么在第V阶段必须得6分)0分:至少2-3个反射明显亢进1分:一个反射明显亢进或至少2个反射活跃2分:反射活跃不超过一个并且无反射亢进0分:患者不能伸腕关节达15度1分:可完成伸腕,但不能抗阻2分:有些轻微阻力仍可保持伸腕0分:不能随意运动1分:患者不能在全关节范围内主动活动腕关节2分:能平滑地、不停顿地进性评分同(1)项评分同(2)项0分:不能进行1分:活动费力或不完全2分:正常完成0分:不能屈曲1分:能屈曲但不充分2分:(与健侧比较)能完全主动屈曲0分:不能伸1分:能够主动伸展手指(能够松开拳)2分:能充分地主动伸展0分:不能保持要求位置1分:握力微弱2分:能够抵抗相当大的阻力抓握0分:不能进行1分:能用拇、食指捏住一张纸,但不能>#:<下肢仰卧位`(2)集团伸展(3)握力1:掌指关节伸展、指间关节屈曲,检查抗阻握力(4)握力2:所有关节0度位时,拇指内收》(5)握力3:患者拇、食指可挟住一支铅笔(6)握力4:患者能握住一个圆筒物体(7)握力5:握球形物体,如网球11.协调性与速度:指鼻试验(快速进行5次)(1)震颤!(2)辨距不良(3)速度1.反射活动(1)](2)跟腱反射(3)(髌)膝腱反射2.屈肌共同运动(1)髋关节屈曲(2)膝关节屈曲(3)踝关节屈曲3.伸肌共同运动(1)髋关节伸展(2)!抵抗拉力2分:可牢牢捏住纸评分方法同握力2评分方法同握力2、3评分方法同握力2、3、40分:明显震颤1分:轻度震颤2分:无震颤0分:明显或不规则辨距不良1分:轻度或规则的辨距不良2分:无辨距障碍0分:较健侧慢6s1分:较健侧慢2~5s2分:两侧差别〈2s0分:无反射活动2分:有反射活动0分:不能进行1分:部分运动2分:充分进行0分:没有运动1分:微弱运动2分:几乎与对侧相同0分:无主动运动1分:膝关节能从微伸位屈曲但不超过90度2分:膝关节屈曲〉90度0分:不能主动背屈1分:不能完全主动背屈2分:正常背屈0分:在髋关节伸展位不能屈膝坐位?站位$[坐位仰卧位%(3)髋关节内收(4)膝关节伸展(5)踝关节跖屈4.伴有共同运动的运动(1)膝关节屈曲(2)踝背屈&5.分离运动(髋关节0度)(1)膝关节屈曲(2)踝背屈^6.反射亢进膝部屈肌膝腱反射跟腱反射7.协调性和速度跟膝胫试验(连续重复5次)(1)"(2)震颤(3)辨距障碍(3)速度临床意义:简化Fugl-Meyer评定最高分100分。
抗痉挛体位、摆放意义、正确认识和摆放抗痉挛体位抗痉挛体位抗痉挛体位又叫良肢位,基本康复手段的一种,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而将其摆放在一种位置或保持一种姿势。
因为偏瘫之后容易出现人体抗重力肌的痉挛,也就是上肢的屈肌痉挛,下肢的伸肌痉挛。
所以,良肢位的摆放,对这种痉挛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抗痉挛体位摆放意义早期抗痉挛体位的摆放有助于抑制和减轻肢体痉挛模式,可预防异常模式的发展,且降低并发症出现和继发损伤。
在以临床抢救为主要治疗的急性期,抗痉挛体位的正确摆放,可有效降低瘫痪肢体痉挛的发生,使躯干和肢体保持在功能状态的作用,有助于疾病康复期的功能训练。
正确的抗痉挛体位是为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保护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的治疗性体位。
可有效地预防肩关节半脱位。
不正确的卧位姿势可诱发加重痉挛模式,进而引发关节挛缩,导致患者严重功能障碍。
三、正确摆放抗痉挛体位(1)仰卧位:头部垫薄枕,患者肩胛骨和骨盆下垫薄枕,患侧肩关节稍外展,上臂旋后,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展位,整个上肢平放于枕上。
患侧髋下、臀部、大腿外侧放垫枕,防止下肢外展、外旋。
膝下稍垫起,保持伸展微屈,足保持中立位。
(2)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垫枕。
患侧上肢肩关节前屈不超过90°,置于枕上,使患侧肩胛骨向前向外伸,前臂旋前,手指伸展,掌心向下。
患侧下肢取轻度屈曲位,放于长枕上,呈迈步状,患侧踝关节不能内翻悬在针头边缘,防止足内翻下垂。
(3)患者侧卧: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头部垫枕。
患侧肩关节稍向前拉出,以避免受压和后缩,患侧上肢肩关节前屈不超过90°,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掌心向上。
患侧下肢膝关节微屈,髋关节伸直,足背伸90°。
健侧肢体放于舒适的位置。
(4)床上坐位:髋关节保持90度的屈曲位,背部用枕头垫好,保持躯干伸展,双侧上肢伸展位放在床前桌上。
最好臀下置一坐垫,双膝屈曲50-60度,膝下垫一软枕,患侧足底放一硬枕,保持踝关节背屈或足中立位。
抗痉挛体位摆放技术【定义与目的】1、定义 通常是指患者根据治疗、护理以及康复的需要所采取并能保持的身体姿势和位置。
多用于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中,是为了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体位。
能抑制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有利于患者恢复正常的运动模式。
2、目的 预防或减轻痉挛和畸形的出现;保持躯干和肢体功能状态;预防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的发生。
【应用范围】因发育障碍、疾病或创伤而导致躯体残疾患者、长期卧床患者。
【禁忌症】严重痴呆患者;疾病处于危重期患者。
【操作准备】1、用物准备 针头2个、小枕2个。
2、人员准备 操作人员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3、评估 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及配合能力;评估患者损伤部位、管路情况;评估患者需要保持的体位。
【操作流程】【操作要点】1、脊髓损伤(高位)患者抗痉挛体位摆放(1)仰卧位:头部垫枕,将头两侧固定,肩胛下垫枕,使肩上抬前挺、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腕背伸、手指微屈,髋、膝、踝下垫枕,足保持中立位。
(2)侧卧位:头部垫枕,上侧上肢保持伸展位,下肢屈曲位,将下侧的肩关节拉出以避免受压以避免受压和后缩,臂前伸,前臂旋后,肢体下均垫长枕,背后用长枕靠住,以保持侧卧位。
2、偏瘫患者抗痉挛体位摆放(1)仰卧位:头部垫薄枕,患者肩胛骨和骨盆下垫薄枕,患侧肩关节稍外展,上臂旋后,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展位,整个上肢平放于枕上。
患侧髋下、臀部、大腿外侧放垫枕,防止下肢外展、外旋。
膝下稍垫起,保持伸展微屈,足保持中立位。
(2)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垫枕。
患侧上肢肩关节前屈不超过90°,置于枕上,使患侧肩胛骨向前向外伸,前臂旋前,手指伸展,掌心向下。
患侧下肢取轻度屈曲位,放于长枕上,呈迈步状,患侧踝关节不能内翻悬在针头边缘,防止足内翻下垂。
(3)患者侧卧: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头部垫枕。
患侧肩关节稍向前拉出,以避免受压和后缩,患侧上肢肩关节前屈不超过90°,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掌心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