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园林探幽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6
淮安市南陈集中学八年级美术教案主备人:李朝英审核人:彭娴第5课《园林•探幽》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从苏州园林的造园元素中体验江南园林的艺术品质,了解园林的基本建造技巧和建造法则。
技能目标:能够从审美的角度对苏州园林有新的认识。
情感目标:体验江南园林中所蕴含的人文气息和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对苏州园林多重艺术风貌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相关的园林、苏州园林、皇家园林、西方园林的各类图片资料。
其中以苏州园林的图片资料为主,包括漏窗、题咏、砖雕、植物、花窗的局部图片。
第一课时:从漏窗说起一、教学目标1. 完成园林中漏窗的创作草图。
2. 充分认识园林中漏窗的图案元素。
3. 漏窗与造园艺术的关系。
4. 完成漏窗的雕刻制作。
二、教学要点1. 漏窗在园林(苏州园林)中主要出现在什么建筑上?2. 漏窗的形式和内容各有哪些?3. 比较有漏窗的建筑和没有漏窗的建筑在艺术上视觉上的不同。
4. 漏窗上的图案内容和园林中中国古代文人精神有怎样的联系?5. 列举苏州园林中的漏窗图片并建议讨论说明。
三、创作思考1. 要求学生了解和欣赏漏窗并设计一幅漏窗草图。
2. 示范并解读设计制作要点。
3. 漏窗规格:40 厘米×40 厘米、30 厘米×30 厘米、20 厘米×20 厘米。
学生创意草图。
4. 展示“琴、棋、书、画”漏窗,要求学生欣赏并思考:①这组漏窗在苏州的哪座园林?②造园的人想告诉我们什么?5. 漏窗和园林建筑相结合会产生怎样的视觉效果?四、课后延展1. 今天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漏窗,都来自什么建筑群呢?2. 课后思考漏窗在园林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园林中的元素再造一、教学目标1. 园林中建筑与园艺植物、山水的韵律与写意。
2.中国画中水墨与写意的艺术表现形式。
3. 基本完成与漏窗相结合的整体装置的创作。
二、教学要点1. 为什么苏州园林又被称作是“山水园林”?2. 山水在中国绘画中有哪些表现形式?3. 为什么山水画的形式会表现在苏州园林的园林建筑设计中?(精神因素和客观因素)4. 造园者又是通过哪些造园元素将中国绘画的形式表现在园林建筑中的呢?5. 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三、创作思考1. 叠山、理水、种树、植花,因势利导的园林建筑中有着怎样的中国写意绘画的神韵,怎样通过一个局部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呢?2. 植物的选择在苏州园林中有何意义,人文的情怀和国画写意表现有怎样的联系?3. 中国写意绘画中“墨色”是如何应用的?4. 要求找出透过漏窗所看见的一个片段,运用水墨写意的方式,画一幅山水花鸟的局部写意作品。
园林探幽——水墨园林写生创作单元【单元内容分析】中国画单元整合了苏少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笔情墨意抒胸臆》、第4课《水墨交融写青山》第5课《园林探幽》三课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这一模块《园林·探幽——处处是画意》中园林写生创作单元,园林中可写生创作的题材很多,主要分山水(建筑)和花鸟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放在以山石、树木、建筑为主的园林创作,《园林写生创作——以山石、树木为主》这一单元又分成了四个环节:1、临摹画家园林写生作品2、评价临摹作品中存在的得与失(用笔、用墨、构图)3、借鉴画家作品学习构图4、对景写生完成创作,大约需3-4课时,以园林作为一个表现对象进入,通过园林中的元素、特征:山水、花鸟、建筑、漏窗、回廊等,运用国画的笔、墨来表现园林中的“意和美”。
【学情分析】学生在园林写生创作之前,进行了一单元4节课用笔用墨的练习,通过临摹传统文人山水画中的山石、树木来体悟国画中的用笔、用墨及构图。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进行园林写生创作,学生更能得心应手。
笔墨当随时代,这一模块中学生从临摹传统文人画到现代水墨画等山水画家作品中来学习笔墨、构图,最后通过写生、直接写生或者间接写生的形式来运用所来进行表达,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追求以形写神、气韵生动,注重笔墨和意境,甚至突破时空限制。
【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组织欣赏视频及园林图片,感受园林的意境美,引导欣赏现代表现园林画家的作品,并从画家的作品中汲取取景与构图知识,学会运用墨的浓、淡、干、湿以及用笔的勾、点、皴、擦,染画出园林景物的特征,完成一件水墨园林写生创作。
过程与方法:学生临摹画家李可染、周京新、谢士强、孙宽、周尊圣等画家画园林的作品,分析每件作品表现园林的特点、笔墨、构图。
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
启发学生构思,从眼中园林到心中园林,引导学生用水墨的形式来表现园林。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园林写生创作的完整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感悟到园林的幽、雅、闲、文等意境美,通过画面的构图、笔墨把个人的情感和意境联系起来。
初中美术教案园林探幽初中美术教案园林探幽中国园林艺术历史悠久,以诗文立意,以画境布局,是由文学、绘画、戏剧、书法、雕刻以及建筑等要素构成的综合艺术,因其精妙独特、妙合自然的构景造园而著称于世。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美术园林探幽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美术教案园林探幽1教学目标:1.了解园林探幽的概念和特点;2.学习园林探幽的构图和表现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4.提高学生的美术绘画技巧。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画纸。
教学过程:Step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园林探幽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园林探幽的兴趣,并简单介绍园林探幽的概念和特点。
Step2:学习园林探幽的构图和表现方法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园林探幽的经典作品,向学生介绍园林探幽的构图和表现方法,如利用遮挡、透视等手法来营造深远感和神秘感。
Step3:观察和分析教师让学生观察一幅园林探幽的画作,并引导学生分析画作中的构图和表现方法,如遮挡的位置、透视的运用等。
Step4:实践练习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园林探幽的场景,使用所学的构图和表现方法进行绘画。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表达自己对园林探幽的理解和想象。
Step5:展示和评价学生完成绘画后,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作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Step6:总结和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思考园林探幽对美术创作的意义和影响。
Step7: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和感受真实的园林探幽场景,并进行素描或拍照记录。
Step8: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绘制一幅园林探幽的作品,并写一篇关于园林探幽的心得体会。
教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园林探幽的概念、特点以及构图和表现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实践练习,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得到了锻炼,并提高了美术绘画技巧。
第5课园林探幽第5课《园林探幽》一、导入语: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叶圣陶老先生给我们叙述的中国园林的标本——苏州园林是个什么样的景象。
(板书课题)二、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
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背景资料:叶圣陶青少年时期生活在苏州,因此对苏州园林有着深深的眷恋,正因为这种深厚的感情和对苏州园林的熟悉,才写出了生动而又极尽苏州园林特征的文章。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2、抓住了苏州园林建筑上的什么特征(共同特征)来写的?3、这些特征从整体上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局部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明确:⑴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⑵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⑶整体:四个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局部: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分别通过图片对比,突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一幅完美的图画。
加深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
)提问:从上述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明确: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概括——具体、整体——局部、主要——次要)提问: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
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明确: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
八下第五课《园林·探幽》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
园林艺术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苏州园林成为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其中蕴涵了建筑、园艺、风俗以及“诗情画意”的中国古代人文精神。
苏州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
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
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
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
可谓“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
教学中探求苏州园林的“精、巧、灵、雅、意、美”是课程的重心,建筑技巧和造园手法则是支撑园林精髓的基石。
本课时以江南园林中的审美节点展开,探求以点及面地层层深入。
以江南园林中的一个点进入,如漏窗,以点及面展现园林中的“精、细、巧、雅”。
课题:园林·探幽——漏窗之美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从苏州园林的造园元素中体验江南园林的艺术品质,了解漏窗与造园艺术的关系。
技能目标:从审美角度充分认识园林中漏窗的形式和内容。
了解欣赏并设计一幅漏窗。
情感目标:通过漏窗的图案元素,感受别具匠心的艺术特色及浓厚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园林中漏窗的形式和内容,漏窗的图案元素,漏窗与造园艺术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相关的园林照片图片资料,视频。
其中以苏州园林的图片资料为主,包括漏窗、题咏、砖雕、植物、花窗的局部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一)投影图片: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外观及内部苏州园林庭院“明轩”的图片。
(二)教师说明:明轩是上世纪80年代初,苏州造园工匠应邀在大都会博物馆建造的园林庭院(三)学生思考:在大都会博物馆展示苏州园林,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四)自学课本,介绍园林。
归纳:苏州园林是我国现存的私家园林的代表。
书本小卡片,199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
1. 江南私家园林主要的建筑特色:江南独特的人文背景和地理条件造就了私家园林,从公元前6世纪发展到鼎盛成熟的明清。
时间与人文环境孕育了大批园林艺术家,也使江南私家园林的建筑独具匠心,丰富多样,形成以山水为中心,粉墙黛瓦、曲径通幽、一步一景的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整体建筑特色。
2. 江南园林中的重要建筑元素与园林意境的创造:在江南园林中最主要的建筑有厅、堂、楼台、榭、轩、斋、廊、舫等,同时有墙、洞门、空窗、漏窗、铺地等建筑小品。
这些建筑构成不仅具有居住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艺术化的游赏空间。
于是建筑元素就有了营造园林意境的重要功能。
依据“意在笔先”的原则,江南园林在造园上就有了以入门避曲空间、以山水变换空间、用建筑分合空间、以植物呈现空间等表现形式,形成了开合有致,虚空交替,入门宛如世外桃源,咫尺间山高水远的视觉语言。
3. 江南园林中的传统画意:江南园林中布局构筑建立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原则上,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山水诗文盛行,社会风气和人文风气对造园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唐、宋以后文人画深入社会,也深深影响到江南园林的造园活动。
从园林的布局、造景到匾额、楹联都具有了写意的中国传统绘画意境,使园林由“诗情画意”成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同时画家文人对造园的介入更强化了园林中山水写意的人文气息。
4. 江南园林中的主题和精神意味:江南园林的造园理念中,充满着老庄的思想。
这些“自然、无为”的隐逸之风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江南园林从发展脉络上看,其园林的主题正是体现了这种“隐于市”的隐逸主题。
园林中建筑景观的设计和题名也具有隐逸的主题,更以楹联的形式来作进一步的诠释。
造园者、参与者、园主等人所具有的隐逸精神形态,因其极强的人文特质而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
江南园林的造园有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追求,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境界。
5. 江南园林的艺术特质:江南古典园林实现了住宅与园林在形式上的完美结合,在满足居住、休憩、游赏需要的同时,将对自然的精神追求最大化地移植到园林中,使园林具有了堆山、叠峰、凿池等模拟缩写。
第5课《园林探幽》一、导入语: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叶圣陶老先生给我们叙述的中国园林的标本——苏州园林是个什么样的景象。
(板书课题)二、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
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背景资料:叶圣陶青少年时期生活在苏州,因此对苏州园林有着深深的眷恋,正因为这种深厚的感情和对苏州园林的熟悉,才写出了生动而又极尽苏州园林特征的文章。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2、抓住了苏州园林建筑上的什么特征(共同特征)来写的?3、这些特征从整体上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局部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明确:⑴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⑵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⑶整体:四个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局部: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分别通过图片对比,突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一幅完美的图画。
加深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
)提问:从上述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明确: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概括——具体、整体——局部、主要——次要)提问: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
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明确: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
因此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来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地进行叙述。
进而采用了逻辑顺序。
根据以上问题请给课文划分层次。
3、感知内容: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①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总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假山池沼的艺术美。
第二部分(3-9)分类具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花墙廊子的层次美。
分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细处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总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③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
“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三、讨论:小组合作探究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
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苏州园林在设计理念上体现了怎样的总体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们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要做到四个“讲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四、质疑: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过的说明文方法,有那些呢?今天,我们学习了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掌握说明顺序。
还剩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特征方面没有学习,另外本文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多种表达方式。
希望同学们下来复习中预习一下。
六、自结: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第2课时1、导入语: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内容上节课小结时,我叫大家下去找一下本文的说明方法,不知同学们找得怎么样了?好,我们这一节课就先来解决说明方法的问题2、揭示目标:①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②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二、自学:1、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打比方:“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
三、讨论:小组合作探究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自由朗读三到六段,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
“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
“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
“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
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2、读第4段,a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本段先写假山堆叠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
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
再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
“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b、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
其次写池沼。
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
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
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c、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五、难点探究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转载自第一范文网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
3、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
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六、课堂练习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选三位同学回答。
明确: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
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